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略註
肇論略注卷二
明匡山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不真空論第二
论空之真实 第二篇
此論真空不空,以為所觀真諦之境也。不真有二義:一有為之法,緣生故假,假而不實,其體本空。此俗諦不真故空,名不真空。真性緣起,成一切法,體非斷滅,不是實實的空,名不真空。有是假有為妙有,空非斷空為妙空,此則非有非空為中道第一義諦。以妙空破心無論、本無論二宗,以妙有破即色遊玄論一宗,即命題一語,曲盡真諦之妙、妙契中道之旨,非玄鑑幽靈,何以至此。
这部论著阐述的真空并非虚无,而是作为观照真谛的境界。"不真"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世间有为法皆因缘和合而生,故为假有,虚假不实,其本质本空。此谓俗谛不真实故为空,称为不真空。其二,真如本性随缘显现万法,其体性并非断灭,并非实在的空无,故称不真空。有是超越世俗的妙有,空是超越断灭的妙空,如此非有非空即是中道第一义谛。凭借妙空破除"心无宗"与"本无宗"两种偏执,依靠妙有破除"即色游玄论"的谬见。这一命题完整呈现真谛奥妙,完美契合中道宗旨,若非透彻观照幽微真理,怎能达到如此境界。
夫至虗無生者(指中道第一義諦,非思量分別境界),蓋是般若玄鑑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般若實智照理,故曰玄鑑。中道為實智所歸,故曰妙趣。此則空而不空,有物以中道為宗極,故有而不有。非空非有,妙盡中道。此標宗立體,下依宗辨相)。自非聖明特達,何能契神於有無之間哉(上言所觀之境,此言能觀之人。中道妙理,唯聖乃證,故曰自非聖明有獨達之智,何能契悟於二而不二之間哉)?是以至人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於視聽,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那真正虚无无生的境界,乃般若智慧深刻观照的玄妙旨趣,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归宿。
若非圣人独具慧心,如何能在有无之间契合真谛?因此,至人以其无限智慧通达无碍,不被任何事物所局限;虽以耳目感知世界,却不被声色所束缚。这正是因为了悟万物本自虚无,故外物不能扰乱其心神。
此釋上不滯二邊之所以也。神心,謂實智內照,即玄鑑。無窮,謂中道,即妙趣。窮不能滯,謂不墮斷空。此釋上半句謂不滯空,下釋次半句不滯有。極耳下,謂權智外應。耳目聲色乃有物。極,謂宗極。由權智外應,而不動本際,故處有而不為所制。聖能如此者,豈不以即萬物之自虗,故物不真累其神明哉?由萬物自體本虗,故即有以觀空,故物物皆真,與智冥一,故不能累其神明也。
这里解释上文所说不住二边的缘由。神心指真实智慧内照,即深邃观照。无上指中道,即玄妙旨趣。穷尽不能滞留,指不堕入断灭空无。此处解释上句是不滞空,下句解释是不滞有。极耳以下指权智外应。耳目声色属于有相事物。极指终极根本。由于权智外应而不动摇本际,所以处于有相而不被束缚。圣者能够如此,难道不是因为万物本自空寂,所以事物不能真正扰乱其心神吗?由于万物自体本空,故能即现象观空性,使一切事物皆显真实,与智慧冥合为一,所以不能扰乱其心神。
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此承上不滯二邊以明妙契中道之所以也。理,調也。聖人乘一真之心,而調順萬物,則物物皆真,無一法可當情,故無滯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審,猶處也。一氣,猶一真。化,謂萬法。以審處一真之心以觀萬法,則法法皆真、萬物皆己,故所遇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湻(混,謂混融。雜,謂異類。𬈠,謂一真。由法法皆真,故眾生如也。