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过: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一万名大比丘僧众在一起;还有十万名大菩萨众也在一起。这些菩萨都已达到不退转的境界,长久以来供养过无数诸佛,在诸佛的教化中深深种下善根。他们帮助众生成长,净化佛国净土,获得总持法门,具备善巧说法的辩才,成就圆满智慧,具足一切功德。凭借自在神通游历诸佛世界,放射无量光明,演说无穷妙法,教导菩萨们悟入诸法实相,获得无所畏惧的智慧,善于降伏魔障,教化度化外道和邪见众生。对喜欢声闻法的众生就说声闻法,喜欢缘觉法的就说缘觉法,关注世间法的就说世间法。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来摄受众生,让未得度的得到度化,未解脱的获得解脱,未安住的得以安住,未涅槃的证入涅槃。完全通达菩萨所修持的法门,深入诸佛的智慧宝藏。所有这些功德都已圆满具足。在场的菩萨有: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弥勒菩萨、普光明菩萨、不舍勇猛精进菩萨、药王菩萨、宝掌菩萨、宝印菩萨、月光菩萨、日净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得勤精进菩萨、力幢相菩萨、法相菩萨、自在王菩萨。像这样的菩萨共有十万人。同时还有天众、龙众、鬼神等一切大众,都前来集会。
那时,世尊在深夜时分放出大光明,有青色、黄色、赤色、白色和琉璃般清澈的杂色光芒,普照十方无量世界。所有接触到这光明的众生,都从睡梦中醒来。大家见到这光芒心生欢喜,同时又感到疑惑:“这光从哪儿来?竟能遍照整个世界,让众生感受到如此安稳喜乐?”正这样想着,每一道光芒中又放出更耀眼的光辉,比之前的光更加殊胜奇妙。就这样层层递进,一直闪耀了十重之多。
所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天龙、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等,无不欢欣鼓舞,见到了从未有过的景象。大家心里都想:“这一定是如来放的光明,我们应当立刻前往佛所在的地方,礼拜亲近尊敬的如来。”
这时,文殊师利和诸位大菩萨遇见光明后,满心洋溢着欢喜,纷纷从各自的住处来到祇洹精舍的大门。舍利弗、大目犍连、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等尊者也从住处赶来。帝释天和四大天王,乃至色究竟天的天神们,也都目睹光明赞叹不已,带着眷属们捧着殊妙的天空、天香、天乐、天宝衣,全都聚集到祇洹门前。其余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天龙八部众,遇见光明心生欢喜,也都来到精舍门前。
这时佛陀以他圆满的智慧,知道大家已经都在门外,就从住处起身走到门外,亲自铺好法座,盘腿坐下。然后问舍利弗:“你是今早才来到门外的吗?”舍利弗恭敬地回答:“世尊,文殊师利等诸位大菩萨,其实都比我早到了。”
这时,世尊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是一大早就先到门口来了吗?”文殊师利恭敬地回答:“是的,世尊!我在半夜里看见十重明亮的光芒照耀天地,这是从未有过的殊胜景象,心里充满欢喜,感动不已,所以特地来礼拜亲近您,也想聆听您讲解甘露般清净微妙的佛法。”
这时,世尊问文殊师利:“你现在真的看见如来吗?” 文殊师利回答佛说:“世尊!如来的法身本来就不是肉眼能看见的,我是为了众生的缘故才来见佛。佛法身是超越思议的——没有形象、没有来去、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不是能见也不是不能见。它如同真理本身,不来不去,不是空无也不是非空无,不在某处也不离某处,不是一也不是二,不是清净也不是污秽,没有生起也没有灭去。我看见的如来,正是这样的境界。”
佛问文殊师利:"你现在是这样看待如来的吗?"文殊师利回答佛说:"世尊,我其实并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看见的样子。"
这时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我现在不明白您说的话。您是怎么见到如来的呢?"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舍利弗尊者啊,我并不是您想象的那样见到如来的。"
舍利弗对文殊师利说:"照你这么说,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这难以理解的正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既不是能够被理解的,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你对众生有慈悲心吗?你为众生践行六种修行法门吗?又是否愿为众生证入涅槃境界呢?”
文殊菩萨回答舍利弗:“正如你所说,我为众生生起慈悲心,实践六种修行法门,最终证入涅槃境界。但你要明白,众生本质上并无真实存在,没有固定相貌,没有增减变化。舍利弗啊!你心里是不是常这样想:‘每个世界都有像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他们驻世的时间长达恒河沙数劫,宣说每一种法门,度化了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让每个众生都获得究竟解脱’?你是不是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呢?”
舍利弗回答说:“文殊师利,我常常这样想。”
文殊菩萨回答舍利弗说:“就像虚空没有边际,众生也没有数量;虚空无法度量,众生也无法度量。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原本就与虚空平等无别。既然如此,诸佛为何还要教化众生呢?”
舍利弗问道:“如果一切众生本来就像虚空那样清净平等,你为什么还要为众生说法,让他们证得菩提呢?”
