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梵行品四
提那犯重者如律明須提那與本二行婬因制初篇今以闍王調達為例則知彼亦權人。
名為客品者梁武意謂既是梵行只應明清淨生善之法既談重逆與梵相乖乃是他品文寄安梵行中耳故云客品。
具十惡因者身但行殺則唯七八惡具舉云十。
經不見未來者不信來報也。
惡緣者外助為緣即調達等助王為惡也。
經妓樂不御者御進也。
或言是應等者此之二解立名不同而應之與用其義無別遍法界應無所不為故現造逆今師許此二解故云皆是聖人權謀等但他不明應用之意而今明之故云開逆方便等開謂施開蓋言世王權施造逆引彼實行今知此經滅罪之功大也。
經明六臣皆是滅惡遠緣故科為惡人為緣也然六臣所說與佛法有同者亦有計業所為其言雖同要云煞父無罪無報等。
經無辜爾雅辜罪也古胡反。
經富蘭那等者什曰迦葉母姓富蘭那母字也計一切法猶如虗空不生不滅肇云其人計一切法斷滅如空無有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經下業者下劣心作業為下業增上心造即為上業經末伽梨等者什曰末伽梨字也俱賖梨母也計眾生罪福無有因緣肇云其計眾生苦樂不由因緣自然而爾。
經仁惻廣雅惻悲也。
經刪闍夜等者什曰刪闍夜字也毗羅胝母也計要經生死彌歷劫數然後任運自盡苦際肇曰其計道不須求如縷丸轉於高山之上縷盡則止何假須求今經云眾生苦樂由前世因現在無因未來無果與彼不同。
經𣐎樹北本作口昆反廣雅截也。
經阿耆多等者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欽婆羅麤衣也非因計因著麤皮拔髮烟薰鼻等以諸苦行而為其道肇曰今身苦行後身常樂。
經迦羅鳩䭾等者什曰外道字也其人應物起見若人問有其即答有無等皆然肇曰迦旃延姓餘是字計諸法亦有亦無。
經深穽慈性反三蒼穽穿地為壍所以張禽獸也。
經若內若外者計恒河水能滅身觀二病也。
經不觀口過者以王口勑令殺父故。
經尼乾若提子等者尼乾是字若提母名計罪福苦樂盡由前世要必當償與今不同此計無修無道經八萬劫自然得脫也此之六師皆悉躶形自稱一切智人所計不出因中有果因中無果等而經明六師所執與什肇或有不同者恐是六臣改轉師義。
此翻固活者以藥治病堅固彼身活彼命也。
菴羅女之子者奈女即世王姨母固活即世王庶兄緣起見奈女經等。
先帝已崩者糓梁傳曰高曰崩厚曰崩尊曰崩天子之崩以尊也其崩之何也以其在民上。
非謂東宮等者經明先帝既崩寶位未定故太子憂戚不得安眠非謂父王未崩太子在東宮時不得安眠也言東宮者東方朔神異經曰東方東明山有宮青石為牆題曰天地長男之宮因名太子所居為東宮亦曰青宮春宮皆准神異經也。
經在弶渠向反字書曰施罥於道謂之弶其形似弓或作摾者俗字也。
以下望上者下三文皆具五例此合爾。
然耆下明此文但四文意。
不無小異者懺悔約心發露約口故云小異。
懺是下示小異相然梵語懺磨此云悔過今分字解義故作異釋若合字釋者悔即是謝過應言梵語懺磨此云悔𠍴亦曰謝過是知光明疏六番釋懺悔者其意亦爾他人不曉便謂天台不知華梵且十六觀疏中彰灼翻名豈五品菩薩迷斯小事。
經覆藏者漏者謂漏落三塗也經迦摩羅此云癩病魯扈抵突者不慚則內無羞耻不愧則不發露向人止觀音云魯扈即遲鈍無知之貌也。
初示良毉經文二意初嘆自德大慈下嘆利他初又二初嘆身德次具十力下嘆智德利他又二初嘆利他心次隨善下嘆利他行行中具身口二行如犢逐母歎佛身行次嘆口業初知時者善達機緣應病授藥等實語者離虗妄語也淨語者離不淨語玅語者離麤惡語義語者離無義語法語者離非法語一語者言無二也又實語淨語明無妄語妙語明無惡口義語法語明無綺語語能益人名為義語語能稱法故曰法語一語明無兩舌。
經諸菩薩僧者偏小知常通名菩薩。
有無即二諦者此不思議真俗也。
是煩惱涅槃者有為是煩惱無為是涅槃。
