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精解評林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
(宗密曰:聖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稱如是。又真不違俗名如,俗順於真為是。又如者當理之言,是者無非之穪。又有無不二為如,如非有無為是。若唯就當經說者,凡聖因果不異圓覺〔名〕,唯此因果方離過非為是。)
(宗密曰:諸佛有常光、放光。若約常光,即是藏。論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徧照法界。若約所放光及所起通,即神通光明之藏。)
如山曰:如是之法,我從佛聞。聞,成就也。我即文殊及阿難海。五蘊假者,云何稱我?我有四種:一、凡夫徧計,二、外道宗計,三、諸聖隨世假分賓主,四、法身真我。今是後二,故無故也。聞謂耳根發識,雖因耳處癈別從總,故稱我聞,非邪慢心而有所說。若無相宗,我既無我,聞亦無聞,從緣空故,不壞假名,即不聞聞耳。時,成就也。一時者,即說聽之時。心境泯,理智融,凡聖如,本始會,此諸二法皆一之時。婆伽婆,主成就也。涅槃云:能破煩惱,名婆伽婆。即當斷德以顯法身。淨土說經,法報不分,非應化矣。故佛德經云:是薄伽梵最清淨覺,極於法界,盡於虗空,窮未來際。若約諸經,多是佛字。孤山曰:藏即寶性法界藏。起信心真如,是諸佛眾生之本源,神通光明之性體,塵沙德用並蘊其中,百千通光皆從斯起,故云藏也。亦名法性土,亦名常寂光土。息諸分別,智與理冥,名為入矣。
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如山曰:三昧正受,即論所云: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是也。華嚴亦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論云: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於涅槃。然聖證此境,直曰住持。凡不知同,但指覺。)
宗密曰:唐梵雙彰也。安住藏中,不受諸受,名為正受。又三昧,此云正思,謂在定時,於所緣境,審正思察故。二明與凡聖同體者,既入其源,即同其體,故本覺明如,始覺明來,始本不二,名曰如來。是則眾生有本無始,是如不來。
如山曰重重,交光照曜炳著曰光嚴,安住永絕攀緣曰住,住持不失不壞曰持。是諸下迷真起妄,妄見眾生,妄體元空,全是本覺心地,妄不能染,故云清淨。故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裴休曰:皆同一際,即圓覺本際也。)
如山曰:凡聖身心,取相似異,相皆虗妄,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
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宗密曰:不二隨順,謂隨順不二也。西域語倒,譯者廻文不盡故也。)
如山曰:既與覺體無異,故隨體圓滿,周徧法界,生死涅槃為二。凡夫順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云隨順。又依報則淨穢不二,正報則生佛不二,克體則身心不二,通該則自他不二。與此相應,是隨順矣。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裴休曰:土雖多□,不出其三:一法性,二受用,三變化。若開受用自他,即成四土。緣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
宗密曰:佛無現土之念,如明鏡無心而現。諸淨土者,是無念而應緣,如明鏡無心而現像。故肇公云:淨土、穢土,盖隨眾生之所宜。淨者,示之以寶玉;穢者,示之以瓦礫。美惡自彼,於我無定。無定之土,乃名淨土。隨類普應,故云諸也。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裴休曰:菩提,此云覺,即所求佛果。薩埵,此云有情,即所化眾生。又此有了悟之覺,餘緣慮之情,又是求菩提之有情也。摩訶,大也。曰十萬人,而僅敘諸菩薩者,為十萬之標領。)
如山曰:皆入三昧者,由入定故,得住佛境也。當爾之時,凡聖體同,因果一相。故言法會者,法性之會,無我無人也。自下正宗分中,十一重問答,束之為二: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後十問答,令依解脩行,隨根證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