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惡業報經義疏
序文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证信序,第二是发起序。现在讲第一部分。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次,具备一切智慧的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以神通力量显现出宽广庄严、清净无碍的道场。他与无数无量的大众聚集在一起,宣讲极其深奥的根聚法门。
这里所说的"如是",指的是所听闻的佛法本质,意思是与真实境界完全契合,毫无差错。"我"指的是阿难尊者已部分证得法身、般若、解脱、常、乐、我、净等功德,获得八种自在,既非执着自我也非否定自我,只是随顺世间习惯而称呼为"我"。"闻"表示阿难完全了知眼耳鼻舌身意等根性、声音性质、意识性质都是一真实境界,能知与所知圆融无碍,既非刻意听闻也非不闻而说为闻。
"一时"表示圆满感应,自始至终都不离当下这一念。"婆伽婆一切智人"指的是彻底证悟一真实境界的大觉世尊,由一切众生共有的善根所感召,在各人心中所显现的教主。梵语"婆伽婆"又称"薄伽梵",因具有六种含义而不翻译,是集一切崇高品德的总称。如来永远不受烦恼束缚,故有自在义;智慧火焰炽盛,故有炽盛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有端严义;圆满一切殊胜功德,故有名称义;受一切世间亲近供养,故有吉祥义;自利利他永不疲倦,故有尊贵义。圆满一切种智的萨婆若果,对一真实境界无论权实都能彻底明了,无所不知无所不见,所以称为一切智人。
"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的王舍城梵语称罗阅祇伽罗,位于中天竺境内,是阿阇世王的都城。"耆阇崛"汉语译为灵鹫山,距离王舍城东北三四里。这座城和山都是众生共业所感的器世界,即是各自第八识的相分境界,互为增上缘,互为本体质影,看似一体实则各得全体,作为依报世界而无杂乱无碍。一切智人也在此山中,这是以大慈悲力应化有缘众生,虽不离常寂光净土却能示现凡圣同居的秽土相。这个秽土在众生分中是有漏相分,在诸佛分中则是无漏相分。
以神通力示现广博严净无碍道场,这座灵山本是唯心所现,以心为体,心外无山。心量广博故山也广博,心性严净故山也严净,心体无碍故山也无碍。广博是自性量等同虚空,离一切相,体现般若德;严净是自性具足无边功德,即一切法,体现解脱德;无碍是自性体融通遮照,非空非有而不碍空有,体现法身德。法身即常德,解脱即寂德,般若即光德。这本是常寂光净土的自性妙境,众生迷失而成为同居秽土,但对佛而言始终是广博严净无碍道场,是修德圆满恒常受用的称性法乐,也称上品实报净土,本无需示现。现在为了一类能返迷归悟的众生,佛以神通力加持令其得见,这是不离同居秽土而横见他受用土,所以称为示现。"神"指天然不可测知的体性,即法身德;"通"指照了无碍的智慧,即般若德;"力"指转变自在的妙用,即解脱德。由于诸佛心内众生修德有功,故能感得众生心内之佛示现妙境;因众生心内之佛性德圆证,故能应诸佛心内众生令见道场。这道场在诸佛分中是无漏相分,在众生分中则是有漏相分。所以同居秽土众生本属有漏,佛依托众生有漏本质所变相分恒是无漏,因能变识是无漏故;无碍道场诸佛本质恒是无漏,众生依托佛无漏本质所变相分恒是有漏,因能变识是有漏故。离开佛与众生之心,则有漏无漏、本质影像皆不可得,所以说一切唯心唯是一真实境界。
"与无量无边诸大菩萨俱"指同闻法会的圣众。这些大众若已证同生性,则与诸佛同属无漏;若仍在异生性,则与众生同属有漏。应当以圆教十住、别教十地以上称为同生性,若圆教十信、别教三贤、通教八人以上、藏教四果辟支佛,相对于偏真之理可称同生,相对于此一实境界仍属异生。
"演说甚深根聚法门"指即将说出的梵文经典,根据后文可知是六根聚修多罗,应当如《央掘魔罗经》所说具足无减修,也如《普贤观经》所说净六根法。迷失一真实境界就幻现六根,每一根都含摄一切法,眼根即是法界,具足出生十法界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无欠无余,耳鼻舌身意根也是如此,所以称为根聚。这根聚完全揽取一真实境界而成,又圆满具足一真实境界的全体大用,所以称为甚深。这甚深根聚能产生理解并保持自性,所以称为法;此法能通至涅槃,所以称为门。由于演说此法,担心末世钝根不能信解,对一真实境界生起疑惑,所以坚净信菩萨再次悲心启请,这已自然成为本经的发起序,如同说法华经前先说无量义经一样。
二、发起序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简略的请求,其次是正式的提问。简略的请求又分为两部分:先是请求,后是应允。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这时,法会中有一位名叫坚净信的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袒露右肩,双手合十向佛陀禀告:我现在想向大众请教一个问题,恳请世尊慈悲应允。
