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科拾
△二約近跡垂化開權顯實令悟一乘門三。初法說授記。二喻說授記。三因緣授記。初二。初法說。二授記。初二。初無問略說顯諸佛智教甚深。二三請廣說顯佛乘唯一無餘。
初二。初自歎以眾以顯眾生不知。二自止以顯能知唯佛。
初二。初總歎諸佛智教。二別歎自證智教。初三。初雙標。二雙徵。三雙釋。
今初。
方便品第二
正宗分初。以方便兩字。題品之首者。蓋以今之妙法。有能攝取一類漸機。令入佛慧之善巧故。竊謂。妙法蓮華四字。固是一經之都名。而方便二字。復是題中之要旨。原古德見世之蓮華。有為蓮故華意。遂取出。以喻妙法為實施權之用。作方便之前相。又以見有華開蓮現意。更可取喻妙法開權顯實之用。而作方便之正體。是故譯家進收在昔所施之權。以為所開所顯。而以今能開能顯之妙法。特授方便之名。以能決了昔之覆相故。以能點昔之三權。即是一實故。大約此中所有開顯文字。皆從甚深方便之所流。故以方便。而揭品目也。其第二週。不過為未了者。更藉譬喻。以喻此方便。第三週。不過引昔緣之未墜。而顯有今之方便也。
爾時世尊從三昧(至)辟支佛所不能知。
如來十八不共法中之第五。無不定心。謂如來行住坐臥。恒不離甚深勝定。今言起定者。示於定內已自緣理鑒機。定起之言。無不機投理契矣。又不共中之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謂佛現諸勝相。調伏眾生等。今明起定之威儀。而曰安詳者。殆顯身業勝相中一種。舒徐之貌耳。告舍利者。將欲破小故。先呼智首。以撼羣機也。
諸佛下。先嘆二深也。夫靈山一會。本為開顯而設。今於未開顯之前。即嘆二深者。由迷者不達妙法。權實雙融。即權即實之旨。而返認權為實。不復前進故。先嘆其不知。而令動執生疑。以為發悟之基。何為二深。謂證道及教道也。證即諸佛能證實相之智道。今由智外無如故。唯約能證言。又此智中雖權實雙融。復由實外無權故。且約實智言。亦是自行方便。遂不對機。而暵其甚深無量。以能豎窮實相之淵底故。又橫該其涯際故。
其智下。嘆教道深也。教即阿含。本是妙智所流故。嘆教即嘆智也。而以門為喻者。生公云。夫知智在說。說則為門等。即指諸佛在昔。所施三乘之教。令秉此者。可為入實之漸。無奈諸人不識如來設權之別意。而反認權以為究竟。是故嘆智慧門之難解難入。此是利他方便故。對機而興嘆也。下頌說不退菩薩。亦不能知。今由二乘執重故特舉聲聞辟支也。
△二雙徵。
所以者何。
此句雙徵何故實智甚深。而慧門又難入。
△三雙釋。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至)隨宜所說意趣難解。
佛曾下。先釋實智所以深者。由近佛之多故。福足而轉。資種智之深。由盡行諸佛之道法故。令妙慧滿足。共濟其深也。復次近佛。即瞻其化儀而行道。由聆其化法。以諸如來。有如是之妙因故。令果智豎橫匹測。
勇猛下釋權智。上以難解難入。嘆慧門之深。今釋二難之所以。緣諸二乘。不能勇猛精進故。難解難入。由我往昔遍䇿諸度。勇猛精進。是以解所難解。入所難入。而於因中。已得名稱普聞。而澤被無疆矣。此約勇進。釋得深之所以也。
成就下結成二深。謂由此廣大因緣故。致果上得此甚深未曾有法。此結實智也。復由體大用大。致隨宜所說之意趣。故皆難解。所以難解者。以是四種意趣中之別意意趣。故經云。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即別意也。
△二別嘆自證智教三。初約權智釋教顯益。二約實智徧收總嘆。三約二利雙結二智。
今初。
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至)知見波羅蜜皆以具足。
初句所標之佛。且指菩提場道成之身。已來二字顯曾經之時。種種下。亦且指此身所演之教。因緣是能起法會之由。譬喻是況顯正說之助。言教即是正說。凡所對機。若於正說。有所未明。即加以譬喻。或更藉過未因緣。而始有惺處。則三週說式。不獨一經有矣。方便字應對上。三外凡有攝取眾生之善巧。皆名方便。如冥加及光相等。皆約種種及無數說者。以眾生處處著故。不達諸法實義。故非以種種因緣。及無數方便。斷不能令其得益也。
所以下。釋能令得益之因。由如來果上之方便。若道種之知。法眼之見。究盡藥病。已到彼岸故。
△二約實智遍收總嘆。
舍利弗如來知見(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文亦先標次釋。舍利弗如來。不但利他之權智。究竟具足。即自證之佛知佛見。莫不廣大深遠。豎窮橫遍。
無量下。以能具德。釋深廣之由。如膏益盈。而炷益徹也。以凡佛地中。所有之四無量心。四無礙辨。十力四無所畏。深禪大定。諸解脫門。諸三昧門。莫不深入。以致無際可窮。若更括之。即一切未曾有法。悉皆成就。是故知見。廣而更廣等。
△三約二利雙結二智。
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至)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初節以悅所利。結顯能利之權智。已得曲盡善巧故。非二乘之所能知。
