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師子吼品之六
那有六道差別者既皆有佛性應以理具之力自然俱能修道皆得涅槃同一佛界何故猶有六道耶經云一切眾生即六道也亦可云九界。
即能吸得者既有佛性合自得菩提如磁石自然吸䥫吸䥫既非作意得道何假修成。
世尊下經有兩世尊此指後也牒現病品正取不遇不聞為難。
二作譬者作日月四河闡提三譬也。
咸備手足等者以喻同有佛性而有得涅槃不得涅槃之殊。
初七人下釋七種人是通義以此經兼偏故佛以通教義答既談佛性同了圓常。
五方便者謂四念為一并四善根為五然四念猶是外凡。
兩兩相對者雖六不同唯是一河若不修道品則不出生死不入涅槃是生死河若修道品則出生死入涅槃即涅槃河故知只是一河佛性亦爾修者能斷煩惱則能見性即佛性河不修者不斷煩惱不見佛性即煩惱河惡能離善至極名善法河不能離不至極名惡法河又此六河還是三德生死即涅槃法身德也煩惱即佛性般若德也惡法即善法解脫德也即六而三即三而一一心三德六河同歸。
合四果為一第四者合四果為一人當第四也。
七淨華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斷疑淨五知道非道淨六道迹知見淨七道迹智斷淨委釋七義如前記。
即是求因者七淨後四是果而言求因者且據前二通因以說。
諸覺華者還是七淨謂之七覺淨華。
即是求果者且約後四在果以說又淨義約因覺義約果故此配釋。
出家應是出河者下經合云欲度生死大河出家剃髮而此譬文合云出河而言入者何以相反故釋云欲明生死涅槃體性不二故云非迢然別也。
將立而退者將入內凡名立而今起惡名退。
今生不修者顯過去世時已修五停四念今既無信不重修習故能斷善經雖沒還出是過世出已復沒是今生。
昔日經沒者未入內凡已前曾起惡故。
不知大乘出處者不了佛性也。
而去者度生死河而去也。
從其心邊者安心利物雖有生死如無生死故云淺耳。
經即名五大者謂色大乃至識大或云外人計四大及虗空為五大者非今經意經明五大是五陰異名故云即名五大。
一云五眾者謂出家五眾也。
摩訶僧祇大眾不同者僧祇即上座部謂於畢鉢羅窟內迦葉等上座與五百無疑解脫羅漢結集名上座部眾大謂于時大眾有不得預五百數者乃於窟外結集名大眾部然摩訶僧祇此翻大眾則名與窟外何別應云窟內大眾窟外大眾即涇渭自分而言上座者別從迦葉以彰其稱他羅是窟內結集之門人故取迦葉等上座之號大天是窟外之後裔故立大眾之名。
育王設會等者宗輪論云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提國王號無憂統攝贍部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遂破言大天者其未出家犯三逆罪謂煞父煞母煞阿羅漢造三罪已深生憂悔欲求滅罪適逢窟外結集大眾部僧既不知其犯逆便與出家登具之後以聰明利智大為無憂王所宗後與上座乖爭大天謂戒經中若滅諍者依多人語時上座部中耆德雖多而人甚少大天黨內耆德雖少而人甚多故王以大天為是故二部抗行。
大集經亦預指五部者大集第二十七云我涅槃後我諸弟子受持如來十二部經書寫讀誦顛倒解義顛倒宣說以倒說故覆隱法藏人名曇摩毱多此云法密部經言覆隱即是密義或云法藏藏即密義法名四分經言而復讀誦書寫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內外破壞外道善能論議說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問難悉能答對是故名為薩婆多此云一切有此部計三世有實三性悉得受戒法名十誦經言說無有我及以受者轉諸煩惱猶如死屍是故名為迦葉遺此云重空觀數論外道執有實受用塵境名為受者轉猶捨也故喻死屍法名解脫此有戒本相同五分經言不作地相水火風相虗空識相名彌沙塞此言不著有無觀法名五分經言皆說有我不說空相猶如小兒是故名為婆蹉富羅婆蹉此翻犢富羅此翻子名犢子部也此部計我非是即蘊亦不離蘊而有實我律本不來經言廣博遍攬五部經書是故名為摩訶僧祇此云大眾此有律首疏云總別有其六部僧祇是總前五是別此僧祇部眾行解虗通不生偏執遍順五見以通行故故知是總。
