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科拾
妙法蓮華經科拾卷第一(之上)
第七部分 分三章解释经文含义(遵循古德分科):
第一是佛陀放光启教,通过问答展现智慧境界,顿然开示佛法始终(即最初的序品部分)。
第二是依据佛陀示现的教化事迹,开权显实使众生悟入一乘妙法(从方便品至法师品为正宗分)。
第三是开显久远成佛的实相,扫除迹门方便,令法义广为流通(从见宝塔品至经末共十八品为流通分)。
那时,佛陀在灵鹫山上,与众多弟子聚会。这些弟子中有一万两千位大阿罗汉,还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当时天空降下曼陀罗华等种种奇妙天花,大地发出六种震动。
佛陀为在场大众讲解《大无量义经》。讲完后,他便静坐入定,身心安然不动。这时天上又落下四种宝花,整个佛国世界出现六种祥瑞震动。
在场的弥勒菩萨心生疑问:为何现此稀有瑞相?文殊师利菩萨以智慧回答:据我过去所见,每当佛陀显现此种祥瑞,必将演说最究竟的妙法。譬如过去日月灯明佛出世时,也曾现此瑞相,之后便宣说了《妙法莲华经》。
现在世尊示现同样瑞相,想必也要开示这部无上法要。我们应当欢喜恭敬,共同聆听如来即将宣说的妙法真义。
这部经的开头部分包含两大要素:一是证明经文真实可信的序言,二是引发法会的缘起叙述。这些内容都是为了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核心教义。所谓"品",是梵语"跋渠"的汉语翻译,意思是将相同主题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章节。这是全经的第一品,所以称为"第一品"。
正宗分。第一部分是证明经文可信的内容,第二部分是法会缘起的叙述。证明可信的部分又分为两个小节:首先是五重证明,其次是列举与会大众以证真实。
现在开始。
我是这样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
经文开头的五句话,都是为了证明佛法的可信性。它们具备消除疑惑、平息争论、辨别邪见三种作用。正如古德所引证的那样,阿难尊者之所以能够主持结集经典,最初是因为证得了"法性觉自在王三昧",最终获得佛陀授记后,对过去现在无量诸佛的法教宝藏都能完全通达。
开头说"如是"二字,是总指阿难尊者心中明确记忆、毫无疑虑的法门,用以证明可信。就是说尊者在结集经典时,将往昔心中牢记的法义明确指出说:就是如此。整部微妙法义,自从听闻受持以来,都清晰显现在我的心海之中,没有遗漏也没有忘记,所以称为"如是"。
如果从经文的宗旨来说"信":因为契合真理的言语,与真理相互吻合,所以称为"如"。这个"如"字,贯通能诠释的言语和所诠释的义理,包含事相与道理。理是指真理,不仅仅是真如之理。"是"则是指心境相符,没有疑虑也没有错谬,这就是深切的信心。
我亲自听佛说过——这是根据我亲身领受的经历来作证明。所谓诸佛的微妙法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传承,所以接下来要说明这一点。"我"是阿难自称,"闻"是指用耳朵亲自听闻。这是以破除我执的真实之我,口头上随顺世间习惯,心中却体悟真理境界的妙明真我,用根与境既非相同也非相异的能闻之力,去领受根与境既非一也非异的所闻之法。
那时,佛陀正在说法。经文里记载"一时",是为了说明这场法会确实发生过。梵语中"劫波"指的是时间,但其实时间并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只是依托事物变化而假名安立。如果离开具体的事物,时间本身是无法把握的。这里随顺世间的习惯说法,就用"一时"来记载。用"一"字是为了区别其他时间——佛陀讲经说法有很多次,不能一一列举,所以就用"一"来代表。这是指佛陀开启法运、众生齐聚的殊胜时刻,也可以说是弟子们根机成熟、与佛陀教化相应的重要时刻。
佛,这第四点是依据教主的证悟来建立信心。完整说就是佛陀,中文意思是觉悟的人。它包含三层含义:第一是自觉,就是能同时觉悟事物的道理和现象,好比从睡梦中醒来,又像莲花盛开那样自然明了。这是区别于凡夫的地方。第二是觉他,这是区别于声闻、缘觉二乘修行者的。第三是觉行圆满,这是区别于菩萨的。还有一种解释:超越心念叫做自觉,超越形色叫做觉他,心和色都超越就叫做觉满。这是佛陀十种尊号中,代表三种觉悟都圆满明了的称号。虽然前面讲教法兴起时已经说明过佛身,现在因为佛是教化之主,应该再简单说一下。由于经文前后,应该具备两种不同的显现。那些声闻弟子在还没理解之前,所看见的佛身,其实是佛陀脱下华服穿上粗衣的卑微化身;而在理解之后,应该看见奇特殊胜的化身,不同于从前。就像委托家业的长者,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他脱下粗衣换上华服,但因为眼病好了,妄见的眼花自然消失,所以能够进一步悟到:这佛其实就是自心中的佛,是佛性全体大用所显现的。这就是本体通过作用显现,乃是不可思议的奇妙化现。
当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先说地点是为了证明经文的可信度。“王舍城”这个名字的由来——从前有位驳足王统一了千国,共同建造了这座都城。它坐落在五座山之间,后来成为大国,所以用地名来称呼这个地方。“灵鹫”是指这座山所属的环境,因此用王舍城来统称。“耆阇崛”翻译成汉语就是“灵鹫山”,因为山峰形状像鹫鸟。之所以称“灵”,是因为过去佛和现在佛都曾在这里居住。即使佛灭度后,仍有阿罗汉住持正法,法灭后还有辟支佛住世,鬼神也常在此显现,所以民间都叫它灵山。
所谓“住”,是指如来内心安住于海印三昧的境界——这种定力能包容无量义处三昧和法华三昧等一切三昧,都融入其中。佛陀根据众生根机随机应化,外在则以身相威仪示现,安住在灵鹫山中。正因为有这五种事实依据,才说“如是我闻”:这部妙法,都是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闻的。而当时师徒因缘和合之时,正是住在鹫头山中。
当时在场的有四类听众,第一类是跟随佛陀修行的声闻弟子,第二类是发大心救度众生的菩萨,第三类是八部护法神众,第四类是国王和普通百姓。先说第一类声闻弟子,这部分又分两段:先说明他们的修行境界,再列出主要代表的名字。
现在开始。
与一万两千位大比丘僧众共聚一堂,他们已断尽一切烦恼束缚,内心获得真正的自在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