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師子吼品之二
若欲聞見者勸於凡夫令依教而聞稱教而見。
受持十二部經者此約今經十二部故依教修習而得見性前云十二不見乃約偏小耳。
明見義者若能依教觀察得有見義復須中四明能見之行方得正見。
經眾生不知如來心相者眾生妄心則三惑喧動如來真心則三諦寂滅云何以妄而得知真。
上就下對上辨異先對上卷辨異上明眼見勝聞見劣今明聞見勝眼見劣故須釋意上則究竟佛眼見理性故勝分真從他聞說故劣今則凡夫聞法能悟道故勝肉眼但見應色故劣。
上德下次對德王辨異德王明執迹迷本故成曲見今知迹從本現故名見佛。
妙本者法身也法身為本應身為迹。
兩捨是兩教者前兩教但離斷常假立中名而無中體所以初不破諸結屬兩捨。
相成是別教者即不度眾生句及非一切成句此二屬別謂地前二觀成登地中道名曰相成。
雙照者即凡有所說及說不為利二句屬雙照也。
經六年苦行十二遊經云佛以二十九出家三十五得道故云六年苦行也。
經波羅奈十二遊經翻鹿野。
經正語等者軟言合法名正語離妄不虗名實語稱機即說名時語言無綺飾稱當法體名真語。
經二種因緣者聞見眼見名二因緣以此二種依教修行必見如來心相。
即四依人問者意云四依因人或示麤細我等尚自難知何能依教知如來果人心相耶。
初二濫後二者初人行細濫第三人次人濫第四人以眾生但見外迹不測內本故見初人謂是第三人見第二人謂是第四人細與正實義歸一揆佛言之巧綺互其文又復應二三是四依初四非四依。
直置僧寶等者謂四依與凡尚自難別也。
依此二事者謂見佛色身聞佛說法云何知佛心相乎。
經菴羅果喻等此喻生熟難知或外熟內生或外生內熟或俱熟俱生。
經舍利弗影猶故戰慄者此明戒之功用以驗究竟不究竟也。
經為利養者乃至捨邊求中去凡取聖咸名利養故云當知是戒不見佛性。
經若為正法者即以大涅槃心達邊即中無取無捨也。
經是名眼見者見如來色也。
亦名聞見者聞佛性能解也前疏云聞見強眼見弱者此文是也。
經為眾生者能見佛性者達自他不二心性無差方能利他如此利他即見佛性。
經若遇師僧者師謂三師僧謂七證。
和尚諸師者諸師即羯磨教授師及七證也。
為作要求者要平聲。
是市易法者以凡求聖如以賤易貴也。
任運法爾者十四法相成任運始從持戒至為見佛性也。
法爾者爾此也謂不假搆造其法自如是也猶云自然也。
持戒不淺者由見佛性心則不悔所以持戒任運契理故十四句展轉相釋而無淺深向云隣接良在此也然雖無深淺而深淺宛爾故持戒為因不悔為果等住大涅槃下云云者謂十四句法性自具不假修成由昔不知故成迷倒今既知已何在要求故經云自然而得也。
有因無果者問前明十四句涅槃但當第十一句而經明第十二句云何故為得大般涅槃為得常樂我淨法故豈非四德是涅槃果耶答後之四句只是涅槃異名故疏云居在眾行之末言異名者涅槃必具德具德故無生滅無生滅由見佛性故知後四同在涅槃涅槃之上更無餘法不同中間諸句展轉互明故以有因無果為責但舉涅槃為難意在此也。
偏結一邊者偏就涅槃是無常結難向雖雙舉意但在一言戒是常者意竝涅槃成無常以難如來四德之義。
經云何得名樂我淨耶者既是無常亦無三德。
釋迦日短者從晨朝至中夜也。
食頃下云云即法華云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此由機緣慕法情深雖長謂短亦是如如來延促之智宜促長令短以例此經機緣宜長故善得演短令長三億歲說機緣宜短故釋迦促長令短止齊半夜當知善得亦短釋迦亦長佛佛道齊斯之謂也故舉法華一往為例。
經亦因亦因因者信心是因聽法復為信心之因故云亦因因又聽法是因信心復為聽法之因故云亦因因此由有信故聽法聽法必生信故得互為因也。