眾生本如,故能混融異類,則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平等寂滅,故一一𬈠真);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以所遇皆真,故觸事而真,故物物歸一)。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此結顯一源。良由心境一如,故萬法皆如,故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由心境不異,則萬法皆空,故象非真象。諸相寂滅,則無法當情,故雖象而非象矣)。然則物我同根(物,謂境。我,謂心。同根,謂心境一如。釋上觀智俱泯、心境兩忘)、是非一氣(是,謂真諦。非,謂俗諦。一氣,謂真俗不二、妙契中道),潛微幽隱(如此境智俱忘、真俗絕待,長為深潛微密幽隱之境界,唯聖能證能知),殆(殊也)非群情之所盡(如上所云,殊非淺智劣解者所能盡也)。故頃爾談論,至於虗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適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眾論競作,而性莫同焉。
因此圣人凭借真实无妄之心来调顺万物,就能没有滞碍而无所不通。安住真如之气来观察万法,所以遇到任何境遇都能顺遂适应。没有滞碍而无所不通,所以能够混融各类差异归于纯一;遇到任何境遇都能顺遂适应,因此接触万物都能归为一体。这样,万象虽然千差万别,却不能自行显现差异。不能自行显现差异,所以知道现象并非真实。现象并非真实,所以虽有现象实则非现象。如此则外境与内心同出一源、是非判断本于同一真如,这种幽深微妙的境界,实在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当下的各种讨论涉及玄理时,往往见解各异。若要以不同见解强求相同,还有什么事物能真正相同呢?所以各种理论竞相出现,而本性终究难以统一。
此下敘異見,皆在所破以申作論之懷也。虗宗,即下所引三宗,各立異見,故每有不同。大凡立論蓋為顯理,今以不同之見以適大同之理,有何法而可同哉,由各騁己見、競論虗宗,所見不一,故論旨不同。要歸至理,則畢竟難同。故得不已,造此論以破之。
以下列举各种异见,皆属应破之列,以阐明造论本怀。所谓虚宗,即下文所引三派学说,各持异见,故常有分歧。大抵立论本为显扬真理,今以分歧之见欲契合至道,有何法门能令其同归?皆因各自执持己见、竞相争论虚玄宗旨,见解既不一致,故立论主旨亦不相同。若欲究极真理,终究难以调和。是故不得已而作此论以破斥之。
何則(徵起眾論)?心無者(先敘破晉道恒心無宗),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敘異計也。言心無者,謂但無心趨附於萬物,未達物虗,故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虗。
为何要引发诸多讨论?所谓心无宗者,主张心不执着万物,却未否定万物存在。其学说可取之处在于使心神安宁,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彻悟万物本空。
此出得失也。以心不附物,則不被外境搖動,故得在於神靜。以不了萬物緣生性空,故失在於物虗。以心空境有,非中道也。
这里指出得失所在。心不执着外物,便不受外界动摇,因此得在心神安宁。因不明万物缘起性空之理,所以失在执着虚幻。心空境有,并非中道。
即色者(次破晉道林造《即色遊玄論》為即色宗),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此敘計也。謂青黃等色,不自為色,但因人名之為色。心若不計,則雖色而非色矣)。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所谓即色宗(晋代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创立即色宗),主张事物现象并非自有实体,因此虽显现为现象却非真实存在(此段陈述其观点。意指青黄等色彩现象,并非自身具备实体,只是人们将其命名为现象。若心不执着,则虽现现象却非实有)。谈论现象时,应当认识到现象仅是当下显现,岂需依赖其他条件才成其为现象?这只是说明现象无自性,尚未彻悟现象本空的真谛。
