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尼關要事義
毗尼關要事義
清金陵寶華山律學沙門 德基 輯
卷第一姚秦者
即東晉安帝時。後主姚秦。以別餘秦也。揀非周後之嬴秦。亦非西晉武帝時之乞伏秦。亦非東晉穆帝時之符秦。故言以別餘秦也。言嬴秦者。因秦祖堯帝時加賜伯益。賜姓嬴氏。故稱鸁秦言乞伏秦號曇牟讖者。即乞伏氏。或云乞佛氏姓也。據金城苑川。金城即陝西臨洮府別號。金城苑川即陝西鳳翔府寶雞縣別號。苑川自號西秦。當晉武帝太元十二年。名曇牟讖。亦云曇摩讖。亦云曇無讖。此云法豐。以道法豐盛故為名。即中印土人也 言符秦者。姓符。名堅。字永固。自稱大秦。故曰符秦也。嗣
音寺。繼也。五明
一聲明 聲即教明。即明了。謂世間文章算數建立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聲明。
二因明 因即萬法生起之因。謂世間種種言論及圖書印璽。地水火風萬法之因。悉皆明達。故曰因明也。
三醫方明 醫方即醫治之法也。謂世間種種病患。或癲癎蠱毒。四大不調。鬼神呪詛。寒熱諸病。皆悉曉了。其因通達對治。故曰醫方明也。
四工巧明 工即工業。巧即巧妙。謂世間文詞讚詠。乃至營造城邑。農田商賈。種種音樂卜算天文地理。一切工業巧妙。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工巧明。
五內明 內即佛法內教也。謂以持戒治破戒。以禪定治散亂。以智慧治愚癡。乃至種種染淨邪正。生死涅槃。對治之法皆悉明了通達。故曰內明。靡
音米。無也。綜
宗去聲。機縷乃織錦之具也。雖錦絲萬億經緯由之提掇。閑
轄平聲。孟子曰。閑先聖之道也。薨
音轟。公侯卒為之薨。羇
音雞。旅寓也。寄也。羇旅之臣幸。若獲宥寬之而已。未全放也。虜
音魯。掠也。生得曰虜。斬首曰獲。徵
音征。證也。微
音惟。細也。使微細言義不墜也。馳
音池。疾驅也。車馬曰馳。走馬謂之馳。䇿馬謂之驅。脫
湍入聲。或然之辭。幾
音雞。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敦喻
敦音墩。厚也。喻音于。言語順貌。趙政
為前秦符堅秘書郎時。外國沙門僧伽䟦澄及曇摩難提入長安。政請䟦澄出婆須蜜經梵本。於是澄執梵文。竺佛念譯為晉言。弘始
即後秦弘始。後秦姓姚。名萇。字景茂。赤享羌人。為前秦符堅龍驤將軍。以攻晉。後為司馬。討慕溶泓等軍。敗。懼奔。時渭北馬牧等糾扇羌豪五萬餘人。推萇為盟主。晉太元十二年丙戌四月萇自陝西等路入長安。即帝位。改年建初。國號大秦。史以後秦別之。晉太元十八年癸巳十二月萇卒。子興立。改元皇初。凡五年。又改元弘始。故曰後秦弘始。弱
音若。二十曰弱冠。通敏
通徹也。音閔。聰也。即通徹聰敏也。詁訓
詁音古。詁訓者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尤
音由。甚也。備貫
上音避。具足也。下音慣。習也。即具足貫習風俗。西河
山西省汾州府。別號西河。洽
音狹。合也。著
音注。明也。質斷
質真入聲。考也。證也。斷端去聲。決也。即考證決斷文義也。研覈
上音延。窮也。究也。下音劾。考之使實也。遘
音姤。遇也。即遇疾。八風
出佛地論。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現誹撥名毀。不現讚美名譽。現前讚美名稱。現前誹撥名譏。逼惱身心名苦。適悅身心名樂。五停心者。修此五法。煩惱止息。心不動散。發諸禪定。定法持心。入出安隱。故名停心
一多貪眾生不淨觀 謂多貪欲之人於男女身分。互相染著。須假作九想不淨之觀治之。令其貪著之心不起。故云多貪眾生不淨觀。
二多瞋眾生慈悲觀 謂多瞋恚之人於諸違情境。輒生忿怒。當用慈悲觀治之。愛念愍傷。一切眾生不於彼而起瞋心。故云多瞋慈悲觀。
三散亂眾生數息觀 謂心多散亂之人當用數息治之。數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數出息。或數入息。端心正念。從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復始。令心不散亂。故云多散眾生數息觀。
四愚癡眾生因緣觀 謂愚癡不了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因緣觀者。即觀十二因緣也。以其迷倒。撥無因果。執著斷常二見。故令觀此十二因緣。三世相續不斷不常。以破愚癡之心。故云愚癡眾生因緣觀。
五多障眾生念佛觀 謂障重之人當用念佛觀治之。障有三種。一昏沉暗塞障。當想念應身佛三十二相。相相分明。以治於昏沉也。二惡念思惟障。當想念報身佛十力四無所畏治之。三境界逼迫障。當想念法身佛空寂無為治之。故云多障眾生念佛觀。別相念
即身受心法釋在十一支道中。總相念者
觀身不淨。則受心法亦皆不淨。觀受是苦。則身心法亦皆是苦。觀心無常。則身受法亦皆無常。觀法無我。則身受心亦皆無我。總於四境而修四觀。用破倒令無餘也。四加行
亦名四善根。此四通言加行者。謂此行人欲求見道。革凡成聖。遂起煖等四心。修四諦觀。以定資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也。
一煖加行 煖者從喻得名。謂如人以木鑽火。火雖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無漏者。謂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頂加行 頂者謂觀行轉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頂。觀曯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加行。觀矚四方者。謂觀四諦也。
三忍加行 忍有二義。一者印可義。謂於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諦之理。謂苦諦實是苦。乃至道諦實是道也。二者決定義。謂此善根決定無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 謂此位中觀四諦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故名世第一加行。三乘
