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註圓覺經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下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这时,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从座位上起身,恭敬地向佛足顶礼,向右绕行三圈,然后长跪合掌对佛说道:大慈大悲的世尊啊!请您为我们详细开示这些随顺觉性的道理。
(菩薩讚,佛於前章,善說凡夫菩薩如來等隨順覺性。)
菩萨赞,佛在前一章中,善巧地解说了凡夫、菩萨、如来等随顺觉性的道理。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让诸位菩萨觉悟的心光显现,听闻佛陀圆满的法音,无需刻意修行便能获得殊胜利益。
(聞佛宣說,心即開悟,不待修行,先獲利益。圓音者,佛音一震,四眾普聞也。)
听闻佛陀宣说,心中立刻领悟,无需修行,先得利益。圆音即佛音一振,四众皆能听闻。
世尊!譬如大城。
世尊,就像一座大城。
(喻圓覺性。)
比喻圆满觉悟的本性。
外有四門:
四面各有大门。
(喻諸行門。)
比喻各种修行法门。
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四面八方来的人,不只一条路。
(東西南北之人,各由一門而入,豈止一路而已。蓋喻悟入圓覺者,非止一法也。)
来自东西南北的人,各自从一扇门进入,岂止一条路而已。这是比喻悟入圆满觉悟的人,不止一种方法。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所有菩萨庄严佛土及成就菩提,并非只有一种方法。
(莊嚴佛地,及成圓覺,方便法門,非一而已。)
惟願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請佛宣說一切行門。)
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又請佛說諸修行者。)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涅槃之道,廣大深妙,故以海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徧諸十方,出生如來。
(無上妙覺之性,大包太虗,故曰徧諸十方。眾生悟此妙性,方證佛身,故曰出生如來。)
與一切法,同體平等。
(既證佛身,則無染無淨,無凡無聖也。)
於諸修行,實無有二。
(諸修行者實無二法。)
方便隨順,其數無量。
(隨順修習,方便甚多。)
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周圓收攝,歸於一性。隨性差別,則有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行。
(既悟圓覺本來清淨,則當以此心專取寂靜以為法行。)
由澄諸念,覺識煩動。
(因以寂靜澄諸念慮,故清淨之識顯矣。)
靜慧發生。
(因靜生慧,故云靜慧。昔昧今顯,故云發生。)
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非性所有,故曰客塵。永無此相,故曰永滅。)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
(內發者,非自外得也。寂靜輕安者,至寂至靜,無累無惱也。)
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因寂靜故,空性湛然。十方佛心,悉皆如是。故假云於中顯現,如鏡中像也。蓋謂鏡淨則像現,心淨則佛現故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圓覺疏曰:此飜云止,寂靜義也。又名泯相澄神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
(心既開悟,則知能覺之心,所覺之性,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皆因妄幻化現而有也。)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起諸幻智,方便修習,滅彼身心等幻也。)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
(隨機化現種種幻法,開示眾生也。大涅槃經曰:瞿曇!譬如幻師幻作王身、沙門等身,或說無常,或說有常者是也。)
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因起幻智,開示幻眾,但生悲濟之心,別無煩惱之念。)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
(從此觀門,起諸法行,漸漸增修,至於佛果。)
彼觀幻者,非同幻故。
(慧目清淨觀見諸幻者,非與諸幻同體故也。)
非同幻觀,皆是幻故。
(所觀之智不與幻同者,亦皆是幻,不可執著。)
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
(於諸幻相永不染著,是名菩薩所成妙行。)
如土長苗。
(菩薩圓此妙行,如土之長苗也。苗日增長,必致結實。妙行增進,必致成佛。故偈曰,如幻三摩提,如苗漸增長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圓覺疏曰:此云等至,蓋謂凡聖一等,至於勝定也。又名起幻銷塵觀。)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
(不取幻化及諸靜相者,謂不取三摩鉢提之幻觀,及不取奢摩他之靜觀也。)
了知身心,皆為罣礙。
(既離幻靜二觀,了知幻身幻心,在覺性中,皆是罣礙。)
無知覺明。
(無知覺者,非頑然如木石也。但圓覺淨性,不起一切知覺心爾。明明不昧,如鏡之淨,故曰無知覺明。)
不依諸礙。
(不依者,無所染著。諸礙者,身心等幻。)
永得超過,礙無礙境。
(既離諸礙,則有礙無礙之境,一時超過。)
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
(世界身心等相,雖在塵域,然覺性圓通,不為煩惱涅槃之所礙。譬如器之中空者,金鐵為實,聲達于外,不為器之所隔也。鍠字,說文音皇。)
便能內發,寂滅輕安。
(覺性圓通,一切無礙,則自心寂滅,無累無惱。)
妙覺隨順,寂滅境界。
(妙覺之性,隨順本來寂滅境界,不起一切生滅念也。)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自之身心,即我相也。他之身心,即人相也。蓋妙覺隨順寂滅境界,非我相人相所能至也。)
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佛境界,如眾生相、壽命相,非虗浮妄想而何?)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圓覺疏曰:此云靜慮,又名絕待靈心觀。)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
