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亦名瑜伽總持釋門說菩提心觀行修行義)
大广智阿阇梨开示说:如果有根基深厚、智慧明利的人,不喜欢外道和小乘佛法,具备广大胸怀、勇猛精进且心无困惑的,应当修习佛乘。要发这样的心:我立志追求无上正等正觉,不希求其他果报。由于这份誓愿坚定不退,魔王的宫殿都会震动,十方诸佛全都知晓印证,这样的人将常在人天享受殊胜快乐,无论投生何处都能牢记佛法。若有人发愿成就瑜伽密法中的诸菩萨身相,这也叫做发菩提心。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圣尊都与大毗卢遮那佛本体无二。就像有人贪求官职名位,就会生起求取官职的心,去做谋求官职的事;若是贪求财富珍宝,就会生起寻求财宝的心,从事经营财物的事业。世人无论追求善法还是恶业,都是先立定目标,然后实现志向。所以求菩提道的人,就要发菩提心,修菩提行。
既然发了这样的心,还需要明白菩提心的表现形态。其形态可从三个方面说明。诸佛菩萨往昔在修行阶位时,发了菩提心后,便以胜义、行愿、三摩地作为根本戒律,直到成佛都不曾片刻忘失。唯有真言密法能即身成佛,所以特别强调三摩地修持,这在其他教法中少有提及。这三个方面就是:第一行愿,第二胜义,第三三摩地。
刚开始发愿修行的人,要培养这样的心境:我应当利益和安乐所有众生,看待世间一切生命就如同自己一样。这里说的"利益",是指劝导所有众生,让他们都能安住在无上菩提的境界中,绝不只用声闻、缘觉这类小乘佛法来度化他们。修持真言的行者明白,一切众生都具备如来藏的本性,都有能力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不会只用小乘法来度化。正如《华严经》所说:没有一个众生不具有如来的智慧,只是因为妄想、颠倒和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果离开妄想,本具的智慧就会自然显现。
这里说的"安乐",是指修行人既然知道所有众生最终都能成佛,所以不敢轻视怠慢任何人。更要以大悲心去救助众生,他们有什么需求都尽量满足,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愿意付出。当众生感受到安乐,就会亲近信任你,这样就有了教导他们的机会。众生愚昧蒙蔽,不能强行度化,真言行者要用善巧方便慢慢引导。
有两种深刻的觉悟方式。第二种是看清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世间普通人,总在追逐名声利益、物质享受,把这些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放纵贪嗔痴三毒,沉溺色声香味触五欲。修行真言法门的人,应当认清这些实在值得厌弃,实在应该放下。
再看那些外道修行者,执着于延长寿命,有的靠药物升仙宫延寿,有的求升天界当作终极目标。真言修行人要明白,等他们的福报耗尽,只要还没跳出三界,烦恼依旧存在,往昔的业障未消,恶念随时会再生起。到那个时候,依然会沉沦苦海难以解脱。要知道外道的修行方法,也如同梦幻泡影般虚妄。
至于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修行者:声闻执着四谛法门,缘觉执着十二因缘。他们认识到地水火风四大和五蕴终将消散,因此深生厌离,破除了对"我"的执着,精进修行各自法门证得果位,以进入涅槃为最终归宿。真言行者应当观察:二乘修行者虽然破除了人我执,却还存留着法我执,只平息了表层意识,未能彻悟更深层的智慧。而且证得果位后,他们进入如虚空般寂灭的涅槃境界——那些执着定性的修行者很难再发起菩提心,必须等待漫长劫数期满才能回小向大;而不定性的修行者则不受劫数限制,遇到殊胜因缘便能回转心意,从化城重新出发。虽然他们已经超越三界,但由于往昔曾种下信佛的种子,蒙诸佛菩萨以方便法门启发大心,仍要从十信位开始逐级修行,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艰苦修行方能成佛。既然了知声闻缘觉的智慧如此局限,也就不应以此为终极归宿。
还有一类众生发大乘心、行菩萨道,广修一切法门,同样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圆满六度万行,最终成就佛果——但这种修行耗时久远,是因为所学法门分散导致必须次第修证。
如今真言修行者,经过上述观察后,应当生起"愿利益一切众生"的广大心念,以坚定不移的大悲心,永远超越外道和二乘境界,再修习殊胜的瑜伽密法,便能从凡夫直趋佛位,甚至超越十地菩萨的境界。