乘即運載之義。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一聲聞乘 聞佛聲教。而得悟道。故曰聲聞。謂其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故以此四諦為乘也 四諦者。苦集滅道也。
二緣覺乘 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名緣覺。謂始觀無明緣乃至老死。此是觀十二因緣生。次觀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是觀十二因緣滅。觀此因緣滅。即悟非生非滅故。以此十二因緣為乘也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乘 菩薩是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菩薩行六度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故以此六度為乘也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三智
一一切智 謂於一切內法。內名能知能解。一切外法。外名亦能知能解。是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 內法內名者。謂理內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葢佛教依理而說。故名理內也。外法外名者。即理外所詮法相及能詮名字。葢外道等違理橫計。故名理外也。
二道種智 謂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是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
三一切種智 謂能以一切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也。三諦
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此三隔歷即是次第三諦。三一無礙即是圓融三諦 隔歷者。三諦不互融也。次第者。前真次俗後中。即別教三諦也。圓融者。舉一即三。全三是一。即圓教三諦也。
一真諦 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葢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情忘。即能離於諸相。若離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也。
二俗諦 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俗諦。
三中諦 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名中諦。四韋陀
摩蹬伽經云。初人梵天造一韋陀。次有僊人名曰淨。變一為四。故名四韋陀。梵語韋陀。華言智論。即婆羅門所作邪論也。以世間之智。造養生等書。而有四種不同。故名韋陀典。其書不曾傳至東土。
一阿由 梵語阿由。華言方命。亦曰壽養。生繕性之書也。繕者治也。
二殊夜 梵語殊夜。無翻。祭祀祈禱之書也。
三婆磨 梵語婆磨。無翻。謂禮儀占卜兵法軍陳之書也。
四阿達婆 梵語阿達婆。無翻。謂異能技數禁呪醫方之書也。淼
音藐。大水也。詳悉
詳者備也。悉者盡也。知也。豈我備詳盡知也。如意珠
亦名摩尼。或云踰摩。正云末尼。大品云。如摩尼寶。若在六中。隨作一色。以青物褁水色即青。若黃赤白紅縹 褁隨作黃等色。大品阿難問憍尸迦。是摩尼寶為是天上寶。為是閻浮提實。釋提桓因言。是天上寶。閻浮提人亦有是寶。但功德相少不具足。大論云。有人言。此寶珠從龍王腦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燒。輔行曰。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論華嚴云。如意摩尼似如並列二名。大莊嚴論有摩尼珠。大如膝葢。大論云。如意珠狀如芥粟。又云。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沒盡時。諸舍利皆變為如意珠。觀經指如意為摩尼。天台云。摩尼者如意也。禦
音御。止也。拒也。淩
音靈。犯也。魄
音拍。月體黑者謂之魄。又魄者無明也。無明盡則惑忘。宜
音倪。適理也。即如理之意。九界
破結使比丘中廣明。欲界六天
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為欲。忉利以風為欲。夜摩以抱持為欲。兜率以執手為欲。化樂以視笑為欲。他化但以視為欲也。謂之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亦名最勝。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四天王天
離人間地四萬由旬。每由旬四十里。居須彌山腰七金山頂。與日月齊。有四王天。東方持國天王。居須彌黃金埵。主乾闥婆眾。南方增長天王。居須彌山瑠璃埵。主鳩槃茶眾。西方廣目天王。居須彌山白銀埵。主龍眾。北方多聞天王。居須彌山水晶埵。主夜叉眾。統御諸惡鬼神。令其不敢肆虐。故名護世。四王并其眷屬總名四天王也。此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戒之力所感。身長七十五丈。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壽五百歲。計人間數。則是九百萬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時五衰相現 一頭上花萎。二腋下出汗。三衣裳垢染。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忉利天
