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
密乘教幢居士郭元興撰稿
金剛阿闍黎慈威上師校註
蓮華金剛藏本
一、大圓滿的意義和內容
西藏的寧瑪派(RN̄IṄ-MA-PA)是指以前宏期入藏的蓮華生(梵 PADMA-SAM-BHAVA 藏 PADMA-HBYUṄ-LDAN 或梵 PADMA-KARA 藏 PADMA-HBYUṄ-GNAS)和無垢友(梵 VIMALAMITRA 藏 DIRMED-BCES-GN̄EN)等為主所傳承下來的密咒教法,這一派在理論上和修學實踐上都和印度後期密宗(超岩寺和歐丹多富梨寺建立之後)有很多地方不同,所謂「大圓滿」也就是這一派所特有的密法,它是這一派的密法中最高深的一種,也就是最流行的一種。西藏新派的大師們對于這個法門,也有加以懷疑的,但也有信任重視的(參看土官宗派史鏡舊派史抉擇段 16 頁至 18 頁及松巴佛教史 247 頁至 253 頁)不管怎樣這一個密法經過舊派歷代的推闡,已經成為現存密宗中重要學說之一。
寧瑪派立說的基本,在將一切世出世法判為三乘,即因仍人天乘(藏 SOR-BSHAG-LHA-MIKI-THEG-PA)顛倒外道乘(PHYIN-CILOG-MUTEG-KYI-THEG-PA)和真實內道乘(藏 YAṄ-DAG-PA-NAṄ-PAHI-THEG-PA)人天乘包括世間一切善法學術,外道乘包括一切顛倒邪執的外道宗派,內道乘則指佛法,在內道乘中又可分為九乘,就是通常所稱的九乘次第(藏 THEG-PA-RIM-DGU)現在我們把九乘的分類列一表如下(依無垢光宗派藏論說)。真實內道乘因乘三下下聲聞乘小乘二佛法九乘佛法下中獨覺乘下上菩薩乘因乘一果乘六外牟尼續乘三中下事乘果乘六中中近乘中上瑜伽乘內大密咒乘三上下摩阿瑜伽乘上中阿努瑜伽乘上上阿底瑜伽乘
在這九乘中,初三乘認為是化身佛釋迦牟尼所說,名為共乘(藏 THUN-MOṄ-GI-THEG-PA)中三乘認為是報身佛金剛薩埵所說,名為密咒外乘(藏 GSAṄ-SṄAGS-KYI-PHYIHI-THEG-PA)也有把這三乘分開來判,認為事乘(梵 KRIYA 藏 BYA-RGYUD)是釋迦牟尼自說,而近乘(梵 UPA 藏 SPYOD-RGYUD 行續)和瑜伽乘(梵 YOGA 藏 RNAL-HBYOR-RGYUD)為毗盧遮那所說,上三乘認為是法身佛普賢所說,名為內無上乘(NAṄ-GI-THEG-PA-BLA-NA-MED-PA)也有認為是大金剛持(RDO-RZE-HCHAṄ-CHEN-PA)在廣大法生剎土(CHOS-HBYUṄ-YAṄS-PAHI-SHIṄ-KHAMS)中所說的。
這九乘的次第和印度晚期,以及西藏後宏期新派的密宗理論比較起來,中三乘相當於新派所說的下三部,而新派的無上瑜伽部在九乘次第中却開為三乘,一般來說下三乘和中三乘與新派的學修差別不大,分歧最大的在上三乘這一部份,尤其是在上三乘中,舊派另有超越一切的大圓滿乘阿底瑜伽(ATIYOGA)的建立。
為了要說明大圓滿這一乘的意義和內容,我們需要先簡單地敘述一下這一派所提出的顯密的區別,和密部各乘的意義,在九乘中除初二乘是小乘外,其餘七乘都是大乘,大乘中一個是因乘,六個是果乘即密咒乘,這果乘(即真言乘)是比因乘(即顯教、西藏名契經乘,因為以佛說契經為宗之故)更殊勝的,因為密咒乘以光明心和它所有的諸法為鏡,而顯乘(MTSHAN-N̄ID-KYI-THEG-PA)則於如實的體道果(GSHI-LAM-HBRAS-BU)昧於抉擇,而且顯乘總是從因明門來審察,用正比