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師子吼品之四
巧言令色者巧好也令善謂好其言語善其顏色皆欲人悅之。
劇謗者劇奇逆反增也。
經清夷夷平也。
經若有父母者外人意云佛若從父母生者則應令人供侍其親不應奪他父母兒息為己弟子及斷人妻娶令無子胤亦是令他不得為人父母名劫奪他人父母疏中具有二釋子胤胤嗣也續也。
妻娶者妻去聲謂女妻於夫男娶於婦。
經如稱謂斗稱之稱。
如賢愚經者彼經第二卷中緣起甚廣即是臈一日至十五日故西國于今謂臈月為大神變月也賢愚經說至第八日受帝釋請如來昇師子座徐伸譬以手按坐歘然有大聲如象鳴吼應時即有五大神鬼摧滅拋抴六師驚怖奔突而走慚此重辱投河而死四分律云斯尼外道自經而死六師徒類九億人眾皆來歸佛出家得羅漢果於十五日中佛在試場日日現變不同委在彼經故注云云然今經所明六師悉於俱尸降伏不言投河等只是機見有異。
經殯殮力艶反釋名斂也藏不復見也禮小殮戶內大殮於阼階。
一邪教下此乃大權垂迹成熟眾生令入祕藏所以示為邪人也故知六師由分證涅槃義故非邪現邪如來由究竟涅槃義故非正示正眾生由性具涅槃義故感乎師弟邪正論議砧搥互扣成圓頓器是知邪正始終不出同答涅槃義也義即三德三德一心生佛互融豈離當念指歸之功葢在此矣。
經向中見物者向牕也。
即十六知見中一者謂第十五是知者第十六是見者法界次第云於名色陰入界等法中妄計我有眼根故能見一切色亦計我能起邪見我起正見名見者。
何不見內者何不見自內根也此以見者名我百論云是一識外道所計今經但云六師。
為前難甚者前立邪義被佛詰難既甚未能解救故且問之。
藉諸因緣者經中闕一空緣但有四緣餘五根但用四緣。
經所見真實者見色緣生無我也。
婆羅門種下文略具足應云何故復有四姓不同只應唯作天身何故復受六道不同四姓中婆羅門最為清貴時所尊崇故西域記中天竺通稱婆羅門國彼國沙門亦稱婆羅門僧。
我從因緣者以眼根為因見色為緣我見則是所生之法。
如來我者者玅理虗通徧一切處名如來我。
外道改宗者前以見者為我既已被破故今轉計徧處為我故曰改宗。
或云別部者別是一部外道所計非是前六改宗但見前既被破謂己義勝故此陳之而經但云六師者總舉耳不妨六人宗計各別。
經則應悉到者惡應到善中善應到惡中。
應善惡自行者善惡應自然而有不假作為。
百千燈下云云與佛法喻同而彼是邪計其猶自然之名內外俱有。
燈譬於法者法即是業。
與暗共住者暗喻無常我明喻常我。
外更請問者被破既極自疑己解又疑佛說故更請問若實無我誰作善惡。
經無相故空者無二邊相故。
經則非空也者具四德故非空非有即是中道。
菩提樹者佛於此下得菩提故因此立名如來好居樹下故降生無憂樹下得道菩提樹下轉法輪吉祥樹下入涅槃娑羅樹下。
西方行佛教者西天竺國也。
出家之處者即雪山也以雪山在北故西域記明天竺之境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昔召伯等者召伯姬姓名奭食采於召作上公為二伯召伯之教美於南國聽男女之訟不重煩勞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故有甘棠之詩焉詩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毛傳云蔽芾小貌甘棠杜也翦伐擊也鄭箋云苃草舍也。
言得仙者未知所據應是謂登假(音霞)為得仙也曲禮曰告喪曰天王登假鄭玄注云告赴也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爾然此是天子所稱今召伯言得仙者或可借用即是名薨為得仙也。
次合釋者經從我亦如是去也。
見聞等者謂見色聞香嗅氣觸形甞味皆得樂也。
法身亦爾者諸佛已證眾生理具生佛雖異法身體同生若覺知六根咸契法身常住之樂如上見聞嗅觸等。
三時各有前後者西土俗有四時佛法沒秋但立三時則一時四月各有前後者以前兩月為春前分以後兩月為春後分夏冬並然故前有六時招提所釋一往符經。
經孚乳上匹付匹于二切下而注切通俗文卵化曰孚蒼頡篇乳字也字養也謂養子也。
經和液夷石反說文液津潤也。
即是真應者真身則理可軌則應身則事可軌則故使真應並號法身或解云真法身即平等法身應法身即五分法身此與前釋語異義同。
俱為照世者現常無常皆為破眾生惑闇也。
經二月樂者樂去聲。
初就本次就迹者以月體無虧盈喻法身之本月光十一事喻應身之迹。
經月無𧇾盈者以十五日光已極圓故無前十四日之漸盈後十五日之漸𧇾也以喻如來智斷具足入於涅槃亦喻如來非常非無常也虧喻無常盈喻於常此無虧盈正喻法身玅本不可涉應以解。
言莊嚴下非但以法嚴樹由人得法故以人嚴若無人嚴樹不端美。
具德者分證四德也具行者圓修五行自利利他也。