離人間地八萬由旬。居須彌山頂。名忉利天。是梵語。此翻三十三天。謂須彌山頂上四方各有八天。並列而住。為之三十二。并中間帝釋天王。共為三十三也。大論云。昔有婆羅門。姓憍尸迦。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皆生須彌山頂。憍尸迦為天王。各帝釋天。三十二人為輔臣。此亦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殺不盜兩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齋力所感。天身皆長百五十丈。唯帝釋身長三百丈。由其過去徧修恭敬業故。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壽一千歲。計人間數。則是三千六百萬年。中夭及五哀相現。并如前說。後諸天中亦皆准知 梵語憍尸迦。又云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言帝釋者華梵雙舉也。夜摩天
離忉利天八萬由旬。離人間地十六萬由旬。於虗空中有地如雲。朗然安住。為夜摩天。此翻時分。謂其時時唱快樂故。以蓮花開合。分其晝夜。此是上品十善。兼學坐禪所感。或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長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二千歲。兜率天
離夜摩天十六萬由旬。離人間三十二萬由旬。於虗空中有此如雲。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為兜率天。此翻知足。謂夜摩天極受欲界妙五欲樂。不知止足。此天能知足也。此是上品十善。兼得細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長三百丈。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四千歲 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細住者。六妙門四修觀中一法也。自覺身心泯然。入定不見內外相貌。定法持心。任運不動。於定心中以心眼諦觀此身中微細出入息相。故名兼得細住。化樂天
離兜率天三十二萬由旬。離人間六十四萬由旬。於虗空中有地如雲。超越下地。能為變化。謂自化五塵之欲而娛樂。故名化樂天。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長三百七十五丈。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八千歲 五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也。他化自在天
離化樂天六十四萬由旬。離人間一百二十八萬由旬。於虗空中有地如雲。假他所化。以成己樂。故名他化自在。此是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長四百五十丈。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壽彼天一萬六千歲。色無色界天
色界諸天具有色受想行識五陰。無色界天唯有受想行識四陰。梵眾天
超六欲天。遠離飲食婬欲睡眠三種過患。故名為梵。梵者清淨離染之謂也。通而言之。四禪皆名梵天。皆清淨故。別而言之。初禪創離欲染。獨得梵名。大佛頂經云。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名梵眾天。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梵輔天
大佛頂經云。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名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大梵天
大佛頂經云。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壽六十小劫身由旬半。少光天
不論人中天上欲界初禪。但於無覺唯觀三昧。不住不著。專精求進。創得無覺無觀三昧。入第二禪。禪力夫深。命終得生少光天中。佛頂經所謂澄心不動。寂湛生光也。火災不到。壽一大劫。身二由旬 從二禪去乃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無覺無觀三昧。無量光天
人中天上數習第二禪力。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徧成瑠璃者也。壽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天
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佛頂經所謂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盡者也。壽八大劫身八由旬。少淨天
不論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於二禪不住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三禪者。命終即生此天。水災不到。壽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無量淨天
數修第三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徧淨天
深入第三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福生天
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禪。但於三禪不味不著。一心精進。創證第四禪者。命終得生此天。果報微妙。宮殿隨身。并如雲之地。亦所不須。故他經中亦名為無雲天也。三災俱不能到。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福愛天
