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一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為七苦之本者以有生故乃有諸苦老子尚云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吾若無身復有何患但彼徒知厭生而無出苦之要。
暂无译文
簡出一苦者謂老苦也。
暂无译文
六苦生亦是本者即經云三界受身已去也此約生徧三界以明根本義也。
暂无译文
經觀於初生者以入胎即是無常苦空等故云已見過患。
暂无译文
往復有六者一入舍二見問三女答四再問五重答六心喜供養。
暂无译文
女譬生果者謂受生之果是菩薩所觀境也。
暂无译文
令生愛染者凡夫之類孰不貪生而畏死也。
暂无译文
觀生初起者即託胎之始。
暂无译文
有多榮華者且據富貴之人貪生最重故偏舉之。
暂无译文
菩薩檢責者謂推尋受生有何樂事。
暂无译文
生果對智者謂人天富貴樂果惑動觀智如賓對主境如賓智如主也。
暂无译文
經主人聞已等者一往貪著故云心喜知生由善故云我福故令汝來造善求生故云燒香等。
暂无译文
往復有六者一見問二女答三再問四重答五主駈六女責次第如經。
暂无译文
艾白者言其色似艾也。
暂无译文
精殷重厭者只是貪生惡死之心耳。
暂无译文
金心已還者謂金剛心已前有生死故是知妙覺極果離二生死還其所止即是離果入因此乃舊義若約今義六根淨位已離分段初住分斷變易諸教可知又若且約一往次第則此明生滅慧乃藏菩薩也金心即三十四心也。
暂无译文
菩薩慶者已破生死而證涅槃故有法喜。
暂无译文
凡夫乏善者之無漏善故使貪愛人天樂果而招感生死故經云願汝二人常住我家也。
暂无译文
生境檢讓凡心者謂生死已為聖智所駈汝凡夫心何緣貪著秖由生死之境本來虗妄是賢聖所訶凡夫妄著以境望心義同檢讓如客檢問主人事由而自退讓也又讓秖是責左傳曰使薳讓黃杜注曰責其不會。
暂无译文
凡心應境者生死之果雖為賢聖訶棄而凡夫貪著合菩薩厭者生天合功德老病死合黑闇老病是死之前相故合凡夫中但云貪受生死二法。
暂无译文
初欲脩般若等者若約一往次第者此既明生滅四諦則是三藏菩薩脩無常觀若據經意不獨藏教以四教中俱有淺行故三藏即初僧祇通教乾慧性地別十信圓名字觀行此等諸位既行淺惑在則皆有退失觀慧求人天果者。
暂无译文
深行呵責者約圓即六根已上呵觀行名字在別則十住已上呵十信通則八人見地已上呵前二地藏則二祇已去自知作佛終不貪求妄果故能呵於初祇然且就一往則是通斷惑位呵藏菩薩。
暂无译文
脩道捨之者洗淨喻脩道也謂欲依生除斷老死名為淨洗斷老死已并生俱捨名還棄捨。
暂无译文
經赧然奴盞反說文𧹞面慚赤也。
暂无译文
以此化生者以戒善化眾生也。
暂无译文
深智令捨者四教三乘悉稱深智以對斥人天為愚淺故據經合文且約菩薩以為深智。
暂无译文
經設受八萬下至十歲據劫增減之極也。
暂无译文
假名我者即見慢我也非自在真我故曰假名。
暂无译文
相續常者橫計連持之壽相續不斷以之為常。
暂无译文
脚跌徒結反差跌也。
暂无译文
經是名菩薩住大乘(至)生苦者既云住大涅槃故知前判生滅慧為藏教是一往耳下諸苦例然此乃別圓菩薩脩此慧也別存次第故觀圓為助道故觀雖通二教正意在圓。
暂无译文
經即便禽獲者禽提也左傳曰狼瞫取戈以斬囚禽之以從公乘故古經禽字皆單作後人加手者非。
暂无译文
經背僂者力矩反通俗文云曲脊謂傴僂。
暂无译文
經滓無復味滓淄士反。
暂无译文
經瓌瑋上公回反下音偉瓌美盛也瑋大也文選鷦賦曰形瓌足瑋字皆從王。
暂无译文
身心安下標云解有二而疏但釋一義以次釋安隱非病但為病作因此義易見故疏不別。
暂无译文
大庾小庾者暹記云梁武時人父堅子信信為侯景所虜為奴十年後還梁故云後得相見等今撿北史周書列傳云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幼而俊邁聰敏絕倫愽覽羣書尤善春秋左傳身長八尺腰帶十圍容止頺壯有兼人者父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官記東海徐摛為左衛率摛子陵及信竝為修撰學士父子東宮出入禁闈恩禮莫與比隆既文竝綺艶故世號為徐庾體焉當時後進競相摸範每有一文朝下莫不傳寫累遷通直散騎常侍聘于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鄴下所稱還為東宮領直領建康令侯景作亂梁簡文帝命信率宮中文武千餘人營於朱航及景至信以眾先退臺城陷後信奔于江陵據此傳文則無為奴之事未知暹師所據或恐肩吾傳中有說未暇尋撿今疏主引用者謂日中相慶即身心安隱也過夜既死驗相慶時已是病也以四相遷流死必由病故故知安隱即病若約次義謂安隱非病由安隱故以為病緣如世人安隱時飲食等不節因而致病。
暂无译文
經破壞浮囊等者止觀病患境釋云病故毀戒如破浮囊破禪定如撤橋梁起邪倒心惜𦡊血臭身破清淨法身名忘失正念。
暂无译文
撤除列反除也去也。
暂无译文
例如責滅者撿責生滅也。
暂无译文
為當下正示撿責。
暂无译文
如云火未滅時是滅者未滅是生云何是滅例如氣未絕猶是生非死也若云火滅已時是滅者既滅無火那云火滅例如氣絕已不覺苦故進退難定復引四柱偈例難定義。
暂无译文
將絕未絕者生死交際須臾之間尚有覺知指此名為死苦如火將滅未滅之際須臾即滅故云火滅也今明下破古。
暂无译文
是應菩薩者既云佛為菩薩則是權應所為非實行菩薩也。
暂无译文
此不會經者以經云菩薩修行大般涅槃正明實行因人也。
暂无译文
此正是死者別教等覺後心入金剛定破一品微細無明正是最後變易生死故攝論師謂之無後有生死也汝所定位既未免生死何故經云唯除菩薩故云何故被除破後解可知是故三解悉不契會經文以他人但得歷別不見圓意故使二三其說悉皆反經。
暂无译文
被除者下今師正解。
暂无译文
生死非生死亦非涅槃者生死即涅槃故云非生死涅槃即生死故亦非涅槃以生死涅槃無異無二故此即中邊相即理事一如如是觀察孰是生死唯除菩薩意指斯人即名字已上等覺已還圓解無殊竝在所除之例。