此敘破也。夫凡言色者,但當在色本就是色,豈待人名彼青黃然後為色哉?此直下,言得失。此但言色不自色而已,未了色體本空也。以唯知依他起名假,不知圓成體真,故非正論。
这段讲的是破除执见。所谓色相,本就是指事物自身的形质,难道要等人给它安上"青""黄"这些名称才算是色相吗?这里直接指出其中的偏差。这只是说明色相并非独立存在,尚未彻悟色相本质为空。由于仅知依他缘起而假立名相,未能体认圆满真实的法性本体,所以算不上究竟正见。
本無者(此破晉竺法汰本無宗),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此敘計也。此以情好尚於無,故觸事發言皆賓伏於無。故言非有,則計有亦無也。及言非無,則計無亦無也。有無俱無,將謂虗玄。不知墮於斷見,未明正理,故非正論)。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此出正理也。詳夫聖人立言之本意,但以非有者顯物非實有,言非無者顯無非絕無也)。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
所谓本无,是指那些崇尚虚无的人,往往言辞之间都归附于无。因此他们说"非有",认为有就是无;说"非无",认为无也是无。探究圣贤立论的本意,只是说"非有"并非真实存在,"非无"并非绝对虚无。何必因为"非有"就否定这个"有",因为"非无"就否定那个"无"呢?这不过是偏好虚无的言论,哪里称得上是顺应事理、符合万物实相的呢。
何必下,斥異見也。然非有非無,但是有非實有、無非實無,又何必執計非有為絕無此有、非無謂絕無彼無哉?然雖有無俱無,似為玄妙。此直好無之談,未達正理,豈是順通事物之實性,以達即物明真之旨哉?上敘破計,下敘立論正義。
为何要贬低他人见解呢?所谓非有非无,不过是说"有"并非真实存在,"无"也非真实虚无,又何必固执地认为"非有"就是彻底否定存在、"非无"就是彻底否定虚无呢?虽然同时否定有与无看似深奥,但这只是崇尚虚无的言论,并未领悟真理,怎能说是顺应事物本质、通过现象明了真谛呢?上文批驳谬见,下文阐述正确义理。
夫以物物(二物字,謂以名名物)於物(此物字,所名之物),則所物(此物字,謂所名)而可物(此物字,乃所名之物)。以物物(二物字,亦是以名名物)非物(此物字,亦指所名之物。言非物,如龜毛兔角等),故雖物而非物(言雖有其名,無實物可得)。是以物不即名而就實,名不即物而履真。
用名称来称呼实际存在的事物,那么这个被称呼的名称就可以对应真实的事物。用名称来称呼不存在的事物(如龟毛兔角),那么即使有名称也并非真实存在。因此事物不会因为名称就变成真实,名称也不会因为事物而自动符合真相。
將以名言論真諦,惟真諦非名言可及,故發論之初先以名物以啟端。謂以名名於有相之物,則有物可指。若以名名於非物,然非物乃無相之物,如呼龜毛兔角等,此則但有虗名,其實無物以當其名,故曰雖物而非物。由是觀之,如說火談冰,豈有寒熱於齒頰?此物不即名以就實也。如呼龜毛兔角,豈有毛角以應求?此名不即物而履真,謂不就所呼而得實物也。是知名不就實,則有相之物皆假名;物不履真,則無狀之體但虗稱。《密嚴》云:「世間眾色法,但相無有餘,唯依相立名,是名無實事。」物尚如此,況真諦無相,豈名言之可及乎?故下云。
要用语言来讨论真谛,但真谛本身并非语言所能触及,因此在开始论述时先借助名相作为引子。所谓用名称来指代有形之物,那么确实有实物可以对应。如果用名称来指代非实物,然而非实物本是无形之物,比如称呼龟毛兔角之类,这便只有虚名,实际上并无实物与之对应,所以说虽称为物却非实物。由此看来,如同谈论火和冰,难道口中真会感到寒热?这说明事物并不因名称而具备实质。又如称呼龟毛兔角,难道真能找到毛角来对应?这说明名称并不因事物而体现真实,即不能通过称呼获得实物。由此可见,名称若不符合实质,那么一切有形之物都只是假名;事物若不能体现真实,那么无形之体便只是虚称。《密严经》说:"世间一切色法,只有相状而无实体,仅依靠相状安立名称,这些名称并无真实事物。"有形之物尚且如此,何况真谛本无相状,岂是语言所能触及?因此下文说。
然則真諦獨靜於名教之外,豈曰文言之能辨哉?然不能杜默,聊復厝言以擬之。試論之曰:
