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涅槃經疏三德指歸卷第十九
錢塘沙門釋 智圓 述
迦葉品之三
不淨因緣是念燸前方便者不淨是念處方便因緣是燸法方便故知開成四法合還是二此不淨因緣非五停中二也。
三度門者以不淨慈悲數息對治貪嗔思覺令得入理故名度門。
則足因緣者地持乃爾若約禪經則無界分別觀而加念佛為五停心以因緣觀中二世因緣已破我見故今云十八界者即界分別觀也然此經意非五停外凡位。
總深別淺者凡有四種一境觀俱別二境別觀總三境總觀別四境觀俱總前一則淺未自在故後三則深漸純熟故解釋如餘文。
空解成者只燸法觀成已有無漏氣分名為空解燸法之名經自釋云譬如鑽火先有燸氣也。
經一壽二儒三識者大集經云歌羅邏時即有三事出入息者名為壽命不臭不爛名之為燸即是業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爛也此中心意名之為識即是剎那覺知心也三法和合從生至長無增無減。
經一切眾生應先有燸者此據名同為難。
汝之所據等者汝據眾生火大為燸我以無漏似解為燸故云非我所說。
欲界為難者欲是散心故。
六行觀者於初禪覺觀支中猒離覺觀以初禪為苦麤障二法動亂定心故苦從二法生喜樂故麤二法翳上定故障二禪異此名勝玅出若進三禪例初可見十六諦如前見。
既未斷惑者此燸法觀正在似位不應用苦法忍等見道十六心釋之。
大科二通別者即前段料簡文也義既兼涉兩向分之。
經自性燸非他故燸者燸體是慧慧性是燸非是同時更有煖體因之說燸問下經說燸者即是聖道火相此則因他云何說言非因他燸釋言燸法用慧為體智慧之體因他聖火名之為燸非因他燸方名為燸名非因他。
但不為受身者以修無漏因故自然得此色報非求生此天故云不為受身以修無漏業故必出生死故云滅報然那含猶生色界豈燸位能滅報耶但望未來至羅漢時必俱滅故故云即是滅報又只此燸法觀於色報達無常等無取著心便名滅報故下經云愛故受生猒故觀行。
但是色定得報者意謂依色定得燸法故受報由定不由燸法以觀十六諦不為有因故。
若論方法者謂修行次第也。
只是實法者此初品定未能伏惑但名實法既在於初前更無定可相續故故云未賴於假言未賴者不同後定須與初品作相續假故。
牽於初禪者以欲界第九品定引起初禪一品而與欲定共伏欲界第九品惑也。
取非想定足之者非想定但能斷不用處惑當地是有漏不能發無漏故不取非想當地九品也但合為一以足前數。
引藍弗者證凡夫有得此定者故以非想足前成七十三人也。
事障未來者身及牀鋪等得未來定則破之言未來者此定已離欲界未來初禪故名未來亦名未到性障者修惑是也。
第二解下此師明未來定非止欲界只已離初禪未至二禪亦名未來三禪已上皆爾故未來定節節有之然此皆據諸部宗計不同或云未來止在欲界而四禪皆有中間禪或云未來通諸禪有故使人師引用不同。
文意不然者文中既列五人豈得唯取苦忍已去。
一頂法等者然今經雖明小乘行位而同歸佛性踐言而修則解圓行漸其伏斷之位頂忍等義一如小乘不能委釋如他宗五位析玄記詳矣學者請尋。
唯是行陰者以燸位中初學觀方後觀增長即名為頂以觀行勝前故是行陰。
未免陰之所葢者定共無作即為色陰心王識陰受數受陰想數想陰其餘心法名為行陰。
觀四諦者即觀四方也。
得世第一下以經本不同或云五根或云五陰俱有其理故存二釋。
最深勝者世間七方便人皆是有漏故名世間此第七人於世間中最殊勝故名為第一。
亦云陰者義如向釋頂法記說。
緣於一諦者即見道所證真空也故云得於平等真室亦名觀四方者由觀四諦證真空故雖緣一諦亦名四方。
見諦有八十八者以見諦能斷故名見惑凡有十使約三界四諦論之故有八十八俱舍頌云苦下具一切集滅除三見道除於二見上界不行恚今還以七字頌釋之俾名義易見。
苦諦十使皆具足 身見唯從苦境生
集諦癡業有漏因 滅體無為無漏果