暂无译文
生死尚不能下結況生死是遷謝之事名字等人既達生死即是涅槃是知生死尚不能遷名字等位生死之法何能遷謝分證涅槃非死法耶以圓人雖凡聖事殊而始終理一故也。
暂无译文
如此下結顯文旨。
暂无译文
故被除者乃四即人理即在迷非脩行人究竟極果亦非修行經云修行大涅槃經正指四即。
暂无译文
堅義不成下云云祇由金剛體性堅利故以二義互難經文即經云金剛暴雨悉壞艸木乃至唯不能壞金剛真寶也。
暂无译文
死傷下答釋。
暂无译文
當知金剛(至)所死者是知金剛喻同而全碎有別既云金剛寶雨豈非碎散耶又云唯不能壞金剛豈非碎不壞全耶故以碎者喻死全喻四即涅槃艸木等物喻理即眾生謂九法界也磐大石也峙住也謂金剛磐固峙住不同碎散也。
暂无译文
十句傷痛者以世人保常者多故佛更以十句傷痛而譬悟之。
暂无译文
痛其苦最重者傷痛死苦於諸苦中最為深重故云險難處也。
暂无译文
乏善法者無五戒十善之法則當往三塗如遠行闕粮餓死非久。
暂无译文
其路無窮者茫茫苦趣知向何方。
暂无译文
常無休息者孤魂隨業而走不得暫停豈同世人晝行夜息茫茫黑暗不別方隅故云無前無後。
暂无译文
內昏者內唯癡暗無智慧明又諸根滅壞故曰內昏六識無用故云而外不照。
暂无译文
眾路地塞者慈親孝子不能往見故云路塞。
暂无译文
必有來處者死報乘業而來也。
暂无译文
當時恍惚者當平聲謂當乎一念命盡之時無所省覺也。
暂无译文
賢聖不能制者賢聖雖神而不能遮止他人令不死也又賢聖之人皆歸磨滅自亦不能遮止其死故死期忽到無得脫者。
暂无译文
非是形害者雖全首領而氣命已絕親友見者誰不愁毒。
暂无译文
更非下若為獸噉支體狼藉即醜惡之色今雖髮膚無毀形體完全而覩之者誰不怖畏。
暂无译文
即此陰身之後者謂現陰已謝中陰已成反見現陰殘軀也。
暂无译文
而不測好惡者神識昏迷知往何趣。
暂无译文
若依下疏主據佛傷嘆之文皆約中陰以為死苦如云去處懸遠等此則不取將絕未絕及受地獄苦是知將絕未絕猶屬現陰地獄自屬後身設不依經請憑前說二義雙取死苦彌明然此十句傷嘆多據生平墮情造業之人內無觀慧故至捨壽為業所引不得自由故云於險難處無有資粮等圭峰偈云作有義事是醒悟心作無義事是狂亂心狂亂隨情念臨終被業牽醒悟不由情臨終能轉業又云當知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尋常行心於塵境上自由不自由也況復一家明十界起心宜須簡擇何界因熟受報無疑寄語後賢深宜自勵。
暂无译文
因中說果者樂受是因壞苦是果以所受之樂終歸壞滅是故壞苦以樂受為體委如前記。
暂无译文
今亦下恩愛即樂受別離是壞苦今指恩愛即是壞苦故云若離貪愛何憂何畏也。
暂无译文
捨所愛身者即經云所謂命終也。
暂无译文
頂生是應者謂法身大士應化為王也。
暂无译文
應重則輕者故能手擎也。
暂无译文
䰒尾者䰒音蒙髦莫高反劉孝標梁時人名峻字孝標見任昉諸子流離生平舊交莫有収恤乃廣朱公絕交論彼論云近世有樂安任昉海內髦早綰銀黃夙昭民譽。
暂无译文
經受齋者韓康伯云洗心曰齋禮有散齋致齋。
暂无译文
魏王下春秋後語云齊威王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于郊魏王問曰王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寡人國雖小尚有徑寸之珠十枚照車前後各二十乘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所以為寶者與王異吾臣有檀子子黔夫者各守一隅則使楚趙燕不敢輙前吾臣有種首者備賊盜則道不捨遺以此為寶將以照千里豈直十二乘哉魏王大慚不悅而去。
暂无译文
衣帶中者言其小也。
暂无译文
釋論下劬嬪即悉達三妃中一以佛若在家當作金輪王故有寶女十二遊經云瞿夷晉言明女以其生時室內皆明因以立字。
暂无译文
二文下舉法顯傳及釋論為問。
暂无译文
此各下答釋時重生子故寶女生子時或不重則寶女不生例如元魏時凡是后妃憂懼有子故道武曰昔漢武將立其子先殺其母不令婦人後干國政吾故遠同漢武此亦時代婦人不重有子之例也。
暂无译文
經劫貝正言迦波羅譯云樹華名也如柳絮。
暂无译文
經筞謀者筞智謀也籌也。
暂无译文
經營從者蒼頡篇營衛也部也。
暂无译文
生即是苦者此境生時即是苦也。
暂无译文
三受中有樂受者三受即五陰中受陰故對今五陰皆苦為難。
暂无译文
四番問答者但約經文顯有四番。
暂无译文
分為二者祇初問二答於答章中因答作難復有三番是故不應大分四章也。
暂无译文
言子章者謂總科如母別分如子。
暂无译文
仰非者五盛陰中有於樂受何故一向唯苦故云不然以下破上故曰仰非前後例爾。
暂无译文
初第一下束五難文而成三意以迦葉難辭雖五意不出三而隨便發言無復次第故今疏主交互取文配屬三意講者當提此三意次第消經不可越次以亂聽者。
暂无译文
樂緣者妙好六塵助發樂受故以六塵為緣緣以外助為義故樂體者自己正受樂時也體以主質為義故樂因者以脩善因得安樂果因以牽果為義故以因緣體三不離五陰既俱有樂何言純苦。
暂无译文
初據下釋第一難。
暂无译文
今具下釋第四難五難。
暂无译文
玄解者玄通也解音解釋之解謂佛但作於下苦中橫生樂想一答則前迦葉所難樂緣樂體樂因悉是橫生故知如來一答而通釋迦葉五難玄亦作懸如前記。
暂无译文
不復相違者昔隨眾生且指輕苦為樂故云謬情所計也所言輕苦者即樂受中壞苦也祗由苦輕故人不覺其實是苦故今昔兩說未甞乖違。
暂无译文
千罰者罰折伏也然案五刑為刑出金贖罪為罰今但以鞭杖折辱為罰。
暂无译文
我實下明不答謬領義。
暂无译文
下是輕苦者我正言樂受是壞苦其苦既輕凡夫不覺故言下苦橫生樂想而汝謬領而下謂苦是三塗重苦所難既非故我不答也。
暂无译文
竝亦下明不答倒難意且受樂由心妄計豈有受於下樂而生苦想耶必無是理故不須答然若據聖智修觀其實於妄樂中皆作苦想然今迦葉據凡夫妄計為難故不得以此例之。
暂无译文
正答下明答據事難意也。
暂无译文
如人應刑下舉現事明之刑謂五刑古則墨劓剕宮大辟今則笞杖徒流死今云應刑且據死刑為言也或謂下敘古此是下今破據經文是領解非立難也何者若是立難佛應答難既但述成驗是領解。
