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梵行品之二
一心已成者即捨心離著也古人意謂見他離苦得樂而生歡喜若不離著梵行不成故云一心已成也。
暂无译文
今亦一往者且以三一各立一果義當歷別四心互通義當圓融。
暂无译文
若二往者不應兩判但是文略及互現耳。
暂无译文
即理而事者內證三德之理而外運四心之事。
暂无译文
與愛相扶者以慈等被物如母愛子故制其果名為極愛。
暂无译文
捨心下可解是則雖有四心但成二類前三屬有後一符空故但二果。
暂无译文
果豈隔別者既四心互具理合一心皆有二果。
暂无译文
經明三一各有一果者葢是佛言隱略故云文略又是佛言巧妙互現其名三心得極愛果非無平等果捨心得平等果非無極愛果故云互現。
暂无译文
若過若不及者今明梵行之果正在別初地即圓初住若云八地是太過若云性地乃通教內凡是不及俱不得中也。
暂无译文
子非我內者子是所愛境非能愛心也。
暂无译文
結判分明者初文末結云名曰極愛後四文末皆結云名一子分明若此也。
暂无译文
見諸凡夫者即是見人天道起四趣惡因也。
暂无译文
別譬發心等者謂依四教發心學人即是四聖法界初心也故兼前文則慈被十界怡然理順。
暂无译文
起於取著者四教四門各執成著。
暂无译文
譬五陰者皆由緣陰執有我身於是便計我解為是他學為非諸惑浩然潤彼三業招感生死何莫由斯。
暂无译文
左譬實等者西方君父師皆面東故左在北屬陰陰靜譬實右在南屬陽陽散譬權定觀智拔義亦如是定止散動譬父母見已及與左手故云定觀觀見也智能破惑譬右手總上權實定慧是拔彼意業之惡既雙以左右配拔意業故單以捉頭譬救身挑出譬殺口。
暂无译文
別譬苦果者以前二文俱譬惡因故此別明所感之果第五通譬則兼前三文經若墮地獄是果造作善惡是因。
暂无译文
直申不解者如佛向舉五譬皆住極愛及一子地復云殺婆羅門其義秘密故我淺智不解。
暂无译文
或云五難者即開初煞婆羅門難為三并下二文故有五也。
暂无译文
經則應護念者既住一子地則應護念何故行煞。
暂无译文
經若不住等者若不言住此地應同凡夫行煞墮獄又何不墮。
暂无译文
不及弟子者弟子即須菩提。
暂无译文
經佉陀羅炭者僧亮云一燒六日乃滅堅利傷人。
暂无译文
總寄迦葉者由迦葉問故寄而斥之以誡後代無智謂佛實罵實煞之者。
暂无译文
上迦葉問等者引聖行文與此辯異。
暂无译文
一解下出二家釋義初家全非上佛答意且上答意者謂雖未得不動地為護法故為駈遣惡人故破戒無罪而云得地及破戒者非上答意人師妄說若然者則是未得地不許破戒也。
暂无译文
二解下次師解義與上文合只由得地入真則可見機破戒其理必然故前但問未得真時有緣得破否故佛答云得是知前云破戒是未得入真凡位遇弘法緣則許破戒此破殺戒是入分真聖位見機因殺得益故破故云即得於真也。
暂无译文
理在其間者前煞聽戒童子是化今云煞婆羅門是實不可一例局文謂二俱是實及二俱是化也。
暂无译文
經憲制爾雅憲制法則也廣雅制禁也。
暂无译文
經熊羆胡弓彼宜反說文熊如豕山居冬蟄爾雅羆如熊黃白。
暂无译文
經和尚外道名師也故和尚之名內外通有僧傳云郁波弟耶此云常近受持者苑法師云西域流俗謂之殟社于闐疏勒云鶻社此方訛略云和尚也羅什翻為力生。
暂无译文
經譬如掘地(至)無有罪報者嗔心掘地寧有罪報慈心殺闡提的無罪也。
暂无译文
經癡人食唾者調達化為小兒坐闍王床上王以唾飼之。
暂无译文
七事中明降曠野鬼即比丘出生本起也今佛寺圖於門壁二神像者即曠野鬼及佛化身其為居士形立於後者即手長者其女像即鬼子母亦是出生本緣見十誦律故古人并而圖之寄歸傳云或圖門屋下或𦘕食厨邊。
暂无译文