次節取要。結顯實智。由悉成就自利未曾有法故。令實智廣大深遠。更非二乘等所能知者耳。
△二自止以顯能知唯佛二。初長文。二偈文。
今初。
止舍利弗不須復說(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止猶杜也。上未曾有法。乃亡言之境也。非親證者。縱傾河辨為說。決不能知。故藉以響止響之辭。而自杜其口曰止。不須復說。欲答徵中。以難解釋。不說之故。而文有二轉。一以是第一希有。故難解。二以難解釋不說。縱說亦不知故。其能知者。唯佛與佛。其所究盡者。即諸法實相。此句出第一希有之體也。意謂。若自高遠求之。無怪其難解。今於極尋常法中。皆忽略於當下。特為拈出。方見第一希有諸法。豈非尋常諸法當體。即是實相。寧非難解。
何等諸法即實相。所謂諸法有如是相。表於外。如是性。據於內。六根之體。功能之力。施設之作。親生之因。疎助之緣。赴感之果。滿果之報。皆有始終本末究竟處。雖法法互遍十界。悉是如來妙智。所究盡處。既諸法即相性等。而相性即實相。豈非希有。又豈離於當下。類此而推。則現前之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無非實相。我故曰。諸法實相。皆我之所得。爾輩之所昧者。據此則一乘平等之旨。已躍然於言外矣。
問。前自嘆中。既約智說。今自止中。何約實相言耶。答此正終實教中。理事無礙之旨。由智外無如故。初文約智。由離所證。無能證故。今但約理明。其猶離水無氷。離氷無水。同成一味義也。
△二偈文五。初頌眾生不知。二頌能知唯佛。三申明眾生不知。四申明能知唯佛。五結實勸信。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至)及佛諸餘法無能測量者。
一切眾生。皆雌伏於煩惱山中。唯諸佛。以雄猛實智。斷盡煩惱。證窮實相。超出有頂。乃可稱為世雄。況復具足無量功德。詎諸世間所能測量者。
△二頌能知唯佛。
本從無數佛(至)除諸菩薩眾信力堅固者。
二佛因中。雖具行諸道。而於妙法。猶然難見難了。直經多劫行道。已於果位中。始能悉知悉見。如此言絕果報等。唯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此即相無相。即言亡言之旨。豈諸眾生。可以取解。要知入佛智慧。唯有信力及智力。信力如舍利弗可入。智如不退之不知。故知信窮因位。智在極果。因智盡處。方可論知。
△三申明眾生不知。
諸佛弟子眾(至)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共九頌半。皆倍增以顯不知故。約人則由下位。以至上位。約數則由少以及多。又於多人多數處。加以長時。似於此處。宜當盡知。而返少分。亦不能知。不獨見佛智之難知。亦更見行文之巧妙。文中既曰。唯佛能知。舊註猶約藏通別。論不退意。謂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能知耶。經中以圓教菩薩。皆稱之曰佛耶。
△四申明能知唯佛。
又告舍利弗(至)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實相法中。若染污及不染污無知。悉皆不干。故曰無漏。亦非心口所能及。故絕思議。雖等覺亞聖。猶隔羅縠而窺故。曰甚深微妙。唯我及十方佛。乃具妙智。乃能知此。
△五結實勸信。
舍利弗當知(至)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
初引諸佛無異之語。先斷其疑。次於己所說。勸生大信。世尊下。正為顯有實說。謂我自鹿苑迄今。多是方便說法。未言真實。今在既久之後。要當為其顯發。此但許說。非正顯也。次二頌。申明不為說實之故。而特題出三乘之名告者。蓋靈山法會。眾海雲集。機宜頗夥。以此三輩。乃是正為故。於眾中指名告之。曰汝等三乘。須知一向所秉之教。皆非真實。以爾貪愛深厚。於界內法。處處染著。真實妙法。未敢遽說。故先以方便說法。引之且令出界。今既善根成熟。理合開顯。為說妙法。此正吹大法螺。改號之談。俾諸聞者。大生驚疑矣。
△二三請廣說顯佛乘唯一無餘三。初初請二止。二二請三止。三三請廣說。初二。初初請。二二止。初二。初長文。二偈文。初二。初經家敘疑。二身子陳請。
今初。
爾時大眾中有諸聞(至)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初舉已得小果之千二。次舉正求二乘之四眾。所以疑者。因聞久後要說真實。并斥昔說。俱是方便。遂疑何故。慇懃稱嘆方便。然方便無二。何以既斥復嘆耶。以權實雙融。非所能知。是以稱嘆。復緣執權為實者。故復斥方便。而實警其人也。
而作下疑實也。有所下疑權也。
佛說下。疑己所得也。一解脫即二乘同證之果法。義乃三乘教之所詮。我已如說而證。則我之所得。亦是佛之所證。同到涅槃。今忽斥為不解。故云不知是義所趣。殊弗諳。器皿中之空與大空。體雖是同。而淺深小大之別。安可同日語耶。
