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念安般經
南傳念安般經
译者说明:中文的《安般守意经》是东汉安世高翻译的。东晋的道安和尚在整理佛经目录时提到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小安般经》,一种是《大安般经》,各有一卷。现在保存下来的藏经中有《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分为上下两卷,标明是安世高翻译的,应该就是《大安般经》。这部经书的内容和陈会的注解混在一起,经文和注解没有分开,已经不是安世高当初翻译的原本了。
安般(ānāpāna),通常翻译为呼吸,是十念之一。进入佛法有两种甘露门,一是不净观,二是持息念。在我国六朝时期的禅法中,持息念最为重要。安世高翻译的《十二门经》重在解析色与形,而他翻译的《安般守意经》则着重揭示禅数的奥秘。后者尤其重要,跟随学习的人众多,如南阳的韩林、颍川的皮业、会稽的陈慧,都特别精进不懈。到了三国时期,康僧会帮助陈慧作注解,大约同时,僧人严佛调撰写了《沙门十慧经》,这也是阐述安般禅法的后续之作。六朝时期的定学称为禅数,数就是安般守意六事之一。梁代慧皎在序言中说,习禅从世高到玄高,始终不离数息随息,往返穷究还净,由此可见当时念安般的重要性。
本篇译文出自巴利文《中阿含经》第一百一十八篇,题为《念安般经》。根据经文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开头是缘起,中间是佛陀开示,最后是总结。佛陀开示又分三部分:一是赞叹僧团,二是安般念的核心内容,三是详细解释核心内容。详细解释部分包含四个层次:第一是修习安般念,第二是修习四念处,第三是修习七觉支,第四是修习智慧解脱。
其中修习安般念这一段是全篇关键,真可谓是文字简练却贯通众多经典。南传锡兰各典籍谈到安般念时都以本文为依据,北传至我国的诸多相关论述也由此发展而来。如《杂阿含经》第二十九卷、《大毗婆沙论》第二十六卷都引用了此文。这就是《修行道地经》所说的十六特胜,也是《达磨多罗禅经》所说的十六行。即便是安世高所译经典中所谓的十六胜,其内容也与本文大同小异。这或许是因为上座部禅法的根本要义原本承自佛陀亲说,所以成为各派共同遵循的准则。
本文值得研读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安般守意经》说四种法和六妙门,旧译《解脱道论》中解释安般念的段落即是本经十六特胜段的详细解说,也提到四事。而巴利文《清净道论》解释本段时提出八事之说(详见下表):
四法:数息、相随、止、观 六妙门:数息、相随、止、观、还、净 四事:数息、随逐、安置(即止)、随观(即观) 八事:数息、相随、触、安置、随观、还、净、遍虑
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的教义大体上是相通的,这是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这部经既然这么重要,自然需要仔细研究它的详细解释。除了翻译经文之外,我特意采用《解脱道论》的内容作为注释。这样做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解脱道论》对这部经的解说已经很详尽;第二是这部论属于南传体系,遵循它能展现南方上座部佛法的本来面貌;第三是《解脱道论》现存汉译本所依据的原文已有出入,加上翻译水平欠佳,错误不少。现在通过对照校勘,可以看出整理古籍确实是当今迫切的工作——这也正是支那内学院编纂《藏要》、研究经典所展现的远见卓识。
我亲耳听到佛这样说: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鹿母讲堂,当时有许多德高望重的长老比丘和弟子们随行在场。其中有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大迦叶尊者、迦旃延尊者、柯底他尊者、迦毗那尊者、纯陀尊者、阿耨达尊者、阿难尊者,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长老和弟子们也都在一起。
那时,寺院里资历深的比丘们正在教导新出家的弟子。有的老比丘指导十位新人,有的指导二十位,有的指导三十位,甚至还有指导四十位的。这些新出家的比丘经过前辈的悉心教导,每天都在修行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就在那时,正是望日布萨的时分,夏坐结束的时节,月圆之夜。世尊在比丘僧众的围绕中,露天而坐。