數修第四禪力。命終得生此天。壽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廣果天
深入第四禪力。兼修四無量心。命終得生此天。壽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無想天
由於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說。厭患粗想。數修習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禪貪染。依第四禪滅除前六識心心所法。令不現行。想滅為首。名無想定。得此定已。不退不失。命終即生無想天中。壽亦五百大劫。身亦五百由旬。無煩天
此於第四禪捨念清淨眾同分中。復有此五。不還天乃三果聖人已斷下四地染。未斷上地染者所寄居也。初無煩者。乃雜修禪下品所感。謂行人先入第四禪已。於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次起多念有滿心相續現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現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名為根本成滿。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於故業故。命終後得生此天。壽千大劫。身千由旬。但有升進。永不退轉也。一遇佛字。便出塵界。成阿羅漢。無熱天
二無熱者。乃雜修禪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為加行。更引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即生此天。壽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見天
三善見者。乃雜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現天
四善現者。乃雜修上勝品所感。用前九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色究竟天
五色究竟天者。乃雜修禪上極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得生此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一萬六千由旬。空無邊處天
不論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禪中。但除無想五不還天。餘修空處定者。若得成就則命終。便生此天。既無色陰。不可說有方隅處所。唯有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虗空。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識無邊處天
不論欲界色界空處。但修識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無邊心識。為其處也。壽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天
不論欲界免界空處識處。但修無所有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微細第六意識所緣非空非識境界。為其處也。壽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
不論欲色二界空等三處。但修非非想處定成。命終即生此天。唯以極微細第六識所緣非有非無境界。為其處也。壽八萬大劫。居三有極頂。更無可進。東勝神洲
語梵弗于逮。華言勝身。以其身勝南洲故也。又翻為初。謂日初從此出也。在須彌山東。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從廣九千由旬。人面亦如半月之形。人身長八肘。壽二百五十歲。梵語須彌。華言妙高。南贍部洲
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閻浮提樹。提是洲名。因樹立稱。故名閻浮提。在須彌山南。其土南狹北廣。形如車箱。縱廣七千由旬。人面亦像地形。壽無定限。劫初成時壽無量歲。減劫極時不滿十歲。增劫極時八萬餘年。今時人壽不滿百歲。仍多中夭。故論果報不及東洲。何況西北二洲。然有三事。尚勝諸天。何況北洲。一能斷婬。二識念力。三能精進。所以諸佛唯出南洲也。西牛貨洲
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謂彼多牛。以牛為貨。故名牛貨。在須彌山西。其土形如滿月。縱廣八千由旬。人面亦如滿月。人身長六十肘。壽五百歲。然有中夭。此洲能起見思煩惱。造三品惡。雖不見佛。而有阿羅漢。往彼說法教化。故得遵修出世施戒禪慧。北俱盧洲
梵語單越。此翻勝處。亦翻高上。比餘三洲。地最高上。福最勝故。在須彌山北。其土正方。猶如池沼。縱廣一萬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長三十二肘。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不執我所。不造十惡。命終必生天上。但以純樂無苦。不畏無常。佛法所不能化。故為八難之一。轄
閑入聲。車軸頭鐵也。左傳巾車脂轄。軸
音逐。車持輪者即轂也。下下等九品思惑
謂三界九地思惑。每地各分九品。合為八十一品。下下九品者。即最後第九品。斷此下下第九品惑盡。永不退故。隨順有為無為
一有餘涅槃。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餘現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餘涅槃 二無餘涅槃。謂見思二惑與所受五眾之身。俱得滅盡。無有遺餘。是名無餘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