經亦果亦果果者聽法為信心之果信心復為聽法之果乃至互說例因可解。
三木為拒者此外道瓶圓如瓠無足以三杖交之舉於瓶也諸經中或言執三奇立拒或言三叉立拒皆是也。
以支一瓶者支合作搘拄也。
渴烏者謂井上𣚃槹衡上下低昂若渴烏飲水也。
亦名栒𧇀者音笋巨釋名曰所以懸鐘橫曰栒縱曰𧇀此非井上之物又立拒字非栒𧇀字合云亦名𣚃槹恐寫誤或云亦名轆樓者亦誤。
更互上下者謂一頭低則一頭昂上為下因下為上果例前互說。
經云立拒舉瓶若依後釋即𣚃槹之端懸瓶取水也若剋定三世等者若取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則顯因因果果之義不便今但取更互相緣顯成其義。
釋八相譬中先出正義次破論人正義者謂佛自舉昔小乘中八相互相因起以顯今經互為因果之義。
大生直名(至)生生者疏釋猶略若悉釋經者於八相中且就大小二生明相因起餘類可知。
經生能生法不能自生者彼大生相但能生於色心等法不能自生其猶世間眼不自見指不自觸。
經不自生故由生生生者明其大生由小生生小生偏能生於大生故名生生大生為此生生所生名生生生。
經生生不自生賴生故生者明其小生由大生生小生雖復能生大生不能自生不自生故賴大生生如是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
成論下破論人也成師意云此經是大不應用小八相義故自立一期念念以釋今經。
此不應然者破成師也。
破立適時者謂今經雖破小明大而立小喻大令物開解正適時機云何論人不許用毗曇義耶。
大相是因者能引起小相故所以小相為果。
言小相是因因者大相已是於因小相復為大相作因故云因因以小生能生大生故亦可云小相是因大相是因因例說可解果義亦然又大相於八有能但舉一相即具八相小相於一有能只能生一大相故。
是習果者謂種智已圓三德究顯故屬習果。
沙門婆羅門即佛也眾惡永盡名沙門諸善普會名婆羅門下疏云指佛果為沙門婆羅門果。
斷生死者斷二種生死而有分證究竟俱稱佛果。
體是死因者煩惱是生死之因也。
無報因者行善惡因得善惡報名報因今涅槃無之無生因者涅槃是了因所感故生因是福德莊嚴牽生死報故。
無相待因者涅槃是絕待因所感故問若爾涅槃應是了因及絕待因耶答涅槃是果定非是因但正為了因及絕待因所感故不簡耳。
但是語勢者以無義通有六種故且列之以畢竟無正同涅槃豈得為難。
正取下即提下結文以申今意下結云有時無因故名涅槃是知雖舉六無但以一無為難若然豈但畢竟無是語勢後之四無亦語勢也。
池沼雨旱者雨時有水旱時無水。
日月籠散者雲籠似無雲散則有。
互無之意者如旃陀羅無婆羅門法娑羅門無旃陀羅法互望云無非畢竟無也。
畢竟無為正難者汝所舉六無借使以畢竟無為正難者尚不全是涅槃但有少分是義故佛且就此義責之乃云何故不引等。
況以下畢竟最勝尚不全是況汝以互無為其正難豈得契會涅槃耶問云何少分是耶答畢竟無無我我所以涅槃無因俱是寂滅而涅槃體具常樂我淨與畢竟有殊故使次文併非六喻。
以佛性為因者由了佛性故證涅槃云何能了謂一心三觀也。
沙門小果者四沙門果也。
二舉三譬者經從能生法者已下文是三譬者一燈二父母三穀子地水然經中三雙六句明二因義初句猶是約法。
能生法者者謂福德能招報故名生因福德是能生勝報是所生也。
經燈能了物者喻智慧能照了本理故名了因。
經煩惱名生因者結惑能生苦果故喻生因。
父母名了因者由二親和合方能了畢成辦果身故喻了因。
經穀子等者穀雖能生必假水潤福能牽報必須智導故以穀子喻生地水喻了。
悉用親為生因者以福德招報義強為親智慧不爾故疎。
橫豎相對者了因是八正反三菩提八正是因菩提是果因果相對故豎生因是六度因中橫修故屬橫欲明因取果等者以六度因取菩提果則因是果家之因舉菩提果成六度因則果是因家之果。
