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六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德王品之六
今皆不然者總斥二家。
前五下別斥二家至是證斥次家證中下斥開善。
淺深非一者雖有淺深同明證義。
次列名下皆引經文明五事多分約理以成深證用斥他師。
見聖性者即經云因是信故得聖人性。
直起下經云於諸眾生作質直心作猶起也中懷即心。
不為緣曲者謂直心不由外緣所動也經云雖見眾生諸惡過咎終不說之恐生煩惱故。
戒是性成者佛性顯故淨戒具足經云受持菩薩戒得具足戒。
友全下經云具足梵行名善知識。
聞於不說者經云若知如來常不說法亦名菩薩具足多聞。
如此下結意斥古也。
二信因果者經施有果報施即是因如純陀施食得五常果。
五信三諦者經信第一義是信中道信善方便是雙照二邊古人不曉故有穿鑿乃作二身二智消之。
隱顯為異者他謂因人理隱受二智名果人理顯受二身名。
分別二體者即別體也。
無施無受者理顯無復果名豈可仍存因號。
亦復如是者理非二三為眾生故作二三說。
釋有四意者一堅固二根本三增長四不見如疏次第配釋。
得聖人性者即初住聖人所顯佛性也。
彌著去聲顯也照之則深廣顯然亡之則橫竪寂爾遮照體一故竝云彌。
解因緣故不諂者達因緣虗假故。
初開經時者指現病品中說三種病人也以在第三顯示涅槃行章之初故云初開若約前章則非初。
也。
初中第二者初雙中第二難也。
經日從中出者從山中東方而出也。
書云下即論語文也何晏解云溫尋也尋繹故者又知新者可以為師矣。
通敏者敏達也。
能主能客者客謂能問主謂能答故楊雄解嘲等皆立主客以為問答。
昔莊嚴下舉二人明專一事備本傳故注云云。
五句者即一句生善四句滅惡共有五也。
取有是新者是現在因故云新無明是故者是過去因故云是故不生生是智德後發故新世諦死是煩惱前除故故暗謝明生雖無前後而義當暗前去明後來。
以新破新者般若破取有也以故破故者斷德斷無明此乃一往就義分釋。
為他舟航恩及物故自運舟航報他恩故。
因緣大樹者過去二支如根現在五支如質現在三支如華未來二支如果故喻之以樹。
外國亦戰等者外國即天竺也彼纔戰勝即竪幢麾麾許為反尚書牧誓云王左杖黃鉞右執白旄以麾孔傳曰鉞以黃金飾斧左手杖鉞示無事於誅右手把旄示有事於教。
經若能發心(至)不復名一闡提者以既改先惡則是善人佛據正起惡心的不能發故云不差耳。
佛性不同善根者佛性是性善善根是修善德王以修性混難故善與佛性俱應不斷今佛以修性分答則闡提斷修善故不差不斷性善故有佛性當知修性善惡出自今宗妙盡教源深窮佛旨古今諸師豈窮其妙故普門玄義云如來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以不斷性善故緣因本有彼文又云了是顯了智慧莊嚴緣是資助福德莊嚴由二為因佛具二果元此因果本是性德性德緣了本自有之三千即空性了因也三千即假性緣因也三千即中性正因也是故他解唯知闡提不斷正因不知不斷性德緣了故知善惡不出三千彼又問云既有性德善亦有性德惡否答具有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但有性善在如來斷修惡但有性惡在問性德善惡何以不斷答性德但是善惡法門故不可斷一切世間無能毀者如魔燒經卷豈令性善法門盡縱燒惡譜亦不能令性惡法門盡問闡提不斷性善故後時還起善如來不斷性惡故應當後時還起惡答闡提不達性惡故後時還起於修惡不了性善故後時還為修善染是故修善還得起即以修善治修惡則令修惡不得起佛雖不斷於性惡而能了達於性惡而於惡法得自在不為修惡之所染是故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於修惡自在用於惡法門闡提若能達修惡則與如來無差別故知於善於惡善達修性方曉今經德王約善義同難如來據修性別答。
極惡欲之邊者以惡極故名之曰邊。
善巧方便則非無者由住前修得緣了以為方便故於發住顯出理性正因。
箜篌者風俗通曰箜篌一名坎侯漢武帝祠太一后土令樂人侯調依琴作坎作言其坎坎應節也侯以姓冠章也或曰空侯取其空中釋名云箜篌師延所作靡靡之樂葢空國之侯所好而今經引喻則西域有之久矣。
但舉一呵者即經云愚癡之人也。
是計性義者同外道執因中有果自性之計也。
經不訟彼缺訟責也。