暂无译文
點三受者謂點示苦受中有苦苦等文中先出小乘今此下次釋今教。
暂无译文
今此極教者謂今經究竟之談不同小教。
暂无译文
樂緣既謝者以樂正謝時還是苦境逼心故苦受中有壞苦義行苦可知。
暂无译文
餘二下釋樂捨二受先明他解他謂經云餘二受者所謂行苦壞苦意謂經既上句但云餘二受而下列二苦秖應樂受有壞苦捨受有行苦故云各一苦。
暂无译文
今解下今師釋也。
暂无译文
前既複點者舉前為例前即苦受且小乘單點則一苦點一受今此既以三苦點苦受則知各以二苦複點二受故責云云何單用至點捨受然苦受既具三苦應云具點後二是複複重也文云前既複點者一往言複應云具也。
暂无译文
故知下正明複點二受義一受具二苦是總標。
暂无译文
樂受下列名樂舉體下辨義。
暂无译文
捨必離壞者謂分離敗壞也捨受既是不苦不樂豈非離壞苦樂耶無樂唯苦皆是。
暂无译文
隨情妄計者經文既云苦樂之性不相捨離則知理性一如謂苦謂樂自由情執是故隨順物情言樂言苦故云皆是妄計。
暂无译文
梁三藏名真諦西印度人以梁武大清二年至建康至陳泰建飜傳不絕故或云陳真諦也。
暂无译文
云云者前迦葉五難是諍論相更飾其辭者謂裝飾文辭以廣前難。
暂无译文
佛果生因者生因即是緣因屬福德。
暂无译文
長養是了因者了因即智慧以智導福令至菩提故云長養。
暂无译文
不得有生因古師謂金剛論云福不趣菩提故不取生因也。
暂无译文
今謂下若以智導福福即法界共為佛因豈同古義緣既不定者一等世間之物能為苦樂二緣苦樂由情豈關外物是故妄樂何甞非苦。
暂无译文
後出下即釋經乃至倉穀也乃至即略却前緣中金銀等物。
暂无译文
為之失命者老子云貨與命孰多故知世人因財喪命其類眾矣。
暂无译文
經能知是苦因樂因者菩薩解苦無苦為樂因也。
暂无译文
聖行品中
是陰因緣者習因為因報因為緣又煩惱為因結業為緣習報惑業和合名集以招陰果故云集因能得陰果十使謂五利五鈍。
暂无译文
繫地之惑者貪於諸惑之中牽生最重故如經云佛告比丘應當斷除一法則得阿那含果一法者貪是如下經文九章廣明貪愛過患。
暂无译文
華嚴下由業惑本無故苦諦無以果由因感故因本無則果無住故知正明於集言苦諦者相帶而來結業即解脫故云無業煩惱即菩提故云無煩惱苦道即法身故云無所住。
暂无译文
無明下無明即煩惱也以由煩惱潤業招苦則知煩惱為業苦根本無明既絕業苦咸傾以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故無明體即是法性故無所行法性徧在一切處故云平等行世間此乃無明不行而法性行也。
暂无译文
又十下更開三道以為十二故云又也今明集諦即當過去二支及現在三支也其識等七亦相帶而來比前易見以不生不滅斥生滅者以圓斥藏也故知前文判四諦為生滅慧者一往而論。
暂无译文
是集非諦者以小乘界內因緣滅已但證真空而此真空全是無明界外之集非中道諦理也。
暂无译文
集因於果已起者謂於現在五陰果上復起愛惑集因故下句釋云即是五陰成辦於愛也此謂於現在陰果成辦未來集因此如十二緣中於五果後起三支因而愛當其首豈非五陰成辦於愛耶。
暂无译文
還愛此有牒經也是愛陰身者釋經義謂有即陰果此乃現在愛集還招未來陰果如現在三支因感未來二支果也此則果上起惑復愛於果故云還也。
暂无译文
皆先業果者謂先世業因所感之果也。
暂无译文
以習因故生愛者以生愛為習果也此中明報習果義則依論家也謂鴿身及多婬俱是報果婬由貪起貪是習果向云感此苦果即報果也是則今生煩惱起名習因成業名報因後生起煩惱名習果行婬是報果皆如前記。
暂无译文
次苦下釋第三受如文北遠釋此三愛云愛能起業名業因緣愛愛生諸結名煩惱因緣愛愛能招苦名苦因緣愛此亦一途於義無失。
暂无译文
聖對凡簡者聖即斷惑菩薩亦似以衍簡藏凡愚之求唯愛生死菩薩之求唯愛涅槃。
暂无译文
對二乘簡者然則二乘聖人亦愛涅槃比六凡名善望菩薩則非以二乘自度菩薩利他故須約大小以簡優劣。
暂无译文
名集不名諦者但合集業惑以招苦果故名集內無智慧不能諦了煩惱過患故非諦菩薩反是。
暂无译文
取其下釋義可見。
暂无译文
若例下例以今判四諦文釋二諦義也。
暂无译文
俗亦非諦者此據凡夫生死俗也。
暂无译文
若望(至)名諦此約菩薩出假俗及地住雙照二邊之俗也故經云為度眾生所以受生也此約隨智則俗受諦名。
暂无译文
若復下此明隨情但稱俗不名諦也以未得聖智故隨情俗既非諦則隨情之真例應非諦此約以智望情全奪說之故二竝非諦若約全與則隨情之二俱有諦名問經約諦非諦簡何故但云凡夫名集菩薩非集而不言二乘耶答應云二乘亦集非集已斷見思得名非集無明全在故得是集。
暂无译文
引四經者即業為因緣等四各隨一經所明。
暂无译文
而有觸對者俱舍云觸為何義頌云觸六三和生謂眼識相應觸乃至意識相應觸觸體雖一據識分六三和者釋觸義也謂根境識三和合所生能有觸對致令外觸熾然流轉。
暂无译文
此識心下釋上六識取塵為集因義也由此識心取塵牽生來果。
暂无译文
如四下引證如俱舍疏云如經言識隨色住識隨受住識隨想住識隨行住四是所住識是能住故名四識住故知五盛陰果由於過去識心住此四陰中故成五也是故六觸是集因也。
暂无译文
經為五陰作因緣者應以此句貫上憍慢等三俱為五陰果為集因也。
暂无译文
斷正未斷習者習即無明所謂無為緣習也。
暂无译文
非緣覺所侵者由無明未破故猶繫在變易獄中。
暂无译文
經患下而死者痢疾也。
暂无译文
經瘜肉方言作𦞜同思力反說文奇肉也三蒼惡肉也。
暂无译文
經拔舍利弗無上根本者如大論十二明身子昔六十劫行菩薩道有婆羅門乞眼得已踐之身子因是退大取小退大已後輪迴生死故云拔根本也准纓絡經上卷明淨目天子法財王子舍利弗等欲入七住值惡知識退入凡夫梵網疏云法才王子六心中退即十住第六心也准義是借別名通位即性地內凡位退故梵網疏云十住云性地也既猶是凡故此亦是為凡作譬遠疏判此一文為敗聖者未為雅當第三科簡者標也苦集下敘來意。
暂无译文
苦是世間果集是世間因四諦中間者於生滅苦集之後滅道之前而料簡者是結前起後也。
暂无译文
有作即生滅忘生死者用無生慧忘前生滅苦集即成無生苦集。
暂无译文
忘涅槃者以無生慧忘後生滅道滅即成無生道滅言涅槃者道是涅槃因滅是涅槃果。
