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迦葉品之二
疑是解津者津謂津濟由疑故得解則疑是解家之津濟也。
此疑非解者以因邊邪之見而有非因佛教異說而生故疑者猶豫不決也。
釋出疑由者即經心不了故等也。
如此事理者涅槃理也濁水事也。
比度能治者即經云眾生見已即便生疑等。
經見有二種者見生死苦故云見苦以猒苦故疑有治苦之樂故見非苦。
苦非苦下釋二種相先釋苦眾生見已下釋非苦。
經離是四事者即上離善友等四也。
如種良田等者雨水喻所施之物田即能受之人下種喻能施之心生芽喻所感之福下種是因雨水是緣因緣具足故生芽收穀。
貧是劣果者如田本無穀。
施得勝報者如種之獲穀。
田瘠下若約田有肥瘠則收有多少乃喻施悲敬兩田報有優劣今且通喻既並獲福通號良田故云置而不論。
私謂下先牒邪執應下種(至)水土舉喻破也如下種於田冬必收穀施物於貧後必勝報如水土無穀我種之而獲穀若貧窮非富我施之而果富。
若有施主施利刀等者以惡資施主反破邪執。
經有五事施者謂色力辯安壽命此偏約施食以說。
第六復次下疏文消經自是一意經意以供養佛像乃至亡父母雖有能施之人及所施之物而無受者以佛像等非生人故既無受者云何有報。
臨終一念者如阿耆達王行十善業垂終之際宮女墮扇面上一念重嗔便受虵身(云云)惡念既爾善念例然。
而墮而昇者惡念墮三塗善念昇天人。
餘未償等者如石勒前身於罽賓施羅漢以有雞業且墮雞中後以施羅漢因故報為國王不達此等即成邪執故經出邪執疏以正見釋之顯彼邪也。
經如葢是一者腦葢也。
應有習果者今世亦應有智慧也有智不應斷善以斷善邪執是無智故答意者亦有習果而是世智不妨斷善也。
清昇善根者人天善也以彼撥無世間因果故唯有三塗之惡因耳。
徐僕射理人者善能決斷他人是非己身有犯而不閑答問也南史云徐陵摛之子也字孝穆母臧氏甞夢五色雲化為鳳集肩上已而誕陵數歲家人擕以候沙門寶誌誌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雲法師嗟陵早就謂之顏回八歲屬文十三通莊老義及長博涉史籍有口辯父摛為普安王詻議及引陵參寧蠻府軍事王為皇太子東宮置學士陵充其選稍遷上虞令御史中丞劉孝綽與陵先有隟風問𠜨陵在縣贓汙因坐免之為通直散騎侍郎。
天柱瑜者天柱山在會稽瑜名也時號頓悟禪師。
不曉世語者未治本云瑜常身病尼問疾云闍梨無所苦已就靈姑卜云無苦即問靈姑是誰答言是剡更問汝向剡耶答云是夜行汝夜行耶而竟不知越俗名鼠為靈姑等故云不曉世語也。
而是下合例也有世智如理人甚善極解深義不知出世法如不閑答問不曉世語。
經非是下劣等者簡闡提但在人中唯是利根諸天著樂三惡苦重皆無剛決故少此心。
利人初入者以自然有三念故如前說。
釋中二者標過未二善也過去下釋出二相。
果字即結未來不斷者以過去善因若今未受果必在未來即順後報也。
既無現未過去亦息者以未來望今現在為過去又直約今生已前為過去以今不作善因故不資發過善以過善不得起故故云亦息。
通別三世者前三問是別後一問是通。
經如來亦說佛性有六者此據佛於上第七功德中說此六種也。
是了因者據可見之言即判屬了。
二謂正因者據一常二真等謂是正因。
望下下今意謂與九地佛性相當即九地中了因正因也。
懸取答意者恐佛作此答也。
若謂往時者未斷善前名為往時。
正用遣問者雖通舉四種而正以分別答遣迦葉之問故重釋也。
雖有而無者雖有佛及等覺之性由煩惱故常果未顯屬於三世故云而無。
雖無而有者必定當得常果故云而有。
通答前三者初明即有而無何妨斷善即答第一問次明即無而有何妨一切悉有即答第二問總此二意即答第三以斯一文答前三問故云通答。
當相即非三世所攝者約理則凡聖體一故非三世而未來得復云未來者約事則因果位殊未來方證即前不即不離義也。