即四諦者無作四也苦集是有漏因果道滅是無漏因果故云四諦。
亦是苦集者煩惱即集諦果謂苦諦善法即道諦果即滅諦。
十一種色者謂五根五塵及無表色。
非色非非色者他人謂是十四不相應行中得得一行也。
十四種色者謂五相五塵及四大。
即無作者無作處是不相行也而成論明不相應行凡十七種此當無作一行也。
即是兩捨者謂捨色捨心即是中理此之下今師斥。
只是俗諦者觀師只云兩捨是中道無體以所捨色心但是俗諦是知能捨唯是偏空豈成法性中道耶以此消釋抑挫圓經。
今明下出今義二諦三諦開合之殊若二諦者有無二法同名為俗中理名真三諦則開俗出真中道名中故成三也非色是破生死之有非非色是破涅槃之空。
是從假入空者入空是自行破生死故。
是從空出假者出假是化他益眾生故。
即是中道者妙理湛然無二邊之作受也。
諸文例然者皆應以三諦釋之也。
不厚昔薄今者今謂闍王也。
經御臣者御車之臣也。
經憍尸迦等者佛且從末而答。
經因疑生者以天主本疑於命故云實如佛教。
經大目連者舉資以顯師。
經大王畜生見佛者此舉下類以況於人。
經云大王世尊未得阿耨菩提者此舉因行以顯果德阿之言無耨多羅云上三藐者此云正次三者此云等菩提此云覺即無上正等覺也覺有二義一正覺即正觀中道二等覺即等照二邊三諦俱照皆至極無過故云無上也。
經有曠野鬼者此顯佛慈普度。
經如來弟子尚有如是等者此舉資以況於師。
經而殺其父殺或作弑同尸至反左傳曰自虐其君曰弑周易云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朝一夕其所由來漸也釋名云下弑上曰弑弑伺也伺間而後得施便也。
經邠坻鄙旻直飢反正云阿那他擯茶陀阿那他此云無依亦名孤獨擯茶陀此云團施言此長者好施貧獨因以名焉本名須達多。
經判合普旦反周禮媒氏掌萬民之判鄭玄曰判半也得偶而合曰判喪服云夫妻判合是也。
經大秦國者十二遊經云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四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有天竺國天子土地多名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璧玉西北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
經鄙悼者鄙耻傷悼也。
經甲冑除救反說文冑兜䥐也。
經名間間無樂故者上居莧反間隔也古下閑反間中也。
梵行品之五。
唯王謂滅者王在法華雖預列眾然障未除機未動故於彼會未悟圓常而於今日尚謂實滅雖是權行且依實釋方顯今經。
六番者中四番皆云又復第六番即善男子已去尋經可見。
此文自說無為者謂不作眾生故曰無為眾生故以佛果釋之。
理內眾生者此約地前內外凡也。
然非下今師釋也。
經亦不定者正以經釋不定破彼眾師作定淺深之解也然據經文義似不定准今圓位高下有歸是知有為即住前無為即登住又名字已上悉名無為以知祕密藏雖有煩惱如無煩惱故。
為一切者通收善惡。
為五逆者別指惡人此雖不同同歸理即未發心則是理即已發心則或在假名不見性則通住前不生則別指分證一等解闍王名而或聖或凡或迷或悟者正明權實難知高下莫測密語之義美在其中。
他云下明他人總許前三家義也意謂既是密語何妨有為無為三解不同。
今謂下反破前義夫密之為義高下難量豈可定作八地初地等深淺遠近釋耶故知他人以密義救前三家今疏主還以密義破前三家淺深既非則救者亦破四家同壞今義唯明。
經八法者謂八風也王未發心前常為八法所汙殺父當四違貪國當四順。
經是光無根者根以能生為義中道法界無能生所生故云無根。
經非熱非冷者王身蒸熱蒙光所照則得清涼事益雖然論其理體不當冷熱。
經非常非滅下諸句皆約中道釋之。
經實不可說者光即法界無可說覩也。
并外凡者十信是外凡位上云六住則是內凡然下六住自有兩釋若約今宗別位十信未斷見思故稱病者。
