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四心謂慈悲喜捨三品謂戒定慧。
暂无译文
引經下此師意謂梵行淺聖行深故修四心但能通至梵天觀四諦則能通至真理道即能通義所以引經云四諦者能觀四諦即慧學也此證聖行以三品為體。
暂无译文
十二門禪者謂四禪四心四空名十二門今四無量心是十二中四故。
暂无译文
若然下與聖行辯異初且徵起意問聖行已明三品今梵行復明此三所說既同何故有聖梵二品之別異者下答釋戒定相成者謂戒定是傍扶成於慧也下句例爾。
暂无译文
道通凡聖者聖行豈不通凡而云聖人所行者非也聖先戒下聖行梵行雖戒慧先後有異而定行皆在中間。
暂无译文
梵先慧者指七善為慧也。
暂无译文
因果下聖行同前以三品為體故此不言。
暂无译文
義皆下今破初句總斥若四下別破三師。
暂无译文
皆云非大涅槃者以前經云菩薩修行大般涅槃有五種行故初師但是梵天生死之道次師但是二乘偏空之道三師但得因果之事俱非三德涅槃圓融之道。
暂无译文
若非下結斥。
暂无译文
是誰梵行者以此梵行是菩薩修大涅槃故諸師所解既非涅槃故責云是誰梵行也。
暂无译文
今言下今釋謂梵行只是初心修無緣慈達三諦理名梵行因初地分證名梵行果因果不二三諦俱融淨義有三下即三諦也淨淨者謂以無緣淨心淨於出世淨法令契不思議空不淨淨者即以無緣淨心出假利他淨六凡染法令成不思議假非淨淨非不淨淨者即以無緣淨心雙非二邊成不思議中又淨淨是因中自行不淨淨是果上化他非淨淨非不淨淨即雙非因果自他又淨淨是四聖淨法不淨淨是六凡染法雙非染淨之事以顯中道之理。
暂无译文
徧淨諸淨者以大涅槃融四聖淨法也。
暂无译文
當言慈是者無緣慈是能淨四聖法是所淨是則諸善是枝無緣是本即枝而本無緣統收慈心既然悲等咸爾故向云今以梵行徧淨等也故知梵行只是佛界四心。
暂无译文
慈有無量門者從體起用垂形六道隨機攝化故有無量。
暂无译文
所謂下正示無量門也略列六種竝在品文調象謂現師子調醉象調狂謂婆羅女子死發狂佛化為子女得本心治眼謂賊被挑眼歸佛得之治瘡謂女人施肉瘡痛佛為塗藥斯皆慈力見如是事。
暂无译文
慈遊下即迦葉讚云我今當以一法讚所謂慈心行世間。
暂无译文
悲入下即經云菩薩見一闡提墮於地獄亦願與俱生地獄中。
暂无译文
非因非果(至)非淨者即中道無緣非前二種義如向釋。
暂无译文
若此下結融即。
暂无译文
言三慈者淨淨即法緣慈不淨淨即生緣慈雙非即無緣慈文中先斥徧次即一下顯圓顯前三淨體咸不二從三下示得名既即一而三故立三號既即三而一其禮常融。
暂无译文
經住七善法得具梵行者具足應云住七善四心持戒等法得具梵行今隨便略標且云七善。
暂无译文
若傍下通以七善明傍正義以梵行修四心故正在化他聖行修三品故正在自行故今七善既是梵行之首故以化他為正自行為傍。
暂无译文
而通自行者以七善即慧四心即定持戒是戒既含三品故通自行。
暂无译文
以知法故下示通自他義只由知法故能內進己道外化眾生。
暂无译文
五義訓釋謂修多羅之名含多義故故不可翻但可以五義訓釋而已言五義者如雜心論以五義解經一涌泉義義味無盡故二顯示義能示真理故三出生義能生妙善故四繩墨義楷定邪正故五結鬘義令不散失故此乃非直翻名但是以五義訓釋修多羅耳。
暂无译文
或云下凡出兩家初謂契經是義翻故云以此代彼以此間先聖之書名經賢者所述為子史以代彼土佛說名經菩薩稱論言義翻者此方既無佛出則無佛教但可以此代彼故謂義翻若如娑伽翻海則是正翻以彼此二方俱有海故或云是正翻者第二家釋義也此謂西土有佛此有先王先王之言既名為經正可以此而翻修多羅也契謂契理契機契時契當之義佛所說教契當此二必無虗授。
暂无译文
但通無別者意謂餘十一部則有別體修多羅無別體但總十一部為修多耳以始從如是終至奉行皆名經故。
暂无译文
即是偈頌長行者此明各有別體也謂祇夜是偈頌修多羅是長行指所頌名修多羅也。
