涅槃經會疏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二
涅槃經疏卷第二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經純陀品第二(卷第二)
北涼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謝靈運 重治
純陀品
釋品為三一辨疎密二辨德行三釋名初意者依於天竺文猶屬壽命品開破今昔常無常義於義則密於文則疎謝氏從人從事題純陀品於文則密於義則疎今明涅槃施章於梵漢兩文俱無所失隨前人則施常命隨後事則施常修(云云)次德行者純陀是二恒之類何故別立一品略明十異一時眾先供而後請純陀先請而後供二時眾三請佛皆默然純陀一請如來即受三因受大會四因食開常五自請住六騰眾請七金口歎八大眾歎九當徒問答十往昔誓願眾無其一寧不立品問純陀十異逈超眾表何不前供而後獻耶答後供者讓他德也舊明五讓謂賤讓貴凡讓聖麤讓妙少讓多近讓遠今依文宜為十讓初以俗讓道謂僧尼眾次以凡讓聖謂學無學三以淺讓深謂諸菩薩四以賤讓貴即國王大臣五以顯讓冥謂天龍鬼神六以少麤讓多妙謂人天等七以財讓法即是魔眾八以同類讓異類即師子鳥蠭等九以近讓遠謂十方菩薩十以城傍讓隱遁忍辱仙眾五讓收文不盡十意粗周問何故昔默今默而有受不受異答佛意難知今通別兩解今昔二默俱是四悉世人所默有受不受佛隨世界故有二默受不受異或宜默受宜默不受二俱生善欲生彼善故有三默破惡得道亦復如是聖無唐捐非凡所測別釋者時眾無奇緣弱不感令追責往緣是名世界默然不受初若發言不受則後供息心眾供都集普皆等受是名為人默然不受默不受者貶其不能因食以明不食開無常顯常無勝治力是名對治默然不受若是食身可默受食法身常身無食無受是名第一義默然不受默然不受是佛境界義不可盡略言四耳三釋名者純陀名也六卷云姓華名子純子之與陀二文互出舊云本名純陀後大眾稱德號為妙義今則不然純陀是彼音妙義是此語先立嘉名為最後作瑞所以大眾稱美不應名德兩分例如善吉空生即其儔也然妙義淵博不可言盡略示其十謂義妙解妙檀妙位妙德妙感妙通妙說妙田妙益妙義妙者三點四德不縱不橫不竝不別佛及眾生皆悉安住祕密藏中文云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一切法中有安樂性解妙者解大涅槃微妙智慧照窮理性動合機宜發心畢竟等無差別文云言純陀者名解妙義雖受人身心如佛心檀妙者八斛四斗充足一切針鋒大眾文云令汝具足檀波羅蜜位妙者雖在居家葢諸無學工巧之賤釋梵歸仰如盛滿月映蔽星辰是優婆塞等法王子文云如幼出家墮大僧數德妙者如前十異十讓為佛為眾之所稱歎文云南無純陀南無純陀而為我等之所瞻仰感妙者東方佛使作大神通人天枯燥齎持香飯獻而不受九方亦爾況復人天純陀一請即為哀納故知物妙非妙食麤不麤非麤非妙文云普為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養神通妙者始辦供具地六種動正獻食時說十三偈如經即神通妙說妙者巧興五難善覆有為如經田妙者最後入滅是良福田文云汝為眾生作良福田益妙者因受其供普受大會則財益一切因食開常即法益一切如經純陀大士具此十妙及餘無量一切諸妙故名純陀品若依經名應言十大若依人名故言十妙妙之與大左右之異從此訖眾問是涅槃施分文為三此品施常住五果擬對此土雜類眾哀歎品施勝三修擬對此土聲聞眾長壽品去隨問而施擬對此土諸菩薩眾(云云)問有他方眾何文擬之答從現病品去更明五行十德師子吼問性及迦葉陳如擬對他方諸菩薩眾然佛平等說普雨一切豈容分隔一往分文以示起盡於無分別中作差別說問若爾始終只是一涅槃施則無餘章答前明通意得作此說(云云)此品為四初因獻食以明不食不食是常破於無常開非常非無常二因其請住以不住破住開非住非不住三因於論義有為無為且共置之開非有為非無為四因催供明為滅須食為不滅不食開非滅非不滅四段在文可尋生起者眾被召來意在開密故因食明常常則應住故因常請住住非圓極是故遮住以無住破住住與無住互成得失故有為無為且共置之若置非求是是亦無是故即非是是故文云方便涅槃即是而非故催其施今正是時第二第三亦復如是是非俱非寂滅為樂事窮理盡故低頭飲淚而辦供也通別者雖分四段不可一向何者圓滿妙說義不可盡隨其類音各各得解不可各解局於圓法今三意望之一別舉常破無常文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辯別明於我以有我故所以論於我住我觀若無我者誰住誰觀文云汝今當觀別明於淨有為不淨無為即淨文云善覆如來有為之相別明於樂樂即涅槃一切諸佛皆至是處文云生已不住寂滅為樂若一向從別則成對治失於圓旨此義可知(云云)二明通者今所明常不言常異於我常即是我亦即淨樂我即是常亦即淨樂淨樂亦爾文云是常法印即是諸佛之法界也若但是常常即缺減不具四德寧當得是法界印耶三明非通非別畢竟清淨何者若但是常破於無常是待對法經論所害釋論云無常者是對治法非第一義常治無常亦復如是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言常者非常無常故非通別若是通者通即對別別既被非通寧得是當知常者非通非別文云二施果報等無差別無通無別乃名為等我亦如是非我無我文云汝今當觀諸佛境界佛境界者無我無無我淨亦如是非淨非不淨文云有為無為且共置之捨有捨無非淨不淨樂亦如是非樂非不樂名寂滅樂文云不應思惟長壽短壽無長無短即非樂非不樂如是三意不可定三不縱不橫不竝不別即通而別即非通別不一二三而一二三須識圓妙乃解於常又此四文通成前起後言成前者上大聲普告令最後問為欲顯發方便密教今果為開雙非之教上面門放光却障生善咸欲成就第一空行今果勸觀諸佛境界上地動翻倒咸歸佛所今果示有為無為且共置之欲求正法應如是學如是學已寂滅為樂同於如來所至到處故涅槃施成前召請等義言起後者教觀諸佛境界即般若德欲求正法應如是學且共置之即解脫德寂滅之樂佛所到處即法身德如是分文即顯佛語上中下善不徒開章初獻供文為四一請二受三難四答請又二初經家敘德二發言陳請敘德為二一敘德二敬儀先敘其讓德次敘所為德。
爾時會中有優婆塞是拘尸城工巧之子名曰純陀與其類十五人俱。
敘讓德中兼具十意優婆塞如前釋此即三讓謂俗讓道凡讓聖淺讓深拘尸城如前釋此是以近讓遠城傍讓隱遁工巧之子有二義將作大匠子則貴執斧子則賤未知何是且指以賤讓貴以麤讓妙同類十五人者一本云五十雙卷云五百十五據端首五十據親近五百據徒屬或當如是此之一句是同類讓異類以顯讓冥以少讓多今敘意者此人正為請佛受供即是以財讓法依文證義義自滿足。
次為令世間得善果者歎所為德。
為令世間得善果故。
善果多途謂可意果無漏果隨分果究竟果可意果者賢聖所呵文云我今於此處不求人天身無漏果者二乘灰滅經家所歎必非自調自淨之果隨分果者三賢十聖住果報分而非極下文云我今所獻食願得無上報故非分果為令眾生得佛菩提究竟之果。
次捨身威儀下敘敬儀。
捨身威儀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悲感流淚頂禮佛足。
威儀不同謂俗威儀道威儀法門威儀佛威儀如波斯匿王見諸佛時捨五威儀冠劒珮履車餘雖無五亦有脫巾解帶徒行等皆俗威儀道威儀者謂偏袒單縫天冠天衣法式規矩等法門威儀者謂生忍法忍等諸法門也佛威儀者謂相好力無畏不共等法或可捨俗服服道服或捨事服入法門服或即俗服是力無畏偏袒右肩者有俗袒道袒權袒實袒俗袒者如書中肉袒謝罪道袒者弟子事師供伇便易故袒右覆左權袒者權化易行故袒權覆實此釋他經非今教意今言袒實覆權覆無常之權袒雙非之實正當機利物便易得宜故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者日既右轉隨順世間以右著地即世界也日是陽精表智導行此即為人文殊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此是對治膝表於行地表於理以行契理故以膝著地即第一義此意通用可解他經若依今經膝即常行地即常理以行到理故膝著地此是第一義也不釋合掌私云事釋可知如世斂手則表敬也若所表者二表權實二理諸教諸味各有此二今經合已理無外也悲感者悲則悲他感則感佛他行不同悲亦不一諸供不受則福德不生是故悲也供既不受不得因供開常是故悲也常既不開雙非不顯是故悲也佛若受供最後檀成我與同類眾願悉滿故以悲助他以感祈佛不釋禮足私云以我之頂歸佛足下故諸教之果咸歸圓因。