世尊环视着安静的僧众,对他们说:“各位比丘,我对这条修行之路坚信不疑。各位比丘,我的内心对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各位比丘,你们也要以最大的努力去坚持修行,要相信尚未相信的真理,获得尚未获得的觉悟,如实认清虚妄的本质。我将在四月十五日那天,再次来到舍卫城。”
村里的比丘们听说这件事后,都按时赶到舍卫城拜见世尊。于是各位资深的长老比丘开始指导新出家的比丘——有的指导十人,有的指导二十人,有的指导三十人,甚至有的指导四十人。新出家的比丘们经过长老们的悉心教导,修行功夫都日渐增长,各自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那天正是望日斋戒的时候,四月十五月圆之夜。世尊在比丘僧团的围绕中,露天安坐着。
世尊环视着安静肃穆的比丘僧团,开口说道:“各位比丘,这个团体不谈论闲杂琐事。各位比丘,这个团体不说浮华言语,都在精进修行追求觉悟。各位比丘,这样的僧团、这样的集体应当受人敬重,应当接受供养,应当获得礼敬,确实是世间最殊胜的福德良田。各位比丘,对这个僧团、这个集体哪怕只是微小的布施,都能获得巨大福报;若是丰厚布施,福报更是不可限量。各位比丘,这样的僧团、这样的集体,是世人难以遇见却都渴望亲见的。各位比丘,这样的僧团、这样的集体,哪怕远方的人听闻其名声,也会不辞辛劳前来求学。各位比丘,这个僧团、这个集体就是如此殊胜。”
各位比丘们,这个僧团中的比丘们,有些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烦恼彻底断尽,清净圆满。他们完成了该修的修行,放下了重担,达到了究竟的善果。所有的束缚都已断除,拥有完全正确的智慧,得到了最终解脱——这样的比丘就在这个僧团中。
各位比丘们,这个僧团中的比丘们,有些已经断除了欲界的五种束缚,成为超越人间的圣者。他们将在那个境界中达到完全寂静,永远不会再退转回这个世间——这样的比丘就在这个僧团中。
各位比丘们,这个僧团中的比丘们,有些已经断除了三种根本束缚,大大减轻了贪欲、嗔恨和愚痴。他们只需要再投生一次就能获得解脱——这样的比丘就在这个僧团中。
各位比丘们,这个僧团中的比丘们,有些已经断除了三种束缚,证得不还果位,永远不会退转,必定走向觉悟——这样的比丘就在这个僧团中。
各位比丘们,这个僧团中的比丘们,有些在持续修行四念处,持续修行四正断,持续修行四神足,持续修行五根,持续修行五力,持续修行七觉支,持续修行八圣道,持续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持续修行不净观,乃至持续修习无常想定——这样修行的比丘就在这个僧团中。
各位比丘们,这个僧团中的比丘们,有些在持续修行安般念——这样修行的比丘就在这个僧团中。
按照前面所说的广泛展开讲述安般念的由来。根据《大毗婆沙论》第二十六卷引用的十六特胜法门,这个法门出自契经,很可能就是本经在北传系统中的版本。不过两者记载的缘起事实差异很大:这里说得极其简略,那边却描述得非常详尽。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演变发展的关系,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佛经原文里有很多重复的句子,这是经文原本的风格,翻译时大多保留原样。从前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提出"五失本"的原则,主张删减繁琐重复的内容,但现在翻译大多保持原来的样子,为的是保存经典的真实面貌。
各位比丘们,修习安般念呼吸法门,持续不断地实践,会带来巨大的益处和殊胜的功德。通过持续修习安般念,能够圆满成就四念处的修行;在四念处修行圆满的基础上,又能达成七觉支的圆满;借着七觉支的圆满修持,最终能实现以智慧获得彻底解脱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详细解释这段经文。
《解脱道论》中记载的这段文字略有不同,原文说:如果有人修行观呼吸法门,就能达到内心宁静、境界殊胜美妙、德行庄严、心境安适自在的境界。通过持续修习,能消除种种恶念与不良习性,让身体保持精进不懈怠,眼神清明不涣散,身体安稳不躁动,内心坚定不散乱。由此圆满培养四念处的觉知,圆满开展七种觉悟要素,最终达到究竟解脱。这是世尊所赞叹的修行方法,是圣者安住的境界,是清净梵行的归宿,也是如来证悟的所在。
各位比丘,怎样修习安般念,怎样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巨大的功德和殊胜的果报呢?
