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三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梵行品三
初明異世間下世間不知十二部等菩薩能知故異二明下世人橫計而菩薩知彼所解故云同。
三非下謂涅槃等體不當世與出世故謗此人法獲罪至重於此預知至文易見。
經世間之人即指九界。
經十二因緣等者不思議因緣三道即三德四倒通界內外無作四諦無作道品圓頓菩提涅槃二果。
經當名菩薩者即正指分真菩薩以此明空平等果故意同前說。
經梵天等者涉公云梵天初禪主自在天四禪主八臂天護世主性者即數論計冥初性也時者謂計時生萬物微塵者即順世外道說細微塵生麤果色法及非法是勝論師計善惡行生苦樂受各計所執為萬物因名造化主世終始即邊見初禪等為涅槃是見取此是世間所知見覺謬執為正。
舊云下因明古人解無明義全同此文邪執。
無有一始(至)知有始者謂無明本有既無一物在此無明之先故無明最在其初即當有始至果既破即是有終。
此之(至)斷常者作無始終釋者墮於常計有始有終者墮於斷。
喜之所離者謂見彼離苦故喜也。
喜之所得者謂見彼得樂故喜也。
嘆大捨者眾生雖已究竟離苦得樂而我不求恩報故是捨心經云不死不生即明眾生得常住樂以顯如來大捨之心。
開善下意謂前七善四心是深今持戒在初心故淺是義下今斥謂戒亦非淺也。
以戒為本者由持淨戒發生定慧故能化他又下經云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是知持戒通於深位非淺梵行。
釋同章者即是名字位人也。
有同有異者圓信成就故與世異即經云初聞是涅槃經已下文是煩惱全在觀行未立故與世同即經云一切世間不知已下文是。
釋異章者即觀行相似分真位人也。
聞經得三法者即是依經修戒定慧即觀行相似位也故經云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正是從五品入六根麤垢自落與空相應故與世異亦是分真證中道空二邊文略但言二者不言定也。
慧資戒等者此之二文正明分真人也既出二死故二文皆云非世間及云明見佛性也異義可知。
經所持戒牢固不動者即初住中道道共戒也。
如難陀下云云者難陀為求生天五欲樂故持戒是為有造業也緣起如法華疏弟子章及止觀呵五欲中。
三非下且約事釋亦應達止作法界方名畢竟故下疏釋戒非戒義正對此文亦是互現。
四淨對前四不淨者翻前不淨成淨故云對也今第一翻前第三非畢竟今第二翻前第一為有今第三翻前第二不定第四為眾生如文。
非是下釋經非戒二字謂今明圓融之戒非是人天小乘執著之心所持五十及篇聚等戒故云戒非戒乃以下釋經戒字也。
無戒無持者戒即所持戒持謂能持心達能所唯心心本自空孰云能所如是體達名圓持戒故云為戒故知經云戒非戒者上戒字是顯圓下非戒是斥小次第傳傳釋前句者謂初釋無悔恨次釋歡喜後釋悅樂如答迦葉問也。
以因貿果下云云者以因貿果如酪易錢。
五受根者謂苦樂憂喜捨也此既先樂後喜故云樂淺喜深。
禪定之中等者如初禪五支覺觀喜樂一心此既喜前樂後故知喜淺樂深。
今同禪枝者以經明先喜後樂故。
經心得安隱下由戒發定得實知見即因定發慧由茲三法故解脫二種生死分見三德佛性。
五法佐助者信慚等五是能佐前三法是所佐五蓋見疑是佐之所離五根是佐之所得。
涅槃非五者釋妨也應問云涅槃是一法云何言五故答云脫五陰縛等即初住分真涅槃經中五葢五見等皆須深釋以符初住。
極猥者猥惡也。
一無所用者尚失人天善果何能革凡成聖問上文下即第十三卷聖行品若憍慢者為作僕使隨順其意令其歡喜然後以此經而教導之此乃不簡前人持毀但令受持故與今反答意者前明所化故不簡今約人師故須持故知前之能化亦應持此之所化亦不簡文雖互現義必兼通。
