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真正的佛理深奥寂静,超越了言语和形象,而智慧却能玄妙地回应众生感应的机缘。就像温暖的慈心之风吹动,忽然显现出慈悲的观照;如同闪电般迅速的身影流转光芒,展现悲悯深重的珍宝。感应从东方佛土生起,回应从西方极乐世界显现,每次感应必有回应,就像山谷中的回响;应化现身如同明镜映照形象。度化众生脱离十二因缘的束缚,展现十二种观照面相;救度八种灾难极苦,开启八种神咒的威力。
虽然修行法门众多,但都不出"人"与"法"两个方面。所谓"人",指的是十一面观音;所谓"法",指的是神咒心要。没有人就无法持咒,没有法就不能成就修行者。法与修行者虽然不同,但都是不可思议的统一体。
十一面观音,神通遍及三界无处不显现化身,身形入于六道无不感应众生。功德与已成佛的尊者同等,行迹却与未成佛的众生同行。本体证悟法性而永远寂静,却为拯救沉溺衰败的众生而生起慈悲。智慧穷尽宇宙真理,法身遍满整个法界。灵通达至无方无所,能照见众生身口意三业的虔信敬仰;德能威力难以思议,善能救度五道众生的苦难。
这十一面分别是:前面三面是慈祥面相,见到行善众生就生起慈心,以大慈给予安乐;左边三面是威严面相,见到造恶众生就生起悲心,以大悲救度苦难;右边三面露出白色獠牙,见到修清净业的众生就发出稀有赞叹,劝促进修佛道;最后一面是大笑面相,见到善恶混杂的众生,就以惊奇笑声使其改恶向道。顶上的佛面,则是为修习大乘佛法的众生,演说诸法终究成佛的道理,故而显现佛面。
这三方各三面,是为了度化三界众生而显现三面。如果加上本来的面容应该是十二面,但十一面是方便示现的面容,本体常驻的面容才是真实面目。面容虽然离不开身体,但智慧之面主宰面容,表明内心怀有权巧与实相。所以在常驻面上显现十一面,因此称为十一面。
神咒心要,既是修行者难以思议的境界,也是大士所说的神妙咒语,法义同样深奥难测。"神"是指难以测度;"咒"是指敕令约束;"心"是指智慧思虑。"经"在梵语中称为修多罗,也有常恒不变的含义。依照汉地的风俗,圣人所说的教言都称为经。现在是大圣观音所说,故称之为经。古今圣贤虽然经历无数劫难,但他们所说的教法永远常驻不变。
在正式讲解这部经典之前,先说明六个要点:第一是整体思想,第二是核心宗旨,第三是修行作用,第四是修行次第,第五是感应道交,第六是经文释义。
第一、明白根本用意。所有菩萨来到世间度化众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走上成佛之路。所以向上追求佛的智慧,向下度化一切众生,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众生走上成佛之道。
但是众生从无始以来就被无明烦恼遮蔽,被生死轮回束缚,所以菩萨发起大慈悲心,用各种善巧方法、各种教化手段,以大悲心拔除众生痛苦,以大慈心给予众生安乐。因此观世音菩萨显现各种身形、宣说各种教法,度化众生的善巧之事,在诸多佛经中都有详细记载。
《华严经》中说:“观世音菩萨安住在大悲法门中,度脱一切众生。”《法华经》说:“用各种形象游化诸国国土度脱众生,所以示现三十三种身份来教化众生。”《不空羂索经》说:“这位观自在菩萨,曾显现八臂披着鹿皮的形象。”又说:“千手千眼大自在王十一面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有时也显现大自在天的身形。”之所以显现这些形象,是因为这位菩萨具有无量化身和无量面貌,正如《观世音经》偈颂所说:“具足神通威力,广修智慧方便,十方一切国土中,没有一处不现身。”
问:为什么观自在菩萨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度化我们这个世界呢?《天地本起经》里记载:在劫难刚开始的时候,整个世界一片黑暗。那时西方的阿弥陀佛心想:"应当去那里教化众生。能仁佛是我的同学,理应由他在那里成佛。"于是敲响集合的法器,所有菩萨都聚集到欝提讲堂。佛对大众说:"越过八十条恒沙河流那么远的国土,有个叫忍土的地方,那里的众生失去光明,正在承受巨大苦难。谁愿意去那里建立功德?"这时应声菩萨对佛说:"世尊!十方诸佛都在建立教化,使天人道永不断绝。"他便和吉祥菩萨共同发愿,为那个世界带来光明而创造日月。应声菩萨化作太阳,吉祥菩萨化作月亮。应声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吉祥菩萨就是大势至菩萨。这两位菩萨的功德无量,名号也有多种示现,他们早已暗中护佑我们这个世间,与众生有着深厚的缘分。