暂无译文
成論下引證只是以偈頌長行耳是則論文明指長行為修多羅豈得云無別體耶然廣釋十二部義在妙玄說法妙中須者宜尋今開善莊嚴各得片意若順經文且就通義故經云從如是等。
暂无译文
經利根後至者以根利故不假長行廣說應知先在會者不簡利鈍俱聞長行。
暂无译文
經儴佉者亦餉佉或霜佉此譯云貝也亦珂之異名耳。
暂无译文
號曰彌勒者經中從別疏文從通故云授六道等當知授記有二若與菩薩授佛記是大乘中授記若記近因近果是小乘中授記聖言說與名授果為心期名記或云受記者上與下曰授下領上曰受故使經疏二名互出。
暂无译文
不等句者謂與長行言義俱不齊等孤然而說也准此祇夜亦應云等句也以言義與長行齊等故。
暂无译文
下云頌者義與句同以句通長短故。
暂无译文
除別相被頌長行者即是簡去祇夜也。
暂无译文
戒律亦然無長行者此謂孤起不是重頌故云無長行爾。
暂无译文
無頌之長行者此言下有重頌則前之長行名修多羅若無重頌單有長行則名優陀那也。
暂无译文
經云下此經自結云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故須依經言。
暂无译文
無問自說者不因咨啟而自宣唱也一者理深意遠人無能問二者非不可問但聽者宜聞佛為不請之師不待問自說也。
暂无译文
因緣下釋尼陀那義也謂莫輕小惡等偈出在法句經上卷今佛引昔明因緣義謂藉現事緣有所宣唱名因緣經。
暂无译文
論云下成論第一十二部品云尼陀那者是名因緣經所以者何諸佛賢聖所說法要皆有因緣此諸因緣或在修多羅中或在餘處是尼陀那此解十二部中凡言論云悉指成實。
暂无译文
即譬喻經者立喻顯法也。
暂无译文
伊帝曰多伽者曰音越開善下此約本事本生合為一部故此第八翻如是語。
暂无译文
莊嚴下約本事本生開為二部則本事第八本生第九則無如是語也本事者宣說他人往古之事故本生者自說己身往昔之事故。
暂无译文
各有界別者界以隔別為義謂所說事義不同也。
暂无译文
欲明下釋經中賢劫四佛於此本事各立一名者其猶封疆不同印信亦別也。
暂无译文
合第九為本生者自他往事同名本生不開二別若開二異則無如是語也。
暂无译文
毗佛略大論注文作口夜反。
暂无译文
今經方廣者即經云方等經典其義廣大故云方廣也理正名方包富名廣理融無二亦名為等理正則生佛一如包富則三千具足教從理顯名方廣經。
暂无译文
直廣下此約大小通有十二部也徧空之理顯非中正故不名方空於六界且得名廣此乃半奪若全與者對邪名正亦得稱方若全奪者不徧十界亦非廣義。
暂无译文
即未曾有者謂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如經無人扶持行七步等。
暂无译文
亦云解義者解音解釋之解謂答諸問者釋其所以廣說諸義如是等問答解義皆名優波提舍也。
暂无译文
大乘中下此約大乘唯有九部以說謂除因緣譬喻論議大乘根利不假此三小乘亦但有九部則無方廣自說授記或云十一但無方廣此並別論大小通論各具十二。
暂无译文
光宅下此明光宅但翻提舍為論議而謂解義之名自屬受記解音解了之解以解了劫國等義故。
暂无译文
應言下明三諦義平等即空無量即假畢竟即中經文既云廣知其義須達三諦方名廣知。
暂无译文
諦視善不善者即經云如是信等也謂如是信邪名不善如是信正名善信徧名不善信圓名善戒等准說當須內訟使捨邪得正捨徧歸圓。
暂无译文
曾子下論語云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此乃曾子自省有類菩薩自知故得引證經明自知凡有十句前五知己五品善根後五知己三業所作去來身業正念善行意業問答口業自知問答勝負是非也。
暂无译文
略舉人及二乘者剎利等三是人界沙門是二乘界但略舉身口者行來坐起是身說法問答是口具論應備十界界界三業佛語從要故並略舉。
暂无译文
少用意者然意業知機方施身口但意潛密故略不言。