暂无译文
第二三四者無生無量無作三番皆以生滅四諦為境但由觀解不同故致四種差別故於此料簡則三番皆顯。
暂无译文
若見有下出生滅相既解苦下達生滅即無生明集滅道中皆先舉生滅次達生滅即無生如文。
暂无译文
滅本不然者然猶生也。
暂无译文
明二邊無生者世間即有邊出世即空邊。
暂无译文
其意無量謂於生滅四諦而達無生無量無作此之四種徧於五時增減隨機盈縮不等來至今經皆會圓常咸歸祕藏今且約橫略言四種而已其竪約五時增減等未暇釋之。
暂无译文
若欲下解苦無苦等指經也解苦無苦已是無生後之二番義在有實。
暂无译文
次第實者由次第脩前三番至于十向方脩無作無作即實也。
暂无译文
不次者始從凡心即觀一實。
暂无译文
自有兩本者謂南北二本也舊本即北新定即南以謝公嚴觀據集諦文既開凡夫二乘有異苦諦安得混同故依集諦以定苦文例分二異而疏文語隱難見應於集諦中下改則為既於有異下加以例苦諦中五字讀之自顯但知而已不須改疏。
暂无译文
而與奪之者與之則二乘有諦奪之而無真實。
暂无译文
唯二乘(至)真偽之異者以凡夫不能脩道證滅故不論之唯三乘聖人俱能脩證但二乘則偽菩薩則真然藏通菩薩攝屬二乘菩薩之名兼乎圓別。
暂无译文
不能觀滅諦非諦者藏通兩教皆謂偏空以為諦理而全是無明別惑尚受變易生死故非實諦兩教不達故云不能等。
暂无译文
菩薩能知者別教則觀滅非滅從空出假次第入實圓人則體邊即中真實無異故真實之言在乎二教但有斷離兩事者灰身是斷滅智是離。
暂无译文
智德等事下云云者如經所明四德等事即是智斷具足也煩惱則不斷而斷故云煩惱斷財名為常智慧則不發而發故云諸佛菩薩求因緣故名淨由惑斷故得寂滅樂智斷既具不受諸有生死故自在稱我如下經文故注云云。
暂无译文
斷惑之者無二乘灰斷也。
暂无译文
初用者由見滅諦能斷惑發智以能斷能發是滅諦用也。
暂无译文
或謂五德者取名寂滅自為一句也。
暂无译文
今且作四德者以寂滅秖是明樂德義故四德明智斷如向記。
暂无译文
畢竟寂滅者色聲乃至不苦不樂凡十三相悉是事境而此事即理咸空假中一法所印故云不取相貌圓融三諦超出偏理名畢竟滅故指此滅是約體論。
暂无译文
物即常無常等者常即細物無常即麤物乃至解即細非解即麤皆應理事大小對辨。
暂无译文
經闇中喻無明也以住前菩薩無明全在故。
暂无译文
終是一道者無常即常常即無常一體無異隨緣異說而分大小理事之異也。
暂无译文
合譬中經凡十七門相從為七初常無常約涅槃生死二生非生物非物約依正生是正物是依三苦樂等約因果初苦樂是生死涅槃之果下惱非惱業非業是生死涅槃之因四實非實等約理行實非實是真俗諦理乘非乘是一乘三乘之行五知無知等約境智知無知是凡聖智陀驃等是真俗境六見非見約色心七道非道等約解行道即行也。
暂无译文
裝嚴瓔珞者謂真實諦是所嚴法身功德是能嚴定慧如瓔珞嚴身也。
暂无译文
舊云下與河西名異義同主即真實依謂莊嚴。
暂无译文
即非真下既非真俗則顯中道此門既然前後例爾故知一十七門皆約相即以顯中道故向疏云終是一道也。
暂无译文
經何故錯謬者以昔不說八正道為錯謬也。
暂无译文
嘆問者汝若不作如是問者不知道品名異體同因此能破未來眾生疑網所以嘆之。
暂无译文
會齊故理同者一十四經悉是道者但是隨機別說莫非能治同契滅理故云會齊。
暂无译文
六譬下一良毉中明水藥喻道體一隨治分多二飲水中明水名喻道體一隨欲分多三金師明道體一隨根分多四然火成上第一隨治五一識成上第三隨根六一色成上第二隨欲於此先知至文易見。
暂无译文
良毉可見者良醫譬佛識病譬觀機合藥喻說法六塵是藥所禁以六塵毒食能發煩惱病故。
暂无译文
水喻道品或言持者音遲相承為持者徒得反此與應法師同彼云梵語特迦此水之一名也。
暂无译文
𦀟利藍者𦀟埤蒼所加反。
暂无译文
經然不離金者如昔十四經所說皆不離此無作八正之金。
暂无译文
信法兩行者從他聞法名信自思得解名法。
暂无译文
數人云下彼謂前十五心從無始時來未得法眼未曾見故名見道。
暂无译文
而十六心是思惟道者謂第十五心道類智忍時已見道諦故故十六心是重見諦故知重見則是脩道譬如下平水喻五停心是有漏心故有利鈍如舡遲疾。
暂无译文
得風下喻入見道無漏觀力如舡俱疾。
暂无译文
經復說三種見慧智者北遠云如小乘中見道八忍是見非智推求名見與疑俱未得決斷故不名智盡無生智是智非見於境決斷故得名智是息求心非推求性故不名見餘無漏慧亦見亦智慧義則通。
暂无译文
經身證者於彼那含羅漢人中得滅定者說為身證經三正念處者不為信毀所動名正慧心能緣名念平等之理不增不減謂之為處言三者一不一心聽法不以為憂二聽者一心不以為喜三常行捨心。
暂无译文
經譬如一色者六根所對悉名為色眼所對是可見有對色耳鼻等四所對是不可見有對色意根法塵是不可見無對色雖有三種而同是色故云一法今隨六根更立異名謂聲香等。
暂无译文
經略意根所對者以法塵但少分屬色少分屬心故且不言。
暂无译文
經以義故(至)道分者昔隨物忻樂故使道品之名其類非一合會入同歸莫非一無作八正道也施開廢會其旨可知。
暂无译文
無量無量者一一諦皆具塵沙佛法故云無量無量喻有作無生者有作即生滅也。
暂无译文
四諦下四句初二句定次若盡下二句難。
暂无译文
就四人判中上者四人即二乘菩薩也。
暂无译文
應指四種四諦等者有作無生是中即二乘所觀無量無作是上即菩薩佛所觀。
暂无译文
應以何身應說何法者身現十界像說四教法各隨宜樂應赴無差。
暂无译文
一一解脫等者四教解脫於當教中各有四門門門四悉所離惑業見見品品一一差殊故云復有無量等。
暂无译文
名同稱異者四諦名同而有無量無生四種異稱。
暂无译文
六道陰下文中明十界陰束為四類謂一六道二二乘三菩薩四佛前二約以惡覆善後二約以善覆惡葢人天即三途葢無漏即三善。
暂无译文
葢等德者四德約內證四等約外化故知等德秖是自他而此自他二乘無分已上二類皆約以惡覆善以釋葢義六道則生死惡覆無漏善二乘則沉空惡覆大乘善菩薩下以慈悲善覆二邊惡佛陰下以真應善覆機理不徧之惡故此二類悉約以善覆惡以釋葢義又應展轉以前前善為後後惡尋文可見。
暂无译文
菩薩陰雙是者自行則真俗俱照化他則拔苦與樂。
暂无译文
