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聖行品下
常我是執之端者由起我執而計於常謂樂謂淨此二既重所以廣破。
暂无译文
初文下釋初段凡兩重問答何故名非者問也意問何故判初段經名明非耶。
暂无译文
橫計下答也以諸行體實無常而外道橫計是常也常非下此明真常妙理不從緣生今外人所計既屬緣生是無常法而妄計為常故云明非也。
暂无译文
然諸下重問應不從緣者自然非緣生故既不從緣應是常住。
暂无译文
若自下答也。
暂无译文
法塵對意起者明實非自然妄作自然之計秖以意之所思作自然解豈非根因塵緣生此解乎。
暂无译文
舊云下此謂果常而因無常也。
暂无译文
若是緣生者謂因中猶是緣生之法。
暂无译文
此不下今破。
暂无译文
舉正對邪者舉圓正明因果俱常對斥邪計之常是無常故若如舊謂因是無常者何以對斥邪計故知舊師但是別教意耳。
暂无译文
結非中經有八句一明佛性非三世攝不流變故二明佛性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生因生故非因作為了因了故非無作三明佛性非作非作者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故名非作亦不使他生涅槃果名非作者四明佛性非相非無相眾相永絕所以非相具足諸法故非無相五明佛性非有名非無名理實無名隨緣有名六明佛性非名非色非四陰之名非一陰之色也七明佛性非長非短離色相故八非陰界入之所攝持實不同相所以不攝是故名常總以結之。
暂无译文
正是清淨等者即是非因非果正性也。
暂无译文
不見佛性(至)非真者三教不達咸名說謬豈唯邪外而已。
暂无译文
舊云下三聚者依成論明一切法凡有四位一色聚二心聚三非色非心聚四無為聚前三是有為法舊見此文明心及色便引梵行雙非之文足成三聚故云總有然成論明非色非心是不相應行有十七法謂得非得乃至第十七無作也又引聖行文證成梵行雙非是明無作義也。
暂无译文
言得無作者白四是作戒由作戒發得無作故經云然後得也所言作者作謂為作亦造作也即運動身口陳辭乞戒等故名為作言無作者謂以無簡作對作得名而無作是作起之相一發續現始末恒有不藉緣辨即任運為義而無作以非色非心不相應行為體者則顯作戒定與色心相應也外則耳聆羯磨目視衣鉢此與色相應也內則建志領納要期盡形此與心相應也作法既謝耳無羯磨之聲不與色相應也心或在於餘性不與心相應也而由前作法戒善常存故云以非色非心不相應行為體也廣明其義如戒體章今粗陳梗槩俾識大綱。
暂无译文
是義下今破彼師有違義謬引之失也梵行雙非之文正談佛性中道而彼謂是小乘無作且無作是生死有為尚非小乘無漏既以有漏之義抑此談中之文故云此過非小。
暂无译文
若依今意者謂梵行雙非之文借使名為無作者乃是中道不作二邊云無作耳故云無作無漏也故知無漏之名亦約中道涅槃不漏落二邊生死以說。
暂无译文
為證何等無作者為證小乘受得之無作為證中道之無作耶。
暂无译文
下文那云等者引下迦葉品二十一番諍論文以救前義下文既云或言有無作色或言無無作色經文既談無作何妨於此總明三聚乎。
暂无译文
答數下重片彼救也下云無作色之有無葢是如來懸記滅後數論二家立義成諍豈是今經明耶。
暂无译文
數人云無作是色者即不可見無對色也毗曇論云戒是四大所造無色界無四大故無戒又根品云四大所造善不善等色如生欲界受律儀戒教無教成就善不善色教無教即作無作也此宗薩婆多立義故以色為無作戒體。
暂无译文