皆非身見所緣境 邊見并及戒禁取
此二隨身亦不生 是故集滅除三見
道諦本為無漏因 是故身邊亦不起
邪見既撥無聖道 戒禁還隨邪見生
執取非道為真道 是故道諦但除二
集滅雖復有邪見 邪見但撥無二諦
不能非道計道故 是故則無戒禁取
四諦具惑有親疎 苦下疎三親有七
執我我所為身見 邊見從身計斷常
邪見撥無因果法 見取執劣以為勝
禁取於非因計因 疑則猶豫而不決
無明迷闇不了故 此等皆依苦境起
是故七惑號親迷 貪嗔與慢三種惑
不從苦諦境上起 但緣前七背上生
是故亦名重緣惑 貪唯愛著慢高舉
嗔以憎恚而為性 皆緣前七惑上生
是故三得疎迷號 集七四親三種疎
邪見撥集疑猶豫 見取執劣癡暗迷
三疎名目亦如前 貪等則依四法起
滅則三親四是疎 疎則前三添見取
苦諦是劣執為勝 是故見取得為親
今滅諦是勝玅法 不可更言劣為勝
但從邪見背上起 執劣為勝名見取
是故滅諦疎有四 親疎行相悉如前
道八三親五種疎 親則疑癡與邪見
疎法望前加戒取 苦諦戒禁則為親
有漏果非無漏道 妄執為因為果故
則有禁戒親緣起 道諦真因真道故
不可親緣非因道 但緣邪見起非道
故以戒取屬疎法 道滅俱是無漏法
非是執劣以為勝 見取同前亦屬疎
但從邪見起其執 上界但除嗔恚一
餘諸行相悉皆同
思惟有十者入思惟道能斷此惑故名思惑亦名修惑修道斷故約三界共有十使欲界有四謂貪嗔癡慢上二界各三以無嗔故各三成六并四為十問修所斷中何故無疑答見道已斷於理無疑。
四十里水者見惑爛漫遍於三界隨處起著故喻四十里以四諦對四十里以見依四諦起故思惑正使不障諦理既不橫起則輕微易斷如一渧水。
池喻經者未檢。
能攝一切者以此三結生惑增上故能遍攝諸惑身見生六十二戒取生一切苦行疑於過未一切處生猶豫故所以此三能攝一切。
常所起者下通約一切眾生以明三結不獨在外道也。
恒存有我者一切眾生攬陰成身常立宰故云恒存有我。
皆信邪神者捨佛已外悉曰邪神。
次難識下豈但難識於他亦乃自心所起不易可識經能為一切煩惱因者即身見能生六十二等如向記。
三對治怨者怨以侵害為義此三結能侵害三品也。
我見乖正慧者正慧則了人法本空我見則妄立宰主故乖正慧止觀輔行又云是三三昧近對治法疑是無相三昧近對治法身見是空三昧近對治法戒取是無願三昧近對治法。
引物故略者廣則八十八使中則二十身見略則三結今對略機故言三結設樂廣中豈得不說。
信首五根者即信進等此約道品位位橫論故有五根若豎對位此即七覺。
以三毒為內者利中之鈍為內非修道中三毒也。
次二種下釋逆流名者分經應從復有須者去疏科從便耳問須陀洹是梵語何得用無漏修習等釋之答須陀總名含諸別義譯者以總名存梵別義從華諸有此例其意咸爾。
以初得故者最初證無漏故最初逆生死故後雖亦證亦逆更從新義以立別名故云後得者名斯陀含。
經一者舊二者客者位位例說如須陀洹是舊名斯陀是客名是以二果雖亦逆流更從新得一來以立別稱。
經一者解脫二者涅槃解脫是智德涅槃是斷德。
上名通下者名雖通下解惑宛殊以初果求索二智菩提與菩薩上求義同故名菩薩以覺知義同故名為佛此約義同非譚理等然亦密表以接小乘。
經正覺見道等者正觀諦理斷煩惱故。
正覺因果者能覺知苦果集因滅果道因。
正覺共道及以共道者所觀聖行望陰是共望諦不共於四諦下行義各別故名不共。
前三諦下一一諸行皆通五陰故名為共。
生死乍減無出鈍中者謂或減至六五等悉在鈍根中收。
不應名向者若言初得道即名須陀洹者何故前十五心猶名為向十六心方名初果耶。
既是初果等者此約初得為難若以初得名陀洹者如伏惑外道捨邪歸正便得三果既亦初得應名陀洹。
經爾時具足八智者佛意但云得法在初名須陀洹不論於人猶未答三果之向所以迦葉次更問起。
亦具八智十六行者此還據超越那含以難也。
佛答又二等者經中偏約次第那含辨釋陀洹為初果義超越那含一向不論彼非常行之次第故。
有漏即似解者即四善根位無漏即初果已上真解也。