各位比丘们,当有比丘前往林中、树下或安静的场所,盘腿端坐,保持身体正直,将心念专注在当下。
按照《解脱道论》的解释,修行者应当把心念专注在鼻尖或嘴唇周围,因为这里是呼吸进出的地方。禅修者安稳地将意念放在这个位置,通过鼻端和嘴唇感受呼吸的接触,清楚地觉知气息的吸入与呼出。在气息进入时保持觉知,在气息出来时也保持觉知,但不对呼吸的进出产生刻意的分别。
就像木匠锯木头时,不会刻意去想锯子来回的动作,只是专注于锯子接触木头的触感。同样的,禅修者在观察呼吸时,也不刻意分别呼吸的进出,只是通过鼻端与嘴唇的接触,保持清明地觉知每一个当下的呼吸。
吸气时清楚知道在吸气,呼气时清楚知道在呼气。
清淨道論把Assassati解釋為呼氣,Passassati解釋為吸氣,所以順序是呼氣在前、吸氣在後。但解脫道論的說法正好相反,是吸氣在前、呼氣在後。這裡暫時依照巴利文的清淨道論為準。
按照《解脱道论》所说:要清楚觉察吸气,清楚觉察呼气。如果打坐的人在呼吸时过分关注内外分别,心就会散乱;心一散乱,身心就会松懈动摇,这是需要避免的问题。
呼吸或长或短时,都不该刻意控制。若强行调节长短呼吸,身心都会疲惫躁动,这也是需要避免的。因为呼吸形态千变万化,不应执着某种状态。若固执坚持,心就会攀缘其他事物;心一散乱,身心懈怠动摇的过失就会无穷无尽。要知道呼吸带来的感受无边无际,只要保持觉知,心就不会散乱。
心念迟钝或急躁时,都不该勉强用功。强行对治迟钝会导致昏沉,过度对抗急躁又会引发躁动。打坐者若陷入昏沉或躁动,身心必然失去平衡,这是必须警惕的过失。
修行者通过净化九种细微烦恼,保持清醒觉知呼吸,就会显现"相"。这个"相"如同棉絮拂过肌肤的触感,又似凉风轻抚的舒适,是呼吸气流经过鼻唇时的流动感(不具具体形态),这就称为"相"。
当修行者持续专注这个相,它会从鼻端延伸到眉间、额头,逐渐遍布头部,最终充盈全身产生轻安快乐,这称为"具足"。
有些修行者初期会见到异常现象:烟雾、迷雾、金屑、针刺感、蚁行感,或各种光影。若心不清明,对这些幻相产生执着就会陷入颠倒,失去对呼吸的觉知。明智的修行者不理会这些幻相,只保持呼吸觉知,异常现象自然消失。
这样的修行者获得微妙的相后,以不放逸心持续觉知呼吸,就能自在运用这个相。随着功夫深入,依次生起意愿、欢喜、平静。当心不散乱时,各种障碍消退,禅定要素自然显现,最终证得超越四禅的寂静境界(具体如前文所述)。
前辈祖师提出四种安般念修法:数息、随逐、安置、随观。
数息法:初学者从呼气开始数到十(或从一数到五),超过即重新计数,直到心意专注不需计数,始终安住于呼吸觉知。
随逐法:放下计数后,以连续觉知跟踪呼吸全过程。