如來則非三世者究竟證常住故自金心已還雖分證常猶有無常故屬三世下經明後身九住同有六事而有常者與而言之。
未來全見者至具見時即是妙覺。
若善五陰者四果十地菩提果者究竟果如下疏釋重明後身者真因分果皆屬三世。
但言可見與前為異者對前後身六事辨異前云六少見今云可見可見則未得少見也。
不與常名者八住至五住比於九住已上所證淺故奪其常名。
言善不善異前者五住至初住所證復淺無明尚多故云善不善不同六住已上得純善名下文詳之矣後身下通前簡顯也。
修得是善者於當位見中道故。
不修不善者未破上地無明故。
並云亦應真不真者具足合云亦應修得是真不修不真。
失念不善者若約今宗圓位初住已得念不退別乃初地並不應失念故此釋非也。
難亦未去者若欲去難如向記中隨文釋也。
經定有佛性等者若言定有現在未見若言定無未來必得不許定執即名置答置而不答釋一者遮止。
反質答之釋二者莫著質問也反問其義不令執著名為置答佛以莫著名置答迦葉以遮止難之。
私云下置謂棄置遮止莫著悉是棄置所問是故但云以置為答通收二意前疏主釋義別就兩途通別相關其義方顯。
因中因果者無明煩惱是因中因四果十地是因中果。
經亦過去現在未來則是因中果也。
亦非等者究竟果也。
因中二乘即是三世者因中果也。
若大菩提等者究竟果也。
前文下重牒前文示今釋義。
果性不爾者以有因中果及究竟果故。
善五陰者即通因果者小乘四果十地分果所有善陰望佛竝因唯佛名果向云生善五陰即是果性者且約通說分證究竟及以小乘俱名果故。
前文下引前文證今義亦三世是四果十地非三世是究竟。
有人下出他人釋義既疏主已約因果釋之故知他義未當。
若約煩惱即為因者以煩惱即佛性故。
善陰果性通因者以四果十地究竟悉名善陰經云得善五陰即是四果十地也而疏云十地之果者望凡名果望佛名因向經云果亦過去未來者望凡以說。
唯在於果者經云獲得菩提是究竟菩提也從善五陰得菩提果故名陰果。
備有因中之果及菩提果者初法中善五陰是因中果也菩提果如文。
經如眾生身等者以眾生身喻菩提精血喻諸煩惱及善陰。
經佛性亦爾前四味因中果也此亦三世醍醐菩提果也此非三世。
即合現在以煩惱故能令斷善者以現斷善合樂果也。
必由過去者合過去業也由昔無信今斷善根無信即煩惱也。
今言下釋妨既由過惑而今斷善何故經云現在煩惱耶故此釋之。
合第二譬(至)不生果者未來若修緣了方能得果故云佛性因緣能生也。
若鏗然固執者若定執正因佛性在迷未具緣了如執燈明未出不能破闇。
若因緣假名者若曉未來因緣會時則能得見如了燈日雖復未至未出不可定執不能破闇。
經未來之生能生眾生者然此段經凡立二譬一燈日譬二生支譬疏但釋燈日後譬略無謂十二緣中未來生支能生眾生。
能生佛性者能生初住及後身等佛性。
經若言五陰是佛性者若陰是性則性在身內云何說言非內非外。
經我先不說眾生佛性為中道耶者此指師子吼品中廣釋佛性為中道義故今指之。
非內六根等者內六根即正報外六塵是依報。
為破兩執者內外之執也。
即一而三即三德性者即中是法身性即空是般若性即假是解脫性。
備此二義者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也。
豈有無真俗之中等者圓融中道即遮而照故具二諦。
佛性咸遍者中既具俗俗攝三千事理依正無所不統故云是故佛性至咸遍也。
多處論遍者所出非一故云多處。
所以至此等者多處論遍是雙照此言雙非是雙遮應知言說雖殊理體無異多處論遍者是即遮而照此非內外是即照而遮遮照一如諸文義等。
復應雙是者即雙照也。
尚未能計猶如虗空等者尚未如外道之勝者安曉圓中之大義乎。
根塵合等者經但云內外合荊溪以根塵釋之也。
豈非體一等者凡有三句結責他師體一則依正體一相即謂依即是正正即是依既一既即則曉依正俱遍故云豈非性遍豈同計性唯在有情身中如器中有果耶。
