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雙題品目者菩薩能問既如師子吼如來能答亦譬師子吼也。
皆二莊嚴者福故能問慧故能答又慧故能問福故能答。
徵文據義者上云皆二嚴。
是據義下文中去是徵文。
因何下責他人但約能問釋題也。
廣能兼略者文廣題略也。
吼通兩處者王及子俱能吼也。
又師下約字義釋。
𠂤多迴反帀子合反。
事理皆帀者帀謂周帀事帀則萬德俱圓理帀則三諦究顯。
訓帥者帥音率師能師眾為善也。
訓資者資取也弟子取法於師故謂弟子為資。
六位下云云者九界眾生即是佛故理具口密聞名識體能為他說名字口密如說而行如行而說觀行口密能以一音滿三千界相似口密分真究竟口密可知前五在因後一是果今明能問是真因能答是極果即兩處也。
身口下三密俱約六即今順品題且約口密。
此是世界者因果異故問答令他歡喜故。
此從為人者弟子從師稟法為生善故。
此從對治者決定說破偏小惡故。
從第一義者師居極位悟理周帀故。
若是入證下次第破前三師。
證則無說者今云師子吼品正說法化他何謂入證若說下縱計轉破也汝若云是說所證法名入證分者佛應自說何以菩薩題品。
為是誰問者前問既是迦葉何故今品佛答師子吼耶況經文次第答迦葉但齊大眾問品廣如前釋。
佛性誰說者佛性既是佛自說之何故却以菩薩題品三師所釋背義乖文故云乖各。
今明下既云問答涅槃義則是師子吼菩薩問如來說佛性義以答之若得此意無他三失。
初舉下先標經六門。
有乘下釋出五六二門義初釋第五門義。
皆屬了因者萬善本屬緣因由一乘了達萬善致使萬善亦屬了因也。
經云有乘無乘者謂有一乘是智無一乘即萬善也餘句皆云有無倣此可見。
是舉果性等者即有性句是有菩提涅槃之性也。
舉正因性者亦取有眾生為正因謂但有心者即具正因也。
釋五性名義如前記。
有因無因下釋第六門義。
習因因果有因句是習因有果句是習果。
又三句者取有作有業為報因取有報為報果習報義委如前記。
有作無作下釋出三句義。
是煩惱因者煩惱能造作業報故。
業非煩惱等者三業十支非煩惱故經云有業以簡之。
報是煩惱業果者由惑潤業此二為因招生死報出世因果即道滅謂有因是道有果是滅世間因果是苦集有作有業句是集有報句是苦而云有因無因者謂有出世因則無世間因也有無相對而來餘句例爾。
依報無報即問正性者報是五陰五陰即佛性乃正因性也。
十八條者但依前列六門細數即足。
同異若此者同謂不出佛性異即如上諸意是則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也。
私謂下荊溪研詳文旨以申如來別勸一十八條師子吼總問佛性一義之意也。
但未為得意者佛舉六門意存佛性若備問六門雖稱佛言未得佛意也。
總勸下此釋伏難也應難云既許別勸總問何不總勸佛性別問六門耶今釋云收法不遍一者佛若總勸佛性則於諸名相有所遺失故云不遍二者菩薩若別問六門且法實無邊何止於六故云不遍不如從要且問佛性以總攝別義無不該是故斥云未為得意。
亦稱佛意者如來意在佛性故總勸菩薩承旨故總問此雖稱佛意但恐時機聞總迷別故佛別勸下開總出別故佛別勸攬別歸總故師子吼總問是則總別體一故得互明令眾易解。
斂字亦為檢字者斂謂收斂檢謂檢束語異義同互存無在。
譬法身者謂十力無畏等法所成之身也。
經如師子王者梵云僧伽羅此翻師子爾雅曰狻猊如虥猫食虎豹郭璞注云即師子也虥音士姧反漢書西域傳曰有師子似虎正黃尾端毛大如斗司馬彪續漢書云章和元年安息國遣使獻師子符枝形似麟而無角。
地即尸羅者戒為萬善之基故。
經欲壞實非師子者前三教皆不能為師子吼故下合云為諸眾生而師子吼謂說佛性也。
經令住處淨者下合云開佛行處即三德秘藏是佛所行所住之處今開示眾生令三惑不染故云住處淨也。
譬惡滅善生之機者謂三障惡滅三德善生乃今經圓機也。
