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大成音義
一。帝心大師。帝心。號也。姓杜。諱法順。世間聾啞者。遇之必能聞能語。唐太宗詔謂之曰。朕苦勞熱。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師曰。聖德御宇。微恙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上從之。疾遂瘳。因賜號曰帝心。作法界觀門。專弘華嚴。
二。雲華大師。雲華。寺名也。師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趙。諱智儼。得帝心之親傳。以授賢首。其教大行。
三。賢首大師。賢首。諡號也。姓康。諱法藏。其先康居國人。唐則天詔於太原寺。開華嚴宗旨。感白光自口而出。須臾成葢。萬眾懽呼。召對長生殿。指殿隅金獅子。以喻法界體用。而為說法。則天領解。遂著其說。為金師子章。
四。清涼大師。清凉。號也。姓夏侯氏。諱澄觀。會稽人也。造華嚴大疏。唐德宗誕節。召對內殿。能以妙法清涼帝心。遂賜號清涼。憲宗問華嚴宗旨。豁然有得。加號大統清涼國師。文宗開成三年示寂。凡歷九朝為七帝門師。九朝者。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也。七帝者。即代宗以下七帝也。
五。圭峰大師。圭峰。終南山之別名也。師居是山。因得是號。姓何。諱宗密。果州西充入也。清涼甞謂之曰。毗盧華藏。能隨我遊者。其汝乎。遂著圓覺華嚴等疏鈔。唐文宗詔問佛法大意。賜號大德。至宣宗追諡定慧禪師。其詳見起信論會閱。今依三藏法數錄出。循循善誘
論語。顏淵喟然歎曰。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註云。循循。有次序貌。誘。引進也。博文約禮。教之序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教人有序也。若萬派以朝宗
尚書禹貢篇云。江漢朝宗于海。註云。春見曰朝。夏見曰宗。朝宗。諸侯見天子之名也。江漢合流于荊。去海尚遠。然水道已安。而無有壅塞橫決之患。雖未至海。而其勢已奔趨于海。猶諸候之朝宗于王也。見音現。似羣星而拱北
論語。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註云。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也。北辰。北極。天之樞也。居其所。不動也。共。向也。言眾星四面旋繞。而歸向之也。率由舊章
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註云。愆。過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不過差不遺忘者。以其循用舊典故也。詩大雅假樂之篇。又見孟子離婁章。假。詩作嘉。有教無類
論語。子曰。有教無類。註云。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善繼善述
中庸。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註云。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以有天下。而周公成文武之德。以追崇其先祖。此繼志述事之大者也。王道坦坦千古同規
王者。貫三才。主萬物。無為化世。有道恩民。坦坦者。平廣也。既平且廣。千古之下孰不同規。見會玄記。梵音楚夏
秦洛。謂之中華。亦云華夏。亦云中夏。淮南楚地。非是中方。楚洛言音。呼召輕重。今西域梵語。有似於斯。中天如中夏。餘四如楚蜀。見華嚴懸談。七十五法
頌云。色法十一心法一。四十六箇心所法。一十四種不相應。三種無為七十五。其詳見法數。部執不同
二十部者。按異部宗輪論云。佛涅槃後。百有餘年。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贍部。感一白葢。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龍象邊鄙多聞大德四眾。共議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從大眾部流出八部。合有九部。一大眾部。二一說部。三說出世部。四雞胤部。五多聞部。六說假部。七制多山部。八西山住部。九北山住部。從上座部分為兩部。一說一切有部。二即上座部。轉名雪山都。從說一切有部。展轉流出九部。共前根本兩部。成十一部。一說一切有部。二雪山部。三犢子部。四法上部。五賢胄部。六正量部。七密林山部。八化地部。九法藏部。十飲光部。十一經量部。共前九部。成二十部。見百法明門論贅言。初地即為八
楞伽四卷云。初則為八地。第九則為七。七亦復為八。第二為第三。第四為第五。第三為第六。無所有何次。其義詳見科解。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
