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直講
菩提道次第直講卷第二
宗喀巴大師造
大勇法師口譯
智湛居士筆錄
第四,有依止善知識法,為道之根本。及得依止已,修心之次第如何,二者。
第一,有為生決定故,略為開示。及略示修法,二者。
第一,於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減損一分過失以上,一切安樂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識教導之力。故於此首以如法依止為最要。此中有所依善知識之相。能依弟子之相。依止法如何。依止之勝利。不依止之過患。總明其義,六者。
第一,諸經論中。就各各乘,雖有多說。然於此處所示,乃為須於三士道漸次接引而導至大乘佛地之善知識也。(莊嚴經論)云:「知識須具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真實善說法。悲憫為體斷疲厭。」謂弟子須求得一具足十法之善知識而依止也。若自未調伏而能調伏他者,無有是處。彼調御他人之師,先須自能調伏。若爾,云何以自調伏耶。倘隨分修習,於身心有一分證德之名者,不能真實饒益於他,須順佛教總相。如戒等三學,以調伏身心。彼調伏者,即是戒學。如(別解脫經)云:「心馬難制止。勇决恒相續。別解脫如銜。有百針極利。」當如調馬之師。以堅利之銜勒,調伏根隨邪境。猶如野馬,制服於其所不應作。於諸應作,努力進趣。由學此戒,則能調心。
具定者,謂於善惡行之止作。依於正念正知。心內寂住,定學隨生。
具慧者,謂依於止。觀察真諦,淨慧即發。如是雖具三學證德,尚嫌不足。復須博通三藏,具足多聞。如格西敦巴云,大乘師者。須任說一事,皆能貫通無量經義。正修持時,了知三學之差別功能,成何利益。現於所化之機,其心行為何狀況。
通達真實或教理者。謂以勝慧達法無我。或由現量證得。此若未能,即以教理而能通達者亦可也。
又雖通達教理,若功德劣於弟子,或僅與相等,亦為不足。故師須具勝於弟子之德。(聚)云:「所依遜己反成退。平等相依住中流。依較勝者獲勝德,是故當依勝己者。具戒得寂定。及以殊勝慧。若依此勝師。當超此勝者。」如普穹瓦云,我聞前輩傳記。自然生起向上之心。又塔懿云,惹真寺諸尊宿。為我及諸後學視線所集。故善知識之功德。有須勝於己之必要。
上之六德。僅為師者成就自利之相。其餘則為攝受他之功德。如云:「佛非水洗眾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非將己德移於餘。唯為說法令解脫。」如頌所言。善知識欲成熟他人。除為開示正法,令其隨順修持之外。更無以水洗罪等事也。
彼四法內善說法者。謂於引導弟子之次第善巧。復能將己法義,運入於所化有情心中。
具悲憫者。即說法之意念清淨。非為名利承事。博朵瓦呼井拏瓦曰。里抹補,我隨說幾許法。未曾一次自覺善哉。但觀眾生無不是苦惱者。
言精進者,作他義利堅固勇悍故。
斷疲厭者,數數宣說不生疲倦,能忍宣說之難行故。博朵瓦云,具三學,通真實,及有悲心,五者為主。我漾尊滾阿闍黎。既無多聞。難忍疲厭。聞者不解其言。但以具前五德故。凡親近者,皆得受益。又甯敦師不善辭令。縱為施主咒願一次。眾亦不識所言謂何。其不善於說法如此。然以具前五德故。亦能饒益徒眾。彼眾德全具之師。處此末法時代,雖不易得。但亦莫依過失增上及功過相等者。必須依止功較增上者。然師為萬善之根本。諸欲依師修心者。當知彼師應具之相。勵力訪求。而欲為弟子作依止者。於具彼諸相之因,亦當勉焉。
第二,(四百頌)云:「質直具慧求法義。是則名為聽法器。不將說法師功德。執為過謬聽亦然。」謂能依者相,具斯三德,可稱法器。則不但不將說者功德執為過失。亦不將聽者之功德執為過謬。器相若缺。則師雖極清淨。以弟子自身過故,必至見為過失。說者之過失,復執為功德焉。
