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經疏三德指歸
火器者其先事火從此命族故姓火器以其克己苦躬能受事火之道如器受物因立美號是婆羅門種夫火有二義一照二燒照則暗不生以喻惑滅燒則物不生以喻果亡既於佛法始悟無生故吉兆預彰而姓以無生為義。
飜無知者乃是知無葢西方語倒也謂以無生智知無生理故云知無既以姓表無生復以名示斯義。
其義甚多者依法華疏備因緣約教本迹觀心四釋而彼文極廣故曰甚多今止出因緣一釋而已故云且出四意然須曉陳如本是菩薩示為小乘故始自鹿苑引接有緣令得三藏四益經歷二味彈訶洮汰來至法華已開祕藏為未入者今更重開故知四悉益物該乎五味若然者此文雖復單明因緣而本迹約教美在其中故下四悉既皆約鹿苑與今經對明是以則知義包一代。
在先下四文即四悉。
在先得道者佛於鹿苑三轉生滅四諦法輪於初轉時陳如得初果也。
左面下大論四十五云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連是左面弟子以彼土至尊東向則左北右南南是陽方故以智慧居右北是陰方故以神通居左通因定發故也此二人並前佛七日而入滅持法迦葉領法。
阿難迦葉在靈鷲山入于三昧阿難於雙林外為魔所罥所以皆不在會故云于今未來上四弟子聲德普聞若在會者理宜對告既不在會則今顧命允屬耆年。
善始令終者初成既為說法後滅亦宜對告有始有卒其惟如來故令物機心生歡喜。
布衍下甘露喻三藏真理也淨名云得甘露滅覺道成。
三本下先為外道故昔聞則自己翻邪。
今因下今為上座受告則引他翻邪自行化他始終破惡。
四初下昔對證小為大方便今對顯常體權即實自行化他始終入理然此四意並攝自他思之可了。
言令五人者應云四人陳如初悟是能引之人四人後解是所引之輩能所通舉且云五人。
若作下若論付法應付阿難迦葉及以文殊但二人未來餘者已滅故付陳如問文殊在會何故不付答為引小故為開權故宜付陳如。
開宗略說者純陀哀嘆二品初開常宗略說其義從長壽已下即廣說也。
得前少意等者但得前正觀而失後破邪若依今師則為全失以此非答問故。
又失其餘者失前正觀及後破邪以命阿難但在破邪文末故。
兩途皆得者既自迦葉品下皆為折攝涅槃用故無正說流通之諍任彼各據終成用章。
二義無妨者此之二品已入用章縱有餘文亦屬用攝以此推之則知後分但在用章不可更開第六章也。
前品是攝惡等者然此二品攝惡攝邪義雖兩異而皆從對告人以立品目悉彰如來善始令終前品則唯在今經以明始終迦葉既於今會始發眾問故於經終還復對告此品對昔以明始終義如向釋。
二隨所宜可見者謂機緣宜聞五陰即常故作此說四言下今家止觀唯觀陰境正與此同只由眾生無不五陰現前故使諸經舉為觀境若煩惱病患等法未必常起故且不論。
五陰是其始者即經云無常色等。
涅槃即其終者即經云得常色等涅槃即種智異名種智從智涅槃從斷又種智能證涅槃所證智斷能所其體不二故知此文與大品同。
復呼緣心為色耶者他云辨智明淨譬之於色智即緣心也。
豈可以小乘等者小乘灰斷故無色心他云佛無色心全同小義豈可以灰斷之牛跡盛常住之海水乎據實論之下應云佛無色心言不無者字誤。
引經下證無色心。
過意界者意即是心心尚過之何況有色。
雖引下斥云還成自害者經云過意界在智業即是捨無常識獲得常識故知智業即是佛心既許有心豈得無色何謂佛無色心耶此師引過意界言以證佛無色心不意下句云住智業反成其有故云自害說於前義者鹿苑所談無常五陰名為前義。
