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
二、大圓滿中最盛行的要門部的理論和內容
大圓滿是阿底瑜伽(ATIYOGA)見修的總稱,而阿底瑜伽的深要又在要門部(MAN-ṄAG-GI-SDE)要門部中又分外(PHYI)內(NAṄ)秘密(GSAṄ-BA)無上(BLA-MED)四部,這要門部中的無上部,又稱為自性大圓滿心髓金剛藏乘(RAṄ-BSHIN-RDSOGS-PA-CHEN-PO-SN̄IṄ-THIG-RDORZE-SN̄IṄ-POHI-THEG-PA)簡稱大圓滿的寧提(SN̄IṄ-THIG 心髓)這寧提的傳承主要的有兩派,一派是由吉祥師子(SRISINHA)傳蓮華生,空行智慧海王(YE-ṠES-MTSHO-RGYAL)而傳下來的,叫做空行寧提(MKHAH-HGRO-SN̄IṄ-THIG)一派是由吉祥師子經智經(YE-SES-MDO)無垢友(VIMALA-MITRA)傳下來的叫做上師寧提(BLA-MA-SN̄IṄ-THIG)二派的理論大致相同,祇不過修法方面少有區別。
要門部所依的本續,傳說甚多,它的內容有二萬另十二部別異(SO-SO-BA)三萬五千品,六百四十萬頌(SLOKA)五千樞要、(GNAD)八大護(HPHYOṄ-BA)一百八十訂定(GZER-BU)九十萬遮遣(GAGS)七萬判分(SAN-HBYED)十五萬斷捨(LA-ZLA-BA)及聖語(BKAH-STSAL-PA)等,但是西藏譯出的只有少分,而且根據一般的見解(本派的和異派的)這六百四十萬頌的經典,原本也非印度所有(以上見無垢光宗派藏)。
我們這裏只把要門部的無上部的見修行果簡單說明一下,這一部名為自性大圓滿心髓金剛藏乘,又名證智自顯妙道金剛藏大秘密乘(RIG-PA-RAṄ-SNAṄ-GI-LAM-BZAṄS-RDO-RZE-SN̄IṄ-POKI-GSAṄ-BA-CHEN-PO)又名光明金剛藏乘(HOD-GSAL-RDO-RZE-SN̄IṄ-POHI-THEG-PO)簡稱寧提(SN̄IṄ-THIG心髓)大圓滿法的全部勝於下八乘,而這一部法又是大圓滿中的最深之法,為大圓滿的極頂,所以比下九乘,大圓滿中其餘法門包括在內都更殊勝,殊勝的道理有以下各點(見無垢光勝乘藏論宗義差別段,及宗派藏第八品):
1.餘的法門都偏重般若,所以可以速得開悟,但欠缺超脫力(KROL)所以不能即身解脫,本部法有見根法要(MTHOṄ-BA-DBAṄ-POHI-GNAD 指淨眼根)只論精勤的大小,不管根機的利鈍,都可成就。
2.其餘的法門對于各各法性,都在意識審察中建立信念,所作空觀如暗中投石(形同摸索)本部法則不用意識審察(YID-DPYOD)現前即有,現量親證(MṄON-SUM-LTAR-YOD)
3.其餘的法門都以能說的文句(TSHIG)為憑藉,所以對於義境(DON)一開始就要求通達領悟(RTOGS)本部法不用文句一字,而現前覩見義境(以現量親見)因此可以不依文句而成佛。
4.其餘的法門對于各各實相的義境,都以心慧(BLO)取為觀境,而建立體道果(GSHI-LAM-HBRAS-BU)時時要用思維籌量(RNAM-DPYOD)本部法顯了現證(GSAL-MṄON-DU-GYUR-PA)不用心慧所作分別體道果,即可成佛。
5.其餘的法門總要分別前後因果,故不能不另外去求菩提,本部法菩提自現,所以不用因果勝劣的作業,也不必精勤修行,分別取捨。
