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直解

大方廣圓覺脩多羅了義經直解卷上

唐罽賓國沙門佛陀多羅譯
明匡山逸臾憨山釋德清解
明新安 程夢暘覺我較閱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體。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稱謂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聖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單以法為名。其大方廣,乃此心法所具體相用三大之義。然大即體大,謂此一心,包法界而有餘,擴太虗而無外,橫該竪遍,大而無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訓法也,謂此一心,為眾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軌則,一聞佛性,便能生解,長劫輪迴,持而不失,故曰軌物生解,任持自性。以無相真心,而為有相之法則,故方為相大也。廣即用大,以稱此心體,周遍無遺,無剎不現,無物不周,故為用大也。以此法義,圓備一心,以此經中,直指此心,為生佛迷悟脩證之本,故云單法為名也。脩多羅是梵語,此云契經,以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謂是契理契機之教,但應機有大小,為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為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謂顯了究竟之極談,以題中通指此經乃經藏中了義之經,非不了義經也。上十字乃一經所詮之法義,下一經字乃別指當經能詮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者,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體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法界性究竟圓滿,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首稱大陀羅尼門,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為諸佛之因地,菩薩之行本,故以此為一經之體也。以圓照覺相為宗者,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為一經之宗也。離妄證真為用者,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以此為用也。一乘圓頓為教相者,以此經純談覺性,圓脩三觀頓證一心,雖列二十五輪,但是一心轉換,並無階級次第,故以圓頓為教相也。然此五重乃天台釋經之軌則,攝盡全經之旨趣,故學者開卷了此則恩過半矣。
这部经以"单法"为名,以"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本体,以"圆照觉相"为宗旨,以"离妄证真"为功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所谓"以单法为名",经论中说:所说的法,就是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接指出一心作为法体。这一心有多种名称,也叫大圆满觉,也叫妙觉明心,也叫一真法界,也叫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经》说:寂灭一心,就是《起信论》所说的一法界大总相法门。虽然本体的称谓很多,归根到底都是圆觉妙心。唯有这一心,是十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的根本,是诸佛的本源,称为法身,是众生的心地,所以名为佛性。一切诸法都依此心建立,因此单以"法"为名。"大方广"则是这一心法所具足的体、相、用三大义理。"大"指体大,是说这一心包容法界而有余,扩充至太虚而无外,横贯竖彻,大而无外,所以称为大。"方"指相大,"方"又可解释为法,是说这一心是众生的佛性,因为有此性轨则,一闻佛性便能生解,长劫轮回而不失,所以说能规范事物生起理解,保持自性。以无相的真心作为有相的法则,所以"方"是相大。"广"指用大,是说此心体周遍无遗,无处不显现,无物不包容,所以是"用大"。这些法义圆满具足于一心,此经中直接指出这一心是众生与佛迷悟修证的根本,所以说以"单法"为名。
"修多罗"是梵语,这里指契经。凡是佛说的经都通称为契经,意思是契合真理、契合根机的教法。但根机有大有小,为小乘人说的是不了义经,为大乘人说的是了义经,即显了究竟的终极教法。经题中明确指出此经是经藏中了义的经典,不是不了义经。上面十个字是一部经所诠释的法义,下面一个"经"字则专指本经能诠释的文字。
"以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经中说"入于神通大光明藏",就是如来藏清净心体平等不二,所以称为"一真"。又说"如法界性究竟圆满",这才名为因地法行。开头所称"大陀罗尼门",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这一本体是诸佛的因地,菩萨修行的根本,因此以此为全经的本体。
"以圆照觉相为宗",经中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都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才成佛道,所以以此为全经的宗旨。
"离妄证真为用",经中说"知是空华即无轮转",又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所以以此为功用。
"以一乘圆顿为教相",因为此经纯粹谈论觉性,圆满修习三观,顿证一心。虽然列出二十五种修行方法,但都是一心的转换,并没有阶层次第,所以以"圆顿"为教相。
这五个方面是天台宗解释经典的规范,涵盖了全经的主旨。学者打开经卷明白这些,就已经领悟大半了。
版权声明:本站原始经文数据源为 CBETA
译文由人工智能翻译,仅供学习参考,并非权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