雖別圓二種者前云破無常色獲得常色即是別教地前破九界無常之色登地獲得佛界常住之色次云即無常色仍是常色謂圓教始終體達無常即常雖二種不同俱明有常色等云何他人云佛無耶。
結成褒貶者初文褒也。
一切外道下貶也。
謀議有五者前四番皆順外計毀謗如來後一番違外道計讚嘆如來皆是大權示為毀讚共熟機緣或可前是實行故毀後一是權行故讚第二番中云或說生淨飯王家或說不生等葢昧如來隨機異說故檢其相違以為謗本。
經麤獷古猛反說文犬不可附也不綜總宋反習也經是大法礪者其平如礪故是大法稱者能定輕重故礪力制反磨石也。
經調伏迦葉等者以迦葉等昔並外道故。
經則生笑充之反蒼頡篇輕侮也不能愍汝狂亂而反輕笑即名愚人。
經鉋須彌蒲交反。
齚齧士白反通俗文啖曰齚。
經鹵土音魯左傳曰表淳鹵杜預注曰淳鹵埇薄之地也。
經往至佛所頭面作禮者往至則通彼外道作禮則唯在於王以外道未歸伏故智論云外道是他法故輕佛來至佛所自坐白衣如客故命坐。
涅槃何曾(至)常耶者以三一相即故皆不定欲破外計無常之執故云是常而此常體無常即常常即無常亦即非常非無常也。
舊當此難者古師立義正受外道此難也。
佛先問之者即經云汝性常耶是無常乎。
其向拒抗者應問云如來何不直答彼難而反問彼義者何耶故疏答云其向但以五難拒抗於佛而不出己義未知彼計是常無常故先問之。
佛因餘難者未即直破我性是常且難所生二十五法是常無常故云餘難。
遂出其義者因佛餘難即便答云大等諸法悉是無常乃知彼計因常而果無常也故云遂出其義因彼出義故佛立並以通其難。
若爾即是下正釋此意。
是常下云云者為破外道因性是常而果無常故佛且約別教因無常而果是常以飜破之若就圓義因果並常。
何故不同者百論所明二十五諦正是迦毗羅義何故與今文有不同耶。
解云下意明百論即是元祖所立名相今經闍提所說乃是胄裔改張故有不同三師即三仙名義如前記。
如莊嚴下引例此皆弟子於師所立名義輒有改作以例闍提改迦毗義。
論就一體者就一人身有大小便故。
經就二人者男女即是兩人之別義亦互顯故注云云。
問平等根者問字誤應作心字。
答彼第三難者謂難從因所生悉無常也。
若答汝義者今此破意且用別教破之由彼計能所法別故今亦以能所破之。
實法苦樂者謂生死苦涅槃樂也。
終以苦識研成此樂者謂內凡人觀於相續即是苦識念念無常作此研之得入涅槃即名為樂而此得樂即是證滅據此師意謂苦滅相對成二研苦至滅故一。
道諦例爾者則集道相對成二治集修道故一此師釋義今所不用。
又有師下此為正說。
四諦平等名為得道者即是因果不二境智兩亡名為平等。
若依愛師寧解此文者此斥愛師違經之失今云聖人是一豈得約內凡相續道中研苦為樂以解亦一義耶。
若依開善此皆現迹者謂本是大權示現速證。
莊嚴下謂是實行若作權釋豈顯佛力及說法功然雖二釋但昔教義未稱今經須知寄小證果本了圓常方是今意。
已斷煩惱為涅槃者破覆理無明顯本有常住涅槃此別教義也。
但以不生等者煩惱即涅槃故曰不生。
宜作此說者宜作斷煩惱說也。
若法滅無者即釋經若除煩惱已名涅槃者也。
同於互無者凡夫煩惱處無涅槃如牛中無馬聖人涅槃處無煩惱如馬中無牛。
今明生死下示正理以生死即涅槃故故云本有涅槃既生死涅槃兩皆相即正當互有故牛馬互無不得為喻今對外道且從別說。
雖牛中下釋出互無是無常義。
