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德王品之二
四罪者謂一犯二謗三逆四闡提。
佛性不持者既有佛性應任持此人令不墮獄。
前難令涅槃無常者指前卷末德王重論文也。
悉令皆轉者既轉凡作聖應轉聖作凡既轉小成大應轉大成小故云難一切人等尋經可曉。
本取斷已名一闡提者謂斷已得之善方名闡提事善斷已復應還得佛性常理不當已還故云性非己得。
又斷已得下消經中若斷已得。
惡人不定等者以若惡若善悉由心變心性隨緣善惡何定。
如來不定者亦由如來證得心性故能隨機權變無定。
經色與色相者青黃等是色方圓等是相。
無定之中亦有定相者生死不定涅槃則定如礦可成金金不為礦。
方便道中如來不定者方便謂應迹權巧示生示滅所以不定。
是故不燒者又涉公解內則護身外障塵坌亦表如來內心堅淨外相臧美中間壞者萬累俱消舊師及興皇解鬼非鬼義非不一途但不互融及聞遮照故今不用。
今明鬼即非鬼下於鬼上具足三諦。
非鬼下於非鬼上亦具三諦。
非鬼非非鬼下於雙非上亦具三諦鬼是俗非鬼是真雙非是中既一一互融故各論三諦所以俗不定俗真不定真中不定中不定之義如指諸掌豈與舊解興皇為同年耶。
是一下結顯互融也問既三諦互融何故經中止作雙照以釋耶答良由三諦互融故能雙照。
而最在後者章安明在後之意。
私謂下荊溪明廣釋所以。
轉三漏為四流者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明七漏者文中所列全依成論。
開邊為斷常者於五見中開邊見為斷常二見故有六也莊嚴意云經文但標六種但是廣明身邊見相我即身見有無即邊見以執此劣解自謂勝智復是邪見開善所解則謂經文標釋具足先標六數我見下次釋六種故其所立全異莊嚴然六種雖足要其所歸只身邊耳。
假我者覽五陰以立主宰名為假我。
真我者只是神我耳。
行苦者者即經云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也此苦最通者三界皆有故俱舍云譬如以睫毛置掌而不覺若置眼睛上為損極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覺行苦睫。
不得為一者以無常遷謝身為苦聚二事合論故云行苦此非三苦中行苦也。
煩惱等四者等取陰死天子也。
所該甚廣也該謂該通。
只是助語者以證涅槃必斷生死故與上句義一故云助語下云助句例此可知。
至期何處者凡云至心即至到心源源即三德妙理期於極果究竟開發極果是所期之處故云至期何處。
今生死亦是煩惱等者以業惑是生死因故。
今不復釋下云云者指前疏文。
直合等者以下兩句只是一義故向云不可分張也只證此法下以證常故故無三世然此但以今偈上半對前四句其義已周故知言至心聽等只是明聽受今偈云句前偈四句所詮之法耳。
亦應四悉者大論第一云有四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違背。
三觀治三漏者慈心不淨因緣三觀也瞋恚貪欲愚癡三漏也廣如大論明對治悉檀中說。
或言有我等者大論明世界悉檀云人等世界故有第一義故無法性實際世界故無第一義故有。
即各各為人者得樂是生善義故。
涅槃只是因緣法者如經云四法是涅槃近因緣也謂近善知識等。
即成性義者即同外道計自然性也。
四種佛性下言除正因等者准下配釋即是一果果二因因三了因四果性今云除正因至四緣佛性者恐文誤以偈明證得故無正因義正因在迷故。
亦斷十二等者亦纔也纔猶僅得惑僅盡故屬因究竟盡屬果也。
只是淺深者前品猶是淺位菩薩今不痛即深位菩薩。
警柝他各反周易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左傳魯擊柝聞於邾鄭玄曰手持兩木以相敵是為擊柝守備警戒漢書中宮衛城門擊刁斗傳五更衛士周廬擊柳皆談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經若須依(至)受取者佛言施時不取後頓難得仲尼曰義然後取人不猒其取。
經為四毒發者四大不調能害身命故名毒也。
因三受起三煩惱者即依苦受起嗔樂受起貪不苦不樂起癡北遠疏云一是欲覺思求一切可意之事二是嗔覺亦名恚覺念他違己思欲嗔彼三者惱覺亦名害覺念欲加害。
經連綴張衛反說文綴合著也。
經云何恃怙恃負也怙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