今問下只由經云內外合故所以歷根塵責問顯彼違經先以四句定次若雙非者下正難於四句中且牒雙非以破恐他見此明中道為佛性而執此義言無情無佛性者以經云非外六入故故今以非內難之五陰即內六根既云非內非外則有情五陰亦無佛性何但牆壁無情無佛性耶若約雙照則依正皆有。
哀哉下傷勸也傷彼迷愚故云哀苦。
請細下勸曉經旨六門即今明中道六段也。
以括一部者以一部之文豈離中道文雖異說理必常融此為世人好執下文墻壁無性之義故令以此遮照之旨統括諸文。
統收一期者此經談理既然諸部圓經固無異轍但由兼等故分五時。
釋迦以望等者出世之意指歸此性佛佛道齊五佛無別一以貫之故云理無二是五時無別故云事無毫差。
所失下只由世人不了性遍則使大教徒施圓修虗設故云不輕。
釋迦等即五佛也一釋迦二十方而以三世為三成五也。
先出二執者執外道內道也。
次四復次等者經中約果約修以談佛性然修由性成果由因得良由本具方論修果故使理具轉成修具一一修具無非理具當用此意以尋經文。
經佛性雖有非如虗空者虗空說無為有故有頗見而佛性可見。
經猶如燈焰者從初焰至後焰相續不斷故。
色即佛性等者此明墻壁外色即佛性也金錍云色何以遍色即心故又云若不唯色色非心耶。
若色等無者若謂墻壁等色無佛性者相好色身亦應無性以俱是色法故若俱無者則有情亦無何但無情。
二結假說者經云定說非定執也故以假說明之。
經心不等故者既知酪因乳生則乳中有酪何故不許乳由水草而水草中有乳耶兩物既俱本有而偏執一有一無名心不等。
經四事和合者此明眼識從四緣生新經論明九緣生如前記。
初一異因異果者一因生一果故云異因異果故以一字明之。
經離於方便等者以乳久停或自變為酪故如師子吼品。
經要須方便者要須人工也。
經鹽亦應有微不醎性者難意者不醎之物既有醎性鹽醎應有不醎性耶此即互難難有令無難無令有也。
經不可獨用者以鹽性醎苦獨用則人不堪食若本有淡性何故爾耶。
經不從方便者不從外四大而增長內也。
一依理起教用者即如來依佛性理起權實教。
二明下即機緣稟教立行故曰修因行成證理故曰趣果。
三習下修因必習於圓解趣果定除於結惑故此三科初一在應後二屬機。
別明自意者自意是今經正意故更別釋。
經知殺解脫者知殺貪愛母無明父等得解脫也又是知因殺得解脫如殺五百婆羅門等。
經乃至邪見者於十惡中略其八種故曰乃至。
知邪見解脫者知因邪見識達正道名為解脫。
得無量罪者澤州云波斯匿王先有誠教有犯佛者罸財入官彼聞得罪謂招此坐(才過反)故求與財。
隨自他意可知者智人說有我亦說有隨智人是隨他我亦自說是隨自前隨愚人說幻一向是隨他。
經不見一切眾生定得菩提者此赴宜之說圓人初心定知豈十住不見耶然應比下實見比上則名不見與奪論之義自可了。
經我說如是汝說亦爾者彼此同知名隨自他意語經然不離於陰入界也者無量諸法不離三科三科不離色心色從心造全體是心一家立行唯能陰界美在斯也。
經七種語者因中說果名為因語果中說因名為果語說現在法望前為果望後為因名因果語立喻顯法名為喻語假舉世間不應有事而顯諸法名不應語隨世流布說男女等名世流布語有所宣說令他眾生從己化意名如意語雖有七語正約後一明己為生說性之意。
經眾生現在六入觸因者謂現六入及觸是過世業行家果現所造業復為來因名因果語。
經說諸眾生悉有佛性(至)不放逸者寶性論云為眾生於自身中生怯弱心謂己無性絕分不求故說眾生有佛性義與此同。
初明無所有者由證法身真空之理而外有力無畏相好等即真而應故云無所有無家之有名無所有次明有所無者謂不善無記昔有今無故云有所無又前一顯智德所成後一明斷德所離。
闡提即有下云云者此修善修惡互論有無如下四句料簡故注云云。
經眾生不解(至)自意語者七方便眾生執偏疑圓故云不解。