牛中無馬而言有馬者牛處雖無馬不妨牛外別自有馬不同兔角之無。
終是本無今有者牛處無馬是本無牛外有馬是今有。
涅槃亦爾者亦應舉生死合喻文且從略若具合者應云生死中無涅槃是本無而有生死是今有涅槃例說。
經異相無者即互無也。
土宜異者西土蜜性應熱故能治冷不同此方蜜性也。
無漏中實有有無之惑者有無惑即無明謂執著有無障中道故故名有無惑以小乘無漏智體是無明故云實有等。
但無取相者謂見思為取相惑。
招提下真無漏者此指佛地或恐但指四果以云實不得報豈非小義。
無勞(至)解體者解體即無漏智體也既無漏無報故解中無惑。
而勝鬘下此是招提引經釋難也恐他引勝鬘以難己義故此釋之。
相似無漏者即四善根位。
被導無漏者謂小乘前三果及大乘佛地已前雖俱分證無漏而猶為極果智之所導故經說無明緣無漏為因也他人既無四教甄別故所立義大小混和所引三家俱未符經應知經言病中無藥等亦是約別教以說例前可知故疏但引古釋之非而不明正義又引古而無破斥者以是非可見故。
則無復色者即疏解此卷經初所引佛無色心家義也但取無色為常不許別有常色故云無復色故所以為常此釋違經。
經能觀色(至)常法者即同纓絡經修二觀方便得中道第一義諦也地前二觀是無常登地證中即常。
苨奴底反薺苨草名此以汝我之汝作薺苨音呼。
瞿曇飜純熟十二遊經云名瞿曇氏純淑之姓又飜牛糞種甘蔗種日暴種等。
世胄殊遠者胄胤也古者地膚既沒秔粮乃生夫婦肇興因立民主以理諍訟民主有子名珍寶珍寶有子名好味始自民主草創之後金輪相繼迄至善思從懿摩至淨飯四世是䥫輪合有八萬四千二百一十王十二遊經云久遠劫有王早失父母以國付弟事一婆羅門婆羅門言汝當解衣體瞿曇姓因而從之時號小瞿曇住甘蔗園賊盜官物路由園過捕賊尋迹執小瞿曇王令木貫射之血流汙地大瞿曇悲哀收血土還園器盛置左右呪之此瞿曇若誠心天神變血為人逕十月左為男右為女從是姓瞿曇仁賢劫初當寶如來出世時瞿曇識神始託生若尋此意民主已來即姓瞿曇從懿摩王四子一面光二象食三路指四莊嚴被猜徙雪山北直樹林中園人樂從者如市為疆國父王嘆曰我子有能四子因此為姓又其地釋迦樹甚茂此飜直林既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外國語多含釋迦亦直亦能今淨飯王所承承莊嚴王後莊嚴即是烏頭烏頭生烏頭羅烏頭羅生尼求羅尼求羅生尸休羅尸休羅即師子頰師子頰生三飯如來即淨飯之子故云世胄殊遠也。
善來羅漢者由佛呼善來故鬚髮自落袈裟著身鉢盂在手今婆私吒是聞佛說法思惟自證故不同善來。
更須施其應器者梵語鉢多羅此云應器非外道所有故須施之。
經頑嚚者左傳曰心不則德義之經曰頑口不道忠信之言曰囂。
是默然答者以宜用默然令得四悉益故故默然已是於答。
十四難者大論云一世界及我常二世界及我無常三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四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五世界及我有邊六世界及我無邊七世界及我亦有邊亦無邊八世界及我亦非有邊亦非無邊九死後有神去後世十死後無神去後世十一死後亦有神去亦無神去十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十三神異身十四身異神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難何以不答答曰此事無實故不答。