(三法門者,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始依圓覺而起觀行,終因觀行以證圓覺,始終不離,故云親近隨順。)
十方如來,因此成佛。
(因此者,因修此三法門也。)
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
(修習雖有異同,究竟不離三法。)
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三法圓修,即證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成就百千萬億小乘之果,不如暫修圓覺無礙法門。)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於是辨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
(如是法門及諸方便,皆謂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也。)
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
(修證圓覺觀門,共有幾種修習?)
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圓覺空性,無一切相,故曰實相。)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辨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辨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
(諸佛本性圓覺清淨,實無可修之法,亦無能修之人。)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
(因未覺悟之故,以諸幻力修習圓覺。)
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二十五輪者,即奢摩他,三摩鉢提,禪那之三觀。或單修,或齊修,或先修,或中修,或後修,或圓修,共有二十五種名也。曰清淨定輪者,蓋覺性無染,能轉萬法,及摧輾諸幻故也。)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
(唯取奢摩他至靜一法,永斷無明,終得成就。)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
(即就坐處便證寂滅,言其不待別法修習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此乃專修靜觀。)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
(觀一切法皆如幻化,故變化作用,起三摩鉢提之妙行。)
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
(在圓覺總持法中,不失禪那之寂念,不失奢摩他之靜慧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此乃專修幻觀。)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
(唯欲滅除諸幻,不取三摩鉢提之作用,獨以禪那寂觀斷諸無明,即證圓覺無相之相也。)
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此乃專修寂觀。)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取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先修。後起三摩鉢提之妙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奢摩他之靜慧取證,故云先修。後以禪那斷煩惱而出生死,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有奢摩他之靜慧,故云先修。中現三摩鉢提之幻力,故云中修。後入禪那之寂滅,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奢摩他之靜力,故云先修。中以禪那斷盡煩惱,故云中修。後起三摩鉢提之妙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先有奢摩他之靜力,故云先修。於禪那斷滅煩惱時,就起三摩鉢提之幻行,建立世界,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以奢摩他之靜力,助發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後以禪那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以奢摩他之靜力,資助禪那之寂滅,故云齊修。後起三摩鉢提之作用,變化世界,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隨順,故云先修。後取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先有三摩鉢提之幻力,故云先修。後取禪那之寂滅,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而作佛事,故云先修。中則安住奢摩他之寂靜,故云中修。後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無礙作用,故云先修。中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中修。後則安住於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方便作用,故云先修。後則奢摩他之至靜,及禪那之寂滅,悉皆隨順修習,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種種起用,資於奢摩他之至靜,故云齊修。後以禪那寂滅之道,斷除煩惱,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以三摩鉢提之幻力,資於禪那之寂滅,故云齊修。後以奢摩他安住清淨,不起靜念,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起奢摩他之至靜,住於清淨,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起三摩鉢提之作用,隨順一切,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中則種種自性安於奢摩他之靜慮,故云中修。後則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中則不動自性起三摩鉢提鉢作用,故云中修。後則清淨境界歸於奢摩他之靜慮,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先有禪那寂滅之力,故云先修。後則住於奢摩他之靜慮,而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先以禪那寂滅之力,資於奢摩他之至靜,故云齊修。後起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後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先以禪那寂滅之力,資於三摩鉢提之變化,故云齊修。後起奢摩他之至靜,故云後修。清明境慧者,至靜之中,境智俱淨也。)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