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三自性者。曰緣起。曰妄想。曰成。八識者。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也。出楞伽經。記莂
記莂者。謂授將來成佛之記。劫國名號之莂也。見大藏音釋。擔麻棄金
昔有三人入山。各擔一擔麻。偶於中路。見無數布帛。一智者云。吾棄麻擔布帛。一愚者云。吾擔來路多。只是擔麻。往前不遠。又見白銀。智者棄布擔銀。愚者依舊擔麻。往前又見黃金。智者棄銀擔金。愚者依舊只是擔麻。自負所見。不肯從人者。大率如是。見彌陀演義。李山龍
唐。左監門校尉。李山龍。於武德年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家人未忍殯殮。至七日而甦。自說云。當死時。被冥收至一官曹內。有囚數千人。受罪不一。吏將山龍至廳下。有天官問曰。汝在生作何福業。龍曰。鄉人每設齋講。恒施物同之。王曰。汝作何善業。龍曰。誦法華經兩卷。王曰善。可升階。山龍既升。東北有高座。王曰。請法師升座。山龍遂坐。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法師止。下座復立階下。顧廳內囚已無一人。王謂山龍曰。君誦經之福。非惟自利。乃令囚眾。皆因聞經獲免。豈不善哉。乃至遊諸獄念佛皆空等事不錄。見法苑珠林第二十卷。釋道裕
釋道裕。一云遺俗。常誦法華千有餘遍。以貞觀初。因病將終。囑友人慧廓曰。比雖誦經。意望靈驗。身死之後。不須露骸。埋之十載。屈為發出。舌根爛不。審若不壞。為起一塔。以示經感。言訖而終。依囑而埋。至貞觀十一年。廓與知友就墓開之。身肉皆盡。惟舌不朽。然後然起塔。出法苑珠林十八卷。又出續高僧傳。嚴法華
嚴法華者。乃陳時揚州嚴恭是也。本泉州人。因領父親五萬錢。往揚州致貨。偶江中見一船黿。遂以五萬錢贖之。父母在家。昏夜中。見烏衣五十人。詣門送錢。錢皆小濕。後嚴恭還家。父母說客付錢之日。乃贖黿之日也。是知五十客。皆所贖之黿也。其後父子深信因果共往揚州起精舍。專寫法華經。因名嚴法華焉。出法苑珠林第十八卷。尼法信
唐武德時。河東有尼法信。常誦法華。訪工書人。淨室寫經。然香薰衣。仍於寫經之室通外。加一竹筒。令寫經人出息於外。八年乃畢。龍門僧法端請講。開卷惟見黃紙。了無文字。即送與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函。沐浴頂戴。繞佛行道。七日七夜。既而開視。文字如故。出法苑珠林第二十七卷。
至於窓鷄聽法。立脫毛羽之狀。轉為法師。躬遇普賢摩頂。山牛齅經。坐忘戴角之形。生作大臣。面會文殊點化。今不繁引。七種立題法
一單人立題。如佛說阿彌陀等經。二單法立題。如大般涅槃等經。三單喻立題。如梵網等經。四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等經。五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等經。六人喻立題。如如來獅子吼等經。七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等經。見四教儀集註。並三藏法數。五百比丘各說身因
如五百比丘。問舍利弗。大德。佛說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諸大德。汝等亦各得正解脫。自應識之。何緣方作如是問耶。有比丘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意謂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復有說言。大德。我未獲得正解脫時。謂愛無明即是身因。作是觀時。得阿羅漢果。或有說言。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飲食。五欲。即是身因。爾時五百比丘。各各自說己所解已。共往佛所。稽首佛足。右繞三帀。禮拜畢已。却坐一面。各以如上己所解義。向佛說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諸人誰是正說。誰不正說。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一一比丘無非正說。出涅槃經三十五卷。又見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三十二士入不二門
維摩經第二。入不二法門品。前有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後問文殊言。何等是入不二法門。文殊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於是文殊問維摩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入不二法門。時維摩默然無言。文殊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為真入不二法門。四句感應
