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心鏡
如是!
确实如此。
理無不如之謂是,事無不是之謂如,亦是信順之詞,文如理是也。
道理没有不正确的称为是,事情没有不对的称为如,也是表示信从顺应的词语,文字如同道理便是。
我聞:
我曾听闻
阿難!稱我者,非人我之我,謂方法皆備於我之我,本是耳聞,蓋我是耳之主宰故也。
阿难!所谓“我”,并非指常人所执着的那个自我,而是指一切修行法门皆具足于真我之中。这原本是通过耳根悟得的,因为真我正是听闻觉性的主宰。
一時。
有一次。
一者,多之所宗謂之一,又一之所起謂之時。又天上人間長短不同,天竺國不分春夏秋冬,只云三際(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名熟際,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名雨際,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名寒際)。今言一時者,已包四季故也。
一方面,众多事物归于一称为“一”,而“一”的产生称为“时”。再者,天上与人间的时长概念不同,天竺国不分春夏秋冬,只说三际(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称为熟际,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称为雨季,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称为寒际)。如今说“一时”,已经包含了四季的缘故。
婆伽婆!
世尊!
說經教主即佛也,亦曰婆伽婆,亦名薄伽梵。佛頂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具足六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如是六德義圓滿,應當總號薄伽梵。諸經多稱為佛,蓋譯師取與不同,非有他也。今定說經,定是何身?所說佛有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有二種:理體法身,用中法身。報身亦二種:有自報、他報。應身亦二種:有勝應,有劣應。今定用中法身亦曰他報,亦曰勝應,三身一體也。亦云即生身為尊特身佛。蓋釋迦來此南閻浮提,八千返親近父母生身,五十年說法,三百會談經,只此丈六四八之相。華嚴云:父名淨飯,母名摩耶,吾名悉達。但大小乘機見不同,大乘住地菩薩用業識見之,即此丈六即尊特身,即用中法身。龍女所贊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也。二乘凡夫只用六識見是父母生身三十二相,說小乘法同一座席,二見不同。但此尊特身有二種:一者、示現尊特,如光明法華,圓光一尋能照無量,凡窮一相皆不可得,如應持不窮其頂,目連莫究其聲。外道欲量佛身,南山斫丈六竹量之,佛頭在丈六竹上。古云:斫盡南山竹,仍舊長丈六。二者、現起尊特,如十蓮華藏海微塵相好。又十六觀經真法身高六十萬億,眼如四大海水,眉間白毫如五須彌山,皆是現起尊特也。不思議德豈容凡夫以有思惟心之所測度也?
讲经的教主就是佛,也叫婆伽婆,又称薄伽梵。佛经上说:十方世界的薄伽梵,同归涅槃之门。具备六种含义:自在、炽盛、端庄、美名、吉祥、尊贵。这六种功德圆满,应当统称为薄伽梵。各经中多称为佛,是译者用词不同,并无他意。现在确定讲经的是哪种佛身?所说的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有两种:理体法身,作用法身。报身也有两种: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应身亦分两种:殊胜应身,普通应身。这里确定是用作用法身,也就是他受用报身,也称为殊胜应身,三身本是一体。也可说是以生身显现尊贵特胜之佛身。释迦佛来此南阎浮提,八千次投生亲近父母所生之身,五十年说法,三百场讲经,都是这一丈六金身之相。《华严经》说:父名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我名悉达多。