次白佛去陳請謂標請正請結請標為二初標三寶舟艇次標自他求度。
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哀。
初世尊及比丘僧即二寶也佛及比丘智斷具足即是法寶哀者慈悲法門指此一字又是法寶如是三寶即無供之眾為有供眾而作福田若無無供供無所供供若無受供無由供是故須請。
受我等最後供養為度無量諸眾生故。
受我等者即是同類群輩言最後者由初致後如來出世初益眾生今入涅槃後益眾生佛無再受之期我無再供之日故言最後為度無量者標他也如此自他欲憑舟航請求度脫。
世尊去正請有三法譬合法說為二一所失故請二所求故請所失為兩初明所失次釋所失初所失者。
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救。
失於三寶無主是失佛無親是失法無救是失僧。
無護去釋所失。
無護無歸無趣貧窮饑困。
若無主忠無所護若無親孝無所歸若無師學無所趣既不為主護又無主可護則無榮無祿是故言貧既無親可歸又親去不歸則無生無蔭是故言窮無師可趣又師不示趣則無訓無成是故言困釋所失意顯。
次從欲從如來下是所求故請又二初明所求次釋所求初文者。
欲從如來求將來食。
求佛一體即滿三益佛是良田即是從主求祿故言求將來食佛能長養法身慧命即是從親求生佛能訓導令得正轍即是從師求成若從如來即兼諸義。
次唯願去即釋所求。
唯願哀受我等微供然後涅槃。
次從世尊譬如剎利去是譬請開為二一貧窮譬譬上所失無主無親等請無主故貧無親故窮二力譬譬上所求求將來食請。
世尊譬如剎利若婆羅門毗舍首陀以貧窮故遠至他國。
貧窮譬中舉四姓者舊云是四族姓是義不然現見四族一方俱貴不相忝謝今文四姓高下不同於義不便今明是四種姓剎利翻田主愛民治國王者之類婆羅門翻淨行博學明文之類毗舍未見翻應是平民耕農販賣之類首陀未見翻應是底下客𡐢擔屍之類舊以四姓譬四生又譬六道是義不然若四生六道譬太近收義不盡今譬九法界根性束九以為四種方便菩薩根性既有化他統物之能譬於剎利聲聞緣覺同是無漏清淨涅槃譬婆羅門天人兩界善道受報譬於毗舍地獄等四同是惡趣譬於首陀所以然者一切眾生同一佛性其味真正一體三寶等無差別而為煩惱之所覆蔽輪迴六道受種種身界隔差別其味混雜或酢或醎或甜或苦無主無親亡家亡國一體三寶隱而不顯外則遠離三寶喪失善法故言貧窮善惡隔絕故言遠至非己本源故言他國下性品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三毒所覆故墮地獄畜生餓鬼生剎利等種種家中即其義也若觀開譬以剎利等譬四種人根性則便若觀合譬云貧四姓者即我身是可譬一人有四根性其義則便而文又云拯及無量苦惱眾生者復似就於多人作譬既有二文不可一向若得此意一人既然多人亦爾故於一人兩用無妨然此經宗明常辨性尋初法說通失三性三性不顯義說為無正性不顯故言無親緣性不顯故言無主了性不顯故言無救通舉三失以為請端法說所求中云但從如來求將來食者專從主求祿是求緣因緣能資了了能顯正此略舉一而為請也就譬失中別請三性意言眾生本有正因之性一體三寶等無差別而為惑覆受種種身四姓等異此舉異以請不異別請如來顯於正性以貧窮故遠至他國者無主曰貧無親曰窮無師曰困此舉貧請富別請如來顯緣因性力農作乃至草穢此明始從人天乃至菩薩偏除煩惱但是少分無上善根不能開發唯悕天雨天雨一灑即能發生別請如來顯了因性然三佛性非通非別隨順根緣通別兩請餘文如經下如來受中亦有兩意我今為汝除斷貧窮是許其作主顯緣因性無上法雨許為作師顯於了性雨汝身田令生法芽許為作親顯於正性此是別許三因佛性從何以故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云何無差若許作主即是親師若許親師即是許主是三如一等無差別若顯緣因即顯了正了正若顯即顯緣因是三性顯等無差別此是通許三因性也或者云此未明佛性云何此解答經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開後何所躡良以初請一體之佛作主親師一體之親施其常命色力一體之主施其常安一體之師施其常辯令其身內一體三寶三佛性顯自他內外等無差別上根利智已同純陀為未解者至哀歎中開祕密藏安置諸子悉入其中長壽金剛次第相躡乃至迦葉師子吼等廣顯佛性若初開宗不明佛性者為開何義何義為宗恐帖文流散故玄示此意。
次從伇力農作去譬上所求。
力農作得好調牛良田平正無諸沙鹵惡草荒穢唯希天雨。
此譬略從人天二乘方便菩薩所有善法悉是緣因少分故舉此為求力者正明厭弊惡趣貧窮尚人天善故言伇力農作得好調牛文有兩意若以牛譬於身身是善果猶屬人天若以調牛譬身口七此譬於戒良田譬定平正譬慧耘除草穢譬斷煩惱此亦兩意若除四住譬二乘善若除塵沙譬三菩薩唯悕法雨去正求了因唯悕如來是求主求親法雨是求師三求若充如貧得主如窮得親如曚得師則佛性顯所求之要正在於此佛隨其求應請而施施常命色力是許為親顯其正性施其常安是許為主顯其緣性施其常辯是許為師顯其了性前後無違方知文旨。
三從言調牛下合譬先合伇力後合貧窮文不次者貧之與不定前後只貧故只伇故貧始從人天至三菩薩悉皆是貧雖少不同皆貧如來無上財寶不次第合意或在此合力譬又兩先歷法合後一體合。
言調牛者譬身口七良田平正譬於智慧除去沙鹵惡草荒穢譬除煩惱。
初歷法合中不合人天者特是文略身口七支用戒防護合上調牛定能資慧合上良田慧忘差別合上平正除四住惑合上除穢除塵沙惑合除沙鹵。
次世尊我今身有下就一體合。
世尊我今身有調牛良田耘除眾穢唯希如來甘露法雨。
體有於戒以合調牛定合良田慧合除穢雖具善緣不能顯正唯悕如來去正是合求了因言教。
從貧四姓者去合上貧窮。
貧四姓者即我身是貧於無上法之財寶唯願哀憫除斷我等貧窮困苦拯及無量苦惱眾生。
上歷四姓今就一體已如前釋從拯及下合上歷別四姓意也。
三從我今所供去雙結又三初結上法譬中所求之請。
我今所供雖復微少冀得充足如來大眾。
法請中云受我微供然後涅槃似獨請佛今結譬云冀得充足如來大眾者結其不獨在佛善能充足五十二眾又是顯其能以一食普施大眾眾多而供足供少而周多不思議供供難思議眾(云云)。
次我今無主無親去雙結上法譬中所失之請。
我今無主無親無歸願垂矜憫。
三如羅睺羅者雙結法譬中求失之請。
如羅睺羅。
佛是金輪即羅睺主又是親師我及一切亦復如是事三如一同羅睺羅。
從爾時世尊去第二受供文為三一許受施二正受三釋施許受又二一敘許二佛唱許。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告純陀曰善哉善哉。
初經家舉三號佛然其所請故以三號而對許之舉世尊許為主舉種智許為師舉調御許為親既許為主即斷其貧既許為親即袪其窮既許為師即除其困三失還得三求遂剋世尊者一切之所瞻仰如世孝子之事親如婆羅門之事火如諸天之奉釋事親即親義事火即師義奉釋即主義(云云)又世尊者如學無學等眾星之瞻佛月如四種菩薩海水繞佛須彌寶山檀林師子等喻喻戒定慧世所宗仰故言世尊一切種智者或以相好色身徧對一切一切各解故名一切種智何者世有眾生事八十神一神一好隨其所覩見其所事如來一身徧令其解故名一切種智又不以色身為佛以一切種智為佛一切種智依此色身見相莊嚴當知智慧具足故名一切種智調御者稱適機緣應生應滅應受不受皆為調御一切眾生他經以調御丈夫為兩號今經合為一號文云自既丈夫復調丈夫善哉善哉者印其法譬兩請。
次我今為汝除斷貧窮去是佛唱許。
我今為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斷貧是許主法雨是許師生法芽是許親。
從汝今於我去是正受。
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閡辯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閡辯。