四句感應者。一者冥機冥應。二者冥機顯應。三者顯機顯應。四者顯機冥應。其義云何。若過去善修三業。現在未運身口。藉往善力。名為冥機也。雖不現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而知。是為冥益也。二冥機顯益者。過去植善而冥機已成。便得值佛聞法。現前獲利。是為顯益。如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現在何甞修行。諸佛照其宿機。自往度之。即其義也。三顯機顯應者。現在身口。精勤不懈。而能感降。如須達長跪。佛往祇桓。月葢曲躬。聖居門閫。如即行人道場禮懺。能感靈瑞。即是顯機顯應也。四顯機冥應者。如人雖一世勤苦。現善濃積而不顯感。冥有其利。此是顯機冥益也。詳見法華玄義第六卷。三十六句感應
三十六句感應者。前冥顯互論。略舉四句。若具足辨者。用四機為根本。所謂冥機。顯機。亦冥亦顯機。非冥非顯機。冥是過去。顯是現在。冥顯是過現。非冥非顯是未來。如佛為闡提說法(云云)。於一句中。復為四句。所謂冥機冥應。冥機顯應。冥機亦冥亦顯應。冥機非冥非顯應。餘三機亦如是。四四即成十六句。機既召應。應亦有十六句。一機而感四應。一應而赴四機。機應各為十六。合成三十二句。就前根本四句。便是三十六句也。詳見法華玄義第六卷。或是祥師安此名目
元。道者山。雲峯寺。如意野老祥邁者。姓延氏。太原人也。九歲落紺。隨師受業。內窮三藏。外覈九流。名冠中華。聲聞朝野。曾與道士丘處機。李志常等。辯論真偽。於至元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奉旨焚經。道經皆毀。由是佛日重輝。法雲廣布。曾著辯偽錄五卷。入藏流通。詳見本錄序。
祥師曾注法華序。當時未有弘傳二字。故疏家。以為祥師注序最先。故疑其安弘傳二字之名目也。關中記
漢都長安。東有函谷關。南有嶤關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居四關之中。故名關中。見正字通。
記者。誌也。乃長安之誌書也。溯其閥閱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閥。積日曰閱。出史記功臣表。
溯。與泝㴑二字同。爾雅云。逆流而上曰泝洄。順流而下曰泝游。疏家引之。乃逆推宣師所自出。為上古彭祖之後。然彭祖姓籛名鏗。後封於彭。故稱彭祖。嘗為商賢大夫。
今人稱世家。為簪纓世胄。閥閱名門。
彭。即今徐州彭城是也。操觚續傳
釋道宣。丹徒人。一云長城人。年至十五。依日嚴寺智頵律師受業。年滿從弘福寺智首律師受具。後從智師習律。纔聽一徧。方議修禪。頵師訶曰。夫適遐自邇。因微知章。修捨有時。功願須滿。未宜即去律也。後晦迹終南。有處士孫思邈。與師相接。結林下之交。往來談論。終日不倦。甞築一壇。俄有長眉僧談道。知者以為賓頭盧也。復有梵僧禮壇讚曰。自佛滅後。像法住世。興發毗尼。惟師一人也。故疏云。操觚續傳(云云)。後於西明寺行道。感天王之子張瓊。以佛牙授師。師遂付文綱掌之。然文綱。俗姓孔氏。會稽人也。後於崇聖寺。將佛牙建塔供養。詳見宋高僧傳。
觚者。竹簡也。陸士衡文賦云。或操觚以率爾。今稱善作文者。謂之染翰操觚。樂記云
故知禮樂之情者能作。識禮樂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註云。情。謂理趣之深奧者。知之悉。故能作。文。謂節奏之。宣著者。識之詳。故能述。出禮記樂記篇。唐虞曰載
爾雅云。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言載者。取物終更始之義。山河百二
田肯賀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言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百萬人。齊得十二焉。言二十萬人。當百萬人。上曰善。出綱鑑。
史記。秦形勝之國。帶山河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虞喜註云。二。倍也。秦地險固。百倍於天下。故云百二。葢言秦兵百萬。當諸侯兵三百萬也。邵平種瓜
邵平。秦東陵侯也。秦滅平為布衣。種瓜於長安城東。故世謂之東陵瓜。一云青門瓜。後賢詠詩曰。漢王提劒滅孤秦。亡國諸候盡是臣。惟有東陵能守節。甘作青門種瓜人。出漢史。並故事書。五胡亂華
前趙劉淵。都平陽。後趙石勒。都襄陽。前秦苻堅。都長安。後秦姚萇。都長安。前燕慕容雋。據鄴。自惠帝後。有五凉。四燕。二趙。三秦。大夏。并蜀。共十六國。出鑑書。其詳又見東西晉。梓里
詩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註云。桑梓。二木名。古者五畝之宅。樹之墻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言桑梓父母所植。尚且必加恭敬。況父母至尊至親。宜莫不瞻依也。出詩經小雅。
