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七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師子吼品之三
眾生雖有佛性者前卷廣破因中有果無果為建立眾生悉有佛性竟眾生以何因緣而得見之故次明於縛解迷故縛悟故解。
此惑體性者惑即依五陰所起也而其體性念念不住故云即起即滅。
經眾生亦爾云何縛解者眾生即前五陰念念生滅以攬陰成生故前法云陰此合云生亦是互現既前滅後生生已復滅云何此陰能縛眾生又縛故有解本既無縛對誰說解故云云何縛解。
經雖有五情無覺知者以五情將謝勢分羸弱故無覺知。
經理無西逝者日既沒西則反照於東故山陵等影但得東移終不西去日沒喻此陰滅東移喻彼陰生疏云終不歸東且約日說以山影東移經語顯故故疏不釋。
此乃即死明生者此取合文成於譬意。
此身非是中陰所出者此身指即中陰身也謂中陰之身非是中陰自有由於死陰因緣故有。
經文非泥出者文由蠟印故。
經不餘處來者亦由泥蠟和合而有文現故。
如大理獄者即九寺中大理寺也齊軄儀曰大理古官也唐虞以皐陶作士即大理官也初秦置廷尉應劭曰古官兵獄官多以尉稱尉者罻也言以兵獄羅罻姧非也古之聽訟必質於朝廷與眾共之故曰廷罻漢因之景帝改曰大理此以世之獄官類於中陰定斷善惡方可受生又善惡過去已定至中陰時但是責定其事或云住中陰或經七日或經多日多日義強為受胎因緣難會故。
逕墜逕昇者直捨此身便受生陰不經中陰也以現起善惡猛利故准此生淨土人不經中陰。
攢鉾者麤官反。
揣食揣音團。
古人有四食章者古人章疏解經至此出四食章門也。
於此非要者今經因說中陰略簡四食若也廣明非經綱要然食以資益為義中陰身得住由茲三食若欲略知四食體狀者如成實所明餅果飯食等名揣食思求揣食令命不絕名思食冷𤏙等觸名觸食心識持身令不滅壞名為識食若依毗曇一切色法持身不壞悉名揣食心數法中思為思食觸為觸食六識心王名為識食此經所說多同毗曇今從多說中陰但有三食理實於中亦有揣食如雜心論云如人中陰還食人中所食香氣也但現陰麤故多藉揣食中陰細故多藉三食耳。
經判合者得偏而合曰判如前記。
經於母生愛者男子受生於母生愛於父生嗔見父是其竟色女人受生於父生愛於母生嗔。
此是我見者父精出時謂是我有故屬我見。
近聽思行者次第尋經可見。
空中無㓨者生死五陰本空無煩惱㓨云何令修聖道斷之。
繫縛等三即此意也者此釋經云等三只是縛開不縛不開之三也舉此三種以喻三諦。
經合散生滅者合生即縛散滅即開。
大乘望之子果俱縛者既未見佛性則無明全在界外子縛也。
小乘不爾者已斷煩惱子縛故。
此中應作下釋經愚人得養也。
修能斷惑者斷惑即用也。
經以法性故牙則自生者此事法性也謂草木性自生故。
初雖未圓者未圓滿也。
生殺羊家者由前世惡緣未盡而生此家非無漏使爾大論十五云初果生屠羊家年向成人不肯殺生父母與刀并羊一口閇著屋中語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其兒便以刀自殺即生天上。
陰則不爾下釋經陰不相似也。
兼出六譬者疏中但釋初後二譬。
香山譬初身者應云初果身。
雪山譬惡陰者其山凜冽人居不安可喻惡陰。
又香山下重約二陰以對兩山。
雪山鳥獸並不敢住者應云兩山鳥獸雪字誤也。
習因種類等者初果無漏習因也。
報因牽異類果者由往昔有漏報因也。
有人譬下釋第六譬。
出觀則無者以十六心俱不出觀故。
同一無漏者以修道只是重緣見道所證無漏也故小乘中謂之重慮緣真也。
三品是因者即戒定慧也。
初偽為三品者若真偽對明應為上下二品上品是真下品是偽而於上下各分為三下下即破戒者屬三塗下中持事戒屬人天下上為度眾生屬六度菩薩若二乘人應亦在下中品攝以自畏三界若不能利他義同人天文無者略。
今取此人等者謂今世於偽三品中尚無中下二人況真中三品也此乃疏主傷感時人也然經於偽三品中但出中品疏主約義委出上下品人。
次真者下真是上品亦應開三疏文從略上下謂通菩薩上中謂別菩薩上上謂圓菩薩。
知諸法空等者即解經不見戒不見戒相等文也此語義通三教多分在通以大乘初門故通別通圓故此經部兼偏漸而皆見佛性同會圓常但就圓釋亦應無爽又經中備歷三學明之戒既真偽各開三品定慧例然得意自在又若准經文應先分三段謂戒定慧於此三文各分二段先偽後真疏文從省且約戒分。
是敗魚肉者此約膾字釋義膾謂切割之也。
典軍之人者此約魁字釋義魁師也典主也尚書云殲厥渠魁。
經養食羔羊者養上聲食去聲。
即識處定者緣三世之識無邊名無邊心。
即不用處者緣無邊識緣多則散能破於定故捨識轉心依無所有法以無心識散亂故名淨聚。
知八萬劫者過去未來悉知八萬。
便謂為斷者謂八萬後自然還無如放縷丸等。
冥初者既不知八萬劫外便謂已前冥然忽生覺知乃有二十五諦等即指冥諦為世之本。