那么真谛独自静默于名相教化之外,岂是言语所能辨明的?然而无法全然缄默,姑且略陈言辞来比拟。试作论述如下:
真諦寂寥空廓,思議之所不及。離相離名,象數所不能詮。迥出常情,故曰獨靜於名教之外。如此豈語言文字所能辯哉?今為破迷執以顯正理,故不能杜口緘默,聊復厝置其言以擬議之,略試論之耳。上敘意,下正論。
真理寂静空旷,思虑难以触及。它超越形相与概念,无法用符号和数字来诠释。超乎常人的理解,因此说它独自安住于名相教法之外。这样的境界,岂是语言文字所能辨明的?现在为了破除迷惑执着以显明正理,所以不能闭口不言,姑且借助言辞来比拟讨论,略作论述而已。上文叙述大意,下文正式论述。
《摩訶衍論》云:「諸法亦非有相,亦非無相。」《中論》云:「諸法不有不無者,第一真諦也。」
《大乘论》说:一切现象既不是真实存在,也不是完全不存在。《中论》说:一切现象既不真实存在也不完全不存在,这就是最高的真理。
此引教定宗也。言諸法非有非無者,先立中道諦體也。言不有者,即俗諦不有也;不無者,真諦不無也。以俗諦假有,不真故空。真諦緣生故,不是實實斷空。故題稱不真空,含有二義,此遮二邊以顯中也。故立論之初,引此二論以定綱宗,發明中道第一義諦,不屬有無二邊也。下依宗斥邪。
这引用教义确立宗旨。说一切法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首先确立中道的真理本质。说不是存在,是指世俗真理不是实在的;说不是不存在,是指真谛并非虚无。因为世俗真理是假有,并非真实所以是空。真谛由因缘生起,所以不是绝对的断灭空无。因此题目称为不真空,包含两层含义,这是排除两种极端以显示中道。所以在立论之初,引用这两种论述来确立纲领宗旨,阐明中道第一义谛,不落入存在或虚无的两种极端。接下来依据宗旨驳斥邪见。
尋夫不有不無者,豈謂滌除萬物、杜塞視聽,寂寥虗豁,然後為真諦者乎?
所谓不有不无,难道是指扫除万物、闭塞视听,空寂虚无,这样才能称为真谛吗?
此斥邪謬。先破本無一宗也。以本無宗義,謂非有,有亦無;非無,無亦無。有無俱絕,不達緣生千化之有,故墮斷空。以此斷空絕無一法,故云滌除萬物;聞見俱泯,故云杜塞視聽。古人呼此為豁達空,故云寂寥虗豁。意謂不有不無者,蓋是雙非二邊,以顯中道第一義諦,豈以豁達斷空為真諦乎?古德云:「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無見如芥子許。」永嘉云:「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以此一宗為害甚巨,眾聖所呵,正在所破。故論開端即痛斥之,急欲令人發起大乘正信也。下顯正義。
这里批判的是错误观点。首先破除"本无一宗"的学说。因本无宗主张:既否定"有"的存在,也否定"有"的虚无;既否定"无"的存在,也否定"无"的虚无。彻底否定有无,不能理解因缘生起的种种变化现象,所以堕入断灭空见。这种断灭空见否定一切法,所以说它"涤除万物";既否认听闻又否认眼见,所以说它"杜塞视听"。古人称此为豁达空,所以说它寂寥虚豁。有人认为不有不无是指同时否定两边来显示中道第一义谛,怎能将豁达断空当作真谛呢?古德曾说:"宁可生起如须弥山大的有见,也不生起芥子小的无见。"永嘉大师说:"豁达空见否定因果,莽莽荡荡招来灾祸。"这一宗派危害极大,受到诸圣者的呵斥,正是要破除的对象。所以论著开篇就严厉批判,急欲使人生起大乘正信。下文将阐明正确义理。
誠以即物順通,故物莫之逆(此顯正義。言非有者,在即物以順通其理,故物物順理而不逆,是為非有);即偽即真,故性莫之易(言諸法緣生虗假,故即假即真,不必改易然後為真。若改易求真,是為析色,非真空也,故為非無)。性莫之易,故雖無而有(不是實無);物莫之逆,故雖有而無(不是實有)。雖有而無,所謂非有(結以不真故空);雖無而有,所謂非無(結不是實空)。如此,則非無物也(言非是絕無,正破所執),物非真物(但物非真物耳。正出論義)物非真物(非真,即題稱不真),故於何而可物(不可物,即題稱空義)?
正是因为随顺万物而通达其理,所以万物无不相合。虚假即是真实,所以本性无需改变。本性无需改变,因此虽空无而实有;万物无不相合,因此虽有而实空。虽有而实空,就是所谓的非有;虽空而实有,就是所谓的非无。如此看来,并非没有事物,只是事物并非真实存在。事物既非真实存在,又怎能将其执着为实有之物呢?