但大小乘根基所见不同,大乘菩萨以业识所见,这丈六身就是尊贵特胜之身,就是作用法身。如龙女所赞的微妙清净法身,具足三十二相。小乘凡夫只用六识所见,认为是父母所生身的三十二相,虽同坐听小乘法,所见却不同。这尊贵特胜身有两种:一是示现尊特,如《法华经》所说,圆光一寻能照无量世界,凡夫想探究一相都不可得,如应持菩萨测不到佛顶,目连尊者寻不到佛声。外道想测量佛身,砍南山丈六竹子来量,佛头却超出竹长。古人说:砍尽南山竹,佛身依旧丈六长。二是显现尊特,如《华严经》所说十莲华藏海微尘数相好。又如《观无量寿经》载真法身高六十万亿由旬,眼如四大海水,眉间白毫如五座须弥山,这都是显现的尊特身。这般不可思议功德,岂是凡夫用思维心所能揣测的?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至)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进入神通广大的光明境界,达到无分别的境地,显现清净佛土。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即法身德,光即般若德,明即解脫德。此之三德,會無量三諦法,歸秘密藏,包一切善法曰藏。三昧,翻調直定。正受者,即正心行處也。三昧梵語,正受華言。今華梵双舉,其實一切聖賢,皆用三昧正受為出入之門。以無分別智,緣無相理,故曰正心行處。光嚴者,即了因智慧也。住持者,即緣因福德也。一切如來,皆用緣了二因莊嚴,本有正因而成佛。是諸眾生者,諸之一字,不一之辭。該十法界,皆云眾生。佛亦謂之無上眾生,性淨之理,故曰覺地。在佛曰果,在眾生曰因。今將佛果對眾生因地,並具圓覺妙明之性。無身心相,故曰寂滅。亦無差別相,故曰平等。經中凡言十方,即是十法界也。今言十界,界界融通,入妙圓覺,故曰圓滿。只一本覺真如佛性,隨染淨緣,故曰不二。隨順於不二境,正明現土,即穢為淨,即娑婆穢,為寂光淨。行法云:釋迦牟尼,名毗盧遮那,徧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樂波羅蜜滅受想處,淨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又十六觀經:佛與韋提希夫人,現諸淨土。或有國土,純是蓮花。或有國土,如玻𭹳鏡。或有國土,如自在天宮。豈非即此靈山,便是報國無上報事。不須壞此靈山,突出寂光。恐人狐疑,不免諄複曉之。(以後列名位)
神的名称为天心,通称为慧性。大即法身德,光即般若德,明即解脱德。此三德统摄无量三谛法,归于秘密藏,包含一切善法称为藏。三昧译为调直定。正受即正心行处。三昧是梵语,正受是汉语。此处汉语梵语并举,实则一切圣贤皆以三昧正受为修行门径。以无分别智观照无相真理,故称正心行处。光严即了因智慧。住持即缘因福德。一切如来皆以缘了二因庄严本有正因而成佛。是诸众生中"诸"字意为不一,涵盖十法界皆称众生。佛亦称为无上众生,性净之理故称觉地。在佛为果位,在众生为因位。今以佛果对照众生因位,同具圆觉妙明之性。无身心相故称寂灭。亦无差别相故称平等。经中所言十方即十法界。今言十界界界融通入妙圆觉故称圆满。唯一本觉真如佛性随染净缘故称不二。随顺不二境界,正显净土,转秽为净,即此娑婆秽土转为寂光净土。行法有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灭受想处,净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又如十六观经载:佛为韦提希夫人现诸净土。或有国土纯是莲花,或有国土如玻璃镜,或有国土似自在天宫。岂非此灵山即是报土无上庄严。不必毁此灵山另现寂光。恐人生疑,故再详释。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
与十万大菩萨摩诃萨一同,他们的名字是:
梵語菩提薩埵,秦人好略略去提埵二字,只云菩薩翻大道心成就眾生,亦可云菩提翻道又翻覺。此十萬眾皆隣真亞聖地住聖賢,或權或實或顯或晦,同入寂光啟揚圓覺。此經不入二乘之手,不列聲聞緣覺眾也。最後流通却列凡夫眾,須彌山王并吉槃荼火首金剛等,以知同在靈山,但凡聖所見有異也。