6.其餘密法要用脈風明點等,當年齡少壯時,脈道舒展,易證菩提,年齡老大,則大種力衰,故不能得解脫,本部法光明的日月從內起現,所以只要具足精進,不管年齡的老幼,都能解脫。
7.其餘的法門都認為三身是究竟果,是所觀待的法,本部法三身在道中即明朗顯現,所以在究竟光明本淨界中能任運任持證智的妙有境界(RIG-PAHI-GTAN-SRID)。
總之大圓滿中,心界兩部雖能遠離言談安足處所,現量覩見證智,其心可以須臾間自顯而住,即許這一種動靜相為究竟,但事實上沒有真正看見,仍不過是意識審察之境,本部法能以真實法要(GNAD-ṄES-PA)現前明見(MṄON-DU-MTHOṄ-PA)當然更殊勝了,又要門中的外內密三部,道果方面仍然要以中有位的境界為憑藉,本部法則現生即可解脫為光明身,為了上面這些原因,光明金剛藏乘所以成為一切乘的極頂。
在這一乘中又分決斷(梵 KATHORA-CHEDANA藏 KHREGS-CHOD)和超越(梵 VYUTKRANTA藏 THOD-RGAL)兩部,後者以前者為依,如果只修前者,即身也可以化為微量而成佛(LUS-RDUL-PHRAN-DU-DENS-NAS-SAṄS-RGYAS-PA)但對于外迷相、地石山岩等不能淨化,且修道時仍以粗脈風為依,不能成就光明身,現身不能達究竟極地,超越法則現生能證光明身而得大遷轉身(HPHO-BA-CHEN-POHI-SKU)成為廣大利他事業,而且所得天眼、神足、力、通,也有廣狹大小之異,因此在本部法中,又以超越法為最究竟。
這一部法的理論根據在阿毗達摩大乘經中的頌文:「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它建立本初之體,自然智為一切法依,自然智的本體空分,像虛空一樣,就是法身,本性顯了分像日月一樣就是報身,大悲周徧分像日月的光華一樣就是化身,所以三身在本分上完全具足,三界眾生因為業力所蔽,顛倒迷亂,對于這個所依的實相不能了知,所以輪廻六趣,受種種之苦,一切有情在迷亂時,因為有身口意三業的攪擾,這自然智雖不顯現,然而並不是沒有,就每一有情的身上說,身為脈之所依,脈又為「風」和「界」之所依,在金剛身的三脈四輪中央有自然智宮心法殿,當中即有自然智光明之體。
本部法中三脈四輪的建立和其餘的金剛乘相同,另外不共的有四大殊脈為光明安住的處所,這四個脈是
1.迦底大金脈(KATI-GSER-GYI-RTSA-CHEN)在中脈之中,與肉團心中央相連,有普賢根本明點光滿其中。
2.如白絲綫脈(DAR-DKAR-SNAL-LTA-BU)附于光明脈向上通梵穴,有運轉法性無生道明點,這是修「識遷轉」(頗瓦)的道路。
3.細旋脈(PHRA-LA-HDRIL-BA)在四輪之中,有賢頂明點。
4.晶管脈(ṠEL-SBUG-CAN)連結心眼,有具賢嚴明點,這是現起無數金剛連繫光明的依處。
同時在心臟(肉團心)中央有具足光明(HOD-GSAL)的光明脈(HOD-RTSA)像放光一樣照明一切細脈,這就是所謂「如來藏周徧」的意思,這個能明照的內證智(SAṀ-VEDANA-RIG-PA)本性即空(STOṄ-PA)本性是五光常照,大悲的光輝周徧,所以是三身五智的大藏(HBYUṄ-GNAS-CHE-PO 大生處)但是它的本體法身空上清淨智見之分,被阿賴耶和八聚識所障,本性五光明照分被有質礙的血肉蘊聚所障,大悲光輝和證智起處被業和習氣所障,因此它的體性極難覩見,但並非沒有,它是周徧一切有情,以各各有情之身為依而存在的,所以說「本初界,自然智,如來藏」(GDOD-MAHI-DBYIṄS-RAṄ-BYUṄ-GI-YE-CES-BDER-GCHGS-SN̄IṄ-PO-RIG-PA)在現前的肉身中周徧而住。