經惟仰語向反韻集云仰恃也謂取資於人曰仰仰亦望也。
暂无译文
所以然下示生起意也所以初明平等次辯知見者只由平等是法性寂義知見是法性照義既是即寂而照故有二文空是寂義有是照義權實亦然。
暂无译文
上三下更對上果以辯互顯三心是事佛境是理既即事而理故於文末結云汝於諸佛所有境界不應生疑。
暂无译文
即事(至)互顯者前明即事而理今明即理而事故先示平等次說知見故云互顯向三雙中寂空實是理照有權是事。
暂无译文
七地入寂滅者華嚴十地品云解脫月言佛子菩薩何地未能入寂滅金剛藏言六地未能入今住七地於念念中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是菩薩成就不思議身口意業行然此乃是別教教道故今不用。
暂无译文
理同能異者佛性理同功能則異前是照用此是寂用也。
暂无译文
何得淺深者責古人也。
暂无译文
例聖下須知五行之果同在初地。
暂无译文
大品明十八空者大論三十四廣釋其相今依彼略消名義一內空所謂內六入空無我無我所二外空所謂外六入空無我無我所三內外空所謂內外十二入中無我無我所無內外法四空空謂以空破內空外空內外空破是三空故如淨名云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故名空空五大空所謂十方相空故名大空以十方無邊故空六第一義空所謂諸法中第一義者名涅槃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即第一義空也七有為空有為法者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今有為法二因緣故空一者無我無所及常相不變異不可得故空二者有為法相空不生不滅無所有故空八無為空無為法者名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如虗空故今待有為故說無為若有為法不可得則無無為之可著即是無為空九畢竟空謂以前八空破諸法畢竟盡淨名為畢竟若無諸法亦無畢竟之可著名畢竟空十無始空一切世間若眾生若法皆無有始無明覆愛往來生死始不可得破是無始於無始中無執著故名無始空十一散空所謂五眾和合故有人若智慧一一分別破散人與五眾及所破散皆無所有是名散空十二性空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若待因緣名為作法今諸法中皆無自性性不可得名為性空十三自相空一切諸法有二種相一者總相如無常等二者別相諸法雖無常而各有別相如地有堅相火為熱相如是二相皆空故名相空十四諸法空謂五眾十二入十八界等法皆入種種門一切法有相知相識相緣相增上相因相果相總相別相依相等一切皆空空無實故名諸法空十五不可得空一切法及因緣畢竟不可得名不可得空十六無法空無法名法已滅是滅無故名無法空十七有法空所謂諸法因緣和合故有今皆空名有法空十八無法有法空亦以觀無法有法空故名之為空又九十二云是十八空性亦自空即是能空亦復皆空以二經互顯故得引同。
暂无译文
或論七空者楞伽俱列七空一者相空分㭊自他共不能生故二者自性空空於諸法自性不生故三者無行空陰本涅槃故四者行空陰入和合離我我所故五者不可得空諸法妄計無可說故六者第一義空自證聖智離過習故七者彼彼空空中最下無復彼此故亦是合十八為七空耳今處中說非十八之廣非七空之略故今十一名為處中。
暂无译文
然大品下彼經正蕩相著故明空則廣今經正談性徧故明空則略且對大品故受略名。
暂无译文
總其下明二經文異義等以彼不共般若即今佛性今經十一即是彼空況復空即佛性佛性即空故云互顯但彼兼帶與此為異今雖有小同知圓常。