言質直者,謂不墮方類。若為墮類所蔽。則不能察見功德,亦不獲善說之義。如(中觀心論)云:「以墮類故心熱惱。羗無通達寂滅時。」墮類,謂分派別。而貪愛於自之一類一派,及瞋惱及他之一類一派。當自觀心。有則改之。雖能住質直。若無分別善說正道惡說似道之慧力者。猶然非器。故須有了解彼二之慧也。又雖有住質直具慧二相。不能如教而修,仍非其器。故須具求法義利也。釋中加入敬法及師,善攝心聽二事為五。如是則為求法義利,善攝心聽,敬法及師,取捨善惡說之四也。第四之取善說即具慧。捨惡說即住質直。自審可受師長引導能依之諸相為全與不全。若全,歡喜進修。不全者,後當徐於求全之因,加功努力焉。
第三,如是具能依相為法器者。當觀其師於上說之相具足與否。若具相者,可受法乳。其依止法,有以意樂依止法,以加行依止法二者。
第一,有淨信為本。念恩生敬,二者。
第一,(寶炬陀羅尼)云:「信為前導有如母。出生長養諸功德。」謂以信故。能令功德未生者生,生者安住,展轉向上增長也。(十法經)云:「以何到佛地。信為殊勝乘。是故具慧者。當隨淨信修。於諸不信人。不能生白法。如火燒種子。豈復發青芽。」此謂從行止門中。信為一切功德根本也。總則對於三寶業果四諦等生信,有其多種。此中言信,蓋信於師也。然對師應如何而信耶。(金剛手灌頂經)云:「秘密主,學人於阿闍黎,應作何觀。當視如佛。」諸大乘經及律藏。皆作是說。此義云何。謂常人於佛。皆不致生起尋過之心。而能思其功德。於師亦應爾。故須視師是佛。前經又云:「當持師功德。無尋師過時。觀德得成就。察過不得成。」設以放逸或煩惱熾盛等過。忽起尋過之心。應當勵力懺改防護。如是修習。縱見稍有過失。以念德心盛故。亦不能障礙信心。譬如阿底峽見解,為中觀派。金洲大師見解,為唯識派。就見而論。雖有勝劣。然大乘道之次第,及菩提心。皆係依彼學得。故認金洲為其諸善知識中之法恩最大,無可與配對者焉。
第二,(十法經)云:「令我得知久遠時來流轉生死。令醒長夜癡暗睡眠。陷溺有海而為拔出。從惡道中示以善道,解放三有牢獄繫縛。為常時病苦之醫師。我為貪等之火,周徧燒然。師為我作寂滅之雲雨。」(華嚴經)云:「我此善友說法人。諸法功德為開示。菩薩威儀總為說。一心思惟而來此。能生善行如我母。哺功德乳如乳母。菩提支分教修習。此諸知識遮損惱。解脫老死如妙藥。亦如帝釋降甘霖。令我增善如滿月。開顯湼槃似日明。心於怨親固如山。亦如大海不蕩動。救獲一切如船師。善財如是思惟來。菩薩令我發大心。佛子令起求菩提。我此知識佛所讚。以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又如商主眾所依。與我安樂開慧眼。以是善心事知識。」吾人參謁善知識時。常當念斯偈頌辭句。但將善財換取己名誦之。
第二,(事師法五十頌)云:「此何須繁說。隨師喜當作。不喜者悉止。於彼彼勵力。成就隨闍黎。持金剛親說。知己於一切。師喜悉當作。」總之,師喜者作。不喜者勿作是也。於喜者作。復分三門。以內外財供。以身口給侍。如教示修行也。又(莊嚴經論)云:「當以財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識。」
初者,如(五十頌)云:「又復於師所。樂行於喜捨。不吝於己身。何况於財物。」又云:「若於灌頂師。三時伸禮奉。則為己供養。十方諸如來。」
第二,洗擦按摩侍疾,稱揚功德等。
第三,如所教授,不違修行是。唯以此為主幹。(本生經)云:「報恩供養者。謂如教修行。」
第四,由如法依止善知識故,得近佛位。諸佛悅豫。常遇善知識。不墮惡趣。不難斷一切煩惱惡業。不背菩薩行。彼念相應,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成辦現前究竟一切義利。復次,敬事善知識者。先時所積當受惡報之業。能於此世身心少感不安。或夢受微苦。即可轉滅令盡。此之善根。較諸供養無量佛陀尤為超勝。勝利之大如是。