汝今於我欲求常命色力者述其請父安者述其請主無礙辯者述其請師我當施汝者即是許三(云云)舊明涅槃正體是常治於無常故序五時云般若雖明尊特之佛為成無生楞嚴雖云七百僧祇豈及法華無量壽法華無量壽猶是無常至涅槃教始明常樂遠斥鹿苑近破法華同歸涅槃圓常窮源盡性之說如此說者偏摘諸經對緣一句作無常義偏取涅槃破病之常以為正體二途俱失何者般若佛母涅槃佛師楞嚴三佛涅槃三點法華一乘涅槃佛性一乘即佛性一切眾生悉一乘故云何一乘還破一乘法身云何破於法佛佛師云何破於佛母故知惑其方便迷於部教互相是非失其正旨今所不用地人雖無五時之執以當現常破無常義義勢相似已同舊懷興皇解云常無常者藥病相治無常治常若識無常是治常方便病去藥盡若不識者執藥為病病即斷見故云王今病重常治無常亦是方便病去藥盡若不識者即成常見識兩方便能斷斷常則非斷常故智者見法生即滅斷見見法滅即滅常見若不識者還是二見今明此釋與舊不同若得意者無所閒然逐語生想俱同前病何者彈常無常是互論方便指非常非無常而為正體如避空求空去空逾遠何者佛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若其昔說五果無常今說是常可是差別若常無常俱是非常非無常者方是等無差別亦是顯發方便密教若得此意般若楞嚴莫非祕密然此常義斯教之喉衿眾經之心首群聖之窟宅諸佛之法界不可思議如來智慧說不可盡若凝然常若當現常若破病常豈會圓理今試言之夫佛出世本為大事因緣大事因緣即是常住常法包容故名為大常立諸法故名為事常機常感故曰因緣常無差別差別說常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佛亦常三世諸佛悉師此常常無師弟師弟俱常如是分別名世界常我今為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礙辯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辯又云我今哀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若諸天人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如是等文皆明常法發生常善是名為人常也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是常樂我淨我是佛義常是法身樂是涅槃淨是正法以此四種破四顛倒又云先所修習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修我想常樂淨想譬如明醫先以鹹苦治其本病本病雖去復患鹹苦後以淨乳治於鹹苦佛亦如是先以無常治其常病常病既去更病無常今以真常破昔無常故云我為醫王欲伏外道是故唱言無我無人為此因緣而說有我常破無常亦復如是又東方雙者即是於常為破無常又二鳥雙遊譬於如來無二二用如是等文皆明常法對破無常釋論亦云常與無常是對治法非第一義是名對治常也第一義者則非常無常今經亦云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若常破無常無常異常是則差別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非常無常故無差別若二鳥雙遊明其二用二鳥俱息明其雙寂即用而寂寂滅為樂是大涅槃如是等文皆第一義常也當知是常四悉無礙常亦間隔因緣大事常亦寂絕畢竟妙理常亦出生建立諸法常亦對治破於倒惑自在若此云何偏據是於對治藥病互論埋沒圓能害諸經論又大涅槃本自有之非適今也又二十五有悉皆有我我即佛性佛性即常佛性雄猛難可毀壞此多文義即是現常又云夫有心者皆當作佛未來當得常樂我淨如是等文即是當常又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既無三世何得復有現常當常淨名云但以世俗文字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若固執當現各據三世不解我意寧會偈言又此常者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昔覆於常今開辨常無別今常異昔無常開昔無常即是今常次我今為汝斷貧窮者若除四趣貧窮即開諸惡無常而顯於常下文云懺四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即其義也若斷人天貧窮即開諸善無常而顯於常文云我今於此處不求天人身設使得之者心亦不甘樂又云因滅是色獲常色等即其義也若斷二乘貧窮即開無漏無常而顯於常文云為諸聲聞開發慧眼(云云)若斷方便菩薩貧窮即開六度通別無常而顯於常文云令諸菩薩了見佛性又云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總而言之開諸有餘悉是無餘開諸不了悉是了義是名顯發如來方便密教悉皆安置三點四德祕密藏中又此常者即是佛性佛性即常既開於常即開佛性既為此等作親開正作主開緣作師開了除斷貧窮開境界性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即開果性若例此義何人何法何教何行何位何用而不是常何法不是非常非無常豈復更有善惡二乘差別等性畢竟悉是大般涅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豎深橫廣無邊無底能建大義充滿法界不可窮盡何得判是凝然破病當現常耶如此常義猶若虗空略對四家示其梗概次正受中五果之名文中不釋私云五既竝果具攝因果一切萬德先消名次對法五法竝常故初云常連持曰命常命則以無始無終而無斷絕以非色為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作用為力徧一切處用無窮盡不動名安雖具力用安固不動被機有辯無緣慈悲普施法藥次對法者此即三密命即意密色力及安即身密無礙即口密亦名四德意是常德身是樂我口即淨德若得此意徧一切法無非此五佛具此五故以施人以五常故施亦無盡言無盡者即五果也。
三何以故去即釋施也。
何以故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何等為二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於涅槃我今受汝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
釋初釋後中間可知此意非但後教開常開初亦爾既舉諸教例知行位證人亦復如是是常法印印於一切無不是常初後供養即是行常初後法施即是教常初後二施必有其人即是人常初後果報即是證常證必有位即是位常等無差別即是法常(云云)復次等無差別者若依答文有種種義或初後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或初後皆得五果故等或初後皆見佛性皆斷煩惱皆能說法故等若依楞嚴初後皆如皆空故等若依釋論初後皆是諸法實相故等若此中意即是初後皆常故等常者即非常非無常之常故等若得非常非無常意歷一切法教行位人等無差別問一切眾生常為現為當答已如上說三世皆常問若現常者眾生即佛耶答如胎中子豈不同父姓若同父姓寧責耆少凡有六即一切眾生即是理常聞大涅槃解知佛性即名字常知性能修即觀行常如夜見杌即相似常金錍決眼三指分明即分真常無上大覺即究竟常如此諸常疑何等常阿耨菩提翻名釋義如常可見受最後供一期事畢法利具足汝聞見此依而行施檀必具足。
三純陀設難文為二初總非不然。
爾時純陀即白佛言如佛所說二施果報無差別者是義不然。
後別作難冶城作四難開善作五難名目不同(云云)今明五難一有智斷無智斷。
何以故先受施者煩惱未盡未得成就一切種智亦未能令眾生具足檀波羅蜜後受施者煩惱已盡已得成就一切種智能令眾生普得具足檀波羅蜜。
二有聖號無聖號。
先受施者猶是眾生後受施者是天中天。
三具四身五身。
先受施者是雜食身煩惱之身是後邊身是無常身後受施者無煩惱身金剛之身法身常身無邊之身云何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四具度眼不具度眼。
先受施者未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唯得肉眼未得佛眼乃至慧眼後受施者已得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具足肉眼乃至慧眼云何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五得五果不得五果(云云)。