问:这位菩萨要度化众生多少劫呢?答:这位菩萨愿力深重,只要众生没有度尽,他的教化就不会停止。所以经上说:"从前有位转轮圣王名叫遍净,他有一位太子和一位名叫宝慧的大臣。大臣发下大誓愿要度化娑婆世界,太子便跟随大臣一同发愿,共同教化这个世界。那时的转轮圣王,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太子就是观世音菩萨;大臣就是释迦牟尼佛。"因此《观世音经》中有偈颂说:"救度众生的誓愿如大海般深远,经历无数劫数也难以思量。曾侍奉过千亿佛,发起最清净的大愿。"
第二、阐明本经宗旨。问:这部经以什么为核心宗旨呢?答:佛陀说法的本意,大致包含三个要点:
第一、以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为宗旨。问:既然《观世音三昧经》已经说明修行方法,为什么还要再说观世音修行法门?答:修行分两种,一是寂静修行(禅定),二是行动修行(事相)。那部经依靠禅定力显现祥瑞,这部经则通过具体方法展现利益,所以不同。《三昧经》所说的修行方法,若不能得定境,很难成就,不适合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而这部经只要按照方法实践,最终没有不得利益的。
第二、以观世音菩萨神咒为宗旨。这包含两方面:一是显现之事,二是隐秘之事。经中所说神咒的奥秘,如法修行时,观世音菩萨能以无形之力回应众生的祈求,所以以神咒为经宗旨。
第三、为一切众生指明皈依处,故以菩萨功德力为宗旨。一切修行者必须依靠修行法门和菩萨神力,最终成就佛道,因此以无上佛果为根本宗旨。所以经文后文说"称诵百千亿佛名号与称念菩萨名号,两种功德平等无差别"。
问:此经修行法门属于三乘中哪一乘?答: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虽有差异,根本道理一致,只因众生心量有大中小之分,故有三种修行差别。此经主要以菩萨大行为宗旨。
问:经中所说"咒心",是指菩提心?还是神咒本体?或是修行者的心?答:这里说的咒心,并非众生的心识,而是指神咒奥秘变化的作用——看似有心的特性,能随众生心念成就所求,所以称为神咒之心。
问:若神咒有心,这是生灭心还是无生灭心?答:此神咒与真理相应,既非物质也非心识,却能显现物质与心识的作用。这都是观自在菩萨神咒看似有心、却非凡夫心识的奥秘所在。
所谓十一面观音,实际上有十二个面孔。最上方的佛面代表修行果位,下方的菩萨面代表修行因缘,这体现的是因果相成的关系。也可以说上面的十一面是方便示现之相,最下面一面才是真实本相,这是真实与方便对应的展现。
这十一面中:正面三张是慈悲相,左边三张是忿怒相——慈悲象征文德,忿怒象征武威,构成文武双全的对应。右边三面显露白牙,这表示自在菩萨能化现十一种面相:或显佛容,或现慈颜,或示怒相,或露白牙,或作大笑状。虽然显现十一种面相,但本体并无分别,因其能变化诸多面容故称十一面。
有人问:这位菩萨既有慈悲相理应不可怕,为何又会出现忿怒相?还展示露牙大笑等三种面相?须知圣者早已超越净秽分别,怎会真有嗔笑之相?这只是随顺世间常情而示现:众生违逆境界则生嗔,顺心如意则展笑,现露牙相则是赞叹清净。《方广经》说:因身口意清净,故有双牙洁白之相。可知这是为赞叹三业清净的众生而现露牙相。至于大笑相,则是为教化善恶混杂的众生而显现。
何以见得?常人发笑,见善事则心生欢喜而笑,见恶行则讥讽嘲笑。这里说"暴大笑相",必然带有呵斥恶业的意味。"暴"字正表明这是在讥讽那些善恶混杂的众生。世人都是面色显露心迹,见善则喜形于色,见恶则面露厌恶,面色美丑皆随心念变化。菩萨正是随顺世间规律而显现这些面相。
若问:既然教化善众用慈面,化导恶众用嗔面,度化杂染众生用大笑面,接引净业众生用露牙相,那么娑婆世界善者少恶者多,是否主要用忿怒面来度化?实则先以忿怒相震慑恶业众生,待其心念调柔向善时,再用慈悲相予以教化。忿怒面亦能降伏怨敌,故经文说"取慈支一颗诵百八遍,装饰此像左边嗔面,面向怨敌则怨敌不退"。