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菩提其实是不可得的,我该说什么法让众生获得呢?为什么呢?舍利弗啊,菩提与众生既不是两个东西,也不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没有差别,不是造作出来的,没有名字没有形相,实际上什么都没有。”
这时世尊从头顶的肉髻中放出光芒,这光芒庄严殊胜极为稀有,难以用语言形容。光明先进入文殊师利菩萨这位法王子的头顶,又从头顶出来普照在场所有大众。照遍大众之后,光芒更遍及十方一切世界。在场众人被这光明照到,身心都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喜悦安乐。大家纷纷从座位起身,恭敬瞻仰世尊和文殊师利菩萨,心里都在想:"今天如来放出这样殊胜微妙的光明,先照入文殊师利法王子头顶,又从头顶出来普照大众,照遍大众后又遍满十方世界。这绝不会没有缘由,必定是要宣说微妙法门。我们应当精进修行,欢喜依照教导实践。"这样想罢,众人都向佛禀告:"世尊!今日如来放出这样的光明,必定有其深意,一定会开示妙法。我们衷心期盼,愿意欢喜依教奉行。"说完这些话,大家便安静地等候开示。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您放出光明赐予我神力,这光芒实在稀有——它不是颜色也不是形象,没有来也没有去,既不移动也不静止,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也认知不了。一切众生都无法看见这光,不会因此产生欢喜或恐惧,更不会起任何分别心。我现在要秉承佛陀的旨意,解说这光明的意义,让所有众生都能领悟无分别的智慧。”
这时佛对文殊师利说:“太好了,太好了!你说得既透彻又精彩,我由衷为你感到欢喜。”
文殊师利对佛陀说:“世尊,这道光明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一切众生。世尊,我就是这样修习般若智慧的。”
这时佛陀对文殊师利说:"善男子!你刚才解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智慧。现在我问你,如果有人问你:'众生有多少种类?'你会怎么回答?"文殊师利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会回答:众生的种类数量,就如同如来的境界一样无边无际。"
文殊菩萨,如果有人问你:“众生范围的大小如何?”你会怎么回答?文殊菩萨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如果有人这样问,我会回答:就像佛陀的境界一样广阔无边。”
世尊问文殊师利菩萨:“如果有人问你:‘众生的心念束缚在什么地方?’你该怎么回答?”
文殊菩萨回答:“世尊,我会这样回答:就像如来佛的心念安住于真实境界那样,众生的心念也同样安住于真实境界。”
文殊菩萨,如果有人问你:“众生的归宿在何处?”你应当如何回答?世尊,我会这样回答:众生最终安住于觉悟解脱的境界。
佛问文殊师利菩萨:“你这样修行般若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有固定的落脚处吗?”文殊师利回答世尊:“世尊,般若波罗蜜根本没有落脚之处。”
佛问文殊师利菩萨:“如果般若智慧没有固定落脚的地方,你要怎么修习?怎么学习呢?”文殊师利回答佛陀说:“世尊啊,假如般若智慧真有个固定不变的地方,那反而谈不上真正的修习和学习了。”
佛陀问文殊师利:“你修习般若智慧时,有善根增加或减少吗?”文殊师利回答佛陀:“世尊!根本没有可以增减的善根,如果有增减就不是在修般若波罗蜜。世尊!不为追求法门增加什么,也不为法门减少什么,这才是修般若波罗蜜。不断绝凡夫法,也不执着如来法,这才是修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世尊!般若波罗蜜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修,也不是为了得不到什么而修;不是为了修法而修,也不是为了不修法而修。世尊!没有获得也没有舍弃,这才是修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不是为了脱离生死苦难,也不是为了追求涅槃功德。世尊!像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不执着不贪求,不舍弃不放弃,不增加不减少,不生起不消灭。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这样想:‘这个法门高深,这个法门中等,这个法门浅显。’那就不是在修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根本没有上中下之分的法门。世尊!我就是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的。”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难道一切佛法不是最殊胜的吗?”
文殊师利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无论是佛法、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甚至是凡夫法,其实都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质都是空的。在这绝对的空中,既没有佛法,也没有凡夫法。同样,在凡夫法里,也找不到这个绝对的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空与不空本身也是不可得的。”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佛法是不是无上法呢?” 文殊师利回答佛陀说:“世尊啊,其实连像微尘那么小的法,都不能称为无上。为什么呢?因为布施波罗蜜本身就是空的,智慧波罗蜜本身也是空的,如来的十力是空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种智本身也都是空的。空性中没有无上这个概念,无上中也不存在空性。因为空与不空终究都是不可得的。世尊,这不可思议的境界正是般若波罗蜜的妙用。”
佛陀问文殊师利:“你为什么不思考佛法呢?”文殊师利回答佛陀:“世尊啊,如果我去思考佛法,反而会认识到佛法是无上的。为什么呢?因为根本没有'无上'这个概念存在。世尊,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十二处,再加上六识形成的十八界,说到底都是不可得的,一切佛法也同样不可得。在这不可得的真相中,既没有'可得'也没有'不可得'。世尊,在般若智慧中,从凡夫到佛陀,既没有真实的存在,也没有绝对的虚无。您说我该思考什么呢?”
