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起經
中本起經卷上(次名四部僧,出長阿含)
後漢西域沙門曇果共康孟詳譯
轉法輪品第一
阿難曰:「吾昔從佛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提界善勝道場元吉樹下,德力降魔,覺慧神靜,三達無礙,度二賈客,提謂波利,授三自歸,然許五戒,為清信士已。惟昔先佛,名曰定光,拜吾佛名:「汝於來世九十一劫,當得作佛,字釋迦文,號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眾祐,度人如我今也。」吾從是來,修治本心,六度無極,積功累行,四等不倦,高行殊異,忍苦無量,功報無遺,大願果成。
世尊念曰:「吾本發心,誓為群生梵釋請法,甘露當開,誰應先聞?昔吾出家,路由梵志阿蘭、迦蘭,待吾有禮,二人應先。」念已欲行,天承聖旨,空中白言:「彼二人者,亡來七日。」佛言:「苦哉!阿蘭、迦蘭,甘露當開,汝何不聞?」
佛復惟曰:「甘露當開,誰應次聞?欝頭藍弗,次應得聞。」方起欲行,天復白言:「此人者,昨暮命終。」佛言:「彼人長衰,甘露當開,不得受聞,生死往來,何緣得息?五道輪轉,痛矣奈何!」
佛復惟曰:「甘露法鼓,聞于三千大千世界,誰應得聞?父王昔遣五人:一名拘憐、二名頞陛、三名拔提、四名十力迦葉、五名摩南拘利。供給麻米,執侍勞苦,功報應敘。」
時五人者,皆在波羅奈國。於時如來始起樹下,相好嚴儀,明耀於世,威神震動,見者喜悅,徑詣波羅奈國。未至中間,道逢梵志,名曰優吁。瞻覩尊妙,驚喜交集,下在道側,舉聲歎曰:「威靈感人,儀雅挺特,本事何師,乃得斯容?」
佛為優吁,而作頌曰:
「八正覺自得, 無離無所染,
愛盡破欲網, 自然無師受。
我行無師保, 志獨無伴侶,
積一行作佛, 從是通聖道。」
優吁問佛:「瞿曇如行?」
佛告梵志:「吾欲詣波羅奈國,擊甘露法皷,轉無上輪,三界眾聖,未曾有轉法輪,遷人入泥洹,如我今也!」
優吁大喜曰:「善哉!善哉!如瞿曇言者,願開甘露,如應說法。」
於時如來,便詣波羅奈國古仙人處鹿園樹下,趣彼五人。五人遙見佛來,便共議曰:「我等勤苦,室家離別,登山越嶺,困苦疲極,正坐此人,供給麻米,謂其叵堪。因魔來戰,是以委藏。今故復來,一麻一米,我等不堪,今起求食,奈何能辦?但為施坐,各莫跪起言語問訊也。得此不樂,必自去矣。」
是時世尊,為其五人,現道神足,五人身踊,不覺作禮,執侍如前。佛告五人:「共議勿起,今作禮何謂?」
五人悉對曰:「吾坐悉達,更歷勤苦,悅頭檀王,暴逆違道,皆由於卿。」
佛告五人:「汝莫卿無上正真、如來、平等覺也,無上正覺,不可以生死意待也。何得對吾面稱父字?」又告五人:「汝觀吾身,何如樹下?」
五人答佛:「爾時憔悴,今更光澤,爾時處樹,閉目端坐,日食麻米,猶謂非道;況入人間,身口自恣,何謂為道?」
佛告五人:「世有二事,以自侵欺。何謂為二?殺生婬泆,恃豪貪欲;極身勞苦,內無道跡。無是二事,是真道人。不於九十六術,亦不捨遠,是為取中,無有兩際。何謂取中?得覺慧行,遠於眾智,六通悉覺,具八正行,是名取中,止宿泥洹。」
佛說是法,五人未解。三人分衛,二人供養,為說色苦:「一切眾禍,皆由色欲,眾好無常,人亦無住。譬如幻師,出意為化,愚者愛戀,貪而無厭,幻主觀化,無染無著。所以者何?偽非真故。」
佛為二人,而作頌曰:
「志蕩在欲行, 嗜欲增根栽,
貪色怨禍長, 離欲則無患。」
三人供養,二人分衛,為說貪苦:「好利求榮,迷愚所專,害行毀德,壹由於貪。喜怒得失,欲者無厭,斯利危脆,若雲過庭,老病死來,靡不分散。譬如人夢,寤則無見,黠能捨貪,乃得大安。」
佛為三人,而作頌曰:
「貪欲意為田, 無厭心為種,
斷貪捨利求, 無復往來憂。」
於是世尊,因廣說法,不斷分部,五人便解,願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皆成沙門。
佛告比丘:「行有二事,為墮邊際:一者念在色欲,無清淨志;二者猗愛著貪,不能清志行。是二事,還墮邊行,生不值佛,違遠真道。若能斷貪,精進修明,可得泥洹。何謂泥洹?先知四諦。何謂為四?一曰為苦、二曰為習、三曰為盡、四曰入道。如是比丘,次持覺慧一心思禪,受道報應,法眼以朗。解彼四諦,稍入道迹。何謂為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求失苦,要因五陰受盛為苦。何謂為習?所愛著習,不愛亦習。何謂為盡?其所有愛,覺知有滅,不愛不念,而覺皆盡。何謂入道?八正為真。一曰正見、二曰正利、三曰正言、四曰正行、五曰正命、六曰正治、七曰正志、八曰正定。是為苦習,以盡入道。真諦是為無生,無生者無老,無老者無病,無病者無死,無死者無痛,無痛者無上吉祥,向於泥洹。」
於時如來而作頌曰:
「至道無往返, 玄微清妙真,
不沒不復生, 是處為泥洹。
此要寂無上, 畢故不造新,
雖天有善處, 皆莫如泥洹。」
說是法已,拘憐等五人,逮得法眼。佛告拘憐:「解未?」拘憐退席對曰:「未悟。」
世尊又告拘憐:「過去久遠時有國王,名曰惡生,將諸妓女,入山遊戲。王令官屬,住頓山下,唯從妓女,步涉山頂。王疲極臥,諸妓女輩,捨王取華,見一道人端坐樹下,諸女心悅,皆前作禮。道人呪願,諸妹那來,命令就坐,為說經法。王覺求諸妓女,而見坐彼道人之前。王性妬害,惡心內發,便問道人:『何故誘他妓女,著此坐為?卿是何人?』道人豫知王意必興暴害,答曰:『是忍辱人。』王拔佩劍,削其兩臂而問:『何人?』答曰:『實忍辱人。』又截其耳鼻。心堅不動,猶言忍辱人。王見道人顏色不移,便前悔過。道人告王:『汝今以女色故,刀截我形,吾忍如地,必得平等正覺,當以一切大智斷汝生死。』王惟罪深,必獲重殃,叩頭于地,願見矜恕。道人告王:『吾真忍辱者,血當為乳,所截平復。』尋如所言,乳出形復。王見忍證,冀必全濟,重宣情言:『若真道成,願先度我。』道人答:『可。』王解迷止,辭退還宮。」
佛告拘憐:「爾時忍辱道人者,我身是也;惡生王者,拘憐是也。解未?拘憐!」拘憐退席白佛:「甚解!世尊!」說是法時,拘憐等五人,漏盡意解,皆得羅漢;及上諸天八萬,逮得法眼。三千世界,為大震動。是為如來始於波羅奈國以無上法輪轉未轉者,大度一切,莫不樂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