第五,若不如法依師。此世易為病擾,或為魔侵。後世墮於惡趣,感受無量苦惱。(五十頌)云:「勿令阿闍黎。少分生煩惱。無智相違背。定入阿鼻獄。受種種極苦。說之深可怖。由謗阿闍黎。於中常止住。」又經云:「但聞四句頌。若不奉為師。百世生犬中。復當生賤族。」復次,諸未生之功德不生。諸已生者失壞。當與不善知識及惡友為侶。亦令功德損滅。過失增長。生出多種不可愛樂之事。故於一切能感苦果之因,悉應斷之。
第六,須知共所稱許之(喇嘛瑜伽教授)亦如上說。若僅少次緣念。殊嫌不足。必行者心生决定。於一既尋得引導不錯之善知識。應長時依止。如伽喀巴云,於依師時有離開之猶豫則有損。蓋不知依止法,將無利而有虧損。此依師法。比較餘法尤為重要。以其為究竟利樂之根本故。我輩煩惱粗重。又不知事師法。或知而不行,多生眾罪。此須努力懺改防護。誠能如是。不久當如常啼菩薩,及求善知識無厭足之善財矣。
第二,有正明修法。須以二種修法修習之相,二者。
第一,有正修時應如何。未修間應如何,二者。
第一,有於加行應如何。於正行應如何。於完結時應如何。三者。
第一,即加行六法。是金洲大師所傳。謂於住處整理潔淨。陳設佛像。端嚴陳列無諂之供品。於安樂座,端身跏趺,或半趺坐。至誠發起歸依之心。於面前虛空中。觀想深廣二派傳承師長,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護法諸天。無量安住。分明顯現。對於助道順緣。障道違緣。若不積懺。道則難生。而積懺方法。以七支行願特為攝要。彼中初於禮敬支有三門總禮者。即所有十方等一頌是。謂非僅於一方一世之佛。須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由决定心運用清淨三業,恭敬而禮。
三門各別禮敬中。初身禮者,即普賢行願等一頌。謂先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復觀自己化身無數。量等剎塵而行禮敬。此須於彼普賢行願起信解力,乃能發起。意禮者,即於一塵中等一頌。謂一一塵中,皆有一切剎塵數佛。處在菩薩眾中。須生隨念彼等功德之勝解而禮。語禮者,即各以一切等一頌。當觀自己一一身有無量頭。一一頭中有無量舌。一一舌中出無量妙音聲。讚佛功德。海者,言極多意。於供養支中。有上供養者。以諸最勝等二頌是。妙花者,謂人天上妙奇花。鬘者,用各種散花配合連綴而成。此二者,或係實花。或係倣造。伎樂者,有絃器等之音也。塗香者,謂妙香泥是。最勝傘蓋者。即蓋中之殊勝者是。燈者,謂香油等燈。及能放光之寶珠等。燒香者,指和合或純一之香料。最勝衣服者,乃衣中之華美者是。最勝香者,謂能放香氣徧滿三千世界之香所薰出之水是。末香者,香粉所作成。亦可燃燒。以此堆積,造成壇塲,更加彩畫,量等須彌者是。次無上供養者。我以廣大等一頌是。其有上者即世間之供物。此乃菩薩等以神力變成者。此中後二句。凡上所陳。有缺彼二者。一切加之。此是顯示禮敬供養等之心與境故。懺罪支者。我昔所造等一頌是。依三毒為因。以身等三為根事。(根謂依身口意為發業之根門,事即三門所造十不善道,)其罪性者。謂由我造。此中復分我親身正所造作。或教他作。或隨喜他作。如是一切。盡其所有。總集懺洗。追念過失。生愧悔心。斷絕後流。精勤防護。誓當滅之。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四句是。於五類有情有善業。皆生起隨喜之心。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是。十方剎土一切諸佛。最初證得大菩提時。我願化身如彼數量。盡其所有。一一佛前。悉皆殷勤勸請說法。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是。十方諸佛。