論人下成論明無作戒是第三聚不相應行故云無色此宗曇無德立義也。
暂无译文
我今下我今既得此經圓融之旨則一切無非佛性設有云無作者乃是中道不作二邊既知色香無非中道尚不計色與無色之異豈同數論各計成諍耶小有大無者終不定執小乘有無作戒大乘無無作戒也以小大一如咸同佛性故。
暂无译文
又准下秖據現文三段初則雙辨色心後二偏明色心故曰秖云色之與心何以探取諸文強談三聚乎若數下正釋經文也然明王數亦數論二家所說不同疏文但引數義初句明王數同起。
暂无译文
又識下上雖云王數未辨體狀故此明之謂王數者秖是四陰一陰是王三陰是數或可云四陰是數以色陰亦是心數所攝故止觀云數人說五陰同時識是心王四陰是數此約有門明義故王數相扶同時而起故疏云數隨王起若約論人明義則識先了別次受領納想取相皃行起違從色由行感約空門明義故次第相生經云心是識陰心數法是三陰。
暂无译文
色有下引二家明色不同。
暂无译文
并無教色者即法入中無作之色也。
暂无译文
然此下正示今文以經但云色法者地水火風故云但明四大色有本大字下多五字應以四大中義含無教故云五色撿未治本則無五字。
暂无译文
十一色者下偏明心無常中既根境識三則五根五塵及法今少分共成十一色也。
暂无译文
互現一邊者此明四而不云十一下明十一而不云四具足而論應十四色也若取法界少分則成十五淨影云此文偏說四大者准依成實四大是塵果復是根因舉因知果故不說根舉果收因故不說塵若依毗曇四大是其造色之本故偏舉之舉本收末故不說餘若依佛陀提婆所立色唯四大四大之外更無造色今經所說似彼佛陀然一往消文其義甚美下經偏明心中既涉根塵則依今師互現之說斯盡善也。
暂无译文
一明識不應獨緣者此有二字誤明合作眼應合作能即經云心若常者眼識應獨緣一切法也此謂心若常者眼識應獨能遍緣六塵既但見色知心無常且徵眼識餘可例知此就凡夫妄事以責若六根互用則是得常用也或可但除不字其義自成應云一明識應獨緣也。
暂无译文
第二六識下三復次皆云不應其義允合。
暂无译文
經因眼因色等者眼是根色是境思惟是作意謂眼識從根境明作意四緣而生。
暂无译文
經耳識(至)各異者耳但三緣除明緣也若依新經論則眼識從空明根境等九緣而生故頌云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等(云云)今但四緣比望九緣乃是佛言廣略之異。
暂无译文
經壞諸行因緣者觀行之心能壞生死有為諸行故名彼觀以破壞諸行因緣壞行緣異說心無常。
暂无译文
第八生後者生起後段結前心無常文也。
暂无译文
先結前生後者結前心生後色如經。
暂无译文
經歌羅羅亦云羯羅藍此翻雜穢狀若疑酥此託胎後初七日也安浮陀亦云案部曇此翻疱狀若瘡疱即二七日也伽那亦云健男此翻凝厚漸堅硬即四七日也閇手亦云閇尸此翻凝結狀若就血即三七日也諸皰即第五七也梵云鉢羅奢佉此翻形位具諸根形諸根差別故今云諸皰者即初生五匏一頭二手二足次生二十皰謂手足指也又今經四七位在三七之前者或恐古譯以伽那為三七之名閇手為四七之號向之釋義且約新翻。
暂无译文
經壞已還合者內色則如髮爪等除已還生樹木則伐已還生。
暂无译文
皆舉外對辨者約內色身分外色艸木也。
暂无译文
中間或略者即第四力異至第七名字異四文但約內色。
暂无译文
第七卷中已答者此卷有三品謂邪正四諦四倒故觀師定指四倒。
暂无译文