佛陀说:“善男子啊,如果没有深入思考,你就不该断言:‘这是凡夫的法门,那是缘觉的法门。’甚至不该说:‘这是佛的法门。’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门本质都是不可得的。”善男子回应道:“世尊,我确实没有分别评判凡夫法乃至佛法。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不执着任何法相。”
佛陀说:“善男子啊,你也不应该这样想:‘这是欲界,这是色界,这是无色界。’为什么呢?因为这三界本来就是不可得的。”
善实尊者回应道:“世尊,欲界本身就是空性的,色界和无色界也都是空性的。在空性中既没有言说,我也没有任何可说的。世尊,修习般若智慧时,既看不到向上的境界,也看不到不向上的境界。为什么呢?世尊,修习般若智慧时,既不执着于佛法的境界,也不舍弃凡夫的法相。为什么呢?因为在究竟的空性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可以执着或舍弃的啊。”
佛陀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说得好!说得好!你能这样解说甚深般若波罗蜜,这正是大菩萨的印证标志。文殊师利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他们不是在千万尊佛那里深深种下善根就能听闻此法,而是要在无量无边诸佛座下长久培植善根,才有缘听闻这般若波罗蜜的甚深法义,并且内心不会产生恐惧疑虑。”
文殊师利菩萨又向佛陀请示:“世尊!我仰仗您的威德神力,想再为大家解说更深层的般若波罗蜜智慧。”佛陀对文殊师利说:“很好,很好!随你心意为大家解说吧。”
文殊师利菩萨向佛陀请教说:“世尊,如果修行时不执着于事物生起的念头,这就是在修般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事物本来就没有真实生起。如果修行时不执着于事物存在的念头,这就是在修般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事物本来就是如实的真相。如果修行时不执着于事物消灭的念头,这就是在修般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事物本来就是寂静无生的。”
世尊,如果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去执着物质形象,甚至不去执着意识心念,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一切现象都如同幻影和阳焰,看似真实实则虚妄不实。
世尊,如果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执着眼睛的存在,甚至不执着意识的存在;不执着物质现象乃至精神现象,不执着眼睛、物质、眼识构成的认知领域,乃至不执着意识、法尘、意识构成的认知领域——这样才是真正的般若修行。如果修行时不执着欲望世界的存在,乃至不执着无色界的存在,这样的修行才符合般若智慧的真义。
世尊,如果不执着于布施的功德,这才是真正修习般若智慧;如果不执着于般若智慧本身,这才是真正修习般若智慧。如果不执着于佛陀的十种神力、四种无畏乃至十八种不共法,这才是真正修习般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内在都是空性的,乃至一切现象与本质都是空无自性的。
世尊啊,如果修行时还想着要得到什么生起、停留、消失的境界,那其实并不是在修般若波罗蜜。如果还执着要获得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的境界,也不是在修般若波罗蜜。如果还追求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境界,同样不是真正的般若修行。就连布施、持戒等六度,乃至佛的十力、十八不共法这些殊胜功德,若是怀着有所得的心去追求,也都偏离了般若波罗蜜的真义。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还存着"要得到什么"的念头,就已经落在执着了。
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么深刻的般若波罗蜜智慧,心里不惊慌、不怀疑、不害怕、不退却,这样的人一定是在过去佛那里早就种下了深厚的善根。
文殊菩萨又向佛陀请教:“世尊,如果修行时不执着于染污与清净的分别,不执着生死轮回的果报,不执着涅槃境界的果报,不执着佛的境界,不执着菩萨的境界,不执着缘觉的境界,不执着声闻的境界,也不执着凡夫的境界,这才是真正修习般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现象本质上既没有染污也没有清净,甚至没有所谓凡夫的固定概念。世尊,如果还执着染污与清净的分别,乃至执着凡夫的概念,这就不是修习般若智慧。世尊,如果还区分染污法的不同、清净法的不同,乃至区分佛法的差异、凡夫法的差异,这也不是修习般若智慧。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智慧本身是平等无差别的。”
佛陀对文殊师利说:“太好了,太好了!这样才是真正修行般若智慧的方法。文殊师利,你是如何供养佛陀的呢?”
文殊师利回答佛陀:“世尊,如果虚幻众生的执着念头都熄灭了,这就是我对佛陀的供养。”
佛问文殊师利菩萨:“你难道不坚守佛法吗?”文殊菩萨回答佛陀:“佛法本身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可以执着,我又该如何去坚守呢?”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如果连‘法’都不可得,那还有谁在修证佛法呢?”文殊菩萨回答佛陀:“世尊啊,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能拥有佛法的人。”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你已经达到无所执着的境界了吗?"文殊师利回答佛陀:"既然没有执着,也就无所谓到达。世尊为什么还要问是否到达无执着呢?"
佛问文殊菩萨:“你执着于菩提境界吗?” 文殊菩萨回答佛陀说:“世尊啊!连您都不执着菩提境界,我又怎么会执着呢?”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你是根据什么道理,这样说的呢?”文殊师利回答佛陀:“我没有任何依据,就这样说的。”
佛陀问文殊菩萨:“你既然说无所依靠,那你现在说的这些话又算什么呢?”文殊菩萨恭敬回答:“正是如此,世尊!其实我什么也没说。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一切现象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名相可言。”
这时候,长老舍利弗恭敬地问佛陀:“世尊!如果有菩萨听闻这样深奥的法门,内心不惊慌、不怀疑、不恐惧,是否就注定能接近无上正等正觉呢?”
这时弥勒菩萨向佛陀请教:“世尊!如果有诸位大菩萨,听闻这样深奥的佛法,心中没有惊慌、怀疑和恐惧,是否就接近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
这时有位叫无缘的天女,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世尊!如果有真心修行的男女,听到这样深奥的佛法,内心没有惊慌、怀疑和恐惧,他们是否就能证得声闻乘的境界、缘觉乘的境界、菩萨乘的境界,乃至最终成就无上的佛果呢?”
这时佛陀告诉舍利弗:“正是如此!舍利弗,如果有菩萨听闻这样深奥的法义,内心没有惊慌、怀疑和恐惧,他们必定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将会成为最殊胜的布施者,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修行,圆满一切功德和庄严相好。他们自己无所畏惧,也能使他人远离恐惧,最终到达智慧的彼岸。因为这一切成就,都是通过放下执着、超越形相、无为而得的不可思议境界。”
佛问文殊师利菩萨:“你看见了什么,心里喜欢什么,所以要追求无上正等正觉?”文殊师利回答佛陀:“世尊,正因为我没有特别的见解,也没有贪恋的喜好,所以才追求觉悟。”
佛陀对文殊师利说:"如果连看见和感受都不执着,那应该连追求心也不会生起。"文殊回答世尊:"正是如此!我确实没有任何追求。为什么呢?因为凡是怀着追求心的,都还停留在凡夫的认知模式里。"
佛陀问文殊师利:“你现在是真的不求觉悟成佛吗?”文殊回答佛陀:“我确实不求觉悟成佛。为什么呢?如果刻意追求觉悟,那反而是凡夫的执着心态。”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你是真的在追求,还是真的不追求?”文殊菩萨回答佛陀:“如果执着于一定要追求、一定不追求、既要追求又要不追求、或者既不追求也不不追求,这些都是凡夫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觉悟的智慧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落脚处啊。”
佛对文殊师利说:"太好了!太好了!你能这样解说般若波罗蜜,说明你早就在无数佛那里深深种下了善根,长久修习清净行。各位菩萨大士都应当照你所说的去实践。"
文殊回答佛说:"我并没有种什么善根,也没有修什么清净行。为什么呢?我要是种了善根,那一切众生也都种了善根;我要是修了清净行,那一切众生也都修了清净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切众生本身就是清净行的体现啊。"
佛问文殊师利:“你是根据什么见地、什么印证,才说出这样的话呢?”文殊回答佛陀:“我既没有见地,也没有印证,更没有什么可说的。世尊啊!我看不见凡夫的境界,看不见有学圣者的境界,也看不见无学圣者的境界,连非学非无学的境界也不见。正因为什么都不见,所以也无所谓印证。”
这时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你看见佛了吗?”文殊回答舍利弗:“我连修小乘的修行者都不曾看见,又怎么会看见佛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真正明悟的人,不会执着于任何现象的存在,这才称得上是菩萨。”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你现在是彻底看不见一切事物了吗?" 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德高望重的大比丘啊,请停下,不必再追问了。"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你所说的佛,是指谁在说话呢?”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佛和非佛都不可得,没有说话的人,也没有被说的对象。舍利弗啊,菩提境界本来就不能用言语描述,哪里还有个佛能被谈论呢?再说,尊敬的舍利弗,你问‘佛是谁在说话’——这个‘说话’本身,既不会聚合也不会散开,不会生起也不会消灭,不会来也不会去,根本找不到任何事物能与它对应,没有文字可以定义,没有语句能够概括。尊敬的舍利弗啊,要想真正见到佛,就应该这样去体会。”
这时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文殊师利菩萨刚才说的这些道理,刚发心学佛的菩萨们还理解不了。"
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尊者:“正是如此!尊敬的舍利弗尊者,真正的觉悟智慧是无法用言语解释透彻的。那些刚发心学佛的人,又要怎样去理解呢?”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诸佛如来难道不能觉知法界吗?”