△二身子陳請。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至)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初陳己疑。今者下陳眾疑。惟願下請決也。
△二偈文二。初敘述前法。二陳疑啟請。
今初。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至)智慧甚微妙諸佛之所得。
△二陳疑啟請二。初陳疑。二啟請。初二。初眾疑。二己疑。
今初。
無漏諸羅漢(至)是事為云何願佛為解說。
△二己疑。
於諸聲聞眾(至)為是究竟法為是所行道。
為是究竟二句。約二義生疑。若是諸佛究竟之法。諸佛所證。諸佛之道。諸佛所行。我等或不能知。若是同一解脫。得到涅槃。廼如佛所說。而證得者。如何不知。我等所知。亦佛所示。而何云有所言說意趣難解。如前之歎。必有因緣。
△二啟請二。初身子獨請。二代眾普請。
今初。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為如實說。
口有二義。一以口屬佛。若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則此口屬佛。若以口飲法乳。咀嚼法味。則口屬身子矣。
△二代眾普請。
諸天龍神等(至)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上云示以三乘教。今補求佛諸菩薩。則知三乘同有疑矣。
△二二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至)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連以二止者。一恐執小故止。一恐疑大故止。
△二二請三止二。初二請。二三止。初二。初長文。二偈文。
今初。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至)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連聲唯願者。應二止也。釋徵中。以曾見佛。顯有宿福。以根猛利。顯其能信。堪為法器。
△二偈文。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惟說願勿慮是會無量眾有能敬信者。
△二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至)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諸增上慢者聞必不敬信。
疑與慢惑也。不敬信。因惑所造之業也。大坑即五無間。是業所感之苦果。應當護念此輩。
△三三請廣說二。初三請。二廣說。初二。初長文。二偈文。
今初。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至)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二偈文。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至)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
信為善根之首。依明了智慧。則易起歡喜。乃四悉之一。所以為生善滅惡。入理之階故。每云敬信及歡喜。
△二廣說三。初世尊許說。二大眾承旨。三如來正說。
今初。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至)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初是順許。汝已下。誡許也。說此下。揀許也。先明上慢退席。法不罕有。不令人退。前因此輩在座故三止。今將說故。以威德遣去。所以下。經家釋退去之故。即是顯不制止之故。若南山云。為進增慢之儔。則是顯法眾也。約亦曾聞許開顯。即結緣眾也。爾時下結許也。以枝葉振落。則貞幹堅實。樑棟之材得顯。故許以堪受大法。
△二大眾承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乃應聲之速也。
△三如來正說二。初長文。二頌文。初四。初歎法勸信先示佛語不虗。二牒前釋成略顯唯為一事。三廣明諸佛唯一佛乘。四揀偽敦信開除滅後。
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至)佛之所說言不虗妄。
先指出能詮諸法之全體。曰如是妙法。法即教法。而言妙者。以權實隱顯故。非下位所能思議。故如蓮之華實雙含。不可作同異見。故下以靈瑞現。喻說此法之時。能令人得記成佛。如優曇開。而輪王現舍利弗下。再諄勸者。以久聞權教。恐不能頓改故。