一毗曇師者釋甚無理一時併觀正當於共却云不共然此師意以併觀一諦不通於餘為共觀十六諦則別涉四諦故云不共終是不便。
前三方便即停心及總別念處猶是外凡未得似解故共也。
後四方便者即燸等四似解已明不與外凡共故曰不共。
若初果下正消經文捨共十六行得不共等是約次第行人捨外凡入內凡位名捨共得不共此是有漏心中次第捨也。
若超下消經阿那含人則不如是葢約超越人也。
但作後四者以於外道法中無燸法等故故須修習既已伏八地惑故入見道即證三果。
無漏下釋捨向果八智得得果八智也。
故言捨向得果者捨十五心得十六心。
那含下釋經阿那含人則不如是也以此句是雙結前有漏無漏之二故今隨兩文下牒句釋之。
皆從中過者無漏心速疾雖從中過而不取果又如神通人飛行雖速里數非無解。
此不便者以經云那含則不如是若如向解還是捨向得果則與須陀洹同豈是超越人耶。
彼亦下此即數義既不符經故使人師進退重釋初約次第以初果對三果釋。
初果定爾者以初果之前更無果故所以定當捨向得果。
那含不爾者以那含豈但捨向得果亦乃捨果得果以三果前有二果故。
若超下次以超越人對次第人釋。
超越亦爾者以入十六心便得三果故還是捨向得果。
既其下牒經結示以那含有超次二人不同故經云則不如是然此釋甚迂不如論家向云解此不便其言不誣。
各有比現者欲界四諦下各有法智故云現也上二界四諦下各有類智故云比也。
非十智中之八者八謂世智他心苦集滅道法比也并盡無生故為十。
果唯一智者但取道類智是第十六心為初果也。
方便之時具遊十六者即內凡時也。
若依此例者四向既屬三果二向應屬初果也。
但明正位者初果是無漏首故。
見思道異者初果是最初見諦二向是重慮緣真故初果不攝二向四惑即三毒及慢二向則斷五品四惑二果斷六三向斷八俱是欲界四惑也。
乃應下應問云見惑有十思惟何以但四。
以思惟下釋出以見諦時五見及疑皆先斷故雖有餘氣攝入慢中故思但四如畢陵有慢習以過去為外道故豈非五見及疑在慢中耶。
即上行人者即上流般也不經生即現般。
九人者七名如經并轉世身證故成九。
信解者即是信人人入修道轉名信解人也鈍根憑信進發真解故名信解。
見得者是法行人轉入修道名為見得是利根人自以智熏見法得理故名見得故開善彈云此簡利鈍非是二人謂此非二種那含也。
身證者還是信解見得二人入思惟道用無漏智斷上下分結發四禪四無色定即是用共念處修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兩障先已斷盡又斷非想事障滅緣理諸心心數法入滅盡定得此定故名身證那含何者入滅定似涅槃法安置身內息三界一切勞務身證想受滅故名身證又云但有身在心如水魚蟄虫是故奪之但名身證又俱舍云不還果修得滅定轉名身證滅定無心由身證得故名身證轉那含修羅漢向更不出觀斷八九十十二品修惑亦未即證羅漢。
經無色界般涅槃者即上流般中有於二人一雜修者即樂慧即生五淨居二無雜修者即樂定即生無色言雜修者謂修多念有漏無漏等。
於現身上者於欲界身即得那含羅漢二果也。
遍四禪受生者此即遍沒人餘文遍十八天處委如第十五記今經據其大分但指四禪。
利根亦不正關生數者未必生數多者便為鈍根只一生中亦有利鈍例如身子利盤特鈍亘由生數耶今以生數論之則生少者利鈍俱利生多者利鈍俱鈍故結云今約四禪故作此說。
即是四句者以兩種二句合為四句也一有進無定二有定無進三但真四俱無。
經無自在定者謂勤修觀解名精進從心難現名不自在懈怠有定翻前可知。
經唯作有業無受生業者即多修慧解故云唯有作業能於中陰般涅槃上界定微故云無受生業所以不至色界此亦慧多定少人也。
疏云即散業者謂慧解為散業。
私謂下謂已捨欲界雖未至色而此中陰已屬色收即下經云離欲界已至色界邊乃得涅槃。
既不受正生者未至色界受生也。
一云下初標一非學下釋出。
緣世諦心者世諦非前三果故非學非四果故非無學。
緣真諦心者三果正在學地故。