我即眾生等者不出十六知見文在大品大論廣釋一生者見計我能生如父母生子二養育見計能養他三眾數見計我有五陰入界四人者見計我是行人五受者見計我後身當受果報六起者見計我能造後世界報七知者見計我五根能知五塵八見者見計我根塵能見色及起邪見九我見謂橫計五陰名之為我十眾生見總攬五陰名為眾生十一命者見謂命計連續恐連續斷十二作者見計我能有所作即士夫見也謂外人執我有士夫之用十三壽者見壽計一期尋常雖計病時最初恐連持斷恐一期短十四使作者見謂驅䇿由我十五使受者見苦樂由我故十六使起者見令其還生欲界名使起使者然今經中前破我見有其三破我遍及我是一并我是作者三義後別破見者知者受者餘有十一知見例皆自亡故不俟一一破之。
我即眾生士夫等者尋向十六知見消之易解。
惡與生天我應常在等者我性既徧在惡無失何須修善離惡道耶。
轉成二我者謂常我則遍於五道作我則離惡修善。
常即無常者我既遍在所以相即。
舍與主異者解經異燒異出也乃是舍燒異主出主出異舍燒故舍與主異。
出無去處者若有去處體則不遍。
經違世出世法者世間則父子怨親兩異出世則此悟彼迷不同若同一我何故俱異。
經何以下釋初明違世此即是彼下明違出世。
經子女者子即是男。
我遍一切法者即釋經我遍一切也。
而諸法不相遍者釋經法與非法不遍一切也。
義則可然者若承上文意來須作我字義雖若是准於下文復不可改。
隨下文業字者即下經云是業所作。
下舉業平等者即經云何以故業平等故。
譬有邊表之處者即炷邊及堂是邊表也。
我亦下汝以燈明譬我明既有邊表處我亦應爾明既可見我亦應可見故云眼識處所。
法與非法者即罪福等福是法罪即非法。
經如其不吉者由被破竟故名不吉若定不吉佛更用者成佛不吉非我咎也。
經是喻亦說下約喻徵責凡有四句一正其喻相是喻亦說即炷有明離炷有明炷盛明盛炷枯明滅名之為即明遍室中亦在炷邊說之為離舉此即離為取即義破彼先尼我與法異二汝心不等下准喻訶責喻中有即亦有異義汝心不等一向立異說炷別喻法與非法明別喻我三是故下如來重復顯己責意是汝不等偏執離故我今責汝即炷有明離炷有等即離有明是初句即離之喻法即有等准喻類法喻中既有即炷有明法亦應爾法即有我我即有法非法即我我即非法四汝今下據法重責准喻推法法中亦有即離之義汝今何故但受離邊不受即邊我所引喻者者牒前段則是非喻牒後段此二段經通是第六科。
經汝先責我等者即向經云汝心不等也。
第七明我之不平等者但釋後句不釋初句若具釋者初將我不平破汝不平令汝得平即是我吉佛正乖邪名我不平破邪同正名令汝平是佛化善名為我吉次將我不平令汝得平即是我平邪正相飜故我與汝俱名不平以正破邪名我不平破汝不平使彼同正令汝得平佛正同彼名為我平。
經何以下釋。
破餘三義者此經文於十六知見中但舉四種前已破作者今破見者受者知者故云餘三。
衛世師下約三仙宗計簡辨也。
而神異知者此是計離神有知也優樓僧佉所計即神有知。
故言下顯經是牒僧佉所計也乃是仙尼宗於僧佉耳。
因華褁火者華喻我火喻眼。
執鎌者獵沽反刀也乃是假我者就佛法正義謂假根境空明識眾緣和合方有其見名為假我以此假我御智而知。
必無實我者必無外人所計我性自能見也。
自舉二譬者一幻二歡喜凡。
經綏子而佳反木名叢生有刺其子可食。
十二因緣和合成身由惑潤業成苦果身。