世尊先受施者受已食之入腹消化得命得色得力得安得無閡辯後受施者不食不消無五事果云何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初一難具論自他後四難唯論於自此難本明受者福他初既備舉後不煩文是故略之然此五難芰角難解何者至理寂滅無大無小若垂迹化物緣有利鈍應有勝劣小緣所見初後俱劣大緣所見初後俱勝若始坐樹下受牧女乳糜食此食已十力充滿此小緣劣見若始坐華臺眷屬菩薩悉坐華葉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華臺頂諸佛眷屬放眉間光入華葉頂華臺菩薩三昧受職成於報佛華葉菩薩成於應佛此大緣見勝當知牧女與諸佛不同乳糜與光明永異此即大小二佛最初受施若見佛自行乞食到純陀舍食檀茸羮中夜入滅舉向雙林以火焚身此小緣劣見若見純陀悲感但獻八斛四斗不思識供充飽一切見十方佛遣大弟子鉢盛香飯奉佛涅槃大緣見勝當知乞食與送食不同香飯與檀茸永異大小二佛最後受施其相若此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純陀芰角將大緣之後竝小緣之初構差別之難佛約大緣所見初後無差以答則涇渭皎然初後不二今更引經而分別之勝天王中初坐樹下有四種相或見坐祥草或見坐天衣或見坐七寶或見坐虗空像法決疑經佛入涅槃亦四種相或見拘尸土石樹林或見是七寶莊嚴或見是三世諸佛菩薩所遊居處或見是真如實相純佛境界前後既現四相不同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今更對教主而略說之若三藏佛初受乳糜未有智斷不能化他令得智斷凡法未離不得聖號苦行體羸外須雜食無漏未發內有煩惱果縛尚在是後邊身必歸磨滅是無常身雖行事檀未得理度檀不具足乃至般若亦復如是父母之身但是肉眼未有通明故無四眼既受食已自得五益能五益他觀純陀言專引三藏佛初成為難若通教佛菩薩道時已斷正使無漏現前自得智斷亦令他得已捨凡法入聖人位誓願扶習現坐道場示受食身無復四住但有習氣名無常身後邊之身非是正使無常之身後邊之身已具亡三檀波羅蜜乃至般若已得四眼未得佛眼示消揣食福利於他令得五果純陀所難都未涉此若別圓佛初受施時如佛所答我成佛來無量阿僧祇劫久具智斷令他智斷乃至久已不食不消無五事果示現初成初受後成後受豈可以劣見之初難勝見之後初後二果等無差別其義明矣。
四佛答為兩初正答五難次普受大會初答第三四身五身之難者。
佛言善男子如來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有食身煩惱之身無後邊身常身法身金剛之身。
身有離合故有四五常是此教之首故超而答之但純陀先舉三藏佛初以作難三藏之佛六秊苦行精氣殆絕乳糜資益身力充滿則是食身如是食身從業緣現故是煩惱身三十四心斷子縛盡唯果縛在是後邊身終必入滅是無常身故舉為難佛今以五破四正言後邊與無常同故合為無常身也汝舉四身乃小緣所見大緣所覩則無此四何者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之身則非食身又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之光破煩惱闇非煩惱身若始斷煩惱猶有果縛是後邊身今非始斷故非後邊四大果縛可是無常常住智慧猶如金剛故非無常大緣所覩唯五無四何況如來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無此四身大小雙非四五俱遣即是非食非不食非常非無常非煩惱非不煩惱非法非非法非邊非非邊非金剛非不金剛能赴兩緣作四作五而於如來非四非五玄而復玄是故二施果報無差明矣。
次從善男子未見佛性去答第一有智斷無智斷難。
善男子未見佛性者名煩惱身雜食之身是後邊身菩薩爾時受飯食已入金剛三昧此食消已即見佛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純陀引三藏佛為菩薩時納妃生子棄國捐王樹下坐草起洗受食是時未斷一毫煩惱不能化物據此為難佛以大緣所見為答破於藏通二緣成佛何者二緣所見非但三藏未受食時不見佛性受已作佛亦不見性通佛亦爾當知未見性者雙破二教若華臺菩薩受佛職時入金剛定登佛職位得三菩提明見佛性常身法身金剛之身即名為智無四種身即是於斷亦能令他具足智斷又入金剛三昧即金剛身破無常身即一番智斷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煩惱身又一番智斷究竟見性即是常身破於食身又一番智斷亦能令他具足智斷是故二施果報無差智斷無殊得名時異。
三從菩薩爾時破壞四魔去答第二有尊號無尊號難。
菩薩爾時破壞四魔今入涅槃亦破四魔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純陀據三藏菩薩在家之日有輪王相是人中天從出家來至受食時猶未得道尚劣生天何得尊號亦非生天之天乃至不得作生淨天之天既無此號故言猶是眾生佛今不以三藏為答乃以大緣所覩華臺華臺菩薩已破四魔故釋論云得菩薩道破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死魔得不動三昧破天子魔今經亦爾入金剛定是金剛身破天子魔即是生天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煩惱陰得見佛性即是常身破於死魔如此功德豈非生天淨天天中之天今入涅槃亦破無常等四倒之魔無四倒故破煩惱魔無煩惱陰死即無天魔初成後滅既俱破四魔俱非眾生俱得尊號是天中天等無差別。
四從菩薩爾時雖不廣說去答第四六度五眼難。
菩薩爾時雖不廣說十二部經先已通達今入涅槃廣為眾生分別演說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純陀據三藏中棄國捨位不見說法但有捨財不見理檀故言猶未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但見障內故言唯有肉眼無有佛眼乃至慧眼佛今乃以華臺大緣所見雖不說法先已通達財法事理檀波羅蜜乃至般若皆已具足過於人天二乘菩薩之所見也亦分得佛眼今佛答法檀一事餘度五眼準此可知故略不答先廣通達今為眾生廣顯通達是故二施等無差別。
五從善男子如來之身去答第五有五果無五果難。
善男子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為諸聲聞說言先受難陀難陀波羅二牧牛女所奉乳糜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實不食。
純陀以三藏中施食五德命色力安語施主還得五種果報今聞佛說我實不食施主亦應無五事果佛今以本地初成答之我無量劫不受不食畢竟清淨小緣初見口受乳糜大緣初見頂受光明而於法身非食非不食小緣後見受於檀羮大緣後見普受大會而於如來無乞無受是故初後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次普受者從我今去是受眾供。
我今普為此會大眾是故受汝最後所奉實亦不食。
次請住文為四一因請二騰請三遮請四重請先生起四意眾咸獻供請住供既不允請住未申佛因純陀許受眾供眾因純陀更請佛住純陀順旨仍騰眾心佛受眾供普開於常常法非住不應請住常法深奧眾未能達眾意慇懃是故重請興皇解云大眾同聞聲告不久當滅聞答難云法身常身又初聞滅謂如燈盡聞常謂恒在世夫如來者本無去住何曾如彼見住見去只去是住只住是去不起寂滅現身餘會去相宛然而恒在住相不去而常去若爾如來去住於眾何益(云云)今明佛無去住緣宜不同略有四種或有見去而自慶乃言無量眾生墮佛前後我今有幸見佛始終自慰為得此是世界因緣見去或悲泣懊惱拍頭啼哭三業戀慕此是為人因緣見去或有見去破無量惡如來尚去我云何著是為對治因緣見去或有見去入祕密藏至佛至處了了見性與法王子等是為第一義因緣見去或可一人具四或但三但二或可四人各一種種不同而於如來都無去住且舉純陀或時悲感或時歡喜或云如來不般涅槃而我不能不懷憂惱或時自云我今已與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若眾無緣純陀豈然故知純陀不爾悉為緣耳於去一句四緣不同餘住亦去亦住非住非去三句準知初因請文為三謂喜歎請初不納供是故悲塞今聞普納咸皆歡喜喜由純陀是故稱歎欲遂本心所以進請。