即被導心者謂所導心也非學非初果非無學非羅漢正是那含能導前世諦心至三果也。
緣真心者即更緣理而修成四果向故名為學。
修舊心即當位證真自名無學。
失念心者一退果名失念二出觀同散心亦名失念。
此解不可見文云等者此解指後解也不可見經云阿那含人有四種心便將四心純約那含釋也此破後解前解下取初師解義也。
又言二是二非者即約四句二句是涅槃二句非涅槃也。
還應下釋出其義。
羅漢兩心者即空有兩心俱極果故是涅槃那含反此。
若後解下此明四心俱在那含世諦即被導心失念心真諦即緣真心修舊心世諦兩心可滅故是涅槃真諦兩心不可滅故非涅槃。
即生滅之人者滅謂般涅槃猶云生般之人也。
常修行者生色界已長時修行方般涅槃但有勤修無速進道俱舍名有行般也。
不待自勤者謂不候精勤修道也大論云生色界已不經又修無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進二道俱無故云無行然疏以行滅為鈍不行為利者且約一義亦可互為利鈍。
生尼吒等者尼吒即色究竟天不用處即無所有處也雖生無色不名無色般但名上流以涉色界來故。
答云(至)不名上流者若准俱舍正是上流中全超半超人也即生尼吒是樂慧全超生不用處是樂定全超未至即半超也。
第三成前第一者外能論議由內具智慧樂寂靜故能修三昧。
第四還成前有五差等者修熏禪有五品差別故生五淨居不同。
於第四下此第四番既成前五差故須對前辨釋其義方顯文中二解初引數師次引論師應以數義為正。
言兩無漏挾熏等者應有五種差別俱舍云由雜修五品生有五淨居言五品者一下二中三上四上勝五上極然此五品所資業體是一由能資因行相不同故此五品心資時皆有加行根本且初下品心資者謂此行者先入第四禪定已於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後又起多念有漏心相續現前後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少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為雜修加行圓滿又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至此名為根本成滿謂前後是無漏中間是有漏間雜修故名為雜修由此資於廣果天故業從廣果沒便生無煩此乃下品夾熏也其中品等委如析玄記。
經云無小天即色究竟善可見即善現天小廣即無煩天餘名並同。
上已兼釋第五人竟者即於上流中明樂定人入無色已當兼釋無色般也委論體狀如第十五記。
天須菩提等者此名待時解脫人也由資緣備足乃得道果然則或奢或儉去就在人故渾俱羅衣直五錢天須菩提房嚴七寶雖豐約有異而俱證聖果既是機宜則從所好雖然與其奢也寧儉。
論師亦有下引論家自有二師釋義不同亦有同數人義說上二界無初人或人故云亦有同前云無即同前數解也。
或云下此亦論師明上界有初入人也故引普曜為證。
而有此文下此數家對普曜和會謂信法行人在欲界時已在四善根位故云初在方便出觀之後生於色界值佛聞法小得道果故知元始發心還在欲界八萬諸天得法眼淨葢此人也。
羅漢中乘者中乘支佛也。
經悉是佛性者始自闡提三障即三德終乎如來究竟三德雖善惡等七人之殊而不離於佛性水也。
涅槃無因那得名果者此據如來於靜師子吼品廣明涅槃是果無因故今舉為難若無因者云何名果為此難者欲使如來辨因顯果令人修證。
經亦名沙門是因下句是果先明七果等者為顯涅槃異前六也而經中皆對果辨遠近之因皆以親的為近因疎助為遠因不約時為遠近也經餘殘果中第三身延年益壽是其果體下名遠因復言即是延年益壽謂所施衣食能延他之年益他之壽故指衣食以為遠因不論壽體經平等果即淨土果故以十善為近因復以三灾為疎因三灾起時眾生能改惡修善故為增劫之種。