先舉非者即以野干喻二乘雖當隨侍如來終不能說佛性故經云雖逐師子等言野干者子虗賦中作射干射音夜似狐而小能緣木。
譬三行者聖梵天也。
十力下云云者餘事法合尋經可見。
前有四句者一水性二陸行三飛者四香象。
開譬下結責他人單以菩薩釋品題也。
前三問問法等者前問所見之性後問能見之人。
一問果性者他見經云云何為佛性謂是果性。
次問因性者見經云以何義故名佛性謂約義立名即是因性。
雙問者意謂四德通因果此釋乖文故觀師不許。
今將下今用觀師體義名三以成六即。
將後人問前法者即將後段能見之人來此問所見佛性高下差別初將一切眾生問理佛性體此言理者收前四即以住前未顯通受理名次將十住菩薩問分佛性義後將如來問究竟佛性名又名義體三位位皆有今捨旁取正各就一種謂理具未顯則名義未彰初住開發則分有其義唯佛究竟公灼揚名。
眼約性用者問眼是能見何名性用答全能見眼是所見性若離所有能則性體攝法不遍若混然唯一則能所奚分寄語後賢彌須介意。
歎解六義者即前六問也。
此土福勝慧者以穢土人多薄福至有食不給衣不供者故以福為勝淨土反是。
企尚者企去智反望也。
十住菩薩(至)通教者住為能依地為所依以通教第十地菩薩同於通佛俱能八相故云十地菩薩為如佛所以菩薩同佛俱屬智慧莊嚴九地已下俱屬福德。
若消此文者謂既是三藏菩薩何故云無礙常住耶故須作於彼初教密解圓常消之故引天子為證。
最下既然者天人既容密入二乘菩薩豈不然乎故云例餘亦爾故誡講者消文不可定執以今經重施故如來作前三教以釋二嚴次就平等則是會偏入圓主伴一如生佛互遍故云汝之與我各具二嚴也以問答非二嚴者我若具二嚴亦應能答不應但問佛若具二嚴亦應能問不應但答二義既齊問答不成故云非也。
一種二種者涅槃理同故名一種生死事異故云二種如下疏釋。
只由解一二無一二者由解生死非妄涅槃非真體性一如故云無一二也。
菩薩分解佛究竟解故能問答令他眾生亦解此法故云眾生不解等。
非是下結顯也佛謂我言一種二種非是定計生死涅槃差別之相故云非是一二於一二乃是約一體無差而談事理差別故云無一二之一二。
亦是言於無言者以言詮辨無差之理也非是言於言非是以言分別名相一二差別也。
翻其前難下有本注云云文誤。
愛無明過現者愛是現惑無明是過惑。
能知此二此不二者了生死涅槃染淨事異故云能知此二復了體同故云此不二以能知貫下句了事異故無一過了體同故無二過。
今師子下復宗顯義也初顯師子以雙亡問次佛還下顯如來以雙照答良由即照而亡即亡而照亡照體一故使主伴各據一邊次文三段尋科語可解。
言若無一二何能無一二者意云先有一二方可雙亡一二若無一二無法可亡。
正答五問兼答一問者前約法約人總有六問一問理性體二問分性義三問究竟名四問不見性人五問何法有了不了六問何眼有了不了今佛正答前二後三於答第二問舉解惑中明解者能見即兼答第三。
當知空有非空非有者空則三諦俱亡有則三諦俱照即照而亡智慧是第一義空故曰非有即亡而照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故曰非空良由空有體同不離妙性故名中道故使三一展轉互融三諦俱亡故云盡一切相三諦俱照故云照一切境。
故云一切中者以亡照同體故也文剩云字。
是故下牒經示三諦義。
名為佛性者佛性即中道也經文佛性居先今存三諦次第故以佛性在後故知經文三諦義足。
不見空邊者字誤應云二邊下疏云空者即是二邊須知經言空不空者約中邊相對故未治本乃是二邊知此云空邊誤也。
見邊見中者中邊俱見即三智圓照名第一義智慧也。
若此下明三智互融一時具足故非前後邊即中故不淺中即邊故不深。
即空下以寂照體一結成三觀空是三諦俱寂智是三諦俱照今以寂為空以照為假在文可見。
無四德者即經云乃至見一切無我也此於四中略舉其一對無四德見空之非以顯有四德見中之是兩種不見者彼謂凡夫二乘一種見者彼謂菩薩以隨情者彼謂菩薩隨情見不了了故經總結云雖有佛性而不得見耳。