佛陰雙非者事理互融咸皆中道然諸文所明十界後之四聖分別不同或以兩教二乘為聲聞緣覺界三教菩薩為菩薩界或以菩薩收於圓教因人其佛法界或指地住分果或剋取妙覺或通收三教果頭今此文明十界者定以藏為聲聞通為緣覺別屬菩薩圓唯佛界則名字已上皆佛界也此乃依經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乃至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以配四教也疏文前後所明十界多用此意。
暂无译文
眼根入施等者眼根不著於色名捨防貪色之非名戒於違順塵不起愛恚名忍所覩諸塵念念常與諸波羅蜜相應名進不為塵所動名禪了塵性空名慧餘十一入亦如是也別教菩薩義也。
暂无译文
諸佛下是圓義。
暂无译文
佛眼者雖五眼具足而從勝受名如眾流入海失本名字四眼入佛眼無復本名但稱佛眼。
暂无译文
入普門門者唯圓通入實相得普門名何者六凡尚不通出三界何况普耶二乘雖通化城亦復非普菩薩次第通亦非普義唯圓教觀根塵即無相理能徧十法界三千性相三諦一時圓通圓通中道雙照二諦獨稱普門故云入一切法等。
暂无译文
法界感應者眾生理具故感諸佛理顯故應生佛性等彼彼互融故觀凡心無非果智故云會入薩婆若海也。
暂无译文
諸經下引證圓義如央掘經云眼為寂靜門等是知三諦圓融名為寂靜六根互具故名平等。
暂无译文
入亦樂亦苦門者自證入空故樂化他入假故苦。
暂无译文
即能見色聞聲等者此約六根互用問初心云何答名字觀行雖無互用之事而得互用之理。
暂无译文
壞善壞定者四趣壞人天善欲界人天壞色定色天壞無色定無色天壞滅受想定。
暂无译文
二乘下斷見思惑是壞因不受後有是壞果。
暂无译文
菩薩下初壞生死有入涅槃無次壞涅槃無入生死有故雙壞有無也。
暂无译文
壞上諸壞者上諸壞即九界也今達九界即佛界故云壞上諸壞即是以佛界壞九界也皆空假中故云壞為法界等。
暂无译文
二乘色壞苦者破二十五有苦因苦果故云壞苦。
暂无译文
壞雙是者初壞六凡是俗次壞二乘是真。
暂无译文
壞雙非者以不思議即邊而中破離邊中名壞雙非。
暂无译文
初覺無漏下云云者二果除欲愛六品覺無漏三果除欲愛九品覺無漏羅漢支佛除三界思盡覺無漏也受佛法是上求受眾生是下化。
暂无译文
即覺不覺下或以此對一體三寶謂佛名覺法名不覺僧名和合即是雙非今謂不爾例上下文應對三諦即覺是真不覺是俗雙非是中。
暂无译文
不取二邊者別人離邊求中也取即不取等及下行中即作不作等對三諦可知。
暂无译文
非邊非中者二邊即中故非邊中即二邊故非中。
暂无译文
是無等等色者謂無等之位互相齊等故云無等等十地論云無等者謂佛比餘眾生彼非等故重言等者此彼法身等故別教菩薩謂真如妙理至果方顯由是滅事取理慕果行因故云菩薩之愛愛即忻慕之心也。
暂无译文
是色解脫等者即陰見性名五解脫名字已上位位咸然。
暂无译文
凡夫六道亦得有滅者雖暫滅四趣生人天中而復起惡昇而更沉名差已還生或恐六字悞應云凡夫外道即得禪用世智斷下八地惑故云亦得有滅禪失惑起如頭藍子大樹仙人等名差已還生若爾前後諸文皆云六道此何秖在人天耶答起惑墮惡自攝餘趣此為約滅惑義便故須就外道釋之後人不曉因例諸文改外為六。
暂无译文
灰斷不起者不能出假也。
暂无译文
滅一切滅者二乘雖滅見思而未滅塵沙菩薩滅塵沙而未滅無明故前諸滅悉猶是惑今達無明即法性徧滅諸惑也若定約其位即在初住三惑俱破名一破一切破若約住前不無此解達惑法界何所不收麤垢自落豈是次第人之多僻諍計云云請委看止觀破法遍文自曉進否。
暂无译文
無離無至者無二邊可離無中道可至以中邊事理體不二故。
暂无译文
何以下徵釋上義諸法即二邊事佛道即中道理。
暂无译文
故動下約四教列出四句次第對教顯今佛界是非動非不動修道品也藏教破見明空名動見通教即見是空名不動別教次第故兩亦圓教即中故雙非故四念處云秖一剎那心即是因緣生法因緣心生滅即是三藏三十七品因緣心空是通三十七品因緣心假是別三十七品因緣心中非空非假即圓三十七品故知若了一心統收四教一心無外權實體同。
暂无译文
是為下總結以四諦一一皆約十界故故稱無量能如是知始稱上智。
暂无译文
第三結四無量等者此即前文大分三科中第二明二諦慧也。
暂无译文
為二無量者合苦集道為世諦以滅為真諦。
暂无译文
三法印者大論云大乘經用一實相印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不二不異故小乘三法印生死二印初無常印次無我印謂初觀無常便生猒離故用初印既猒離已存著能觀故有第二印涅槃一印謂寂滅也推求能觀至不可得一切法無所依止故用寂滅印俱舍云聲聞經法相弱故須三法印治破愛觀無常治破見觀無我若入苦忍真明俱得寂滅又無常等三是能趣行涅槃寂滅是所趣果又地持菩提分品說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二印印生死一印印涅槃生死以無常為初印無我為後印此即合四為三也而言印者從喻立稱如世符印可以取信也文詮此等知是佛經反斯義者定屬魔外劉凞釋名云印者信也所以封物為驗也亦言因也封物因相付也許慎說文曰執政所持信也知第一義者即實相印也而此實相體具諸法遍攝一切又復隨機立種種名故云無量無邊。
暂无译文
十六諦者即四諦各有四行也苦下四行謂無常苦空無我觀陰緣生念念生滅故無常為無常所逼故苦一相異相不可得故空我我所不可得故無我集下有四謂集因緣生有漏和合能招苦果故名為集觀於六因能生苦果故名為因觀於四緣能生苦果故名為緣還受後有苦故名為生滅下四行者謂盡滅妙離一切苦盡故名為盡諸煩惱滅故名為滅一切第一故名為妙超過生死故名為離道下四行者謂道正迹乘能至涅槃故名為道非顛倒法故名為正聖人行處故名為迹運至三脫故名為乘新經論名與此稍別舊云空新云不淨舊云盡新云淨舊名正新云如舊云迹新云行舊云乘新云出餘名竝同大意可見。
暂无译文
唯無我一種等者在凡入聖俱觀無我故云通於真俗以聖屬真諦凡屬俗諦也。
暂无译文
餘皆世諦者餘十五行但在凡位觀之故皆俗諦不通於真世諦即俗諦也。
暂无译文
而皆下論師會通今經也。
暂无译文
相從言是真者者即牒經文也以經云知一切行無常等是第一義故第一義即真諦也。
暂无译文