不出三業者次第對三科可見。
號令不嚴者論語曰身不正雖令不從楊子曰鼓舞萬物者雷風乎鼓舞萬民者號令乎。
不求果報者不求三有生死果報也然既唯求大涅槃果則求九界果報悉名為有造業況三有之名義通界外求有由心故屬意業。
經莫非時說者機緣信樂之時方堪說也。
事須適時者若利根重法之人則不須待請若鈍根輕法之人事須待請鈍根重法利根輕法斟酌隨時先列十智者謂若欲受持至見佛性者凡有十事悉是智人所為次勸淨心即先當清淨已去文是。
今初下今師以前段為自他後段為三業清淨文具自他而但言十智文具三業而但云淨心故知古義非也故初段十句中初句自行後九化他以皆云說故。
涅槃下示九句義也涅槃總名餘八即宗等謂說佛性是宗此約尊極名宗非宗用之宗也祕藏是體佛性祕藏總別之異別名三性總具名藏故知宗體名異理一說大乘是行說方等是教說聲聞至解脫是用說二乘是即實而權用說佛及解脫是即權而實用見佛性即初住分果也故知說佛性是涅槃之宗祕藏是涅槃之體大乘是涅槃之行方等是涅槃之教聲聞乘等是涅槃之用見性是涅槃之果故知宗等不出涅槃故知涅槃一名貫下宗等。
兩途等者即上自他二途並使三業清淨豈同古人但云淨心而已經云先當淨身業無呵責即口業生清淨信即意業文含自他尋之可了。
八念者於六更加七念阿那八念死如法界次第。
十念者如阿含佛告比丘當修十法便成神通去眾亂想到于涅槃一念佛乃至第七念休息八念安般九念身非常十念死。
小乘亦有六念者准律鈔第二念知食處第三念知受持時夏臘而文中念戒臘居第二施食法居第三者乃是鈔宗四分此依十誦致有參差雖云元魏法聰者講四分自唐已前其道未純故行事者或准他部今據說行略依律鈔明其相狀則疏自可見鈔云第一念知日月應言今朝白月一日至十五日以純大故不云大小若黑月有大小故須分之此謂識布薩遠近出家日月法式如此若據律文為俗士問令使識知若入聚落先知日月數法准此方不論黑白若答俗人唯得通相云正月小今是某日此則道俗通知為允二念知食處於中有三若全不受請者云我今自食已食有言食僧常食有言我常乞食若受請者云我今自食無請處又云我今食僧食無請處又云我今乞食無請處若有請者有背不背應云今有請處念自去若背者(謂迦提月病及施衣等緣)今有某緣得背請(若無緣一日有眾多請者應對人云)今日有多請自受一請餘者施與長老在某處(應覔五眾捨之若無人時心念捨)我某甲今朝檀越施我正食迴施比丘某甲檀越於我不計我得自恣食(三說此念法謂獨住蘭若遠行長病飢時依親里住五種十誦開之)第三知受戒夏臘云我於某年中月日某時一尺木若干影時受具戒我今無夏後若有者隨夏言之第四知衣鉢有無受淨等應云我三衣鉢具有長已說淨(後隨有無衣鉢藥等隨有者念說淨)第五念同別食云我今依眾食(必有別眾九緣隨開)云我今有某緣應別眾食六念康羸云我無病堪行道(有病念療治之)。
疏云皆各有意者已如向引鈔文釋也故知古者行事著述各依律部不同故有小異如止觀持戒清淨明十受云邊方依第五律師受戒而今時明律者皆謂文悞合云五人若見十誦十受之文方委止觀騰寫彼義乃是五人中一人須是第五律師可從此人受戒餘但足數而已言第五律師者一誦戒至三十二至九十三誦比丘戒本四誦二部戒本第五廣誦二部律。
今此下述今文義意。
六通言念者念即內心存憶之異名專心存憶六念功德故名六念。
天有近遠果者生天華報名近第一義天果報名遠先列十號者然一切法皆有通別兩號佛亦如是釋迦彌勒等是別名如來等十是通名化相須分故立別名實德齊同故立通稱道德無量依德施名名亦無邊今據一門且論十種。
