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这位大师名为龙树菩萨,出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种姓。他天资聪颖,悟性超群,凡事一点即通。还在襁褓中时,听到婆罗门诵读四部《吠陀》典籍,每部四万偈颂,每偈四十二字,便能背诵全文并理解其义。成年后声名远播,独步诸国。世间学问技艺,如天文地理、图谶秘纬,以及各种方术道法,无不精通。
龙树有三位知己好友,都是当世俊杰。他们商议道:"天下能够启发神智、洞彻幽微的学问,我们都已掌握了。如今该寻些乐事来纵情享乐,方不枉此生。但像我们这样的婆罗门修士,若无王公贵族的权势,如何能如愿?唯有隐身术能达成这个愿望。"四人默契于心,同往术士处求学隐身法。
术士暗想:"这四位婆罗门名满天下,向来轻视众生,如今为学法术屈尊前来。我若传授咒法,以他们绝世才智,唯一不会的只有这微末小术,学会后必定离去,再难驱使。不如先给药丸,让他们日常使用却不知原理,待药尽时必来相求,届时便可收服为弟子。"于是给每人一丸青色药丸,告知:"在静处以水研磨,涂于眼睑,便无人能见你们身形。"
龙树菩萨研磨药丸时,闻气味便知药物成分与剂量,分毫不差。他返回告诉术士:"此药由七十种材料配成,比例正如方剂所载。"术士惊问:"你如何知晓?"答:"药物自有气息,岂会不知?"术士叹服:"这等人物听闻尚难,何况亲授?我这微末小术何足吝惜!"于是倾囊相授。
四人学得隐术后,潜入王宫恣意妄为,玷污宫中女子百余日。后有宫女怀孕,将此事禀告国王。王大为震怒:"此等不祥之兆从何而来?"召集群臣商议。有位老臣进言:"此类怪事不外两种可能:或是鬼魅作祟,或是术士施法。可于宫门撒细土,派人把守。若是术士,必现足迹,可派兵诛杀;若是鬼魅,则无痕迹,可用咒术驱除。"依计施行后,果然发现四人足迹。王命关闭宫门,遣数百武士挥刀砍向虚空,斩杀三人。
唯龙树敛息屏气,藏身于距王头七尺处——这是刀剑不及之地。此刻他顿悟欲望乃痛苦根源,生出厌离之心,发愿道:"若得脱身,定当皈依沙门,求取出家之法。"脱险后,他入山诣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内诵尽三藏,通达诸般深义。继续寻访经典却无所获,直至雪山深处一佛塔中,遇老比丘授以《摩诃衍经》。虽解其义却未通透,于是周游列国访求余经。
遍历阎浮提仍无所获,期间辩伏一切外道论师与沙门宗派,渐生骄慢之心,自忖:"世间法门众多,佛经虽妙,推究其理仍有未尽。未尽之处正可推演阐释,启迪后学。于理无违,于事无失,有何不可?"决意自立教规,更制僧衣,欲以无可辩驳之智相标榜。择吉日准备与弟子受新戒、着新衣时,独居静室水晶地房。
大龙菩萨悯其愚痴,接引至龙宫,开启七宝库藏,取出盛满方等深经的无上妙法授予龙树。龙树研读九十日,解悟甚多,心入实相,得真实利益。龙王问:"可曾阅尽?"答:"宫中经典浩如烟海,我所读已十倍于阎浮提。"龙王说:"我宫藏经比起他处,不过沧海一粟。"龙树获赠一箱经典,证得无生法忍,具足三种忍智,后被送回人间。
时南天竺王信奉邪见,侍奉外道,诽谤正法。龙树为教化他,持赤幡行于王前七年。王终于询问:"何人敢行于本王之前?"答:"我是一切智人。"王惊问:"旷世难逢的一切智人,你自称是,有何凭证?"龙树说:"王但问无妨。"王暗忖:"我素称智者,若问倒他还算不得什么;若问不倒,颜面何存?"迟疑良久才问:"如今天在做什么?"龙树答:"正与阿修罗交战。"王如鲠在喉,既难否定又无法验证。未及开口,龙树又说:"此非虚言,稍候便见分晓。"话音方落,空中戈矛纷坠。王质疑:"兵器坠落岂能证明是天战?"龙树道:"空辩不如实证。"旋即阿修罗残肢断耳从天而降,王与臣民皆见空中两军对阵,遂伏地皈依。殿上万名婆罗门弃束发受戒。
此后龙树在南天竺广弘佛教,摧伏外道,阐扬大乘,造《优波提舍》十万偈、《庄严佛道论》五千偈、《大慈方便论》五十偈,令大乘教法盛行天竺。另著《无畏论》十万偈,其中辑出《中论》。
时有通晓咒术的婆罗门欲与龙树较量,向国王挑衅:"我能降伏此比丘,王可验证。"王斥:"愚人!此菩萨智如日月,你怎敢不敬?"婆罗门坚持要比试。次日清晨,国王请龙树同坐政德殿。婆罗门后至,于殿前咒出清池,中生千叶莲花,自坐其上呵斥:"你如畜生般坐地,岂配与莲座上的智者论辩?"龙树即化六牙白象入池,以鼻卷婆罗门掷地。婆罗门折腰哀叹:"我不自量力侮辱大师,愿皈依座下。"
后有小乘法师常怀嫉恨,龙树问:"愿我久住世否?"答:"实不愿。"龙树遂入静室,终日不出。弟子破门查看,只见蝉蜕而去。圆寂百年后,南天竺各国建庙供奉如佛。因其母生于树下,故名"阿周陀那"(树名);又因龙宫成道,故号"龙树"。(据《付法藏经》载,龙树为第十三代祖师,住世三百余年护持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