反覆論議非有非無,以釋成不真空義,以破本無之妄計也。蓋即有以明空,是謂妙空;即空以明有,是謂妙有。不真一語,盡大乘空義。真諦之理,妙極於斯。
反复讨论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以此阐明不真空的深义,破除执着本无的虚妄见解。即通过存在来彰显空性,称为妙空;通过空性来彰显存在,称为妙有。"不真"二字,穷尽了大乘空性的要义。真谛的真理,其精妙在此达到极致。
故經云:「色之性空,非色敗空。」以明夫聖人之於物也,即萬物之自虗,豈待宰割以求通哉?
所以佛经说:色的本性是空,并非色坏灭了才空。这是为了阐明圣人对于万物的态度,就是万物自身本空,哪里需要加以分析才能明白呢?
此下依宗廣辨,以明二諦無雙,以顯中道第一義諦也。文有三段:初色空不二、次真俗不二、三有無不二。今初。色性自空,在色即是空,非色敗為空,此正顯色空不二也。是故聖人即萬法以見性空,以萬法本性自空,故不待宰割分析然後為空也。彼計本無者,豈不淪於斷滅耶?
接下来依据宗派理论详细阐述,用以说明真俗二谛并非对立,以此彰显中道第一义谛。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阐明色与空的不二性,其次阐明真谛与俗谛的不二性,最后阐明有与无的不二性。现在先讲第一部分。色的本性即是空,存在本身就是空,并非色相坏灭后才成为空,这正是彰显色与空的不二性。因此圣人通过万法直接体认本性空寂,因为万法本性本空,不需要通过强行割裂分析才显现为空。那些执着"本无"见解的人,难道不会堕入断灭的邪见吗?
是以寢疾有不真之談,超日有即虗之稱。然則三藏殊文,統之者一也。
因此患病时有不实的言论,超度之日有虚幻的称谓。然而三藏经文虽有不同,统摄它们的宗旨却是相同的。
此引二經以證色空不二之義也。《淨名》云:「菩薩病者,非真非有。」《超日明三昧經》云:「不有受,不保命,四大虗也。」非但二經明色性空義,即三藏殊文,皆顯色空不二之旨,故曰統之者一也。
此处引用两部佛经来证明色与空不二的道理。《维摩诘经》说:菩萨的疾病,既非真实也非存在。《超日明三昧经》说:不执着感受,不贪恋生命,四大皆空。不仅这两部经文明白了色性本空的道理,所有佛经的不同文字,都在显示色空不二的宗旨,所以说统摄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故《放光》云:「第一真諦,無成無得。世俗諦故,便有成有得。」
《放光般若经》中说:在究竟真理层面,既没有成就也没有获得;而在世俗真理层面,则可以说有成就和获得。
次明真俗不二也。先引經約成得以定二諦,以真諦離緣,故無成得;俗諦緣生,故有成得。
其次阐明真谛与俗谛不二的道理。首先引用经典,依据成就与获得来判定二谛:真谛超越因缘,故无成就与获得;俗谛依缘而生,故有成就与获得。
夫有得即是無得之偽號,無得即是有得之真名。
有所得其实是无所得的虚假称号,无所得才是有所得的真实名称。
此約真偽以分真俗。以真俗諦緣生故假,故曰偽號。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故無得是有得真名。
这是通过真假来区分真谛与俗谛。因为真谛和俗谛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所以称为虚假名相。从无住的根本中建立一切法,所以无得才是真正的有得之名。
真名故,雖真而非有。偽號故,雖偽而非無。
真实之名,虽真实却非存在;虚假之号,虽虚假却非虚无。
此下約雙非以明不二。先出所以。良由有依真立,故有而非有;真自隨緣,故無而不無。
接下来通过"双非"来阐明不二法门。首先说明缘由。因为依真理而建立,所以虽有而不实有;真理本身随顺因缘,所以虽无而非虚无。
是以言真未嘗有(以物即真,故未嘗有),言偽未嘗無(隨緣建立故不無),二言未始一,二理未始殊(言異而旨一)。故經云:「真諦、俗諦,謂有異耶?答曰:無異也(正顯不二)。」此經直辯真諦以明非有、俗諦以明非無,豈以諦二而二於物哉?