水中丈夫者謂成劫之初此天在水中坐因有眾生外道觀見名為水中丈夫。
即是存亡者凡夫外道得此定謂證涅槃爾一切想故言非有想此則是亡佛弟子如實知有細想依四聚而住故云非無想此則是存存亡合論故云非有想非無想。
初云下凡兩番解經中生亦如是句初明生謂眾生故云只凡夫也次明生謂生相也傍通次義故云若以三相等三相謂生住滅也異與滅同合為一相。
為始終故者為有始終故非涅槃也。
通上兩解者即上一期及念念也。
過去二因等者亦應更云現在三因未來二果方見輪轉之相疏文從省。
佛答涅槃有因非果者釋經我所宣說至所謂佛性又復下釋經佛性之性至大果。
又佛性下釋經不從道生故名無果也。
經是故涅槃等是總結也次第對經可見故注云云。
有因而非果者只眾生本具正因佛性即是涅槃不假修成故云非果葢非修成之果也。
是果非所得者究竟顯出本具之理不從他來故云而非所得。
經佛性之性不生涅槃等者佛性即是涅槃非謂佛性是因能生涅槃之果也佛性既即涅槃故涅槃無因。
經能破煩惱等者性雖本爾迷故不知轉迷成悟名破煩惱故得果名。
經不從道生者夫言果者必從因生今此涅槃是本具法故非所生故名無果。
經是可算數者人人各得是可數法故。
不一故非共者約事則彼彼自異迷悟兩分。
不二故非各者約理則一一常同生佛共貫其猶千燈一室約燈則燈燈不雜約光則光光互遍以喻觀(平聲)法大旨可知。
雖爾下釋經一切眾生同共有之也雖事理兩別然即事而理必也體同。
一人得時應多人得者一切既同法界體性一人悟時應餘人同悟何故此悟彼迷耶此由地人但得不二之言全昧不一之旨也。
成論下彼師謂因中性異果上事同。
但成佛時等者彼但知十方果佛同一法身力無畏等豈曉生佛亦同法身力無畏等是則一心一塵無非三身三德之性種也。
若爾下且破因中性異。
然佛性下今師正明佛性義也略如向記人人各修喻彼彼事異我彼俱解喻一一理同。
言我解彼解者謂解持戒成益毀戒成損人人無異也。
豈可一者謂五性有因果能所之異故。
問眾生下因便料簡五性之義。
盡有盡無者理具必得故五性盡有在迷未現故五性盡無。
眾生無觀智下先示盡無次明盡有。
亦無觀境者無所觀境界因性也。
非因非果謂正因性也。
從緣現者此之五性隨教行淨緣悉能顯現此明修之必證也。
次譬如文者雪山譬眾生陰身忍草譬同有佛性牛食譬修八聖成醍醐譬則得明見成佛果也。
經眾生佛性下合法。
經不得名薩婆若智者果智唯一各各得者智不名一各各得之等者各各得故不一不相妨礙故不異。
經憩駕却厲反爾雅憩息也。
經無漏正道者中道無漏之理心佛眾生同共有之無有障礙修者皆得不同世道障礙之喻。
橋等亦然者皆是分喻非偏喻也。
經諸界有道者謂三界二十五有六道也煩惱是因四生諸界有道是果。
十六大國名出長阿含經一央伽二摩竭提三迦尸四憍薩羅五䟦祇六末羅七支提八䟦沙九居樓十槃闍羅十一阿濕波十二婆蹉十三蘇羅婆十四軋陀羅十五劍浮沙十六阿槃提。
君子所居等者論語云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馬融注曰君子所居則化而況法王大聖所居住乎。
經奉修十善者達善法界故發大心。
經諸法無常佛身是常者此約離義以簡顯若約即義以會歸者則諸法即佛身毗盧之體徧一切處無常即常常即無常雙非兩照無非三諦。
經鷄飛相及言其近也以鷄飛不遠故。
經常樂遊止四法者從本四心垂迹四心以化眾生也。
邪窮正盡者鳥喪弓藏機度應滅故於此城般涅槃也。
潰亂者潰散言外道眾多散亂行化也。
三迦葉者優樓此云木瓜林伽耶此云城那提此云江經中但出二弟名但云迦葉氏即優樓也。
通慧二人者謂神通目連智慧身子昔並事外佛於王舍而化度之。
經苟能不畏公厚反廣雅苟誠也且也韓詩苟得也。
經如經中說者如阿含經也。
經婚姻說文昏婦家也婟壻家也爾雅婦之父為昏壻之父為姻禮記娶婦以昏時入故曰昏。
經五智者成論第六五智品云一法住智知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緣老死乃至無明緣行以有佛無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二泥洹智者知此法滅名泥洹智如生滅故老死滅乃至無明滅故行滅三無諍智者隨以何智不與他諍此名無諍智四願智者於諸法中無障礙智名為願智五邊際智者隨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法禪定熏修增長若於增損壽命等中得自在力名邊際智又如第二十八卷明五智三昧。
經十力四無畏三念處等如法界次第中說。
翻勝氏者父王戰勝因立子名。
六大居士者言是六大城中居士也。
孟浪飄瞥者孟浪而聞飄瞥而見皆未真也。
經清廁廣雅作圊釋名曰或曰清言至穢之處宜修治使潔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