答了下了果即智德生果即斷德此乃生了二因成智斷二果從因立稱名生了果。
生果即是無常等者此以二果體別為難意謂生是福德不能契理故屬無常了是智慧與理冥合故是常也。
謂屈此竝者講者皆謂生果是無常而與涅槃常住義反所以屈也屈謂屈伏葢不知福智理同無常即常常即無常之旨也。
此乃下疏主引首楞嚴三昧經及今經咸明二果事異理同以通前竝。
楞嚴下術人喻佛人前幻死即生而死喻常即無常而復還生即死而生喻無常即常。
二鳥下雌喻無常雄以喻常斯皆明涅槃果有斯二用體性一如何妨生果無常了果是常也。
經色者如來解脫等者此段言色皆指真善妙色也此作中道說者中道即佛性異名佛性雙非說為中道。
如步屈虫者既云不定在身內則捨內取外又云即識神成佛則捨外取內捨一取一如彼虫行觀師內外俱捨如鳥除翅。
何者下正約三諦圓融示雙非義。
不在俗諦者三千依正咸名俗諦故非外之言何所不收問文云五陰是緣生法何關依報耶答色陰之言該內外色即依正也三千空故說名真諦雖云真俗心性一如說為中道故約三諦以解則見有情無情佛性咸遍豈可三諦局在陰質三千遍攝何竢復言。
任運破諸師者舊解不在身內及成佛但是俗諦一邊觀師內外俱捨所捨內外亦只是俗尚未知二諦體一豈曉三德互融故但舉即空二師自壞。
初句未成者初句即上雙非句。
世人求酪取乳者世人求酪則取於乳若求佛性必觀五陰如何而言佛性非內。
性應在內者何故而言佛性非內耶。
經我亦不說乳中有酪者我亦不說乳中已有酪果但云有酪性耳。
乳即是空者以乳藉緣而有緣生非實故空。
如穀有牙者穀喻因牙喻果春來喻反妄穀內有牙如因中有果遇淨緣時其果則現如春來方出此師子吼所執之意也。
即空奪破者以即空故乳本無酪若約即假本具酪性今破定執以空蕩之。
經醪𤏙音勞三蒼說文皆云有滓酒也字應作酵韻集古孝反酒酵也謂起麵酒也。
經金鐵師者乳若已有酪者眾生有性及已是佛則如一人有其二能既無二種名字云何難言乳已有酪。
一往縱答者但約角具四大𤏙即火大𤏙既能為出酪之緣故知角中亦有酪性是則乳為酪因𤏙為酪緣也。
舉非果為難者酪是乳果菴摩非乳果以為乳果之難。
經乳灌者乳為樹緣因樹子是正因須兩因者正因緣因也經舉四大明一因也。
復有幾因者此釋經為是何因義也意問為只用一因為總用二因故云幾因。
正謂眾生者眾生五陰即正因性此約不離義也。
莊嚴(至)假名者他見經云正因者謂諸眾生即云假名是正因佛性。
生其陰軀者謂六度能為陰身正因作緣顯於佛性非謂六度生於陰身也。
不應餘解者還須如前非內非外而解。
可更思之者雖非內外而內而外令依三諦思之。
仙人下葛稚川神仙傳曰孫愽河東人學道治墨子之術能吞刀劍引鏡為刀屈刀為鏡後入林慮山合丹仙去。
若有己面者自生求不可得見他面者他生求亦不可得二求皆不可得定知乳中無於酪果。
初奪如文者此奪破中經自有二意初以遠近一時能見明光不到眼光若到遠應遲見近應疾見如天月為遠地瓶為近舉眼雙觀一時俱見既無遲疾知非光到方見二以不見中間諸物證光不到如月瓶相去兩楹之間物象何量光既到者則應盡見既不能見知非光到。
四若不到能見者謂若光不到水下能見魚石者則應光不到壁外應見壁外物也。
騿馬者音草壯馬也。
亭亭者高貌文選云亭亭高山柏。
布護者文選琴賦作布濩注云布濩長多貌從言從水竝通。
今已患臰者如有人明日欲服酥今日應已聞酥香世無此理驗知此中定無酪果臰亦香也易曰其臭如蘭。
明當酵𤏙者明日方當酵𤏙於乳以取於酪而今日預已飽足於酪世亦無此理也。
飫依倨切亦飽也左傳序曰饜而飫之。
既其不定者師子吼於不定中作定問佛於定中作不定答由定與不定俱無性故亦是師子約即假理具諸法為問佛約即空泯蕩情著為答問答似異其體一同厥或契理忘情則若定不定即照即亡自在無礙。