因此说真实从未存在<万物即真实,所以从未存在>,说虚妄也并非不存在<随缘显现所以不无存在>,两种说法未曾同一,两种道理未曾差异<言语不同而主旨一致>。所以佛经说:真谛与俗谛,难道有差别吗?回答是:没有差别<正显示不二法门>。这部经直接阐明真谛以说明非存在、俗谛以说明非不存在,岂能因为谛有二重就将事物割裂为二?
放光已下,通明真俗不二之旨也。物,指中道理。古德云:「二諦並非雙,言單未曾各。」宗門謂:「一雙孤鴈,搏地高飛。一對鴛鴦,池邊獨立。」曹洞賓主五位,正偏兼帶,照用同時,雖發明向上,實顯理事混融、真俗不二之旨。苟悟即真,自然得大機用矣。
佛光普照之下,贯通阐明真谛与俗谛不二的要旨。所谓"物",指的是中道之理。古德曾说:真俗二谛并非对立存在,说它们各自独立又从未分离。禅门有云:一只孤雁振翅高飞直冲云霄,一对鸳鸯静静伫立池塘岸边。曹洞宗所立宾主五位之旨,正偏互融兼带,观照与妙用同时显现,虽为发明向上玄机,实则彰显事理圆融、真俗不二的深意。若能当下领悟即是真谛,自然能得大机大用。
然則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
万物确实有其不存在的原因,也有其不无存在的缘由。
此下三辨有無不二也,此以二語徵起。果,實也。謂萬物果有其不有,果有其不無耶?且徵定,下四句釋也。
接下来从三个方面阐述有无不二的道理,这里先用两个问题引出。果,就是实。意思是万物究竟有其不存在的方面,还是有其不虚无的方面?先提出问题确立主旨,下面四句将展开解释。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因为存在不存在的依据,所以虽有却不是实有。因为存在不无的依据,所以虽无却不是虚无。
釋不有不無義也。謂果有真空,則幻有是假,故雖有而不有。果有妙有,則無非斷滅,故雖無不無。故下成正義。
暂无译文
雖無而非無,無者不絕虗(非豁達斷空);雖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謂是緣生假有,故非實有)。若有不即真(謂不實有)、無不夷跡,然則有無稱異,其致一也。
暂无译文
此結成有無,總顯不二之義也。謂若有不是實有,當即有以觀無,則無非實無,不必芟夷其跡然後為無也。若芟夷其跡,則為析色。若絕無,則墮斷滅。以真諦之理本非有無,故稱異而致一也。上顯真俗不二,下引經斥迷以攝歸真。
暂无译文
故童子歎曰:「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暂无译文
引經證成,攝歸真諦非有非無也。《楞嚴》云:「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以從因緣,故非有無。
暂无译文
《瓔珞經》云:「轉法輪者,亦非有轉,亦非無轉,是謂轉無所轉。」此乃眾經之微言也。
暂无译文
良以說法非有非無,故法輪轉無所轉。諸大乘經唯明此理,而人不達,妄執定有定無,故下斥破。
暂无译文
何者?謂物無耶?則邪見非惑;謂物有耶?則常見為得。
暂无译文
將斥迷謬,先縱顯俱非也。謂法果實無,則執斷之邪見非惑矣。若法果實有,則執常者為得矣。
暂无译文
以物非無,故邪見為惑(此正破本無、心無二宗);以物非有,故常見不得(此破即色一宗)。然則非有非無者,信真諦之談也。
暂无译文
斥破迷謬,以攝歸真諦也。上約三種不二,反覆覈論非有非無,以祛迷執。苟契雙非,不墮二邊,則真諦自顯矣。
暂无译文
故《道行》云:「心亦不有亦不無。」《中觀》云:「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尋理即其然矣。
暂无译文
此下至「顯於茲矣」一段,正顯不真空義。初引《道行》立義,次引《中觀》,約緣生無性以明不真。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以從緣生是假,故不有;既從緣起,則本不有而今有之,故云不無。由假故不真,為空;以緣起故不實無,故不是真空。
暂无译文
所以然者(此下辨非有無),夫有若真(實也)有,有自(一向)常有,豈待緣(會聚)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豈待緣而後無也?若有不自有,待緣而後有者,故知有非真(實也)有。有非真(實也)有,雖有不可謂之有矣(上釋非有)。不無者,夫無則湛(凝也)然不動(變也),可(許也)謂之無。萬物若無,則不應起。起則非無,以明緣起故不無也。
