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疏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疏卷上
法。於是下文則云: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云云可也。謂圓成實性,離有無也,何有二性哉?以彼妄想分別,乃有無二性,是為建立有無二性也。以建立之故,乃見種種虗妄,現於清淨聖境之中。
因此下文说:那些妄想的自性,建立了两种自性等等。所谓圆成实性,是超越有和无的,哪里会有二性呢?正因为妄想分别,才有了有和无二性,这就是建立有和无二性。由于这种建立,才使得种种虚妄现象显现于清净圣境之中。
○辯頌之一。
辩论颂之一。
○平箋。妄想一性,能生緣起、圓成二性。何以故?妄想迷相,是緣起性。妄想覺相,是圓成性。依之而言,若即妄想種種現相善觀察,即清淨境界。
平笺。妄想本是一性,能生出缘起与圆成二性。为什么呢?妄想迷失于相,便是缘起性;妄想觉悟于相,便是圆成性。依此而言,若能就妄想的种种显现之相善加观察,便是清净境界。
妄想如𦘕色。
妄想如同画出的颜色。
妄想如畫,所謂意匠經營,然後𦘕出。
緣起。
非究竟。問:上以梵王為天乘也,今此及字似分二種。答:梵王者是外道所宗,今以梵乘為人乘也。而此三乘與諸經異,束分五乘為三乘也。初句人天兩乘,次二句是三乘。曰:餘乘且隨佛如來乘,何非究竟?曰:二乘對,故曰人天兩乘。諸宗取舍不一,或不立乘,今何取乎?曰:此經旨趣外道二乘諸名相法,說為真如,豈人天乘之取舍乎?
○智箋成作,五乘合說成作之智。
若彼心滅盡, 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
我說為一乘。
正頌。
○平箋。乘法、乘人及建立相,三法無有,是即名為楞伽一乘。問:彼心滅盡,無乘建立,似乎相重。答:心滅因中,無建果上。
引導眾生故, 分別說諸乘。
簡頌。
○平箋。如來分說三五諸乘,引導眾生,權說建立。大凡一乘乃有三種:一、寂靜一乘;二、三乘一乘;三、三無一乘如來境界。問:法華一乘,三中當何?答:三乘一乘。曰:彼經中云: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今偈所謂引導眾生,分說諸乘,意義相同。於一佛乘是如來境,今何却云菩薩境耶?曰:圓機所被,何非佛乘?今此經說外道二乘,妄想皆是。然建立及有心轉故,自成階耳。彼經所謂大白牛車,豈非建立?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乘至二法,豈非心轉?當知乘外別有道場。若有道場,乘為途中,彼白牛車豈非途乘?此經不爾,乘及乘者,并建立法,三種共無。三無之所,非道場。何故我今言彼一乘者,途路一乘,菩薩乘也;此一乘者,道場一乘,如來乘也?曰:然何彼經云一佛乘?曰:彼一佛乘,此經所謂佛如來乘。而佛微旨至乎下句,乃有非究竟言,是以彼之三乘一乘,非本一乘。又菩薩乘混佛
愚而又味著醉倒,於三昧之樂安於無漏,皆非究竟。雖亦不退復作凡夫,然以得諸三昧如長壽天,乃至長劫而不覺悟如昏醉人。
酒消然後覺, 彼覺法亦然, 得佛無上身。
喻頌。
○平箋。沈酒醉人,酒力消後,有覺悟也。二乘亦然。三昧樂酒,長時昏醉,經八萬劫,必得覺悟,出定回心,漸得佛身。
○智箋圓鏡。酒消得覺,成如來身,即是佛地鏡智像相。
楞伽阿䟦多羅寶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