將欲示現般湼槃時。為令眾生獲得利益安樂故。請求諸佛住剎塵刧。莫入湼槃。回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是。以前六支,所積一切善根。皆悉回向一切有情。為作證得菩提之因。以猛利欲樂而為祝願。令其無盡。如此依上諸頌。了解其義。如說思修。心不散亂。緩緩念誦。當得無量福德之聚。又禮敬供養請法勸住隨喜等五支。即是積集資糧。懺悔支淨除業障。隨喜支中。復有一分對自所修善生隨喜心。令其增長。回向支者。即將所積所淨所增長諸善。雖極微少。回成眾多。現所受樂,雖將終盡。亦能令其綿延無窮。總可合為積資淨障,增長无盡之三種。爾後於所緣境。觀想明晣。而獻壇供。請求加被。願滅除不敬善知識等一切顛倒心。速疾生起恭敬善知識等正淨心。摧伏一切內外障難。須以猛利欲樂,多次祈求焉。
第二,有總修持法,此間修法,二者。
第一,如下所言修道者。為於善所緣。如欲而能安立之謂。若於所緣隨意修習。依自己所想之數目與次第而修者。從初即養成任意之習慣。將至一世之善行。反成有過。故最初無論修習何種所緣。應决定其數目與次第。此後應起猛利堅固之心。以自要結。務即如其所預定者而作。於此定課。不得輕易增減。變更恒常。具足正念正知,而修習之。
第二,先修依止之勝利。及不依止之過患。次多起防護。絕不放任。令其尋求師過之心。盡我自己所知師之戒定等德。數數思惟。乃至淨信未生以來,而修習之。此後又念於己已作當作種種利益之恩德。如前所引經說。乃至心中恭敬未生之間,而修習之。
第三,所積諸善。由普賢行願,或淨願七十頌等。於現在究竟諸所應希願處。以猛利欲樂而回向之。如是上午下午初夜後夜四次修習。始修之際。如其太久。易為沉掉所擾。若於此串習。將來糾正甚難。故須時間短少。次數繁多。稍留餘趣,俾引起下次欲修之興。非然者,將纔見座位。便生厭嘔。必待修習稍熟。乃可漸次延增。於一切所緣。務令不急不緩。離過而修。則障礙鮮少。疲勞昏沉等皆能息滅也。
第二,總而言之。禮拜旋繞念誦等等雖有多門。其主要者。若僅於正修時精進。未修問則於其所修之法不住念知。多諸散亂者。則生效甚微。故雖未修之際。亦應讀誦觀覽關於此類之教法。并數數憶念之。廣修助道順緣。勤懺障道罪垢。且於一切之根本。即本所受之戒。宜善護持。復於易生止觀之四因而修習焉。
此中守護根門者。依於根塵生六識已。再於識所了別之悅意六境。及不悅意六境。生貪瞋時。當好自防護莫令生起。
正知而行者。(入行論)云:「身心於時時。應數數觀察。專務於此者。即護正知相。」是謂身等於彼彼事轉時。須依正所了知之應作不應作而行。
於食知量者。改正過多過少違量而食之串習。總以無碍修善為度。又修於食愛著之過患。以無染心,及為饒益施者。並念身中諸蟲。現以食物攝受。俾未來世亦得以法而攝化之。又念為作一切有情義利而受此食。(親友書)云:「受餐如服藥。知量去貪瞋。不為肥憍傲。但欲住持身。」
勤行悎悟瑜伽,及睡眠時應如何者。(親友書)云:「勤軀度永日。於初後夜中。眠夢猶存念。勿使命虛終。」謂晝間永日,及夜之初後二分。乃正修時及修隙時。從經行宴坐中。淨除五蓋。令其具義利也。
睡眠者,係未修時。雖然,亦勿令其無義空過。此中身之威儀者。於中夜時。右脅而臥。左腿壓右上。如獅眠伏。
正念善法者。於晝日中所修何種善法。隨熏習力強者。而繫念之。乃至未睡之間。追隨依止。如是雖睡還同未睡。亦能修習定等善行。
惑起覺知者。依憶念之力。任起何種煩惱。即須了知。而不忍受。務令伏斷。
思惟起想者。先可預想至彼許時當起。
如上所言之一切修法。唯除正行中之少分不共者外。餘之加行正行完結。及座隙等中當如何作者。自此段起。乃至修觀以來。勿論修習何種所緣行相。於一切處,皆應加入焉。
