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心經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注
大。
所谓"摩诃",是梵语,在我们这里叫作"大"。这是诸佛和众生都平等具有的本性。日月无法照亮它,虚空不能容纳它,遍及十方没有边际,贯通过去现在未来没有界限。要想认识这个,就得放下你那"小心"。什么是"小心"呢?就是各种妄想分别,还有那些有无取舍、空与不空、众生与佛、迷与悟等等对立的概念。要是没有这些"小心",那就是"大心"了。在眼睛就叫看见,在耳朵就叫听闻。带着"小心"的众生啊,就像黑漆桶里摸不着门路。可怜得很,总向外面去寻求。哎!你的眉毛本来就长在眼睛上啊。
智慧
般若这个词来自梵语,就是我们说的智慧。人们总追逐外在境界,内心背离真理,因为不明白"无我"的道理——那个固执的"我"其实就是愚痴本身。远离愚痴叫做智,懂得方法运用叫做慧。智是慧的根本,慧是智的运用。这种智慧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天下高僧,都是凭着这个起妙用、显神通、棒喝教化。真正的般若不在文字上,一切有灵性的生命,本来都具有这个真性。那么现在请问:什么是般若?沉默片刻说:日面佛,月面佛。
(菩萨)到达智慧彼岸的修行方法。
波罗蜜多是梵语,意思是到达彼岸。超越生死轮回就是彼岸,而涅槃境界还属于此岸。真正脱离生死、超越涅槃分别的,才是本自具足的清净觉悟。所以说:当内心纯净到极致时,智慧光明自然通达,这种寂静的观照能包容整个虚空。再回过头来看世间万物,都像梦中景象般虚幻不实。那么我们此刻的见闻觉知,行住坐卧,一切清清楚楚——这究竟是梦境还是觉醒?是生死还是涅槃?是污秽还是清净?请大家就在自己生命的根本上好好辨别。沉默片刻后,说道:白鹭飞入芦花丛,浑然融为一色。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智慧时,清楚地照见五蕴都是空无自性的,由此度脱了一切苦难。
舍利子啊,你要知道:物质与空性并无差别,空性与物质也不分离;物质本身就是空,空本身就是物质。感受、想象、造作、意识也都是如此。
舍利子,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展现——它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此空中没有物质,没有感受、想象、造作、意识;没有眼、耳、鼻、舌、身、意;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眼识界乃至无意识界;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终结;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终结;没有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因为无所求取,菩萨依般若智慧而心安自在;因无挂碍,故无恐惧;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达到涅槃。三世诸佛都是依般若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所以应当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心经》所讲的,就是人生的大道。这条路上没有障碍,没有岔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法门可以获取,所以不要用狭隘的心去求道。人们总是跟着眼前的现象起分别心,给事物贴标签,这样反而加重了对自我的执着,所以才走不上这条大道。古人说得好:大道直通长安城,到了长安,自然就明白了。真正悟道之后会发现,哪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呢?且看我们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靠谁的力量在支撑?就像村里的老人不知道尧舜的功德,只会在冬天敲锣打鼓祭祀江神那样。
观世音菩萨。
真正明白该怎么做的人,自然会放下主观刻意,这才称得上是观照自在。
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
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刻意做任何事,这才是佛的境界。深奥的智慧就是佛的智慧,认识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执着,这就是如来的境界。而浅显的理解,就像声闻、缘觉那些只停留在文字上理解般若的人。所以《大般若经》魔事品中说:如果只是死抱着文字,以为那就是般若智慧,菩萨应当知道这其实是魔的干扰。功德品中也说:真正受持诵读般若智慧的人,不会被毒药伤害,不会被刀剑所伤,不会被火烧毁,不会被水淹没,甚至不会因为各种疾病而夭折。对外远离各种干扰,内心也不执着于任何根本,这样魔众就难以窥探,六种烦恼也无法侵袭。超越一切对立概念,断绝所有错误见解,无迹可寻,这才叫做深般若。般若的锋芒不沾染一丝尘垢,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看透五蕴都是空的,就能解脱一切苦难。
我们常说的五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身心现象。 当心念一动感知外境,这就是"色"。 对外境产生好恶感受,这就是"受"。 不断回忆执着种种现象,这就是"想"。 妄念相续停不下来,这就是"行"。 由于妄念不停流转,轮回就难以避免,这就是"识"。 所谓照见,是指返观自照的功夫。 不沾染外境因缘,退步向内认识本性,这就是返照般若真空的智慧。 度就是彻底解脱的意思。 等到五蕴的虚妄苦厄都空尽了,就能像太阳高升时舒展双腿安眠般自在。
舍利子啊,物质现象本身并没有脱离空性的本质。
一切现象本来就是从空性中产生的。不明白的人总在真空之外寻找实相。现象其实都是从心念中显现的,但心本身并没有任何固定形象。回归到根本才能领悟真谛,若追逐外相就会迷失本心。任凭他人装模作样故弄玄虚。
一切现象的本质是空性,而空性又离不开现象本身。
【白话译文】 空性要依靠物质现象才能显现,而物质现象最终都会回归空性。因为心念生起所以产生物质现象,因为心无所依附所以呈现空性。真正明白了心性本空的道理,就会知道一切现象本来就是空的。这个真实不虚的空性境界,该怎么形容呢?就像山上的鲤鱼,水底的飞尘——看似存在,实则非有。
你所看到的一切现象,本质上都是空无自性的存在。
色相就是空性的作用,空性就是色相的本体。就像万千波浪离不开水一样。
(禅师)大喝一声,说道:宾主分明。
真实的本体就是现象本身。
空就是万物的本质,色相则是空性的显现。所以说:一切现象都是从执着分别产生的。
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也都是这样。舍利子啊,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五蕴,其实就是要看清心的本来面目。当你真正体悟到自心本空时,就会发现这个空性本身也不可执着。连"空"的念头都消尽了,才是真正的解脱。
《佛藏经》中说得好:一切现象本质都是空的,没有所谓的"我",没有独立的"人",没有实在的"众生",也没有固定的"寿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说的"诸法",指的就是我们日常接触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的六尘六识,总共十八类现象。
不生也不灭,不染也不净,不增也不减。
心中没有执着,万物自然也就空寂无碍。哪还有什么生灭、污垢洁净、增加减少的分别呢?毕竟空性之中,连一粒微尘、一个念头都留不住。(禅师拍击禅座)问:你们可听见了?