而於名起見者唱云見中道者乃是於中名上妄起中道之見非證見也三人竝然他謂一種見者非也凡夫下凡夫於所著生死起中常之見又俗亦明中如書云中庸之德民恊于中等二乘以離斷常謂得中道菩薩以出假於機中適以為中道如此三人皆非佛性中道是知中道名同其體永異。
定苦樂行者二乘猒生死之苦求涅槃之樂故云定苦樂行。
甘苦如樂者甘受其苦如三禪樂。
佛是下次第釋經三句初釋一切諸佛至三菩提句次釋中道句後釋種子句釋初句中言兼得涅槃之果果也者既有菩提智德必具涅槃斷德故云兼也此果從因因生者佛性境為因性具能觀智為因因性由觀智之因因成菩提之智果。
此果果從因生者由福定之因性成涅槃之斷果。
中道下釋經次句也中道是理性正因故雙非四性皆顯下釋經後句也。
皆顯現者者謂四性分顯實由凡心正因本具故悉由佛性為種子此指理具為種非修得種也。
種子能生等者由性發修故。
此兩(至)中道者此以修得為種由修照性故指修得因果為顯性之種。
更互為種子者修為顯性種性為發修種故云更互。
無奈此文何者以經云菩提則是修又云中道則屬性下云種子則兼修性若不作更互釋之無以消通經旨。
通途下雖修性互通種子若別說之定以性具為種以修從性生故。
問佛性下問意者下經既明因因因果果四種之別種子即是正因之理則為四性之種經文何獨指正因為菩提果性之種耶答中具二意一據從略且云正因為果性種廣明則為四性種也二約傍正應問云一等從略何故獨存果性略餘生耶即答云正因生為果性種傍為餘性種略旁存正故指菩提。
如十二下釋出傍正義也十二因緣三道即三因合性為一但名正因正因之理亦為餘性種故云非無傍義而達三道即是三因正發觀智故至果上名菩提果所以正因為果性種其義彰顯。
正能發熱者亦傍發餘病故。
是不一不異者因是不一果是不異。
今明下屬當四科不出九界即是佛界故皆云諸佛體之也。
汝問何義者汝即師子吼也。
而是兩邊之上者此釋經中何以故即是上故文也此指第一義空出過前凡夫外道二人之上。
經生死本際者即無明愛二種煩惱是現未生死之本也。
兩因夾一果者識等五支是現在果也。
方是妙中者達苦果生死即涅槃佛性故曰妙中故使二死不破而破。
中間明是者經云無常無斷去是列菩薩章菩薩觀中故云明是此圓菩薩及圓接通別人也。
兩因兩果者共為四性一因性二因因性三果性四果果性。
尋此下簡示凡四句先二句簡非次二句顯是初句云不得以因家之因為因因者能觀智已是於因境能發智則境是智因故曰因家之因故所觀境只是單因而已故云不得為因因也次句云不得至果果者文多一果字只合云果家之果為果謂菩提智德已是果更加涅槃斷德乃是果上之果故云果家之果故不得以此重果為單果上句是不得以單因為重因此句是不得以重果為單果以義思之方知文誤或改不得為而得者亦非得以下二句顯是因家之果者境能發智則境是智因智從境發則智是境果又以此智望於菩提復名為因故云因因果家之果類前可解。
何故爾下釋義。
觀智從因至於因者從理境之因發觀智之因故云從因至因。
菩提但是果者請觀此文方驗前列句中多一果字譬與法乖者法中則與二法為二因譬文則以一事為二因二果亦爾今但取法譬俱有二因二果名同為譬故云少分故下文中下引經證十二因緣支支相望各通因果義也。
例二果亦爾者菩提當體是果復為觀智作果故亦名果果涅槃當體是果復為菩提作果故名果果此以法就譬二因二果各各相望俱有因因果果之名也此亦荊溪一往約義釋之耳。
彼家用眾生為正因等者眾生是妄事此定在因今云非因非果乃是真理故不相應良由他人不曉即妄而真故使但指妄事以為正因。
然此五性下今師正釋也。
緣性則二者以因果二法能顯於正通名緣性是則正性是理緣性是事。
合二為一者合因果為緣也。
合緣為正者即因果事是心性理故。
正無復數者正是一性一尚無一豈有數量哉。
經無知無見者不可以二智知不可以四眼見又以一切種智知而知無知相佛眼見而見無見相。