第二,(莊嚴經論)云:「初依聞起如理思。從如理思淨慧生。」言從於所聞諸義。如理作意中。而生顯現通達真實諦理之修所成慧也。(現觀莊嚴論)亦云:「隨順决擇分。於見道修道。數數而思惟。現及比修道。」此言大乘聖所修道。有數數思惟,現量,比知也。(集菩薩學論)亦云:「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無間斷。捨護淨長。如其所應而修習之。」此言身受用善根三者。於一一中。須修捨護淨長四法。所言修中。有以分別慧觀察而修觀。及以不分別專一安住而修止之二也。若爾,何道為修觀。何道為修止耶。曰,如對善知識修信心。及暇滿大義難得,念死無常,業果,流轉過患,發菩提心等。皆須觀修。蓋於此等段落。各須一殷重無間能轉素常思想之心。彼若無者。則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無能滅故。於此不敬等心生起時。若數數分別觀察而修。則能自作主宰。譬之於貪境增益可愛之相而多所修習。當起猛利貪著。若於怨敵多思其不可愛相。亦能生起猛利瞋恚。以是之故。修習此類道時。於諸境相。若顯不顯。心須執持殷重無間之觀察而修也。倘心不能攝住於一所緣而修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時。若數數觀察。則心不能住。故於是處。則須修止也。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謂若人黠慧唯當觀修。諸姑薩黎應唯修止。此說非也。彼二種人。一一皆須雙修止觀。雖屬黠慧。亦須修止。縱是姑薩黎。亦須於善知識修猛利信等故。又有誤認以分別慧數數觀察。唯當限於聞思之時。若求修慧。則不應爾。此執非理。彼以為一切分別皆是執相。為成佛之障碍。是於非理作意之執實分別。與如理作意之正分別二種。未能辨別之過也。亦莫執謂此教授中須修心於一所緣如欲能住之無分別三摩地。於前若多觀修。將為三摩地生起之碍。譬如善治金銀之黠慧鍛師。若將金銀數數於火燒之。於水洗之。令彼垢穢悉淨。最極調柔隨順。次乃能製耳環等飾具。如欲可成。如於昔之煩惱隨惑及惡行等。以修習黑業果及世間過患時所說。由分別慧。數數觀察彼之過患。令心周徧熱惱。作意厭離。如金在火。燒彼諸垢。又於善知識之功德,及暇滿大義。三寶功德。并白業果。菩提心之勝利等。以分別慧數數觀察。則能令心潤澤。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於諸白品。令意趣向愛樂也。如是成已。隨欲修止修觀。但稍作意。於彼無勞而可成。如是修觀。實為修無分別三摩地之勝方便。聖者無著。亦如是說。復次,能使心於所緣堅固安住之主要的違緣者。即是沉掉二種心所。若有猛利無間的念三寶等功德之心。則易斷昏沉。以彼之對治。蓋見功德則心生歡喜而高舉。又若有猛利無間念死無常及苦等過患之心。則易斷掉舉。以掉為貪一分所攝之散亂心,彼之對治。即多種經中所讚之厭離心是。
第二,有於有暇身勸受心要。及心要受持之法如何,二者。
第一,有曉了暇滿。思惟大義。及思惟難得,三者。
第一,有明閑暇。明圓滿,二者。
第一,(攝功德寶)云:「以戒能斷多世畜生苦。及八無暇而得閑暇身。」八無暇者。謂無四眾所遊履之邊地。及頑嚚聾啞等支分殘缺之諸根不全。執無前世,後世,業果,三寶等之邪見。並無佛出世致無教法時代。茲四者為人中之無暇。三惡趣及長壽天者。乃非人之無暇也。長壽天者。親友書註中。釋為無想及無色二。初即四禪廣果天之一分。後即生無色界之異生是也。八無暇論中。以欲事常散亂之欲天。亦說為長壽天也。
第二,中自圓滿五者。謂:「人性中生諸根全。不墮邊業勝處信。」中生者,謂生在有佛四眾弟子遊行之區域。根全者,謂非頑啞盲聾具足肢節眼耳等也。不墮邊業者,未自造無間罪或教他造也。於勝處淨信者。對於世出世間一切白法處之善說法律而生信是。調伏者,善說法律也。於此統指三藏聖教而言。此五屬於自身。以是修法之順緣故。名自圓滿也。