若諸(至)正破所執者講者應引前卷文殊難文對此破執消釋令顯有本云第二破第六者文誤二應作五第七破第二第八破第三者七應作八八應作九經破有遮中先牒彼所計遮故知無反其所立下廣顯之於中初明有我不遮如言調達終不言非此舉事類顯也我亦如是我終不遮此當法正辨也下明有遮定知無我下就不遮明無我中若以遮故知有我者牒其所立汝今不遮定應無我即取其義反以破之。
暂无译文
經破有伴中有法無伴下舉如來等三遍一切處獨一無侶既稱真我故汝有伴定無我也此以真我破妄我。
暂无译文
經破名字中前文殊明諸外道取彼世人所說諸事和合益我之言執定有我故今破之明但假名都無實事於中先牒其所立下對破之無我法中亦有我名彰名無實如貧賤等舉事類顯如我死下破名有實如言我死舉世人語若我死者我則殺我依名徵實若諸外道聞言益我即謂有我如言我死我亦應死若我死者此我便是可殺之我是故說言我則殺我而我頗殺簡異實名假名殺我結名無實餘文可知。
暂无译文
經矬人才戈反廣雅矬短也。
暂无译文
經生涎詳延反字林慕欲口液三蒼涎小兒唾也。
暂无译文
經非欠嚬欠也。
暂无译文
他言下云云者無始本迷如彼生盲乳喻四德之理貝末雪鶴喻四德之教同顯白色如教詮理外道闇信葦陀妄執邪四以為已行如謂聲軟冷動經文譬合分明。
暂无译文
經猶如白鶴下而無旨人領解之語若准前義立應云彼雪如鶴動耶。
暂无译文
圓慧行者前七種二諦中圓及一實諦竝由次第相帶而明故非圓慧若約別位則利受圓接又化他學圓十向修圓初地證圓故於次第慧中得有圓義又今經俱知佛性以大寂滅心修前次第豈離圓融次顯不次義合相在約文顯示須分二別舊人不了乃云破著既昏大旨故招今斥在文可尋。
暂无译文
一明不般者明佛常身不般涅槃以破文殊臨般涅槃之說。
暂无译文
二明不更者明今昔事別故非更說又法輪名同亦非更說以破文殊方復更轉無上法輪之說然前段中亦破轉法輪者因明不滅相帶而來。
暂无译文
橫歷事者七無優劣約事以破故得橫名。
暂无译文
謂非果下列七事經初文是明圓理非果經我即是信去二明非因經若言常住無有變易去三明非轉經譬如因眼去四明非生經譬如因酪去五明非出經譬如因子去六明非作經譬如因鼓下七明非造而第七文譬云不出聲合云不作皆不造也又復應知造作義同今依下竪示文既云非作非造故於作後科為非造又後四皆有譬合皆即事而理者而此七文皆破文殊請轉法輪之見見即我執故於諸法若果若因乃至作造皆成我所諸法是事達事即理無常即常不起事執故云如來終不作如是計。
暂无译文
經初非果中先約大小明真果次約六根四大明妄果於此果事而見妙理餘並可尋。
暂无译文
經因燧辭醉反火母也論語云鑽燧改火。
暂无译文
經因桴按詔定古文官書枹桴二字體同扶鳩反謂鼓椎也若云屋棟作按鼓椎作枹近人分耳。
暂无译文
竪結圓慧者直就虗空等三顯佛境界非前橫七故云竪結於非七中但闕非轉非有為法即是非因果二事也。
暂无译文
通因果下云云者如前疏約隱顯釋此三名也隱則是因顯則是果具如前記。
暂无译文
第二明下正破文殊更轉無上法輪之說先明異是破更轉次明同是破無上。
暂无译文
既其兩異者若是一法重復宣說可名為更今昔全異何得言更。
暂无译文
德異者精進是德行也。
暂无译文
初轉法輪下據經但云八萬天人得果而疏明五人者五人是正八萬是傍經總據也文列五人與法華疏異彼云一拘隣三頞亦云濕亦云阿說亦云馬星三䟦提亦云摩訶男四十力迦葉五拘利太子䟦提與摩訶男秖是一人耳恐今文錯也馬星摩訶男拘利此三是佛父親十力迦葉拘隣此二人是佛母親。
暂无译文
明同故不更者此破文殊無上之說明佛所說皆是法輪何得偏嘆今為無上同名法輪何須更轉。
暂无译文
此等義同是故無更者問今昔二說小大永異生善滅惡深淺應殊何云同耶答且據生滅名同又約開小即大以破文殊分別之計若明今昔灼然義異又應文殊據先小後大以為發起故云更轉今佛據圓機所見先後俱大以破文殊例如純陀難五果(云云)故云義同是故無更。