廣釋甚深者六門一一皆明十二因緣即是中道佛性凡小及偏菩薩自體雖具而不能見唯佛明了故曰甚深。
經無有始終者三世輪轉故。
今互顯沒者於佛則顯始沒終於菩薩則顯終沒始正言十地者即經十住也。
一轉等者即第十地是等覺人破最後無明即入妙覺故云終處近據此釋即經云十住是第十地也。
始則杳然者謂無明無始非等覺智所知故以一品細惑猶存故故向但云去終處近若佛已到於終則見終復勝則此最後所斷是最初起者且寄次第說之起惑如著衣之法從內至外斷惑如脫衣之法從外至內故最終脫者是最始著者當知見終是約斷惑說不見始是約起惑說。
十住破元品者謂第十地後心能破始起之惑則變易果報究竟不起。
自性(至)為易者達事即理則易因緣(至)則難者約事推尋元始則難。
今言下章安順釋。
今言十住者乃指一一住位皆分破無明望於元品悉是後起故云分見其終。
私謂下荊溪反釋經云菩薩不見始而荊溪作見始義釋之故云亦可云等顯義多含非違經也。
斷其始故者此據斷說故得見始經約惑起故但見終。
故知賢位等者此指地前住前也。
知無始終者達惑法界故鑒其始終者達事緣起故。
最麤著者著去聲。
元品者爾雅肇祖元胎始也。
重明不見者九法界人悉皆不見若爾圓名字已上亦可云見今為簡出聖位故使圓教賢人悉在不見之數前文類此。
類前定樂行等三者然此下中上下三但與前二同耳以前三中定苦是凡夫故應於苦樂行中開二乘人對今下中二智定樂同今上智而復有異前約出假此據分真然一家教門多引此文以對四教則以上上為圓准今經文乃以上上為究竟上智為分真雖有小異得意無在。
別得一箇菩提者經文但有四知菩提汝既謂九住不見與十住異則經應明五種菩提也反經非聖過莫大焉。
非當非現者正因之性眾生現有故非當未顯發故非現。
無當現之諍者以五性收之說當說現各有所主諍計自消。
此意者下通示上三段文意也謂體性不殊故生佛平等迷悟緣別故生佛不同。
事用未足者全未有用亦名未足分有其用亦名未足。
四出者初出菩薩品二出梵行品。
准經應作等者偈文上半是差故屬俗下半是無差故屬真俱存則兩亦是中道雙照俱遣則雙非是中道雙遮故知偈旨不出三諦互融不一不異也。
若生死下開成四句以明生死涅槃各有本有今無也。
本無涅槃者執事迷理故無。
不離有而論無者如本有生死即是今無涅槃本有涅槃即是今無生死句雖各立義乃一揆。
此前三下結四句唯雙非句是無差。
上文下兩本兩末句中初約反迷成悟事必先迷後悟故生死為本涅槃為末次約背理起惑義似先理後惑故涅槃為本生死為末。
涅槃始為生死終者中道始顯名涅槃始無明破處名生死終。
二河相望者生死河涅槃河也。
互作始終者生死終是涅槃始涅槃始是生死終故云互作然生死定無始涅槃定無終故此二句文中不出。
末本非本者生死之本非涅槃之本也本末非末者涅槃之末非生死之末也非本非末者生死涅槃之本非本本即末故生死涅槃之末非末末即本故故不屬三世然此本末四番釋之大體不出差與無差何者前三釋上半差第四雙非釋下半無差。
即是三諦者於前二句各取涅槃本末為真生死本末為俗第三第四二句只是中道遮照三諦互攝即是差即無差無差即差等。
不即心為佛性者此據離義以說則未來當見故云有耳要須修行方乃見之故經云以巧方便定當得故。
不取眾生為佛心者當來成佛是真心非今日妄心也。
佛心亦爾者果佛真心亦非本作凡夫時妄心也。
他云一乘是萬善者即光定謂法華一乘為萬善同歸也猶是無常涅槃佛性乃是常住今因經明一乘是佛性因便破之。
六度為莊嚴等者六度是能嚴之福慧一乘是所嚴之理體故云究竟。
更無別體者全能是所全所是能理體本同。
隨義異釋者事異故分能所。
經眾生悉有首楞嚴者此約理具。
修心者三止圓修十乘妙運名為修治此則正指名字觀行亦攝真修。
通通諸地者六即俱名楞嚴故也。
經有五種名者首楞是定般若是慧金剛喻定師子吼喻慧佛性是定慧之體故此五名還是三德。
三舉類者舉事定以類例楞嚴理定也。
