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之壽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轉輪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為諸業轉矣。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阿彌陀佛,淨土攝受之主也;釋迦如來,指導淨土之師也。觀音、勢至,助佛揚化者也。是以如來一代教典,處處叮嚀,勸往生也。
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乘大願船,泛生死海,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唯以濟度為佛事。是故《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又經云:「十方眾生,聞我名號,憶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所以祇洹精舍無常院,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蓋彌陀光明遍照法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聖、凡一體,機、感相應。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
吾以是觀之,智慧者易生,能斷疑故;禪定者易生,不散亂故;持戒者易生,遠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進者易生,不退轉故;不造善、不作惡者易生,念能一故;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實慚懼故。雖有眾善,若無誠信心、無深心、無迴向發願心者,則不得上上品生矣。
噫!彌陀甚易持,淨土甚易往,眾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眾生何?夫造惡業入苦趣,念彌陀生極樂,二者皆佛言也。世人憂墮地獄,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晉慧遠法師,與當時高士劉遺民等,結白蓮社於廬山,蓋致精誠於此爾。其後七百年,僧、俗修持,獲感應者非一,咸見于淨土傳記,豈誣也哉?
然贊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為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闇室,日至而頓有餘光;千里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於是也。
傑頃於都下甞獲斯文,讀示所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寤益深,將廣其傳,因為序引(熙寧九年仲秋述)。
淨土十疑論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