梵语中的“菩提萨埵”,中原人喜欢简略,省去“提埵”二字,只说“菩萨”,意为发大心、成就众生;也可解释为“菩提”译为“道”或“觉”。这十万大众都接近真圣境界,住在圣贤之地,或有权巧、或有实相,或显现、或隐晦,共同进入寂光净土,弘扬圆满觉悟。此经不落入二乘人手中,不包括声闻、缘觉等众。最后流通时却列有凡夫众,如须弥山王、吉槃荼、火首金刚等,可知同在灵山法会,只是凡圣所见不同罢了。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菩萨。
文殊久成正覺,即龍種上尊王佛,降尊就卑,佐輔牟尼,又翻妙德,又曰妙首。昔因女人而發道心,又昔為妙光菩薩,化八王子次第成,最後第八王子乃然灯佛。彼時釋迦為儒童,買五莖蓮花供養然灯,并布髮掩泥。然灯與之授記曰:汝將來於五濁世為佛,號釋迦牟尼。以然灯往望妙光九代祖師瞿曇,乃玄孫也。
文殊菩萨早已成佛,即龙种上尊王佛。他降尊屈驾,辅助释迦牟尼佛。又名妙德菩萨,或称妙首菩萨。往昔因一位女子而发菩提心,也曾是妙光菩萨,度化八位王子相继成佛,最后第八王子即是燃灯佛。当时释迦牟尼前身为儒童,购买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并以头发铺地掩泥。燃灯佛为他授记说:你将来在五浊恶世成佛,号为释迦牟尼。燃灯佛向上追溯九代祖师瞿昙,实为释迦牟尼的玄孙。
普賢菩薩。
普贤菩萨。
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乃東方寶威德上王佛國菩薩也。聞靈山說法花經,法會將終方至。駕白象王,入我娑婆,即法花經勸發品也。
普度众生无有遗漏称为普,德行接近至高圣者称为贤,这是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的菩萨。听闻灵山宣讲《法华经》,法会即将结束时方才到来。驾驭白象之王,进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此事记载于《法华经·劝发品》中。
普眼菩薩。
普眼菩萨
徧觀為義,普觀法界眾生,皆具大圓覺性。
普遍观察即是真义,全面观照法界众生,皆具备圆满觉悟的本性。
金剛藏菩薩。
金刚藏菩萨。
金取銛利為義,剛則剛健,喻般若之慧能斷眾惑。包覆因果善惡曰藏。
金象征锋利,刚代表刚健,比喻般若智慧能斩断种种迷惑。涵盖因果善恶称为藏。
彌勒菩薩。
弥勒菩萨。
翻。慈氏,姓也。阿逸多,字也。昔為國王,駕白象遊城外,其象見野雌象而欲性狂發,王幾失命,乃懲治調象人。象人答王曰:其象本自可調,為見野象欲心發生,不然請王令調之。象至王前燒紅鐵彈丸曰:汝於王得罪,令吞銕丸。令象開口吞之,丸從後出跪而伏調。王見是事發慈悲心,故以姓號慈氏也。王曰:汝既能調,如何令之有失?曰:臣能調象身,不能調象心,其象心非臣之所能調。王曰:世間孰有善調心者乎?曰:唯有佛善能調心。王往問佛,佛曰:世間調心各有方法,調象調牛馬若干諸類,欲調之無遏所欲,隨其所好而漸調之,如禽畜烏鳶螻蟻之屬皆可調之。淨名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其難調者唯世人心爾。古云:高可射,深可釣,唯有人心咫尺間,咫尺人心難可料。所以須菩提首問降心,此經示二十五定輪、三種妙觀,正是調心之術。人心散即用止止之,止即息攀緣之心也。昏即用觀觀之,其昏即朗。止觀乃明靜之法,明靜即寂照,散即止寂也,昏即觀照也。以此為藥,無明之病不遠而復也。
翻译:
弥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从前有位国王,骑着白象在城外游玩,那白象看见野外的母象,欲念发作变得疯狂,国王几乎丧命,于是惩治调象人。调象人回答国王说:这象本来是可以调伏的,因为看见野象起了欲心,不然请王让我来调伏它。象来到王前,调象人烧红铁弹说:你得罪了国王,让你吞下这铁丸。命令象张口吞下,铁丸从后面穿出,象便跪下表示驯服。国王看见这事,发了慈悲心,所以用“慈”作为他的姓氏。国王问:你既然能调伏象,为何让它失控?回答说:我能调伏象的身体,不能调伏象的心,象的心不是我所能调伏的。国王问:世间有谁能善于调伏心呢?回答说:唯有佛善于调伏心。国王去问佛,佛说:世间调伏心各有方法,调伏象、牛、马等各类众生,想要调伏它们不要压制其欲望,要顺着它们的喜好逐渐调伏,如鸟兽乌鸦蝼蚁之类都可调伏。《维摩诘经》说:先用欲望引导,后令其入佛智。最难调伏的,唯有世人的心。古人说:高处可用箭射,深处可用钩钓,唯有人的心近在咫尺之间,咫尺人心难以预料。所以须菩提首先问如何降伏心,此经展示二十五种禅定轮、三种妙观,正是调伏心的方法。人心散乱就用止来止息,止就是停止攀缘的心。昏沉就用观来观照,观照就能明朗。止观是明静之法,明静就是寂照,散乱时就止寂,昏沉时就观照。用这作为药,无明的病很快就会痊愈。