暂无译文
此約因緣以明非有非無也。謂若有是實有,則一向自有,不待緣會而後有矣。譬彼真無,亦不待緣。今既待緣生,則非實有矣。若無則湛然不動,可謂之無。湛然者,以始教相宗不許真如隨緣,謂凝然不變,故論主出此文以破執無之見。意謂真如既已隨緣成一切法,則非凝然不變矣。以真如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二義,下引論證成。
暂无译文
故《摩訶衍論》云:「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諸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一切無法,一切因緣故應有。一切有法,一切因緣故不應有(下斥異見)。」尋此有無之言,豈直反論而已哉。
暂无译文
此引《大論》重釋因緣義也。謂諸法既屬因緣,則本非有無,是知無屬因緣,則非斷無;有屬因緣,則非實有。尋思此言,豈但相反之論而已哉,其意特顯諸法非有非無義也。良以佛說因緣二字,破盡外道斷常之疑,故論宗此以斥異見。
暂无译文
若應有,即是有,不應言無。若應無,即是無,不應言有。
暂无译文
此言申相反意。謂法應是實有,則不當言無;若應是實無,則不當言有。今言非有非無者,正以假而非真,故言非有非無耳。下釋異同。
暂无译文
言有,是為假有以明非無、借無以辨非有。此事一稱二,其文有似不同。苟領其所同,則無異而不同。
暂无译文
此釋異同以明不二也。今言有無者,但是假借有無以明非無非有耳,非實有有無作實法也。其實一體,但稱說似有不同。苟能領會一真之理,則萬法唯真,無異而不同也。下顯不真空義。
暂无译文
然則萬法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無,不可得而無。
暂无译文
此辨雙非以顯不真空義也。謂萬法實不有,豈可強執為有耶?諸法果不無,豈可強執為無耶?故不可定執為有為無也。
暂无译文
何則(徵釋雙非)?欲言其有,有非真(實也)生。欲言其無,事象既形。象形不即無,非真非實有,然則不真空義顯於茲矣。
暂无译文
此顯雙非,結歸不真空義,以呈觀體也。若言實有,則緣會而生,本自無生,故非真實生也。若言實無,則緣起即形,隨緣成事,則非實無也。二者皆非真實,故題稱曰不真空,義顯於茲。良以不真故空,故非實有絕無也。前約緣性無生以明不真竟,下約名實無當以明不真。
暂无译文
故《放光》云:「諸法假號不真,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暂无译文
此引經證成不真義也。彼經二十七云:「須菩提!名字者不真,假號為名,以假故不真。」謂但非實有,非絕無也。故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但非真人耳。
暂无译文
夫以名求物,物無當名之實。以物求名,名無得物之功。
暂无译文
此以假名釋非有非無也。以名求物,如呼木賊、地龍等物,豈有真賊、真龍以當其名耶?以物求名,如召火呼冰,豈實有寒熱以及齒頰耶?足知名實無當。
暂无译文
物無當名之實,非物也。名無得物之功,非名也。是以名不當實、實不當名。名實無當,萬物安在?
暂无译文
名實無當,則名相元虗。求物而不可得,則妄想不有。此心境兩空、真俗不立,中道之旨於是乎顯矣。下斥迷返悟。
暂无译文
故《中觀》云:「物無彼此,而人以此為此、以彼為彼,彼亦以此為彼、以彼為此。」
暂无译文
中論第四云:「諸法實相,無有彼此。」意顯法本一真,元無彼此。由人妄執,故起是非。三祖云:「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暂无译文
此彼莫定乎一名,而惑者懷必然之志。然則彼此初非有,惑者初非無。
暂无译文
此出迷者雙執也。如兩人東西對立,同觀一標,東者謂在西、而西者謂在東,然標實無東西。迷人妄執為必然,此惑之甚也。故彼此未始有,惑者未始無。由是觀之,諸法本無,而迷者妄執為定有定無,正此意也。
暂无译文
既悟彼此之非有,有何物(彼此)而可有(執也)哉?故知萬物非真,假號久矣。
暂无译文
此言悟則是非兩忘,自離有無之執也。既悟物無彼此,則知法非有無,但有假名,元無實義。
暂无译文
是以《成具》立強名之文,園林託指馬之況。如此,則深遠之言,於何而不在?