至于显现方式,或同时展现十一面,或随机应化單一面相。若有恶缘侵害修行者,至诚发愿欲离怨敌,观世音即现忿怒面降伏之;若有求佛道者,即现佛身说法;若有勤修净业者,现露牙相赞叹鼓励;若有愿见观音化现者,现慈悲相说法;若遇心行不定的众生,则现大笑面为之说法。
再从五个角度阐释十一面的深意: 第一、圣者有两种化导方式:默然密化如维摩诘沉默是本面,种种说法方便是十一面; 第二、说真实智慧化导是前三慈面,说权巧方便是嗔笑等相; 第三、初步教化如笑面讽恶,深入教化如嗔面呵斥、露牙面赞净; 第四、随顺化导如《华严经》中共事度生相当于大笑面,强力折服如论辩逼拶相当于嗔面; 第五、安慰劝导如《维摩》慰喻章是慈面赞善,调伏教化如调伏章是嗔面呵恶。
虽非直接对众生显现十一面像,但如法修行者皆可得其加持。
为何佛面唯一,而慈、嗔、露牙各具三面,大笑仅一面?因为果位无二故佛面不二。慈面有三:一慈悯有苦无乐者令离苦得乐;二慈悯有福无慧者令具足福慧;三慈悯有慧无通者令成就神通智慧。嗔面有三:一怒其欲离苦报却造苦因;二怒其求乐果不知乐缘;三怒其虽观空理还执幻境。露牙三面为赞三业清净,亦为化度三界众生。大笑一面总讽善恶混杂之徒。
圣人本无定相,随缘应现。之所以特显十一面身,是因为浅识者见嗔面只知是怒相,不识观音方便。故现此身使众生知晓:观音一体能化十一面之身。
第三、讲实际功效。观自在菩萨神咒的功效多种多样,不同经书记载各有侧重。虽然功效繁多,但可归纳为三大类:一、《请观世音经》记载四种神咒,主要能让人亲见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获得极大利益;二、《不空羂索经》记载的大神咒,能获得二十八种功德;三、这部《十一面经》阐明八种神咒,带来十四种利益。这些功效虽多,不外乎“获得”与“解脱”两方面。
解脱包含三种:一是消除八种灾厄,二是拔除三恶道之苦,三是灭除四重罪与五逆罪。三恶道和八难是苦果,四重五逆是苦因。所以《观世音经》偈颂说:“地狱饿鬼畜生道,能灭一切诸有苦。生老病死种种苦,逐渐都能令灭除。”若能灭除四重五逆重罪,其余罪业便容易消除。罪业清净了,苦报自然容易解脱。
问:为什么没有提到灭除诽谤大乘的罪业?答:《大品经》说:“诽谤大乘者,将堕大阿鼻地狱。即使劫难结束,仍会转生他方地狱,经历无数劫难。”经中未说何时能脱离。
获得也分三种:一是得蒙诸佛接引,二是现世丰足平安(即现世果报),三是往生极乐净土。虽然具体有十四种功德及一切善报,都不出“获得”与“解脱”这两大类,共六种功德,也不出世间与出世间两种果报。世间果报指人天福报与现世安乐,出世间果报则是往生净土、永不退转的菩提果位。
问:至诚修行此法门者,能免除三界一切苦难吗?答:一切苦难无不是解脱的契机。所以观音偈颂说:“生老病死种种苦,逐渐都能令灭除。”
第四、说明菩萨的阶位。菩萨的阶位不外乎两种:一是已经成佛的菩萨,属于法身大士;二是尚未成佛的菩萨,属于直往菩萨。已成佛的菩萨,像妙德菩萨等,是早已成佛的。未成佛的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行业还未圆满,所以尚未成佛。
大乘佛法有两种修行路径:一是平道门,二是渐舍门。平道门是说,一切众生本来就和佛没有分别,只因为众生起了分别心,所以才有佛与众生的差别。所以经上说:“不知道自身就有如来性,所以流转生死没有出期。”《净度三昧经》也说:“在平等的真法界中,佛并不度众生。”渐舍门则承认有已成佛和未成佛的区别,所以从初发心开始,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每个阶位都有入分、住分、胜进分,必须圆满行业、断尽烦恼才能成佛。
观世音菩萨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已成佛的菩萨。《观音三昧经》说:“观世音在我之前成佛,名号是正法明如来,我是他的弟子。”另一说他是未成佛的菩萨。《观音授记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往昔在金刚师子游戏佛的座下初发菩提心。当时有一位威德王,在他的国土入定修行。国王左右有两朵莲花从地涌出,色彩庄严,香气如同旃檀。有两名童子化生其中,结跏趺坐,一位名叫宝意,一位名叫宝上。威德王出定后见到这两位童子,就用偈子问道:‘你们是天龙、夜叉,还是人非人?请告诉我名字。’右边的童子用偈回答:‘一切法都是空,为什么问名字?过去法已灭,未来法未生,现在法不住,您问的是谁的名字?空法不是人,不是龙也不是罗刹,人与非人,一切都不可得。’左边的童子说:‘名字本身也是空,名字不可得。一切法本来无名,您却要问名字?我的名字叫宝意,他叫宝上。’”