△二牒前釋成略顯唯為一事。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至)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初標難解。次釋徵言。非思量等者。正由唯佛與佛乃知。顯非爾等之思量所能。亦非教絕言默會也。所以下。由重徵。乃洞示本懷。見佛之出世。唯為一大事因緣也。大疏釋一大事因緣云。若約絕待。則非二非三。曰一。佛因佛果。曰大。因能感果。果能酬因。因果幹。能俱能令物解脫。曰事。次以二義。釋因緣二字。初將因緣。作所以釋。屬於如來。謂佛因此緣此。出現於世。二將因緣。屬於大事。則因親緣疎。因即正因。緣即緣因。又因即了因之所了。緣即生因之所生。因即佛種。必仗緣方啟。故佛出現。起斯佛種。是則大事二字。通因通果。因緣但語於因耳。
若不解我為大事出現。即不解我所說法。是故前於雙嘆後又止而不說也。次呼名自徵。復自釋也。知見即上智慧也。先約四義釋。次結無他事。四者初以開字。約理智性相二對。雙明開三顯一者。論云。開者無上義。謂一切眾生。本有無上菩提智果。即知見之相。本有無上涅槃理果。即知見之性。而皆墮在二乘污泥濁水之中。如來為欲開除能覆之惑障。使本有得清淨故。出現於世。二以示字約果法。單明會三歸一者。論云。示者同義。謂二乘等所有法身。與我法身。平等無異。今各證差別小果無人能示。如來為指示佛知見之性。大平等果故。出現於世。三以悟字約行法。單明攝三為一者。論云。悟者不知義。謂一切眾生。不知惑體本空。凡諸小行。皆可作一乘之因。感實報之智身。如來欲令眾生。自了知見之相。即報身故。出現於世。四以入字約教法。雙明廢三立一者。論云。入者因義。謂諸眾生。雖有能證之智。及所證之理。而未能顯。如來欲盪權乘之滯跡。依了義教。令入初地。以能證智。為菩提因。以所證理。為涅槃因。故出現於世。此上四節。雙約論文及大疏會釋也。然據大疏。唯廢立二字。局於教上。餘則通三。今文且約局義顯也。舍利下。先結釋。佛告下。復通結云。諸佛出世。別無他事。但為教化菩薩。此約人結果。法唯有一乘也。諸有下。結行法。攝三為一。舍利下。結教法。廢三立一。不結理者。影在前故。又四字中。唯約示悟。而該前後兩字。南山云。統降靈之本。致正指此文。
△三廣明諸佛唯一佛乘三。初通明三世開顯。二別明釋迦開顯。三釋明說權所以。
今初。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至)入佛之知見故。
初橫顯十方道同。次豎顯三世道同。舍利下。大疏云。開除惑障。顯示真理。令悟體空。證入真理。今文但略開義。以真理必先。由於除障故。文於三結處同有是法皆為一佛乘句。雖述昔之施權除障。而却為今之顯實。亦即點權為實意也。
△二別明釋迦開顯二。初開權。二顯實。
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復(至)方便力而為說法。
性即深心所著。習成於過去者。依此性。發起現前欲樂。而為能感。我則隨其性順其機。以種種緣。而權為說法。以漸導之。
△二顯實。
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亦與上點權即實之意相等。皆始令聞種種。終令得一乘也。一切種智者。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三釋明說權所以。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至)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言尚無及何況者。即約遮詮。直顯唯有一乘。亦非有所對待。然後言一也。舍利下。正出說三所以。因佛現身於五濁故。劫波云分別時節。濁即擾亂義。能使心性。失其澄湛。但劫無別體。唯依四濁增劇時。得名煩惱。以五鈍使為體。見以五利使為體。眾生。則攬見慢果報。不孝父母。不畏惡道。信受邪法也。壽短苦長命也。緣五濁障重。成就不善。使明利淨慧。不得現前。不堪作大法器。是故以善巧方便於無三處。而說有三乘。問。既於無三處。而說有三。寧不與華嚴唯說一乘義違耶。答。一乘妙法。權實雙融。法身大士。縱聞說三。更助實用。諸鈍根人。於說一時。縱有所聞。亦成己見耳。
△四揀偽敦信開除滅後三。初揀成真偽。二開除釋疑。三結顯唯一。
今初。
舍利弗若我弟子(至)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初約不順師法者。揀真。謂若果是弟子。未有知始說。而不知終者。汝雖自謂是我弟子。我何得認以為真。遂擯於法海之外。故連以三非遣之。以不順師法故。
又舍利下。約不肯增進者。成偽。謂若自謂已得無生。認此分段是最後身。捨此身即究竟涅槃。便置變易身。所有生死。於度外不復發心願求無上者。當知此輩。與未得言得者何異。此增上慢人。自應斥住我慢山中。與諸上慢。同成侶伴。此上二節。准古敦逼使信義釋也。