答其後問具於三義者此之三義在下問答文但以此中已含三意迦葉不曉故更問之於是如來顯示三義也。
經即八正道等者沙門等名該乎偏小要其所歸無越一實故八正即無作道品是住前圓因。
經永斷一切貪嗔癡等此分破無明及究竟破是因果也。
經是名下雙結是名沙門結前八正沙門果結前永斷。
經斷一切乏者一切眾生在生死中饉乏無漏財食今修八正得無漏財能斷此乏故云斷乏則道是能斷乏是所斷。
經斷一切道者偏教能斷之道今亦斷之是知斷乏是斷生死斷道是斷涅槃則正顯中道無作八正是沙門義故疏云斷餘乏乃至即雙非意也。
經永斷三世生因緣者明其因亡亦斷三界五陰身者彰其果喪。
其向屬何所攝者支佛雖一坐斷惑而有果向之異婆沙云緣覺先離八地惑一坐證覺更於九地次第而修更起無間解脫二隨下八地中雖不斷惑觀行次第法爾故也地地各有一十八心九地便成一百六十二心先道十六合一百七十八心故知先離八地惑時名支佛向也故今問之於七人中為屬何攝答中二初反舉前文二亦是下例成今義。
本取住為第六者正取那含果為第六人也。
亦是本果等者前那含既取本果為第六例今支佛亦取本果為第七人故支佛之向在第六攝問第六是三果支佛一坐斷惑豈有三果耶答且據一坐斷中欲惑盡時以說若通而言之支佛向亦屬三四等此答未遣難者雖云波羅蜜飜到彼岸然六度之名還是因稱故未遣難。
別有意也者此既三乘共位即是別圓接通及別圓地住俱是分證三德名到彼岸故經云菩薩及佛具足成就又云得六波羅蜜果故是知菩薩分果佛究竟果若地住已前及通菩薩雖行六度不名具足成就非是果也。
佛性亦有亦無者未來必得亦有未有現用故亦無。
即是兩破者若云闡提得菩提名染著不得名虗妄能破此二故也。
以別破通者以通別二教隣接故且以別破通具論亦是以圓破通也別約證道義與圓同故且約別。
故七人等者通教非但因位不修無量三學佛亦未修悉須改觀所以破之令其改觀雖云果上無人為接初機且作實說故通教佛亦在不修之數。
以通涅槃為河者明此七人但過分段河未度變易河也。
經作五逆犯四重者由未見佛性則成逆中道理犯中道戒也其第七人未出變易通名沈沒。
第二出人者即是改觀人也。
經近善知識等即是近圓知識發圓三慧修圓三品度變易河分到三德如經。
經是名染著者若云闡提不修自得菩提作此說者名染著人若言闡提永不成佛名虗妄人染著謂執理迷事故謂闡提自得虗妄謂執權謗實故謂不得若言闡提不斷善性若改修惡則得菩提乃能離斯二過。
經異想異說者由想不當正理故令口異說。
經謗佛法僧者謗身中一體三寶也。
後之三句等者即是就眾生有佛性無佛性三句疏文解釋連接上科故至此中指云後之三句耳。
總結大宗者佛性是一經之宗主故今總以結之。
佛性之理者若是數法則屬三世由非數故是常住也。
經一切善不善等者因通善惡果唯無記謂九界因果即佛界性故云盡名佛性。
或因中說果等者只由因果理同生佛不二故作此說。
四結隨自意語者以三號結示也。
初明佛性同處空等者初明同則顯心性體遍以一切萬法攝屬於心心外無餘豈復甄隔故虗空周遍以喻斯理。
次明異虗空者以此佛性只是有情本具真性周遍故須簡異木石及妄惑小乘此則似異虗空有所不遍然妄惑小乘及以瓦石悉由心變當體是心故次雖說異未常不同初雖說同未常不異。
三破外道等者既以虗空喻性須知能喻之空不同外人所執金錍論判此經初同虗空文為實次異虗空為權今疏主意同異咸實各有深致如顯性錄和會。
此乃法王正典者同異悉佛說故。
眼所見虗空者外道不達虗空之性乃於所見空一顯色妄有推度如下十番亦猶此方丘光庭等推度海潮悉隨情見。
是無故不得有三世者虗空是無則無對待對待既絕故無三世。
無即是常者以體性虗無絕遷改故。
佛性是有者虗空雖常以百千方便終不能見故是無佛性亦常以修道方便則得見之故是有。
佛性不全有者但約可證故云是有非是有法故不全有。
經如虗空華者全空是華華處即空故非三世。