文殊师利回答:“连佛的存在都不可执着,又哪来的佛去觉知法界呢?舍利弗啊,法界本身也是不可得的,又怎么会有法界被诸佛觉知这回事?舍利弗,所谓法界其实就是菩提智慧,菩提智慧就是法界。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本来就没有界限。尊敬的舍利弗,法界与佛的境界没有差别,没有差别就是无造作,无造作就是无为,无为就是不可言说,不可言说就是无所有。”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难道整个法界和佛的境界,都是完全不存在的吗?”
文殊师利回答:“既不能说是存在,也不能说是不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存在与不存在,本质上都是同一个真相——无相。这个真相既没有‘一’的概念,也没有‘二’的分别。”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像这样修行的人,能证得菩提吗?”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这样的修行其实无所谓修行,不往生善道也不堕入恶道,不证得菩提也不进入涅槃。为什么呢?舍利弗啊,因为般若波罗蜜本身就是彻底的空性。在这彻底的空性里,没有一也没有二,没有三也没有四,没有来去也不可思议。尊敬的舍利弗,如果有人说自己证得了菩提,这其实是傲慢的妄语。为什么呢?因为明明没有证得却自以为证得。这样傲慢的人,承受不起信众的布施,有信仰的人不该供养他们。”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你是根据什么道理,才能说出这样深刻的见解呢?”
文殊师利回答舍利弗:“我并不是依靠什么特定依据来说这些话的。为什么呢?因为般若智慧的本质就是与万事万物平等无别的。万事万物本身就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实体,正是由于这种平等不二的真相啊。”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你不是用智慧来消除烦恼的吗?”文殊师利反问舍利弗:“你是已经断尽烦恼的阿罗汉吗?”舍利弗回答:“不是。”文殊师利说:“我也不是用智慧来消除烦恼的。”
舍利弗问道:“你是凭着什么样的见解,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一点都不害怕不畏惧?”
文殊师利回答:“连‘我’这个存在都找不到,哪里还会有一个‘我’去感到害怕呢?”
舍利弗赞叹道:“说得太好了,文殊师利!您把般若波罗蜜这样深奥的智慧讲得如此透彻明了。”
这时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善男子!有没有菩萨发菩提心追求无上菩提呢?”文殊师利回答佛陀说:“世尊!并没有菩萨执着于菩提心去追求无上菩提。为什么呢?因为菩提心本不可得,无上菩提也同样不可得。就连五无间罪的本性也是菩提,可从来没有菩萨会怀着造罪的心去追求恶报,又怎会有菩萨执着于菩提心去求无上菩提呢?所谓菩提,就是一切万法的实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色与空都不可得,乃至意识与空性也都不可得。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声香味触法不可得,眼界到法界都不可得,生老病死不可得,布施到智慧这六度不可得,佛的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也都不可得。菩提心与无上菩提都不可得,在这不可得的真相中,更没有什么可以执着追求的东西。所以啊,世尊!确实没有菩萨会执着菩提心去追求无上菩提。”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觉得如来是你的老师吗?" 文殊师利回答佛说:"我根本没有'觉得佛是我老师'这样的念头。为什么呢?世尊!连'我'这个存在都是虚幻不实的,又怎么会产生'佛是我老师'这样的执着念头呢?"
佛陀问文殊师利:“你对我还有疑问吗?”文殊回答佛陀说:“世尊啊,我连固定的见解都没有,又怎么会产生疑问呢?因为疑问是建立在固定见解之上的啊。”
佛陀问文殊菩萨:“你难道认为如来真的有出生这回事吗?”文殊菩萨恭敬地回答:“假如如來有出生,那法界也应该有出生。为什么呢?因为法界和如来,本质上是同一实相,不存在两种分别的相状,根本找不到两种相状的区别啊。”
文殊菩萨,你相信诸佛如来真的进入涅槃了吗?