暂无译文
前佛復宗者即前第四結章還告迦葉故云復宗。
暂无译文
開結下初釋經聲聞緣覺。
暂无译文
本為五人有病行處等者即現病末明五病人謂四果及支佛也。
暂无译文
得有修義者引小歸大即現病品云從佛聞法發心也。
暂无译文
又有下釋經及諸菩薩此正指別菩薩戒定慧三次第而修不能圓修故云拙度而不明藏通菩薩者同二乘故。
暂无译文
若是下出前別結之意。
暂无译文
此結圓行者即品初云復有一行名如來行也。
暂无译文
如來行之者是佛自己所行之法故。
暂无译文
治與不治等者即現病品云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隨意醫藥若無瞻病隨意醫藥皆悉可差有一種人亦復如是或值三乘聖人或不值或值佛或不值聞法不聞悉自成道此謂圓機也故知別結。
暂无译文
正結此人及此法門者即結品初如來行也。
暂无译文
不作別圓兩釋者但云前正明慧行後是遣著。
暂无译文
修之則差等者即現病品云譬如病人若有瞻病隨意醫藥則可令差若無此三則不可差。
暂无译文
舊明慧果得二地者舊見經文二段前有無畏地名後有自在地名而不曉名異體同遂將十地分對二果。
暂无译文
從初下謂前六地是無畏果從七下謂後三地是自在果所以下舊師對前戒定釋妨也。
暂无译文
以戒定但各一果者以由不能斷惑通道故。
暂无译文
今謂下今以戒定並難分三初牒古師立義今謂不然者總非也。
暂无译文
且戒下正牒破義彼云慧行疾利故有二果則戒定遲鈍但得一果。
暂无译文
云何下二引前釋反質且汝前解戒果不動地定果堪忍地同在初地初地是斷惑證真位也故能斷惑則是疾利何云鈍耶。
暂无译文
若同下三以自在地並此有二意一者戒定二果既同在初地則與慧果無別以斷煩惱通道疾利義等故自在慧果既至法雲此二何但在初二者慧行一等疾利何故優劣不等自在既至法雲無畏何但六地其第二意文雖不顯義合並之。
暂无译文
今明下明今義戒定慧同在初地故云秖是一地。
暂无译文
自在下雖於慧果立二地名但是內外體用之異由內無五畏而外用自在隨意受生既是內外殊稱不應分位淺深故云不應更開。
暂无译文
與地經合等者十地經地持論竝明初地離五怖畏故地持云修無我智我想不生云何當有我愛眾具愛是離不活畏不於他人有所求欲常饒益一切眾生是離惡名畏於我見我想心不生是離死畏此身命終於未來世必與佛菩薩共會是離惡道畏觀於世間無與等者況復過者是離大眾畏。
暂无译文
今文亦然者彼此皆在初地故用彼義以消此經。
暂无译文
在名小異者不畏惡道其名全同餘四小異如彼名不活畏此云不畏貪恚等。
暂无译文
無不活畏無死畏者經云不畏貪恚癡是無不活畏以世人貪求利養以資生活得喜失嗔故不畏三毒即無不活畏也故法華玄云活者依身所用眾具能資於生名資生生為活也經云不畏生老病死是無死畏初地菩薩已出二死故。
暂无译文
無惡道畏者尚不墮二乘惡道況有分段惡道畏耶無惡名畏者真智顯發終無修羅好諍闡提謗大犯重之惡名也無大眾畏可解。
暂无译文
名諸三昧王者三昧梵語此云調直定也真諦以空無漏為調直出假以稱機為調直中道以遮二邊為調直故二十五皆具三諦通稱三昧又稱王者空假調直未得為王所以二乘入空菩薩出假不名法王中道調直二邊攝屬故得稱王一一三昧皆有中道悉稱為王。
暂无译文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者一切即二邊也即邊而中故云悉入。