不復細開者此段經有標釋結以可見故不更細開經得菩提已於一切法無罣礙者楞嚴云發真還源十方虗空一時消殞金錍曰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此皆佛性究竟開發也又此三文顯常雖同義或小別初非三世約豎明常也次非內外約橫明常也三無罣閡約非橫非豎明常也又迦葉以眾生佛性為問而佛於三文悉約果地為答者意明因果不二生佛無差故問因而答果也此之深旨不可不了此文既然餘皆倣此。
虗空非三世而名為有者應云而不名為有文逸不字或恐文誤但改有為空其義自便非逸字也以向經云虗空無故非三世今云名為有者訛也。
而名為常者向經云佛性常故非三世攝佛性是有非世故常。
同無下結難虗空涅槃同無三世何不虗空同涅槃是有故云何不同有。
只為將護等者此荊溪助顯章安之意也故知佛性異虗空義非但對於圓機亦為滅後別機故作此說言將護者謂好權者聞實必謗謗則起惡故佛為將調攝護此機緣故所以且作異義釋之若謂不然如云瓦石永非豈二乘煩惱亦永非耶以世人共許煩惱即菩提小乘即大乘故。
忽有機緣者圓頓機也。
不可不說者既對圓機應云煩惱即涅槃乃至瓦石即佛性。
但依下答者即下經云無非虗空對於虗空也既虗空無對正明佛性一如。
不唯正報者大小兩乘所談色陰則收內外之色內謂六根即正報也外謂六塵即依報也世人既許五陰即佛性若云瓦石無性者即是不信陰有佛性也世人不曉旨妄執瓦石非性之談以拒一切唯心之義廣如金錍論中說。
以虗空無待者即解經無非虗空對於虗空謂一切世間無有一處不是虗空而與虗空作對待者故云無非等可喻佛性遍一切處若依若正無非佛性此乃以虗空之絕待喻佛性之絕待也故不二門云十方諸佛法界有情性體無殊一切咸徧誰云內外色心己他然空及佛性各有待絕二義下問答當明今以佛性待義對虗空絕義故有不同故云虗空無待涅槃有待等若依金錍論即判前文瓦石非佛性者是權教緣了之性此明虗空周遍者是用實教正因結難與疏主釋義不同不須用彼釋此然則章安荊溪兩釋並通故無優劣如顯性錄明之。
虗空亦對非空者對森羅萬像說有太虗即是相待義何謂虗空是絕待耶故云何故非待。
解云下據斯釋義足見章安深曉經旨乃知涅槃虗空法合本齊但對機宜且作異說應知涅槃虗空各具待絕即絕而待故成玅有即待而絕故是妙無既待體即絕則佛性豈除於瓦瓦絕體具待則性遍還指於有情故知疏文微而顯宛而成章非疏主聖師誰能述之。
涅槃本絕而名為待者涅槃等三全煩惱等是故云本絕而欲令斷惑證理故折挫凡夫云煩惱非涅槃欲令不起小志及以撥無故折挫二乘等云闡提支佛非如來欲敦逼眾生令反觀自心故云瓦石非佛性此皆對治之意故云而名為待也。
虗空本待者太虗對於萬象故曰本待今據萬象之虗亦不離空故云而名為絕是知法喻各具待絕二義佛對機宜法且約待喻但約絕故使涅槃虗空常住則同有無乃異。
玅有等者由待絕相即故得玅名。
此即不倒者經文且約絕待之喻對相待之法以明義異故不可以相即為例又復應知經云涅槃等三只是同體異名而已故前經云涅槃即如來如來即佛性若欲分別不無差別是明涅槃是果證寂滅之法故非煩惱喧動之法如來即能證圓極之人故非二乘偏小之人佛性即因中所具之理故非瓦石頑礙之事此乃相待義也若絕待明之涅槃即解脫如來即般若佛性即法身又涅槃攝三涅槃如來攝三身佛性攝三因是則展轉總別悉皆具三此三即一一三三一因果咸然生佛無殊依正何別虗空絕待可得喻之尋此經文宜知此意。
涅槃有對者即對有為煩惱說涅槃寂滅也。
即是無者下只由虗空是無四大是有有無雖異而並無待對故以無待之義互難令同初難令四大同空次難令空同四大初云四大無對等者若佛宣說世間無有一處無空不得對無說空為有者且世間色處悉有四大亦無一處而無四大無無可對亦應不得說大為有故云亦應是無。
四大無對等者若謂世間無有無四大處可以形對而猶得名四大為有世間雖復無處無空可以形對何為不得說空為有故云亦應是有。
此文不易者以四大並空義旨幽隱誡學者宜在研詳故云不易。
無形四大對於四大者謂絓是色法俱是四大無有一物不是四大而為待對也。