(以圓覺性中之智慧,圓攝一切法也。)
於諸性相,無離覺性。
(既是圓合一切,則於種種性相,皆不離圓覺妙性。)
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三觀齊修,是為圓覺。)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
(菩薩修行,不出此二十五輪。唐僧惟慤,以此二十五輪,為二十五觀。第一名澄渾息用觀,二庖丁恣刃觀,三呈音出礙觀,四運舟兼濟觀,五湛海澄空觀,六首羅三目觀,七三點齊修觀,八品字單雙觀,九獨足雙頭觀,十果落華敷觀,十一先武後文觀,十二功成退職觀,十三幻師解術觀,十四神龍隱海觀,十五龍樹通真觀,十六商那示相觀,十七大通宴默觀,十八寶明空海觀,十九虗空妙用觀,二十舜若呈神觀,二十一飲光歸定觀,二十二多寶呈通觀,二十三下方騰化觀,二十四帝青含變觀,二十五如意圓修觀。)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
(持梵行者,持佛戒行也。寂靜者,自澄其心也。思惟者,審察邪正也。)
求哀懺悔,經三七日。
(恐為業力障蔽淨心,故求哀懺悔,以二十一日為期也。)
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
(如探籌然,不可揀擇。)
依結開示,便知頓漸。
(結得前單修三輪,及圓修一輪,即是頓門。結得餘二十一輪,即是漸門。)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苟有疑悔之心,觀行終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辨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謂前所說二十五輪,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二十五輪,即諸佛初地觀行之相。)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
(大眾聞所未聞,故云得未曾有。)
覩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大眾自見曠劫修行功用,如在一念間也。)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
(迷惑之時,總稱本性。開悟之後,方名法性。)
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
(現未眾生,聞佛開示,盡未來際,永無迷惑。)
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咨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
(眾生從無始劫來,妄想執著,以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也。)
認四顛倒為實我體。
(妄認四相為實我體,不知此四顛倒本來無有。)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
(由執四相為我體故,所以順我則愛,違我則憎。)
於虗妄體,重執虗妄。
(四大幻體,已是虗妄,更執四相,妄上增妄也。)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
(二妄者,即四大并四相也。二者相因,作業受報,故曰生妄業道。)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
(既有妄業,即受輪迴。本無輪迴,故曰妄見。)
厭流轉者,妄見涅槃。
(厭彼輪迴,欲證涅槃,本無涅槃,故云妄見。)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因彼妄見所障,不能悟入淨覺,非是淨覺障拒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眾生能悟入於覺爾,非覺來入眾生性中也。孔子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者是也。)
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
(諸念動時,固不能覺,縱使止念,亦無入處。)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
(動靜皆迷悶者,由無始劫來,無明妄想為我之主故也。)
一切眾生,生無慧目。
(有生以來,不見自性,故曰生無慧目。)
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既無慧目,則四大五蘊一切幻性,皆是無明執著之心。)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
(眾生妄執無明,不肯除滅,譬如世人不肯自殺。)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
(彼有愛我者,我亦隨順彼境而生愛心。)
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非隨順彼境而生愛心,則徃往怒其違己,起憎怨心。)
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種種憎愛,增長我見,念念不斷,成道愈難。)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眾生之心,無所取證,則不著我相。纔有所取證,即執此心以為自己,故曰我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
(此論眾生無所取證時,不知有我相也。)
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此喻眾生纔有所取證,方知有我相也。)
是故證取,方現我體。
(證是我證,取是我取,故證取時,我體發現。)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我心未斷,雖能入佛涅槃,亦皆是我相爾。)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人相者,悟我是空,能不執著也。心悟證者,悟所證之我相為非故也。)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