量來校量勝義諦理,安立止觀法門,要經時多刼才能得一分果證,法門方面,除了抉擇蘊界處等世俗諦而作取捨以外也沒有什麼別的了,真言乘則不假藉因明之門,直以扼持身語脈風明點等之要為道,以無念之法身藏為體,於一生等即可通達勝義諦,現證菩提,並且在密咒乘中以法界為光明,曼茶羅為體(GSHI)對于以它為依的世俗諦一切蘊界處,都不作取捨,認為當體即是本尊(LHA)宮殿和剎土的莊嚴,以這種觀念為「道」而修持,而以分位成就八大悉地,究竟成就現證菩提為「果」這些都是顯教所沒有的,至於真言乘中,方便多,困難少(不需難行苦行)義利大,另外還有見、行、心、因、道、果、時、受用、瑜伽、自他義利、密意等分別,都是密乘勝於顯教的地方。
在真言乘中又有六乘之分,事、行、瑜伽,三乘在新派中判為下三部,這三乘和上三乘比較起來,關於能成熟相續的灌頂,和能解脫相續的修道都有不同,當然以上三乘為殊勝,這六乘各別的意義為:
1.事乘(梵 KRIYA-TANTRA 藏 BYA-BAHI-RGYUD)中以世俗迷相所現蘊界處諸法為所淨之垢,以法界本性清淨之心性為淨治所依「體」以淨行為道而觀修本尊,把自己和本尊智身「智慧薩埵」的關係,看作主僕一樣的關係來求取悉地。
2.近乘(梵 UPAYA-TANTRA 藏 SPYOD-PAHI-RGYUD 俱乘或行續)「見」同瑜伽乘而「行」同事乘,於自三昧耶身前,觀本尊智身如兄弟或同伴而求悉地。
3.瑜伽乘(梵 YOGATANTRA 藏 RNAL-HBYOR-KYI-RGYUD)是把情器(SNAṄ-SRID)一切世俗諦法,在勝義菩提心性中予以淨治,以五相現證菩提為道,在生起本尊曼荼羅時,於自己三昧耶身中請送本尊智身而求悉地。
4.大瑜伽乘(MAHĀ-YOGA-TANTRA)也呌做大方便父續(藏 THABS-CHEN-PO-PHAHI-RGYUD)它認為一切法本來成佛,都是身智(三身五智)的遊戲,以生起次第方便為主,自己和本尊智身平等一體,三業(...)和三曼荼羅自性不離,以「微細息風瑜伽」為道而求悉地。
5.隨瑜伽乘(梵 ANU-YOGA-TANTRA)也呌做般若母續(藏 CES-RAB-MAKI-RGYUD)它認為一切法本來在曼荼羅中已成佛,所以法界與正智無別一體,依「大樂界微細瑜伽」而求悉地。
6.極瑜伽乘(梵 ATI-YOGA-TANTRA)也呌做無二大圓滿(藏GN̄IS-SU-MED-PAHI-RDSOGS-PA-CHEN-PO)它認為一切法本來在菩提心中圓滿具足,所以生死涅槃不出菩提心曼荼羅,無為本具,不證本達,一切悉地不出本分法身(RAṄ-CHAS-CHOS-SKU)以最後一乘無二大圓滿為最殊勝,這上面三乘也呌做內方便續(NAṄ-GI-THABS-KYI-RGYUD)大圓滿是指一種現前離垢明空豁朗的內證智(梵 SAṀ-VEDANA 藏 RIG-PA)它的意思是說,三有所顯和生死涅槃所持的一切法無不在這個證智空性中圓滿具足,所以呌做圓滿,解脫生死的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所以呌做大,這個內證智也就是心性光明的菩提心,又名自然光明智(RAṄ-BYUṄ-GI-YE-CES-HOD-GSAL)從修持果果證方面來說,這個自然智的本體空分即法身、本性顯了分即報身、大悲明證分即化身,三身本來在本分上具足,不必另有精勤修作即已圓滿,所以呌做大圓滿。