△二開除釋疑。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至)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上文約佛在世。不聞不信者。即成上慢。此下開除佛後。縱有不信者。可容不成上慢。以此法雖復流傳。而能解義人。實難得故。
若遇下。恐有疑云。佛滅後。解義人既難得。其得羅漢者。寧不永入滅耶。又寧不與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說違耶。釋云。世尊以利他成事智。為捨果縛之者。現變化淨土。為彼所依。亦於彼為現變化身。即於彼中。為說此法。令其決了唯一之旨。餘者。對我佛而言他佛也。准此會初退席者。諒亦不在彼土之外矣。
△三結顯唯一。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至)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先約己言。次約諸佛。以顯師子吼決定說也。
△二偈文二。初敘意。次舉頌。
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二舉頌三。初揀別偽流歎眾貞實。二正頌長文顯法唯一。三贊法流通信喜作佛。
今初。
比丘比丘尼(至)此眾無枝葉唯有諸貞實。
慢有七種。一單名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劣慢。七邪慢。文具五六。出家二眾。言增上者。謂未得上人法。未證上人理。便言已證已得。在家言我慢者。或恃種族及才能也。女智淺劣。易被邪僻所惑。雖聞正法。難於生信。戒有三種。一者律儀。通於聖凡定散。二者定共。通於聖凡。不屬散心。三者道共。通學無學。言有缺漏者。於律儀有失。如器缺。則易見。於定道有失。如器滲漏。則難見。即內起惡覺如玉含瑕。外動身口。如玉露玼。糟無合歡之味。糠乏充飢之實。取此喻彼。顯不堪受大法也。
唯有下。歎唯存貞實也。
△二正頌長文顯法唯一二。初頌牒釋。二頌廣明。
今初。
舍利弗善聽(至)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初六頌。頌開權諸佛所得。若權若實。並皆寂滅離言。非假方便。何能有說此能應也。眾生下。頌能感也。佛悉下。頌說法應機。先令得歡喜益也。或說下顯所說有種種也。修多羅云契經。然有通別之異通即聖教之都名。別即十二分中。直說法相者。今文指此。伽陀云孤起。本事說本昔世界事也。本生說本昔受生事也。未曾有佛現種種神力。眾生怪未曾有也。因緣若己若他。緣起事也。譬喻以比況顯法也。祇夜云重頌。重頌上直說修多羅也。優波提舍云論議。上皆隨宜所說也。又十二分教。皆通大小乘。今文且以四十年中。屬權小之九部言之故。曰隨順眾生說有云。小之九部。除十二中之方廣。自說。授記。大之九部。除十二中之因緣。譬喻。論議。乃一往之說也。我設下。頌開權。所以下。頌說大。所以有佛子下。正頌今日障除心淨。堪受大法也。又既許能聞一偈。成佛無疑。則前聞許開顯。後退席者。亦應有分矣。
△二廣明二。初通明諸佛以己釋成。二別明三世以己釋成。初二。初通明諸佛開顯。二以己釋成開顯。
今初。
十方佛土中(至)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初以七句。明施權說實。大疏釋無二無三云。若直望經意。但立一乘為真。趣舉二三。悉皆不許。不論小大。如說世中此人獨立。更無與比。非要別指張王二人。下句釋疑。假名雖無實義。若藉為引導之梯。亦所不廢。上明諸佛。亦唯一乘。諸佛下五句。更顯唯一事實。不以小乘濟度。佛自下。約諸佛自證。以釋一乘一事意。如來定慧雙游。深心契寂。利智貫達。以此二法。既莊嚴自所得之法身。復以所證。轉入教道。利他既自證大乘。若以小法。乃至化一人。則墮慳貪矣。殊為不可。是以凡能歸信者。我必以清淨三業應之。口無欺誑。不輕未學。意無貪嫉。不妒彼勝。故於十方。以無畏相嚴之身。為說一實相印。印定一切。唯一實相。所謂無相。同證無上至一之道。
△二以己釋成開顯四。初原始要終。二明五濁障重。三說小治障。四障除顯實。
今初。
舍利弗當知(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初引本所發之誓。次頌。且約一期得說。以明願滿。非括盡一切言滿也。
△二明五濁障重。
若我遇眾生(至)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初明隱實所以。諸佛心內眾生遭苦。眾生心內諸佛興悲。故得相遇。遇時本欲盡以佛道教之。其奈無智者。迷而不受。則雖遇如不遇耳。然無智乃五濁之源。故先揭之。次明五濁之相。夫自人壽八萬減至二萬。則入五濁矣。當本師降神時。壽已減至百歲。正值五濁。咸臻之際。是故經中。豎將五濁。分屬三世。以明眾生久被汩沒。誠為難度。文有三節。初用煩惱眾生二濁。以明過去。善本即智未修。善本則唯用識情。要知無智即為入濁之源。故眾生於五欲境。或憎或愛。咸生熱惱。即煩惱濁也。此屬惑道。復由境迷惑現。發動七支業行因緣。致令墮於三惡六趣。其能趣惡趣者眾生也。以身受遍諸苦。即眾生濁也。上約二濁。該惑業苦三於過去世。受胎下。二約命濁見濁。以明現在。謂於往昔。設有片善。感受人中胞胎微形。更緣業重福輕。於世世中。亦不能逃於命濁。但受命短苦長之報。即或發心。厭苦求脫。又復悞入邪見稠林。信受斷常等說。深著不捨。縱有正法在前。而由我慢充滿。聞亦不信。成闡提種。墮於見濁之內。於千下。三獨顯邪見過重。轉成劫濁。謂此邪見。不但障蔽現生。亦障未來。千萬生中。不聞佛名。正法之善。故曰難度。如此論濁。庶不與下文重疊矣。
