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園遺編
戒體章
熈寧三年。後安居日。釋元照於南山祖師羯磨疏錄出戒體章。𮨇先賢後進。議論遞作。得失互見故。直敘大略云。
夫戒體者。律部之樞要。持犯之基本。返流之源始。發行之先導。但由諸教沈隱。道理淵邃。是以九代傳教。間出英賢。雖各逞異途。而未聞旨決。逮于有唐。獨我祖師。窮幽盡性。反覆前古。貶黜浮偽。剖判宗旨。斟酌義理。鼎示三宗。誠所謂會一化之教源。發羣迷之慧日者也。然而聖師既往。文存理隱。故使任意私說殆六七家。各謂指南。寧知所適。既無是處。不益後來。例皆不引。此時子隆亦出章門。言依業疏三宗出體。甞考始末。得在破他。失於自解。今須破者。由名字相濫。諸宗義學。所惑當時故。略責四過。使是非區別。一大小混濫。二圓義偏乖。三妄分兩體。四輙隱聖文。初.大小混濫者。彼謂四分假宗種子為體(增暉亦然。但取種子上功能為別)。且種子者。尚非經論權淺所談。何況小乘律部耶。又。若謂假宗體是種子者。非色非心。又是何物耶。又。假宗既言種子。後立圓教。戒體何為耶。如此妄言。顛亂教旨。不可輕恕。二圓義偏乖者。圓者。融通貫攝。非異非偏義也。彼說圓教戒體。乃云。因作業種。熏本藏識。永為種子。此即戒體。不同假宗。外立種子也(假宗何曾言種子為體。又種子唯一。何言不同)。既曰不同。何名圓義。又云。自淺至深。三宗迭廢。既容相廢。可謂圓乎。今釋圓義。與彼天別。如下可見。三妄分兩體者。彼將圓教中文。自意強分作.無作二體。其妄又甚。且圓不分者。由融會假實。指破前二。即前之體是圓之體。故不可別分。彼不知此意。故多妄說。又自知不曉。乃云。然此戒體亦多議論。可以意通。不煩敘矣。用語驗心。心亦可見。四輙隱聖文者。祖師疏文之立宗詮體。文義廢立。靡不周備。而彼竊疏名目。少參自語。題為己立。匿聖之咎。何可勝言。其間妄說更多。且略提小耳。嗟呼。時變人浮。勤名惰學。欲其發暉教宗。規範來裔。百代無古者。吾不得見也。故使祖師遺訓。戒體極談。幾于熄矣。猶賴垂文不墜。明若星日。貞如金玉。故幸得而聞也。是以專依疏本錄出別行。猶痛未詳故。略言其大要。初.多宗。作.無作體二。俱是名可知。二成宗。作戒色心為體。亦可知。無作以非色非心為體者。然非色非心止是攝法之聚名。實非體狀。遂令歷世妄說非一。今依疏文。即名考體。直是密談善種。但以小宗未即徑示。故外立名非色非心也。故疏云。考其業體。本由心生。還熏本心。有能有用。乃至云不知何目。強號非二。細詳此文。未即言善種。而曰熏心有用。密談之意。灼然可見。應知此即考出非色非心之體耳。子隆不知。便言四分種子為體。紊亂宗緒。深為不可。
問。此既密談。顯在何處。
答。如下圓教。豈非顯也。
問。有人言四分戒體探入大乘。其義何耶。
答。教宗既曰分通談體。何名探入。故知非也。三圓教者。略分四段。初.明圓義。謂融會前宗。的指實義。前宗兩體。即善種子(攬本從末)。此善種子。即前二體(攝末歸本)。是則約此圓談。任名無在。故疏云。於此一法。三宗分別。故知分別有三。體實不二。餘如下說。
問。若言體唯是一。分別有三者。則前二宗中但有虗名。竟無實體耶。
答。宗雖各計。體豈乖殊。由彼謂異。強搆他名。應知多宗計種為色。成宗計種為非色心。但後圓教指出前二耳。故疏云。愚人謂異。就之起著等。更以喻陳。如世美玉。或人無知。謂玉為石。或名非石。未能顯體。後人得實。指破前二。若無玉體。何有不識。喻今三宗相似法也。二正名者。已往諸師。或名思種。或名熏種。然思熏屬作。種是無作。今召無作。何得相濫。或名種子者。種通善惡。是亦不然。今正此名。善種為體。故疏云。成善種子。此戒體也(言善則簡惡。不言思熏則無濫也)。
問。何因緣故名為善種。
答。善則是法體。種是譬喻。謂塵沙戒法納本藏識。續起隨行。行能牽來果。猶如穀子投入田中。芽生苗長。結實成穗。相對無差。故得名也。三大小同異者。
問。此與菩薩戒體為同.為異。
答。體同緣異。言緣異者。大則三歸.四弘.請師.問遮.三番羯磨.諸餘法式。與今小宗兩途逈別。言體同者。以緣為旁助。心是正因。緣疎因親。體從因發。前既心發上品。故知今體即大乘。故涅槃中白四所受持。息世譏嫌。與性重無別。即同此意。
若爾。經論所說菩薩戒。心性為體。此則善種。何言體同。
答。彼經論中自分二體。一當體體。即是戒體。與今善種不殊。二所依體。如上所引。心性是也。然則心性但是戒體所依。實非戒體。故今不立也。
問。體若同者。持犯立懺諸餘行相。如何分別。
答。體雖約圓。行必依受。既受從當教。故行相無差。如疏云。出家菩薩形位同諸聲聞。又。釋迦佛無菩薩僧。諸大菩薩入聲聞僧。依夏次第。即其意也。
若爾。持犯既依教限。出體何必約圓。
答。體既多途。故須圓會。律儀不異。故得就宗。又。依教奉持。則受隨相應。約圓開解。使域心於處。既開顯大解。依小律儀即成大行。豈須棄捨。方曰大乎。故疏云。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等。深有意旨。不能繁述。
問。此與天台圓教。為同為異。
答。理同說異。何名理同。以下疏中。引法華文。用法華意。立此圓體。但彼教統攝。此局一事。將此入彼。即彼玅行之中戒聖行也。何名說異。今此為明戒體。直取佛意。融前二宗。自得此談。非謂取彼。但名相濫。是故異也。四立圓教本意者。多.成談體。并諸論師。各據教限。互計不同。考實求深。終非了義。然大聖示迹。專為一事。出家所懷。唯脩出離。若不了斯戒體。縱令持護瑩若明珠。不免輪迴。還沒生死。事既深大。是以吾祖大師。推佛本懷。窮出家意。跨入大乘位。立此圓教。直顯實體。極接時機。欲使懷道者。識知本體。發起大行。不論凡小。徑蹈大途。大慈深祕。於茲見矣。故下疏中。廣有勉勵。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三聚戒。展轉修顯。果獲三佛等。又云。今識前緣。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矣。又云。何得不思。致虧發足。廣如下說。上來括下大要。序冠于首。俾智者觀序。則文無壅滯矣。存道同志。深須留意。誠謂出世要術。修行徑道。平生大事。此何自輕。自非吾祖聖智。誰能顯彰。而況祖師舉唱之後。漸流于今。滅絕斯致。故使學戒律者。罔然無所適。甚可悲痛。是則隳摧昔妄。重揚聖言。實用益於後來。匪規名於當世。知吾祖之道者。或一二人。則其心有所寄也。深願勇志研精。同謀荷贊。極深聖意。勿妄宣傳。
戒體章(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