阿弥陀佛灭度后,他的世界法音不会断绝。阿弥陀佛在中夜灭度,观世音菩萨将补他的佛位,世界改名为众宝普集庄严世界,佛号是普光功德山王佛。接下来大势至菩萨会补观世音菩萨的位置,佛号是善住功德宝王佛。金刚师子游戏佛和阿弥陀佛的世界都有三乘法门,而后面两位佛的世界只有菩萨乘。听到这三尊佛名号的人,能够转女成男,超脱四十亿劫生死之罪。
《弘猛海慧经》说:“往昔阎浮提有一位善首王,有五百王子,第一太子名叫善光。他遇到空王观世音佛,发了十个大愿:一愿大悲观世音能知一切法、二愿乘般若船、三愿得智慧风、四愿得善方便、五愿度一切人、六愿超生死海、七愿得戒定道、八愿登涅槃山、九愿会无为舍、十愿同法性身。观世音发愿:愿我未来成佛,名号观世音三昧。称我名号的人,若我不去救度,我就不取佛果。若此行愿清净,庄严一室。”因为观世音在此土行菩萨道,所以可知他属于未成佛的菩萨。
如果从多数经教来看,观世音是已成佛的菩萨,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成佛。所以《法华经》说:“应该以佛身得度的人,观世音就现佛身为他说法。”
第五、讲感应。问:这位观世音菩萨,为什么众生有求祂就能感应到呢?答:观世音菩萨早已证得法身,遍满一切处。所以经上说“十方世界当中,没有哪个地方不显现祂的身形”。按照《华严经》记载:“南方有座光明山,山中有位菩萨名叫观世音。你可以去请教他。”善财童子登上山顶,到处寻找,看见观世音菩萨住在山西边,那里到处是清泉浴池,树木茂盛,水边青草柔软,菩萨结跏趺坐在金刚宝座上,无数菩萨恭敬围绕,正在为大家讲解大慈悲法门。另外《不空羂索经》提到:“佛陀在补多罗山顶,那里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宫殿所在之处。”《大无量寿经》又说:“祂正在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补处菩萨。”问:这位菩萨的身量有多大呢?答:菩萨的身相大小,各种经典说法不同。《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身高六十二恒河沙由旬,观世音菩萨身量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而《三昧经》却说:“身长一丈,背后有圆光。”所以按照经典造像时,很难完全依照标准,通常随众生根机塑造较小身形。《不空羂索经》说七尺,这部经说一搩手半。圣者显现的身形本就不固定,单说释迦牟尼佛的身量就有不同显现。当显现遍满法界的法身时称为卢舍那佛;在王宫示现降生时称为释迦牟尼,身高一丈六尺。曾经俱尺罗长者用尺子测量,连佛的脚后跟到膝盖都量不完。可知众生因缘不同,佛菩萨的示现也不同。所谓感应,通常说是以三世善业感召佛菩萨应现。但以恶业感召时,佛菩萨也会相应显现恶相。众生萌生善念时,佛菩萨就显现善相。若没有恶的因缘,又如何应机度化众生呢?感是召请的意思,应是应现的意思。应现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显现佛菩萨真身,如《请观世音经》记载阿弥陀佛和菩萨显现在王舍城;二是秘密化现方便身,这类事例很多,都记载在传记中。问:什么样的感召会显现佛菩萨真身?什么样的感召会化现方便身?答:简要概括有三对六种。第一类两种众生:一是善根深厚者感召,故显现佛菩萨真身;二是福报浅薄者感召,故化现方便身。善根深厚者,多值遇佛陀、多供养三宝、多闻佛法并发菩提心。福薄众生,即使见佛也视而不见,闻法不精进,精进不持久,容易退转,所以称为福薄。第二类两种众生:一是能观实相者,二是不能观实相者。能够如实体察观照,就能成就佛道。所谓实相,就是一切万物本来寂静,无来无去也无生无灭。能这样观照,菩萨自然应现。所以《华严经》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这样观,诸佛常现前。”凡夫众生很难发起这样的心念,所以不易感得佛菩萨应现。第三类两种众生:一是至诚发愿者,二是不至诚发愿者。至诚发愿,就能感得佛菩萨应现;不愿诚发愿,自然难以感应。