以無下正釋其義只由無常等觀於凡位中能除四倒斷苦離集令得見真雖是世諦相從名真故經云是第一義。
暂无译文
依淨下今師引證也淨名所說無常尚是上智所觀不生不滅之實相况小乘真耶而又無常既是小乘三法印非真是何。
暂无译文
第二明二諦慧者依今判經則是七種二諦并初總約隨情等共有八文而古師凡釋二諦皆分六種又復二家立名不同。
暂无译文
空有指大品者謂大品所談不出空有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空是真諦有是俗諦。
暂无译文
指阿毗曇者彼論所明有此二種虗俗實真。
暂无译文
世流布者謂隨凡夫情亦有二諦應與今師明隨情二諦義同既約凡夫故亦名隨事。
暂无译文
指成論者以彼論所談盛明三假此之三名即三假也三假是俗三假破處即名為真。
暂无译文
言因生者即因成假三假名義如前記。
暂无译文
意同名異者今云凡聖即前空有謂凡夫唯有聖人證空。
暂无译文
三空有者即前世流布也於凡夫邊自具空有而是解心則非證得故前云世流布也。
暂无译文
四假實下相續是假是俗相續破是實是真相待屬俗事相待破名真理因生是俗故踈因生破是真故親意同名異義在於此。
暂无译文
舊釋下釋真俗義以經云世諦即俗諦異名第一義諦乃真諦殊稱故他人次第釋出四名。
暂无译文
第一義是無過者謂真諦至極更無過上故稱第一聖人無權智者以無俗諦可照故既二智不具安稱聖人權智全無如何化物。
暂无译文
今言下今師明真俗二種在凡在聖俱有諦名但分隨情智之別故云還是審實引淨名者合四為二則三俗一真既四不虗誑驗二俱審實。
暂无译文
有隨下隨情則凡心所解隨智則聖人所證。
暂无译文
隨情智者世情多想束為世諦聖智多知束為真諦此即隨情智判二諦。
暂无译文
故隨下總結俱有諦義不同他人局判真俗分屬凡聖。
暂无译文
喻如下謂有謂無色元一體謂轉不轉日本無殊以喻真俗名殊審實義一故云一諦二諦其義亦爾。
暂无译文
舊解下出二諦體夫二諦之體也不一不異不一故二諦宛然不異故體唯一實故他師定執一異其義俱非抑又二諦之名通乎大小小無中道事須分判故使開善立中為體亦為所破。
暂无译文
龍光寺名即生法師也本青園寺後改龍光。
暂无译文
體亦俱通者謂有二體也。
暂无译文
緣假下初二句立緣假者謂緣生虗假也。
暂无译文
雖有下融會初二句總標相即而實相即者相平聲俗雖下正示相即初二句明即俗而真次二句明即真而俗問龍光雖分二體既自相即豈非得不一不異義乎答秖由云體有二故致被今破如下文。
暂无译文
又言下約互為體用。
暂无译文
從俗取真者因觀俗虗妄而契會真理前約由真起俗故真體俗用此約因俗會真故俗體真用。
暂无译文
義皆下歷破三家初破龍光。
暂无译文
不得有相即者汝既云二諦各體則真俗互無豈得云雖有二體而實相即耶自云異體又云相即此乃二三其言矛盾自義。
暂无译文
若其下破舊師可見若其下破開善。
暂无译文
取相下約惑障諦以破取相即見思無知即塵沙。
暂无译文
誰復障中者二惑障二諦名教並明今既談中以何為障若約三諦則無明障中本釋二諦體而翻用三諦明義義不相關事同水火故云二諦之智不見中等若了今家七種二諦則無諸師偏據之失。
暂无译文
若二下顯理無一異初破定計。
暂无译文
仁王下引二經明互融初仁王明即一而異以顯不一次引大品今經明即異而一以顯不異。
暂无译文
二諦開合非一者即真俗自有單複等異共有七種如下釋經故云在後當說。
暂无译文
便成斷常者定有定異墮常見定無定一墮斷見二諦相即者真即俗故不斷俗即真故不常又一即異故不斷異即一故不常既無定執故非虗妄。
暂无译文
真在俗中者亦應云俗在真中等。
暂无译文
唯有一體者事即理故故云世諦即第一義。
暂无译文
凡有八種下初一通下七別世即凡心所解出世即聖智所證下七皆然故云通也二下藏教俗則有名真則無名。
暂无译文
三下通教幻有不實即空則實四下別接通但中則定俗則不定以隨兩真轉故五下圓接通實相名法俗名不法六下別教地前無常故燒登地見常故不燒七下圓接別教道有苦圓中無苦八下圓教真俗不二故稱和合於此預知使義無壅至下消文則同指掌。
暂无译文
他亦六種者六名如前疏列。
暂无译文
隨順下理體唯一情計有一如日唯一醉醒見殊若見此旨則下八重豈分二體故二當用此意以釋經文。
暂无译文
七種一統者除初世出世故唯七種。
暂无译文
隨緣說異者意云但是一種二諦隨緣異說而有七名。
暂无译文
今明下章安引義今明智者等者指法華玄義也。
暂无译文
若依下荊溪會同。
暂无译文
名相稍別等者彼文明七種者一藏教二諦謂實有為俗實有滅為真二通教二諦謂幻有為俗幻有即空為真此二種名單俗單真二諦三別接通二諦謂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共為真四圓接通二諦謂幻有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為真此二種名含中入真二諦亦名單俗複真二諦五別教二諦謂幻有幻有即空共為俗不空不有為真六圓接別二諦謂幻有幻有即空共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為真此二種名含真入俗二諦亦名複俗單真二諦七圓教二諦謂幻有幻有即空共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為真此一種名不思議真俗二諦已上皆是法華玄文名相也當逐一比對自曉義同是故四正三接合有七種。
暂无译文
夫論接者有始無終有終無始故也不通三藏者何也三祇百劫來入別教但在十信圓在五品是故但成後教初心從初至後有始有終雖從藏來仍同當教故不論接又雖接通若從乾慧性地來者亦不名接義同三藏初後心故故四念處云通有三種一者因果俱通即通教是二者因通而果非通即被接者是三者通別通圓即別圓用於通教而為方便便成別圓因果人也是故菩薩據位雖同乾慧性地觀慧猶劣是故亦復不受接名然通別二教三根受接約位可知。
暂无译文
就一下示各具三種隨情約全與則凡夫豈但有俗亦能知真隨智約全奪則二諦唯聖智所證凡心全無經云凡夫行世間不知世間相是知尚無於俗何況有真隨情智約半與半奪凡夫隨情雖亦有真以未證故但得俗諦聖人隨智雖亦照俗以證理故俱名真諦此於凡夫奪其真而與其俗也。