暂无译文
此引內外微言,以結屬忘言之妙也。《成具》云:「諸法無所有,強為其名。」園林,即漆園,莊周嘗為此吏,故以地指人也。指馬之喻,〈齊物論〉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意謂物論之不齊者,蓋由人之各執是非之見也。以指喻指等者,謂人以己之初指,喻彼之次指,為非同己之指以為必然。若易而觀之,則彼之執次指者,又以己之初指為非矣。馬,即雙陸之馬,戲籌也。意亦如指。意謂指馬本無是非,而人妄執彼此為必然。豈非惑耶?以譬諸法實相豈有自他,而人迷執為有無。亦,猶是也。苟能忘言契理,則彼此情忘、是非齊泯,有何法可當情乎?《成具》則妄想元空,園林則是非無主,故曰深遠之言,於何而不在。
这段文字通过内外精微之言,归结于超越言语的玄妙境界。《成具经》说:万法本无实在,只是勉强安立名相。园林即漆园,指代曾任漆园吏的庄周,以地名代指其人。指马之喻出自《齐物论》:用指说明指不是指,不如用非指说明指不是指;用马说明马不是马,不如用非马说明马不是马。天地如同一指,万物如同一马。意在阐明议论纷纭的根源,在于人们固执己见。所谓以指喻指,是指人们用自己的初始认知,评判他人的后续见解,认定与己不同必然错误。若换位思考,对方也会认为你的初始见解有误。马指博弈棋子,道理与指相同。意在表明指马本无是非,人们却妄分彼此。岂非痴迷?以此比喻诸法实相本无自他分别,众生却执迷于有无之见。若能忘言悟理,则彼此分别消融,是非对立泯灭,还有何法可执着?《成具经》破除妄想本空,漆园寓言消解是非主宰,可见深远妙理无处不在。
是以聖人乘千化而不變、履萬惑而常通者,以其即萬物之自虗,不假虗而虗物也。故經云:「甚奇世尊!不動真際為諸法立處。」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
因此圣人经历千种变化而心性不变,历经万般迷惑而常保通达,正是由于他体悟到万物本自空寂,无需借助空寂来使事物空寂。所以佛经说:奇妙啊世尊!不动的真如实际为诸法安立之处。并非离开真实而另立处所,所立之处即是真实。
此結歸中道第一義諦也。以聖人證窮真諦,故異類分身而不動真際,故千化不變;入眾生界而不被煩惱所礙,故萬惑常通。以其萬法即真,故不假分析而後為虗也。故引經證成,由不動真際而建立諸法,故立處即真。
这个结论归于中道第一义谛。因为圣人彻底证悟真谛,所以能变化不同身形而不动摇真实境界,因此千般变化也不改变;进入众生界而不被烦恼障碍,所以万种迷惑常能通达。因为万法即是真实,所以不需要分析才成为空无。所以引用经典证明,由于不动的真实境界而建立一切法,所以建立之处就是真实。
然則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
那么道很遥远吗?遇事即见真谛。圣贤很遥远吗?体悟便显神妙。
此結歸一心,以明聖人之實證也。初云「目對真而不覺」,以道在目前故不遠。以不覺,則迷之為凡、悟則為聖。是知了悟實相常住,則頓超生死,永證無為。故曰體之即神,不假外也。
这一总结归于一心,用以阐明圣人所实证的境界。最初说“面对真理却不觉悟”,因为道就在眼前所以并不遥远。由于不觉悟,所以迷惑时是凡夫,觉悟时就是圣人。由此可知,一旦彻悟实相恒常存在,就能顿时超越生死,永远证得无为。所以说体悟它便是神妙,无需借助外在。
不真空論(終)
不真空论(完)
肇論略注卷二
CBETA 编码:X0873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