文殊答道:一切诸佛本身就是涅槃的体现。所谓涅槃,既无所谓进入,也无所谓不进入。
佛陀问文殊师利:“你说诸佛会有生死轮回吗?”文殊回答佛陀:“世尊啊!连不生不灭的境界都不可得,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生死轮回呢?”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如来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只有在如来面前才能说这样的话,或者在有德行的阿罗汉和坚定不退转的菩萨面前才能说这样的话。如果让其他人听到这些话,他们不仅不会相信,反而会感到震惊和怀疑。为什么呢?因为这深奥的般若智慧实在太难相信、太难理解了。”
文殊菩萨问佛陀:“世尊,什么样的人能够相信这样深奥的佛法呢?”佛陀告诉文殊师利:“所有普通人都能相信这个法门。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没有分别心,一切普通人本来也没有分别心啊。”
文殊师利菩萨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世尊!您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讲法呢?新发心修行的菩萨们和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圣者们心中都存有疑惑,恳请您为我们详细解说。”
佛问文殊菩萨:“在如、实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这些真相中,真有佛和凡夫的分别吗?”文殊菩萨回答:“没有分别的,世尊!”佛又问文殊:“既然没有分别,你为什么还会产生疑问呢?”
文殊菩萨问佛陀:“世尊,在没有差别的境界中,真的有佛和凡夫的区别吗?”佛陀回答:“有的。为什么呢?因为佛与凡夫本质上没有对立、没有差别,都是同一真相——无相可得的真实面貌。”
佛对文殊菩萨说:"你相信如来在一切众生中是最殊胜的吗?"文殊菩萨回答佛说:"世尊!我相信如来在一切众生中是最殊胜的。但世尊啊,如果我执着于'如来最殊胜'这个念头,那么如来反而不能称为最殊胜了。"
佛问文殊菩萨:“你相信如来证得了一切不可思议的法门吗?”文殊师利回答佛说:“世尊!我相信如来证得了一切不可思议的法门。但世尊啊,如果我说自己相信如来证得不可思议法门,那如来反倒变成可思议的了。”
佛对文殊师利说:"你相信所有的声闻弟子都是如来教导出来的吗?"文殊师利回答:"世尊,我相信所有的声闻弟子都是如来教导出来的。但如果我真这么认为,那就等于说整个法界都是可以教化的了。"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你相信如来是无上福田吗?”文殊师利回答:“世尊!我相信如来是无上福田。但世尊要明白,如果我说自己相信如来是无上福田,这个‘相信’的念头本身,就已经把如来当作了普通福田。”
佛问文殊师利菩萨:“你是根据什么来这样回答我的?”文殊菩萨回禀佛陀:“世尊,我没有任何依据就这样回答。世尊,在这无依无靠的境界中,既没有胜过也没有不如,既没有不可思议也没有可以思议,既没有教化也没有不教化,既没有福田也不是没有福田。”
这时,因佛陀威神力的加持,大地显现六种祥瑞震动。一万六千位比丘,因放下对一切现象的执着而证得解脱;七百位比丘尼、三千位在家男居士、四万位在家女居士,破除烦恼尘垢,以清净智慧洞见真理;更有六万亿那由他天众,同样扫除心性迷障,获得洞察实相的清明智慧。
这时,年长的弟子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将僧衣披在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尊啊,为什么这片土地会如此剧烈震动呢?"佛陀告诉阿难:"这是因为正在讲解般若波罗蜜智慧的缘故。过去所有的佛陀都曾在此地说过这个法门,正是这个原因,大地才会震动。"
这时,年长的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啊,文殊师利菩萨刚才说的这番话,实在是深奥得难以想象。"
这时,世尊对文殊师利说:"就像舍利弗说的那样,你文殊师利所说的境界确实超乎想象。"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啊,如果说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凡是能用言语说出来的,就已经落在思议的范畴了。真正不可思议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存在的。就连所有的声音也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不可思议的境界里,根本不存在声音的概念。”
佛陀问:“你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吗?”
文殊师利回答:“没有啊,世尊!我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根本找不到一个能够思议的心念,怎么能说是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定呢?我最初发心想要进入这个定境时,现在仔细想来,其实并没有带着任何心念的造作去入定。
就像有人学习射箭,经过长期练习自然就熟练了。后来即使不用刻意瞄准,因为长久训练的缘故,每箭射出都能命中靶心。我也是这样。刚开始修习不可思议的禅定时,还需要把心念专注在一个对象上。等到长久修习达到纯熟,就不再起心动念,始终与禅定自然相合。”
舍利弗问文殊师利:“还有更殊胜的寂灭禅定吗?”文殊师利回答:“如果真有什么不可思议的禅定,你倒可以问有没有更深的寂灭定。但依我的见解,连不可思议的禅定都不可得,你又何必问我寂灭定呢?”
舍利弗问:“难道不可思议的禅定是无法得到的吗?”