他圓滿五者。謂:「佛出說正法。教住及隨轉。他心所悲愍。」佛出世者。謂以三無數劫。積資糧已。來成正覺果。說正法者。或佛或佛之聲聞弟子說法是。教法住者。既成佛竟。並說正法。乃至未般涅槃之間。修行現證勝義法。未壞滅是。法住隨轉者。謂以自證法。對諸眾生見有能現證正法者。如其所證令彼得證,於教隨轉也。他所哀愍者。謂有施主給施法服等。此五者,是屬於他人所有之法緣。故謂之他圓滿也。
第二,若不起一為究竟利樂故修清淨法之心者。僅於現世未死之間。除苦修樂而為精勤。則傍生亦有之。雖居善趣。傍生何異。然修大乘道者。必須得一如上所說暇滿之身。如(與弟子書)云:「欲成佛道度眾生。具大心力惟人能。天龍修羅金翅蟒,神仙餘趣皆不及。」復次,雖有昔於人中修道習氣濃厚之一類欲天。亦能見四諦理。然上界身。則無有初得聖道者。欲天多數亦如前說為無暇處。故能修入初聖道之身。以人為最勝也。又北俱盧洲不堪受持戒律。較餘三洲之身為劣。而三洲中尤以瞻部林人為可讚焉。以是當念得如此賢妙之身。我何故令其無果。若竟令無果者。乃自欺自棄。更有何事視此為重而可恥耶。昔於惡趣眾多無暇處之險道盤旋流轉。今偶一次得脫。若將此身無益棄捨。仍還彼三塗中者。豈其以咒迷亂令我成無心者哉。當如是數數修習之。(入行)云:「得如是閒暇。而我不修善。豈更有餘者。較此尤愚迷。」又云:「難得有益身。由何而獲得。如我具知已。後仍墮地獄。如為咒所迷。於此我無心。我何其愚魯。何物住我心。」如是非僅觀待究竟有大義利。當思即對於現近善趣身。及受用眷屬圓滿之因。修施戒忍等。亦須依於此身。乃易修習之。若以彼具有大義之身。而不晝夜於彼現未二世善因努力者。則如從寶洲空手而返也明矣。
第三,(戒經)云:「人死之後,墮惡趣者。多如大地土。生樂趣者。少如爪上塵。」此謂人身為善惡二趣中之最極難得者。若念何故如此難得耶。如(四百頌)云:「人中大多數。執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定趣惡趣。」此謂人等多數造十惡業。以是而墮惡趣故。復次,於菩薩前若起瞋恚。隨其一一剎那。須經一一劫數處無間獄。則自身中現有從多生所積集之諸罪。既然尚未受果。又未加以對治壞滅。必須多劫處於惡趣。此何待言。若能懺除舊惡。防止新造。則生善趣。不足為難。然能如此作者。實為極稀有耳。倘不如是作。則一墮惡趣。便不能作善。恒造諸惡。於多劫間。雖樂趣之名亦不得而聞。此(入行論)中所說也。又博朵瓦云,如某莊麗之第。為仇所刦。經久頹敗。有一老者。因此深懷痛惜。忽聞人言。彼第失而復得。雖無行走之堪能。杖矛徐至。喜曰。此第之得非為夢耶。於此獲得暇滿。當如彼之歡喜而修法也。如是之心。於未生得時。當須修之。又若於有暇身。欲生起一具足的求受心要之念者。須思惟四法。彼中須修者。以一切眾生皆唯是求樂而思離苦。然真能得樂離苦者。亦唯有修行正法,乃得自在故。
能修者。具足外緣。謂善知識。內緣者,已得暇滿是。
於今生即須修持者。此若不修。眾多生中暇滿難得故。
現時即須修持者。何日當死。漫無定期故。此中第三者,能滅向後推諸他生再修之懈怠。第四者,能滅是念。謂雖當於此生中修。而更推之來年來月等懈怠也。設將此二攝為速修。則作三法亦可。念死一事。雖亦於此有關。恐繁且止。於下當說。如是為令心起變動故。如上說,由種種門而思惟之。若未能者。則可觀察如何是暇滿自性。及於現近與究竟門中義利重大。並從因果門中思惟難得。如何逗機。即於前所說中取而修之。彼中因門難得者。謂就總而論。但能得一樂趣。亦須作戒等一種淨善。若特別得具足暇滿者。則須以淨戒為根本。施等為助伴。以無垢願欲為間隙等之眾多善根焉。修如此因者。頗為稀少。事實甚明。由是推之。可知就樂趣果若總若別而觀。此閑暇均為難得也。果門難得者。對於異類諸惡趣觀之。但屬樂趣已較為少有。即就同類的樂趣而觀。特勝之閑暇者。則尤為寶貴。此如格西多把云:「若於此殷重修習。其餘諸法。皆能由此引生。」故應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