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論略註
奏秦王表
暂无译文
什師入滅,論主追慕無已,因作涅槃無名論,以稱述所證之德不異於佛,以讚揚之。言雖以前般若乃能證之智為因,涅槃為所證之果,其意實為什師而發。論成,表獻秦主,故首列其表文。
暂无译文
僧肇言(對人主而不稱臣者,以方外自處也。所謂不事王候,高尚其事。天子雖尊,不以臣禮待之也):肇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天得一等語,用《老子》。一謂大道之元也。老宗自然,名為大道。論宗一心,同文義異)。伏惟陛下!叡(聖也)哲(智也)欽(敬也)明(謂明德),道與神會(道謂涅槃大道。秦王妙契,故曰神會),妙契環中(《莊子》「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謂秦王妙悟中道故),理無不統(以悟一心,則理無不攝),游刃(語出《莊子》,庖丁解牛,迎刃而解。以喻妙智應物,則事無不理)萬機(人君日有萬機)、弘道終日(謂不以萬機以妨弘道),威被蒼生、垂文作則(法也),所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暂无译文
此美秦王能妙悟一心,而具堯舜之德也。《尚書》,叡哲舜德,欽明堯德。謂秦王不唯具堯舜之德,且能契涅槃中道妙理、統會一心,故雖日應萬機,不妨弘道終日,用武興文,為世明主,所以域中四大,而王居一焉。語出《老子》。天大地大王亦大,此歎德也。
暂无译文
涅槃之道,葢是三乘之所歸(三乘同證,故曰所歸)、方等之淵府(方等深經之究竟理趣,故曰淵府),渺漭(汪洋無涯)希夷(離聲離色故),絕視聽之域(迴超見聞),幽致虗玄(幽妙之理致,虗靈絕待),殆(甚也、殊也)非羣情(淺識)之所測。
暂无译文
此歎涅槃之道為眾聖歸趣,體絕名相,非見聞可及。絕待幽玄,故非淺識之可測也。
暂无译文
肇以人微,猥蒙國恩,得閑居學肆(幸列譯場),在什公門下十有餘載(公十九見什,三十二歲而亡),雖眾經殊致、勝趣非一,然涅槃一義,常以聽習為先。但肇才識闇短,雖屢蒙誨喻,猶懷疑漠漠(無知貌),為竭愚不已,亦如似有解(未為必得其趣);然未經高勝先唱,不敢自決。
暂无译文
此論主自敘得法之由也。謂雖刻意涅槃一義,似有所悟,然未經高明勝智之人印證,故不敢自決。
暂无译文
不幸什公去世,諮參無所,以為永慨。
暂无译文
此言什公業已入滅,咨決無由,再不復見斯人,故為永慨。此所以有感,故作此論。
暂无译文
而陛下聖德不孤,獨與什公神契,目擊道存,快盡其中方寸。故能振彼玄風,以啟末俗。
暂无译文
此言秦主天挺聖智,獨與什公心相印契,妙悟不言之表。能力振什風,以開導末俗。意謂什公雖亡,幸有秦王可以印心也。
暂无译文
一日遇蒙答安城候姚嵩書問無為宗極。
暂无译文
姚嵩,亦秦之宗屬。以秦王先有詔云「夫道以無為宗」。姚嵩難云:「不審明道之無為,為當以何為體?」蓋以涅槃乃無為之道。秦主答有多說,以論所引正言涅槃。故下引其答義,以發論端。
暂无译文
何者?夫眾生所以久流轉生死者,皆由著欲故也。若欲止於心,即無復於生死。既無生死,潛神玄默(亦作漠),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矣。既曰涅槃,復何容有名於其間哉!