三智一心中得名多知五眼具足成菩提名多見不思議通隨機設化名巧示。
玅辨縱橫通達深義名巧說下佛舉因果七人悉皆具此德行知見說示之美故能莊嚴雙樹因六人是分具果一人是究竟具又復應知因中六人雖各具其德行等美而不無旁正若捨旁取正則各唯一事故知疏云德行等六對下六人具德即迦葉具少欲知足之德具行即善吉具無諍空行聖行多知即身子具大智慧多見即樓䭾天眼普觀巧示即目連神通示現巧說即阿難為人開說各具一德皆可莊嚴故云故能莊嚴雙樹也然疏具德等六對下六人尋經貼釋方見深旨始識章安著述之巧。
亦是下更約人人各具六事以說。
或是略說下次第對三悉唯闕第一義。
常隨侍佛者以常隨故備歷五時在枯在榮來至今經方能究竟。
不可作小乘意釋者准此前之五人神通空行等皆須約中道釋之。
經大智等凡十句嘆智大智是總利等是別於理速入名為利智於事速解說為疾智斷障自在名解脫智於理窮照名甚深智世義博通稱曰廣智窮佛教海名無邊智高出餘人名無勝智所知不謬名為實智具足慧根總以結之。
經唯願大慈等者師子乘前請住唯有如來乃能嚴林無則不端唯願大慈為嚴常住既具大慈則應常住如其不爾何名大慈。
經性無住住者只我此身本性空寂無住而住何須請住梵行云無定定德王云不生生語勢與此同也。
經住名憍慢者汝今請住不達無住則同二乘凡夫俱是憍慢。
道品亦然者以四念處類上六度並在於果不應以六度念處就因以釋以經云滿足之身故。
反以差別簡空者經中明若有惡得善報者無有是處請住拘尸其例亦爾以身如虗空不住東南西北故。
或言六心者第六信也。
恐是六地者通教六地與羅漢齊煩惱已盡故。
經真女者以成佛悉是男身故又三祇菩薩已離女身此簡示現為女故云以真女身等若有此事可言請住。
或為滅惡等者輕賤善法令生尊貴等即對治滅惡意未種善根令得種等即為人生善意文相雖廣不出此二故云即四悉意又若約生善滅惡不同令物歡喜即世界滅理惡生理善即第一義是知文顯唯二義必含四。
經夫著相下癡愛是惑繫縛是業生死是報上二是因下一是果亦是三障。
第三明修道之用者文誤應云第二明修道之因前明處時人悉外助之緣今此稟教修定慧捨三即內修其因也。
力用者即修三法能感樂離苦耳。
捨是調停者了定慧不二不得異相名曰調停故下經云不見三昧智慧異相是名捨相又或時捨定修慧或時捨慧修定各隨所宜名曰調停。
時時調均者如是時中宜修即照而寂如是時中宜修即寂而照如是時中宜修寂照如止觀善巧安心中說方名調均又定即解脫慧即般若捨即法身。
造事心專者只以專注之心便名為定眾生皆有此心故云本有。
非謂猶是問境之一者謂不同前問唯約所緣一境為定也。
葢是下謂約能緣定心是一所緣之境雖多而境隨心轉諸境咸一故云以定一於一切也一切即境也。
經云餘緣亦一境者義在此矣然此定心即首楞大定亦名一心三止慧心即實慧般若亦名一心三觀捨心只是雙亡二相是故定慧徧融諸法咸一。
善修之定者謂達心本具三止圓修名曰善修眾生不覺故云未有。
先答其慧相者此明即定而慧故經云以注善三昧中等。
答其捨相者定慧均調即中道體也。
非定執色相之心非同散心取著色相也乃是息慧修定名取色相禪定方法名為門戶。
入住出相者謂入禪住禪出禪也亦如法華疏釋善入出住而以諸禪對之如彼說。
正作靜攝者正修於定即上取色相也不作照知即息慧也故云不觀色常無常相。
經名為正見等者正見中道了見二邊能見佛性即三而一名徧見即一而三名次第見三一俱照名別相見斯皆一心三智之異稱也。
經不諍等者定慧等修名不諍不偏修慧名不觀不偏修定名不行。
經復有四種者遠師解云下品淨定喜為下地煩惱所敗名為退分非是已退又為自地煩惱所雜亦名退分中品淨定堅守自地不為下地煩惱所敗名住分又為自地煩惱之所陵雜亦名為住上品淨定能猒自地欣求上靜名勝進分能作大益是決定分有漏心中學觀諦理趣向聖道名決定分能生聖道名作大益百論云達分三昧者彼判禪有五分謂退護住進達於今四中闕彼護分大利益即彼達分謂達所得禪定之淺深也。
失火字者此解非也況經十數整足豈是誤失澤州解云與餘處少異無火一切加無所有是其異也何故如是此乃為破事火外道是故除火一切為成十數加無所有疏引河西及招提解義皆可見。
經無食三昧者是初禪離揣食寶法師云是未至定猒段食名無食三昧。
經無過三昧者亦是初禪離欲界惡。
經身意清淨者是二禪離六識中覺觀麤名身清淨。
內淨一處名為一心。
經因果俱樂者是三禪修因招果與樂受相應名為俱樂。
經常念三昧者是四禪已上唯一捨受相應無喜樂受故名常。
經觀骨三昧者即不淨觀治貪。
慈三昧者慈悲觀治嗔。
十二因緣者即緣生觀治癡。
阿那波那者即數息觀治散亂也。
念覺者即是記持尋伺十八界性差別求我頗得即無我觀已上是五停心觀即菩薩方便觀也。
經觀生滅者即無常觀也。
異體非故者定慧相即則名為捨定慧異體非是捨義故聞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