安置法:将注意力安放在鼻端或嘴唇等呼吸触及处,持续感知气流动态。
随观法:熟练感知触相后,进一步观察由此产生的喜、乐等感受现象。
数息为平息杂念获得专注,随逐为消除粗重分别保持觉知连续,安置为对治散乱建立稳定觉知,随观为掌握本质认知更高真理。
当他长长地呼气时,清楚地知道"我正在长长地呼气";当他长长地吸气时,清楚地知道"我正在长长地吸气";当他短短地呼气时,清楚地知道"我正在短短地呼气";当他短短地吸气时,清楚地知道"我正在短短地吸气"。
按照解脱道的解释,长短呼吸的规律不太容易把握。可能经文有遗漏之处,《清净道论》这样解释:就像大象和蛇,它们天生行动缓慢绵长,呼吸也跟着悠长均匀,这叫长呼吸。而狗和兔子天生动作急促短快,呼吸也跟着短促急促,这就叫短呼吸。
呼气的时候,清清楚楚觉察到整个身体的状态,这样用功修行;吸气的时候,也清清楚楚觉察到整个身体的状态,这样用功修行。
按照《解脱道论》的说法:修行者通过觉察呼吸来了解整个身心,这是通过两种禅修方式来认知整体,以清晰明了的智慧去体察,并且通过具体实践来达成。
有人问:怎样才算是不糊涂地认知整个身心呢? 回答:当修行者修习安般念定时,身心充满喜悦轻安的觉受,这种喜乐遍满全身时,就能清晰明了地认知整个身心。
又问:如何通过具体实践来认知整个身心? 回答:呼吸所依托的是这个物质身体(色身),而呼吸这个现象本身属于心理活动(名身)。物质身体和心理活动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整个身心”。修行者这样观察时就会明白:虽然存在这个身心现象,但其中并没有永恒不变的“我”,也没有独立存在的生命主体。
这部论典进一步说明:所谓修行实践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戒律的完善,第二是心性的提升,第三是智慧的升华。正确的持戒就是戒律的完善,正确的禅定就是心性的提升,正确的观照就是智慧的升华。修行者应当以正念专注于这三方面的实践,通过反复不断地修习巩固,这才叫做真正的修行。
当你呼气时,要用心觉察呼吸渐渐平静的过程;当你吸气时,也要用心觉察呼吸渐渐平静的过程。
论中说:学习通过入息来平息身体的活动。什么是身体活动呢?就是指呼吸这样的身体行为,以及身体弯曲伸展、形体跟随心神而产生的各种动作振动摇晃。通过这样的方法,让身体活动逐渐安静下来。
进一步说,先让粗重的身体活动平静下来,用微细的身体活动来修习初禅;再从这种微细状态进入更微细的二禅修行;进而以最微细的状态修学三禅;最后在四禅中完全止息一切身体活动。
有人问:如果呼吸完全停止了,还怎么修习安般念呢?