歎善自足者歎佛性善也。
經於師同學等者於師前同學前發露自罪也。
經不為生天者不為躭天樂也不為恐怖者不為畏三塗苦也不作破戒者不犯四重不作缺戒者不犯十三。
不作瑕戒者不犯三十已下不作雜戒者不犯定共。
不作聲聞者不自調自度也此皆惡戒也。
經得具足戒者達止作法界也。
不生憍慢者不見持犯相故不以大慢小以持慢犯也。
必須上定者必得四禪方生色界。
白骨即背捨禪者以初二背捨內觀骨人故。
猒穢作背捨易者謂背欲捨著是猒穢義故。
經尸利毱多者涉公云尸利毱多火坑陷佛毒食藥佛如來于時履火不燒食毒不損彼捨邪見為佛弟子。
十二文多者合云十一於十二中簡出方廣故二字誤也。
文少義要者以方廣部直談妙理不涉餘事故。
十二文言浩愽者以十二部通該一切大乘經故故今除前三味兼帶十二部之廣就此經開顯談常之略即是除他經十二部令受持此經十二部也。
復除全體者始終一經其文尚廣要言妙詞止取四句義該法界如雪山四柱偈等。
但取常住者四句猶繁但云常住理無不統義無不攝。
復除常住等者向雖從廣之狹始從十二終至常住皆逐名言未能悟理尚同數寶豈識自心若能達事即理說即無說則涼池坐到寶所匪遠心攝一切故曰具足多聞也。
損之又損等者周易云以至無損肇云改用今且依之損之又損即前四段從廣之狹也遂至無為即今但取寂嘿也一家宗教於諸文下皆約觀心豈非承躡有由深符佛旨若不觀心安契寂嘿。
法經無性故者以無四性故說即無說法華云知法常無性與此同也。
不存著者以達法界無性故於難作等不作難想謂不矜其功也儒宗尚云善世不伐老子亦曰功成不居而況大士以法界心為心豈著於功用哉。
但不能見者本性雖空執之成有故須稱其本理而修於空。
經色者非地水火風者色即是空故非四大。
經不離地等者空即是色故亦不離色空相奪故無自性。
經具足五事者初信二直心等五也。
經不得現見諸佛菩薩者不得現與諸佛菩薩而為眷屬也。
舉內法為譬者內法謂正報即色心等一切法也外法謂依報也即鹽蜜等皆依報故。
於緣是有者隨因緣假立故。
貪是有法非空使空者能貪之心所貪之色於妄是有於真是無今即妄達真故非空使空。
此法者即貪心及色境也。
經闍提者暹師云數論外道也。
經則不復見一切法性者既見佛性混融唯一故不見有諸法差別之性地持明二法性一事法性性差別故二實法性性真實故經云一切法性是事法性也。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者無妄想慮知故曰無知而有照理之知故曰無所不知以例空本無見無所不見即是無妄想執有之見而具照空之見也。
引昔證者即釋種為琉璃所誅阿難愁惱也。
餘皆可見者檀攝二覺謂除捨也尸攝三謂正語業命忍攝四謂念根念力念覺正念進攝八謂四正勤進根進力進覺分正精進禪攝八謂四如意定根定力定覺分正定慧攝十謂四念處慧根慧力擇覺喜覺正見正思此則六度攝三十五也餘有二信通三十五一切諸法信為本故謂信根信力。
婆沙文中下婆沙以實體十一攝三十七先以七覺收餘六科謂四念處及慧根慧力正見入擇法覺分四正勤進根進力及正方便正方便是正精進入進覺分四如意足及定根定力正定入定覺分念根念力正念入念覺分是即二十四法攝入七覺餘不入者謂二信為一及正思惟一語業命實但二并根本七覺成三十七正命入語業中然於七攝中攝喜入擇攝捨入捨又俱舍中實體但十以合語業命三為一戒支故。
初功德云下對初德示始終理齊文中徵初德中經以示三德。
不聞聞下有本多者字誤也。
意謂此解等者以十德始終同歸三諦橫論則地地具十竪論則對地無乖橫竪任殊三諦無爽以十地位只是分證三諦故也既曉分證地前可知既許橫論則知理具名字觀行相似分真究竟咸具十德以十德即三諦故若然者雖高下兩殊修證有別而聖凡一貫理體無差故知疏主釋經鈎深索隱豈同古說謬判淺深故云方近於理。
第九已上皆不如此者謂前皆淺也。
二車竝載者譬喻經云有長者子不別貨父令往外國興易初載栴檀往他國賣久久不售便問他言市頭何者貴耶他人答言炭貴便燒栴檀為炭。
昔人下引此方事類未治本云見乘驢者著縚帶問楊州何物貴答驢縚甚貴等但云著縚帶不云驢縚也答驢縚貴者謂所乘驢所繫縚也即以馬易驢以金帶易縚也。
經五種鹽者案四分律藥犍度中有兩五種鹽初五謂黑鹽丸鹽樓鹽摩鹽支頭鹽(府移反)後五者謂鹵鹽灰鹽新陀婆鹽施遽鹽海鹽此等名或約色辨或約處明若此土五鹽謂顆緣赤白印也鹽有多類大略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