(雖我相為非,不復執著我相。然所悟我,既是非我,則其能悟者,亦非我矣。非我之相,即人相也。)
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使此悟心,勝彼一切證我相者,亦皆是人相爾。)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雖能圓悟自性涅槃,備極一切取證之理,然尚有一毫悟心,亦是人相爾。)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
(眾生別發一心,自謂前所證之我相,所悟之人相,未能及此,不知此心乃眾生相也。)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
(此假借人言,以諭己為眾生相,則非我相,非人相也。)
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曰非我者,蓋己是眾生,則非是我也。曰非彼者,蓋己是眾生,則非是人也。非彼我者,非彼人之我也。)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
(了知前所證者為我相,前所悟者為人相也。)
而我人相所不及者。
(了知己之所見,勝彼我人二相。)
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了心未忘,故名此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覺所了者,覺前執眾生相時,了心未泯也。此覺心綿綿相續,欲不斷滅,故曰壽命相。)
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一切覺心,皆是清淨業智。然此智幽微,不能自見,所以念念不斷,如命根之不可斷也。)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
(心光發明,見種種覺,在淨性中,悉為塵垢。)
覺所覺者,不離塵故。
(照心覺心,皆是塵念故也。)
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存我則如水之為冰,覺我則如湯之銷冰。冰湯雖異,同歸一水,別無能知冰銷者。所以存我覺我,同歸一性,別無能知我覺者。)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不能了達我人眾生壽命之相,雖經累劫勤修,亦不能證無為聖果。)
是故名為正法末世。
(圓覺疏曰:正法之時,修則皆證。末世之時,人多取相。今既取相,雖是正法,亦同末世也。)
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
(何故名為正法末世?蓋由執著諸相為寂滅之道,有所證悟及有成就之名故也。)
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蓋諭取相修行,終不成佛。)
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
(愛我,即愛涅槃。究竟未離於愛,但能降伏我之愛心,使之不起爾。不起之相,似涅槃相,其實非真涅槃也。)
有憎我者,亦憎生死。
(既憎我相,必憎生死,憎心未忘,終不解脫。)
不知愛者,真生死故。
(本愛涅槃,擬除生死,不知愛心真生死根本也。)
別憎生死,名不解脫。
(既起愛涅槃之心,已為生死所縛,別更起憎惡生死之念,是名真不解脫。)
云何當知法不解脫?
(此等憎愛心,在圓覺法中,非解脫之見故也。)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由未能盡我相根本。
(在己小有所證,便為自心清淨,蓋由未能忘我也。)
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
(聞毀譽而生瞋喜者,蓋由堅執我相。)
潛伏藏識,游戲諸根,曾不間斷。
(執我之心,潛伏於藏識,而游戲於六根,念念不斷故也。宗鏡曰:識即是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不能斷除我相,安能悟入淨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
(若知我體本空,則知彼之毀我者,亦無立處。)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
(纔作我見,演說諸法皆是我相,未斷滅故。)
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我相未除,有此過患。若執人相、眾生相、壽命相,其患一同。)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乃是四病。眾生愚癡,說此四病以為正法,誠可愍也。)
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執相修行,愈勤愈病,何由悟入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不能了達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雖以佛之見解及佛所行之道為自己修行之法,終亦不能成佛。)
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未有所得,自謂已得。未有所證,自謂已證。如此妄語之人,蓋由未斷我見。)
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見勝己而進道者,便生忌心。蓋由愛我之心,念念不斷故也。如此之人,安能悟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望成佛果者,不使求悟自性,唯令廣學多聞,則彼之我見,轉加增長矣。)
但當精勤,降伏煩惱。
(望成佛果者,不必廣學多聞,但須精勤禁制妄念。)
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當發廣大勇決之心,佛果未得,當令必得,妄念未斷,當令必斷。)
貪、瞋、愛、慢、諂曲、嫉妬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佛。
(若無此等妄心,必可漸成佛果。)
求善知識,不墮邪見。
(更須親近善人,方得絕諸邪見。)
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若於所求善知識處,不能信受其法,別生憎愛,則不能成就圓覺廣大之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
(贊佛於前章善說四相也。)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
(使諸法眾聞所未聞,心意豁然,獲大利益。)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羣盲不墮邪見?