清淨慧菩薩。
清净慧菩萨。
澄心如月,虗己若潭,月皎潭清,神清慧朗,斯之謂歟。
心如明月般澄净,身似深潭般空寂,月光明澈潭水清湛,心神清明智慧朗照,便是如此境界。
威德自在菩薩。
威德自在菩萨。
圭峰云:三藏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嬈,妄惑不侵故也。今云人之動靜,莫過四威儀,行住坐臥,道在乎動靜之間。此聖流行如象王,威如獅子,進退以禮,折旋俯仰,威儀詳序,以模範後賢,故斯名不朽也。
圭峰大师说:精通经律论三藏的人,修行功夫深厚猛烈,邪魔不能扰乱,虚妄迷惑无法侵扰。人的日常行为不外乎四种威仪——行走、站立、坐卧,道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圣者的行为如同象王般稳重,威势好比狮子般威严,进退举止合乎礼仪,转身低头都从容有序,以庄严仪态为后世学人树立榜样,因此这种威仪之名永不磨灭。
辨音菩薩。
辨音菩萨
此菩薩善能辨別隨類圓音,故曰辨音。
这位菩萨善于辨别各种众生的圆满音声,因此称为辨音。
淨諸業障菩薩。
净除业障菩萨
一切業障,盡依四相而生。此菩薩身、口、意三業,如珠玉無瑕玼,泯絕諸惡,奉行眾善。
所有业障都源于四种妄相而生。这位菩萨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无瑕,如同美玉毫无瑕疵,断除一切恶行,广修一切善法。
普覺菩薩。
普觉菩萨
自覺亦能覺他,念起即覺。是也覺,非也覺,覺是覺非。所以針艾隨身,膏肓之鬼自懼。
自己觉悟也能让他人觉悟,念头生起即刻觉察。对的能觉察,错的能觉察,觉察对错本身也是觉悟。因此随身带着针灸艾条,膏肓之鬼自然畏惧。
圓覺菩薩。
圆觉菩萨
理無不圓,事無不覺,故曰圓覺。
真理无不圆满,事物无不觉知,因此称为圆满觉性。
賢善首菩薩等。
贤善首菩萨等。
近聖曰賢,順理曰善,故曰賢。善首一會,法眾十萬人俱,故曰等。
接近圣人的称为贤者,遵循真理的称为善士,因此称为贤善。在善首法会中,参与听法的僧众有十万人之多,因此称为等众。
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他作为首座,与诸位眷属一同进入禅定境界,共同安住在如来平等的法会之中。
十二開士,皆唱導之師,故曰上首。與諸眷屬者,則十萬人俱是也。後歎德云皆入三昧,即大光明藏也。謂法界圓融,真如清淨,因人果人,同住一處,故曰同住平等法會。(已說列眾竟,次說申請。○讚許。○佇聽。○正答。此四科章章一同,下不重出。申請又分三科:初進問威儀,○二正陳辭句,○三展䖍誠。初釋進問威儀。)
十二位开悟的修行者,都是引导众生的导师,所以称为上首。与他们的眷属一起,共有十万之众。后文赞叹他们的功德说都已进入三昧境界,即大光明藏。指的是法界圆满融通,真如本性清净无染,修行者与证果者同处一处,所以称为同住平等法会。
已说完列众部分,接下来是请法部分。分为赞叹许可、恭候聆听、正式回答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结构相同,下文不再重复。请法部分又分三个步骤:首先向前行礼提问、其次正式陈述言辞、最后展现虔诚心意。第一步解释向前行礼提问的仪轨。
CBETA 编码:X0254
© AI 帮你读佛经 - 如是我闻
本文档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访问 rushiwowen.co 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