暂无译文
乃至別圓等者謂求大乘義通四教事度大乘義卑通教理度為尊理度為卑別教次第為尊此三悉是菩薩界次第為卑圓融為尊圓融即佛界故云是佛菩薩界也。
暂无译文
圓七善者了前七善唯心無非三諦故名圓七善也一善一切善者三諦善生。
暂无译文
一切一切滅者三惑惡滅正在分真義通三即。
暂无译文
於賢聖人天中等者謂圓名字已上雖具煩惱如無煩惱能知如來祕密之藏故於前三教賢聖人天中最為尊勝故妙玄云彼家之極極不如我家之初初也。
暂无译文
即梵行中之一品者謂七義於戒定慧三品中是慧品也。
暂无译文
無量從境者以所緣眾生數無量故。
暂无译文
四等從心者不擇怨親等皆與樂拔苦故故下釋云我心一相也。
暂无译文
境亦名等者以境從心俱得樂故。
暂无译文
心亦無量者以心從境分別不同故法界次第云以所緣眾生無量故能緣之心亦隨境無量故悉受無量心名。
暂无译文
皆同有三等者悲喜捨心既同慈心而有三緣故知三心同成慈義若唯慈心則但一無四故云難令唯一。
暂无译文
然約境下釋上但為一義也謂約境雖有生法無緣之異而能緣慈心唯是一種故云無別若爾則成難三應一何名難四應一答四同有三俱成慈義故應一也然此段明三慈義若約三諦唯有於俗。
暂无译文
五陰從何而生者謂觀四趣陰從惡因緣生人天陰從善因緣生等但觀緣生則名生緣慈也五陰是正所須是依故觀依正名法緣也無緣約佛其義可見是故三緣同歸俗諦。
暂无译文
況復餘境者況九界也。
暂无译文
經是名無緣句絕慈者二字下句之首。
暂无译文
第三下此明三緣即是三諦故此生緣含前三義猶同親屬故施所須乃知如來不假供給既但在俗故云眾生境淺也。
暂无译文
法空則深者即經云不見父母等以但見緣生之法當體即空故云不見既是真諦故云則深。
暂无译文
無緣兩無者不住法相則無涅槃之空不住眾生相則無生死之俗中道雙遮故云極深。
暂无译文
只應有三者三慈之體既是三諦悲等各三俱成三諦三諦無別據體唯三何須論四。
暂无译文
名字離合作難者以通別合標名四無量四即別稱謂慈悲喜捨也無量即通稱以此四心通名無量故所以離其通別互難合名。
暂无译文
既言下以通難別。
暂无译文
既其下以別難通有四可數故非無量。
暂无译文
若無下結成執一無量之名只合是一不可云四。
暂无译文
經一因緣者總彼十二唯一有為。
暂无译文
因緣及果者謂十二支中五支是因七支是果故唯二法。
暂无译文
三種者以十二支配三道可知四種者無明行收二世因無明攝現在愛取行攝現在有支生攝識老死攝名色六入觸受或說五種者舉受攝彼識名色等舉愛舉取攝彼無明舉有攝行舉生攝彼老病死等或說六種則三世各論因果也或說七種者舉彼識等攝生老死舉愛取攝彼無明略無行有或說八種者舉彼識等攝生老死舉愛取有攝無明行所以除之或說九種餘前三支攝入餘中亦應說十支。
暂无译文
經略不明如城經者茅城經廣明因緣故此指之或十一除生一法攝入餘中疏引河西明其所以。
暂无译文
以從非法父母生者謂私通而有此子故憚難也難去聲。
暂无译文
辟支根利者謂佛若不出迦葉即能自悟道成獨覺人則十二支中無明及與愛取俱是煩惱何故過去偏說無明現說愛取答理實齊等為分世別隱顯互論既為分世非無所以解有兩義一本末分別無明是本故偏過去愛取是末故在現說二強弱分別迷其本際迷集生死無明力強是以先說牽生當果愛取力強是以後辨問行有同是業道何故過去名行現在說有答理齊世別故隱顯互論過去之業集起已竟是故當相說之為行未來之果由業故有是故就能說之為有問識等同是苦果何故現在說識名色等未來說生死答理齊世別現在世果起已竟是故當相宣說識等未來未起令人生猒故說生死而俱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者據理齊以說也反常不定者反於平常所說以彰不定也佛果本常反云無常生死無常反談常住樂等例爾故曰反常經中凡有十二對初四對約生死涅槃分別生死之法實無常苦無我不淨如