如宗輪論者彼論云至第二百年大眾部中流出三部一假說部二說出世部三鷄胤部言一假說者真諦云此部執世出世法無有實體但一假名名一假說部二說出世者此部明世間法從顛倒生皆是虗妄故非實有悉是假名出世之法不從倒起有道果二空境是真實二空智亦真實真實境能生真實智真實智能通真實境故是實有也三鷄胤者上古有仙染鷄生子是此之族文殊問經云是律主姓次第二百年從大眾部又出一部名得多聞部以部主學通三藏深悟佛旨故曰多聞次第二百年大眾部中復出一部名說假部大乘基云此部所說世法有假有實次第二百年滿有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亦名大天非造逆大天也於大眾部中出家受戒多聞精進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為三部一制多山者此云靈廟謂初生成道轉法輪涅槃四處皆有靈廟供養故也二西山住部制多山西名西山住三北山住部制多山北名北山住本末別說合成九部二上座部至三百年初迦多衍尼子於上座出家盛弘一味法少弘經律既乖部旨遂分為兩部一說一切有部者有二一有為三世二無為離世即虗空擇滅非擇滅其體皆有名一切有亦名說因部謂此部立義廣出所因也此執前五部中十誦為宗二上座部轉名雪山部上座弟子本弘經教說因部起多弘對法既閑義理然伏上座上座部弱遂移入雪山避從所住處為名也次第三百年從說一切部流出名犢子部上古有仙染犢生子自後仙種皆云犢子即婆羅門姓執前婆麤富羅部為宗次第三百年從犢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法可上故名法上二賢胄部賢者部主之名胄者苗裔之義是阿羅漢之苗裔故言賢胄三正量部謂權衡刊定名之為量量無部謬故言正也即明了論所宗也四密林山部即近林蓊繁密部主居此從所居為名也次第三百年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化地部部主昔作國王化霑地上人庶後捨國出家從本為名名化地部執前彌沙塞部為宗次第三百年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或名法密亦云法護部此羅漢是目連弟子目連滅後法護習師所說以為五藏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四呪藏五菩薩藏化地部中有同其所立五藏者別為一部名法護部執前四分為宗次第至三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飲光部梵云迦葉波此云飲光迦葉是姓上古有仙人身光極盛飲蔽餘光令不現故此部主是彼苗裔也執前解脫律為宗至四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量部此師唯依經為比量不依律及對法凡所解義以經為證此從部主為名也本末別成十一部并前大眾九部合二十部也上座部中雖分十一部異每一一部中皆含五部宗計其中一切有部偏執薩婆多部為宗化地部偏執彌沙塞五分為宗犢子部偏執婆麤富羅部為宗飲光部偏執迦葉遺部為宗法藏部偏執四分曇無德為宗然此分部雖非經要後之學者不可不知。
經信施等者亦信一體三寶經略不說。
小大兩位俱在中者此第三人是四善根內凡位正當小教而云信於如來常恒不變則滅大義故云兩位俱在中也二乘是小菩薩是大故云三人共位。
大乘教異者以別教是獨菩薩法不應與二乘同位況下明第四第五人是二乘故是以不可作別義消釋。
一云下引勝鬘以申今意通教內凡正當初業既信常住則是不愚於法。
如勝鬘說者彼經一乘章云羅漢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是作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羅漢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於法不由於他亦自知得有餘地必當得阿耨菩提何以故二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彼是方等密談二乘往昔元發大心故云初業不愚或是爾前密解於常豈同今經顯露之說三並知圓故使三乘咸信不變。
多有所關者只由今經重施偏小所以釋義通於四教前約三乘初業已是藏通故今更約別義以釋多有所關義在於此。
則似別義者別人初心知常住理為惑所覆。
以大下謂圓頓之心修入歷別行位則豈唯別義即圓藏通亦爾須䟦得小乘果即是藏通而云因無常而果是常復當別義。
既具兩文者經明第三人具大小二義而疏文約通別釋之以此一文貫通初後七段皆然俱關兩教。
未可專是者不可偏就一教釋義也。
今作下且作通教釋之問既云未可專是何故但作通義釋耶答以經文明三人共位義顯現故故下文云答問宜作此說。
以大涅槃心等者以圓頓觀心寄通教行位而修也若出分段河則正齊六根淨位。
答問宜作此說者前問同有佛性應同得涅槃那有六道差別故今約通位答之以通教人雜足顯差別之義同證即真足顯佛性是同但修之必得不修不得。
舉三譬者文誤應云五譬一良毉二施主三日出四河水五大地也。
自恃有性等者世有濫學大乘語者自謂本來具足毀呰造修正當斯貶故十不二門云可由事不移心則令迷修成了故須一其迷了照性成修見性修心二修俱泯。
欲令吸取者者石不動而䥫自來名之為吸以喻執己有性不假修道而菩提自證義當吸取。
經鑵綆鑵汲器也綆說文汲井繩也。
此地般若現前者暹說云古人以十度竪對十地故般若當第六現前地。