回答说:因为最初修习时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要领。即使呼吸停止了,那种修行状态仍然能够持续。为什么呢?要知道各种禅定的境界都是以觉知和喜悦为本质的。
呼气时,明白喜悦需要不断修习;吸气时,明白喜悦需要不断修习。
修行者在观察呼吸时,当进入第二禅境界时,内心会生起喜悦。这种喜悦从两方面能够被清楚地认知:一是因为修行者保持清醒明觉,二是因为能够如实照见境界本身。所以当禅修者进入禅定时,能够清楚觉知这种喜悦——这既是由于保持清明观照而不愚昧,也是因为运用对治方法,更是由于直接体证到境界的真实相状。
呼气时,懂得如何让身心安稳,要这样学习;吸气时,懂得如何让身心安稳,要这样学习。
论中说到:懂得通过呼吸观察快乐与自我的人,应当这样修习——在当下觉察吸气,在当下觉察呼气,从初禅、二禅、三禅中生起喜乐。这种喜乐要从两方面去体会:一是保持清醒明觉,二是如实观照呼吸本身。正如最初教导的那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领悟。
呼吸时,觉察到心念的运作,就这样用功修行;吸气时,觉察到心念的运作,就这样用功修行。
要知道,所谓“心的活动就是我呼吸的真相”这样的修行方法,所说的“心的活动”就是指感受和思想这两种心理作用。在禅定的四个阶段中,每当各种心理活动生起时,修行者通过两种方式来认知:一是保持清醒觉察不迷惑,二是如实观照当下境界。具体方法就像前面已经说明的那样。
当你呼气安住时,要这样练习;当你吸气安住时,也要这样练习。
论中说:要让纷扰的心念活动止息下来,应当这样修行。所谓心念活动,就是指思想和感受。通过修行让粗重的心念逐渐平静,就像最初教导的那样。
呼出时,要清楚觉察自己的心正在专注学习;吸入时,也要清楚觉察自己的心正在专注学习。
论中这样解释:当修行者明白了"我的心在吸气"这样的观察方法,他就能清晰地觉知吸气,清晰地觉知呼气。对气息进出时心的活动,通过这两种修行方式来认知,保持清醒不迷惑。因为要把握这个重点,就像最初教导的那样去实践。
呼气时保持内心喜悦,要这样用功学习;吸气时保持内心喜悦,要这样用功学习。
论中说道:通过培养欢喜心来修习入息的方法。这是指在修行中培养欢喜心,特别是在进入第二禅时,要学习让欢喜心使内心充满活力。具体修习方法如同最初所教导的那样。
当你呼气时,要专注地调整自己的心念;当你吸气时,也要专注地调整自己的心念。
修行者应当这样训练自己的心:在呼吸时保持觉知。打坐的人要清楚地觉察每一次吸气,清楚地觉察每一次呼气。通过持续的专注和用心,让心停留在呼吸这件事上,让心专注于一处。就这样安住心念,不断练习。
当你呼气时,要让心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样去用功;当你吸气时,也要让心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这样去用功。
修行者应当这样修习:在观察呼吸时,要始终保持觉知。当心念散漫时,就要从懈怠中解脱;当心念过于急促时,就要从躁动中平复;当心念浮躁时,就要从贪染中出离;当心念低沉时,就要从嗔恨中解脱;当心念污浊时,就要从烦恼中净化。更进一步,当心念无法安住时,就要训练它保持专注。
当他呼气时,要观察无常的道理并努力修行;当他吸气时,也要观察无常的道理并努力修行。
按照这样的道理来说:当修行者认识到呼吸的无常与无我本质时,他就能在当下觉知入息,当下觉知出息。无论是呼吸本身,还是与呼吸相关的种种心念活动,都能清楚看见它们的生起与消逝——正是通过对这种生灭现象的如实观察来修习智慧。
呼气时看清欲望的虚幻,就能专注修行;吸气时看清欲望的虚幻,就能专注修行。
论中说:观察无欲无我的呼吸方法就是这样修习的——当下觉知入息,当下觉知出息。这些呼吸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的,若能不对这些现象产生贪着,便是趋向涅槃的境界。就这样修习观察入息。
呼气时看清念头消失的过程,如此用功;吸气时看清念头消失的过程,如此用功。
论中说到:见到"我"的消亡而如此修学的人,能如实看清无常事物的本质及其过患。认识到"我"的寂灭就是涅槃,应当以寂静之心去体证这个真理。
当你呼气的时候,要明白这是在放下执着;当你吸气的时候,也要明白这是在放下执着。
论中说道:当修行者观察到通过出离自我来修习入息法门时,他就能如实照见无常法的本质,看清其中过患。面对这些过患,应当安住于舍弃、止息、寂灭、涅槃的境界,让心获得安乐而精进修学。这样的境界如此宁静,如此微妙——一切造作归于寂静,一切烦恼得以超脱,贪爱息灭,欲望止息,这便是寂静圆满的涅槃。
各位比丘,像这样修习安般念,像这样持续练习,就能获得极大的成果和无上的美誉。
各位比丘,要怎样通过修习安般念,怎样持续练习,才能圆满成就四念处呢?