暂无译文
且出一師之見者即指智者。
暂无译文
世情多想者謂凡夫隨情解俗解真俱念想故故云多想。
暂无译文
聖智多知者謂聖人隨智觀真觀俗俱智照故故云多知知秖是照此之一番既冠下七則情智之言該乎四教悉以凡位為情聖位為智。
暂无译文
次善下釋生滅即藏教也。
暂无译文
即陰離陰等者經云解陰無有某甲名字此謂即陰也即於陰處不見我人名字如即五指處不見拳名離陰亦無名字者如離五指亦無拳名。
暂无译文
如性知之者唯經應云如性相即達陰即離性相俱空名第一義也此既推五陰無有名字而但是生空一家所明小教奚甞無法空義今文蓋是如來略舉生空而已不同他宗謂二乘但得人空也若大小影奪此或可然。
暂无译文
三復下釋無生二諦即通教也。
暂无译文
他云下引古此師立義非釋今文疏主因便引之耳今文反此者經明真有名有實世有名無實與他義相反驗他所立顯違佛意。
暂无译文
世但下正示今經義初句可知。
暂无译文
不生不滅等者此明真諦有名有實也謂不生不滅之名與不生不滅法體相稱也法即實體也故經云有名有實。
暂无译文
不能下此明藏教折法之真也故知他云真諦有名無實者但得此意。
暂无译文
能即下此明通教體法之真正是今文所辨也。
暂无译文
四善下明別接通二諦也。
暂无译文
假名幻化者假名即十六知見經云我眾生等是也經無幻化之語直是炎城毛角旋輪無實通名幻化耳此名單俗以但觀分段虗幻故。
暂无译文
真與中合者即利根者於空見不空故不空又二此見但中之不空也既名複真故云共為真諦。
暂无译文
若單下正釋經文是複真義。
暂无译文
不得言苦集等者以藏通當教道滅是真苦集非真故也。
暂无译文
今但指四諦者以通教道滅正是無明別惑變易生死故於別人全是苦集今既被接故四俱真以別苦集是當教偏真別教道滅即是中道故云即真中合此明無量下正示此義是別接也。
暂无译文
單俗單中者此即圓接通也別教中道在偏空外故受複真之名圓教達邊即中故云單也若法華玄通教二接並稱複真乃是一往細分如今文也。
暂无译文
此明有作無生等者通無別俗秖於生滅之俗達如幻化所以雙指。
暂无译文
指下一實者以下圓真即今通教利根所見故但指之。
暂无译文
經鳴稚者具云楗稚上巨寒反下音地此云信鼓律通多種今意指鍾楞嚴云眾集撞鐘也。
暂无译文
複俗單中者此別教二諦也。
暂无译文
體法始終者始死終燒事皆滅盡對體法為便。
暂无译文
析法始終者始割終壞有由破析對析法為便。
暂无译文
兩始為有者二教初心俱觀生死故。
暂无译文
兩終皆無者二教後心俱證涅槃故而此始終俱為別俗。
暂无译文
單指中道者離邊之中故曰單中單名雖與前同而單義則別比前記可了。
暂无译文
指下一實者證道同圓故得指下。
暂无译文
此約複中者即圓接別也問向圓接通則單中今圓接別何云複中又與別接通複真何別答前云單中簡複真故今云複中簡單中故雖單複名同而取義各別尋疏可曉。
暂无译文
文雖不顯者以經但云八苦故前既約別義顯後又明圓義顯准七種次第則當圓接別故云義推自成應知八苦通界內外則俗複也。
暂无译文
猶是下言此番既明圓接別則猶帶教道未是純圓之相也至第八番方乃明之有本云猶是單俗者文悞。
暂无译文
先譬次今者雖分二文至解釋時還以二文。
暂无译文
混為一釋者以法譬所明二諦撮其大旨義不出三謂真俗相即共明及真俗各明所以疏文參互牒經葢從義便。
暂无译文
父母和合生子者俗諦如父真諦如母真俗不二故云和合此境發智故云生子若據經文父母生子是合譬文約父母緣生名為世諦事釋易見故疏主更作附法門解釋故云真俗相即等亦是託事觀心意也此是共明二諦。
暂无译文
一人下明俗十二下明真一人多能者一人譬真多能譬俗一人即多能譬即真而俗三千具足故云圓俗。
暂无译文
是名下總結。
暂无译文
一切二諦等者融前七重悉歸一實如河入海失本名字。
暂无译文
第三明一實諦慧等者此即前四諦慧中第四無作四諦也前作兩向科之意如前記然此雖明一實還是次第慧中所收始從生滅至今無作始從四諦至今一諦自淺階深存次第故前二諦中明圓者其意亦爾須至下文直就圓融方名圓慧然別既俱是大涅槃心所修則次第圓融更相成顯文雖異轍意乃同歸故次第中不妨明圓圓融中自收歷別又若一往以次第對別者亦有其義以別教自行化他俱學四故。
暂无译文
何不下問非無下答。
暂无译文
束四為二者或云苦集是俗道滅是真或云三皆是俗唯滅是真具如前疏雖有異釋以四對二名義俱便。
暂无译文
義少不便者以真中二諦同是滅故若以道滅總對者則道是真中之因滅是真中之果定不可云道是真滅是中也以三對四滅既含二則名之與義少有不便故佛從顯易且束四為二束二為一耳。
暂无译文
此間等者謂此中明一實諦慧正指佛果為能依慧實諦即所依理故云依一實諦。
暂无译文
引勝鬘者以彼滅諦即今一實。
暂无译文
言苦滅者滅苦證真故云苦滅。
暂无译文
地人下地論明第八阿棃耶是真常淨識不立第九故顯棃耶即是實諦若依攝大乘論棃耶是無沒無明隨眠之識九識乃名淨識。
暂无译文
中假師者暹師云多是三論師今謂恐假字誤應作論字。
暂无译文
興皇下初備破三家次自立正義其理有歸故今引用。
暂无译文
初破三家者佛果下破第一師妄惑下破地人對邊下破中假師由此三家義非融即豈是今經一實諦耶初師能所不融次師真妄不融後師中邊不融故此三家悉為所破。
暂无译文
然一下立自義也。
暂无译文
故華嚴下法性遠離者遠離能所彼此相故。
暂无译文
非彼是此者如前三師捨能取所捨妄取真捨邊取中咸名非彼是此。
暂无译文
若隨緣例同今家以四悉意作種種異名別說如下經約境約心等凡以七義釋一實諦此即隨緣故云文顯一實甚自分明也。
暂无译文
一約境者境即所觀三諦也。
暂无译文
經名曰真法者計情自妄妙理常真凡聖一如自他互攝六而復即理在茲焉是故初心修觀應須達妄即真他宗偏指真如既非圓義近秖人云妄念全屬計情捨此二途依俙識理。
暂无译文
二約心者即能觀觀也。
暂无译文
經云無顛倒者是則二教捨生死求涅槃別教離二邊觀中道以至於圓起著悉名顛倒無此顛倒始曰圓修。
暂无译文
亦可約言行者意謂文中已有境觀人教因果唯闕於行又此約言說下又約教教即言說於義似重荊溪准下佛答既約斷惑故判為言行謂三教言行悉是虗妄問雖加行義此既有言與下約教何別答教約佛言言唯自語內行外言故云言行。
