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迦葉品之四
經從惡煩惱者即惡性非善故。
經絍婆經典釋文作尼林反。
識初起時等者以識剏起但懸青等總相故。
想得假名者次取境像即是想心。
未能分別者即是識陰率爾而見未能分別即屬無記。
色陰麤淺者以色陰顯現易解故然此但觀三陰亦是隨機之說。
三陰猛盛者想心如向釋次領納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貪等煩惱即是行心。
行陰過重者然三雖並猛盛而行陰過重以由受想流入行陰成業招報也所以開為欲業者謂由貪欲五塵而起於業故此二種並屬行陰。
只是果報者以五陰是現報故。
五果之末者此十二因緣現在五果受最居後故云末也。
從於此處者從受支處復起愛取有三因也。
言因緣者下此是疏主超取下修道中三觸文來釋成此中復起三因之義也。
次第因緣者即從受復生三因也。
即是煩惱前心等者俱舍頌曰明無明非二彼疏釋云無漏相應觸名為明觸染汙相應觸名無明觸與有漏善無記相應觸名非明非無明觸故云非二也今正明無明是愛取前心八聖道是無漏前心有漏善無記謂人天善心也。
經所謂內外漏者無明三倒名為內漏餘名為外。
經非有受等者四句求受不可得但有假名故也。
經斷是和合者三假四句推之令契佛性中理名斷和合。
觸有三種者觸是觸數生一切法今隨所生開分為三。
若行心作惡等者於四心中行心後起若作惡者則顯前三心是無明觸作善等例爾。
又一解如前者即指前疏約煩惱前心等。
文云下意指經文義通兩解。
行心中別有想倒者由受想流入行心致令行心起於想倒。
乃有不用處非一切者以第三天無想心故又十一切處但至空識二處有一切想不用處則無故云但前二是一切非字下多謂字。
經十一切入即十一切處也如法界次第。
與數大同者數人雖不明慧心亦指緣世諦名想受耳。
佛或時總說等者即總舉想受二心以攝餘心。
或時別說者一一別說諸心也。
想受二滅等者正指今文是總說以包於別也。
此兩意正詶前問者謂因人說法則舉人知法因法說人則舉法知人以類說想受滅即知一切煩惱皆滅故云正詶前問。
即是煩惱門者以外塵內根通入煩惱故。
正是內心者欲即貪嗔癡心正是行陰故云正是內心。
能生心欲者以三毒心依前境而起故。
因中說果者三毒依塵而得成就故塵即是因。
經十種想者謂五塵及生住滅男女想依前倒想生十種想。
數論二解者初是數解次是論解然此二家明王數同異如前二十一番諍論中疏記。
受即痛數者受十數之初而云痛數者古翻名受為痛。
作生不作受者澤州云初發善惡能生後果名作生業未潤受果名不作受業疏中第二解語義未詳餘皆可見。
經黑黑果報者上黑字自為一句是業因下黑果報自為一句是業果白白等例爾黑謂十惡白謂十善雜謂善惡間作不黑不白是無漏總此四種乃成二法前三世間後一出世。
無漏是習果者小乘謂入無餘無報果故是故但有現在習果。
經單越等四洲名如前記翻釋。
重苦輕苦者苦應作黑字誤也重黑即上品十惡故入地獄。
皆具四門者即體因果修之四也。
但云煩惱等者等取業有苦也雖亦有四而與前四義殊。
私謂下荊溪示此文亦具前四門義下分經為此四段者荊溪所分也。
且依現文等者且依現文是明果報則例前四門但有其三以經云愛果名取智者當觀愛因緣頭等據此現文即是果報若約智者當觀之語故屬修道故知約文約所故屬果報約義約能故屬修道。
煩惱得苦者即經云煩惱因緣生苦又云業因緣生苦也。
不應云(至)招報者小乘但云業招報故今云煩惱得苦苦即報也。
然此四句下並是懸釋經文。
後兩句亦爾者有為頭亦具四句苦為頭亦具四句例前二句說之。
今文但九句等者今世行本皆十二句未詳九句者𨵗何三句。
准理下今師定義若直依十二因緣次第相生者始從無明生行終至生生老死但十一句今經家不取此義而以惑業有苦四法展轉相生成十二句以表因緣輪轉有十二句若以四法盡理而論定須十六如下疏。
有前生後者如云煩惱生業即是無明生行也。
後逆生前者如行生無明等。
跨節相生者如因無明生愛取即跨越中間行等六支下四四句明相生義不出此於此預示尋文易曉文云內外愛等者此探示下明果報經文也。
皆通者雖二義竝通必以受苦為正故上云愛義稍弱也。
體中為四者因緣之體不出因果故此四文初明相生則因果並舉次之三文並就果說。