第六、解释经文。解释经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龙树菩萨著《大智度论》解释《大般若经》,只阐释经文含义而不分段;二是天亲菩萨著《金刚般若论》解释《金刚经》,划分了十二章结构。
汉地经师也有两种流派:一是鸠摩罗什大师(时人尊称无相佛),仅解释《维摩经》文义;二是释道安法师(时人尊称印手菩萨),每部经都分三大段: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现今若要解释经文含义,应依龙树菩萨与罗什大师的方式;若分段阐释,可参照天亲菩萨与道安法师的方法。
本经分三大段: 第一序分,即经首部分; 第二正宗分,从"白佛言世尊我有神咒心"开始; 第三流通分,从"尔时观自在菩萨说此语已"开始。
序分又含两部分:一是通序(诸经共通序言),二是别序(从"观自在菩萨"起为本经特有序言)。
通序含六要素: 一、"如是"代表信心; 二、"我闻"是阿难自称听闻传承; 三、"一时"标明说法特定时段; 四、"婆伽婆"(世尊)意为破除四魔、永断欲根; 五、"室罗筏竹笋道场"为说法处——室罗筏意为不可侵害的仙人居所(通称),竹笋道场是以竹笋庄严修行的石窟(特指); 六、"与大比丘众"起为同闻法众。
同闻众分四类: 第一罗汉众(五重说明): 1."与"即共同参与; 2."大"含德行高深、修行殊胜、人数众多三义; 3."比丘"指乞士、怖魔、破恶之人; 4."众"即多人; 5."千二百五十人俱"是常随佛众的数量。
第二菩萨众(三段说明): 1."菩萨摩诃萨"指发大心的修行者; 2.列明数量; 3."慈氏为首"特指弥勒菩萨(梵语弥牵勒意译慈氏),因专修慈行与观音同类故列首位。弥勒虽比释迦早四十二劫发心,但因释迦勤修苦行超越九劫先成佛。
第三四部众(二段说明): 1.列明数量; 2.指比丘(男僧)、比丘尼(女僧)、优婆塞(清信士)、优婆夷(清信女)。
第四十部众(天龙八部加二众): 1.天(自在众生); 2.龙(具降雨润泽威势的畜类,分地龙与虚空龙); 3.夜叉(可畏众生,分天夜叉与地夜叉); 4.乾闼婆(迅疾轻灵的音乐神); 5.阿修罗(无酒神,女美男丑); 6.迦楼罗(金翅鸟); 7.紧那罗(乐神); 8.摩睺罗(匍匐行者); 9.鸠槃荼(冬瓜鬼); 10.毗舍遮(赤色鬼)。
最后"人非人等"为总结:如紧那罗等形似人但头生角,故称"非人",合称人非人众。
这时观自在菩萨开始,是第二部分的详细序言。这里包含三段内容:第一是列举到来的大众,指的是无量俱胝那由他百千持咒仙人。俱胝就是亿,那由他就是京。前后围绕右绕三匝,第二是说明他们前来时的仪轨。这是表示要度脱三界生死,所以绕行三圈。又因为要遵循一道清净的真理、一乘如实的修行,所以退坐一面。
以下是这段佛经内容的现代白话翻译:
世尊对我说:“我有神咒心”之后的部分,是第二大段正式说法。这部分也包含三大段:第一是列举神咒的功德功能,属于赞叹法门的功效。这又分为两部分:先举出神咒,接着是佛的赞叹和认可。
从“善男子,我亦随喜受汝神咒”开始,是第二大段,正式传授神咒,属于接受法门的教导。
从“世尊,如是神咒”开始,是第三大段,说明修行的方法,属于利益众生的部分。
在第一大段中,又分三段:首先是说明神咒的功德;从“欲利益安乐”以下,是第二段,简要赞叹神咒的功能;第三段从“一切诸佛同所称叹”开始,是引用经典来赞叹神咒。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用三句话简要赞叹神咒——一同所称叹、二同所随喜、三同所赞持;二是从“世尊,我忆过去”开始,说明遇到佛陀的经历。
这里提到两位佛:第一位是百莲华眼无障碍顶炽盛功德光王佛,具有十种名号。百莲华眼是比喻佛的眼根清净如同百朵莲花;无障碍顶是赞叹佛的最高境界,表示无上最胜的意义;功德光王是赞叹佛的光明,是光明中最殊胜的光。这位佛的法身、智慧和音声三者圆满具足。
第二位佛是美音香佛,也具有十种名号,是以芬芳的法音为名。
所教化的利益有十种:一是脱离八种灾难;二是灭除重大罪业;三是月蚀时能恢复,比喻天下有灾难时,通过如法持咒可以消除灾患;四是说明功德的平等比较,称诵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名号与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平等无差别;五是获得不退转的果位,不退转有三种:行退、念退、位退,到十地时就没有这三种退转了;六是远离一切疾病,疾病不外乎四百零四种,随四大而起;七是解脱一切障碍,障碍有三种:烦恼障、报障、业障;八是脱离一切恐惧,恐惧有两种:有情众生的畏惧(如盗贼鬼难等)和无情的灾害(如水火风等);九是灭除身口意三业的重大障碍;十是领受菩提,也就是受记成佛。
