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師子吼品之五
定慧相資者以法互助故曰相資法體無二名為相即。
果知不破外人等者師子既非自立其疑但是引佛偏教設難故知向下佛約總別二破悉是自破昔時偏說非破外道及師子吼也。
何所不該者不然之語該收邪執及以三教。
若小下小共漸如次對三教。
皆墮不然之中者以前三教定慧體異不相即故。
但是下明佛總別兩破但破內法偏漸之留滯非破外道之閑邪也此語出僧肇中論序彼云百論冶外以閑邪斯文祛內以留滯然閑訓習訓防周易閑邪存其誠閑訓防也今云閑者葢取習義謂外道習邪何者下先敘師子以別為難。
次佛以下明如來以圓為答。
其猶水火等者智明惑暗若水火冷熱大異煩惱如冤賊能害智慧之命也。
自別已還等者前三教皆謂惑智大異。
挾此為難者挾偏難圓也明文雖約定慧體異為難其實兼難惑智兩殊以定慧是能破煩惱是所破故前經云若毗婆舍那能破煩惱也。
祈於異聞者祈告也謂求告也。
法界之解惑者法界即唯心之理解惑既唯一心一心豈分能所。
若然下在迷全智是惑既離惑外無智慧故無能破若有智下在悟時全惑成智故無所破。
言何所論破復何所破者非能所之所言所者處也既無能所何處論破。
彪炳文彩分明也。
自三藏下先出師子難意。
不能虗己亡物者虗亦亡也若達自他互徧即空即中則物我俱亡誰論惑智偏小不爾故曰不能。
二乘下明兩教二乘不能虗己。
菩薩下明三教菩薩不能亡物。
己我雙存下總結三乘有自他智斷之主宰。
此則有誰者誰即主宰之稱。
佛以下次示如來答意即正釋現文也。
誰以煩惱斷於煩惱者智慧既即煩惱若云以智斷惑豈非以煩惱斷煩惱耶。
智慧是法界者法界無外攝無不周豈有煩惱出法界外。
縱令下明佛發到不到之言是縱彼歷別所計作此破之彼所猶彼處也。
凡夫不到者謂凡夫在迷無法界內智故不到外惑。
初念破等者初念謂智之前心後念謂智之後心。
若初念下若云初念是伏後念方破者且念體是一初既不破後何能破後既能破初亦應破。
經初到便破是則不到者初念是初修觀智伏惑猶是凡心若便能破即同上云凡夫應破也是則若到不到初念後念皆不能破此由別人理外有事則是法界外別有煩惱故須非之今明圓融不破而破破而不破惑智相即體本無二六即甄之有伏有斷。
智慧是法界(至)無有異釋經若獨能破也謂獨修於慧不須別修戒定以智慧體即戒定故。
那忽下釋經菩薩何故修八正道等八正中有戒定即是慧之伴侶既慧即戒定那忽慧外別修故云法界外而猶有伴等。
既無伴破者謂伴不能破也。
獨亦不能者以三學體一故戒定既不破惑則慧亦不能。
經云若伴故破等者謂破惑既由戒定當知獨修於慧則不能破惑疏既無伴破乃是反釋。
若獨若伴是缺減義者如盲與伴俱不能見以喻慧與戒定俱不能破。
不可動轉者不可令火性冷水性熱等。
與智同性者智以能斷為性惑既即智亦是自斷知火性本熱等也。
決定不能破煩惱者以惑智性無能所故不同師子吼所執別義有能斷所斷之殊也。
此奪智慧無斷惑之功者正奪師子吼所引偏智無斷惑用下之縱奪悉約偏智。
自念念滅者謂藏通智及別緣修智悉是無常故云念念滅。
正以性滅奪之者經列二種滅一性滅謂體性念念自滅二畢竟滅斷惑證滅也佛雖舉二正斥偏智性自是滅滅故無常豈能斷惑。
前一縱奪者應云前一縱一奪即前二科也文略耳無常苦空是藏通緣修是別。
後一縱奪者謂後一更奪一復縱也。