爾時大眾聞佛世尊普為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養歡喜踊躍。
就歎為兩有長行偈頌長行又二一略二廣。
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希有純陀汝今立字名不虗稱言純陀者名解妙義汝今建立如是大義是故依實從義立名故名純陀汝今現世得大名利德願滿足。
略舉四歎謂名利德願名者嘉名先立妙義後興將後驗前名不虗稱故同聲歎云希有純陀言大義者橫闊無崖言妙義者豎深無底又常非常是深義一常一切常是大義非常非非常是妙義已如前說次汝今下利者吉祥福地率土同集十方響會旛懸梵世葢覆三千如來默然一無所納純陀後請前供普收如此聲譽絕倫葢世故眾歎言汝今現世得大名利德者德之一字十讓居後五果當先一人而已八斛微少用滿檀度此其德也願者願等三字滿足貫上四俱足故前佛立誓今佛願圓故言願滿。
從甚奇純陀去廣歎從後向前以歎四德初更舉六難廣歎第四願滿。
甚奇純陀生在人中復得難得無上之利善哉純陀如優曇華世間希有佛出於世亦復甚難值佛生信聞法復難佛臨涅槃最後供養能辦此事復難於是。
諸天命盡五衰相現其餘天子為呪願云願生善處願得善利處是人道利是持戒下文云十方土多爪上土少捨人天身得三惡多捨人天身得人天少捨天得天諸天不喜捨天得人諸天所願猶如兩人在兩須彌一彼豎針孔一因風放綖得入針孔此事甚難若在人中能持戒者復難於此海底盲龜千秊一出值浮木孔入孔中居此事甚難若在人中值世有佛難復過此仰針於地梵宮投芥墮在針鋒此事甚難值佛生信復難於是生信聞法復難於是辦最後供復難於是此六於他為難純陀則易故大眾歎言甚奇純陀復得難得無上之利如優曇華者華表輪王能最後供得五事果必作法王大眾已為授記廣歎願滿竟。
次從南無去是廣歎德。
南無純陀南無純陀汝今已具檀波羅蜜。
南無或言救我或言歸命或言屈膝謂屈雙膝其有十讓五果檀度之德故今歎之又南無者具有三義口稱是口業屈膝即身業歸命即意業。
三從猶如秋月去廣歎其利。
猶如秋月十五日夜清淨圓滿無諸雲翳一切眾生無不瞻仰汝亦如是而為我等之所瞻仰佛已受汝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南無純陀是故說汝如月盛滿一切眾生無不瞻仰。
秋是陰時月是陰精至時即盛映葢眾星孤明獨秀麗天皎地一切瞻仰純陀亦爾既有妙利與勝妙時會建立妙義在大眾前眾莫能先對佛開常蒙普受供一切大眾三業歸崇。
四從南無純陀心如佛心下廣歎其名。
南無純陀雖受人身心如佛心汝今純陀真是佛子如羅睺羅等無有異。
上云名解妙義名與法合心如佛心名與佛合真是佛子名與僧合與三寶合即顯其身一體三寶亦是五果三點四德五佛性等一切法界具如向說歎其得主心如佛心歎其得師名解妙義歎其得親如羅睺羅(云云)。
次偈頌中二但初一偈頌上歎次三偈請。
爾時大眾即說偈言。
汝雖生人道 已超第六天 我及一切眾
今故稽首請
初文云汝者汝即純陀頌上名也生人道者六難之一頌願滿也超第六天而等梵王請佛開常即頌德也我及一切眾頌譽也上同聲讚此云我及一切也如有端首推下論義似如文殊為請首也。
次請中二先二行為眾。
人中最勝尊 今當入涅槃 汝應憫我等
唯願速請佛 久住於世間 利益無量眾
演說智所讚 無上甘露法
為一切(云云)。
次一行要請。
汝若不請佛 我命將不全 是故應見為
稽首調御師
要之以命者佛不在世不蒙甘露法身慧命將不全也。
次騰請為二初長行經家所敘次偈是純陀請辭初長行中。
爾時純陀歡喜踊躍譬如有人父母卒喪忽然還活純陀歡喜亦復如是。
云卒喪者略耳具足應言喪主親師(云云)前奉聲光大眾奔躃流血灑地故今言卒喪蒙施常命色力安辯該統法界許主師親故言忽然還活時眾大喜於前純陀慶悅於後復是一讓。
次偈中十八行半為兩初十一行半騰眾歎次七行騰眾請初文中略騰三歎初九行騰歎善願中先騰六難後猶如下二行半作譬結。
復起禮佛而說偈言。
快哉獲己利 善得於人身 蠲除貪恚等
永離三惡道 快哉獲己利 遇得金寶聚
值遇調御師 不懼墮畜生 佛如優曇華
值遇生信難 遇已修善根 永滅餓鬼苦
亦復能損減 阿脩羅種類 芥子投針鋒
佛出難於是 我已具足檀 度人天生死
佛不染世法 如蓮華處水 善斷有頂種
永度生死流 生世為人難 值佛世亦難
初云獲己利騰歎善利難人身善處難蠲除等是善利所離金寶聚者騰佛世難不懼者所離也優曇華者騰生信難投針鋒者騰最後供難佛不染世法去騰聞法難。
猶如大海中 盲龜遇浮孔
我今所奉食去騰歎德也。
我今所奉食 願得無上報 一切煩惱結
摧破無堅固 我今於此處 不求天人身
設使得之者 心亦不甘樂 如來受我供
歡喜無有量
因供發願願無上果不願諸有。
猶如伊蘭華 出於栴檀香 我身如伊蘭
如來受我供 如出栴檀香 是故我歡喜
次譬結中云如伊蘭出栴檀去因於微少充足大眾又因食顯不食非食非不食道香德風開發一切悉非常非無常。
我今得現報去騰歎利如文。
我今得現報 最勝上妙處 釋梵諸天等
悉來供養我
從一切諸世間去正騰眾請為三初兩偈騰悲苦意次三偈騰請住益意後兩偈結二意。
一切諸世間 悉生大苦惱 以知佛世尊
今欲入涅槃 高聲唱是言 世間無調御
不應捨眾生 應視如一子
文云世間無調御者無主親師生大苦惱。
如來在僧中 演說無上法 如須彌寶山
安處于大海 佛智能善斷 我等無明闇
猶如日出時 除雲光普照 如來能善除
一切諸煩惱 猶如虗空中 雲起得清涼
次文如來在僧中去總明三寶益如須彌山別明師益山若映水水同山色師若說法如法奉行故是師益佛智能善斷半行是智度益雲起清涼是善權益此兩明親益如來能善除去是主益煩惱之賊寇亂行人佛日照除撥亂反正故是主益。
三結者。
是諸眾生等 戀慕增悲慟 悉皆為生死
苦水之所漂 以是故世尊 應長眾生信
為斷生死苦 久住於世間
若失三益增戀悲慟結上苦惱意也若得三益信心增長結上請住意也。
從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去第三遮請有長行偈頌長行為二初述歎難次以難遮請初文者。
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佛出世難如優曇華值佛生信亦復甚難佛臨涅槃最後施食能具足檀倍復甚難。
夫六難展轉相依三種無佛時亦有三種佛出乃有今述佛出時三難餘者可知(云云)。
次以難遮請為三初以難遮請二以佛境界遮請三以二用遮請以諸難遮請者。
汝今純陀莫大愁苦應當歡喜深自慶幸得值最後供養如來成就具足檀波羅蜜不應請佛久住於世。
汝騰眾四歎自快六難六難之與四歎由我涅槃施汝常命種種功德普及一切我若久住無最後供誓若不滿眾不稱譽名亦虗設自失己利又障他人那忽自欣後供而請久住久住無後供後供無久住汝自鉾鍎故遮言不應意正在此。
次汝今下舉佛境界遮者。
汝今當觀諸佛境界。
佛之境界唯佛能知非下地圖度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至存彌亡至亡彌存非存非亡即住不住不住即住非住非不住如是境界言之者訥取之者失絕其情慮故遮云不應問純陀住十住地那忽遮之同凡不知答知有六種(云云)亦是為下而抑於高高尚不應下自息望。
三悉皆下舉二用遮請者。
悉皆無常諸行性相亦復如是。
但佛境玄玅及佛勝用汝所不知謂常無常二鳥雙遊去住適宜稱機隱顯或時用住或用不住只不住即住亦是非住非不住昔用無常施得五果一切諸行悉皆無常若定無常何得今教施常五果徧一切法悉開為常當知非常非無常能常能無常又昔用無常論五門觀謂他境界今教用常論五門觀即自境界豈定自他能作如此之自他耶當知皆是佛之勝用若用於常故無勞請若用無常復不須請故舉二用遮言不應。
十一行半偈為兩初十行半明無常用後一行明常用初又二前九行通明諸行無常後一行半正用無常初又五初三行半無常觀。
即為純陀而說偈言。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有終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別離
壯秊不久停 盛色病所侵 命為死所吞
無有法常住 諸王得自在 勢力無等雙
一切皆遷滅 壽命亦如是
次一行苦觀。
眾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 三界皆無常
諸有悉非樂
次一行空觀。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無 可壞法流轉
常有憂患等