第二段从“尔时世尊赞观自在菩萨”开始,是佛的赞叹和认可,经文中有明确记载。
从“善男子我亦随喜”之后,是第二大段正式讲说神咒的部分。包含八个小节:第一段是说明根本咒。这个咒语是八个咒语中最核心的。为了成就这个咒语,才另有其他七个咒语。这段有三部分:先礼敬三宝、接着正式诵神咒、最后说明获得的益处。其余七个咒语也可依此类推。有一种版本会将根本咒与三尊名号一同诵念。这部经的咒语前先礼敬三宝,只是编排方式不同而已,这里指的是观自在菩萨。《弥勒本愿经》称其为"光世音菩萨",《法华经》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这个称呼最为殊胜。"观"有两种:一是周遍的观照,二是不周遍的观照。二乘圣者的观照有局限,因为他们只能见到三千世界以内。菩萨的观照无所不遍,所以称为观自在。因此经文中说:"无垢清净观,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第二咒是净化水与衣物的咒语。第三咒是净化油与香的咒语。第四咒是净化花环与香鬘的咒语。第五咒是供养佛陀的咒语。第六咒是净化柴火的咒语。第七咒是结界护持的咒语。第八咒是恭请神灵归位的咒语。将闍提木截成三十一段,用酥油蜂蜜浸泡后诵咒焚化。闍底华木(闍提木),意为"一生"或"坚实",中土没有这种树木。问:若用此咒加持水和衣物时,是咒语附着在水和衣物上吗?答:水和衣物没有心识,咒语也没有形相。但通过咒语加持物品时,一切都会随咒语力量转化,这是神圣的密法之术。既然无相的咒语都能加持无心之物,何况用此咒加持有情的众生呢?问:为何先要咒水?答:水能清除污秽,若不先除秽,法事难以成就,所以先咒水净化。接着虽然净水除秽,但若所穿衣物不净也难以成事,所以要咒衣净垢。之后虽咒净水衣,若油与香不净,燃灯之光也不清净,故要咒油香清净。继而虽咒油香,若花环香鬘不净,庄严具就不清净,故要咒华香鬘。虽咒香花,若供佛之物不净、恭敬心不殷切,故要咒佛供。虽咒佛供,若柴火不净,火气也会不净。为何先咒水?为令清净除秽。又咒柴薪,是为净化火气。水火之理可成良药也可成毒物,因咒力故能转为妙药,若有邪气则成毒害,所以咒水咒火是为辅助成就咒力。既咒火气而不结界,神鬼会来扰乱,故要咒结界镇护道场,制伏恶鬼。第八咒请还宫,是以咒力令知礼法节度,这是随顺世间礼仪。第一咒是根本,后七咒是随从辅助。
接下来从“世尊如是神咒”这一段开始,是第三次详细说明修行方法的部分。这里可以分为三大段:第一段是诵咒获得利益;第二段从“世尊若欲成立”开始,说明造像的方法;第三段从“复次行者或於日月”起,是正式劝导修行的方法。在第一大段中,又分三个小段:首先是总体说明;从“若患疱病”往下,第二小段是说明获得的利益。
所谓“荼耆尼”,意思是“无法战胜”;“毕遮舍”指的是狂鬼,也就是红色鬼;“羯吒布旦那”是指引发发热病症的鬼,也有人说是种特别臭的鬼。提到的“癫病”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麻风病,这种病有两种起因:一是邪风侵入所致,二是邪鬼附身造成。“癎病”指的是小儿癫痫,也就是抽风病。文中说的“桦皮”,大概指的是桂皮。
极苦还有各种其他疾病,这是第三个总结。
接下来从"若欲成立"开始,是第二部分说明造像方法。这里分为两段:第一段正式说明造像方法,第二段简要说明修行方法。第一段中又分三个部分:首先说明所用檀木的材质;第二说明造像的长短尺寸,即长一搩手半(约22厘米);第三说明圣像的具体形态——左手持红莲花,右臂舒展悬挂念珠,结施无畏手印,并塑有十一面宝相。
手持莲花象征初心:左手是未修习时的手,比喻修行者初发信心;右手悬挂念珠代表精进:右手是已修习成熟的手,比喻修行者通过实修获得增进与圆熟。念珠喻指福慧双修两种庄严宝珠。结施无畏手印表明:通过修行求愿必能满愿。福慧二宝能破除一切贫困苦难,故以施无畏手印表征救济众生的决心。