經十力等者十力降天魔四無畏伏外道決定說名師子吼息無明惡名沙門眾行淨名婆羅門滅三障名大淨三德究顯名畢竟到岸破八魔名無勝超賢聖名無見頂離五怖名無怖畏生死不能驚毀譽不能動無與等故名獨一無侶達自心故名無師自悟一念知一切法名疾智橫達法界名大智無境不照名利智豎窮如理名深智自在離縛名解脫智高出餘人名不共智平等利物名普廣智究竟圓極名畢竟智總具諸智名智寶成就荷負眾生故喻象牛興慈雲注法雨故喻龍四魔不能屈故名丈夫出離二乘清水凡夫淤泥故喻蓮華聖中最上喻分陀利能調眾生名調御以法惠人名施主法師次文自釋。
前文皆略者謂十力等名佛皆不釋。
七善為釋者五名全同但以第五自知為知我以第七知尊卑為知種種性即十界性也次云知根只是尊卑說中道只是知法二義重出耳。
經利鈍中故者利即上根鈍即下根不利不鈍是中根也。
釋論四義者謂如來義中復有餘三義也來約智去約斷解約自行說約化他。
依三下釋義也當以智斷自他配釋則坦然明白。
如如而解等者猶云依理而解依理而說也上如猶云依也下如猶云理也此約自他對釋解是自行說是化他。
亦是下純約化他能所以釋。
說我所解者即是如解而說此約化他能。
解我所說者即是如說而解此約機緣解佛所說此約化他所。
中一是如來義者即經云諸佛世尊從六波羅下去至大涅槃也。
經無復次之語恐是疏文隨便以此經節段多言復次故餘皆倣此。
以破陰魔等者應云破陰死二魔即經云破壞四魔也破煩惱是因滅即殺賊義破陰死是果亡即不生義。
經觀一色陰不能盡知者以不達百界之色若因若果故梵云毗侈尺氏反。
而能生明及以無明者謂空理唯一而悟成智明迷成無明葢真如隨緣也。
佛與菩薩下謂佛則究竟達無明即明菩薩分達無明即明故知無明明句總前兩句也。
就佛心為言者以無緣慈常入生死化眾生故伽憊蒲界反。
世間有三下三種世間名出大論六種名義出在今經然六種雖廣義不出三五陰眾生國土三名全同五欲即別立因法名世間也此即三種世間之因即八界中如是性相至因緣也五陰等三別約果報若依大論總收因果。
五諸佛者即經云蓮華也別喻佛界三種世間而輔行注云蓮華是二乘者恐誤。
六照世者即經云諸佛菩薩見世間故此約佛菩薩能照之智以說此佛界兼收菩薩故知六種於彼三中別明二聖及開因法故成六也五陰等三統乎八界。
開斷惑不斷惑者等覺尚有一品可斷名上士唯佛無斷名無上士。
具足四法乃名丈夫者雖有前三若不修行亦非丈夫也孟子云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今亦爾居法界之廣居立法界之正位行法界之大道得機緣與眾生由之不得機緣獨行其道涅槃不能淫生死不能移四魔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鹿頭人下云云者大論云昔波羅奈王入山遊獵見二鹿群數各五百各有一主一是釋迦菩薩一是調達鹿主見王煞其群黨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跪白王言王以小事一時令鹿受於死苦若以供膳當差次送王善其言於是二主各差次送次當調達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言我死分當而我懷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使生者不濫死者得次王怒之曰誰不惜命次來但去母思惟言我王無慈橫見嗔怒即至菩薩鹿王所具以事白菩薩王言唯我當代即自送身到其王門眾人見之怪其自來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問群鹿盡耶而忽自來鹿王白言大王仁慈人無犯者但有滋茂無有盡時但彼鹿母歸告於我我愍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縱而不救無異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無量若人無慈與虎狼何別王聞是語即從座起而說偈言我實是畜獸名曰人頭鹿汝雖是畜生名曰鹿頭人以理而為人不以形為人。