暂无译文
此引秦王答姚嵩問無為宗極之辭,而指涅槃乃無為宗極,而結以無名歸之。此論主所以為茲論之發啟也。意謂生死乃有為之法,而以著欲為因,故感三界之苦果。若欲止於心,即生死永斷。既無生死,則勞慮永息。潛神寂漠之鄉,絕然無為,與虗空合其德,是名涅槃。然涅槃之道如此而已,豈容有名於其間哉?故以無名稱之。
暂无译文
斯乃窮微言(指聖經)之美、極象外之談者也(此讚秦王無名之說妙契佛心)。自非道參文殊(謂契文殊之智)、德侔慈氏(同慈氏之悲),孰能宣揚玄道、為法城壍(言若非契二聖之智悲,何以弘揚妙道、外護三寶),使夫大教卷而復舒、幽旨淪而更顯(意謂涅槃大教得什公闡明,今什公已亡,則妙旨已淪。今幸有秦王發明,故曰卷而復舒、淪而更顯)。尋玩殷勤,不能暫捨,欣悟交懷,手舞弗暇。豈直當時之勝軌,方乃累劫之津梁矣(論主述其慶法之歡。謂其言不但為一時雅範,且為長劫津梁)。然聖旨淵(深也)玄(妙也)、理微(幽微)言約(簡也),可以匠(法也)彼先進(宿學之人)、拯(援引也)拔(提也)高士(高尚之士)。懼言題之流(執言語名字之流),或未盡上(尊人主為上)意,庶(近也)擬(擬議)孔《易》十翼之作(伏羲畫卦,文王爻辭,周公繫辭,孔子作十翼以贊之,即〈上彖〉、〈下彖〉等),豈貪豐文(非貪豐富其文以誇其美),圖以弘顯幽旨(圖以弘揚顯發涅槃之幽旨),輒作涅槃無名論。論有九折十演(以法十翼),博(廣也)采(取也)眾經,託(取託)證(印證)成喻,以仰述陛下無名之致。豈曰關詣神心(非散關涉聖神之心)、窮究遠當(亦不敢言窮究高遠必當之理),聊以擬(倣効也)議(軌則)玄門(涅槃玄門)、班喻學徒耳(布曉後學耳)。論末章云(秦王答姚嵩書末章):諸家通第一義諦,皆云廓然空寂,無有聖人(比時諸家計勝義空寂,不容有聖)。吾常以為太甚徑庭(《莊子》語,意謂太甚邈遠),不近人情。若無聖人,知無者誰(「吾常」下,秦王答姚嵩之辭。謂無聖之說,與理乖差。其言邈遠,不近人情。若無聖人,知無者誰?意必有聖為證理之人)?實如明詔。實如明詔(此論主印可秦王有理之談當理,故再稱之)。夫道恍惚窈冥,其中有精(二語用《老子》「恍兮忽,其中有物。窈兮冥,其中有精。」意指精者即為聖人,似未穩當)。若無聖人,誰與道遊(意謂能證聖諦第一義,是為聖人。非聖義諦中有聖人也。下云出處異號,故云與道遊)?頃諸學徒,莫不躊躇(不進之貌)道門、怏怏(不決之意)此旨,懷疑終日,莫之能正(謂一時學人,聞無聖之說,皆猶豫不進。於入道之門,不決此理,故懷疑終日,無與正者)。幸遭(逢也)高判,宗徒𢄶(裂帛聲)然(謂幸逢秦王有聖之論,乃高遠判決,故宗徒之疑𢄶然盡裂),扣關(入道之人)之儔蔚(盛貌)登玄室(言一時學人聞秦主之論,其疑盡決,扣關入道之人,蔚然登堂入室),真可謂法輪再轉於閻浮、道光重映於千載者矣(謂當時之疑無能決之,即有談者未必見信。幸遇王言其出如綸,故無不宗仰。一言之重,可謂法輪再轉、道光重映矣)。今演論之作旨,曲辨涅槃無名之體,寂(止息也)彼廓然排方外之談(方外,謂遊方之外,謂學佛者。當時流輩,有宗廓然無聖者,遂起斷見,謂絕無聖人。因排斥聖為權現非真,撥無因果,恥修行者以為著相。是以喧然以為得,莫能正者。今幸秦主答嵩書云「若無聖人,誰與道游?」即此一言,使偏見之流邪說頓息,使嘵嘵者寂然無聲。故重演之,以助明教),條牒如左,謹以仰呈。若少參(合也)聖旨,願勅存記;如其有差,伏承指授。僧肇言(論呈秦王覽之,答旨慇懃,備加讚述,勅令繕寫,班諸子姪。其為人主推重如此):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後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五竺梵音不同,如此方之楚夏。蓋以涅槃為正音也)。
暂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