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譬喻經
五陰譬喻經
我听到的是这样:
有一次,佛陀在靡胜国游化。他渡河时看见河中央有一团泡沫顺流而下,便对比丘们说:诸位比丘,就像这团随波逐流的泡沫,有智慧的人仔细观察后就会明白:它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虚妄不实的幻象,很快就会消散灭尽。为什么呢?因为泡沫的本质是脆弱不坚固的。同样地,比丘们!对于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物质现象,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粗大还是细微,美好还是丑陋,远处还是近处,比丘们都应当深入观察思惟。要明白这些色法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虚妄不实的假相,如同疾病、毒瘤、疮痈般虚伪造作,并非真实恒常,本质是痛苦、空虚、无我、终归坏灭。为什么呢?因为物质现象的本性就是脆弱不坚固的。
再比如,比丘们!天降大雨时,水泡刚形成就破灭。有智慧的人仔细观察后就会明白:它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虚妄不实的幻象,很快就会消散灭尽。为什么呢?因为水泡的本质是脆弱不坚固的。同样地,比丘们!对于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感受,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粗大还是细微,美好还是丑陋,远处还是近处,比丘们都应当深入观察思惟。要明白这些感受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虚妄不实的假相,如同疾病、毒瘤、疮痈般虚伪造作,并非真实恒常,本质是痛苦、空虚、无我、终归坏灭。为什么呢?因为感受的本性就是脆弱不坚固的。
比如,比丘!盛夏时节正午的烈日下,地面上升腾的热浪,一个有智慧的人仔细观察它,就能明白那并非真实存在,是虚幻、不实在、迅速消散、终归空无的。为什么呢?因为热浪本身没有坚固的实体。同样,比丘!对于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念头,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粗糙或细微、美好或丑陋、遥远或邻近,比丘都应当深入观察思惟:这些念头并非真实存在,只是虚幻、不实在,不过是贪欲、束缚、疮疣、虚妄,并非真实、并非永恒,本质是苦、是空、是无我、终将消散。为什么呢?因为念头的本性同样没有坚固的实体。
比丘啊,譬如有人为寻好木材,持斧入林,见一棵高大笔直的芭蕉树。他砍断树根、削去树梢、剥开叶片,将树干层层剖析,却发现其中根本没有坚实的心材。明智者观察审视后,便知此物非实有、本空虚、不坚固、速朽坏、终归灭。何以故?芭蕉树本无实质。
比丘啊,世间一切行为——无论过去、未来、现在,无论内外、粗细、美丑、远近——都应如此观察。当比丘透彻审视时,便知诸行皆非实有、本空虚、不坚固,不过是欲望的纠缠、疮毒的聚集、虚妄的假相,非真实、非恒常,实为苦、为空、为非身、为终将消尽。何以故?一切行为的本质皆无实质。
譬如,比丘!幻术师与他的弟子在大街上的众人面前,展示各种幻象,变出成群的象、马、车乘以及随从。有智慧的人看见后,仔细观察,就会知道这些幻象并不真实,是虚无、不实、无形、变化、终归消散的。为什么呢?因为幻术没有坚固的实体。同样,比丘!一切所认知的事物,无论是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美丑、远近,比丘应当深入观察思考,认识到它们并非真实,是虚无、不实,只是欲望、烦恼、疮疣、虚伪,非真实、非永恒,是苦、是空、非我、终将消散。为什么呢?因为认知的本性没有坚固的实体。
于是佛陀诵出偈颂:
色如沫聚散, 痛似水泡灭, 想若热时焰, 行同芭蕉脆。
识本幻化说, 诸佛如是言, 应观此要义, 勤思复深研。
虚妄无坚实, 不见有恒常, 五阴真相显, 圣智所证同。
寿暖识断时, 身弃如瓦砾, 命终卧大地, 犹草无知息。
观此生死状, 愚贪执幻戏, 心念无依托, 坚固不可得。
了知五阴空, 比丘应精进, 昼夜念正智, 寂灭最安乐。
佛这样说完后,比丘们听闻佛法,都心生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