暂无译文
據人者謂大人所乘故曰大乘。
暂无译文
經非佛說者前三教法魔悉能說。
暂无译文
因體果體者道是因義果顯四德然此七科能所宛然同名實諦向云隨緣異說得意無咎良在於茲。
暂无译文
取教為實滅者謂昔二乘四諦之教解苦無苦故名實滅即經云昔者為無常想是可斷相。
暂无译文
取理為滅實者以大乘理滅二乘之實教故云滅實即經云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等然則小豈無理大豈無教亦互舉耳。
暂无译文
亦以下更約實諦諦實以分大小教理小教實苦其義審諦故云實諦大理審諦常住而是真實故云實諦此以諦實而分小大者以二乘未窮理實故奪其實既解苦無苦與其諦名如下問答。
暂无译文
皆是理實者此理非權故云理實。
暂无译文
即為諦實者諦只是理此理審諦真實故云諦實諦名雖同而有大小教理之異故以實字上下顯之。
暂无译文
是苦境者苦境即逼迫之事。
暂无译文
苦教苦智者教詮智照悉審諦故諦含二義也。
暂无译文
實是苦諦之理者實既是理則是境之所依教之所詮智之所照故云苦諦之理。
暂无译文
不二下釋實義也以境教雖殊所依是一故云不二又云下明判句不同。
暂无译文
除苦等者苦是事境事境虗假故非實。
暂无译文
餘二謂教理教既稱理而說故俱得名為實諦故云亦得判實。
暂无译文
祗用實為諦者祇以理為實諦故除境教兩句前義約教能詮理故教亦得名實後約教是言說教置教存理理方是實故除兩取實此並約二乘四諦也。
暂无译文
三種皆是實者謂如來虗空佛性之三也此三皆理故云是實。
暂无译文
後三諦亦爾等者應云如來非集非諦是實等。
暂无译文
顯時下釋三種義雖同是理不無差別顯謂出纏隱謂在纏又此三種義含六即上二明隱顯位殊。
暂无译文
是六義下一明隱顯不二是即義是知隱謂四即顯謂分真及以究竟又亦應云如來佛性是法虗空是喻法別喻通法別故隱顯兩分喻通二義同合。
暂无译文
釋兩章者四諦之文一一皆先舉昔諦次舉今教一實即云如來非苦等故云皆先釋實諦至次釋諦實也。
暂无译文
經是可斷相者昔教皆由斷煩惱生死而得真實所以今皆非之方成今實。
暂无译文
經諸佛所得(至)實諦者先舉諸佛以顯二乘非實與下如來無別。
暂无译文
更無異體者以如來等三是一實異名故也。
暂无译文
更結是非者謂結今教如來等三異昔四諦故是諦昔非諦實也。
暂无译文
苦對即道諦者對治於苦也。
暂无译文
問非下釋疑以由經明實理皆云是實非諦故此問之非虗非凡夫生死非實非二乘涅槃也。
暂无译文
為實者指中道妙理也中道既得稱實亦應稱諦以諦是審實義故是故實之與諦同出異名。
暂无译文
答如所問者此順問答也以實與諦其義既一互稱無咎。
暂无译文
二問下此問由答而生既二義俱齊經文何故簡小為諦顯大稱實而云非諦是實耶。
暂无译文
文云二諦若齊者諦字誤應云二義答意可解是知圓理名實名諦少教奪其實名與彼諦稱既簡偏小所以圓理從勝名實若約義同實通諦稱。
暂无译文
二事可見者一眾生欺誑二聖人斷除也。
暂无译文
既約斷惑者以經云諸佛二乘所斷除故故知虗妄是惑既明斷德則約行為便。
暂无译文
經一切皆入苦諦攝者天魔外道等皆虗妄故若准虗妄欺誑是集何云苦諦耶以集能招苦故從果以說。
暂无译文
二十五六等者以一切外人所計不過二天三仙。
暂无译文
言二天者摩醯首羅天毗紐天。
暂无译文
三仙者一迦毗羅此云黃頭說經有十萬偈名僧佉論此云數術用二十五諦計一為宗言二十五諦者一者從冥初生覺過八萬劫前冥然不知但見最初中陰初起以宿命力常憶想之名為冥諦亦云世性謂世間眾生冥初而有即世間本性也亦曰自然無所從故從此生覺亦名為大即是中陰識也次從覺生我心者此我慢之我非神我也即第三諦從我心生色聲香味觸從五塵生五大謂四大及空塵細大麤合塵成大故云從塵生大然此大生多少不同從聲生空大從聲觸生風大從色聲觸生火大從色聲味觸生水大五塵生地大地大藉塵多故其力最薄乃至空大藉塵少故其力最強故四輪成世界空輪最下次風次火次水次地從五大生十一根謂眼等能覺知故故名為五知根手足口大小遺根能有用故名五業根心平等根合十一根心能遍緣名平等根若五知根各用一大謂色塵成火大火大成眼根眼根還見色空塵成耳根耳根還聞聲地成鼻水成舌風成身亦如是此二十四諦即是我所皆依神我名為主諦能所合論即二十五至下陳如品中明之。
暂无译文
二者優樓僧佉此云鵂鶹以晝藏山谷以造經書夜則遊行說法教化如彼鳥故計遍造但眼根火多乃至身根風多如金七十論說造論有十萬偈名衛世師此云無勝以六諦為宗一陀羅驃諦此云主諦謂五大及時方神意此九為萬物所依故名為主二者求那此云依諦謂色等五塵一異離合數量好醜愚智愛憎苦樂勤墮此二十一依前九法故名依諦三者羯磨諦此云作謂俯仰屈伸出入去來等故名為作四者三磨若諦此云總相謂總收萬法為一大有故名總諦五者毗尸沙諦此云別相諦謂森羅萬像各各不同故名別相六者摩婆夜諦謂塵成瓶不妨礙。
暂无译文
三者勤沙婆此云苦行用六障四濁為法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亦一亦異為宗六障者方便心論云一不見諦二愚癡三受苦四命盡五性障六名言四濁謂嗔慢貪諂此三外道皆出在佛前。
暂无译文
疏云二十五六等者等取第三六障四濁也。
暂无译文
為屬何諦者問於佛四諦攝屬於何。
暂无译文
又外下問外道所說教法於佛四諦之中壞佛幾諦也。
暂无译文
壞佛集諦者以彼不知煩惱無始而計冥初生覺故壞佛苦諦者不知此身惑業所感苦空無常而但云五大四微之所成就故。
暂无译文
經誦一阿含等翻名如前疏阿含有四一增一明人天因東二長破邪見三中明真寂深義四雜明禪定涉師云阿含此云傳傳所說義至彼也正云阿笈多據形相者如瓶以眾塵所成故常眾縷成衣眾木成車既有所成故知是常如負債者若不常者初得財已後不應索後既有索驗知是常餘皆可例。
暂无译文
經毗紐天亦韋紐亦韋糅此云遍勝亦遍問遍淨阿含云是色天俱舍云第三禪頂天淨影云處在欲界之極。
暂无译文
經極者求息謂疲極之人求止息也。
暂无译文
據伴類者同類是伴異類非伴。
暂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