野干者大論十三云譬如野干在林樹間依諸師子及虎狼等求其餘肉以自存活時間空闕夜半踰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避走睡息不覺竟夜惶怖無計始欲起行慮不自免住懼無濟便詐死在地眾人來見有一人言須野干耳即便截去野干自念截耳雖痛但令在次一人來言須其尾復自念言截尾小事次一人言須野干牙野干自念取者轉多儻取我頭則無活路即從地起奮力絕勇間關歷涉徑得自濟行者之心求脫苦難亦復如是生不修如失耳老不修如失尾病不修如失牙豈更至死則如失頭。
經唯天與人能發等者餘超非無其事少故黑人白厭不名白人。
此翻覺者者覺音角者即是人謂覺了之人名為覺者詩云有覺德行覺大也又明也曉也直也今亦如是十號具足種智圓明三惑頓盡大夜斯曉二死永除無復迴曲。
亦言覺寤者覺音教即佛地論云開覺有情如睡夢覺也既梵言佛陀含斯二義此方覺字復通二音故使人師取音釋義。
如支佛下以此為例欲取角音。
餘三復次屬釋功德者謂能惠施及吐女根并前第四有大功德等三文也。
經上座長老如釋序中記。
五十四心者一一皆約佛心無九界心方是佛因。
無所為作者不作九界因也。
雙捨此二者常住中道也。
知解無記者玄義引光宅云常住佛果有兩種無記一知解無記如棊書射馭闡提亦有故非是善佛果亦有故非是惡即是無記性也二果報無記者如生死苦無常報既非是惡止是無記涅槃地常樂我淨亦非是善直是無記前疏已破此中再舉顯彼違經不求果報者三因開發任運契極不求九界之果報經無語心者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多聞。
無所定執者三諦互融故無定執無常即無定也。
經諸佛所可說法者能詮教法也圓頓無過故云最上最玅依教修行得初住果故云因是乃至得現在果。
得現果而非上妙者以藏通於一生中現得四果不達中道故非上妙。
別是下以初地分果於地前經歷塵劫修行斷滅九界方乃得之故於父母生身終無現得之者圓人一生可超十地現得初住斷不疑也故知古謂別體屈抑經文又經中諸句皆先舉法體次出功能如云非色斷色非色法體也能令眾生斷色功能也然而即事而理實無可斷故云而亦是色餘句例爾經中具約三科以示法相。
經諸佛聖僧如法而住者雖具舉三寶但成念僧何者諸佛說法僧能稟法依法而住名分真僧。
唯有圓僧是正直者藏通著空別教次第悉邪曲故經廣普無邊者以遍應法界令入佛道名良福田。
經有戒不破等者明菩薩只於小乘篇聚以大涅槃心修一一無非法界法性即成菩薩律儀故云不破不漏等。
或謂下他謂無形色等言是明小乘無作故使各引一宗以明其義。
自無無作者猶云本無無作也。
亦無無色者次無字下欠作字應云亦無無作色謂僧祇但以心為戒體指心誓不為惡即名受戒不同多德二宗各立無作故云自無無作既唯在心亦不同多宗而云無作是色故云亦無無作色意謂經云雖無形色而可護持正是僧祇約誓心為無形色也色非質礙者簡異可見有對色然亦非不可見有對色但是不可見無對色也。
無教假色者無教即無表也菩薩戒疏云若毗曇義戒是色聚無作假色亦言無教非對眼色既是色法故須護持故破戒則無作謝也。
成論所用者成論宗於曇無德義故成論無作品云是非色非心聚然無作戒義略如前記廣如今家梵網疏出體中止觀方便初及南山戒疏律鈔緣集篇等所明近世二家別出戒體章文甚委悉學者宜覽擇善從之。
如此下斥小。