大圓滿為什麼較其他各乘殊勝呢?九乘中初二乘為小乘,可以不論,菩薩乘不離用尋思伺察(RTOG-DPYOD 推求)以辨二諦,而大圓滿之菩提心則超越尋伺推求,事乘住于二取(GZUṄ-HDSIN)清淨之境,而大圓滿之菩提心則超越二取,近乘(俱乘、行乘)未通達(悟)無二勝義境,而大圓滿則是無二之菩提心,瑜伽乘求生密嚴剎土,不能住于無取無捨,而大圓滿則為無取無捨之菩提心,大瑜伽乘求證金剛持位,所以用方便勝慧(般若)為趣入門,而大圓滿之菩提心則超越勤修(RTSOL-SGRUB)隨瑜伽求證無別(DBYER-MED)故以界智(DBYIṄS-DAṄ-YE-CES)為入門,而大圓滿之菩提心則超越因果,總括地說,下八乘不用自然智,所以都以漸修為宗,不能出因果生死的樊寵,而流於沒有性修的偏執,但大圓滿則把種種顯現都化為一實相,所以叫做「自然出過勤修」。
至於大圓滿的見修行果,也和其他各乘不同,它認為在「見」上沒有所肯定的(YIN-PA-MED-PA)所以超越文句名言,在「修」上沒有所否定的(MIN-PA-MED-PA)所以沒有取捨立破,在「行」上沒有所肯定和否定的,所以所作之法都法爾解脫,在「果」上沒有所斷所證的,所以遠離自他的觀待,這大圓滿的修法又可以分為三部。
內容如下表(以上參無垢光宗派藏第七品)
<ul><li>大圓滿<ul><li>心部(SEMS-SDE)</li><li>界部(KLOṄ-SDE)</li><li>要門部(MAN-ṄAGGI-SDE)<ul><li>外(PHYI)</li><li>內(NAṄ)</li><li>秘密(GSAṄ-BA)</li><li>無上(BLA-MED)</li></ul></li></ul></li></ul>
這大圓滿內三部的意義如下
1.心部認為所現皆心,都是在心性自然智中起現,所以除了自然智,就沒有其餘的可得了,這一部的引導行法和新派大手印(PHYAG-RGYA-CHEN-PO)大致相同,但大手印是以心住印境,心部則直判有境之心即本淨的心性智空,所以本質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略同中國禪宗南北兩系之異)。
2.界部認為除了法性普賢界外別無所趣之處,所以遮遣除法性界外有其餘的生起的看法,這一部特別注重光明和新派的五次第,大略相同,但本質上也還有分別,五次第以收束五種息風之要搏採幻身空色光影,再要隨滅(RZES-SHIG)于光明中化為精澄之身,所以是有功用道、界部則安住遠離緣慮之深要,不假事修功用,依深明智慧雙運而證虹身金剛身,所以更為殊勝。
3.要門部對於所取所捨以雙運無二之智,抱生死湼槃一切法,都導入遠離執取的法性空中,依這法要現起生死湼槃都無分別的內證智性法性之境,所以能成熟為自證智連繫身(RAṄ-RIG-LUG-GU-RGYUD-KYI-SKU)而得解脫,這一部法以超越道(THOD-RGAL)之光明(SNAṄ-BA)為主,雖然和新派的六加行(SBYOR-DRUG)相似,本質上還是很不同的,六加行用收束五種息風趣入中脈的法要,現起空色的影像,漸次引修有功用的大樂道,這一部則斷絕一切意度(YID-DPYOD)後,實相自顯,現前明證,所以更為殊勝(見土官舊派史)
這三部法本身的判別,又以要門部為最殊勝,因為在理論上,心部仍然執着意識審察(YID-DPYOD)界部則執着法性,仍然流於意識審察,而要門部能令實相自顯,故更殊勝,又從修證方面說,三部都要化智身為虹光,但要門部則不僅是把粗重三門(三業)化為微妙澄淨之身,而是以究竟了「法性窮盡光明」所以一切粗細三門自然化成三身五智的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