暂无译文
互無空者說內空時無外空說外空時無內空餘五皆爾名互無空。
暂无译文
住理空者謂自性是空也。
暂无译文
皆是理空者謂此十一並是真諦。
暂无译文
修行有漸故者初觀生空次觀法空次第漸深至于佛果觀師破病得今家對治義融冶音野。
暂无译文
有人評下消名貴在區分宜依冶城故云於文為得詮理孰分內外宜依開善故云於理為得雙取兩家乃成正義。
暂无译文
理外橫計者乃至於圓融四德同體三寶而起定執亦名邪計理無定執定執乖理故云理外。
暂无译文
理內正法者即名字已上順理生解無定四執故名理內。
暂无译文
經從內空者無父母至財物是所空境次從是內法中下舉能空體。
暂无译文
經外空但云亦復如是者謂前內空時無外空所空之境即名內空今外空時無內空所空之境即名外空所以疏文共為一釋。
暂无译文
經內外空者先出所空境次唯有如來下出能空體經有為空者先出所空境次是中下出能空體。
暂无译文
經無為空者先出所空境次從佛等四下出能定體始破明無者以上非今貫之謂非今修此空觀始破執著明空應知本來自空非始今日昔由妄計執之成有故知空理無有始也故云無無有始上無訓空下無訓非義則易見。
暂无译文
經從生死無始是所空境次從皆悉空寂下出能空體。
暂无译文
破性說性空者謂內因外緣破四性計故得證空。
暂无译文
二云下由本性空故性執可破。
暂无译文
如貧下此乃無有空中喻而引著此中者由性本空故無所有所以疏文不釋後義以可見故。
暂无译文
經無所有空先出所空境次從菩薩觀時下出能空體愚癡人譬外道貧窮人譬二乘次云貧窮乃正譬菩薩語同意異思之可知。
暂无译文
兩不之義者論八不明中今則與彼不生不滅義同無眼是實法空無主是假名空假實之名雖通於小義即大乘不生不滅。
暂无译文
凡小所迷沒處者經既云支佛等即等取凡夫空見故云凡小是是即權智分別故云是是實智冥空故云非是。
暂无译文
三句責下空境亦空故云空空即了所觀不可得也空來下觀空之智亦空故名空空即了能觀不可得也此乃偏小乘中皆達能所俱空故下云空境空智此猶是偏也。
暂无译文
空能空之法者謂以圓中不思議空來亡偏小能空境智之空故名空空。
暂无译文
若直下判前三句。
暂无译文
若將空空空者凡三空字謂若將圓空來空於偏小之空也。
暂无译文
河西下皆道朗疏文中語也。
暂无译文
而智體不空者即存著能觀謂我能觀空此由執空翻成於有故須推撿能觀至不可得故云遣破惑情能所俱空得空空號。
暂无译文
是有下結成上義是有結上萬法是無結上智體亦空結上遣破下句即云四字即章安語指明彼義故云下句等。
暂无译文
前計既空者萬法既空也智不獨有者智體亦空也。
暂无译文
真悟下若論真悟豈存能所故云理無竝照。
暂无译文
雖無下謂真悟雖爾而初心修觀取理難當必須遣破方得真悟故云可知。
暂无译文
有漏下二法雖殊能空體一其猶木火艸火木艸自異燒滅本同以破常情執事分理故重無漏而輕有漏豈知空義一揆何重何輕。
暂无译文
萬法既寂下正示二空體一義萬法是有漏智體是無漏。
暂无译文
葢謂妙空者能所俱亡中空不二故非二乘智力所及。
暂无译文
涅槃般若更互相顯者彼經指此此經指彼以顯實相般若性淨涅槃名異體同是故互指。
暂无译文
今約下結歸三諦也其文雖廣義不出三三一互融即心而具結歸之意妙在斯乎此則已成觀心解也故不可以前文義局今諸名今消諸名俱順諦義。
暂无译文
而以內外為真俗者真諦亡泯望俗為內俗諦建立望真如外。
暂无译文
即二俱空者中諦雙遮二邊俱泯。
暂无译文
不見元祖者即真是俗故真無始即俗是真故俗無始中即二邊故中亦無始。
暂无译文
本來自空者一一互融本無定執闕無所有空應云三諦俱寂名無所有。
暂无译文
真即是中等者以真中二體二無二也俱亡泯故。