次二行無我觀。
恐怖諸過惡 老病死衰惱 是諸無有邊
易壞怨所侵 煩惱所纏裹 猶如蠶處繭
何有智慧者 而當樂是處
次一行半不淨觀。
此身苦所集 一切皆不淨 扼縛癰瘡等
根本無義利 上至諸天身 皆亦復如是
問諸天化生豈是不淨答雖無臭穢賢聖所呵亦是不淨。
次諸欲下明正是無常用。
諸欲皆無常 故我不貪著 離欲善思惟
而證真實法 究竟斷有者 今日當涅槃
如瑞應云出四城門起於厭患故不貪著離欲思惟六秊苦行證真實法三十四心發無漏慧今日當涅槃即最後無餘。
次我度有彼岸一行即常用。
我度有彼岸 出過一切苦 是故於今者
唯受上妙樂
度者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於諸此彼而得自在故我非但過一切苦亦過諸樂及無苦樂乃名大樂我淨亦例然(云云)他判前九行半是佛同於常無常行亦是真不真義後兩行即是諸行同於如來無常常不真真義此常無常顯非常非無常真實法也今言若爾常無常是二方便因兩方便得顯真實即如瓔珞二觀方便得入中道第一義諦此乃淺深三諦之意菩薩境界云何得與佛境界同此文分明云當觀諸佛境界佛境界者三諦一諦一諦三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三諦皆空一假一切假三諦皆假一中一切中三諦皆中只中是俗真只俗真是中無二無別如此乃名諸佛境界所以用佛境界而遮請者若一空一切空云何請住乃至一中一切中云何請住遮請之意正在於此云何以菩薩境界釋佛境界耶若但隨文難見此意今更就偈文以顯此意前九行半明一空一切空離欲一偈明一假一切假我度一偈明一中一切中偈中廣出還釋長行佛境界意且點其意在後更釋(云云)。
四重請者或云非重請佛不重答故或言兩向望前為重請望後為論端於中為三初領旨次謙謝三正請。
爾時純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言。
領旨從以難遮請生六難由佛誠如聖言。
我今所有智慧微淺猶如蟁蚋何能思議如來涅槃深奧之義世尊我今已與諸大龍象菩薩摩訶薩斷諸結漏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世尊譬如幼秊初得出家雖未具戒即墮僧數我亦如是以佛菩薩神通力故得在如是大菩薩數。
謙謝從佛境界生諸佛境界浩無涯底豈是蟁蚋能知邊表分知非究竟知知是謙也謝者從於用生蒙佛受供成最後檀慳結漏斷等於文殊蒙佛受供成彼岸智均大菩薩故舉龍象喻於智斷又舉幼秊自況以初具戒況於先達拔淵泉之下處雲霄之上者葢佛菩薩之恩是故須謝謝無常用三正請常住之用能生物善大眾苦至如來未然是故重請有法譬合初法如文。
是故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於世不入涅槃。
譬如饑人終無變吐。
次譬中言變吐者有二解一云譬大眾戀慕饑渴願如來住終無變吐故文云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故知為眾生作譬二云為佛作譬佛思物機亦如饑渴願佛住世亦無變吐故合譬云唯願世尊亦復如是故知為佛作譬夫聖言巧密不可偏取(云云)。
唯願世尊亦復如是常住於世不入涅槃。
第三傍論者何名傍論先釋名次帖文釋名文三一釋名二出意三料簡初釋名言傍論者前獻供為正為無為是傍又時眾是傍人時眾未解為傍故論又兩人實慧為正方便為傍興斯問答是其權巧故名傍論又如來境界為正二用為傍今之所論論於二用故言傍論斯乃四悉意思之出意者何故傍論佛因獻供施常以破無常又明二施等無差別利者玄解非常無常惑者便生勝負之見鄙無常而崇於常如來又因請住以不住破住又明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利者即解非住非不住惑者又謂不住勝住回惑自迷不能得解是故文殊以無常不住呵其請住純陀以常住難其無常不住拒抗紛紜彰其非理故云有為無為且共置之懸指如來後當廣說舉是顯非照然可解為是義故故須傍論復次上純陀自云文殊師利法王子等時眾懷疑文殊古佛行遠解深能問能答純陀初心位淺解微上雖能問未見其答云何稱等是故傍論文殊深而墮負純陀淺而獲勝淺勝非勝深負非負非負非勝方顯其等約斯事理顯傍論意大略可見不俟多釋料簡者問文殊明空三昧而為正法應是無為純陀對有論無無待有成還應是有那忽言文殊執有純陀執無解云文殊扶昔教之空望大是有純陀扶於今教對有論無有去無無還得是無又復純陀始具足檀則行淺不應云勝文殊古佛則深故不應負解云適物所宜更互槌砧非定勝負不負而負於深無損不勝而勝於淺無增文殊且共置之則勝負雙捨又文殊執昔就昔為是望今為非純陀執今就今為是望昔為非若作四句各執二用顯體為俱是各執二用傷體為俱非各辨體用各有一是一非即用而體即俱非是非非文為二一傍論二復宗傍論又三一文殊呵勸次純陀呵勸三文殊稱美初文殊呵勸又二先呵次勸先呵中。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告純陀曰純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欲令如來常住於世不般涅槃如彼饑人無有變吐。
牒其請辭汝今不應發如是言即呵也。
次汝今當觀應如是學即勸也。
汝今當觀諸行性相如是觀行具空三昧欲求正法應如是學。
次純陀呵勸又二先雙呵說觀次雙勸說觀就雙呵又二初呵說觀之非次雙結觀說之過初呵說觀之非又二先呵說次呵觀初呵說又三一不應摧勝號同劣號二不應舉劣法同勝法三結其失辱初文者。
純陀問言文殊師利夫如來者天上人中最尊最勝如是如來豈是行耶若是行者為生滅法。
夫如來者通是諸佛之極號今古不異故曰如來豈可以極尊同於諸行夫諸行者生死賤名卑鄙底下羣有勞累若以如來同諸行者摧常住為遷滅屈涅槃作生死豈可然乎。
次譬如水泡去舉三見一聞不應以劣法同於勝法。
譬如水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一切諸行亦復如是我聞諸天壽命極長云何世尊是天中天壽命更促不滿百秊如聚落主勢得自在以自在力能制他人是人福盡其後貧賤人所輕蔑為他䇿使所以者何失勢力故。
勝法者即四德也劣法者即四倒也水泡譬無常車輪譬苦我聞諸天壽命極長極長天者即是非想非想無色不可見故故言我聞舉長對短短即墮胎落孕此舉不淨問無色云何不淨耶答雖非惡色賢聖所呵亦是不淨如聚落主失勢力者譬無我也當知不應舉四倒法同四德法。
三世尊亦爾去彰其失辱。
世尊亦爾同於諸行同諸行者則不得稱為天中天何以故諸行即是生死法故。
若摧勝同劣則失天中之尊號亦失四德之勝法若舉劣同勝則辱諸佛世尊之勝名亦辱常等之勝法。
從是故文殊下是呵其觀亦為三一不應觀勝名同劣名文云勿觀如來同於諸行。
是故文殊勿觀如來同於諸行。
二不應觀劣法同勝法。
復次文殊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於諸行。
文云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若知如來非是諸行強說同者令下法同上法若不知如來非是諸行而言同者即闇惑上法混和下法。
三彰其失辱。
設使如來同諸行者則不得言於三界中為天中天自在法王。
若使如來同諸行者則不得稱為天中天則失尊勝名及尊勝法若使諸行同如來者則辱尊勝之名亦辱尊勝之法(云云)。
次從譬如人王去兩譬雙結觀說之過初譬結觀過次譬結說過初文又二先譬次合。
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當千更無有能降伏之者故稱此士一人當千如是力士王所愛念偏賜爵祿封賞自然所以得稱當千人者是人未必力敵於千但以種種技藝所能能勝千故故稱當千。
初譬中云王者譬眾生力士譬佛力士為王施功佛為眾生施化王見力士多技藝者厚賜封祿眾生得佛恩深四事供養力士以技德伏物不以威加如來但以智慧神通非那羅延力。
如來亦爾降煩惱魔陰魔天魔死魔是故如來名三界尊如彼力士一人當千以是因緣成就具足種種無量真實功德故稱如來應供正徧知文殊師利汝今不應憶想分別以如來法同於諸行。
佛具功德汝今云何憶想分別觀於如來同諸行耶此豈非結觀之過明矣。
次短壽譬結其說過亦二先譬次合。
譬如巨富長者生子相師占之有短壽相父母聞已知其不任紹繼家嗣不復愛重視之如草夫短壽者不為沙門婆羅門男女大小之所敬念。
初譬中云父母譬眾生子譬於佛相師譬文殊眾生感佛譬如父母佛隨機應譬如生子。