△三說小治障。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特以障重。不堪說大法。故以諦緣之法。先為治障之方便。盡苦道即盡智也。
△四明障除顯實。
我雖說涅槃(至)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初直顯昔果非真。諸法下。釋非真義。謂諸法本來寂滅。無可取捨。若見有苦可捨。有滅可取。則乖一理齊平之旨矣。若佛子能依此旨行道。已未來成佛。其若返掌。方名真滅。特以小能治障。大教方興故。以方便開示三乘。然後說一。十方諸佛。咸遵此式。須知諸佛能詮之語。彼此皆同。其所說之法。亦惟有一。
△二別明三世以己釋成二。初別明三世開顯。二以己釋成開顯。初三。初明過去。二明未來。三明現在。初二。初頌諸佛開顯。二以方便助顯。
今初。
過去無數劫(至)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二以方便助顯二。初總明。二別明。
今初。
又諸大聖主(至)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異方便。且約事度言。助顯字即釋異義。以去開顯時遙故明異也。亦即影顯前開三顯一。乃正方便也。
問。人天因可以稱異。其前後為實所施之權。既均屬事度。何得抑前揚後耶。答。據終教的旨。凡咳唾拈示。既皆業識。即如來藏顯發第一義處。有何差別。今以善根成熟。近開顯之權。即攝入正方便中。其最初引令發心之權行。則名為異。以去開顯時甚遠故。
△二別明二。初以三乘助顯。二以人天助顯。
今初。
若有眾生類(至)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
此中止取能聞六度。一念之善。及見佛滅。一念善軟之心。不可約修六度深言。而如來即因此一念之微。或因一念之隨喜。藉此以為可教之基。即將之護之。令其不昧。漸漸推廣。從微之著。所謂助顯也。故異中之權。不得與最後所開之權平看。便該至通別二教。
於佛滅。能發一念之善輭。不被強擴難調之煩惱所制者。亦為將護至成熟位。必為開顯。俱已成佛。
△二以人天助顯二。初約緣因顯實二約了因顯實。初十。初志心起塔。
諸佛滅度已(至)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餘謂能於舍利塔前。一興供養。當獲千返生天之報。況造塔者。自然蒙報。遐劫之後。所有餘福。漸當開顯。
△二戲沙作塔。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於塵勞中。雖是戲沙為塔。亦如鑿石火發。而燎原烈𦦨。何甞離此一星之外。據此則知上文六度皆約最初傚法一念言。更有深意。是故經中。前言志心。後言戲心。下皆倣此。
△三志心造像。
若人為佛故(至)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造像功德。經明十一種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三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金色。五者豐饒珍玩。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為王。八者作金輪王。九者生梵天住壽一劫。十者不墮惡道。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三寶。又云。若人臨終發心造像。乃至如麥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據此言。報雖不唯在天乘。今文且約天說。
△四戲心畵佛。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筆或以指爪甲而畵作佛像。
五結成顯實。
如是諸人等(至)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
亦但以己昔被開顯之法門。而度多眾也。
△六約諸塵供養。
若人於塔廟(至)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七散心獻供。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畵像漸見無數佛。