三云下若望今宗只是通位此云外凡即指乾慧。
或進或退者進取於別退取於通望今四教收義不盡。
今取下正釋也七方便即人天二乘三教菩薩若在當教各自謂實今論佛意意令悟圓雖說偏乘悉作入圓之方便故云圓家七方便也。
注云云者七人未悟圓伊佛皆慈念其或於人天中及三教凡位造五逆罪翻墮三塗故於此人悲心最切以喻病子其義皎如。
六住下雖有二解望今並是別位真解即別地似解六心即別六住六住是內凡已破思惑終不為逆或是通位。
六番如文者初開敷鮮明譬發心次能令一切行路之人譬修行此即發心修行為一雙次智斷一雙漸增譬智德損減譬斷德三滅惡生善為一雙除貪惱是滅惡為甘露味是生善。
滅其心罪者從此向下一一問答皆是耆婆顯如來冥應益物之相又一一問答皆將闡提以竝闍王令王節節勝於闡提以由王具五德及能發心故且闡提無善佛尚矜怜王具五德佛寧棄捨故宜速往以治心病。
有重惡者撥無因果故。
斷現未善者由現是惡故無未善若改惡等則非闡提故知闡提無現未善。
過去少善等者由昔五戒感此人身。
捨一取一者謂捨有執無等約單複具絕言等展轉說之。
高觀者去聲觀亦樓也釋名曰觀者於上觀望也。
山譬者山能生草木如戒能生眾義。
樹木譬者樹依山有如定由戒生。
案此(至)三乘耳者故知象喻圓乘即同法華大白牛也馬牛羊喻三教三乘即法華羊鹿牛也若約力勢則牛喻菩薩馬喻支佛羊喻聲聞而馬在上者隨語便耳若約貴賤則馬喻菩薩牛喻支佛故馬居前偏圓對論四乘義足經文顯喻冥合法華相承云三人情之昧。
計我四種不同者此外道推計姓既貴賤四別故其神我有四色不同亦猶此方俗書所明魂清魄濁之類也我見即身見也執有我身方起諸使故知身見為諸見本。
於無樂下見取即非果計果無想有頂實非涅槃安樂之處而彼謬計以為涅槃故云無樂無勝等邪見謂執劣為勝自執己法謂我道真遂使出世善根悉皆吞噉邊見謂計我是斷是常今喻執斷故言墮落以斷見過重故偏喻之戒取謂非因計因實非涅槃之因而謬計為因也。
狗戒下依狗為戒謂得生天信此居初如頭枕狗。
私謂下此之五利全計陰身以起見故故九種陰中名汙穢五陰故以臥糞為喻。
樹葉為衣者雖著此衣不免裸露故譬無慚。
惡法自運者其車既壞仍是驢駕體既破弊復非平正既惡且邪喻意在此。
正南下三解中初後順此方釋義中一順西土釋義南是離地者周易離卦明兩作離字皆此作單作离者後代曲分。
失善起惡者南離屬火北坎屬水火猛喻惡水柔喻善。
北方是上者西土君父東向故北是上方委如前記。
冥機冥扣者宿有善根今不覺知故曰冥機藉茲宿善以感聖應故曰冥扣。
初觀察者皆冥觀冥許。
十四諦出華嚴經者彼經第三十六云佛子此第五地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苦道聖諦善知俗諦善知第一義諦善知相諦善知差別諦善知成立諦善知事諦善知生諦善知盡無生諦善知入道知諦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諦此菩薩隨眾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俗諦通達一實相故知第一義諦覺法自相故知相諦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諦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諦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諦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諦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諦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諦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相續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諦以信解智力知非以究竟智力故以闡提人無信解力撥無此善名斷善根。