各位比丘,当修行者觉察呼出的气息,觉察吸入的气息;若呼吸深长,便清楚知道"我正在深长地呼气";若呼吸深长,便清楚知道"我正在深长地吸气";若呼吸短促,便清楚知道"我正在短促地呼气";若呼吸短促,便清楚知道"我正在短促地吸气"。要在呼气时训练自己觉知全身感受,要在吸气时训练自己觉知全身感受;要在呼气时训练自己平静心念活动,要在吸气时训练自己平静心念活动。
各位比丘,当比丘能这样持续专注身体感受,以热忱精进的态度保持正念,放下世间的贪欲烦恼,便能如实认知身体的本质。这就是安住于呼吸觉察的修行方法。因此比丘应当像这样持续观察身体感受,以热忱精进的态度保持正念,放下世间的贪欲烦恼。
诸位比丘,当呼气时清楚觉察喜悦,这样用功学习;当吸气时清楚觉察喜悦,这样用功学习。当呼气时清楚觉察快乐,这样用功学习;当吸气时清楚觉察快乐,这样用功学习。当呼气时清楚觉察心念活动,这样用功学习;当吸气时清楚觉察心念活动,这样用功学习。当呼气时让心念活动平静下来,这样用功学习;当吸气时让心念活动平静下来,这样用功学习。
诸位比丘,若能这样持续专注地观察感受,精进思维,时刻保持正念面对世间的种种烦恼,那么通过观察感受并善巧地觉知呼吸,比丘就能始终如一地专注观察感受,精进思维,时刻保持正念面对世间的种种烦恼。
各位比丘们,当呼气时清楚觉察自己的心念,就要这样学习;当吸气时清楚觉察自己的心念,就要这样学习。当呼气时让心生起喜悦,就要这样学习;当吸气时让心生起喜悦,就要这样学习。当呼气时让心保持安定,就要这样学习;当吸气时让心保持安定,就要这样学习。当呼气时让心获得自在,就要这样学习;当吸气时让心获得自在,就要这样学习。
比丘们啊,若能这样时刻观察自心,精进专注地保持觉知,警惕世间的种种烦恼——凡是内心还有执着的人,就说他们没能修好安般念。所以比丘应当像这样时刻观察自心,精进专注地保持觉知,警惕世间的种种忧患。
诸位比丘,当你们呼气时观察到无常,就要这样用功学习;当你们吸气时观察到无常,就要这样用功学习。当呼气时观察到放下欲望,就要这样用功学习;当吸气时观察到放下欲望,就要这样用功学习。当呼气时观察到烦恼的止息,就要这样用功学习;当吸气时观察到烦恼的止息,就要这样用功学习。当呼气时观察到超脱自在,就要这样用功学习;当吸气时观察到超脱自在,就要这样用功学习。
诸位比丘,若能这样持续专注观察真理,怀着热忱精进思维,时刻谨记世间的苦难,用智慧看清这些苦难的根源并加以消除,这就是真正的放下。所以比丘们应当像这样持续专注观察真理,怀着热忱精进修行,时刻谨记世间的苦难。
各位比丘,照这样修习观呼吸,通过持续练习,就能让四念处的修行圆满成就。
接着有人提问: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回答是:通过观察呼吸的长短粗细,从最初的四个步骤开始,就能建立对身体觉察的修行;通过感知感受的生起,就能建立对感受觉察的修行;通过觉知心念的流动,就能建立对心念觉察的修行;通过体认无常显现,就能建立对诸法实相觉察的修行。像这样修习安般念,就能圆满成就四念处的修行。
诸位比丘,应当如何修习四念处,又该如何持续用功,才能让七种觉悟的要素完全成就呢?