八大人覺如前疏記。
呼為大地者俱舍頌云受想思欲觸慧念與作意勝解三摩地遍於一切心釋曰前三句標列第四句釋得名受者謂領納苦樂不苦不樂相也想者取像謂於前境取差別想也思者造作謂能令心有所造作也觸者謂觸對根境識三和合而生能有觸對欲者謂希求所作事業慧者於法有能簡擇念者謂於緣明記不妄作意者作動於意謂能令心警覺為性勝解者謂能於境印可此事如是此事不如是起殊勝解三摩地者此云等持心於一境轉亦持心所從強說心遍於一切心者釋得名也此十心所遍通三性四心三界九地有漏無漏一切心品故名大地地即心王此十法依心地起名大地。
法起十數者十前後而起不得俱時故云義說為十或云下三塗并人為四合修羅在鬼趣也并六天為十竝是有情所依故名居止。
釋論名健相者論第四十七云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深淺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故名健相。
會通者有即說無無即說有名為會通。
有二十種者俱舍云色有二種一顯二形或開二十如疏日𦦨名光月星火藥諸𦦨名明可見名影翻此為闇形平等為正不平等曰邪。
佛性非一二三者前三師各執墮於三門既執己非他故不能通理但成諍論。
如王見象者今家解釋達四無四如大王見象六分同是一身諸師各執如彼羣盲觸尾牙謂為全象兩國中間者界內界外兩楹之中也。
品數與習氣同者意謂習氣即是無明。
言元品者元頭也謂頭數品袟也左傳歸先軫之元曲禮一元大武注云元頭也。
竟不出破煩惱意者經文止明破己見性而向二師但出其名須知見性是破意也故引本業纓絡經得入中道以明破惑之意。
釋論等者彼以慈心不淨因緣等三治貪等三也此義亦恐未與經會故更引纓絡以明三觀。
二諦觀者因觀妄俗得證真空故也。
平等觀者前觀破俗用真此觀破真用俗破用既均故稱平等。
觀師破違經者即第三解是觀師義。
若不見性與經相違者經云破煩惱故然後得見若云不見故與經違反。
此以別接通者此約下根受接即破無明見佛性也三種破惑者一別接通二別初地三圓初住此三皆是見性之位如文所列而不云圓接通別者葢同止觀兩理交際止論一接也以接歸初地即初住故。
又一下唯約圓教三人以釋雖知三諦圓融而隨宜樂或宜用空見性如止觀用無生門破遍或宜用假見性如用生門破遍或宜用中見性如用亦生亦不生非生不生門破遍也以一破一切破故俱破五住此文一空一切空等語似通相而是一心若通相觀即前接義也故淨名疏明三種三觀一別相即次第三觀也二通相亦謂一空一切空無中假而不空其但在空不能即假即中一假一切假等亦然故謂通相三觀也三一心三觀問此三何教所修耶答淨名記云別相三觀的在別教歷別觀三諦通相一心的屬圓教問曰此兩觀既竝是圓教何意為兩答曰通相三觀約通論此恐是方等教帶方便之圓非如法華所明也釋曰言帶方便之圓者乃部中圓接通別人所修也如於入空位受接者乃能達空即假即中雖三諦圓融而從本受稱但通名空觀也例如聲聞至法華後已是菩薩而從舊立號且曰羅漢出假修中二位被接類空可知故淨名記又云通相雖圓然帶方等乃成圓中之別相耳有謂通相三觀是修漸次止觀者且淨名記自云通相三觀是方等教非如法華所明今漸次止觀是法華行故不相類問荊溪既云通相是方等圓大師何故但於淨名疏中出此觀相而光明等疏全不明耶答淨名經中有三品之文正明此觀故得明之諸經無文但有其義故餘疏不說又既云通相是帶方便圓例知華嚴般若部中悉應有之以皆有被接人故。
是就別意者非指別教葢前別對三教以釋故云別耳。
前譬就外者即前盲不見色等三皆就外法為譬以色像及月悉是依報外法舉此以喻佛性。
今譬就內者以十二因緣是舉正報內法以喻佛性故也。
此唯在人非謂外物者此疏主消經亦外之言非是山河外色葢約十二因緣中正報之色為能喻耳此乃疏主辨能喻之物非謂所喻佛性不遍外物也荊溪恐他強執章安之語謂性不遍無情故探取喻意以顯內外之言該乎依正與所喻之性法合㳷齊然但依章安義亦無爽荊溪為時人故重更申釋。