來隨化為眾生說三十三天常樂我淨如來實是常樂我淨隨化宣說無常苦等次下兩對依正分別於非眾生等是正報五陰非生如來隨俗說為眾生即彼世俗假名眾生如來就實說非眾生亦可如來體真常住名非眾生隨化生故說為眾生生死凡夫實是眾生佛破我人說非眾生非物說物等是依報於理非物隨俗說物世俗諸物就理說非次下兩對理事分別就理分別世俗虗假名為非實如來隨俗說為世諦四真諦等名為說實即此實者如來就理說為非實又復妄法情有理無如來於中說為二諦名為說實佛性是實隨妄流轉說為生死名說非實非境下就事分別三界虗妄但一心作心外無法故曰非境隨心妄取如來說境即彼妄境就實言無名說非境次下兩對就十二緣分別先觀生支起老病死次第逆推乃至最後觀彼無明能超於行今約此義以舉因緣非生說生等是初觀也於理非生隨俗說生隨俗之生就理說非乃至無明等者是後觀也越其餘支故曰乃至癡暗之心體是無明妄取分別如來說明即彼妄明體是癡暗故無明下有兩對境智分別就境分別於理非色隨俗說色世諦之色就理言非也非道下就智分別類色可解。
暂无译文
如來以是下總結上十二對悉是隨機反常之說類四無量義亦不定。
暂无译文
治惑者經文四段皆云安住菩提即是破貪欲憍慢前二是貪欲後二是憍慢。
暂无译文
經性戾字林力計反乖也說文戾曲也。
暂无译文
敦喻都肫反爾雅敦勉也謂相勸勉。
暂无译文
趍走是慈者給侍於彼令得樂故。
暂无译文
訶諫是悲者拔彼根戾之苦故是知隨彼眾生有何等惑而用慈等治之故有四也。
暂无译文
經體性有四者明其四心主質體異不可改慈為悲改捨為喜是故有四是知憐愛之心是慈之性惻愴之懷是悲之性慶悅之意是喜之性亡懷之慮是捨之性心無存著故曰亡懷由茲四性得報不同。
暂无译文
徧淨等者大論第二十云問曰佛說四無量功德慈心好修善修福極徧淨天悲心好修善修福極虗空處喜心好修善修福極識處捨心好修善修福極無所有處云何言慈果報生梵天上答曰諸佛法不可思議隨眾生應度者如此說又三界中徧淨最樂故言福極徧淨復次從悲定起迴向空處易從喜定起入識處易從捨定起入無所有處易復次初禪有覺觀分別修悲易喜支修喜易樂支修慈易一心支修捨易復次初禪修悲易二禪修喜易三禪修慈易四禪修捨易此即修四無量定之處所也而疏中但引一文總結前非者非前迦葉五重難也。
暂无译文
嗔有輕重者六番中皆有輕重而初番云恚後四云嗔互現其名更無別說而六番中經文例皆三段先舉二嗔次列兩名後明治法初番中奪命重嗔麤易捨故慈能斷鞭撻輕忿難離修悲方治二番中嗔眾生者應生嗔處或容浮薄故慈能治嗔非眾生不應處起性必深重修悲方治非眾生者即無情物如虗舟之觸飄瓦之擊也三番中有緣生嗔性容輕薄故慈能治無緣生嗔性必深利故悲能治四番中若藉過去久遠因緣而生嗔者去因玄遠嗔容輕微故慈能治若藉現在內緣而生嗔者覩相起發嗔必增強修悲方治五番中嗔聖人者不應處生易可除捨故慈能治嗔凡夫者可嗔處生難可除遣修悲方治六番中上嗔易斷故慈能治中嗔難遣修悲方治極細者修慧方斷是以不論。
暂无译文
豈逐行為三者不應以皆修生緣等淺深不同以為三法也。
暂无译文
或言下引他釋也。
暂无译文
雖有兩人者即見行利根人愛行鈍根人也。
暂无译文
而有四行者利人見鈍不解欲與彼解了之樂拔於暗鈍之苦故有慈悲二行鈍者見利人速解必起隨喜心捨離嫉妬意故有喜捨二行故使二人各有兩行還成四法故經云以行分別也。
暂无译文
廣解釋中經文四段例皆先間後釋初門中緣多眾生故名為緣而不能自在三昧與樂艱難故非自在釋第二中云如緣父母兄弟眷屬與樂心易故名自在所緣狹少故非無量既非無量云何上言是無量心有四種乎葢是無量中分故名無量如一比丘眾僧中分亦名眾僧此亦如是後二門可知。
暂无译文
此兩俱住大涅槃故者以別圓二教俱有中道故云住大涅槃。
暂无译文
次第似真俱小者似即三十心真即十地以存始終教道故望圓俱小。
暂无译文
不次第似真者似謂十信真謂登住。
暂无译文
或謂唯一但七者他人見經文但冤親各分三品中人不分故但有七毗婆沙論亦但七品。