下二句相仍而來者雖曰相仍若欲消釋應云佛性非生非滅即是三世有法無有是處然須約三諦以消偈旨方為盡理。
經因緣故生者即本無今有因緣故滅即本有今無。
經一切眾生(至)身如我者此破定執有性故以果事竝之既若有性應同我身萬德莊嚴云何眾生不爾耶。
經不牽謂不可牽引不捉謂不可捉持此約不可得以破定有之執。
經虗空界者眾生之身六界所成四大及空識也若無空界一切風血悉不得行轉動俯仰皆悉不得故以眾生等有虗空喻性體徧而不定有。
經金剛珠者不可毀壞故。
觀上下總攬前文以示三諦。
次引偈下明中道雙照故云即空即假次明下即中道雙遮。
言遍一切處者即一切處寂寂是遮義。
私謂下荊溪述成疏主之意此由疏主前後諸文但釋眾生佛性而不明言遍於無情故使荊溪申明其旨。
以為時人(至)其遍者此明章安不談無情有性之意時人謂傳五性宗者而云佛性三無二有初一闡提二定性聲聞三定性緣覺謂此三人無佛性定不作佛四不定性五菩薩性此之二人有性作佛此五皆是有情而稟權宗者尚執三無故云尚未信有焉可點示佛性徧無情耶故金錍云古人尚云一闡提無云無情無未足可恠且今經多處明佛性徧一切處又章安傳天台心要而達三千依正在乎一心豈一切之言不收草木三千之說寧隔墻壁故知章安具了體徧。
佛性既具下荊溪正述徧意。
即三諦者三諦是佛性異名故。
餘處豈無者餘處謂無情草木等。
思之思之者世人多昧其旨聞無情有性惑耳驚心故勸依經義深自思之。
據緣能發因中之果者緣了二因俱能照性通名為緣也因謂正因正因本具之性由緣顯發故云能發因中之果。
若都下示師子難意因中若都無果則緣因無用故云何用緣耶良由本具待緣方發。
經有佛性性者暹云有自佛及有果佛之性故云性性此釋非也乃是眾生有佛性之性耳。
經何須緣因者既由緣有酪故知乳中本無酪性。
轉緣因作了因名者只由緣名含二因故故於此段作了因說。
性自是了者既本具正因則已是了義何須智慧而照了之以性望修以境望智則性境名自智修名他故云他了。
應能自了者應於酵𤏙之中自出別酪何故於乳中出酪。
已足為八者以我足他我則為了他則是正故云此是自數他數於我我則是正他則為了他數我時他還為自我則為他故云自數他數也。
別有一法等者了因既不能自了了他理當別更有法也。
經已同酪壞者同前酪喻中若有性了何須外緣破此同彼也。
泛舉三答者正在轉答餘二非正故云泛舉。
經以當見故者以可修可顯在未來故故云有性而因中實無有果。
經擣押乃得者佛性亦爾緣了資發必當得故。
曾有等者曾有即過去有正有即現在。
有法王所為者如來隨機說有說無豈以凡情定執眾生佛性下合譬者應云乳中有酪下。
經應當觀察者眾生若修緣了必當得見。
據正因執有者前執由緣了顯發則知本有果性既被破訖故今直執本有正因。
經雲表星三蒼曰表外也言此星在雲外故不見。
經不同如是八種等者樹性若有既無八緣則應可見。
了因了無等者了因外助可云本無於樹正因子中云何無耶。
經二俱無故者尼拘陀子中無尼拘陀樹及無佉陀羅樹也。
非果為難者佉陀樹非是尼拘陀子之果也。
何不出油者既不出油驗知子有於樹。
經因緣故有者以水土因緣故生樹以擣押因緣故出油。
艸木中無佛性者夫言佛性遍一切處者但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具性具則艸木瓦石全是己心乃云艸木有性非謂一一艸木各一佛性故云艸木中無佛性若不爾者豈章安疏主不達性遍耶荊溪治定而無私釋耶故金剛錍野客領解云仁所立義灼然異僕於昔所聞僕初聞之乃謂一艸一木一礫一塵各一佛性各一因果具足緣了若其然者僕實不忍何者艸木有生有滅塵礫隨劫有無豈唯不能修因得果亦乃佛性有滅有生世皆謂此以為無情故曰無情不應有性僕乃誤以世所傳習難仁至理失之甚矣過莫大矣余曰子何因猶存無情之名客曰乃僕重述初迷之見今亦粗知仁所立理只是一一有情心遍性遍