不見能斷所斷方所者方所猶處所也。
智慧破誰者明無惑可破也。
經遺燼說文火之餘木也。
無方定慧者圓融自在雖相具相即而二法名相宛然四悉適時有斷有證不定繫於一方故曰無方周易曰神無方易無體。
即定具慧者即寂而照三智宛然故經云得正智正見也。
定具世間等者楞嚴妙定即理而事即實而權故具九界生滅等法故觀九界但見性具方知諸法有所依本。
引證是者即經云我經中說已下文此是佛引他經所談五陰生滅是今圓定所具。
經善男子下明舉損顯益不修則致損也。
經世間之事尚不能了者以有漏五通是世間事若不修禪尚不能得。
經平處顛墜者不修圓融定行則於本具佛界平處起偏小解猶如顛墜。
經心緣異法下至身涉異徑不出三業皆為不修圓定致使迷實執權名異法等隨文配釋亦應可見。
具三菩提者菩提之果亦是圓定本具之法也文似闕略應云三具菩提三菩提是也初句標科次句指經文方委悉。
定為下疏主結例。
此義則疎者以定慧相資猶成異體似濫偏權若云相即方顯性融圓義斯著。
玅能斷惑者惑智體同不斷而斷故名妙斷。
在危能安等者此明即慧而定故能安能益由心冥寂理故下經云調攝五根堪忍眾苦等即在危能安。
經云不為利養下即在損能益也。
經執急則斷都管反定如手急執慧如用刀斷。
菅草經本作葌說文葌香草也葌非此用。
甘鍋者字體作鬲古和反方言秦云土釜也今皆作鍋。
慧達清淨者圓慧普照不滯二邊不著中道故清淨三一相即生佛一如故云無願求也。
此巧用為人者修定則生恭敬之善。
巧修對治者修慧能破悔心等惡然修定亦破慢惡修慧亦生理善但定有寂靜之樂生善義強慧有破暗之功故對治義強。
定即有門者依定有支林功德故屬有門。
慧即空門者以慧蕩諸相著故屬空門捨謂不著二法故屬雙非十二部經雙詮定慧故屬兩亦。
化他四悉者謂他人若因受樂生慢等應教修定等皆如前說但是以此教彼名化他耳。
修者須具者圓修行人必具自行化他之德方名菩薩。
第三修道力用者此科兩處分之於前修道中大科當第三復於子科修道因中亦當第三文既相涉故兩分之今依大科次第也。
但因答竟等者前卷佛已答師子吼云涅槃無十相故名為無相雖已領無相之旨未曉無生無出等一十二法之義故此問之疏云十法者文逸二字。
皆答涅槃之圓德者圓融無礙因果通收云何二師各執因果。
但是涅槃果果之異者涅槃即果果向十二法皆是果果異名欲剋此果復須十法為因也。
經而不為戒乃至唯為第一義等明捨諸相唯求實義謂不著此出世戒及化他利養智斷二乘等相唯為三德一心無取無著一止一作無非法界名為唯為最上護持禁戒也。
經身心寂靜五陰即涅槃名身心寂靜又四禪名身寂靜四空名心寂靜。
經時語者離非時語儒書尚云寢不語食不言又云時然後言人不猒其言北遠曰實語者即離口四過也實語即不妄語玅語問訊即不惡口時語謂合時善言即不兩舌真語不綺語。
先問善業次問惡業者以善惡二業受報俱無盡故云何當得成佛。
語端者託佛告純陀之言以為問端。
經是報無盡者純陀施佛既受無邊人天福報應礙成道故經云何時當得菩提。
經如法句偈者十誦律說有一金鏘從地而出欲鏘佛足佛作神通上昇虗空至色究竟鏘亦不捨佛便入海鏘亦隨逐潛入須彌鏘還逐入周徧十方處處逃避鏘恒不捨還復本坐鏘乃傷足因說此偈。
業力者即十力中第二力也謂佛知眾生三世諸業果報等名業力。
故稱為大者即經云業力最深也。
初開權者作決定說且順權機此是施開之開也。