△八明身業禮敬。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
△九結兩番大益。
以此供養像(至)入無餘涅槃如薪盡火滅。
△十明隨口稱敬。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南無或云那謨。或云南摩。皆梵音楚夏也。此翻歸命。或云度我。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稱南無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
△二約了因顯實。
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於過去佛法中。但得一聞此法。即成了因智種。為開顯之基矣。宗鏡云。如世井泉。以海為體。若人飲者。皆得海味。一體無異。但隨業力。而得鹹味。具信人聞。便得如來法身。大悲智味。闡提之人。無所堪任。然如來智。亦作生因。如泥蛤生天。廐象悛惡是也。
△二明未來。
未來諸世尊(至)於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說。
初明友便說法。
一切下。引權入實。
諸佛下。明本願。
未來下。正明說一。諸佛下。釋說一所以。大疏云。以唯一性。故說一乘。此一性者。即以能證之智。遍知色心等法。從本已來。性相寂滅。於自他共非即非離。湛然常住。有來即無。非推之使無。故曰常無性。則常無性。即所證之理耳。此無性理。即是中道成佛種子。亦即正因佛性。是了因之所了者。緣即緣因佛性。是生因之所生者。體即六度萬行。以此智教之緣起彼正因。令得佛果。上約因種種釋。若約果種釋種性。關中云。佛報唯佛。其理不差。即性義也。說法度人。類皆相似。此種義也。果之種性。從真理生。故云從緣起。意云。佛緣理生。理既無二。是故說一乘。所謂證理成佛。稱理說一也。是法下。重釋上偈也。謂是法即前所知之法。所以常無性者。由住真如正位。世法即如。故皆常住。謂因乖常理。成三界無常。若解無常之實。即無常而成常矣。則常與無常。二理不偏。故涅槃經。況之二鳥。今於道場。證知一切世間。無常即真常理。猶懸鏡高堂萬像斯鑑。二而不二。不可言宣。以方便力。假以言說。一尚假說。焉有二三。
△三明現在。
天人所供養(至)譬喻亦言辭隨應方便說。
真如一心。本來寂滅。非輪迴生死之滅。亦非對治之滅。故稱第一。於一心寂滅。無可說處。以方便力作種種說。
△二約以己釋成四。初以二偈標起。二觀機起悲。三應機說法。四正捨方便。
今我亦如是(至)方便說諸法皆令得歡喜。
台家指此二偈。為下說譬之本。私謂。下喻不過將上法說畵出一圖。與之重為比明而已。何必剋指亦如是等者。正以己釋成。三世諸佛開顯之道。皆同也。
△二觀機運悲。
舍利弗當知(至)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法性土中。佛眼圓鑒羣機。普應萬有。茲為一類漸機。應以先權後實法門攝受。乃脫御現身於五濁。須知。此下橫論五濁。正申明上劫濁亂時。眾生垢重之相。顯是五濁同集之時。致令障重執深。與世尊悲願。更相關涉。是以驚入火宅。
六道為無福慧者行處。眾生濁也。
險道中易於數數喪身失命者。命濁也。
外被欲塵所蒙。內以貪愛自蔽而墮。正如𤛆牛因愛尾之被害。此煩惱濁也。
唯佛始能破濁。既不求佛。則墮於劫濁矣。
深入邪見。既被見濁所蔽。縱有甘露。亦不肯飲。是以苦楚相連。無復能出。惡人惡法。惡時惡世同集。正眾生垢重。劫濁攪亂之際。安能不起大悲。而為拔濟。
△三應機說法四。初念自所得法。二念諸佛用權。三明諸佛現贊。四明敬順佛教。初四。初明所得微妙。二明所化根鈍。三明釋梵請法。四明無機息化。
今初。
我始坐道場(至)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道場在摩竭提國西南。去泥連河不遠。佛初在此。修治得道。故云道場。始者約時而明。若約佛赴機。無時不始。機若無感。則無有始。又登地聖人。恒見常說一味之經。唯見有始。而無終窮。就佛而言。無始不始。若約方便。皆從一乘印中。現差別相也。坐道場者。古今情亡。心無初相。名之曰始。無身現身。無住而住名坐。即無念而照。見心常住。名坐道場。此約終實義言也。始教則以八相示成名化。四智創圓名報。為坐道場。小中則以三十四心斷結。五分法身初圓。以丈六身。於木樹下。名坐道場。約頓則無成無不成。譬如世界。乃有成壞。而虗空則無增減。若約圓者。則以十佛法界之身雲。遍因陀羅網無盡之時處。念念初初。為物而現。攝三世間。主伴具足。名坐道場。今指未開顯前事。何約小說。餘四因便故來。觀樹者。感在樹下坐。得成佛道之恩故觀察。經行者。念地德故。皆欲賽澤意也。於三七下。通考諸經。如普曜密跡二經。皆云。於第二日說三乘。四分律六七。興顯經七七。五分律八七。智論五十箇七日。十二遊經一年。時既不定。說亦不同。皆隨機宜。以致見聞有異也。今云三七者。如因果經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微妙。無能受者。二七思惟眾生上中下根。三七思惟誰應先聞佛法。獨彼經與今說稍合。但據今之思惟。耑以法大機小為言。故欲涅槃。須知言思惟者。俱是循機所見。如來已離覺觀故。現量緣境故。是五濁中所見故。