(菩薩起此五問,請佛開示羣迷。)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
(能使眾生道眼清淨,不畏魔惱。)
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發無量廣大之心,親近大善知識,欲修圓覺者,當擇正知正見之人。一切正知見者,種種知見悉無染著者是也。)
心不住相。
(正知見人心不著相。)
不著聲聞、緣覺境界。
(正知見人,心不執著二乘境界。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觀因緣而悟者名緣覺。)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
(正知見人,雖化身於塵勞之中,其心未甞有所染著。)
示有諸過。
(正知見人示諸過患者,欲與眾生同事而攝化之也。維摩詰經曰: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諸煩惱,心常清淨者是也。)
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
(雖示現種種過患,亦常讚歎真實梵行,不使眾生入於不依戒律之儀式中也。)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心修行者,求此正知正見之人以為師友,方得成就無上正等覺也。藏經曰:阿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藐者正也,三者等也,菩提者覺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
(見此正知正見之人,須當供養參問其法,不可顧惜身命也。古人立雪齊腰,斷臂求法者,正是此意。)
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
(善知識!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之行,忽然現出一切過患,則學者之心不可便生憍慢。)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求法之人,尚不可順惜身命,況摶聚財寶、妻子、眷屬、身外之物耶?)
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
(一切疑心,皆名惡念。學者於善知識,不起此等惡念,方能成就佛果。)
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心光發現,照諸剎土。)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
(修證圓覺,不可起作止任滅之心,有此四心,即為四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作種種行者,修一切有為之行也。圓覺妙性,非因有為而得悟,故曰非作得。故圓覺疏亦曰:既是造作生情,豈合無為寂照?)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謂如不斷輪迴,不求寂滅,不起諸念,亦不滅念,隨緣任性,欲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因此任心而能悟,故曰非任有。故圓覺疏亦曰:設令善惡不拘,即名無記之性。)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謂如永止諸念,得種種性,寂然不動,平等無二,求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止心之所能合。圓覺疏亦曰:性本無止,止亦違性。)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謂如永斷諸幻,身心本空,六根六塵等,悉皆寂滅,求證圓覺。不知圓覺妙性,非滅相之所能證。圓覺疏亦曰: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無作止任滅之心,方知本性清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清淨無染,即名正見。別生見解,即墮於邪。)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欲修圓覺者,若遇真善友,真善知識,當須不惜身命,承事供養。)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見善知識有相親之意,不得生憍傲慢易之心。)
若復遠離,應斷瞋恨。
(見善知識有遠我之意,不得生瞋怒怨恨之心。)
現逆順境,猶如虗空。
(凡善知識現違我順我之境,而我視之猶如虗空,了無憎愛。)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了知自己身心,與彼虗空平等無二,與諸眾生同一真體,方能悟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無始劫來,於自則愛,於他則憎。此一等心,能發生一切憎愛,故名曰種子。既有此等種子,安得解脫。)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視冤如親愛,無一切憎即。)
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心既平等,則一切法中,種種愛己憎他之心,亦復無有。)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虗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初修行時,即當發此廣大誓願。)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
(圓覺光中,明明不昧,未甞起心取證圓覺。)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不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一、無自他憎愛。二、願眾生成佛。三、不取證圓覺。四、不執著諸相。發此四心,方為正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常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
(此贊佛善說修證圓覺之法,令彼開悟也。)
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請說將來眾生如何安住修證此法。)
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
(請說初修奢摩他之靜觀,三摩鉢提之幻觀,禪那之寂觀,云何起行。)
惟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
(具大乘性者,具足佛之根性也。伽藍者,藏經曰:此云眾園,蓋今之僧舍也。)
