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ul><li>部類</li><li>隱顯</li><li>傳譯</li><li>支流</li><li>論釋</li><li>講解</li><li>諷誦</li><li>轉讀</li><li>書寫</li><li>雜述</li></ul>
部類第一
案此經是毘盧遮那佛法界身雲。在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於海印三昧內。與普賢等海會聖眾。為大菩薩之所說也。凡一言一義。一品一會。皆遍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剎土。盡因陀羅網微細世界。窮前後際一切劫海。及一一念具無邊劫。常說普說無有休息。唯是無盡陀羅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記。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之談耳。但以本不離迹。是以處寄人天。時臨二七。以迹不離本。九會即遍十方。二七該于十世。以本迹無二。令無限即限限即無限。如此經中海雲比丘所持。普眼修多羅。以須彌山聚筆大海水墨。書一一品。不可窮盡。又如真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竝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蓋由機悟不同。所聞宜異。故也是以。文殊普賢親承具教。天親龍樹。僅覩遺筌。小聖同坐而不聞。大士異趣而先覺。聖教之行藏。器局之優劣。斷可知矣。又為佛去世遠。眾生報劣。色力念慧悉皆減損。於此下本。無力具受。遂隨力隨樂。分寫受持。或具十萬。大本猶在。或三萬六千。如晉朝所譯。或餘四萬。此周朝所翻。或分其品會。別成部帙。如支流所辨。或漸湮滅不聞其名。皆由器致耳。亦如曦陽麗天明無優劣。但眼淨具瞻目眩稍味盲絕不見。日豈非朗耶。今此亦爾。廣略在器。本法無虧。
这部经典是毗卢遮那佛的法界身云,显现于莲花藏庄严世界海中。在海印三昧中,佛陀与普贤菩萨等海会圣众共同为诸大菩萨宣说。经中的每一言、每一义、每一品、每一会,都遍满十方虚空法界,乃至每一微尘、每一毛端的刹土,穷尽因陀罗网的微细世界,贯穿过去未来一切劫海,甚至每一念都包含无边劫数。佛陀恒常宣说,普演妙法,从未停歇。这全靠无尽陀罗尼力的加持,并非笔墨所能记录。这是圆满法轮,堪称法界之谈。
由于根本不离迹相,所以佛陀示现于人天之间,讲经历时二七日;又因迹相不离根本,九会法门同时遍满十方,二七日涵盖十世。根本与迹相无二无别,使无限即有限,有限即无限。正如经中海云比丘所持的普眼修多罗,即使以须弥山为笔、大海为墨,书写其中一品,也无法穷尽。又如真谛三藏所言,西域传记记载,龙树菩萨曾入龙宫,见《华严经》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上本、中本及普眼修多罗等,非凡夫之力所能受持,故隐而不传,而下本流传于天竺。
由于众生根机不同,所闻各异。因此,文殊、普贤菩萨亲承圆满教法,而天亲、龙树菩萨仅见残余。小乘圣者同座却未能听闻,大士志向不同却先得觉悟。圣教的显隐与众生根器的优劣,由此可知。又因佛陀涅槃已久,众生福报浅薄,色力、念慧皆减损,无力完全领受下本,于是随各自能力与喜好,分写受持。或具足十万偈,大本仍存;或如晋朝所译三万六千偈;或如周朝所翻四万偈;或分品会别成部帙,如支流所传;或渐湮灭,不闻其名。这一切都取决于众生根器。
譬如朝阳普照,天空本无优劣,但眼明者能见全貌,目眩者稍显模糊,盲人则全然不见。难道太阳不明朗吗?此经亦复如是,广略在于根器,法体本无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