暂无译文
既不是王者以經結文云菩薩得二十五三昧名諸三昧王不云二乘也。
暂无译文
又六地等者六地即已辦地以合八人見地為一故當第六。
暂无译文
釋二下治者引文助顯問荊溪凡有補助皆言私謂私云今何闕言答若立己義與疏主微異者乃有私謂之言今既直指玄文且非己義故闕之爾前後倣此文中先示隨機立名次明通具四意初文中云如日光等者日光三昧破東洲有但取日出於東以譬智光是生善意也月夕初現於西其義亦爾如不退者此三昧破畜生有以畜生無慚愧退失善道故以不退而對破之即破惡意也如常樂者常三昧破識處有此天謂識相續不斷為常而直約真常理體以破之故屬入理次明一一三昧皆具四意如文。
暂无译文
片意下注云云者廣釋二十五法在法華玄文行妙中今依彼文略示名義。
暂无译文
經無垢三昧者地獄是重垢報處報因則是垢謂惡業垢見思垢塵沙垢無明垢此名過患也菩薩先見此過為破諸垢修前來所明根本戒破惡業垢修前來所明背捨等定伏見思垢修前來所明生滅無生慧破見思垢修前來所明無量慧破塵沙垢修前來所明無作慧破無明垢此名本法功德也三惑破故三諦顯名無垢三昧成此名結行成也菩薩自破地獄諸垢時句句皆有慈悲誓願彼地獄有若有機緣關於慈悲以王三昧力法性不動而往應之還令眾生破此三垢即名慈悲破有也下二十四番例此可見又此且約次第明之故一一有中三惑各破若論圓頓一心三惑攝無不周一心破時諸有咸破二十五種無差而差經無退如前記。
暂无译文
經心樂者餓鬼多苦故以心樂破之。
暂无译文
經歡喜者修羅多猜疑怖畏故以歡喜破之。
暂无译文
經日光月光如前記。
暂无译文
經熱𦦨者北方陰地氷結難消以喻北洲氷執無我若非智火慧𦦨無以銷融故以熱𦦨破之。
暂无译文
經如幻者南天下果報雜壽命不定猶如幻化故以如幻破之。
暂无译文
經不動者四王天守護國土遊行世界故用不動破之。
暂无译文
經難伏者三十三天是地居之頂果報三惑難伏故用難伏破之。
暂无译文
經悅意者此天處空無脩羅戰鬪以之為悅故用悅意破之。
暂无译文
經青色者真諦三藏云此天果報樂青宮殿服玩皆青故以第一義非青之青破之。
暂无译文
經黃色赤色白色者皆是果報白等例青色三昧可解。
暂无译文
經種種者梵王主領大千種類既多故用種種破之經雙者二禪獨有內淨支喜支為雙餘支與諸禪共故用雙破之。
暂无译文
經雷音者此禪樂最深如氷魚蟄虫故用雷音驚駭以破之。
暂无译文
經注雨者四禪如大地具一切善根種子得雨乃生故用注雨破之。
暂无译文
經如虗空者外道非空妄計涅槃故用如空破之。
暂无译文
經照鏡者此勝無漏天雖得淨色未盡色空如鏡未極明未知色假如鏡未有影未知色中如未達鏡圓故以照鏡破之。
暂无译文
經無礙者此天得出色籠即果報無礙未是三諦無礙故用無礙破之。
暂无译文
經常者如前記。
暂无译文
經樂者此天如癡癡故是苦故用樂破之。
暂无译文
經我者頂天謂是涅槃猶有細煩惱等不自在故用自在破之。
暂无译文
初總生諸處者即經云隨欲生處等此即隨可化機應生十界雖生處之言不出十界而言總意含不談名相故云總生。
暂无译文
次別生下於十界中且明地獄以例餘九顯出名相故云別生。
暂无译文
壞須彌下通前結顯功結力用中三文壞須彌即初依正包世界是第二自他散合十方是第三少多以經云分一為多合多為一故云散合。
暂无译文
而不染者即經云雖作如是心無所著也。
暂无译文
遊處下結生用。
暂无译文
即地之用者以不染不苦顯無畏用。
暂无译文
結下況高者下謂菩薩高即諸佛。
暂无译文
問是諸菩薩下問意者菩薩既入此地用應齊等何故經中明諸菩薩高下不同如無邊身來時此諸菩薩悉皆戰慄豈非力用高下耶。