心具性具猶如虗空彼彼無礙彼彼各遍身土因果無所增減故法華云世間相常住世間之言凡聖因果依正攝盡請觀今疏及金錍文所談性遍足曉指歸不可纔聞色香俱具便謂一一艸木各具三千遂不許即色是心色具即心具之義乃云非但心具色亦自具今問有情心具則能隨緣變造十界之事艸木既具胡不起善作惡造十界耶救曰各具是理隨緣是事安得以事難理乎破曰若爾眾生之心則具二造艸木之性但有理造闕具既異豈稱理融是則艸木之處有性無修具理闕事但因無果當知無情成佛之談剎塵俱說之旨不輕唯禮眾生之義今經但明有心作佛之文一切皆失若曉心外無境諸義皆成各具灼然己性常遍凡尋遺教須認大途諸文凡云善惡俱理真妄竝融凡聖無差色心各具意令遷善遠惡反妄歸真革凡成聖體色即心耳豈聞融具便欲縱惡沉妄守下凡滯外境耶若了其旨則諸聖設教皎然可識幸請諸德試為精詳言或有中無以人廢了一心已色香各具復何疑焉由心本融云色香具。
而有艸木等性者此約事明性如藥艸冷熱不同也既非外義者前因中有果是外道義故多番問答破之今此但是佛弟子修行起計故止一番。
三據下進退作難初約佛性發心俱是善法既本有性則已發心何須今發。
次又佛下明佛性是理是常發心是事是無常故云發則非性。
經世尊若使下第三結難也。
經無菩提心者明本無因心亦無阿耨多羅翻本無果心故將例性以結難辭。
止有八字者即經云一切眾生實有佛性。
人天不須佛性者若只求人天但唯世善不用知性求佛果者必在知性以知性故則無往反既無往反則得常住。
經心是無常者然心雖依性發發未稱性故屬無常止觀大意曰不變隨緣名心隨緣不變名性隨緣故無常不變故常住。
經五緣成者牒前難中生酥要得因緣所謂人功水瓶鑽繩方成酥也。
經鑪冶餘者切說文冶銷也三蒼冶銷鑠也遭熱即流遇冷即合與氷同意故字從冰。
前無此言者謂無眾生佛性何故不見之言也。
直是取意者佛知師子難辭之下有此難意故今牒之。
經緣因者發菩提心者若作三因分之發心屬了加行名緣今合三為二則發心加行同能資發正因所以合受緣稱以例諸文其意自曉。
經諸佛和合者理與真如法界和事與十界眾生和彼彼互融名諸佛和合。
經不作心者無菩提志願及行也。
經疑心者疑自為有佛性為無佛性疑涅槃為有為無等。
經恡惜身財者如前若聞入地獄經無量劫方得菩提亦不為菩等今聞此說起懈退心。
經於涅槃(至)永滅者示有退之人謂言涅槃令一切眾生永入滅度名為涅槃所以生於怖畏不意涅槃是永不滅之法。
經心不堪忍者不能堪忍修習故。
心不調柔者或樂人天或樂二乘或樂出假皆是不調柔心餘例可知。
緣自輕己身者不自信己身有佛性。
巨有所妨者大妨於道也。
真修之外等者三學之外至於文辭讚詠咸名俗務若准下觀解則圓修之外偏小之學悉俗務也。
三不仁者春秋左氏傳曰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子禽(展禽柳下惠文仲知柳下惠之賢而使在下位)廢六關(塞關揚關之屬凡六關所以禁絕未遊而廢之)妾織蒱三不仁也(家人販席言其與民爭利)作虗器(居蔡山櫛藻梲也有其器無其位故曰虗)縱遲祀(聽夏父躋僖公)祀爰居三不知也(海鳥曰爰居止於魯東門外文仲以為神國人祀也)。
疏云被異彈之等者左氏及公羊穀三梁傳俱無此說但明文仲為仲尼所貶不云異彈之而此言者葢疏主出仲尼所貶之意耳然此雖指三不仁意取販賣一事以誡僧也。
俗人下舉况也文仲俗士食祿於君而事販賣貪求財利尚為君子所譏况物外真僧本期出離而乃駈馳騁耕種販賣違佛之制妨道之𠍴其可知也。
尚應下與俗對辨過失重輕據前經說僧有違戒佛勅國王種種苦治乃至第一卷中明令罷道還俗等豈但如春秋中彈貶而已故云何足及言是知販賣之失於僧彌重於俗尚輕以此事人多喜犯故疏主於六事中委細釋出。
得意自在者若了三觀一心無所不統則於前經文凡明事相法相之處悉當懸覽反照自心使無封文滯事之𠍴知依解起行之旨矣。