今稱故鄉。謂之梓里者。葢本諸此也。度人不減掬多
第四祖優波毱多尊者。吒利國人也。在世化導證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籌置於石室。其室縱十八肘。廣十二肘。充滿其間。出傳燈錄。及禪宗正脉等。嵩高維嶽八句
詩云。嵩高維嶽(至)四方于宣。註云。賦也。山大而高曰崧。嶽。山之尊者。東岱。南霍。西華。北恒是也。駿。大也。甫。甫侯也。即穆王時作呂刑者。或曰。此是宣王時人。而作呂刑者之子孫也。申。申伯也。皆姜姓之國也。翰。幹。蕃。蔽也。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謝。而尹吉甫作詩以送之。言嶽山高大。而降其神靈和氣。以生甫侯申伯。實能為周之楨幹屏蔽。而宣其德澤於天下也。葢申伯之先。神農之後。為唐虞四嶽。總領方嶽諸侯。而奉嶽神之祭。能修其職。嶽神享之。故此詩推本申伯之所以生。以為嶽降神而為之也。謝。在今鄧州南陽縣。接武
堂上接武。堂下布武。疏曰。接武。足迹相接也。陳氏曰。文者。上之道。武者。下之道。故足在體之下。曰武。出禮記曲禮上篇。不龜手之樂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得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出莊子逍遙遊。四榮四枯
佛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入滅。東西南北。各有雙樹。每面雙樹。一榮一枯。故名四榮四枯。以表凡夫二乘。常無常等八倒也。此四榮正表凡夫四倒。而言榮者。以凡夫由此四倒。增長惑業。有榮茂之義。故名四榮。一非常計常。二非樂計樂。三非我計我。四不淨計淨。四枯者。表二乘四倒也。而言枯者。以二乘觀無常苦空無我等。則煩惱有朽滅不生之義。故名四枯。一常計無常。二樂計非樂。三我計非我。四淨計不淨。見涅槃經。並三藏法數。顧命之誓誥
書云。顧命。顧。還視也。成王將崩。命羣臣立康王。史序其事為篇。謂之顧命者。鄭玄云。回首曰顧。臨死回顧而發命也。出書經顧命篇下小註。毗伽羅論
章安涅槃經疏云。此云字本。河西道朗云。世間文字之根本。典籍音聲之論。宣通四辯。訶責世法。讚出家法。言詞清雅。義理深邃。雖是外論。而無邪法。將非善權大士之所為也。三藏傳云。其音不正。正云毗耶羯剌諵。此翻為聲名記論。以其廣記諸法能詮。故名聲名記論。見名義集。文軌出中庸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註云。今。子思自謂當時也。軌。轍迹之度。倫。次序之體。三者皆同。言天下一統也。
文。書名。伯牙絕絃
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峩峩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善得其意。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音曲每奏。鍾子期輙窮其趣。伯牙乃捨琴而歎曰。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以逃聲哉。莊子云。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云。葢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云云)。嘉會二字
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註云。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於此。故於時為春。於人則為仁。而眾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於此。莫不嘉美。故於時為夏。於人則為禮。而眾美之會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於時為秋。於人則為義。而得其分之和。貞者生物之成。實理具備。隨在各足。故於時為冬。於人則為智。而為眾事之幹。幹。木之身。而枝葉所依以立者也。辯擬天女
華嚴經二十九卷云。復次佛子。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其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一一樂中。復有百千差別音聲。佛子。彼善口女。從口一聲。出於如是無量音聲。當知如來。亦復如是。於一音中。出無量聲。隨諸眾生。心樂差別。皆悉遍至。悉令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