暂无译文
舊云下答釋等中等者謂聖位既等住地又等如彼此俱在初地則作用悉齊故悉同無別。
暂无译文
等中不等者同是聖位名等而初地二地階級淺深故云不等所以深位作用淺位不測。
暂无译文
興皇下橫論則功德悉等此與前等中等義殊今約一地具諸地故為等也前約位齊為等竪則與前等中不等其義稍同。
暂无译文
亦如一物下舉喻推倒如一地具諸地捧起如高下位別二釋俱要故今用之。
暂无译文
威是外用者即下神通也德是內證者內證三德也外有大用必由內德故言威德此是總嘆內外成就神通即別嘆外用。
暂无译文
母能生子者稟教生智故佛如子。
暂无译文
藏王所嘆下以聖行是自行故病兒兩行方屬化他故使藏王就自行為嘆。
暂无译文
經欲比是經不得為喻等者以法華涅槃已前偏圓相隔故使功德不及斯經。
暂无译文
譬五時教者始阿含終涅槃以為五時古以華嚴為頓五時屬漸由是華嚴在五時外。
暂无译文
又以般若在方等前者以錯消此文從佛出十二部以為阿含而見方等居于第三遂以多羅用對般若致在方等之前又不了法華與今經味同故合文不出而強將般若用對法華故使一代教門此經大旨參差乖各。
暂无译文
多羅法本者以古翻修多羅為法本故智能導行故云行本由智起行亦名行本為本義同知是般若。
暂无译文
大慧是般若者以般若翻智慧故。
暂无译文
又云下開善次釋也。
暂无译文
直指經云般若者是無相教言始在等者此明般若正在初時即經云從佛出十二部也故云十二年中後分隣於涅槃故經云從般若出涅槃也事如後破。
暂无译文
畢竟品為證者釋論第九十五復次須菩提聞法華經中說於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一稱南無佛漸漸必當作佛又聞阿䟦致品中有退又復聞聲聞人皆當作佛若爾不應有退如法華經中說必定餘經有退不退是故今問為必定為不必定彼引此文證般若在法華後也。
暂无译文
若爾下再徵釋經義謂若約般若作前後分者則經云從佛出十二部是般若前分從十二部出多羅是淨名等諸經從多羅出方等是法華從方等出般若即般若後分也故從般若便至涅槃此是開善第二義比前更迂非但不攝華嚴兼亦不攝有相以將十二部作般若前分故。
暂无译文
前三明教者三藏是能詮教故後二明理者因果能顯於理故以能從所故云依理。
暂无译文
十二部者此約小乘十二部故云即小乘藏修多羅是契經經通大小大小合論故稱雜藏方等是大乘廣平之法故屬菩薩藏。
暂无译文
佛教不出此三者意謂諸經多說此三以此為三則收攝一代大小義故故云不出。
暂无译文
後二理者下因即初顯於理果即後顯於理應知招提以教理消文豈但迷經大旨而乃義不主對何者教本詮理如何教含大小而理唯在大耶餘如下破興皇唯約生解次第以釋即以十二部為教修多羅翻法本即是教下之義雖十二部中已有法本但名通體總既得名經故由學十二則知經義方等是理既學教知義尋義得理則生智慧故云達方等故生於般若也智慧證理故了涅槃從多之少從廣至略者之往也多少祇是廣略約經五句而後後略於前前又十二部最廣涅槃最略中三望前為略望後為廣又廣略只是通別故使文中以通別釋義。
暂无译文
通大小者此約大小各有十二故云通也十二部義如前記。
暂无译文
別歎多羅者除餘十一部別指契經。
暂无译文
多羅又通者大小俱名經故故以方等顯之則知唯在於大。
暂无译文
未為希有者方等是教必須依教發慧方稱希有。
暂无译文
別歎涅槃者般若通因涅槃唯果三德涅槃同名佛性。
暂无译文