所以在这空性之中,没有色相的存在,也没有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这些执着。
空性本来没有固定形态,不需要刻意追寻外在现象。真正明白的人,从一开始就不曾有过疑惑。
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鼻子,没有舌头,没有身体,也没有意识。
我们用来感知外界的六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其实是各种善恶行为藏身的老窝。这六种感官就像六个强盗,它们盘踞在坚固的城池里。有些糊涂人以为,只要拆毁这座坚固的城池,杀掉这六个强盗,内心就能安稳踏实。他们甚至拿着像没有孔洞的铁锤那样的死板方法,敲打着禅床说:看我把这一切都打得粉碎!
看不见颜色,听不到声音,闻不到香气,尝不出味道,感觉不到触碰,也没有种种念头。
原本只有一个灵明觉性,却分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作用。只要有一处能回归本然,六种作用就都解脱了。妄念尘垢当下消除,就能成就圆满光明的清净妙性。残留细微烦恼还需修行,光明彻达极致就是如来。大智慧者外表反而显得平凡如愚。
没有眼睛所见的境界,直到没有意识所感知的境界。
其实根本没有所谓的十八界。就拿眼界和意识界来说,其他各界也是同样的道理。六根本来没有实体,外界的尘境自然也就消失了。就算全身长满眼睛也看不见真相,全身长满耳朵也听不到真音,全身都是心也觉察不到本质,全身长满舌头也说不明白。芭蕉没有耳朵却能听见雷声而舒展,葵花没有眼睛却能跟着太阳转动。你说这究竟是有眼呢?还是没眼呢?就像石虎吞下了木羊——这一切本非实有。
没有无明烦恼。
普通人就像被乌云遮住了双眼,看不清自己本来的样子,只知道追逐外境而迷失了自己。所以放下对事物的执着才是明智,被外物牵着走就落了下乘。只要直接认清心的本源,智慧光明自然显现,所以说没有真正的愚痴黑暗。那么什么才是每个人本来的真实面目呢?就像新罗国半夜出太阳——这本是不可能的事,却正显露出超越常理的本来光明。
也没有无明的尽头。
烦恼本来就不曾增加,明白这些究竟为何。心性本来清净无需修饰。
一直延续到没有衰老和死亡。
生死本是一心所起的妙用,有无皆属自性的真实功德。当心性起用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便自然显现。执着现象则陷入生灭,迷失本体便堕入死寂。固守生死之见是无明愚痴,看破生死真相即破除无明。如同两头泥牛相斗坠入大海,终究不知是谁将它们牵引而来。
也没有老死的尽头。
生死老病,原本就不存在。就像梦里清清楚楚有六道轮回,醒来后空空荡荡连大千世界都无影无踪。只要有一丝一毫的偏差,结果就会天差地别。当你真正证悟了实相真理,就会明白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同样清净的实相本性。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沉默良久说道:就像张公喝酒,李公却醉了。
没有痛苦,没有痛苦的根源,没有痛苦的止息,也没有通向止息的道路。
并没有这四种圣谛法门啊。所谓苦谛,是指对世间表象的贪恋执着从未停歇;所谓集谛,是指总在经书理论中寻求玄妙道理;所谓灭谛,是指厌倦一切善恶追求空寂;所谓道谛,才是真正的寂静——诸佛与众生本自具足,圆满无缺。咦!这样理解容易,不这样理解可就难了,具备禅者慧眼的人,不妨仔细辨别看看。
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
真正的道不在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身体所觉或意识所知之中,但也不离开这些感知体验。一切事物从根本上就不可执着,无所谓东方西方,不分别南北方向,连心和法的概念都要放下,这些道理连做梦都还没梦见过呢。各位想明白吗?就像铁蒺藜——扎人却让人清醒。
菩萨正是因为心中没有任何执着和挂碍,才能证得无上智慧。
当一切归于寂静光明,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证得菩提。真正明白所有事物都不可得,这才叫做觉悟者。所以古人说:当身心融入究竟真理,自然就放下了所有执着。
依靠智慧到彼岸的缘故,心中就没有挂碍。
眼前所见与空性本是一体,清净与污秽都不真实存在。外在境界都是内心显现的,当心回归空寂安宁,外境自然消融不见。心与境同时放下,自然就无牵无挂。若要问这是什么境界——就像八角磨盘在虚空中自在旋转。
因为心中没有执着和障碍,所以就不会再有恐惧和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