暂无译文
後嘆下追釋空空義以前經文文相難解今以諦消宛然易見故此廣明前經有三段謂初嘆次釋後結今云後嘆恐是字悞。
暂无译文
凡小聖所迷沒處者謂圓融三諦凡小不知名為迷沒。
暂无译文
一一諦悉備真中者既即一而三故三諦各三於一一諦但取真中者以明空空義故謂真空及中空故云空空單照一諦即具空假而未云中者以明是及非是義故下結空空還約中道義同向說。
暂无译文
若雙下總結若雙即前云雙照若隻即前云單照若三即前云三諦相即若一義與隻同。
暂无译文
皆不思議者只由三一互攝一心所具故使雙隻三一自在無礙皆非凡小心思言議所及。
暂无译文
前離後得者經有二段前段有法譬合以明離著後段但有譬合以明得法即廣二無對已下文是。
暂无译文
經於一切法亦知亦見者謂於十界法以三智知五眼見也。
暂无译文
經若行下列十三法行即是心者心謂四教能觀境即四教所觀性則自分不改相謂覽而可別俱約十界。
暂无译文
經若眾生心者十界色心若根者四教根機若禪謂界內外禪若乘謂三五一乘施開不同若善知識亦四教異若持禁戒大小篇聚若所施四教行檀也一一分別不同故云一切知見謂肉天二眼見十界麤細色慧見十界性相俱空法見根緣差別佛見無非心性五眼既爾三智可知五眼五智開合之異。
暂无译文
經編椽者聲類以繩次物曰編大毼力于反聲類毛布也茹菜攘舉反廣雅云茹食也啜啗茹食之也。
暂无译文
知因果中經有二段初知出世因果如疏文釋次從以淨天眼去知世間因果善惡業是因三塗人天是果闇謂三塗明謂人天。
暂无译文
身戒心慧者修是四法能轉業障重業輕受下師子吼品云若不觀身無常不淨名不修身不觀戒是一切善法梯隥名不修戒若不觀心躁動制伏名不修心不觀智慧有力能斷惑名不修慧是故不修此四輕業重受。
暂无译文
佛性為三者凡夫謂理等四即十住分證諸佛究竟理同故等有事異故差別。
暂无译文
經五眼所知者應云五眼所見三智所知佛語互現出世釋中經云菩薩俱指分真今依難意。
暂无译文
為無著釋者只由佛說菩薩於四無著故迦葉以不著則不知為難也且今文正說地住菩薩自然無着何關遣執優樓迦外道名也。
暂无译文
料簡論議中各三段皆是以圓斥小故二乘人無四無礙若約當教名自有文壽文可知。
暂无译文
經無有三種善巧者謂二乘不能觀機說法也宜攝受故軟語宜折伏故麤語宜中庸者則不讚不訶又圓為軟語藏通麤語別是不軟麤語則是二乘不能觀四教機也。
暂无译文
二開昔權者此是施開之開。
暂无译文
三顯今實者經舉昔小不具今菩薩具名顯實也。
暂无译文
前文已遠者應問云既是當品何須指名答云近者不指前文已遠故須指之此即指前大章第三明四礙智也故前經云迦葉白佛菩薩能如是知得何等利佛言菩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故指梵行。
暂无译文
正難者前明即寂而照故約妙空而論知見今明即照而寂須指知見即是真空故使迦葉以有得同凡為難。
暂无译文
凡十下先釋初對次十對者下通示十文先釋初對非謂得中之得者謂以有所得心起四顛倒。
暂无译文
無得之得者由證妙空而得四辯故此四辨當體即空據義合更云得之無得文略耳。
暂无译文
次通示十文者得無是總下九是別只是以九釋得無無得故知總具下別別還釋總。
暂无译文
倒無倒者應約界內外明倒是則開之成八合但名四下云生死例亦內外。
暂无译文
方等三藏者方等即十二中方廣部三藏謂小教十一部也此約大唯方廣小有十一以說委如前記。
暂无译文
五見謂身邊等五此亦通界內外。
暂无译文
名無所得下注云云者既云無二名無所得則知向明十對則迷成二法悟唯一貫以配十雙俱有迷悟又即理而事二法甄分故迷悟相對即事而理其體無二謂得即無得乃至二乘即是菩提。
暂无译文