文殊师利回答:“可以思议的禅定,是有形相可以追寻的;不可思议的禅定,则是无形无相、无从追寻的。其实一切众生本来就具足这种不可思议的禅定。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心念的形相,本质上都不是真实不变的心,这就叫做不可思议的禅定。所以说,一切众生的表象与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本质平等,没有分别。”
佛陀称赞文殊师利菩萨说:“太好了,太好了!你在诸佛面前长久积累善根、清净修行,才能演说这样深奥的禅定境界。你现在就安住在这般若智慧之中。”文殊师利菩萨回应道:“如果我执着于自己住在般若智慧中才能这样说,这就落入了概念分别,产生了自我执着。若是执着于概念和自我,般若智慧就被局限住了。倘若认为般若智慧停留在空无之中,这仍然落入了自我执着,同样是一种局限。要超越这两种极端,安住在无所执着之中——就像诸佛的安住状态,处于寂静涅槃的不可思议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才是般若智慧真正的安住处。在般若智慧的境界里,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形相,一切现象都是自然运作。般若智慧本身就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就是法界整体,法界整体没有固定形相,没有形相就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与法界整体,是不分离不区别的。不二不别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无相,无相就是般若智慧的境界。般若智慧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无生无灭的境界,无生无灭的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文殊菩萨回答:“如来的境界和众生的本性其实没有分别。这样修行般若智慧的人,就不会刻意追求觉悟。为什么呢?因为觉悟的本性本就超越执着,这就是般若智慧。世尊啊!如果明白了自我本是不可执着的,这种无执着的智慧就是佛的知见。这种不可思议、无执无着的境界,正是佛所证悟的。为什么呢?因为认知的本性本来就是空寂的,又怎么能去改变法界呢?如果认识到本性空寂、不可执着,就等于认识到万物本空。既然万物皆空,就没有固定处所,无所依赖无所停留,无依无住就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正是有为功德的本质。这样去认识,就不会起心动念,既然没有妄念,又怎么还会区分有为功德和无为功德呢?无分别的智慧就是不可思议,这种不可思议就是佛的知见,既不执着也不排斥,看不见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不执着生灭现象和种种造作,不断灭也不常见,这样的认知就叫做正觉智慧、不可思议的智慧。就像虚空没有彼此之分,无法用任何事物比拟。没有好恶,无与伦比,没有形相没有样貌。”
佛对文殊师利说:“如果能这样认知,就叫不退转的智慧。”文殊师利回答:“无造作的智慧才是不退转的智慧。就像金锭,要经过捶打才能知道成色好坏,若不锤炼就无人能辨识。不退转的智慧也是如此——需要在经历境界时,不执着不挂念,不起心动念,不刻意造作,保持全然安住不动,不生不灭,这样才能自然显现。”
这时佛陀对文殊菩萨说:“诸佛如来亲自宣说自己的智慧境界,谁会真正相信呢?”文殊菩萨回答:“这样的智慧境界,既不属于涅槃的范畴,也不属于生死的范畴,而是寂灭的修行。它并非要断除贪欲、嗔恨、愚痴,但也不是不断除。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智慧本性就是无穷尽、无生灭的。它不脱离生死轮回但也不被生死所束缚,不离开修道但也不执着于修道。能够这样理解的人,才称得上具有真正的信心。”
佛对文殊师利说:很好,很好!正如你所说,你深刻理解了这个道理。
这时长老摩诃迦叶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将来世上谁能相信这样深奥的法义?谁会欢喜听闻这样的教法呢?”佛陀告诉迦叶:“就像现在这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将来世也必定有人能信受这个法门。他们听闻这部深奥的般若波罗蜜经教时,就会明白这是真理,就会主动寻求这个法门。迦叶啊,好比有位长者或长者的儿子,丢失了一颗价值亿万黄金的宝珠,为此深感忧愁烦恼。若是忽然重新找回这颗宝珠,必定心生大欢喜,所有烦恼顿时消失。同样的道理,迦叶,将来世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闻这部最甚深的般若波罗蜜经教,与般若智慧相应,听后心生欢喜,内心得到安乐,不再有忧愁烦恼,正是这样的情形。他们会这样说:‘我们今天就等于见到了如来,供养了如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已经听闻了这甚深微妙的六波罗蜜法门啊。’”
迦叶啊,就好比天上的三十三位天人,看见波利质多罗树刚刚冒出花苞时,他们心里都明白:"这花苞不久就会绽放。"同样的道理,迦叶!无论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还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只要听到这部般若波罗蜜经,心中生起欢喜的念头,也就和这个情形一样——他们已在心中确信:将来必定能证得这无上智慧。
迦叶!这部深奥的般若波罗蜜经典,即便在如来灭度之后,仍将永远存续,在世间广为流传。迦叶!凭借佛陀威德的加持,未来世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都必将获得这部深妙的般若波罗蜜智慧。
迦叶啊,就像珠宝匠看见宝珠时心生欢喜,不用费心琢磨就能辨别真假。为什么呢?因为见得多了,自然熟悉。同样道理,迦叶啊,如果有人听到这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的法门,一听就心生欢喜,产生信心和乐意接受的心,应当知道这个人前世就已经听闻过般若波罗蜜,从很久以前的劫数开始,就已经供养过诸佛了。
迦叶向佛陀请教:“世尊,这些善男子、善女人今天听闻这部经典,在未来的岁月里必定会更加深信理解。”佛陀告诉摩诃迦叶:“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就像你所说的这样。”
这时文殊师利向佛请教:“世尊!这个法门本来没有行为造作、没有形象特征,解说这个法门的人也应该没有行为造作、没有形象特征。为什么世尊您却说有行为造作和形象特征呢?”
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我过去修菩萨道时,为成就种种善根,想要安住不退转的境地,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通达一切法的真相,明白一切众生心性本质平等,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啊!想要圆满修学一切佛法而无障碍,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了知诸佛成就无上正觉时的庄严相貌、威仪举止及无量规范,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明白诸佛未成道时的一切行为规范和威仪准则,也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在空性中本不见佛与菩提的分别相。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通达这些真理而不生疑惑,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因为般若波罗蜜不见诸法有生有灭、有污垢有清净。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应当这样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了知一切法没有过去、未来、现在的时间分别,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因为法界的本性超越来去与当下。想要明白一切法都融入法界、心无挂碍,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获得三转十二行法轮的境界,又能自知自觉而不执着,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让慈悲心普遍覆盖一切众生没有边际,又不执着众生相,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对一切众生不起争执,也不执着无争的概念,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想要具足辨别是非的智慧、十种智力、四种无畏,安住佛的智慧,获得无碍辩才,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恭敬地向佛陀请教:“世尊啊!我观察真正的佛法,它本来如此、没有固定形态,无所谓获得或利益,既不生起也不消失,不来也不去。没有能知的、没有能见的、没有能造的,连般若智慧本身也看不见,更谈不上看见智慧的境界。它不需要去证明什么,也不是不能证明,不陷入空洞的理论,也没有分别对待。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没有穷尽、也无所谓脱离,既没有凡夫的法,也没有声闻的法,没有缘觉的法、甚至没有佛的法。无所谓得到或得不到,不抛弃生死轮回,也不刻意追求涅槃境界。它超越思议但也不是不能思议,无所谓造作也不是不造作。一切存在的真实样貌就是这样。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学习般若智慧呢?”