智轉重為輕者俱舍云愚智所犯輕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墮惡智為罪大亦脫苦如丸䥫小亦沈水為鉢䥫大亦能浮。
一以惡業不定者惡自改為善。
善業不定者善或當為惡既俱不定何須修梵行求涅槃。
一行不成者若不曉此由業不定必須修道之旨則如來之行不得成就。
經遠離修習聖道者謂不修為遠離也。
經不得解脫等者若不解脫二死云何得證三德。
結無修道者既永永定受善惡果報如何轉迷為悟修習聖道耶由不定故故迷可轉。
現生後三時應受者現世即受名順現報捨此陰身次生即受名順生報第二生去至無數劫其間受者名順後報。
緣合即受者受報之時亦不出現生後也。
既其有益者如經云諸人聞已壞惡果報令地獄空是有益也。
初略經從往昔眾生已下是。
次廣經從是賢劫中下是然此段經通明乘形三趣及惡人身而疏以地獄為略證諸趣為廣證也。
經獵渠向反字書施罥於道曰正作弶。
經賈客白虎通賈固也固其物待民來以求其利也經說現世報者以現世無惡心是因現世得眼目是報。
不能具說者忍為法界具餘五度經文從要且舉忍度具戒度之一端耳。
劓刖者於此方即古五刑之二也。
雖不可現報者以地獄之報必須改陰非即世受故復不得受後報者以惡業厚重纔捨此身當生即受故云應生報。
此時菩薩者約等覺說也。
同於分段等者必捨身兜率下降閻浮此名順生不名現報。
雖一生乃名現報者但是因移果易既非捨身受身故是現報。
經緣合則受迷染因緣和合故受。
不合不受者即反迷成悟轉染為淨則染緣不合故不受生死惡報故經云以是義故應有梵行等也。
不定為得者以不定故則能修道得涅槃即經決定重業可使輕受也。
儲軸為副者儲亦副也蔡邕獨斷曰乘輿之車皆副轄者施轄於外乃復設轄者也若如經云則不移處者即是中途折傷既無副軸則不移處故知初解為優。
合束為言等者持戒撿身學慧照心故唯二也今以禁防身口七支為修身禁防意地三支為修戒修禪那為修心學般若為修慧故開成四若論十支俱名戒修禪為發慧故合之唯二。
入住出三相者謂修善入出住百千三昧也。
梵行具三法者四心各具三法也何者若無戒防三障慧蕩三惑定安其心不名淨行然疏釋經有二義相反經以不修七支為不修戒疏以為不修身經以不修聖行為不修慧疏云不修梵行雖似違現文而得意無在下六復次中悉具此義。
無燒魚肉者恐穢氣至天天食此氣故。
經種子精血究竟不淨者此五不淨中略舉初後。
經如駞食蜜者涉公云外國有草狀如狗𣏌其㓨如蜜駞貪蜜味而受其㓨至死不顧。
兜羅眊楊華者疏翻為楊華也未治本云此言楊華然楊華但翻兜羅之名以彼綿細軟如此方揚華故也眊則此方語眊仁志反通俗文毛飾曰眊矟上垂毛亦曰眊。
經絍婆者女林如深二切樹名葉苦如此間苦楝樹言此虫甘之耳楝音力見反。
五胞者頭四體是身之相。
四大和合者由四大成六根致有假名實法之異故名身二。
此身自身他者彼身者具足應云此身者自身彼身者他身。
所修之法者所修即三品。
經若見戒者見有戒體防止戒相修時名因成時名果聖上凡下多戒名聚總一別二自此他彼息過名滅餘善名等修上七門名為戒修修人名者戒能到果名波羅蜜見如是相名不修戒。
經若見心等者遠云見有心體攀緣心相往業名因報心名果多心名聚心王名心想等名數總一別二自此他彼斷離名滅心法名等。
經若見慧者見慧體體謂慧數覺知慧相餘並准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