如從下牒喻貼合義皆下曆破四師初破開善五時義何者下破以十二部對阿含初教文出二過一者十二部名既通大小況今經正指華嚴則義唯在大今且縱之云通大小二者縱以十二部作小釋之其如小教且非初說若據小經及諸律部云鹿苑為初者既在小乘得作此說今經大教通結一代。
暂无译文
最初說者定指華嚴義既無歸故不可用。
暂无译文
餘經豈無長行耶者以十二部中長行直說者名修多羅故。
暂无译文
名不相應者經云從方等出般若而却云是法華此即名不相應也。
暂无译文
假使下破開善第二釋也。
暂无译文
般若隣涅槃者彼約後分為釋故般若居法華後則是第四時教者汝立五時乃云一有相二無相即般若三褒貶抑揚即方等四萬善同歸即法華五常住即涅槃今既自以般若隣於涅槃則般若翻居第四故云復違爾五時次第也爾汝也。
暂无译文
乃歎他經者以前三既是三藏故歎其教即是他經。
暂无译文
興皇下初斥非藏王下引文顯非從教下結非。
暂无译文
若觀下先牒彼立義。
暂无译文
文云下引文顯非彼以略為勝經以廣為勝。
暂无译文
此既下結非此經既廣今乃嘆略則屬他經。
暂无译文
諸師下結斥文有三段初出諸師意各立己義意存包括無遺。
暂无译文
不覺下斥諸師失釋此七行之文不覺失經大旨。
暂无译文
咫尺者八寸曰呎十寸曰尺言其消此少文因而失旨。
暂无译文
邯鄲下引事類結邯鄲音寒丹莊子外篇第十七曰壽陵餘子聞趙國邯鄲徙步徐行遂往學之不得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故云兩無所獲今類諸師解釋此經如學步於邯鄲之地釋經失旨如學不得翻違己義如失故行如開善自立五時以般若為第二時及釋此經反令般若却居第四既違己義如失舊行餘例可知廣破諸師如法華玄教相章。
暂无译文
今但下明今解中初約一經釋義次約一期釋義二釋雖別同顯今經初譬五行則五一相即嘆述俱成次譬五時則一代宗歸涅槃為極又初釋則橫在一經次釋則竪該一化而復橫中有竪五行次第自淺至深故竪中有橫今經醍醐是詮五行故故茲二釋妙盡文心初約一經中初徵文敘意二初明前文藏王嘆兩教二佛助下明此段雙述成。
暂无译文
次第相生者即下約次第義窮玄極妙即下約不次義佛讚善哉意存於此故云更加稱義。
暂无译文
牛者下約次第義釋。
暂无译文
乳者下戒學居首如乳味在初由戒成定如從乳出酪向下三味以譬對法生起例爾。
暂无译文
而生酥譬四諦慧等者以四諦在入室位二諦在二假位一實在入中位此皆一往義乃互通為成次第不取互義。
暂无译文
五行轉深者戒定為二慧行分三。
暂无译文
極於一實者極於證中也。
暂无译文
若單下約不次第義釋。
暂无译文
不由次第者初後不二俱修一實。
暂无译文
佛即下引文諸藥悉入喻為法界等也。
暂无译文
中間諸法者且約前次第文則如來是涅槃教主如牛在初一實是涅槃之慧如醍醐在後中間即戒定及四諦二諦也。
暂无译文
無不醍醐者實慧融之無非法界即同牛若食者純出醍醐。
暂无译文
一而無二者以次第顯一實一實融次第故知一行五行其體無殊。
暂无译文
作此下總結約五味以譬五行則次第義成今經秖是詮行之教則嘆教義成故云二義皆成。
暂无译文
若望下約一期釋義。
暂无译文
三人同聞者所聞之法有共不共即空名共中名不共而有但中不但中之殊是知雖談通別意在圓中故曰專歸一實二乘轉教義當成別故云引小歸大通別菩薩利受圓接故云接偏成圓方等部中非無此意且約彈呵義強故且偏說。
暂无译文
及住(至)小果者即藏教內外凡位也。
暂无译文
許其通學等者許彼通學即色明空斷惑證聖。
暂无译文
又許其通學者未入無為正位猶在七賢故許迴心修菩薩道故大品云二乘若能發菩提心我皆隨喜此約凡位二乘未是敗種故般若容發若在聖位須至法華及以今經在般若中但能領業。