自己对于真实境界的信念坚定纯净,也能让他人信念坚定纯净,因此称为坚净信菩萨。如果分开解释,正因称为坚,缘因称为净,了因称为信,缘因和了因都依赖正因,不可破坏,所以称为坚净信。偏袒右肩,从事相上解释是表示恭敬顺从,从理上解释是表示善巧方便。合掌向佛,从事相上解释是表示一心专注,从理上解释是权实相应,独归大觉。请示请求听许,是西方国家的常规礼仪,想要提问,必须先请求允许,不同于这里的鲁莽唐突,毫无恭敬谨慎的礼节。
二许。
佛说:善男子!你想问什么就尽管问吧。
智慧圆满的佛陀,有问必答,除佛之外,其他圣者都无法做到。所以舍利弗、富楼那等弟子,当有人提问时,只能说:如果我了解的话,会尽力回答。
第二,正式提问分为两部分:首先问法,其次问人。问法部分又分两点:先陈述佛陀教诲引发提问,后佛指示人以作答。陈述佛陀教诲部分再分两步:先直接陈述佛语,再代众人提问。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坚净信菩萨说:正如佛先前所说:当我离世、正法灭尽之后,像法时期将尽、进入末法时代时,那时众生福报浅薄,多有衰败苦恼,国土频繁动乱,灾祸接连发生,种种困厄危难令人恐惧不安。我的弟子们丧失善念,只会增长贪欲、嗔恨、嫉妒和我慢。即使有人看似修行善法,也只是追求世间名利供养,以此为主,不能专心修持解脱之道。那时众生目睹世间灾祸动乱,内心常常怯懦脆弱,担忧自己及亲属缺衣少食,无法维持生命。由于这些众多障碍因缘,在佛法中根器愚钝、信心寡少而得道的人极少,甚至逐渐对三乘佛法有信心成就的人也极为罕见。所有修习世间禅定、发起神通、了知宿命的人也会逐渐消失。这样在末法时代长久之后,得道、获得信心、禅定、神通等一切修行成就将全然不复存在。
福报浅薄,是招致衰败苦恼灾祸的原因。衰败苦恼灾祸,是丧失善念的诱因。丧失善念,会导致长期贪求利益,不修解脱之道。不修解脱之道,会使人变得怯懦迟钝,缺乏信心。因此不但无法证得一乘真实之道,甚至连三乘权宜之信也难以成就。不但不能修习出世间的权实之法,甚至连世间禅定神通也无法修成。这就是所谓天界人众减少,三恶道众生增多的缘故。
问:诸佛菩萨具足大慈大悲大愿大力,为何不能拯救末法劫难?
答:好比烈日当空,却无法照亮倒扣的盆底。众生虽同处太虚空中,却因自身障碍阻隔光明,并非烈日之过。一切众生也是如此。虽同处一真法界,却被无明幻障遮蔽。所以在广大庄严清净无碍的道场中,妄见烦恼纷扰而生忧惧。于如来所证刹那三昧中,妄见时光迁流而成末法。如今佛以慈悲愿力开示方便法门,为众生作增上缘。若能依此法修行,撤去无明覆盆,便能看见自心本具的虚空佛日。
二、代众人问候。
我如今为未来恶世像法将尽之时,以及末法时期善根微少之人,向如来请教,应设立何种方便法门开示教化,使其生起信心、消除烦恼?因这些众生身处恶世,障碍众多导致善心退转,对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法则屡生疑惑,不能坚定专求善法,如此众生实在可悯可救。世尊具足大慈及一切种智,祈请施展方便善巧晓谕众生,使其脱离疑惑之网、清除种种障碍、令信心增长,无论修习何乘皆能速证不退转地。
善根深厚之人,必能在正法、像法时期早早获得解脱,不会遭遇佛法消亡的劫难。至于末法时代,缺乏善根者纵然遇到正法、像法,尚且不能见闻佛法,何况身处末法,如何能被度化。如今正是为那些善根微薄、易被业障所退转之人,特意寻求方便法门,以慈悲救济他们。因其障碍众多故可悯,因有微弱善根故可救。大慈大悲者本应普悯一切众生,何况具少许善根之人岂能不悯?究竟圆满的智慧则无一法不知,何况此等虚妄疑网岂会难以救度?然而若无善根,纵然大慈悲者心怀怜悯,也无法施救。若非究竟智慧,即便众生有善根,也无法断除疑惑。由此可知感应道交中,双方各具完整力量,虽起于当下一念,却非勉强和合而生。所谓随顺不同根器施教,是为究竟实相而设权宜方便,不可固执一端;所谓速证不退转位,是开显权法背后的实相真义,终究不落三乘分别。以上初述佛陀教诫的问答已毕。
第二部分,佛陀以人为喻作答。
佛对坚净信说:很好,很好!你能及时提出这个问题,正合我的心意。现在大众中有一位大菩萨,名叫地藏,你应当向他请教此事。他会为你施设权巧法门,详细解说,满足你的心愿。