(以上見無垢光宗派藏論第八品,又見勝乘藏論及句義藏論)
其次關於修持的方法,也和一般真言道相同,分為能成熟的灌頂和能解脫的修持,兩部分如下表:
<ul><li>修持<ul><li>能成熟道<ul><li>四灌頂<ul><li>外有戲論寶瓶灌頂——除身障</li><li>內無戲論秘密灌頂——除語障</li><li>極戲論智慧灌頂——除意障</li><li>最極無戲論辭灌頂——除所知障</li></ul></li></ul></li><li>能解脫道<ul><li>前行<ul><li>共同前行</li><li>不共前行</li></ul></li><li>不共正行</li></ul></li></ul></li></ul>
這四種灌頂都需要圓受,受寶瓶灌頂可於生起次第修法得自在,受秘密灌頂,可於修圓滿次第「拙火」(GTUM-MO)旃荼梨(CANDALI)及字輪誦咒得自在,受慧智灌頂可於修大樂雙運及通達本淨法性智得自在,受辭灌頂可於修現量任運之義得自在,如不受灌頂過患極大,如最勝本初續(即大樂金剛經廣本)說:「未灌頂者為說續,令修如斯深妙法,雖善了知其義利,終墮地獄不解脫」,要是能夠圓受灌頂,則在一切分位都能成就所樂求的事情,在修道時,光明脈清淨,能夠生起殊勝三摩地成為諸佛之子,任持佛的種姓,壽命長遠,受用威權都能具足,永斷一切惡趣,領受天上的廣大安樂吉祥,現身證得究竟佛菩提果。
其次進入修道,因為本部法出過一切起心作意,現前令見光明智慧,所以對于一切以意識審察為性的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都要棄絕,初步先修共同前行,再修不共前行,(以修金剛薩埵或蓮華生為主)再依上師指授如理修持正行,一般說來,如果在塚間、空谷、洲渚,等極最靜的地方,如說觀修等到四光明的境界逐次起現,那末上根只要三年,中根五年,下根極長七年另七個月,內外質礙之境都化為光明,就可以在「自顯色究竟」之處現證佛法,這裏所說的色究竟是法身普賢所住的法性土,不是一般的色究竟天。
本部修法的正行,主要是些實修的方法,所以特重口傳,要門部的原名梵文是 UPADEṠA(UPA-DIṠ)是近處指示的意思,藏文作 MAN-ṄAG 也稱面教的意思,修法內容的綱目:大致初步,是指示身語心三要,身要有五種或三種姿勢(師子奮迅勢,大象眠臥勢,仙人蹲踞勢)等,再指根門要,緣境要,息風要,證智要等以看光明,然後四種光明即可逐次現前,四光明(SNAṄ-BA-BSHI):
1.法性現量光明(CHOS-N̄ID-MṄON-SUM-SNAṄ-BA)。
2.證受增長光明(N̄AMS-DE-GOṄ-HPHEL-SNAṄ-BA)。
3.證智完量光明(RIG-PA-TSHAD-PHEBS-SNAṄ-BA)。
4.法性窮盡光明(CHOS-N̄ID-ZAD-PAHI-SNAṄ-BA)。
第四步光明又有漸盡(RIM-GYIS-ZAD-PA)和頓盡(GCIG-CHAR-ZAD-PA)的分別。