十一面宝相的寓意:最顶上面为佛面,正面三面是慈悲相,左侧三面现忿怒相,右侧三面露白牙上出相,背面一面作大笑相。虽本体为一身一面,但随机应化:或以佛面说法令众生成就菩提,或以慈悲面给予安乐,或以忿怒面制恶救苦施展大悲,或以大笑面安顿众生脱离纷乱引入佛道。因能应化十一面度脱众生,故称观世音菩萨为十一面观音。
接下来从"此像造已"往下,是第二部分简要说明修行方法。共分九段:第一段说明修行时间。白月一日到八日,属于阳时,意思是万物顺应阳气生长,所以叫顺应日月。如果要破除障碍,应该用阴时,黑月就是阴时,从十六日到三十日。有人问:这里佛说的是世俗的阴阳之事吗?回答是:佛法真谛不离世间法,正是依托这些世俗法才显现真谛。所以佛为提谓波利长者讲解阴阳,这是人天乘教法。现在虽然讲的是大乘法门,但也离不开这些辅助教法。第二是诵咒次数。要求每天三个时段,各诵一百零八遍。对应一百零八种烦恼,所以诵一百零八遍。一日三时,是向三宝祈愿。
接下来从"从此以后于一静处"开始,第三段说明修行场所。静处指山谷等安静的地方。就算不是山谷,也要找宽阔安静的处所。印度持咒法要求面向东流的河水,房间涂牛粪防止透气,所以算静处。从"面向西方"开始,第四段说明朝向。西方是菩萨住处,也是观世音菩萨的老师阿弥陀佛的居所,所以要面向西方。
从"随力所办"开始,第五段说明供佛物品。分两部分:先说明供佛物,再说明修行者食物。供佛要用沉香、苏合香。修行者食物中的大麦乳能滋养内脏,不会引起胀满。从"至十三日"开始,第六段说明更殊胜的供养。修行者食用三白乳酪苏能除热病、调和身心。
从"取菩提木"开始,第七段说明燃香木材。菩提汉语译为道。《般若问论》说优楼频螺林中成道,就是菩提树。优楼频螺汉语叫木苽。从"复取彼木截以为一千八段"开始,第八段说明诵咒次数。必须以获得感应为准,增强信心,所以诵咒数比之前增加十倍,从一百零八增加到一千零八十。这种菩提树要用都鲁色迦香油浸泡。《法华经》说的"李卢波香"汉语是草香,与这里说的都鲁色迦香发音略有不同但意思相近。用这种香熏油,让油脂含香,所以叫都鲁色迦香油。每诵咒一段就投木入火。
从"尔时大地岌然摇动"开始,第九段显示验证征兆。分两部分:先说明造像摇动,再说明发出声音。有人问:木头没有心识,为什么会动会发声?回答有三点原因:一是修行者心诚,二是愿力强大,三是菩萨愿力深重。人间也有类似事情,比如丁兰的木母像能显灵、画中女子会回应僧人哀思,何况是菩萨怎能不回应?经中说"佛从天下,木像起坐。佛先令坐,后异处住。"所以佛说:"礼拜佛像所得福报与礼拜真佛相同。"
有人问:为什么这个法门多用白色?比如日月设坛、白檀造像、白毫放光、白色供品,面向西方?回答:白色是众色根本,观世音是修行根基。就像《法华经》用白毫放光、白牛驾车、白莲华座象征一乘教法根本。面向西方有五重含义:一按五行,西属金、东属木,金克木而成器。菩萨向西具金德,行者向东取木性,寓意愿菩萨以智慧金器雕琢行者质朴木性,去除愚暗成就佛道。二按五时,东春西秋,菩萨向西如秋收成果,象征已证佛果;行者向东如春生,象征初发心求道果。三按五色,西白东青,白色是万色根本,青色象征生长,行者如万物初萌。四按五常,西礼东仁,观世音菩萨重礼敬(如《法华经》说只受礼拜不受珍宝),行者靠慈悲得道故向仁方。五按五戒,西戒淫东戒杀,淫欲是欲界根本,菩萨先度欲界苦故向戒淫方;杀业是众罪之源,行者求观音慈悲故向戒杀方。
若问没有白檀的国家用什么造像?按仪轨应尽力寻求白檀。若实在找不到,可用柏木代替。如果观世音必须依白檀像才显灵,为什么《不空羂索经》说用布造像?不同经典有不同方法,这部经中提到可用阇低华木、任婆木、菩提木或苏末木等,因为印度有多种香木。若规定必须用一种香木,就会列出四种可选;若求不到白檀可用其他木材。没有这些木材的地方,可用当地能找到的木材。印度多珍稀香木,中土没有故保留梵音名称,如阇底、苏末、任婆等。
上面说的出声,是指佛面发出声音赞叹修行者。分两部分:先出声后赞叹。赞叹内容有五:第一受赞;第二腾空而去,获得菩萨部分神通;第三自由化现十方;第四成为持咒仙人。仙分两种:一是佛菩萨等内仙(如龙树菩萨赞"阿弥陀仙两足尊"),二是外道苦行仙。这里持咒仙指菩萨仙。"如我自在无碍"指修行者功德将如观世音般自在。为什么从佛面出声?因为佛是究竟果位,足以为证。修此法令必得佛果,故佛面出声赞叹。