都不明此者不說別有無作也問小乘何故明無作耶答梵網疏云小乘引接小根恐其輕慢因果權言重心能別生一法無作牽報善法欲行惡法欲止行一則有兩力豈可不慎方便假說適會一時耳故云大乘都不明此若准大乘但以心為體法皷經云心無邊故戒亦無邊又瓔珞經云一切聖凡戒盡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或言教為戒體或云真諦為戒體或言願為戒體無別無作是知大乘亦有說色聚是戒體者。
故上下引證謂五陰名教通大小乘但有一色四心也總成二法四大是色四大之外更別無色法故云何時云有無作色耶是知經云雖無形色正指於心而可護持不妄要制然大乘師亦有說大乘有無作者備載梵網疏中總而言之若大若小說有說無咸順機緣令得四益失斯意者執之成諍。
經大地等者能生眾善喻之大地度生死流故如舡舫莊嚴法身如瓔珞離九界卑賤如大姓含納萬德如大海除煩惱垢如灰汁初心依託如舍宅斷截惡法如刀劒超越生死如橋梁善治惑病如良醫所服必差如妙藥遍治諸惡喻阿伽陀藥出生佛果喻如意寶珠從凡入聖如脚足能見聖道如眼目生養定慧如父母除生死熱惱如陰凉戒寶在身誰能劫盜餘句可知。
經住須陀洹我亦有分者寄小蘇息以助大乘。
經諸佛菩薩親近修習者諸佛昔修習菩薩今修習經而能除破現在煩惱者破現在慳貪之心也若究竟斷結唯在智度。
或謂當果等者他人謂此念天正是念自己當來佛果名第一義天。
今謂下今釋乃是行人通念三界諸天雖是信心等果而皆無常非我所欲故云直是念天。
當果天等者此破他釋若謂念天是第一義當果者何殊念佛故云與前佛果無異若爾不應重出。
正是下此是釋伏難也應難云若謂念天非當果者何故經云我曾聞有第一義天等耶故答云正是通念世天之境無常故隨天義別立第一義天是常住法故知當果非文正意以念當果已屬在念佛中故二云(至)不及涅槃者他人意謂涅槃已前諸部大乘皆未扶律談常不稱滅後機緣故云亦不及也。
大乘下明勝之所以由此經中開權顯實扶律談常稱最後機故勝諸教。
又涅槃下謂涅槃經中具十二部竝是圓常諸大乘教有十二部而非圓常故知涅槃為勝此並他義也。
今謂下今師且橫約四教以圓勝別用消經文則義通諸味以乳及二酥俱談圓故復應更約五味簡之則今經開顯之圓勝前兼帶圓也方顯今經超出眾典。
如人間事咸不測等者人間吉凶晴雨等皆不可測豈可以此便同三賢十聖菩薩所證不思議理耶。
今明下正明圓教賢聖所證不思議也只是三諦互融耳。
理須人教者以依佛四諦聲教而見真故得聲聞名故云人教。
須境教者由依俗境發道種智境發於智義當教也此二發心已簡三教。
若緣中下明圓圓融三諦本自有之所有慧心不由他悟既不因外境不由他人故云無教明了佛性義通四即今在住前故下文云此經明初心菩薩未入位時不可思議故知不可約分真釋。
發心意同者生死諸結此二是下化境涅槃菩提此二是上求境故與發心意同。
即俗真中等者即百界俗是真是中故不厭於自行即中真理是百界之俗故不離於化他。
安心意者以三智安三諦智即是觀觀必有止故云同也。
通塞意同三界生死是塞三德涅槃是通如涅槃樂於塞得通也。
亦似大慈者即如三禪樂同發心中與樂義也。
故言旋還者自外還家如中雙照赴救者滅二邊惑也。
此約三諦行者依諦起行自他俱拔二邊之苦故與悲心意同。
生死常涅槃近者達生死即涅槃故常即涅槃是生死是故云近也。
約三諦證者既不退沒即相似證三諦故得位行不退如經云未階初不動地故知未得分證念不退也與道品同者由修道品故得入證。
聖人神通譬體法者通教聖位體色證空如以通力度則不難。
修羅下歷劫修行次第破九如修羅本長度之應易人無兩種者經舉凡夫之人也無聖人神通無修羅長大故無兩種以喻圓人始從名字圓觀三諦理事不二如人度海既在凡心故非聖證既在當念不同歷劫。
次位意者應約名字度生死海乃至分證度生死海即是判次位也。