诸位比丘,如果一位比丘能持续专注地观察身体,保持热忱精进的心态,时刻谨记戒律,认清世间的忧患——若能这样持续修行,心念就不会散乱。当心念保持不散乱时,觉知的根基就会越来越稳固。这样持续培养觉知,最终就能达到圆满的境界。如果有人能始终这样保持正念,就能真正领悟这个道理,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生起圆满的智慧。
诸位比丘啊,如果比丘能持续这样观照:当如实了知这些教法、通过辨别抉择和深入观察,使圆满智慧生起时——那么择法觉支就会坚固,并且能在实践中不断修习,最终达到究竟圆满。如果如实了知这些教法,通过辨别抉择和深入观察,使圆满智慧成就,那么精进就会坚固而不动摇。
比丘们啊,当一位比丘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通过仔细思辨观察,获得圆满的智慧,成就了坚定不移的精进时,那么精进觉支就会稳固建立,通过不断修行而趋向圆满。如果精进坚定不懈,就会生起远离欲望的清净喜乐。
比丘们啊,如果通过坚定不懈的精进修行,从远离欲望中生起清净的欢喜,那么"喜觉支"就会在心中扎根。这样持续修行,就能渐渐达到圆满。当心中充满这种清净的欢喜时,身心都会感受到轻安自在。
各位比丘,当你们身心感到安稳舒适时,这种安宁的状态就会越来越稳固。通过持续修行,这种安宁就能达到圆满。身体安稳了,心自然就容易安定下来。
各位比丘,当身体安稳、内心平和时,禅定的觉悟基础就会稳固。这时精进修行,就能逐步达到圆满。比丘若能这样安住于定境,内心自然懂得放下执着。
诸位比丘,当你们这样让内心安定、放下执着时,舍觉支就会变得稳固。这样持续修行下去,就能渐渐达到圆满的境界。
比丘们啊,如果一位修行者能够: 感受生起时,就清清楚楚觉察感受; 心念波动时,就明明白白观察心念; 诸法显现时,就如实照见诸法—— 这样怀着热忱专注修习, 时刻保持正念不忘失, 前面所说的七种觉悟要素, 就会自然而然地依次圆满成就。
各位比丘,像这样修习四念处,这样持续练习,就能让七觉支圆满成就。
论中说:为什么通过修习四念处就能圆满七菩提分呢?修习念处时,心念能够安住而不昏沉散乱,这就是念觉分。修行人这样安住正念后,能如实观察诸法都是苦、无常的真相,这叫作择法菩提分。这样如理观察时,精进用功不懈怠,就是精进觉分。由于精进修行,内心生起清净的喜悦,没有烦恼扰乱,称为喜觉分。因为心生欢喜,身心自然轻安舒畅,这叫猗觉分。身心轻安后,体验到宁静之乐,心就能安定下来,就是定觉分。心安住于定时,能够保持平等不执著,这便是舍觉分。所以说,修习四念处就能圆满成就这七种觉悟的功德。
诸位比丘,要怎样修习七种觉悟的方法,怎样反复练习,才能让智慧彻底解脱、达到圆满呢?
诸位比丘,如果比丘想要修习念觉支,就要依靠远离、不贪求、止息烦恼并彻底放下执着来成就。这样就能真正修好念觉支了。同样的道理,择法、精进、喜悦、轻安、定心和平等舍这些觉支的修习,也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成就。
比丘们,像这样修行七觉支,像这样反复练习,就能让智慧达到彻底解脱的境界。
论中说道:如何通过修习七菩提觉支达到圆满的明与解脱?如此精进修习七觉分,于刹那间在道上成就明之圆满,于刹那间在果上成就解脱之圆满。如是修习七菩提分,便能实现明与解脱的圆满。
佛这样说完后,众比丘都非常欢喜。
综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