在這現見光明的剎那證智中,阿賴耶俱三界心心所都可遣離,一般密咒下乘以味展(RO-RKYAN)二脈的風心趣入中脈所生樂明無念之智,認為是「俱生智」這是仍然未遣離阿賴耶八聚識的狀態,因為樂明無念中的安樂受,是意與染污末那未分的無念,所以即是阿賴耶,這裏微作明淨狀的就是阿賴耶識,色聲等五種粗境仍依根識各別顯現,所以仍有五門識,這些如果不加遣除,仍是不能解脫生死的,因為他還沒有解脫生死之心的緣故,並且下乘密咒以脈風明點一味和合之為根本義,所以認為要使風界等從味展二脈趣入中脈,使脈紘各各舒解,由此起現初地以至佛地的各別功德,這種法門障礙很多,而且本風要是進入六趣輪廻的脈瓣中,反而可以引起很多迷亂的境相引生過患,本部法則可使諸風自滅而住,各各脈瓣之風自成清淨,這時光明脈中的智風就在本位上自然朗照,所以清淨智慧之境、身、光、剎土等,都能當前顯現,而迷境不復生起,等到中脈裏的光明脈增長,那末諸脈紘就漸化光明,地道功德即在本來光明中出現,這就是得到解脫了,譬如當初二紘(中脈中)化為光明時,在外面顯現的光中就現出一千二百個佛土,如果把自己的光輝(HOD-ZER)分照那里,再收攝到本來光明(RAṄ-SNAṄ)中,那末就到那一剎土去了,身頸轉動一下,就可震動照耀百佛世界,內心又能入出百種法性無分別三摩地,所以此已遠超下乘之地了。
依這個法要以見根(淨眼根)現量瞻覩的一剎那,澄停不動,遠離合散的智慧,就是在本分上證法身的決斷,(KHREGS-CHOD)外面顯現光明照了的方便,就是任運起現自性色身道的超越(THOD-RGAL)因此「外所顯」就是「生起次第」起現「方便」的法要「內明照」就是無生而滅諸戲論的「圓滿次第」現證遠離邊際的「般若」這樣「方便」「般若」「生起」「圓滿」「法身」「色身」「顯相」「空性」(SNAṄ-BA-DAṄ-STOṄ-PA)「福德」「智慧」等資糧都在修「決斷」「超越」時剎那圓滿,這時五身五智也都剎那圓滿,因為心一境性遠離戲論就是法身,自顯無執就是報身,現種種境就是化身,遣八聚識就是菩提身,界無遷變就是金剛身,又遠離緣慮戲論就是法界智,顯了無障就是圓鏡智,住平等味就是平等性智,所顯五光無染就是妙觀察智,能所二取根境皆化光明即成所作智。
在修法時,安住光明之剎那也可以盡標下九乘的密意勝利,因為這時沒有補特伽羅及法我執,所以盡攝聲聞、獨覺、菩薩、三乘密意,又安住光明之剎那,身語意三都沒有煩惱垢染,所以盡標清淨行「事」「近」「瑜伽」三乘密意,又安住光明之剎那,「光明」「證智」「無二」三者双運聞覺,現證殊勝三摩地,所以盡標「大」「隨」「極」三瑜伽乘密意,其餘的「陀羅尼」「三摩地」以及諸地道等都是就內證智無垢分上安立的,所以也同時盡標,這樣一來,下乘所修的一切三摩地和所聞覺的一切功德,法無不盡標於此安住光明的剎那中。
本部法的果證,就在圓滿四光明(SNAṄ-BA-BSHI)道的時候,隨修行者的願心而有兩種成就,一種是想用現身成就廣大利生事業,壽命無邊盡三有際,就可以證取大遷轉身(HPHO-BA-CHEN-POHI-SKU)這種身性像水中月一樣,雖有顯色,但沒有觸色,如同大阿闍黎無垢友和蓮華生能在一剎那中,示現不可思議神通法門,另外一種,如果不想依現有成辦廣大利他事業,那末在身化光明時,就到法界本初地任運成就三身五智,所以在法身剎土就成為普賢,在報身土任運密嚴剎中成為自顯受用身,再由加持力在清淨佛土現為五部如來饒益諸住地菩薩,更於六趣中示現各趣,大師廣作義利,以殊勝變化,工巧及受生變化等事窮有三際饒益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