暂无译文
中人於我下他人釋中人不聞所以也。
暂无译文
一往下今師判有九品謂經文一往不開中人故知但七約義細論中非無三。
暂无译文
然此下正示中人三義謂雖非我親及冤而其人既有愚智等異豈免於上智者起愛下愚者起惡中庸者不愛不惡貴賤亦爾以此而推世人之心於非冤親孰免三過分為九境義實可憑無文有義智人所用斯之謂乎。
暂无译文
但欲下三親三冤者親中三品一上親謂師僧父母生我法身肉身故二中親謂兄弟姉妹同學等三下親謂惠我財物或朋友等。
暂无译文
冤中三者一上冤奪我父母性命等二中冤奪我兄弟同學性命財物等三下冤奪我朋友性命財物等中人三品如向明。
暂无译文
三樂者諸佛樂為上菩薩樂為中諸天樂為下三苦例應可見。
暂无译文
若全未修等者此明人之常情皆欲與親之樂與冤之苦也。
暂无译文
若初下明修相然此慈觀佛為眾生多於違情境上起嗔行相增盛故令修慈不擇冤親平等與樂問自身有樂可施於他忽若自身無樂將何施與答自身若無樂可施即但運心將他人諸天菩薩等樂而惠施之願彼冤親同皆受樂文中先併對次直對初併對中於三親與三樂者此初起觀時且順行人之心於親生愛故以三樂與彼三親即上親與上樂等也中人三品於我無冤與樂亦易故次與之。
暂无译文
上冤與下樂等者若與上中之樂則頓違本心以昔於重冤但欲與苦故今初起觀且與下樂於下冤境起嗔既輕故可頓與上樂然此上樂只下品上樂耳未是親中三種之樂者以人既九品不同故使三樂不無親疎之異是以第三修時併與三冤下品上樂也須知第二修時中上之樂亦是下品中上耳第四修去例應可了至于第九修時三冤尚得三親上樂而況三品中人是則九境咸霑上樂故知修觀從易至難故至第九修時冤親平等名慈心成是則一州一國一世界乃至十方所有冤親悉皆平等然此疏符經作此釋義對經研覈方知有旨故不可以諸論七品行慈義來此會同。
暂无译文
又直下對也以人有九種樂有二十七品何者如初入觀時上親併得三樂中親已得下中二樂下親唯得下樂所以第二入觀中親與其上樂下親與其中樂第三入觀下親方得上樂文中中人三品但出下中三品中上中中例然冤人亦但出上怨耳中下可例疏云初入觀時三親與三樂者應云上親三字恐誤今文中下示經存略可解。
暂无译文
經得慈非大慈也者得歷別慈非圓頓慈也。
暂无译文
初文唱者以次第心離事求理不能達惑法界所以難成。
暂无译文
惑弱慈弱者別人次第斷惑外凡菩薩三惑全在尚未成就眾生緣慈而況無緣故云慈弱。
暂无译文
達惑慈成者圓教初心雖有煩惱如無煩惱達惑即理不緣二邊名曰無緣住前尚爾何況分真。
暂无译文
經豌豆一丸反。
暂无译文
第二顯大者經中從勝而說偏就分真以明四心顯其大義住地從略。
暂无译文
經菩薩住於初地者以別初地證道同圓故次文云初住菩薩豈非別圓證同是故並列又地約所依住約能依若然者雖云初地只是初住約所依說耳。
暂无译文
但見實相等者闡提雖不是菩薩大冤而違佛法名為大惡圓修菩薩見彼闡提不斷性善以一心三慈始從名字位已上但見佛心眾生三無差別同一涅槃故云不見其過。
暂无译文
今明慈亦拔苦者經云除無利益是顯慈亦拔苦也。
暂无译文
顯悲亦與樂者經文煥然。
暂无译文
捨中亦二者經約三義明捨前二是拔苦初顯生已離苦故不須擁護次顯己他離煩惱苦悟空平等故此二義屬拔苦也第三捨有與樂義如文但經明大喜唯有一文故疏不釋據義亦應含二以見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心生歡喜是則四心皆具拔苦與樂二義也。
暂无译文
六度本者以一心三慈為無作六度之本達施等五無非三諦法界方名具足。
暂无译文
發心本中經先得世間等者世間即梵天之因達禪法界故曰然後發心此即名字觀行相似三即同名發心。
暂无译文
得出世者即轉似入真於初住位出離分段變易二種世間分真無緣大慈也。
暂无译文
自相本者經云因世得出世者良由世禪即是佛性故至初住方能顯發乃知世間事禪本相是理。
暂无译文