經後身(至)不能解者藏通後身若別教約行教道則初地已解約教教道等覺猶迷若以究竟望之則圓教補處亦名不解自等覺已還悉名其餘菩薩。
況復淺人者二乘及餘菩薩也。
世諦種別者即別圓俗諦中十法界業行因果差別故非二乘所解。
應身為世諦者化迹難量不可思議故非二乘能了上文云現病是佛境界非二乘所知即其例也。
別有所關者此如法華玄義明七種二諦中引此經文明別教二諦也故彼文云幻有無為俗不有不無為真者有無二故為俗中道不有不無不二為真二乘聞此真俗俱皆不解故如聾瘂大經云我與彌勒共論世諦五百聲聞謂說真諦即此意也若約時部或在華嚴或通二酥。
境界性者惡邪堪為佛所觀境未有一毫之智名境界性。
萬善了因者了因了於萬善名了因性。
亦名緣因者指上萬善也。
或眾生性者五陰和合名眾生性也。
俱有無記五陰性者陰果之身既酬昔因故是無記現起善惡能作未來世因名善惡陰所謂因通善惡果唯無記也。
語異意同者三句意同其義可見而俱有句舊云併有正性或眾生性今云俱有無記五陰性云何同耶答五陰即佛性豈非正因色心和合豈非眾生故知義同舊說。
一句至七句者此通就今中道大章共釋總有五段謂初一句二二句三三句四四句五七句故云一句至七句也。
自他語亦有亦無者闡提現在未有佛性名亦無當必得故名亦有此古人義不可用修性善惡消此兩亦以修性善惡出今宗故七眾生在下文。
各有一邊者善人有善邊闡提有惡邊兩人對待故稱俱有也俱無例爾約緣故有。
得無得者取著迷心名得故闡提有之信理悟心名無得故善人有之。
如上說者還將二人相對明俱有等。
單就理內者以善星羅云皆權人而內已證理故。
順逆二化者善星逆化羅云順化。
謂此為能解難解者興皇自謂此釋得意也。
今明下明今釋。
欲依此文者顯前古人違經背義也故今約下文七眾生出沒以釋順經也次約三諦是順義也。
俱在恒河者同有正因性也。
俱不到岸者俱未到分證彼岸也。
中道因果者真因極果也以善人於圓位但在名字觀行中故。
而佛性是一者如七類有異同在一河。
經坻彌三蒼音低下音迷具云帝彌祇羅此云大身魚也其類有四此第四最小者。
經䱜魚且各反異物志云鐇䱜有鐇骨在鼻前狀如斧斤江東呼斧斤為鐇故謂鐇䱜也。
合譬具合者具合上總別二譬也。
前品下對前品辨異。
經雖得解脫雜煩惱者非想等為解脫也。
經雖信佛性是眾生有不必皆悉一切有之者或謂闡提無性或云草木無性正坐此失學者知之。
但求實利者謂求菩提也。
經二者隨道者順涅槃持戒也。
餘六深隱者伽陀此云重頌尼陀那此云因緣阿波陀那此云譬喻闍陀伽此云本生毗佛略此云方廣阿浮陀達磨此云未曾有此八深隱難解故不信今意應如法華玄文第六引達磨多羅云不信六部互不相通謂小無廣問記大無緣喻議但信六部其互相通謂修多羅祇夜伽陀伊帝目多伽闍陀伽阿浮陀達磨以消今文其理雅合。
經惋手比丘烏喚反驚異也未詳何義立名。
通五方便三十心者小乘四念為一及燸等四為五方便大乘住行向為三十心。
俱內凡也七方便者即小乘七也於五上更加五停開四念為兩謂總念別念故有七。
通三十心者且依別位以釋則住行對四方便十向對世第一。
因前第二等者用前第二人為緣也。
仍本似位者此釋為正。
經刁長者鳥跳反。
而猶有此生者苦依身在故所以未度生死。
此殊不見理者不知理有真中之別偏真涅槃非佛性中道涅槃是佛三人未見中道云何見性耶。
亦不同得涅槃者既佛性有見不見例應涅槃有得不得那忽前文以四人同為第七到岸耶。
涅槃有異者真中別也。
生死不同者分段變易二種別也。
即小乘七人者開四為七也開聲聞為四果并支佛菩薩佛故知有七是知前明涅槃是通教義故引釋論證成通義也。
通別互舉者今說涅槃河是通教義前說生死河是別教義只由今經重施四教故稱四悉機前說於通今明於別而復會歸佛性故與前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