善哉,赞叹你提出这个问题的及时,向下契合众生机缘。善哉,赞叹你深得我意,向上契合佛陀本怀。万法依此建立持守,故称为地。包容万物而不积聚,故称为藏。地即是心地,能承载能生发。藏即是性藏,可出可纳。无不从此法界流出,称之为出。无不回归此法界,称之为纳。六根、六尘、六识名为理藏。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名为行藏。每一理藏皆具足行藏,则理称为地,行称为藏。每一行藏皆印证理藏,则行称为地,理称为藏。同一真实境界,依持载义称为地,依含容义称为藏。同一心性本体上具足持载与含容二义,证得此体用名为地藏。《大集经》中有日藏、月藏、须弥藏、虚空藏、天藏等诸大菩萨,各依所观境界立名。如观虚空无边入三昧,名虚空藏。此菩萨观地狱苦发菩提心,证得地狱界三德秘藏,能救十方大地狱苦,故名地藏。《大集经》载:海慧菩萨降临则现大水盈满;虚空藏菩萨降临则大千世界隐没;月藏菩萨降临则大众头顶现半月;地藏菩萨降临则众人手中现如意珠,雨宝放光照十方国土,并感大地坚重难移。当知一切依报正报、四大虚空、山海日月,无非如来藏性真实境界。诸佛菩萨任选一法为观境,证得此法实性即证一切法实性。故一切法皆归趣此法,即以此法名为藏。诚如所愿,诚即真实,疑或作"成",成即圆满。初问法毕。
二、关于人的提问分为两部分:首先提出疑问,其次进行解释回答。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这时坚净信菩萨又对佛说:您世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智慧,为何不亲自宣说,而要请地藏菩萨来演说呢?
众人或有疑惑,恐其不解,故代其请问。世尊因此得以开示教法。
二、解释回答分为三部分:首先总体告诫,其次分别解释,最后总结回答。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佛对坚净信说:你不要产生高低分别的念头。
众生不明白根本与显现并无固定分别,便认定佛一定高于菩萨,这些都是虚妄的分别心。由于这种分别,就无法进入坚固信心法门,所以要以坚固清净的信心来引导一切。
二、分别解释分为两部分:一、直接说明地位之高,二、同时说明因缘之殊胜。现在开始第一部分。
这位善男子发心修行以来,已经历了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无数劫难,早已能够渡过一切智慧的海洋,功德圆满。只是依照他本来的誓愿和自在的神力,以权巧方便的方式,化身显现于十方世界。
发心修行历经无数难以计量的劫数,说明其根本因缘极为深远。度化众生成就一切智慧功德圆满,说明其根本果位极其崇高。以权巧方便显现化身普应十方世界,说明其化现之作用广大无边。
二、同时说明殊胜的因缘,又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大悲殊胜的愿力,其次是智慧辩才殊胜。现在讲第一部分:
虽然普遍游历一切佛国净土,时常建立功德事业,但对五浊恶世的教化尤为重视。这既是基于他本愿力的熏染,也是因为众生应当接受教化的因缘。这位菩萨从十一劫以来一直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因此在此法会中,他的身相端正庄严,威德超群,唯有如来才能超越。此外,在此世界所有教化事业中,除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大菩萨外,其他菩萨都无法企及。正是由于这位菩萨的本誓愿力,能迅速满足众生一切所求,能消除众生一切重罪,扫除种种障碍,使众生当下获得安稳。
即使地位崇高,仍需愿力熏染;虽有愿力熏染,还需众生应受教化之业。因此《唯识论》说: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种性自然相互关联,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众生有共业与不共业之别。若非如此,诸佛长久住世各自辛劳,实则无益,因一佛即能利益一切众生。当知佛陀虽能度脱一切众生,却终不能度化无缘之人,此非虚言。佛陀遍游一切国土恒常度生,是无缘大慈不舍任何众生;而在五浊恶世中教化尤甚,是同体大悲特别怜悯刚强难化之辈。本愿力熏染者,即往昔所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之大愿。众生应受化业者,指多劫以来曾结法缘,或闻名睹影易生信心,或闻法蒙光即得证果。普贤菩萨亦名遍吉,观音菩萨亦名观自在,此二大士与此界众生缘分深厚,故与地藏菩萨同等重要。其余大菩萨纵然位次更高智慧更胜,不逊于此三大士,但因与众生缘浅,故所化利益皆不能及。
二、智慧辩才超胜。
菩萨又被称为善于安慰说法者,意思是能够巧妙讲解深奥佛法,善于引导初发心求大乘的人,使他们不感到畏惧退缩。
这里指的是接下来要巧妙讲述的方法,以及迈向大乘、观察三种轮相的占察方便法门。第二部分具体解释到此结束。
第三,总结回答。
正因如此种种因缘,此界众生因渴求仰慕而得教化超度,所以我现今令其宣说。
渴望敬仰能获得世界利益,接受教化能对治有为之人,得以解脱则获得第一义谛利益,此即四悉檀因缘,故令宣说。序分初段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