暂无译文
大般下明今經也超一代上故曰尊談常顯實故稱極又談常顯實超出眾經故稱尊一代化終故稱極由尊故極由極故尊。
暂无译文
已住下二乘至此敗種還生斥廢三修如哀嘆品。
暂无译文
若爾下問意者此文法喻既該五時何故般若之後便云涅槃而不云法華耶。
暂无译文
法華破小下答有三意一約滅小義同今既正說涅槃故佛言從省不言法華秖由義同故可從省又迦下二約極唱義同極唱雖同而彼出淨土談常則足乃法華已是涅槃之異稱世間相常常在靈鷲略如今佛此出穢土將護物機既廣談常仍須扶律隨彼機宜異名斯立涅槃之號由是而生名義雖殊化意必等故使佛語且略法華又前下三約般若通後則兩番機緣前後別故前則般若洮汰法華成熟後番則還用般若洮汰涅槃成熟故使今經於般若後便至涅槃是知次第五時極乎法華者據一番機緣以說若論化人不息故使鹿苑亦至涅槃五時互通義在於此具如法華玄第十所明。
暂无译文
釋論下如法華玄問云何意知鈍者於法華不入更用般若洮汰答釋論云須菩提何故更問菩薩畢定不畢定答云須菩提於法華中聞諸菩薩受記作佛今於般若中更問當知法華之後更明般若也。
暂无译文
又嘆下對今教合義。
暂无译文
如文所說者如前戒聖行中明五枝十戒攝一切法則與華嚴初照大機說法界周徧義齊義同有二一者居首義同二者廣攝義同。
暂无译文
自誓下敬請後學觀茲自誓幸冀思齊烏呼人根漸鈍大法將漓𥪰名利為己懷視流通猶兒戲命同過隟百年幾何浪死虗生從暝入暝每一思及誠可哀傷。
暂无译文
經亦不聞有如來出世大乘經名者雖不聞名由發宿習見四德理。
暂无译文
我修下經應總分二段初集會嘆德次三天謀議初一天子二一仙天子三如汝言下帝釋。
暂无译文
福慧也者經堅持禁戒是福深智是慧如車二輪方能致遠如鳥兩翼始可翔空。
暂无译文
經討賊漢書音義曰討除也禮記云討誅也。
暂无译文
經道撿蒼頡篇撿法度也撿亦攝也。
暂无译文
不捨下注云云者於逼試時既見菩薩有智無畏能捨則知分證深智五怖已除達苦法界能捨身命則顯次位乃分真人應以此三法次第合燒打磨義。
暂无译文
遷謝顯者謂無常義顯也以無常是遷謝義故無住之常下云云者許有此義也謂無常故無住既妄執為住亦無住故無常而妄執為常。
暂无译文
經𮨇亡見反說文邪視也。
暂无译文
經舡舫通俗文連舡曰舫併兩舟也。
暂无译文
經後卒得者卒謂蒼卒猶云忽得等也。
暂无译文
經覆復生疑覆音福或非二字是下句首今亦無常是。
暂无译文
不生不滅義者正與淨名義合以此半偈是大涅槃一邊之用故初師所解云是方便者全是小義與經意反。
暂无译文
經炎旱爾雅炎炎謂熏也謂旱氣熏灼人也。
暂无译文
經薄祐胡古反爾雅祐福也天之福也。
暂无译文
經開空法道者謂此偈是開顯空法之道也此指中道不思議空。
暂无译文
文云下釋寂滅義二初據體反難。
暂无译文
寂生為樂不者意問且諸法不生而般若生是則體非智斷而智斷宛然既約斷德乃云寂滅為樂此即諸法不生也還可約智德云寂生為樂否此即般若生也。
暂无译文
答任下舉義順答二初縱奪。
暂无译文
任道是例者謂若縱任無方之說者則誠如所竝故云是例。
暂无译文
不任下若不縱任無方為消釋偈文區別真妄則不如所竝故不例。
暂无译文
言任道者任謂縱任道即言說也。
暂无译文
生起下正答。
暂无译文
正取除生除滅等者謂涅槃是斷德故此明引昔證求涅槃故若求涅槃若可云寂生為樂今約涅槃故云不例。
暂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