經愛無明是二世煩惱略無取支業即行有。
經從業生有者以七支果通名為有。
阿優陀者此云中也即臍下一脉請觀音經云取一中脉是疏引論偈從省具足應云風名優陀那觸臍而上去是風觸七處頂及齗齒唇舌喉及以胷是中語言生。
須滅身後爾乃得之者滅九界陰身得四德分果謂捨無常色獲得常色等此對外人且就別義若約圓者即陰是德何須滅身然陰體本虗名滅滅名雖等滅義兩殊。
經受慢果報者即生死身也。
非自他者由他起慢名他生由自起慢名自生共離可知四句破執遠離於慢。
法與眾生同一平等者五陰之法假名眾生既無異體是故皆從四執所生破執證空故云平等。
與佛言論(至)初果者即向經云我已知解得證法眼也。
異先身命者謂中陰身異今現陰此外道正計中陰無因自然而有非從因緣故云非因所得。
榛栗棗羞者羞當作修字誤也左傳第三曰女贄不過榛栗棗修以告䖍也杜預注云榛小栗修脯䖍敬也曲禮云得人之摯椇榛脯修棗栗傳禮竝作脩字唯楚詞作羞楚詞曰折瓊枝以為羞王逸注曰羞脯也言榛者字音雖同經所云榛非是栗也廣雅云木叢生曰榛草叢生曰薄。
一業所得者同一業因得此身命以果望因身命無異。
經因即五陰等者因即善惡五陰果即無記五陰故俱舍云因通善惡果唯無記謂現在起善惡感當來無記陰。
去來例然者過去未來各有二十也。
今文中下經中所列正與中論義同故中論觀涅槃品明佛滅度後依佛起於斷常二見約過去未來不明現在計如來如去約五陰為二十常無常為二十未來邊無邊為二十斷常足之為六十二。
非謂闊狹者此斥異解也如大論云有人云八方有邊上下無邊有云上至有頂下至地獄而八方無邊此即約現在方所闊狹解義今所不取故云非謂也今正以外人求土不得其始即謂無終名無邊計有始終即名有邊如得禪者計八萬劫此乃正約計未來故云豎論分際也其常無常如去不如去委如前記引大論文解義也問諸文六十二見皆約三世即取現在為常無常今經何故不論現在耶答今既云約如來涅槃上作四句故闕現在又起見多是不了心中所作過未兩世既不親見於中不決所以起見現在即事可知所以起見則薄故經不論此其中論涅槃品義同也。
即色涅槃者計身神俱滅即斷見也。
若身不滅等者計身神俱不滅。
即常見下兩句即雙計也。
而此文云下破古不了經旨。
他人不見此者謂外道不合計佛涅槃以為四句既不許作此解釋及謂經文如去等四是外道自謂其身。
我如色來至不作此說皆古師義也問今師釋義既符經旨外道云何能計佛果涅槃耶答章安本有二解一云其道如來涅槃者不約世尊如來涅槃但道彼家所計有如來有涅槃如百論云或自在天是世尊等即是彼家之如來復計非想為涅槃二云欲明六十二見無內外非但外道計有六十二內佛弟子亦計如來涅槃有如去不如去等六十二。
經是名為見者若作是說堅執不移是名為見見執所緣名為見處見能集起未來苦果名為見行造作邪行名為見業堅執所緣名為見著為見繫縛常在三有名為見縛因見生苦名為見苦取非為是名為見取由見便有三塗可怖名為見怖為見燒然名為見熱纏心不離名為見纏。
就見能說者經從如來名為下是能見能說不起四執名為能見隨機說四名為能說就見者就應作能一數之圓名者十十成百即大數之圓也。
圓滿端正者具足三千故云圓滿不縱不橫故名端正亦可以百年喻百界百界必三千唯心本具故云足一百年。
若共若離者共謂亦前亦後離謂非前非後破四性已四悉隨機假說前後令彼機緣達無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