執耒運斤者耒耜田器也斤斧也。
坐馳者莊周貴坐忘遺照故曰坐馳無益。
言坐亡遺照者若能知天之所為者能會其物理體其變化靜坐而忘其事棄遺所照之物任其自然之真理不以他事係心端然懸寂如此者乃能知天地之所為言天之道亦如此也此坐忘等語出莊子大宗師篇今以凡夫心緣五塵未甞暫息故曰坐馳若能體塵即空名坐忘也。
自坐馳已下是簡出五乘九界悉名世務五塵六欲是人天乘亦是六道六界。
又專念下是聲聞緣覺乘。
又念蒼生下是菩薩乘總前是五乘九法界也。
若能下明修一心三觀名為佛乘是佛法界方名出俗不壞道心。
若能無念者明三諦俱亡。
念於無念等者明三諦俱照念是假無念是空非念非無念是中。
私謂下治者述疏中少明觀心之意。
句句觀解者如法華疏等。
於文非要者於消釋文義非要也。
但為下使隨聞一句攝事成理即聞而修故妙玄明一家釋義凡伏二人一約事釋為伏文字法師二約觀釋為伏坐禪人然疏主既云得意自在是則今疏觀心一科無文有義況復至解世務委而明之及前釋通序中文亦略示若爾復成有文有義以一例諸一部可曉。
此非心師者以後心隨前惡心則是後心為前心所教乃成弟子師於前心也。
後心能止者知前心之過改惡為善則前心是所教弟子後心是能教之師名曰心師。
以假人制心者妄心內動由人制伏也。
不隨心作者以制伏故不隨惡心造身口業制心在人則人為心師此不約他人但約自己。
心緣於法者心謂能觀之智法謂所觀之理制心依理理為心師始從名字終乎究竟悉有心師義故云深淺自在又淺依他解深依今釋義竝無妨故云自在。
經涉路而去者即前遲得名退人也。
不退之行者位行念三不退也。
經傭滿勅龍反爾雅傭均也齊等也經文作𦟛俗字也。
經奩底力占反蒼頡篇盛鏡器也。
經身毛上靡靡偃也。
經七處滿者大品經云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也。
經缺骨充滿者即項下橫骨繞項至咽喉處二寸強曲凹下如盆緣缺名缺盆骨。
求佛心便者三十二相正是佛果所得故然相好無別但由四教觀慧淺深故成四別三藏可知達相本空通教達相即假別教達相即中雙遮雙照圓教八十種好經文不釋廣如大論及法界次第然相之與好同是色法但相總好別相若無好則不圓滿輪王釋梵亦有相以無好故相不微妙好嚴於相令人愛樂欲親近也既相好相須故知經文存略。
業果即了因性者了因觀智是非有漏非無漏之業此業能招菩提之果故云業果正指能招之業故屬了因。
下總結四法者即經云如是四法是總結上文也。
兩番破義者一破因中有果二破因中無果。
無性即有性下以有無互融即三諦理故不可作有無定執一切眾生皆有此性故云悉有佛性。
文理抗行者既失圓融之理意欲消秘藏之宗教是則次第之理不應秘藏之文秘藏之文豈詮次第之理抗行之誚胡以逃之。
以煩惱起故是常者煩惱是妄常是真理即妄而真故惑起處當體真常此謂煩惱即菩提也。
此解淺近者以直指佛性為常此則偏指於真不能達妄即真何殊別義故云淺近以所覆佛性雖是常住而能覆煩惱還是無常故云常義不成。
眾生下正示常義此則廣上初解耳。
如何是常者正因屬理容可為常且果及果果是果上所得緣了是因中修成悉是本無今有無常之法何得五性俱常住耶。
萬善即緣因能了佛性者意謂因中了正因佛性故有緣了二性果上了正因佛性故有果及果果性所以因果竝常然此解雖優而但云了佛性則能了所了理事宛然既不明理事互融因果不二尚是可思可議之法故云今謂不然也。
不思議故常者則能所因果事理俱不二也。
此是別義者地前以無常為能覆常理為所覆破九界二邊之無常登地分顯佛界中道之常住即別教也前第二解云眾生中佛性是常但得此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