这时佛陀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如果能这样认识一切法的真实相状,就是真正在学习般若智慧。大菩萨们如果想要修习菩提自在的定境,获得这种定境之后,能够透彻理解一切深奥的佛法,知晓所有佛陀的名号,也能完全明了十方诸佛的世界,没有任何障碍,就应当依照文殊所说的般若智慧法门来修学。”
文殊菩萨问佛陀:“世尊,为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呢?” 佛陀回答: “般若波罗蜜没有边界、没有限度, 没有名称、没有形相, 不是靠思考能揣测的。
它没有可依靠的实体, 没有像岛屿般的落脚处, 不涉及罪过也不涉及福报, 没有昏暗也没有光明, 就像法界本身那样无边无际、没有限量。
这就叫做般若波罗蜜, 也是菩萨修行的境界。
这个境界既不是修行,也不是不修行, 一切最终都归入唯一的真理, 所以称为‘无行之处’。 为什么呢? 因为它远离念头造作、不假修为。
它就是一切诸佛的母亲, 一切诸佛都从这里诞生。 为什么呢? 因为它本身从不生不灭。”
所以,文殊师利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实践菩萨行、圆满各种修行法门,就应当修习这般若波罗蜜。如果想要在菩提树下证悟、成就无上正觉,就应当修习这般若波罗蜜。如果想要用大慈大悲心普遍护佑一切众生,就应当修习这般若波罗蜜。如果想要掌握所有禅定的善巧方法,就应当修习这般若波罗蜜。如果想要证得一切正定境界,就应当修习这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一切禅定本无造作。所有事物本质无所谓解脱不解脱,如果有人想要遵循这个真理,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一切事物真实面目不可得,如果有人希望这样认知,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一切众生为求觉悟而修行菩提道,但实际上既没有真实的众生也没有独立的菩提,如果有人愿意信受这个法理,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事物的实相与菩提平等无二。不是众生造作之行,不曾脱离本来面目,那些看似众生的行为实际并非真实行为,这种非造作就是菩提,这菩提就是法界真相。如果想要不执着于这些法理,就应当修习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无论是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还是在家修行的优婆塞、优婆夷,如果有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这部经,哪怕只是把其中四句偈语为他人解说,我说这个人已经走在不会堕落的正道上,更何况是真正依照经义去实修的人。要知道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其实已经安住在佛的境界里了。
文殊师利,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甚深的般若波罗蜜法门,心中不生恐惧畏惧,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领受了佛法的印证。这个法印,是佛陀所建立,是佛陀所珍视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法印,印证的是无执无着的境界。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被这个法印所印证,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坚定地走在菩萨道上,必定不会退转,也不会堕落至声闻、辟支佛的境地。
这时,天帝释提桓因带着众位天神,从三十三重天上洒下细碎的栴檀香末和金粉,又纷纷飘下青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白莲花和曼陀罗花,用这些来供养般若波罗蜜法门。供养之后,他们齐声发愿说:“我们已经供养了至高无上、最殊胜的妙法。愿我们来世还能听闻这深妙的般若波罗蜜法门。如果有人已被这深妙般若法印所印证,愿他们未来还能继续听闻受持,最终成就无上圆满的佛智。”
这时,释提桓因恭敬地对佛陀说:“世尊!如果有善心男女,哪怕只是耳朵听到这部《般若波罗蜜经》的只言片语,为了护持佛法的弘扬,我会亲自守护这样的人——在方圆百里之内,绝不让邪魔恶鬼有机会伤害他们。这些善心男女,最终必将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我每天都会亲自到他们的住处,用香花饮食虔诚供养。”
这时佛陀对帝释天王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憍尸迦啊!你要知道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只要真正掌握了佛法精髓,必定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境界。"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恭敬地对佛陀说:“恳请世尊!以您无上的威德神力,让这部般若波罗蜜法门长久留存世间,为的是让一切众生都能获得真实的利益。”
文殊师利说完这番话时,借助佛陀的神奇力量,整个大地发出六种震动。这时,世尊脸上露出微笑,身上放出明亮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他以威严神奇的力量,将这部般若波罗蜜经典长久留存于世间。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又向佛陀请教:“世尊!您放出的这道光芒,是不是在显示般若波罗蜜法的殊胜特征呢?”佛陀回答文殊师利:“正是如此!文殊师利,我放出这道光芒,正是为了显现般若波罗蜜法的特征。文殊师利你要知道,我早已将这部般若波罗蜜法长久安住于世间。如果有人不轻视毁谤这个法门,不挑剔指摘它的过失,这样的人就是已经被甚深般若波罗蜜法印所印证。正因如此,文殊师利,我在久远以来就安住这个法印。若是有人已被这个法印所印证,这样的人就不会被魔王的障碍所困扰。”
佛对帝释说:"你要好好记住、经常念诵这部经,并且广泛传播,让将来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们,都能掌握这个真理的法门。"又告诉阿难:"你也要牢记念诵,广为众人解说。"
这时天帝释和长老阿难向佛陀请教:“世尊,这部经应当叫什么名字?我们应该如何奉行受持?”佛陀回答:“这部经名为《文殊师利所说》,也可称作《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这样受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那么久的时间,以无价宝珠布施给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这些众生接受布施后都发起了求道之心,这时施主又根据各人根器给予相应教导,使他们获得法益欢喜,最终证得须陀洹果位乃至阿罗汉果位。这人所得的功德多不多?”阿难回答佛陀:“非常多,世尊!”