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既為緣事所拘,當隨己分量修習可也。)
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佛謂日久則凡心易厭,日促則妙行未圓,故立三期以為中制。)
安置淨居。
(安置道場,當於清淨之地。)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
(若佛住世之時,當正心思惟,絕諸妄想可也。般若經中亦謂斷除妄想為正思惟。)
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生正憶念者,無念之謂也。蓋謂雖對佛像,亦當如佛現在,不可起妄念也。)
懸諸幡華,經三七日。
(幡華供養經二十一日也。)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
(至心稽首,稱揚佛號,求佛哀憫,懺悔三業。)
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念佛懺悔之後,或見佛像,或見光明,及一切善境,即得自心輕安暢適。)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越二十一日之後,更不念佛懺悔,一向收攝正念,不令放逸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
(若遇夏初,即當結夏,安居觀室,三月不出,是名清淨菩薩止住之觀。)
心離聲聞,不假徒眾。
(傳心法要曰:因聲教而悟者,名聲聞。今既安居淨觀,何待聲教也?故曰心離聲聞。既是心離聲聞,何假徒眾之助?)
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安居淨觀之日,即對佛作此誓也。比丘者,圓覺疏曰:一名怖魔,二名乞士,三名淨戒。比丘尼者,女比丘也。優婆塞者,行者也。優婆夷者,尼童也。)
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
(自謂按菩薩大乘之法,修習妙行也。)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
(悉皆悟入無相之相,住持無失。)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
(伽藍者,眾圓也。今曰以圓覺為伽藍者,蓋明我眾不依倚別法也。)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身心安居於大圓覺中,性與智慧泯於一等。)
涅槃自性無繫屬故。
(寂滅本性,廓然自在,無所繫縛,亦無所統屬故也。)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不依倚聲聞小乘之法,至心敬請諸佛菩薩,三月安居,修此廣大圓覺法門,又豈在乎徒眾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
(前說三月安居者,乃菩薩示現安居之相。)
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居修行者,過此三期日數,微往他所,亦無妨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正在禪定中,忽然別有他念起時,當以智慧觀察,非上所聞。三期正行之外,若善若惡,一切境界,皆名邪見,並不可取著。後皆倣此。)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
(修奢摩他之靜觀,則先斷思念,靜力既極,自然開悟。)
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
(初習靜觀,始則一身內外了無動念,漸覺靜性徧滿於一世界中矣。)
覺亦如是。
(靜極而覺,則亦先悟身相本空,漸覺法身徧滿於一世界中矣。)
善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我覺性與虗空同體,而眾生者皆在我覺性中,故所起念無不知者。)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已解在前。)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修三摩鉢提之幻觀,則先須思想諸佛菩薩,使心不亂,然後依諸法門,漸修正定。)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廣發至大之願,以自熏習成佛之種性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已解在前。)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
(修禪那之寂觀,先須自知種種妄念之分劑頭數,故曰數門。圓覺疏亦曰,所知生滅心念,便是數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妙明心中,了然自知生住異滅四種念頭也。生者,初起之念。住者,現在之念。異者,差別之念。滅者,寂滅之念。經中無異字者,取其成句,故略之爾。圓覺疏中,亦如是說。)
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種種念數,無不了知也。)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覩所受用物。
(行住坐臥,念念是覺,則覺力漸進,體無不周。故諸世界中,有一滿雨,亦如親見也。)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已解在前。)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奢摩他之取靜,三摩鉢提之憶念,禪那之數門,乃三觀最初起首之法。)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圓修三觀,精進無怠,如此眾生,無異出世之佛。)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
(根性頑鈍,學道不成者,皆由宿業所障故也。)
當勤懺悔,常起希望。
(勤懺已往之業,常起成佛之心。)
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
(斷諸惡念,發無上心。)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三種淨觀者,即奢摩他之靜觀,三摩鉢提之幻觀,禪那之寂觀也。隨學者心,精習一觀,不可兼學他觀也。此精習心,若不放逸,漸漸增進,可證圓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現前。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贊佛於前十一章,演說圓覺妙義,開悟眾生,皆是不可思惟,不可擬議之事。)
世尊!此大乘教。
(謂此圓覺大乘經教。)
名字何等?