再说修行者在白月十五日这天,这是第三部分讲修行方法。这里分三段:先说明修行仪轨,其次说明显现瑞相,最后说明修行利益。第一段有八小节:一是说明时间。所谓白月十五日,为什么选月圆时分呢?就像白月圆满那样,所修行的功德也能圆满成就。再者白月期间昼夜明亮,修行必定能获得清净明朗无疑惑的境界。诸佛菩萨都遵循中道,想学佛修行所以也要用中道。十五日正是月亮运行的中道点。为什么呢?就像补处菩萨降生欲界时选择中天——也就是兜率天;降生人间选择中土迦毗罗卫城。中夜降生,中夜涅槃,都是运用中道的体现。
第二小节从"以十一面观世音菩萨"开始,说明所要供奉的造像。第三小节从"置有佛馱都制多"起,说明安放圣像的处所。"佛馱"汉语称为觉者,"都制多"即是佛塔。塔有两种:一种有舍利是真身塔,一种没有舍利只安放经书佛像称为兜婆。这里指的是都婆塔,也叫都制多。
第四小节"著新净衣"是说明外在洁净用具。内在净化意念,外在清净身口,这样三业清净才堪能修行。第五小节从"受持斋戒"开始,说明内在意念的净化。第六节"经一日一夜"指明修行时长。修行分三个时段:短的是一日一夜;中等是七天到二十一天;长的则是一个月以上。人的根器分三种:上根福德者一日一夜就能成就,中根者需七日以上,下根者则要一个月以上必定显现瑞相。
第七小节"不饮不食"说明苦修仪轨。不饮食是仙人的修行方式,因为饮食是修行的大障碍。学仙道持咒者一日一夜尚能不饮食,何况长期断谷。有人问:不吃饭就是修道吗?答:若是行邪道,吃不吃都是邪;若是行正道,吃不吃都是正行。所以悉达太子最初修行时断食谷粮,只服胡麻,后来才接受饮食。
最后从"取苏末华"开始——这种花表示善意,是第八小节说明诵咒次数。这种花要一千八百朵,每诵一遍咒语就放一朵在佛像上。这是天竺国的花,中土没有这种花。若没有这种花,可以用其他花代替吗?这部经的修行法门本需用此花,应当尽力寻求;实在找不到时,可以用其他花代替。
这时佛像开始显现祥瑞之兆,共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正面发出雷鸣般的声响。为什么修行法门要从慈悲面发出声音?因为先前展现的终极果位,是要让修行者凭借大慈悲获得究竟安乐。接着大地震动——前一段是先震动佛像后发声,这一段则是先发声后震动大地,前者是为了激发修行者的心志,后者则是先给予安慰再建立信心。
随后修行者应当安定心念,获得八种利益:第一是修行方法,第二是礼敬念诵,第三是发愿立誓,第四是如愿以偿,第五是消除国难,第六是治愈顽疾,第七是化解仇怨,第八是消除业障获得善果。
具体来说:首先要确立修行目标;其次礼敬观自在菩萨;接着发愿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最圆满的觉悟境界);最后愿望得以实现。实现愿望有四种方式:其一在月食时取一两酥油用银器盛放,置于像前诵咒可使月亮复圆;其二取雄黄置于像前诵咒千零八遍,和水点于眉间可消除恶梦重病,用温水沐浴更能清除业障;其三取胭脂一颗诵咒百零八遍,点于佛像左面怒容面向怨敌方向,可阻止敌人侵犯——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现忿怒相救度众生的方便法门;其四根据《金光明经》记载,若帝王手持香炉供养三宝听闻经典,天龙八部都会护佑国家,此法咒能抵御外敌。
若国家出现灾难,通常有四个原因:政令不正、结党营私、缺乏慈悲、不修福报。要使国家丰乐,就需做到:政令公正、心怀平等、常行慈悲、广修福德。用占婆木(即木棉木)截成千零八段,每段涂芥子油诵咒一遍投入火中,可化解国难。
对于久治不愈的疾病,可分为定业病(通过修行可逐渐痊愈)与突发疾病。即使因滥用三宝物所得之病,持咒亦能治愈。鸠槃荼等鬼神作祟导致的病痛,同样可通过此法消除。
若是宿世冤仇纠缠不休,虽怨力深重亦能化解。用坚固的白檀木(即鑠迦木)制作佛像,可破除怨结。
最后若要消除身心业障获得善果,应当如法制作毘奈耶迦像(即依法规制作的圣像)。通过这样的修行,一切障碍皆得清除,善报自然显现。
这时观自在菩萨说完这段话后,就进入了第三大段的流通分。这部经虽然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但因为得到佛陀亲口认可,所以同样属于佛经。虽然佛与菩萨在修行果位上有所不同,但教化众生的本怀是相同的,所以佛陀听到菩萨的说法后也同样心生欢喜。
十一面神呪心經義疏
宽文七年秋天八月五日,在仁和寺抄写完成。
这是根据高山寺石水院经藏中的版本抄写而成的。
求法的出家人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