過去善根者以福德本有故喻過去善根。
感應道交者亦冥有此義。
獨一無侶者謂佛雖欲應闡提無機出世之善無人可受故稱獨一。
經往至病所者闡提雖無三世善根以無緣慈而冥應之細察機緣故云往至。
後觀過去者現既無善過去無始復有善不。
譬五根者五根無善如骨等皆病。
欲將慢等者貪欲性卑憍慢高舉方起於慢復起欲心故使慢心不得高舉將去聲禦也。
譬斷常二見以大小便利以譬斷常二見相破如不通。
譬三業者亦譬無善。
經問瞻病者闡提以惡為機名瞻病人。
意志云何者為過去有善根可發為都無耶。
根緣對者謂根緣所對皆無其善。
七漏者謂見思根惡親近受念也。
經然不定言當死者未來時寬應有發義故云不定非佛教所制者善機未發任起斷常及三業惡故云非制。
經如是二語者一聞伽離入獄二聞剎多見佛罪除雖聞二語意猶未審。
經為無定定者了知無定名決定心故云無定定也除其不定為定者罪性若定不能除之由罪性不定佛有能除之智定能除之故云為定。
經八種聲者梵摩喻經云一最好聲二易了聲三調和聲四柔軟聲五不誤聲六不女聲七尊慧聲無戰怯故八深遠聲如雷震故然今雖不別列與彼所出聲同是故引之。
經常當繫心等者此二十事令凡夫託事觀察折伏其心達事見理正助合行方成妙觀。
無道前智慧等者無觀行相似定慧也此以分真為道中妙覺為道後。
經難得遠離者分段八難似位方遠變易八難分真乃離。
經無有一法者於出世法中未霑少分是故未能遮止二十五有生死因果。
經度五逆津者未能造立六度之法橋度五逆之長津此語正歸王身。
經生死無際者若入初住分得其邊。
空有為一雙者經不作業不得果者由法性本空故即淨名無我無造無受者也。
無有我作等者此明有因有果即淨名善惡之業不敗亡也。
因果一雙經上句是善因果下句是惡因果。
經因無明生死者猶如一手覆之與仰俱不離手生死亦小俱不離癡。
兩句佛性者即第五六二句。
業道下云云束前二十事不出三道而此三道本是三德。
第二廣說者前之事觀文義並略故使世王執情尚在故更廣說無生理觀以遣以蕩令悟佛性。
普賢觀下初二句推業起處一切業即九界業也皆由無明心起故云從妄想生次一句破業觀法端坐者示其身儀念實相即明其觀境坐於四儀中勝故且舉之應知端坐既念餘三亦然使造次顛沛出處語默心懸妙理無所間然如是修行何罪不滅念即能觀之三觀實相即所觀之三諦實相者何即妄想是故觀妄念即真三德三千宛爾空中泯然十乘圓運名念實相故此一句乃止觀之宏綱祕藏之要術(音隧)故玅勝定經云但能直心坐禪即是第一懺悔直心只是念實相也眾罪下二句喻觀成罪滅若達下結示經意也故禪門云一切萬法悉屬於心心性尚空何況萬法若無萬法誰是罪業若不得罪不得不罪觀罪無生破一切罪根本性空性清淨故是知佛示闍王無有決定者旨在茲焉問既是圓觀何故經云性相無常答無常即常豈同小法故楞伽云一切法不生我說剎那義初生即有滅不為愚者說是知體彼生滅無常即是圓頓不生之理達斯旨者唯在佛界智人非七方便愚者所解故不為說。
經色與非色性無和合者非色即四陰也色性質礙心性虗通性既相反故無和合。
混高下之心等者曲推無罪以蕩執情不應分別殺父定重然此皆為執情不去悔箭入心既妨正觀聖果難階故佛廣談無罪以示本空若論善惡不亡會遇須受嗚呼濫學大乘語人設見此文豈量奧旨往往執為心要無惡不造謂達無生且達無生者善尚不為豈縱作惡當知此輩八熱之獄不待召而至三惡之塗不由步而到自謂達道一何謬哉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寄語來學審而思之。
經正坐此人坐慈臥反案坐罪也謂相緣罪也鹽鐵論曰親戚相坐是也。