經觀業(至)是二果報者當知此因緣文正明果報然報必由因故十二中二道屬因以正明果故故明體後三皆在於果以此例前五陰文中雖明於果而正說因故至此中經乃結云智者觀業觀煩惱已也凡尋經文須識傍正方見義趣鈎鏁相連厥或昧之文旨纔絕。
體即是有者地獄眾生體是色心即識名色等故云是有。
經一百三十六所者大獄有八一活二黑繩三眾合四叫喚五大叫喚六熱七大熱八阿鼻是八大獄一一各有十六眷屬通本合有一百三十六如前現病品委記。
三界皆苦者法華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大乘即愛無明為苦因者正取煩惱能招報也。
即愛字下多有字。
小乘下小乘雖云業惑為苦因而正取業能招報故云無明是傍。
是故下引經證成大義即聖行品文也。
亦因亦果者無明緣行則無明是因行是果行緣無明則行是因無明是果。
能生中道佛性等者闡提性善雖本具足此經方說故曰還生。
依教下偏小不行故曰希有。
即嘆三寶者教即是法行行即僧。
云何梵行之緣者教能詮行依教修行故教是行緣此示迦葉正問於教非是問行言行體者即四無量心是梵行體此明行之當體非所契之理體也。
經善男子一切法是者由迦葉汎爾通問佛亦通途而答語通意別別指今經但由語通故引起迦葉歷別廣問。
皆能生行者權法生權行實法生實行今佛正約開權顯實法生一行一切行即如來行故云滿教含一切法。
經能生行等者只應此經能生梵行何故佛答云一切法耶。
只此涅槃是一切法者今經開昔九界三教之權顯今佛界圓融之實權即實故善惡等法悉是梵行。
今斷最輕等者即指界外根本微細無明名為最輕簡異界內枝末麤重也。
一時同斷者雖觀三惑本無不妨麤垢先落。
開善下明三十七品外凡通修故云通外凡文中云通內外者文剩內字未治本云三十七品通外凡所行故下觀師破云云何外凡而能觀之知此內字非也開善意云外則通修諸品內凡已去則更別修故云三四二五並是內凡等。
八正下明見修二道皆是真聖。
觀師下彈彼二家立義意明道品唯是出世聖人所行如是釋者還是一途非通方說豈可凡夫不修道品若不修者如何革凡故引天台明義道品多種方無局執。
具在止觀等者即彼文陰境第六道品中明也故彼文云道品有四一當分二相攝三約位四相生一明當分者未必具品方能得道三四二五單七隻八當分是道故云當依念處得道又云是道場又云是摩訶衍念處既爾餘品亦然是為當分道品而非調停也二明相攝者如念處一法皆攝諸品引釋論文云念處既攝餘品餘品亦攝念處是為相攝道品亦非調停三約位者如念處當其位正勤是𤏙位如意足是頂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位八正是見諦位七覺是修道位此是約位亦非調停也四相生者如修念處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生八正道是為善方調適戒定慧等皆名為正清淨心常一則能見般若是為相生亦是調適。
開善據通修道品者即止觀第四相生意也且據彼外凡通修三十七故此判之若彼明內凡已上還似約位。
離道品則不得果者止觀云真法名無漏道品是有漏有漏能作無漏方便方便失所真理難會下經明梵行唯在無漏且從別說准理並通當知分會真理故得分果究竟會理故得極果經明小果大果皆由道品於大果中義含分極經見佛性即菩提果及佛性果即涅槃果果。
經能壞顛倒者能壞八倒也。
能壞惡見者前二教壞三界見後二教壞同體見。
能壞怖畏者入地住已離五怖畏。
而能生解者生相似無漏解也。
發心相續者梵行之法令於眾生從初發心上求下化念念相續至于極果方名梵行世唯一心故不取之。
但輕後三心者以識心最先起故雖有取相而輕於受等三心。
但一往得境者明五識但是率爾總相緣境未成三假至第二剎那和合流入想心方名因成前念續於後念名相續假待餘無心知此有心名相待假此明三假唯住三心此亦從重而說。
故知識心已有取相者前問對三心之重云識非倒今答據輕識亦有倒是知識心亦有三假。
舉果明因者以識心為因以想心為果想既有執而想從識生故知識亦有執。
若論其體各有所據者以體別故成三十七研其種性則唯有九。
根力為六者身根進力足正勤為六。
所餘各一者於七覺中餘有三覺即後三性七即喜覺八即猗覺九即捨覺。
此第下今經九義與婆沙論九數雖同名義永異今經之九一一皆含三十九品。
