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名經關中釋抄
淨名經關中釋抄卷上
天台宗说,这部经的义理深邃悠远,言辞旨意渊博玄妙。如果仅仅依照文字表面解释,恐怕只能触及事相名目而已。其教法的根本宗旨终究难以测度,仍需稍加揣摩其中的幽深微妙,以显明不可思议的旨趣。现斗胆在经文前撰写五重玄义:第一解释经名,第二阐明经体,第三说明宗旨,第四辨析力用,第五判释教相。
此经名为不可思议之人法。以不可思议之真性解脱为体。以不可思议之佛国因果为宗。以不可思议之权实折伏为力用。以不可思议之带偏显圆为教相。故今阐明此经,从"如是我闻"始,至"欢喜奉行"终,皆彰显不可思议之义。五义次第如此安排者:虽真理超越名言,然非言语无以施教。故于无名之道中,假借名相而说,以名召法,以法应名。是故经旨深意皆蕴于名相之内,故先标立经名。依名寻理,理即是真性解脱,真性解脱即是经体,故次明经体。体非无因而得,须依方法修行,藉由践行因位而证果德,故以因果为悟入真理之纲宗。行因得果,即能善巧运用权实二智,或以折伏或以摄受利益众生,故次明力用。圣人施教随应根机因缘,根缘既有差异,教法便有同异,故最后阐明教相。
第一释名门中又分三部分。先说明教法兴起的缘由,其次阐明翻译的时代背景,最后正式解释经题。首先说明教法兴起的缘由有通论和别论两种。通论诸经的原因有三:一是为满足本愿,一切诸佛行菩萨道时,皆发四弘誓愿。现今为回应最初"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誓愿而说法教。故僧肇大师云:初始发心便系大愿,终究以大悲心救度苦难。如下文所说:菩萨选取净土,皆为利益众生故。又如《法华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使一切众生成就如我一般。二是为报答请法之主。如《法华经》阐明:如来成道后经三七日,大梵天王、帝释天及四天王请佛转法轮。问:梵王等请佛三转十二行法轮,岂非请转大乘法?答:《大智度论》阐明说般若法门,正是为酬谢天王之请,故知亦请大乘法。又下文经中,天帝与四天王皆发愿弘经,岂非庆贺佛陀应请说法?三是为顺应根机因缘。佛陀具大慈悲,众生根机成熟即行教化,未必待请。故经文云:众生未请,佛仍以友道安之。菩萨尚且如此,何况如来?问:根缘多种,如何相应?答:如来以四悉檀顺应众生根缘,故能应机不失。然如《大涅槃经》阐明:生生等不可说,因缘具足亦可说。因缘即悉檀方便。此是生起诸教之缘,发起众行之因。为阐明此义,分三门论述:第一翻译名称解释,第二辨明体相,第三说明发起教行。初解翻译:悉檀一词,或有翻译,或说无翻。其意如释经字中所明。说有翻者,或译为宗成,或译为墨,或译为印,或译为实,或译成就究竟等。此类对应翻译不一,难以定论。此是随根说法、离文字之宗印等。南岳慧思大师云:此如《大涅槃经》梵汉称谓,悉是随音,檀是梵语。悉意为遍,檀译为施。佛以此法遍施众生故称悉檀。第二辨相: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为人悉檀,三对治悉檀,四第一义悉檀。大圣为破外道邪四悉檀,故说此正四悉檀,兴起一切大小乘教法。第一世界悉檀:即众生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一切诸法,名相差别不同故称世界。外道迷于此世界,或执无因缘有世界,或执邪因缘有世界。大圣随众生所乐闻,为其说正因缘世界之法,令众生得世间正见。此即世间法施。第二各各为人悉檀:大圣观人心而说法。人心各各不同,故于一事或听或不听。如经所说:杂业故杂生世间,杂触杂受。另有破群邪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此意为破执生信,增长善根,施诸善法。故名各各为人悉檀。第三对治悉檀:《大智度论》云:有法对治则有实性,无则无有。即贪欲多者教修不净观,瞋恚多者教修慈心观,愚痴多者教观因缘观。佛说对治之法药,遍施众生为断其恶。故名对治悉檀。第四第一义悉檀:《大智度论》云:明第一义有二种。一约不可说,二约可说。初不可说即是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真实法。故《大论》云:言论尽竟,心行亦讫。又如《大涅槃经》说:诸行处名世界,说不行处名第一义。约可说者:如《大论》云:一切法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一切非实非不实,皆名诸法实相。佛于如是等处处经中说第一义悉檀相。此即一家所明,四门入第一义竟。《中论》云:若为向道之人闻说四句即能悟入,即是诸法实相;若人闻说四句心生取著,皆是戏论。此即初随乐欲,二随便宜,三随对治,四第一义故。《宝积经》叹佛乐说辩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此则神力不共法。恐畏者:世界悉檀为说三界火宅故恐怖;欢喜者:为人悉檀发本善根得法喜也;生厌离者:即厌患烦恼兴对治也;断疑即第一义悉檀,初入见道见真谛理分明故断疑。第三明起一切教行:《大智度论》阐明四悉檀起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即是世界悉檀;起八万四千尘劳门,是各各为人悉檀;起八万四千三昧门、诸陀罗尼门,是对治悉檀;起八万四千对治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第一义悉檀起八万四千法门,亦名八万四千波罗蜜门。乃至大小乘经、渐顿诸教、通别二论、圣说圣默,皆因悉檀方便而建立。
第二,别明此经的兴起因缘。其意旨多途,略述四种以明其大意,其余详细处随品分别。一为阐明二种解脱的不同,二为开显净土宗要,三为显扬维摩诘的殊胜功德,四为成就最胜供养。
第一,为显明可思议与不可思议二种解脱的差异:诸声闻等禀承昔日权说之教,自谓与佛同坐解脱床,无心趣向大乘。故今经甄别之,令知有异,厌小求大,成生苏之益。经文有多重含义,略举三种:一约真性解脱甄别,如舍利弗说“此座高广,吾不能升”,表不思议解脱理深广大,非小乘所能入。又说“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若无增上慢者,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此即思议解脱有离与不离之别。二约实慧甄别,经文云“不灭痴爱起于明脱”,此异于二乘灭惑取证。又说“无得无证”,故辩“如是尘劳之畴为如来种”等是也。三约方便解脱甄别,经云“结习未尽,花着身耳;结习尽者,花不着也”。二乘虽得解脱,未尽惑源;又以小室能容大座、须弥纳于芥子而本相如故,乃至现作魔王掌擎大众等,皆是菩萨方便示现利益众生故。
第二,为开显净土宗要:大圣先前于普集等经广说法身正报,未明净土依报,故于此经中合盖现土、宝积发问、如来酬答,乃至指案现净、空室侍问,众香世界远现上方,妙喜之国来游此土。此等种种因缘,使诸菩萨上知诸佛功德平等、为众生故现佛土不同,下能成就众生同诸如来净佛国土。广如下文,不可悬述。
第三,为显扬维摩诘殊胜功德:胜德既已彰明,则前所宣化皆可宗承,物情信伏。故下文云:“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诰所现神力,汝等声闻百千亿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又罗什法师云:“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人,从妙乐国来游此土。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令同志诣佛而独不行,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有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良有在也。”又僧肇亦云:“教缘既毕,将返妙喜,故欲显其神德以弘如来不思议之道。”
第四,为成就最胜供养故说此经。故下文云:“若有读诵解说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又说:“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况梵天之塔福未足多,五劫施安供养非胜;得柔顺忍、获陀罗尼,护法济人,其唯法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