經況王不爾者世王口不云煞但令削足故。
經亦得善果惡果者由昔殺仙故今被殺由昔供屍今得初果。
縱橫非法者恣任為惡也。
經我弟子(至)犯戒者以由狂故犯本無心故故不結罪。
實命重死者寶亦重也尚書序云歷代寶之以為大訓有改作保傅之保者非。
若就施食者如有經云如人持食欲上如來路逢餓狗而便施之與供養佛其福無別此由畜心佛心法身平等故云同緣實相等。
破其滯邊失理者以業體非有非無而王偏滯於有故佛破之。
舉涅槃為譬者問曰殺父義淺涅槃義深云何以深而況淺乎答是中以易況難就涅槃法明非有無理在易知就殺辨之相在難識故今舉彼易知涅槃以況殺也。
經涅槃非有非無涅槃之體離相非有具德非無又復於迷非有於解非無而亦是有以可證故此明用也。
三番合中於初文中又應分二初句是總從有慚下三番是別雖非有無而亦是有是其總也非有非無論其業體而亦是有彰其業能能有果故慚愧下是別此初番就事義中慚愧之人則是非有能除滅故無慚愧者則為非無不能滅故此論業體受果報者名之為有彰其業能能得果故次番就破有入空空見非有能滅除故有見非無不能滅故此明業體有有見者亦名有等彰其業能能得果故於中初舉何以下釋有有見者得果報故正解有義於有見有名有有見也無有見者則無果報舉無顯有後番就破空顯實常見之人則為非有能斷滅故證見常理名曰常見證常之時見法本寂無罪可起所以能滅無常見者則為非無不能滅故取著空義名無常見不能見實永除妄想令罪息滅所以非無此論業體。
常常見者不得無下彰其業能能得報故於中初舉何以下釋於常法性計為定常名常常見執取之心悉是煩惱能助殺業得惡報故名有惡果。
是故下結。
空空見者亦有惡報故前宣說無常見者則為非無今據細論麤類可知是故偏言常常見者有惡果矣。
以是義下總結前三番也。
大王夫眾下明有殺罪生王愧心令王作其慚愧非有也已上三番經文疏雖無釋當須細辨。
勸作常樂等觀者以圓破偏名之為殺此即殺無明癡愛父母也。
王發心者此是發自行心入初住位故下經中王語耆婆我今捨無常身而得常身也。
重發心者即發化他心也故云使我常在地獄等。
實語下釋經口密是離四過文雖有三義則兼四應知實軟義三唯在圓教虗麤綺三通指三教軟語中初兩句經明隱實施權故云為眾故說麤次兩句明開權顯實故云皆歸第一義是則四時三教悉曰麤言醍醐圓融方名教語實義二語例說可見。
即五悔意者經文少不次第若准餘經應先懺二勸三喜四向五願既皆名悔莫非治罪應無次第則如今文若依餘經存次第者不無生起謂若舊罪不除徒施勸請既勸請已覩相聞教依教修行若嫉妬不除自善微劣尚不喜他何能迴向四法具足以願導之若論破罪者應知懺悔破三業遮性等罪勸請破謗法罪昔聞諸法而生誹謗今請佛說令一切聞是故能翻謗法之罪隨喜破嫉妬罪昔對境生嫉今隨喜一切故得翻破昔嫉妬心迴向破諸有罪昔所作福但順生死為諸有因不能自免豈能令他離於有因今具二迴向自免免他是故迴向順涅槃門發願破邪願即導前四令至所在故知闍王對佛陳辭明乎五悔其有旨哉故文殊問經云晝夜六時勤行五悔不假苦行能得菩提。
經三寶常存世者此請住世也。
經願以破一切等者眾生破魔我則隨喜。
願悉發始心者應指初住以為始心以始見佛性故亦應通指住前。
經繫心思念等者即達諸佛法身與己泯合三無差別玅性湛然如是觀察名常思念。
終見佛性者文殊等覺惑盡非遙極果顯發故云了了問何故獨指文殊不言餘聖答文殊是菩薩上首故此會受佛付囑故與世王有因緣故直從佛性彰名故諸菩薩不爾故不指焉文殊翻妙德謂三德佛性不縱不橫故名為妙。
經莊嚴諸佛大眾者以發心菩薩誓化眾生故能增添佛眾故曰莊嚴。
經毗婆尸此云勝觀當賢劫前九十一劫時出世闍王發心既久未曾墮獄豈於今日頓為逆罪故知前云未發心者迹也今云已發即顯本也。
世王經者別有阿闍世王經一卷備明事跡。
猶入賓吒者以顯因果不亡但在聖位償之即是淨佛國土富人還債理應不難故無痛苦雜華經即華嚴經也釋論云不思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