八番等者八番經文例皆三意先釋本有今無次釋本無今有後釋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初番經云本有煩惱者以三藏佛因中不斷惑故本有煩惱所以今在鹿苑無大涅槃本無者在三藏本無大乘般若以不即惑成智故所以現今唯有煩惱若有沙門下釋下半偈謂本有煩惱今有煩惱皆非三世所攝以於如來無非法界不見本今三世之異次番父母和合之身即王宮太子身也無有金剛等者但有小乘五分法身故無大乘金剛等身本無三十二相等者此約大乘應身相好現在具有下即鹿苑寒風索衣熱病求乳等身若有下例前。
暂无译文
三番我昔在樹下時唯有無常等觀今斷結成道無大乘菩提本無者由本不見佛性故今在小時致無常樂我淨四番本有凡夫修苦行等者以在小時但修苦行禪定謂是菩提致使在昔現在不能究竟破界外四魔本無六度者昔無無作六度但有苦行之心所以現在不得大乘解上菩提五番雜食身即受乳靡身現在無有等者於昔現在無大乘無邊法身本無者無無作三十七品等今有者以無無作道品故於昔現在但有雜食之身而無大乘無邊法身六番本有者但有捨離生死取著涅槃之心今無者故昔現在無首楞嚴定。
暂无译文
本無者昔但有偏真偽法而無中道實義七番本有者初坐道場實得一乘菩提眾生根鈍不果即說一乘是今無也本無下以無大乘利根為本無昔日施三為今有八番以小機見佛實滅為本有不得說大為今無又昔無大機為本無演說無常為今有已上八番明前兩句悉在昔教釋後兩句悉在今經以圓融涅槃聖凡一貫解惑體同實無今本之異故知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
暂无译文
又前兩句下應云三世有法斯有是處以小乘教體不相即故有今本之異下二句上應云非今非本方乃結云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以體性本一故非三世文略義含佛言之巧此皆一往消文講者請以疏主正釋預示文意令聽者無壅。
暂无译文
舊釋下凡引二家前記釋經且依舊師向言一往良在此也初敘舊義如此釋文下疏主破。
暂无译文
一往得去者消文可然義猶未允尚未遣迦葉三世之難故云未遣他難。
暂无译文
只為下正示難意。
暂无译文
還是本無今有者昔無常住今有常住也今昔宛然安能遣三世之疑也。
暂无译文
興皇下先敘次破敘中云非有說有者意謂實無煩惱方便隨緣說有煩惱。
暂无译文
非無說無者意謂實有涅槃方便隨緣說無涅槃。
暂无译文
遣難下興皇總結謂作上釋則遣迦葉之難釋前經文俱無滯礙故云俱了。
暂无译文
今謂下今破。
暂无译文
總答中意者興皇云非無說無等即下如來總答雖知諸法說言不知等意也若以總答意來消八番別答之文義實相反故云猶自未去問向疏主示前八番乃云又須望下總釋之意今何不許興皇答應須分釋別答令文不亂然以總意貫而通之興皇一向用總云何消釋別文今昔俱在鹿苑之義。
暂无译文
為化眾生者眾生之言通該十界眾生唯作下示十界異解此云眾生別指六凡若論機緣多在三善。
暂无译文
謂昔有惡等者凡夫謂佛昔則因中有惡今則果上唯善。
暂无译文
二乘下謂四聖法界也二乘謂佛昔有生死之俗今有涅槃之真故云不一別教菩薩謂昔因中本有二諦今於果上則有中道故云三諦各別故知九界所見但上半差別之義又疏中且約有邊故云昔有惡今有善等應知昔有必對今無今有必對昔無細思可知不煩委記文殊圓解即佛界人三諦既融故非今昔三世不攝正屬下半亦能具前兩句何者即真而俗則本無今有即俗而真則本有今無二邊即中今本俱泯則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暂无译文