雖無外許等者許處也謂無外處非四大物來與是四大物作對以四大徧故也。
名自相對者對火熱有水冷對風輕有地重待對宛然豈同虗空但一而已。
涅槃有十五句(至)所以無者此正以涅槃待義對虗空絕義以示不同問胡不約涅槃絕義令與喻齊又胡不約虗空待義令與法合答舉待對絕以示不齊者葢時機所宜因茲得益故佛作此明問虗空待絕其義易明涅槃二義若為分判答待義約修約事故離煩惱絕義約性約理無所不遍以修冥性以性達修文雖兩分理終一貫。
經涅槃是有總明異空次別顯之為智所照名為可見為心契會說為可證具足平等法門之身及不思議變化之身故云是色可為行者尋求趣入名為足迹可以言論稱曰章句體備萬德稱之為有德狀殊分說之為相為心攀歷故名為緣眾生同趣名歸依處離世紛動說為寂靜體無暗障名曰光明永絕危怖稱曰安隱究竟所到故云彼岸。
是故得名非三世攝者總以結之總別及結共十五句。
第三破外道計空者世性眼所見空不堪為佛性喻故廣破之。
空是明色者此顯數義全同外計虗空。
雖無不可說常者解有二義一者空實是常以外道不達空性妄計為光明故則成無常二者太虗空性於世間為常以實理說亦是無常何者由妄心變造故由妄心分別故故楞嚴云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又一人發真還源十方虗空一時消隕故云終是無常也雖通兩說前義為正。
言亦可下恐人作常住義釋更重示之尚書云雖悔可追葢言不可追也與今意同。
真諦有重數者光宅者謂小乘所證大乘所證既殊即是重數則同虗空滿處即無空處乃有。
簫管下舉事顯空是次第法亦如去除牆壁空相漸現豈非虗空次第而得簫者風俗通云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鳳翼五經通經云編竹為之長尺有五十爾雅云簫大者二十三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門向者向牕也詩云塞向墐尸。
有中無空者有物質閡則不得空故知空在空處。
空在有處者如鑿石為窟於中得空和土為缾圍空在內豈非空在有處於無物處無由取空故云無處無空。
如濕爛等者此約虗空是滅懷義當爛故無未爛故有故於此物以顯空義若本無物滅壞何施物若尚堅未有壞相故單有單無俱無空也故經云二處無故。
經𦘕虗空至海水者𦘕作虗空如漫漫海水之相此顯虗空既其可𦘕則知可作。
一異業合等者空靜物動兩聚一處名異業合鳥喻物業樹喻空業。
二業共合等者空物俱動兩聚一處名共業合。
空亦合物等物前空縮物退空進故知亦業亦動故以兩羊喻之。
物只是體等者如人身是體而有去來之用有體則有用故云此二事體用已合也。
空即是體等者如室中空空即是體而有容受牀榻人物等用。
用此體用已合者即空體用及物體用有空必能容受有物必能移動故云已合。
後更兩兩共合者兩兩即四指以喻空物各有體用如身入室中則是兩兩共合也思之甚易見。
或心神等覺者百論第一云外曰實有神如僧佉經中說覺相是神內曰神覺為一耶為異耶外曰神覺一也內曰覺若神相神無常若覺是神相者覺無常故神應無常譬如熱是火相熱無常故火亦無常然今所計與彼意同是故引之。
唯破後合者既云先無後有則是破兩兩相合不破前空體用及物體用自合也。
有則俱時者既有於空必能容受既有於物必能動移豈可言先有空時無容受用等耶故前合不可作無常破之問若然應前合是常住耶答體實無常且以彼體用同時作先無後有破義不顯故且置之。
而淺下據世間淺識之人說空物體用既有前後還屬無常故先無今有之言亦破前合。
經如世間法即是舉譬也。
不得言一可解者如前難應有多空也。
