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起緣彌陀觀偈直解
阿弥陀佛身金色
《佛地论》中阐释:佛,意为觉悟。觉悟一切种智,又能使众生觉悟,如同从睡梦中觉醒,因此称为佛。此外,佛具备一切智与一切种智,超越烦恼障和所知障,彻底明了诸法的本质与现象。既能自我觉悟,也能引导一切众生觉悟,如从睡梦清醒,似莲花绽放,故称作佛。觉悟包含三重含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按:智慧有三种。自觉、觉他、觉满三者含义相同。一切智圆满,即罗汉境界;种智圆满,即菩萨境界;一切种智圆满,则法身充满法界,即佛境界。 进入罗汉境界,则烦恼障消除,圆满一切智,尚余一丝无明留滞为知。进入菩萨境界,则所知障消除,圆满道种智。此智既从道种而流,则无明已破,所知不留,只是破除尚未彻底。若进入佛境界,则无明破尽,寂智双照,名为圆满一切智、一切种智。 烦恼即是无明内障,无明即是烦恼外障。罗汉未全具道种智,只超越内障,未超越外障,故在众生尘劳界内,畏惧再次被迷惑执着,一旦出离便不敢再入,只能自觉,未能觉悟其他有情。菩萨已全具道种智,能以种种助道因缘对治无明迷惑执着,故能遍入尘劳而不再被障碍,既能自觉,也能觉他。佛则自他圆满觉悟,证得究竟觉,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此为觉满。 以上三种智慧,分别属于三种人。为使人们容易理解,故依别教渐次分别。若依顿教,念佛成佛,不经渐次。何以故?念佛即是佛的亲种,只要三昧开发,当念即入佛智,超过别教诸位菩萨。在十地中,位在初地。
彼岸,指的是净土,也称为极乐世界。莲花有九品,代表念佛者往生的不同层次。彼岸与此岸相对,岸与海相对。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退转之地,生死轮回,永不停息,充满痛苦,所以又被称为苦海。众生沉溺其中,爱欲如浩浩江河,情欲如滚滚浪涛,难以脱离劫难。而极乐世界是不退转之地,没有生死轮回,没有男女情爱欲望,一切众生皆是化生,衣食资具皆由法化而来。宝楼宝阁、园林池沼,一切都是法性庄严的功德显现。因此,法性自然展现法乐,念念充满法喜禅悦之乐、增道损生之乐,乃至第一义谛之乐,远非娑婆世界的人天福报可比。极乐世界如此殊胜,娑婆世界如此苦难,正是救度苦海众生登岸的归宿。众生为何不求往生?更何况,一旦往生彼国,即使再回生死界中,出入轮回苦趣,度化娑婆世界的一切亲友眷属,也永不退转。这就是所谓的不退菩萨乘愿再来、方便度化。到了那时,或出娑婆,或回净土,随心所愿,岂不快哉?唉,阿弥陀佛的出世,实为一切众生带来无穷无尽、不可思议的福德。众生若不信极乐世界,不信阿弥陀佛,为何不信自性功德中的无量福德呢?中峰禅师有净土诗云:六方诸佛伸出广长舌,同赞娑婆念佛人。应信九品莲世界,无时不散劫壶春。又云:尘沙劫复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只因一念情未断,无边生死自缠缚。又云:念佛须要念到头,到头与念一齐收。娑婆苦海风浪息,稳坐般若莲花舟。愿诸位同修,共勉共进。
礼敬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也译为曩谟。也译作那摩。也译为皈依。也译为归命。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求自我度脱,二是为他人求得度脱,三是普遍为一切众生求得圆满度脱。发起这种圆满度脱的心,就是菩提心。依照菩提心,称念南无佛。这是现今的解释方法。《华严经》中所说最初一念发心之时,便成正觉,就是这个意思。
西方极乐世界。其含义已在彼岸节略作说明。《阿弥陀经》记载:从此地向西越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世界名为极乐。极乐距此十万亿之遥,路途极为遥远。《观经》则说:弹指间即可到达,又说一念之间便能往生彼国。这是因为心性无边无际,超越了远近之别,泯灭了来去之相,一念即可往生,实质是往生自心本具的净土。因此只要仰仗殊胜因缘,获得感应,哪有不能往生的道理。
须知此娑婆世界包含四种国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净土。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为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为圣。凡浊圣净,或隐或显。凡夫受分段生死身,与圣人共居,故称凡圣同居。此土即六道众生所居之处。修证方便道,断除烦恼障,得法性身,尚余无明障未破,故称方便有余。此土即声闻、缘觉等罗汉所居。获得功德庄严的法性报身,色心交融,根尘互摄,身土不二,毫无障碍,即《华严经》所谓因陀罗网世界。此土为圆教位次菩萨所居,故称实报庄严无障碍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身土一如,湛然常寂,名为常寂光净土。此土唯佛所居。
大体而言,分别执着则显浊相,圆融无碍则现净相。菩萨发菩提心,平等度化,已入圆教位次;佛则圆融至极。上述四土,极乐世界同样具备。但其中凡圣同居土,唯极乐世界最为清净。之所以清净,是因他方佛土六道俱全,而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只有人天二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道皆无。且由阿弥陀佛独弘教化,无邪魔外道扰乱佛法,因此人天二道众生皆发菩提心,纯以莲华化生,彼此交往俱是大乘清净法侣。人天二道自由往来,凡圣二途中圣者应机示现,与此娑婆世界佛陀旷劫才出世一次的情形相差悬殊。何况极乐众生具足功德、智慧二种庄严,与佛菩萨无异,故称同居净土。既明此理,其余三土之净更可了然。
导师,指的是引导众生进入佛的智慧和见解的人,因此佛被称为导师。佛居住在西方净土,接引我们这个污浊世界的众生,所以又被称为接引导师。
给予一切安乐,名为大慈心;拔除一切苦难,名为大悲心。慈悲普遍含摄,给予与拔除同时具足,名为大慈大悲心。经中说:阿弥陀佛的慈悲光明遍照法界,普遍作庇护,不让众生堕落。慈悲愿力遍布法界,普遍作摄受,不让众生漏失。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之身,普遍同于法界,令众生都明了觉悟,不退转。念佛之人,发起圆满度脱之心,忆念极乐净土之佛,则功德巍巍,庄严可遍法界。哪有娑婆世界不当下转为净土之理?哪有愿生净土而不立即面见弥陀之事?因果当下顿然圆满,总不离当下一念。但因地发此大心,确实是扩展自己的福德量;而果位证得此大心,方能普遍利益众生。当下一念,应当谨慎,防止失足,要警惕啊!一旦登上极乐,证入无生法忍,即是众生果德圆满之位。普愿众人,回头猛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