又云下疏主再出異義既以在胎出胎為內外則亦但正報而已。
內外貪求及為內外事者既云外貪外事是則兼於依報塵境也。
但取十二以為佛性者為字恐誤應云以喻佛性。
支支別辨者如云無明是惑行是業等。
為令下明別辨之意令識三世因果相生故分惑業等別。
豈可下明互具也如無明時亦具行識乃至老死老死亦具餘十一支中間類爾是故十二各具色心如無明雖在於心既具名色等支當知亦有於色而色兼依正文云亦內亦外葢謂此也以例佛性界界互具。
況一切下正明所喻佛性一念凡心十界具足也。
一切眾生者一切之言不出十界此事造十也。
念念具足十界百界等者此明理造也依正即三種世間一一世間各具十如因果故成三千既具十如即具十二因緣以十二因緣即十如故故云依正因緣指理具三千依正收盡在凡在聖數無增減此性顯時依正融通能為大用眾生隱故而無事用但有理性因人具果人之性故名佛性故內下經云亦內亦外之言雖約正報因緣不妨兼於外色以喻佛性體徧其義善成故云意兼多義。
入胎五分者毗婆沙釋從識至於現身死來合有十時胎內五時胎外五時名為五分與今經不同。
此色與眾生之名者謂攬色之實法立眾生假名也未有想受者未能想像前境領納苦樂也。
五果之後者受是五果最後支也。
胎內行心之初者於胎內能起貪嗔之時也。
初名愛下此約胎中以說。
中名取者以愛故而起貪求之心。
後名有者貪求心增長名為有也。
但轉名名之者以在未來故故轉識名色等名而名生等。
不具苦受等者但有餘二不具三故名無三受。
經歌羅邏時死者謂六入未具一歌羅邏二阿浮陀三閉尸四伽那五波羅奢呵翻名辨相如前記如是等時名名色於此位時死者但具前四支而已。
無中庸之捨者不苦不樂名捨受故。
始終長望者有二意一三界長望更互受生故二支支長望各具十二故此乃三界眾生等有十二。
眾生等有佛性者一一眾生心地各具三千依正三諦之法與佛心地更無差別彼彼互遍何所不收。
待緣方見者待教行緣方至初住見佛性也故下經云若能聽受咨啟大般涅槃則見佛性此即聞圓法起圓信立圓行入圓位也。
經十二部中雖不聞有者此敘昔小乘十二部也。
長出三事者即下云何為樂句但有雙非一句准諸句合有苦非苦二句則成三十六句又章門及解釋大體專明眾生本具此理諸法具足皆是三諦與諸佛菩薩更無差別修習即得。
今明以大涅槃心修者雖是小行以圓頓觀了之即小而大即偏而圓前云有化他故是大未能簡偏。
保非為極者化城涅槃非是究竟執為究竟也。
靈味寺名令正人師前云靈味皆指寶亮故今云令正以別之。
解脫翻無累者此說無憑解脫是此方之語如何更用翻譯。
大樂即出家人樂者此釋經一者出家樂也以出家最樂故以大樂釋之故經云在家不樂猶如窂獄。
應是戒樂者出家以戒學居先故。
畢竟即菩薩樂者以分見畢竟之理故又菩薩雖是因人望彼權小得畢竟名。
但有九者無第十以涅槃化眾生故。
私云皆不爾者今經以大涅槃為體豈用小論以釋因內外緣者應以聞法為外緣思修為內緣藉三慧因緣得未來涅槃之樂又戒為外緣定慧為內緣。
出菩薩地經者即菩薩善戒論一名菩薩地經故彼經第二云云何名快樂義快樂義有五種一者因樂因行善法得他世樂是名因樂二者受樂從因因緣身得增長心得安隱是名受樂三者斷受樂修習聖道斷諸受故道得增長無有諸受名斷受樂四者遠離樂永離煩惱身心無患名遠離樂五者菩提樂受常樂故名菩提樂始從修因終至佛果故云從淺至深也有本云菩薩樂者文誤。
地前十住全不見性者此簡別位顯經云十住是圓位住即地故同見佛性。
經而不能知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者名字位人尚知他有豈十住菩薩而不知耶此亦抑之云不能知耳聞見者謂聞佛所說因而得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