△二明所化根鈍。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三明釋梵請法。
爾時諸梵王(至)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凡佛出世。皆有梵王請法程規。
△四明無機息化。
我即自思惟(至)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滅雖無益。而校因說有損差勝。故曰寧不說而入滅也。
△二念諸佛用權。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仍念過去佛。既用方便漸誘。不忍頓捨。我又何不取法。大凡諸佛。為一類漸機。雖同用先權後實法門攝受其所被機。仍有難度易化者。以所出現之時。有不同故。且如今賢劫千佛之首拘樓孫如來。出於人壽五萬歲時。拘那含四萬歲。迦葉二萬。縱皆先權後實。特緣時勝機勝。皆為易化。本師應在人壽一萬時出現。特緣無機可度。是以下延人壽減至百歲。乃為降靈。雖有可度。奈眾生色心俱劣。更被五濁同時敦逼。故諸眾生。洵為難度。縱法諸佛。更須曲濟。
△三諸佛現贊。
作是思惟時(至)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由方便體同。感應相宜故。蒙現贊言。第一者。緣現身五濁。曲濟慈悲。化所難化。故據大論。稱釋迦文尼。則文字乃牟字之楚夏也。
△四敬順佛教。
舍利弗當知(至)生死苦永盡我常如是說。
聞贊而稱南無佛者。答以敬順意也。
思惟下。明順機設化。波羅奈。中印土境。乃河名也。去河不遠。造立王城。或翻江繞城。而國亦因此得名。又古世曾豢鹿於此。故又名鹿苑。三七後。即趣此說法。分明隱略菩提場一段事。顯聲聞未曾見聞華嚴來。故下天人亦祇舉二種法輪。如來於下文。亦祇舉宅內許三。出宅與一之喻。
諸法下。正明設化。諸法森然在目。似可敷陳。而由當體即是寂滅實相。胡可言宣。雖不可言。然亦不著無言。故以方便。先為五人。趣波羅奈。一夏調根。初為陳如。說四諦得道。次為頞䟦提。說布施生天福樂。二人同時證果。三為迦葉拘利二人。亦如前說。皆得聖果。是為三番度五比丘。今為夙緣所追。故先得度。
是名下。明三寶之名初現。輪有運轉摧碾二義。佛今轉自心中法。入於他心。摧其煩惱。轉凡成聖。故名轉法輪也復緣弟子受行。煩惱斷處。涅槃名生。則以能說者名佛。所說者名法。依法得果者。名羅漢僧伽。於是小乘三寶之名。初現世間。
從久下。釋疑云。此輩所以初聞即能得果者。以我從久遠。鑒其樂小。乃為贊小。故今一聞得稱本習。即能速證。然久遠義。亦密含化城壽量矣。
△四正捨方便二。初明機宜叩聖。二明正捨方便。
今初。
舍利弗當知(至)為說佛慧故今正是其時。
今於未開解前。突指三乘。為佛子者。直據正因言也。言志求者。應約二種人言。一約二乘雖於往昔退大。而願珠未失。今至成熟位中。言志求也。一約權教大乘。於出界後。不見果法。故言志求。皆索果意也。咸以敬心來。即指說無量義經時也。言曾聞者。此又指有夙緣矣。然索果由於機發。應有四句如舊注。
我即下。正明障除機發。應三請之索起嘉運。為說佛慧也。是其時者。謂有障已除。而大機已發者。亦有障雖未除。而大機已熟者。況復小智已出。唯有利益矣。
△二明正捨方便。
舍利弗當知(至)我今亦如是說無分別法。
言喜者。枝葉已去。唯有貞實。故可直捨方便。但說無上。則薝蔔林中。不聞餘香矣。於菩薩中。此約一因會三果歸一果也。捨方便。乃約教明廢三立一也。文殊前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當為除斷。今聞三世諸佛。唯以平等佛慧說法。彼諸權乘菩薩。定性二乘。及無性闡提。捨不成佛之疑矣。千二羅漢。一向自謂涅槃。無所堪任。今聞皆當作佛之言。正昔所未聞。而今始聞也。菩薩除疑。羅漢作佛各說一邊也。
如三下。順上總結以己釋成之意。
△三贊法流通信喜作佛。
諸佛興出世(至)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初明佛難值。懸遠者。且無論過無量劫。空過無佛即如今賢劫第三迦葉如來。於人壽減至二萬時。乃出現。此後過百年。減一歲。過百減一。如此減至百歲時。始逢我釋尊出世。其間所經歲月。安可計筭。故云懸遠。文總在重顯難。而意重能聽之人難得。故引喻釋成。能以一言贊善者。便如供養三世佛。猶過靈瑞現之希有。今得手捧目觀口誦心惟之人。倘不生難遭想。其辜己靈多矣。
汝等下。勸當因人信法。
汝等下。勸當因法知要。
以五下。揀非器不求併記。不信人墮苦。
有慚下。勸若得法器。應當廣贊。
舍利下。先為當機敦信於權。唯習學人。能知如來方便說法。
汝等下。普對三乘。令其回視在昔之方便。再覩今日之說實。既於權實無疑。應當自知作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