若使如來同諸行者亦復不為一切世間人天眾生之所奉敬如來所說不變不異真實之法亦無受者是故文殊不應說言如來同於一切諸行。
佛實長壽文殊說短豈非呵說之過此文明矣。
次從譬如貧女者是雙勸說觀舊云貧女譬生解丈夫譬護法開善云貧女譬生解丈夫譬捨迷冶城云貧女譬護解大夫譬慚愧招提云貧女譬說佛無為丈夫譬覆佛有為今以女譬慈生子譬說丈夫譬剛遠行譬觀譬文自現又承躡上來非徒臆說然對聖訓凡寓上誡下非呵勸文殊又勸博地無益極聖不勞勸不上不下發心已去未足已還正須呵勸譬文自明矣(云云)初勸說譬有開有合此開六慈謂理乃至究竟貧女至加復病苦以譬理慈。
復次文殊譬如貧女無有居家救護之者加復病苦。
貧譬無智病譬無斷無有居家譬無常住五果無救護者譬無主無親女雖貧病有生子義理無智斷而有解說之義下文云慈是一切諸善根本(云云)。
饑渴所逼遊行乞匃者即名字慈。
饑渴所逼遊行乞匃。
無智為饑無定為渴癡散所逼欲求靜慧則素絲易染薄知名數微達方偶名字慈也。
止他客舍觀行慈也。
止他客舍。
觀五陰如逆旅暮合朝散觀六入如空聚貪著求物觀六塵如惡賊愚不知避焚灼愍之豈非觀行慈也齊此慈來通名解說解說未彰如女雖能生而子未顯可譬懷胎。
寄生一子相似慈也。
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驅逐令去攜抱是兒欲至他國於其中路遇惡風雨寒苦竝至多為蟁蝱蠭螫毒蟲之所啑食經由恒河抱兒而度其水漂疾而不放捨於是母子遂共俱沒。
向觀陰舍生清淨解如寄生子此慈說已彰譬子生出通前慈說悉有障難至相似時慈悉倚伏更互強弱故於此位說諸障難實通前也舍主驅者此譬報障障於慧解義言驅去慈解同體故言抱兒向涅槃城故至他國名字慈後分真慈前兩楹之間故言中路遇惡風雨即內業障蟁蝱唼食即外業障經由恒河即煩惱障抱兒而度者於三障中不捨正說說陰界入非常非無常說諸惡業非縛非脫說諸煩惱非明非闇以相似慈及相似解障不能障故言而度水漂疾者三障力強激奪慈說慈說體妙不屈三障故言而不放捨於是母子遂共俱沒者慈與解觀俱從相似轉入分真故言俱沒。
如是女人慈念功德命終之後生於梵天。
如是女人慈念功德生於梵天天者通是分真究竟兩慈觀下合譬其義自顯(云云)。
從文殊若有善男子去合譬先通合四慈後通合兩慈通途明者從前理慈已來不應偏運偏解偏說初文為三一者正護不得偏說。
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欲護正法勿說如來同於諸行不同諸行。
二者引過不得偏說。
唯當自責我今愚癡未有慧眼。
三者乖理不得偏說。
如來正法不可思議是故不應宣說如來定是有為定是無為。
偏說非正護正護不偏說偏說無慧眼慧眼不偏說偏說乖正理正理豈偏說此中三文廣有所破(云云)。
從若正見去合後兩慈合前許圓說不許偏說合後開偏說不云圓說若通論前後皆有偏圓而互現者前未見機理宜但許圓止偏是故文云自責愚癡後見機理尚許偏說何況圓耶是故文云正見者也又正見者即是圓見若見有無不名無為無有無者方乃名圓就文為四先開偏說次釋見機三牒譬合初沒四牒譬合後證初開偏如文。
若正見者應說如來定是無為。
次釋見機者。
何以故能為眾生生善法故生憐憫心故。
能為眾生是見世界機生善法故見為人機亦是見第一義機生憐愍心即對治機。
如彼貧女在於恒河為愛念子而捨身命善男子護法菩薩亦應如是寧捨身命不說如來同於有為當言如來同於無為以說如來同無為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彼女人得生梵天何以故以護法故云何護法所謂說言如來同於無為善男子如是之人雖不求解脫解脫自至如彼貧女不求梵天梵天自應。
三四如文。
次從如人遠行是勸觀有譬合譬又二初正勸次重勸初文者六卷名為丈夫譬。
文殊師利如人遠行中路疲極寄止他舍臥寐之中其室忽然大火卒起即時驚寤尋自思惟我於今者定死不疑具慚愧故以衣纏身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從是已後滿八千反作大梵王滿百千世生於人中為轉輪王是人不復生三惡趣展轉常生安樂之處。
此開六種觀義謂理觀乃至究竟觀遠行譬理觀去後位遙名遠理寂而照名行中道譬名字觀始生兩間通稱中耳疲極者煩惱勞累生死拘逼謙卑請益皆是疲極寄止他舍譬觀行觀三界幻居猶如寄止五欲非己為他權託陰入如舍無明所魘如臥沈昏不醒如寐忽然火起火是無常來無徑路故言卒起卒起無常即報障也上具三障此略舉一即時驚寐譬相似觀昔來未得而今得之為驚似解鄰真為寐言定死者解惑相排惑雖強盛不久磨滅如入海見平故言定死雖知定死即猶未死未能入聖但在白法故言慚愧衣纏身者衣以譬觀身以譬境若作偏觀照境不周是為可恥圓觀圓境無所可恥故言纏身便命終者他以被問難屈為死然被難死死者無量應生梵天既不生者當知非也今言死者似觀轉謝生忉利天者分真觀起此譬兩成就三十二臣即分真義若就一主即究竟義而言梵王及輪王者更譬究竟觀不生等顯其所離。
善男子下重勸勿觀。
以是緣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有慚愧者不應觀佛同於諸行文殊師利外道邪見可說如來同於有為持戒比丘不應如是於如來所生有為想若言如來是有為者即是妄語當知是人死入地獄如人自處於己舍宅。
從文殊如來真實去合譬。
文殊師利如來真實是無為法不應復言是有為也汝從今日於生死中應捨無知求於正智當知如來即是無為若能如是觀如來者具足當得三十二相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合上即便命終分真觀去若能如是去合上生忉利天他以此文三十二相合者乃是合主不是合臣若爾八十反應合八十種好輪王無敵應合十八不共法耶今云八十種好亦不與他共故皆合究竟。
從文殊讚言去是第三文殊稱美文為四初領成其說二歎言行相應三歎會佛旨四受勸又勸領成前兩勸兼領兩呵初如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讚純陀言善哉善哉。
次善男子汝今下言行相應。
善男子汝今已作長壽因緣能知如來是常住法不變異法無為之法汝今如是善覆如來有為之相如被火人為慚愧故以衣覆身以是善心生忉利天復為梵王轉輪聖王不至惡趣常受安樂汝亦如是善覆如來有為相故於未來世必定當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壽命不在生死常受安樂不久得成應正徧知。
言長壽因緣者正見正知正護正說即是常住因緣也此領前合譬中似解之意故言因緣能知如來是常住法者此領前合譬中分真之解善覆如來此領後合譬似解也常受安樂者是領後合譬中分真解也若領真似二解即是兼領六位之意然文殊止一言呵勸純陀作爾許呵勸文殊竟不拒攘飜更讚美良由純陀所說會教會機聖人但說己法不說他法驗知純陀是分真位是故文殊還以分真美其言行即是發純陀五戒之迹顯分真之本私云當知十讓從迹而說復以小初難大後者亦恐時會及未來世唯執小初以難大後妨於大後用破小初言時會者乃是新眾何以故一代教門彈斥洮汰已會毫善豈執如來定入涅槃同於小初正為未來鈍根小習而執於小故法華云除佛滅後若不爾者豈有如前幢旛妙供人天雜類菩薩聲聞皆默不受而於城中工巧微供彰言納受因茲普領時會之供復能難佛為佛所歎及與文殊傍論往復故知純陀非聊爾人。
三從如來次後去歎玄會佛旨。
純陀如來次後自當廣說。
指哀歎等為廣說。
四從我之與汝去受勸。
我之與汝俱亦當覆如來有為有為無為且共置之。
又汝勸我覆於有為我亦勸汝覆於無為雖終日說有不能盡其用終日說無不能罄其極言所不洎絕而置之又言置者指廣置略即世界置涅槃正體非體非用非為無為既非正體可共置之即第一義置汝勸我覆有我勸汝覆無更互是非莫知其正即對治置有為無為乃是傍論今此正以獻供為宗置傍復宗故言且置即為人置。
次從汝可隨時去是復宗論文為四初復宗勸供有勸有呵二如來印讚成前起後三明悅可有問有答四明讚發讚純陀之說發文殊之迹初又二先勸次呵就勸供為三一勸時二勸速三勸奉佛勸時者。
汝可隨時速施飯食如是施者諸施中最。
如初行時初到時病時物新熟時今最後供是初去時。
二勸速者。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遠行疲極所須之物應當清淨隨時給與如是速施即是具足檀波羅蜜根本種子。
古佛道法過中不食今速赴此時。
三勸奉佛者。
純陀若有最後施佛及僧若多若少若足不足宜速及時如來正爾當般涅槃。