實是解脫即少分者謂四沙門果畢竟即圓別分果極果。
經如來先於此經中說者指德王品。
經眾生初知者由佛說故知則佛為根本。
以觸無定等者正示釋觸有多句義也。
皆得說也者謂近善知識聞正法等悉是觸對義故悉是菩提之因俱名明觸也。
因中有為諸慧悉捨者入分真時則捨住前相似等慧以未破無明悉曰有為亦捨權四沙門果等二邊之慧也。
九法為三意等者尋經配釋可見然經云因是四法能生長道欲念定智舉法太多長一欲字當以念心共欲相隨并伴通舉故有此欲與禪支中憶念相似彼正明念通憶而舉此亦同然。
經心得解脫心即定也。
因中通內凡者應以淨戒及修習四禪通內凡位出家白四正是外凡。
通學無學者亦應云通大小果以第九畢竟是菩提故。
二識支重出者即經云增無明識上已云欲名為識故成重出古今經本無別字下皆無識字者葢昧者削之故北遠疏解此句云無明迷惑增長業行故名為增名無明心為無明識以此驗之則遠解北本經中亦有識字。
二謂觸為識者指無明觸為識也若欲委消經文者如澤州疏云識心緣境義說為欲六入觸對六塵境界義說為觸受能領納故名為識無明迷惑增長業行故名為增名無明心為無明識名之與色是報體性故說為主愛能生導諸煩惱結故名為導愛中增疆方名為取故說為勝有業不虗名之為實生老病死因緣中極名曰畢竟。
第五料簡者根本因增此三法麤而復相似故須料簡。
唯除羅漢者謂但除第四果二三兩果並屬修道。
後觀成(至)亦名為想者觀成稱慧而猶名想者從因立名方便即因也。
初習名九想者釋論云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殺賊通言想者能轉心想也能轉計常樂等諸顛倒等想故名為想大品十想修通三位前三想為斷見惑說中四想為斷思惑說後三想為修無學道者說今則不爾如向疏云若論其位則通淺深以其初習亦名十想故知此十初心通修又大品十想通小所修今唯在大。
名救大略者大略猶云大綱也。
大品十想在法界次第中學者欲知同異撿對之。
經復觀聞法者諸天及劫初皆聞他說非眼見故。
經明十時差別者前五在胎中若依俱舍在胎有七位初七日名雜穢狀如凝酥此云膜時是也二七名疱狀如瘡疱此云疱時是三七名凝結狀如就血此云皰時是也四七名凝厚漸堅硬故此云肉團時是也五七名形位具諸根四枝差別故六七名髮毛爪齒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圓滿故今總此三位名枝時取四枝圓備也若依俱舍則前五七雖有身根及意根由未有眼等餘四故六處未圓於十支中在名色攝。
經煒燁于匪為獵反方言盛貌也三蒼光華也。
三聚為色與無記者謂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無記即第三聚。
可分段故者可應作有字誤也故揣食亦名段食然四食名相如第十七記初已引成實毗曇略辨其相今依他宗四食章更為明之四者數也食者資益也段食即形段質礙之色也凡入口時有變壞相資身益神亦能進善長惡名為段食觸食者觸謂觸對祇將心所起對前境可樂之法能生喜樂二受資身及識適悅安泰滋惡發善故云觸食疏明觸食且據資身此依成論也故彼論云冷暖等觸名觸食也思食者即思量可樂之境思惡思善情及無情境不現前但由思惟而生喜樂資身及神故名思食四識食者識謂識心緣慮了別為義即取前三食相資命根一報住世連持功能色心相續便是資益長養之義故名識食然此四食段食唯在欲界餘三通三界此四並能資益故名食也。
經䂎鉾麤亂反。
經虎兕徐里反爾雅兕似牛郭璞云一角青色重千斤。
但作此修者謂長觀無常等不曾間斷故曰常修想也。
經是名沙門等者先歎真人以能息惡故名沙門梵行無染名婆羅門離生死喧動是寂靜除煩惱染汙名淨潔永離眾苦說為解脫。
是名智者下嘆自行德知過求出故名智者識是達非稱曰正見到岸可知。
名大醫下歎利他德可解。
是名善解下謂解上如來隨自等三種語也。
諸佛七種語者知上因語至如意語如前三語中說就今知七種中又二先自知二斷德所生疑網者斷他疑網也。
經發心畢竟等者初住發心是因玅覺畢竟是果因果理同故二不別妙覺從聖入聖則易初住從凡入聖則難故今迦葉禮佛真因又發心之語或通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