開善為實觀者他見遮離中明往昔行慈得為梵主故謂為實。
暂无译文
經世壞生光音者以初禪梵天為火災所壞故。
暂无译文
嘆其遮者汝是下位能於我前無所畏懼而遮行慈無有利益真是勇猛故以嘆之。
暂无译文
經願與彼樂者大論云菩薩因時但是普欲與之至果方能徧與其樂。
暂无译文
經聖種性同佛種性故。
暂无译文
經不及修一慈者不及一生緣何況法緣無緣耶。
暂无译文
聲聞假想之非者二乘未得真實所行之慈但名假想。
暂无译文
經修行如是大涅槃者只是了達色由心造全色是心心具三千依正攝盡故能轉境自在無礙。
暂无译文
釋中下疏釋經文凡有二段初疏主正解二治者助釋初文二初乏引常徒所解。
暂无译文
可實轉者意謂金土可永轉故。
暂无译文
但能令見者意謂但可令機熟者見變眾生為艸木變艸木為眾生而其體實不可轉以不可令有情作無情等。
暂无译文
二一師下正舉智者釋義二初斥違經一師即指智者對前他解故云一師經文於金土文下結云隨意成就依正文下結云悉隨意成是則皆是實轉古人那得違經而謂一實一不實耶二菩薩下正釋義二初明依正互轉如文二若言下釋出互轉義二初約事理正釋當知眾生有非眾生若輔行云若論無情何獨外色內色亦然以有情正報之身本是四大和合虗妄而立則與艸木其體無殊故淨名云是身無知如艸木瓦礫轉正為依義在此也。
暂无译文
若言下諸法之言豈隔艸木。
暂无译文
安樂性者即是佛性既云諸法有性則知一切無非眾生故輔行云若論有情何獨眾生一切唯心是則一塵具足一切眾生佛性亦具十方諸佛佛性轉依為正義在此也故云即非眾生亦是眾生。
暂无译文
二情與下約性徧結示若言有情有性性徧一切艸木咸有輔行云一切萬法攝屬於心心外無餘豈復甄隔但云有情心體咸徧若云無性何但依報正報之身亦同艸木故云准此可見然依智者釋義通論性體美則美矣而於事用互轉之說其義尚隱故使荊溪更加助釋。
暂无译文
二私問下治者助釋二初牒文雙微。
暂无译文
是義難信者菩薩變人以為艸木變艸木以為人若其永變不近人情故云難信。
暂无译文
聖力徒施者既不實轉則同妖幻聖果之力乃成空設。
暂无译文
二總而下約義答釋二初約理事二轉以正明二初約內證即事而理明永轉諸佛即妙覺究竟菩薩即真因分顯。
暂无译文
自既下正明二人內證混融即理而事依正兩殊故不二而二即事而理依正一體故二而不二即十不二門云依正既居一心一心豈分能所雖無能所依正宛然也然其事理體一凡聖何殊但理具情迷於凡自異理顯智悟於聖常同。
暂无译文
能令下即是聖人說己所證以示凡夫令彼下凡亦達此理故云亦復如是轉迷成悟金不為礦故云此則永轉即楞嚴云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也約義則有名字觀行相似分真究竟等轉今云永轉乃是稟教悟理得相似已上方是永轉以相似去不退轉故五品已還容有退失不成永轉。
暂无译文
二若暫下約外用即理而事明暫轉此由聖入本具自他依正不二之理故至果位自即益他隨順物機宜見轉形而得益者故有變化眾生為彼艸木變彼艸木為他眾生而令彼眾生亦不覺知為聖所變但有緣者見之耳然須深推其本不由理性不二何能暫轉者乎。
暂无译文
二況復舉事理互融以結示文中先引經文明互融相次勸後學當思經旨初文者於一理上而立三名謂無緣大慈法身如來正因佛性雖有三名實無三體故皆云即而此理即事故云佛性即諸法故諸法之言統收十界依正之事事理相即永轉何疑神用化他暫轉可信是則芥納須彌毛藏巨海亦是暫作令彼不知以此類同義旨無異故勸後人再思此義但是功德者他謂四心但是梵福即是禪中功德暫伏嗔等失禪還生故非究竟。
暂无译文
猗樂者於宜反文選音義云猗美也顧野王曰歎美之詞字又作禕郭璞注爾雅云禕謂住麗輕美之皃今謂慈定成就伏彼嗔躁安和輕美故云猗樂相伏。
暂无译文
此中下今經四等即是大涅槃心之所修習達禪定實相三智圓融能斷諸惑故云即般若等也。
暂无译文
舉八事者即經云飲食等八為下發誓中八事作本也。
暂无译文