正為最後供佛涅槃。
次純陀下呵亦為三一不知時二不知速三不知佛初令時者。
純陀言文殊師利汝今何故貪為此食而言多少足與不足令我時施。
汝令時施佛可時施一切大眾不皆涅槃此則非時非時索施理涉於貪。
次不知速者。
文殊師利如來昔日苦行六秊尚自支持況於今日須臾間耶。
佛六秊苦行尚一麻一米今須臾間何須速也。
三不知佛者。
文殊師利汝今實謂如來正覺受斯食耶然我定知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為食身。
汝謂如來實須食耶文殊同他見謂須雜食純陀申己解食即不食故呵文殊墮三不知。
次爾時佛告去如來印讚成前起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純陀言善哉純陀汝已成就微妙大智善入甚深大乘經典。
印其呵即是成前讚其智即是起後。
三從文殊語純陀去是明悅可文為五一偏慶悅可二破偏悅可三竝悅可四解悅可五寂絕悅可。
文殊師利語純陀言汝謂如來是無為者如來之身即是長壽若作是知佛所悅可。
時眾謂純陀行淺故佛印其所說以破時情初文殊因此偏而慶之汝說無為蒙佛悅可。
次純陀即以圓破偏。
純陀答言如來非獨悅可於我亦復悅可一切眾生。
非但悅可於我亦悅一切。
三文殊作兩番關竝先定之。
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汝及以我等一切眾生皆悉悅可。
若定悅可一切眾生我說有為亦應悅可若不悅我圓悅則破一切之義是則不成還是偏悅成佛愛憎即作伏竝。
四純陀覺其伏竝還解兩關一無偏染悅可二有普淨悅可無偏為三一彈無偏悅可。
純陀答言汝不應言如來悅可。
二釋無偏之意。
夫悅可者則是倒想若有倒想則是生死有生死者即有為法是故文殊勿謂如來是有為也若言如來是有為者我與仁者俱行顛倒文殊師利如來無有愛念之想。
三舉譬顯如文。
夫愛念者如彼乳牛愛念其子雖復饑渴行求水草若足不足忽然還歸諸佛世尊無有是念。
次從等視一切去明有普淨悅可。
等視一切如羅睺羅如是念者即是諸佛智慧境界。
即是如來境界非我爾所知(云云)。
五從國王去明寂絕悅可。
文殊師利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馳驢乘令及之者無有是處我與仁者亦復如是欲盡如來微密深奧亦無是處文殊師利如金翅鳥飛昇虗空無量由旬下觀大海悉見水性魚鼈黿鼉龜龍之屬及見己影如於明鏡見諸色像凡夫少智不能籌量如是所見我與仁者亦復如是不能籌量如來智慧。
不應作偏普籌量上文殊明有為無為且共置之即是絕言不可說悅此中意明有悅無悅是佛境界不可籌量即是絕思悅可初譬分智不及究竟王家駕駟譬究竟智羣下驢乘譬分真智後譬分斷不及究竟龜龍在水喻有無明菩薩行故見不了了金翅騰空譬無明盡佛不行故見則了了開善云前是下不知上後是上能知下冶城云兩譬皆是下不知上初不知上智後不知上境靈味云初不知法身後不知應身(云云)。
四文殊去讚發。
文殊師利語純陀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此事非為不達直欲試汝諸菩薩事。
讚純陀之說故言如是如是其既高推佛境不可度量是故讚美發者拂我執一途之義因汝試我試則非實故言有為非有為汝推未詳故言無為非無為前文殊云且共置之言語道斷今純陀云是佛境界非我所知則心行處滅覈微則言盡研極則思窮故說觀皆寂。
從爾時面門去第四催供文為四一催供二請住三領解四辦供前來諸瑞各有所表故知此光正為催供文殊前勸純陀時施靳固彈呵今佛躳催不敢前却催文為兩謂光催聲催光催為兩一催二默初催又三一放光二解光三騰光初放光中。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種種光其光明曜照文殊身。
照文殊者上佛印純陀所說會教合機今光照文殊亦扶上化下二人論難皆由佛力。
次即知是事者解也。
文殊師利遇斯光已即知是事。
數人云見色知心文殊觀光遂解佛意。
三騰光催供如文。
尋告純陀如來今者現是瑞相不久必當入於涅槃汝先所設最後供養宜時奉獻佛及大眾純陀當知如來放是種種光明非無因緣。
純陀聞已悲塞默然。
次悲默者催供故悲未諾故默。
次聲催亦二初三催。
佛告純陀汝所奉施佛及大眾今正是時如來正爾當般涅槃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次悲哭。
爾時純陀聞佛語已舉聲號哭悲咽而言苦哉苦哉世間虗空。
次復白大眾去請住文為兩初告眾共請次重請初告眾文為兩初告眾請次佛有酬初告請如文。
復白大眾我等今者一切當共五體投地同聲勸佛莫般涅槃。
次佛酬中二先止亂次說五門觀。
爾時世尊復告純陀莫大啼哭自亂其心。
觀中二先作觀次結。
當觀是身猶如芭蕉熱時之炎水沫幻化乾闥婆城坏器電光亦如畫水臨死之囚熟果段肉如織經盡如碓上下。
初六譬空三譬無常三譬不淨兩譬無我。
後總結。
常觀諸行猶雜毒食有為之法多諸過患。
何故說五門耶汝請住世本為開道若能五觀與住不殊若不能觀住世何益遺教云能持戒時與佛在不異即此義也。
次重請亦二有請有酬請如文。
於是純陀復白佛言如來不欲久住於世我當云何而不啼哭苦哉苦哉世間虗空唯願世尊哀憫我等及諸眾生久住於世勿般涅槃。
重酬為兩初酬次釋初文者。
佛告純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哀憫我故久住於世我以哀憫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
汝謂久住為哀愍我以入滅為哀愍(云云)。
釋中二長行偈頌長行如文。
何以故諸佛法爾有為亦然。
偈與下二偈意同後當說之偈中二先偈。
是故諸佛而說是偈。
有為之法 其性無常 生已不住 寂滅為樂
次長行止。
純陀汝今當觀一切行雜諸法無我無常不住此身多有無量過患猶如水泡是故汝今不應啼泣。
三爾時純陀領解又二初領解次述成領解者。
爾時純陀復白佛言如是如是誠如尊教雖知如來方便示現入於涅槃而我不能不懷憂惱覆自思惟復生慶悅。
雖知不滅不能不悲不能不請雖知如來滅而不滅不能不慶不能不悅。
述成又兩一述其不能不喜二止其不能不悲初喜者。
佛讚純陀善哉善哉能知如來示同眾生方便涅槃汝今當聽如娑羅娑鳥春陽之月皆共集彼阿耨達池諸佛亦爾皆至是處。
汝既能知如來方便亦應合知如來真實故舉二鳥以譬權實不得相離春陽之時譬適會機宜無煩熱池譬涅槃自在無畏諸佛同以二法逗緣無礙自在能如此解善哉善哉。
次汝今不應思量長壽短壽去凡舉四義止其不能不悲一舉如來境界不可思惟。
純陀汝今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壽一切諸法皆如幻相。
若長若短皆如幻化幻長幻短非短非長何所可悲。
二舉如來方便。
如來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何以故諸佛法爾。
若長若短如來於中無所染著何所可悲。
三舉如來涅槃。
純陀我今受汝所獻供養為欲令汝度脫生死諸有流故若諸人天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常受安樂。
成汝檀因剋不動果因果具足何所可悲。
四我為良田成汝因果。
何以故我是眾生良福田故汝若復欲為諸眾生作福田者速辦所施不宜久停。
汝剋因果自是良由復能令他因果圓滿自利利人何所可悲尋文可見。
四爾時純陀下是辦供先自謙次辦供。
爾時純陀為諸眾生得度脫故低頭飲淚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我若堪任為福田時則能了知如來涅槃及非涅槃我等今者及諸聲聞緣覺智慧猶如蟁蚋實不能量如來涅槃及非涅槃。
初文中云涅槃非涅槃者亦是共行二鳥義也即如來境界故下地絕思。
爾時純陀及其眷屬愁憂啼泣圍繞如來燒香散華盡心敬奉尋與文殊從座而去供辨食具。
次辦供中云尋與文殊者有二解一云文殊解最後供故攜友共辦二六卷云燒香散華盡心供養佛及文殊不云同去。
涅槃經疏卷第二
涅槃經疏卷第三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CBETA 编码:X0659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