(請問此等教法是何名字?)
云何奉持?
(請問此等教法如何受持?)
眾生修習得何功德?
(請問眾生,修此教法,獲何利益。)
云何使我護持經人?
(請問如何使我衛護受持此經之人?)
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請問此圓覺經教,流傳分布,至於何處。)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
(佛謂此圓覺經教,無數諸佛悉皆如是宣說。)
三世如來,之所守護。
(佛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悉皆守護此經。)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佛謂法界諸菩薩等,無不敬信此經。)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佛謂此經清淨明了,為十二部經之眼目也。十二部經者,一名修多羅,二名祗夜,三名授記,四名伽陀,五名優陀那,六名尼陀那,七名阿波陀那,八名伊帝目多伽,九名闍陀伽,十名毗佛略,十一名阿浮陀達磨,十二名優波提舍。)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佛謂此經有此五名,汝等菩薩應當受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此經獨能顯示佛境,唯佛宣說,曲盡其妙。)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
(若依此經修行,漸漸增進,必至佛之地位。)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此經名為頓悟之教,大乘之法。)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利根眾生有圓頓之機者,皆因此經而得開悟。)
亦攝漸修一切羣品。
(鈍根眾生,須假漸修,而此經教,無不圓攝。)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大海者,喻頓教大乘。不讓小流者,喻能攝一切漸修之法。)
乃至蚊蝱。
(此喻漸修眾生。)
及阿修羅。
(此喻頓機眾生。)
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喻頓漸之徒,修此經教,悉得圓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以至多之寶布施者,其福報有盡。聞此經義而修證者,其智慧無窮。)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阿羅漢果,蓋是小乘之法。此經與偈,乃是大乘之教。)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聞此經名,深信不疑者,蓋曾於無數佛處,種諸福慧,及諸善根,方得聞爾。)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
(佛令菩薩衛護將來如是信心修行之人。)
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障礙覺性之事,皆為惡魔;非其同志之人,皆為外道。今菩薩護持此修行者,不可令此二害惱彼身心,使之退轉。)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
(此諸金剛,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也。決定大乘者,謂此大乘經教,乃決定成佛之義。)
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金剛又欲守護道場內,修行此等大乘法處,令修行者無退轉心。)
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金剛又欲守護其家,令無災害。)
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辦道資粮,常令不闕。)
爾時大梵王。
(圓覺疏曰:即初禪天王也。)
二十八天王。
(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每天各有一王,其號曰:四王天王、忉利天王、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梵眾天王、梵輔天王、大梵天王、少光天王、無量光天王、光音天王、少淨天王、無量淨天王、徧淨天王、福生天王、福愛天王、廣果天王、無想天王、無煩天王、無熱天王、善見天王、善現天王、色究竟天王、無邊空處天王、無邊識處天王、無所有處天王、非非想處天王。)
并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大梵王等皆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圓覺疏曰:吉槃茶者,亦云鳩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於林野。)
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諸鬼王等,亦欲守護受持此經之人。)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藏經曰:一由旬者,四十里也。)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為護法故,盡其威力。)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八部者,一、天神,二、龍神,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
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御註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下(終)
No. 251-B
今上皇帝御注圓覺經,賜臨安府徑山被旨流通。而福州雙栢庵、白蓮社諸比丘等,得所拓本,恭覩聖製,各深慶幸。謹命工鋟板,仰祝聖壽無疆, 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一切有情,同證圓覺。
淳熙戊申季夏初吉恭題
CBETA 编码:X0251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