一中無量真即俗故百界宛然無量中一俗即真故一念頗得非一非無量顯中道故心性不動又即中而邊故云一中無量即邊而中故云無量中一非中非邊故云非一非無量亦是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即非三非一如是三重並成三諦一念具足如絲懸山一切生死豈逾百界。
三諦教者無常等四二邊教也常樂等四中道教也以無常對破邪常助開常住涅槃三脫之門故與對治意同。
此約三諦報者以入五品位故獲斯華報所以在胎不惱不亂。
安忍意同者內有觀法故外無惱亂此即內外安忍也。
通塞意同者菩提約悟是通心則約迷是塞經云得是法已心無慳恡即於塞得通也。
三諦業者即是三業與三諦相應故離十惡十惡遍破故與破法遍同。
經及與離主謂能離主宰之心也。
經是故此慧不能遠離者於能觀慧若起計著是故不能遠離生死。
經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等者達了三惑全是法性所觀既泯能觀亦無故於似證之法不生愛著故云與離愛同。
初心菩薩者名字位正觀不思議乃云次位安忍在觀行無愛在相似故云初心止觀十乘唯在住前故云未入位時等然准經文約略對當義趣相應故以十觀釋也。
文云下他人以假實二觀以消其文。
如是實法等者他見經明四大即屬色陰陰即實法相續下釋異生異滅去文也經云終不生念我以此慧破諸煩惱等不起我心即假名空也。
即是兩心等者此釋前段異生異滅句是故此慧不能遠離也。
前滅後起者前雖起觀滅惑而起後能觀之著也故經云不能遠離。
復伐於慧者代攻治也既破於惑復治於慧則能所俱空。
若斷惑已等者若謂我能破惑則於觀起著觀翻成惑如將翻成賊故破能觀亦名斷惑能所俱破故云無所攻伐。
故於下此明向云實慧是一心也他人意云如經文所列修行次第假既破已則達五陰唯一法性更無兩心故經結云終不生念等此皆他師解義也。
又生來下釋經異生異滅義也故知經云異生異滅還是結上慧不能破乃至生不能生等只由滅已還生故滅非滅故云生來生滅等只由生而復滅故生非生故云滅來滅生等此則法無定性以顯本空以例能觀之慧亦不可得故云智慧亦然。
滅是不滅者本無今有也不滅而滅者本有今無也是則約事則應身有滅法身不滅約理則法應體一非滅非不滅即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也故舉文殊解前偈義即於生滅無所疑矣。
泛答者泛約多番通途而答未的答迦葉佛時是經有無也。
經外法者能詮教也內法者所詮理也。
經天無壞滅者十聖之天以分證常故無壞滅人即三賢。
今佛對辨者對前迦葉出淨土故不說我今出穢土故說也。
經四大各捨己性者寧說火捨熱性而冷等。
經未有弟子解甚深等者謂但稟小乘未聞開會如多寶佛但說四時不說法華涅槃而便滅度又如須扇多佛朝成正覺暮入涅槃此皆弟子未解深義而佛入滅也然六重經文展轉深細當知後後難於前前謂雖有解義無檀越不得雖有檀越為利不得雖不為利起諍不得雖不起諍說過不得雖不說過作種種說不得種種說者謂空引異說不能融會既迷佛旨於道無益是非鋒起是法滅相。
經或說有神等者如犢子部說有神我自餘諸部說無神我。
或說有中陰等者薩婆多部有中陰大眾部說無中陰。
或說有三世等者薩婆多部說有三世一說部說無三世。
或說一切有等者薩婆多部說一切有一說部說一切無。
或言眾生有始等者化地部說有始有終經部師說無始無終。
或言十二因緣是有為等者大眾部化地部說是無為自餘部說是有為。
或言如來有病苦行等者薩婆多部說有病六年苦行大眾部說無。
或言如來下比丘(至)十種者如四相品初說。
或言一切不聽者化地部說一切不聽。
而滅而非滅者示生示滅皆為拔與引偏入圓作大利益齊此明淨淨文已盡非淨非不淨文寄在淨淨文中雙非釋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