經是田非田者謂持戒者是福田破戒者非福田。
暂无译文
經是器者施財食等必用篋器故吉時吉日乃施是處清淨僧藍應可施。
暂无译文
不計飢饉豐樂者不於年豐則施手飢則止又是不見彼人貧窮飢饉受施豐樂之相也如是簡擇則心有依止全是妄想皆非菩薩故疏云皆不作如此施即向經云其心爾時無所依止也。
暂无译文
經不見施者等者即是以圓不思議空中二觀泯蕩三事相著而空中即假故常行布施則因果不亡善惡斯在。
暂无译文
經其鏃字林子木反箭鏑也。
暂无译文
顯圓慈相者經明四等皆云眾生如子者則是菩薩觀生佛性與我相關故如子也同體之慈義斯現矣凡有八重者華嚴淨行品雖有一百四十皆是單願今雖八重於一食等而有多願是知行檀必須誓願導之方有所至。
暂无译文
經飲八味水者謂涅槃河具足八味一常二恒三安四清涼五不老六不死七無垢八快樂。
暂无译文
經得一甜味者如四相品初云說苦酢味無常醎味無我苦味樂為甜味我為辛味常為淡味煩惱為薪智慧為火以是因緣成涅槃食今願眾生皆得大般涅槃安樂之法無有大小六味之殊故云甜也以世漿味甜故因事表理。
暂无译文
面各四寸者如來著衣離身四寸四面各離總成尺六。
暂无译文
第五下經明戒義甚廣而疏但釋無戒及無作戒者以此二名有濫故須簡示餘皆可見故不須釋。
暂无译文
無戒下簡非一非不受名無以大乘戒必須作法受故二非是不發無作名無故云及受不得之無此謂無殷重心雖作法受而不發戒體也。
暂无译文
華嚴下顯是凡引二經皆是精持禁戒而持無持相故云如虗空等故大集云見住戒非故也是則前三教人不達持犯法界俱名住戒之非也。
暂无译文
言無作下亦先簡非謂此大乘中道之戒名為無作非同小教成宗所談第三聚之無作也。
暂无译文
乃是下顯是可知。
暂无译文
經天中天所臥之牀者即妙覺如來以究竟三德為牀又同法華如來座者諸法空是菩薩所臥即是分證。
暂无译文
經初中後心常入涅槃宅者只是圓因圓果俱觀實相耳。
暂无译文
經離二乘錠者錠音定錠亦燈也呂靜韻集云有足曰燈無足曰錠。
暂无译文
為三乘本者則總攝四教也前為大乘本即別語別圓也良由無緣大慈即三諦理一心三諦十界統收四聖法界則攝四教若大若小若權若實。
暂无译文
次一切法者只三乘教中所具種種法門而已故云用慈攝一切法無法不徧也。
暂无译文
初文即是三乘者經云菩薩諸佛只是於大乘中具舉因果耳。
暂无译文
不淨與出入息者即五停心觀中二種停心也謂一者多貪眾生教修不淨觀二多嗔修慈三愚癡修十二緣四思覺修數息五著我修界分別雖有五門然其要者其唯二種故俱舍云入修要二門不淨觀數息貪尋增上者如次第應修故使今經但舉此二。
暂无译文
言甘露門者涅槃如甘露此二能通故名門甘露之門名甘露門應以甘露喻四教理。
暂无译文
經無常生滅等者北遠云無常生滅是總相法念處觀四念處是別相謂觀身不淨等。
暂无译文
論師下且就色說七餘陰可類若依成實判位此七同在聞思修地中而毗曇亦說此七判位則與前異謂前四在四善根乃至見道後三修道。
暂无译文
三觀下先准小乘今文乃依成論也約位在四善根若依毗曇則以觀陰入界名三觀處約位在總相念若大乘下即是達三道即三德名三觀也瓔珞所明則別教次第三觀二諦觀是空觀因觀生死而證真空俗是入空之筌故云二諦位在十住平等觀是假觀前十住位已破假用空今十行中復破空用假二邊各有破用故名平等以此二觀為方便得入中道觀也修中十向證中初地。
暂无译文
注云云者一心三觀如大論此則已當徧四教釋三觀也前約苦等即是藏通經八解脫如下第二十八經中說。
暂无译文
無諍下三解中初義屬藏次義屬通後義收別圓。
暂无译文
經諸神通六種不同故云諸也亦是修發不同或漏無漏故云諸。
暂无译文
實徧下二句上句云即是諸善下云徧於諸善者由即故徧由徧故即而即顯體同徧顯廣攝。
暂无译文
先明即大乘善者是實相隨淨緣故有十五句異。
暂无译文
即小乘善者是實相隨染緣故有十六句異而皆隨緣不變即事而理以佛界名淨九界名染故知小乘是染緣也。
暂无译文