佛陀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人生起一念信心,相信这部般若波罗蜜经,不生诽谤之心,那么他的功德比起之前所说的种种功德,要超出百倍、千倍、百千万亿倍,甚至用任何数字和比喻都无法衡量。更何况能够完整地受持读诵,并为他人解说呢?这样的人所获得的功德无量无边,连诸佛如来都说无法说尽。为什么呢?因为这部经能生起一切诸佛的无上智慧。假如虚空会有尽头,这部经的功德才会穷尽;假如法性会有尽头,这部经的功德才会穷尽。所以,文殊师利啊!善男子、善女人应当精进修行,守护这部经典。这部经能灭除生死轮回中的一切恐惧,能摧毁天魔树立的傲慢旗帜,能引导菩萨证得涅槃果位,教导众生远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局限。”
这时帝释天和长老阿难一起对佛陀说:“世尊!确实如此!就像您所说的那样,我们一定会恭敬地接受、牢记在心,并且广泛传播。恳请您不必为此担心。”他们这样重复了三遍:“请您放心,我们必定会恭敬奉行、永志不忘。”
佛陀讲完这部经后,文殊师利等大菩萨们,舍利弗等出家僧众、在家修行的男女居士,以及天神、龙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天道与护法神众,还有一切与会的众生,听完佛陀的教导,都心生欢喜,诚心接受并依教奉行。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
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你进入过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吗?”文殊师利回答佛陀说:“没有啊,世尊!如果我进入了不可思议的定境,那反而变成可以思议的了。世尊,心本来没有实在的心相,我要怎么去进入不可思议的定境呢?再说,世尊,我当初发菩提心时,曾经想着:‘我应当证入不可思议的定境。’但现在我已经没有这个念头,认为应当进入不可思议的定境了。世尊,就像初学者射箭,起初会想:‘我要射中箭靶。’等能射中靶子后,又会想:‘我要射穿皮甲。’射穿皮甲后,又想着:‘我要射穿木板。’射穿木板后,更进一步想:‘我要射透铁板。’等到连铁板都能射穿时,就不再存着先前的种种念头,无论箭射中什么都能穿透。我也是这样。从前刚发心时,总想着要证入不可思议的定境。而如今,我已经不再执着这个念头,认为应当进入不可思议的定境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禅定本身就是超越思维、不可揣度的啊。”
这时舍利弗对佛陀说:"世尊!文殊师利菩萨现在不应该安住在这里。为什么呢?因为除了这种不可思议的禅定境界之外,还有更深的寂静禅定,那才是他应该证得的境界。"
文殊师利对舍利弗说:“您怎么知道,除了这个不可思议的禅定之外,还另有一个寂静的禅定呢?舍利弗尊者啊,如果这个不可思议的禅定确实存在,那才谈得上另外有个寂静的禅定。但如果连这个不可思议的禅定都找不到,那个寂静的禅定自然也找不到。为什么呢?正因为不可思议的禅定不可得,所以寂静的禅定也不可得。再者说,舍利弗尊者,没有哪个众生是得不到这个禅定的,一切众生其实都已经得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心念的本质本来就是无心的。那个无心的本性,就是这个禅定本身,所以说一切众生都已经得到了这个禅定。”
这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菩萨:“说得好啊,说得好!正如你所说的,这是最殊胜的真理。你在久远以来无量诸佛的道场里,深深种下了善根,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见解。文殊师利啊,你是不是在想:‘我安住在般若智慧中,才能说出这番话’?”
文殊菩萨回答佛陀说:“不是的,世尊!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念头。世尊,如果我心里想着‘我现在安住在般若智慧中,所以能说出这些话’,那就说明我还在执着于某个境界。世尊,如果我还有自我执着,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正因如此,世尊,我根本不会想着‘我是安住在般若智慧中来说这些话的’。”
这时佛陀问文殊师利菩萨:"谁会相信你所说的道理呢?"文殊师利回答佛陀说:"世尊!只有那些不执着于生死轮回、也不执着涅槃境界的人,才会相信我所说的。反过来,那些固执地认为有真实自我存在的人,或者内心充满贪嗔痴三种烦恼的人,就不可能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执着和烦恼是需要消除的。"
这时世尊赞叹文殊师利说:“太好了,太好了!你说得非常透彻。”
善男子、善女子们,所谓修行的方法,就是相信这个法门并实践这个法门。因为心无所求,修行也就没有所得,相状也没有所得。文殊师利啊!如果善男子、善女子们喜欢这种无所得的境界,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如果善男子、善女子们想要达到不退转的境地,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如果善男子、善女子们想要相信一切法与法界平等,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如果善男子、善女子们想要了知一切法的真相,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如果有人能够相信这个道理,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如果有人不愿执着于一切法相,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为什么呢?因为这部般若波罗蜜能使人看清一切法本不可得。文殊师利啊!如果善男子、善女子们想要明白一切法既不污浊也不清净,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如果善男子、善女子们想要获得无疑惑的智慧,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如果善男子、善女子们想要用慈悲心普遍覆盖一切众生,却不执着于众生相,不与世间争斗,就应当聆听这部般若波罗蜜。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教:“世尊!般若波罗蜜这种智慧,既没有自我也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没有生起也没有消灭,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根本抓不住摸不着。那为什么通过听闻接受它就能获得功德呢?”佛告诉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它没有造作也没有消失,既不是凡夫的法也不是圣人的法,既不属于生死轮回也不属于脱离轮回,既不是涅槃也不是离开涅槃,没有获得也没有失去,既不能用心思揣度也不是完全无法理解。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这样去听闻接受,那就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了,这就是功德,但同时也谈不上什么功德。再说,文殊师利!如果菩萨想要证得菩萨的定境,想要知道所有诸佛的名号,想要见到所有诸佛的世界,想要听闻所有诸佛所说的法,想要实践诸佛的教法,就应当修学这个般若波罗蜜。”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向佛请教:“世尊,为什么称为般若波罗蜜呢?”佛告诉文殊师利:“般若波罗蜜这个智慧法门,它没有限量没有边界,没有固定方位没有固定处所,没有来也没有去,不是造作也不是人为,其实就是一切诸佛所证悟的法界本体,所以称为般若波罗蜜。文殊师利啊,这个般若波罗蜜,是菩萨大菩萨们修行安住的地方,菩萨在这个境界中修行,所以叫作修行安住之处。为什么呢?因为这本就是个无所不在、无有定处的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