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華嚴一乘法界圖註并序
大華嚴一乘法界圖
○大華嚴法界圖序
大华严经所述的华藏法界,以虚空为本体,以法界为功用,以遍及一切处为佛,以缘起法体为众会,宣说圆满的经典教法。所谓刹土说法、微尘说法、佛说法、菩萨说法、三世同时说法,皆是如此。法界图示,以一海印图圆满含摄无边教海。图中所示"一中含一切,多即一,一即一切,多即一"的道理,正是此意。中土义相法师首创此图,彰显三世十法界庄严无尽的奥义,以启迪蒙昧。专门研究古学之人,重新演绎流通,编撰记录抄写,使其遍布世间。诞生王子,已成寻常百姓。
原本华藏世界,本无半点界限。华严佛境,亦无半点说法。只是安居无为之地,行那无为之行罢了。只因一真清净之境,忽然昏昧,便生一念,分别彼此。彼此既立,取舍便生。才起取舍之心,便成十法界相。于无为中,骤然堕入生死。不动之佛,动于无动之间;圆融之法,裂于不二之内。于是众生之佛,依业识显现世间;诸佛之众,昧慧身而求觉悟。辗转迷惑,直至今日。正如瞎狗对芦苇狂吠,盲人指猛虎为贼。此乃大雄世尊不得已而说法,贤圣哲人不得已而判教。因而有大部经三十九品,小图二十五句之出世。
确实。言语是内心的表达。内心是言语的根本。就像太和之气,本无形无声,借助器物激发,就形成音律。圆融之法,本无名称形相,借助语言表达,就成为经论。没有音律,就无法表现太和;没有经论,就无法阐明圆融。因此经论也就是圆融法性的规范,三世诸佛的根本旨趣。怎奈正法久远,佛教衰微。参究佛道的人,把教法视为纠缠;探讨佛语的人,将直指斥为壁观。有明白道理却不通达事相的,有通达事相却不明白道理的。于是使圆融无二的法门,变成固执偏执的东西。乃至天竺分派,中土别宗,平等的慈悲,竟自相矛盾,实在可悲。
罗代时期,义相法师绘制此图由来已久。历代高僧各依教理加以阐释,见解纷杂枝蔓,终成卷帙。我展卷阅览,不禁感叹:清净法界怎会有如此繁复之言?若果真如此,相师又何必从微尘偈颂中提炼精要,简择二百一十字庄严一乘法界图呢?
是的。从相法师的角度来看,围绕一圈观察这二百一十字经文,探究其核心要义,无非是法性而已。而深究法性,又不过是随缘显现罢了。若有明眼僧人站出来说:谈论玄妙、谈论心性,经典中已有明确记载。那么相法师还未开口前的玄机是什么呢?我代为回答:成化丙申年腊月,述于绿苔轩南窗下。
禅师开示众人说: 竖起法幢,建立宗旨,如同在锦绣上添花; 卸下笼头,解除重担,方是太平时节。
若论顿悟,不留丝毫痕迹,纵使千圣也寻觅不得。 若论渐修,返归平常契合大道,闹市中纵横自在。 若论圆融,人人立于转身之处,全体机用不存规则。 若论差别,处处藏有杀人之剑,步步暗设陷虎之机。
到此境地。诸天捧花无路可献。外道窥探无门可入。终日沉默却未尝沉默。终日言说却未尝言说。毗耶城中声如雷霆。普光殿前耳似聋聩。顿中有渐渐中有顿。圆中有别别中有圆。圆融无碍运转自如。大机大用现前无隐。杀活自在纵横无碍。丈六金身可化茎草。茎草枝头可现丈六。信手拈来无不是道。此是何等境界。且看新罗义相和尚。法界图中一圈圆满。
向上之路,历代圣贤未曾传授。既然是不传的奥秘,这幅法界图景,究竟从何显现?
譬如笔画纵横曲折,墨点斑驳成纹,这算是图画吗?一张白纸,谈论玄黄之说,这算是图画吗?相法大师起心动念,慈悲济物,这算是图画吗?乃至形迹未显、名相未成之前,早就是图画吗?<note>沉默片刻道</note>要领会钓钩头的真意,莫要执着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