二云下以十地判三慈古人雖用歡喜等十地之名而此釋義乃屬通位良由不分四教所以致此淆混若是別位則始終顯中豈得云空心等耶今師於玅玄明通位義與此同。
暂无译文
疏云空心多者玅玄云通菩薩從乾慧至見地多用從假入空四地下玄云從薄地用遊戲神通多修從空入假八地下玄云從支佛地學二觀雙照入菩薩地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今云並觀只是雙照而云是雙非者以照俗則非真照真則非俗故於雙照得雙非名是知古釋不出通意。
暂无译文
冥真故非有非無者以佛果妙有冥合真空故非有無。
暂无译文
今言下今破緣五陰等者破初師疏主意以生緣法緣與假實名同謂生緣即眾生假名法緣即五陰實法假實俱是生死有法初師豈得云法緣緣無耶故云五陰法如何是無也。
暂无译文
又若下縱破若謂法緣是無又與無緣如何區別故云無緣何異此由古人但明二諦以配三慈雖有雙非之言但約空假互奪故使疏主順彼立義以法緣是有無緣屬無竝而破之若約今家以此三慈敵對三諦則無此難。
暂无译文
又初下破第二師豈一向空者若是別位則見中道故非空若是通位乾慧性地實未證空亦非一向。
暂无译文
又非下正破第二師云八地至十地是雙非也以第十是通教佛地故以今經明行無緣慈者正是因人豈是佛地此亦兼破第三家同據佛義也。
暂无译文
此乃下明今釋也若緣等者即前三慈各具此三故無有無之難然亦不妨以此三慈敵對三諦。
暂无译文
今於一一慈中各有三者乃即一而三。
暂无译文
又緣於三諦等者此以三諦釋三淨義以前三淨即三諦故。
暂无译文
引中論者通證三慈各具三諦。
暂无译文
假名四句者謂此四句無定四執其體互融故以有無雙非以判三慈而非戲論。
暂无译文
經覺寤居効反寤亦覺也蒼頡篇覺而有言曰寤。
暂无译文
若佛實修下經云菩薩疏云佛者因果互舉。
暂无译文
中間非橫者謂合得八十壽而或夭折故假慈力除橫死夭折而得定壽也念佛作福能延壽者應知但是免橫而已今文據長且云八十其或定壽二十三十等中間亦有非橫則慈能益之然亦假機緣樂善慈方為益感應道交因緣和合非孤然也顏子行仁而壽三十者此乃得其定壽安可謂行仁反招短折耶故知三十之壽自由往因中無非橫功由現善行仁之益明同指掌楊子法言曰或問壽可益乎曰德曰回牛之行德矣曷壽之不益也曰德故爾如回之殘牛之賊也焉得爾李軌注云言復甚也。
暂无译文
如初下以不煞是長壽因煞害是短命因故舉煞業三時無悔以明定業一時有悔則成不定煞業既爾盜等例然惡業既爾善業亦然且如不煞放生三時無悔則後受果報乃獲長壽而無橫夭此乃定業感定報也。
暂无译文
一時有悔者雖感長壽不免橫死故假佛慈益之免橫。
暂无译文
問義自下據惡業為問耳。
暂无译文
轉重為輕者例如小般若云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亦同十住婆沙論云願今身償不惡道受也。
暂无译文
青泥者青謂銅青等染泥謂雜泥等染即黑色也然此青黑實非正色木蘭赤色亦然木蘭謂菓汁染等南山云予於益部親見木蘭樹皮赤黑色鮮明可以為染。
暂无译文
但其點小等者謂著木蘭雖以青黑點之遙望還是赤色有本其點下或剩雖字者非。
暂无译文
經南天竺者天竺或言身毒或言賢豆皆訛也正言印度印度月名良以彼土聖賢相繼開悟羣生照臨如月因以名也。
暂无译文
經馳騁丑領反廣雅馳奔也騁走也。
暂无译文
經私吒竹嫁反。
暂无译文
經割其股肉者運曆曰唐開元二十七年明州俚人陳藏器撰本艸拾遺云人肉治羸疾自是閭閻相効割股藏器葢依此經也。
暂无译文
是附庸者此謂五等諸候列國外不滿百里小國也庸用也謂國色微小不能自通於天子以國內稅賊附用於大國諸候也。
暂无译文
經復念宿嫌者稚年被釋種罵為妾子故。
暂无译文
經劓魚器反割鼻也。
暂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