即是理內等者中道不思議空名理內空以所證中空譬在迷佛性也。
造譬初心等者初心即名字位智三也修習即觀行相似位行三也見性即分真位證三也。
有六句者澤州釋云造已謝往身內即無名非內繫屬造人名非外業謝在往現無法體名非有成在過去所以非無先造已竟非是本無今始有也由造故有故非無因。
不由此陰等者但有現因而於後果故屬斷見。
人作天受者非謂人中作業天上受果葢言此人作業彼天受之。
有因無果者此人作業不獲果故。
有果無因者彼天受之昔無因故。
是常見者不假修因而果常現。
是斷見者人非其因不招來果故。
是斷見亦應有下彼天作業此人受之。
同第一句者與此作此受句義同也謂彼陰作業彼陰受果則是一陰一即是常等餘皆例前。
時節和合者即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也。
琥珀吸芥者吸芥子也玄中記云松脂淪入地千年為琥魄。
水土為牙緣者子是牙因水土為緣子與水土於牙乃是異法。
為譬作譬者為磁石譬作猛火等六譬文云凡舉五譬者字誤。
無明豈能吸諸行耶者離緣不生餘亦如是。
經亦得名為無明緣行者得緣能生餘亦例爾。
正顯不吸者理性無遷故有佛不增無佛不減法華曰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斯之謂乎。
經若言佛性住眾生中者乃至云即是無常世謂佛性不徧無情豈逃斯責。
經十二因無定住處等者相生之理無所定屬故無住處相生理定未曾暫無故名為常故約因緣以喻佛性。
經都無住處者此無住之性而眾生皆有。
但聽業緣者聽許也但許過去業緣總感現在四大果身故經云而是四大亦無有業。
時至則現者修道時至也如四大受身時至則現。
大乘明風有色者如仁王經有六色風黑赤青天地火也法華云假使黑風斯皆大乘言風有色。
秋氣白者梁元帝纂要云秋曰白藏氣白而收藏萬物。
經異法界故等者四大不同名異法界故令堅等各不相似。
經佛性亦爾等者以佛性異彼兔角之無是故眾生修道時至即便顯現又復妄法修至則滅佛性異彼修至則現名異法界。
爾雅作蘆菔者爾雅釋草云葖蘆郭景純注曰宜為菔蘆菔蕪菁屬紫華大根俗呼雹葖疏引小異蘆菔字林上力何反下蒲北反經本或萊茯音與上同講者或以來伏二音呼之謬之何甚。
不得出於即離兩句者一存是即義一亡是離義而佛性之理不即不離故知汝解尚未出即離二句況能出兩亦雙非句乎故云況得絕於四句若絕四計則離百非四句不亡百非豈離。
頭足下今師正釋。
非即六法等者五陰及神我名六法。
非內非外者非內六根非外六塵根是正報塵是依報。
如諸婆羅門所謗者如前經說仙豫勸婆羅門發大乘心彼云大乘是無所有云何大王令人同虗空等若謂佛性離六法者全同彼謗。
取不即不離等者修道方證故不即六法即是故不離如水非水亦即是水思之可知。
一一皆三者前五皆三後一但二闕結文若例前五應云以是故說我為佛性。
或言常遍者謂我遍虗空此即計我大色小。
或言如芥子者此計色大我小。
經和合為軍者周禮夏官大司馬曰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此乃眾人和合而得成軍以喻五陰和合而得有我。
假名有用有名無體者開善謂假名之我雖有其名及宰主之用而無實體以攬陰而成故亦猶拳有名有用而無體由攬指而成故莊嚴意謂既有名用豈得無體。
此兩下今破。
亦復非假者既有名用則同實法何謂假名。
觀師下今引觀師以為正義。
亦破即離者無我破即無無我破離。
皆是假名者我與無我皆假名也無我尚是假名豈應計我有用體耶。
別有名教者諸經中別有此四名數也。
十二因緣是觀智者但是因因性也。
別有所出者如法華玄等明十二因緣三道即是三德可申此義。
餘二如文者第七第八二文也然此八文始自慈悲終頂三昧皆指眾生理性本具所以修之必得。
經頂三昧者實相極理如人頭頂最尊貴故觀此理故名頂三昧。
尋撿無此字者若依應法師音義云亡皮反禾稔也關西謂之𢇲冀州謂之穄。
經不生惡心如食子肉者不生貪殘殺害之心但為治病事不獲己強而食之猶如飢窮食子心無有歡。
亦是稱歡三寶者弘經人是僧故成三寶。
前總略嘆次廣釋者經文但有通別二段略廣分文恐誤。
經有因亦勝者謂欲有之因即生兜率天因也。
此天處中者上有三天下有三天故又佛生中天表證中道。
中寺者寺名在建業。
王儉南齊宰相也。
古人作教字者應作覺字音教謂睡覺也。
那作單解者經既云深乃是一三相即不縱不橫名為深也若作單橫單竪釋之則是縱橫之義淺而非深。
經潮不過限者海潮之事諸經多說且據正法念經云有海名大波廣五千由旬水下風起眾生因緣一切大海及與洲渚海波出過二由旬閻浮人說名海潮王充論衡曰以水者地之血脉隨氣進退而為潮經順風而行者波濤鼓激令大海漸深也。
獨一種耶者何故獨是胎生也。
經云何得有碎身舍利者以化生必化滅故無骨分俱舍云如滅燈光則無所見。
經無明㲉口角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