亦是四門等者既解三諦四門可知空有只是真俗後二只是中道遮照以消偈文亦應可見又復應知四悉被機諸說無爽義既包富豈同諸師各執一解略如章安四悉者即向云亦是四門四悉等也以有世界等益稱彼所好故諸家悉是。
暂无译文
離悉下若執一非諸以己為是名為離悉故俱非佛意。
暂无译文
故知下既明諸解是非例識四出進否。
暂无译文
故更下徵下總文以顯別意收別歸總佛意惟明總釋中經文先明經次明律。
暂无译文
經略相說廣者如開色心為三科等一切法。
暂无译文
廣相說略者如指三科只是色心餘諸名相例之可解。
暂无译文
皆為利益者欲令眾生得四悉益故所說無定是以昔日法實無相而作有相之說今經事實有相而作無相之談。
暂无译文
隨國土下即釋經中次明律也。
暂无译文
而云隨國土者意謂五天之境國人喜犯則制重國人稀犯則制輕以佛制皆隨王法故事如前記故僧祇盜人四錢三角即犯波羅夷四分為偷蘭。
暂无译文
經犯說非犯等者如四分說犯重僧祇非犯重僧祇說犯蘭四分非犯蘭又如八不淨儉畜非犯豐則成犯。
暂无译文
輕罪說重等者四分著白色衣犯提不點而畜犯吉僧祇著白色衣犯吉不點而畜犯提然此且約小乘部執不同以消經文亦應大小對辯以菩薩十夷四十八輕與小乘四重已下諸篇以論輕重犯不犯等異且如小乘煞畜得提則輕大乘得夷則重又小乘燒指犯吉燒身犯蘭大乘無犯不燒不名出家菩薩餘准可知。
暂无译文
生死為世諦者即二種生死屬偈上半涅槃為第一義者即三德涅槃屬偈下半。
暂无译文
有時下先牒經或說下釋義也。
暂无译文
諸法空寂等者如前兩教偏真即是變易生死而小乘謂是涅槃故云謂說第一義。
暂无译文
或說妙有下釋經有時演第一義眾生謂世也圓教所談世間常住諸法本寂正是第一義諦而偏小之機但謂世間諸法是生死法故云人謂是生死。
暂无译文
如來說空下重用上意上約機見不同此明佛意融會空即第一義有即世諦說空欲明不空者真空即妙有故說有欲明不有者妙有即真空故佛意雖融機見各別故云皆作有無之見得佛意者其唯圓人乎。
暂无译文
作有無見者即偈上半得佛意者即偈下半。
暂无译文
經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者若以菩提飜道名則重出故知菩提翻覺末伽翻道則三義不濫是知道謂中道即法身德菩提翻覺即般若德涅槃滅度即解脫德第一義諦是一心之總名而此一心具足三德故曰亦名等問古云佛陁翻覺何故新云菩提翻覺耶答菩提單云覺佛陁云覺者即人也謂覺悟之人稱為佛陁古來翻譯混濫不分具如佛道論衡中說。
暂无译文
法譬合者即是舉虗空及世間物也。
暂无译文
常道雖得而非無常者即是得而無得以因果雖殊始終理一故。
暂无译文
經一切菩薩了了見知者問前後經文皆云十住菩薩見不了了今何得云了了耶答以究竟望分真尚未了了此乃奪論若與而明之則分證了了也。
暂无译文
皆有似真者相貌見喻六根似解了了見喻分證究竟似位尚非虗妄何況真位。
暂无译文
一菩薩下分證二如來下究竟也即經云如來悉知見覺菩薩亦復如是等文也故知經約三位明見義相似分真究竟而不論名字觀行者三千未顯故三惑全在故尚有退轉故未得事用故。
暂无译文
經知見覺者謂三智知五眼見而覺通二義是故三名不出智眼故究竟得名如來分得名為菩薩。
暂无译文
經世間眾生下指九界為眾生不得種智佛眼故云不知等。
暂无译文
亦不自知等者以在迷故各自謂實故不自知不知等。
暂无译文
經眾生所知見下明其九界有四眼二智不免取著也。
暂无译文
疏示會通兩章者即前初明知見二無所得二章也今明有知覺即初章從若使如來作下明次章謂雖有知見覺而不得其相即是會通。
暂无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