舉五大住倒破可尋者五大即四大并空而經中不明火大正言嚴世土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也經中皆舉本顯末明其所依是無常故能依無常於中四對一草木依地二地依於水三水依於風四風依於空為顯第四舉餘類之一一對中皆初明其末依於本後就本中辨明無常類顯於末是中宣說虗空無常令風無常從他意說非佛自義論佛自義虗空無法不為物依。
經若無常下以空無常破常破遍此乃反難非顯正義若論正義空是常遍則非無常非無常故非物所依。
習解除惑用者即廣明中道中第三段也。
若無此觀者二乘及偏菩薩無中道觀不能破大煩惱所以於世有諍。
先明如來二明菩薩者此舉極果真因俱無有諍。
世間智人者即圓解成就之人。
故與物和者稱機適會故名為和。
違於佛旨者如前二十一雙諍論。
況世間人者尚與佛諍況復世人寧不與諍。
次列十法者經明十法並須約圓釋之信三障即三德方名無諍下九例爾又此十法與前師子吼中修十相義同文或小異即今內善思惟前名寂靜是中智慧前為第十此為第七今云憐愍眾生前名惠施法身破壞者以迷惑故法身不顯名之為壞法身不顯由無觀智即壞報身境智不顯豈有應用即壞應身故云三身盡壞。
即是觀不觀者觀即初句不觀即第二句。
經說是二義者有無二義也。
離諸結漏者既是中觀所治漏義通於界外。
因於外緣者五塵境也。
說者或小不同者偈云欲欲知汝過皆由思覺生若能斷思覺知汝即無有涉云如來昔住王舍城中阿難乞食有女攜兒就井汲水女見阿難容儀端正心生愛著注目不捨不覺以索繫兒死因生悔心故說斯偈乞食還以白佛佛令阿難受持是偈云是過去佛宣說彼女甞聞非女智力而能演說故云或小不同疏云欲欲二字是問起之辭不在偈文之內。
無明與我見合者無明與三界見惑合為一。
簡異欲漏者明上二界一一禪地各自緣於塵境能生漏心故經云於欲界中因緣又一心支為內四支為外。
經不能了知我及我所不別內外者正辨無明之相也澤州云我及我所汎解有四一神主為我諸陰為所二假人為我假法為所三內法名我外法為所四佛性名我真中所有德義差別說為我所故上經云知我我所是人出世不知前三本無不識第四本有名曰無明內外解亦多種一眾生名內外法名外二陰界等事相為外苦無常等法相為內三有法為外空理為內四真法為內情想為外五真性為內真用為外不識此等名曰無明。
先釋互為因果者不善思惟生於無明則不善是因無明是果無明生不善思惟則無明為因不善為果釋增長者以此二法同能生長一切煩惱故。
譬結者如子生牙子是近因四大遠因煩惱亦爾不善思惟以為近因無明生煩惱為遠因又由無明故不善思惟即以無明為近因先起思惟亦爾。
先唱有兩者經是內無明即獨頭經因於無明至內外因即相應名外無明經若說至無我是釋內無明直爾障理名獨頭無明既云不識無常等豈非障理經從若說至我所是釋外無明謂與諸使相應而起名相應無明既為一切煩惱因緣豈非相應。
疏云從生是外漏等者但解外無明義也謂從內無明生諸煩惱復受外名而無明但是一也又下疏云內心不了名內無明不別外事即外無明。
結兩果者即二無明感生死果故云兩果。
能焦因緣者以中道觀火燋因緣之炷雖涅槃無始而令有始故初住證乎三德雖生死無終而令有終故初住破彼無明故云成有始終。
飜彼生死歸涅槃終者終字誤應云歸涅槃理未治本亦作理字且涅槃無終而有始不應云終。
亦招陰果者諸漏是惑因能招生死陰果。
欲自相生者欲字誤應云各自相生。
還復取相下兩義釋經初約取好惡相生貪嗔者名愛因緣。
次或復下明愛在心未是取相但取相之惑由內愛而生故經云愛因緣故而能生長等。
無漏無果報者修無漏者無生死果報也下文自釋是因中說果者心是因身是果由修初經定心為因故感梵天身果今因中說果乃名初禪為心身也故經我從心身至梵天邊只是從修初禪得生梵天耳但引心身之名以證因中說果當以此意細尋疏文坦然明白或有經本注云因心運身故言心身者人師謬注非是正翻。
下句復云等者即經云一切聖人修道果報等也既云修道正約因中但此之因必克佛果所以因中說果故經結云名為無漏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