更要深刻体悟一切法无自性的真谛。为何无自性?前面已经说明:所有迷妄现象都是从妄想产生,辗转衍生出无量无边烦恼,致使众生在六道轮回不息。一旦觉悟,妄想止息,种种虚妄现象随之寂灭,所以说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再者,诸佛慈悲,从真如本体生起妙用度化众生,根据众生不同根器施设种种法门,针对烦恼给予对治,如同为迷路者提供渡船抵达彼岸——但渡船本身也应舍弃,因为一切法门同样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
正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所说:诸法无相即是虚空之相,能如此观察就称为胜义菩提心。要明白万法皆空。既然觉悟诸法本无生灭,心体自然澄澈,不见身心对立,安住于寂灭平等的究竟智慧中,令此心永不退失。妄念若生起,了知而不追随;妄念息灭时,心源空明寂静,一切功德自然具足,妙用无穷无尽。所以十方诸佛都以胜义谛与行愿心作为根本戒律。只要具足这样的心念,就能转动法轮,自他皆得利益。正如《华严经》所言:
怀着慈悲智慧为主导,与善巧方便相应, 以清净的信心和理解,契合如来无量神力。
无碍的智慧自然显现,自己觉悟不靠他人, 具备与如来同样的品质,发起这最殊胜的菩提心。
佛子初发这样珍贵的菩提心时, 便已超越凡夫境界,进入诸佛所行的道路。
从此生在如来家族,血脉纯净无瑕, 与诸佛平等无二,必定成就无上正觉。
刚生起这样的心念,即刻证入菩萨初地, 内心安乐不可动摇,犹如巍然屹立的大山。
另外根据《华严经》所说:从初地修行到十地,在每一阶段的修行中,都要以大悲心作为根本。正如《无量寿观经》所言:佛心的本质就是大慈大悲。《涅槃经》中也说:南无纯陀,他虽然拥有凡人的身体,心境却与佛相同。经中又说:
慈悲救世的伟大医王,身心与智慧都已达到究竟安宁, 在无我的真理中蕴含着真实境界,因此我礼敬至高无上的尊者。 初发心与究竟成就本无差别,但最初发心尤为珍贵难得, 自己尚未解脱就先发愿度化他人,因此我特别礼敬这份初心。 发起菩提心便成为人天导师,超越声闻与缘觉的境界, 这样的发心能超越三界束缚,所以被称为最无上的发心。
就像《大毘卢遮那经》中说的:觉悟的心是种子,慈悲是根基,善巧的方法才能成就圆满。
修行真言的人这样观想之后,怎样才能证得无上菩提呢?要知道应当安住于法性本具的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来都具有觉悟的本性,只是被贪嗔痴等烦恼束缚住了。诸佛怀着大慈悲,用善巧智慧宣说这个甚深秘密的瑜伽法门,让修行者在内心观想洁白的月轮。通过这样的观想,就能照见自己本来的心性清澈明净,犹如圆满的月光遍照虚空无所分别——这也叫做觉悟明了,也叫做清净法界,也叫做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够含藏种种无量珍宝般的三摩地,就像皎洁的满月般洁白分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众生都含藏着普贤菩萨的觉悟心性。我观见自己的心如同月轮般圆满。为什么要用月轮来比喻呢?因为满月圆满光明的体性,与菩提心的特质相似。月亮有十六分光明,这比喻瑜伽法门中从金刚萨埵到金刚拳的十六位大菩萨。在三十七尊佛菩萨中,五方佛各自代表一种智慧:东方阿閦佛成就大圆镜智,也叫金刚智;南方宝生佛成就平等性智,也叫灌顶智;西方阿弥陀佛成就妙观察智,也叫莲华智或转法轮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成就成所作智,也叫羯磨智;中央毗卢遮那佛以法界智为根本。以上四佛的智慧,化现出四位波罗蜜菩萨——也就是金刚、宝、法、业四菩萨,她们是三世一切圣贤生长养育的根本。由此印证,从法界体性中流现出四佛。
四方如来各统领四位菩萨:东方阿閦佛统领金刚萨埵、金刚王、金刚爱、善哉四菩萨;南方宝生佛统领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四菩萨;西方阿弥陀佛统领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四菩萨;北方不空成就佛统领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四菩萨。四方佛各有四位菩萨,共十六大菩萨。在三十七尊中,除去五佛、四波罗蜜以及后面的四摄、八供养菩萨,专取这十六大菩萨作为四方佛的眷属。
《摩诃般若经》中从内空到无性自性空也有十六种空义。一切众生在心性中都有一分清净本性,具备一切修行功德,其本体极其微妙皎洁光明,纵然轮回六道也不曾改变,就像月亮的十六分之一光明。凡夫这分明净光相就像新月与太阳重合时,被日光遮掩了光明所以不得显现。之后从月初开始,光明日渐增长,到十五日就圆满无碍。所以修行者最初用"阿"字发起本心中的光明,逐渐让心性变得洁白分明,最终证得无生智慧。这个"阿"字,代表着一切法本来不生的真义。
《毘卢遮那经》的注解解释“阿”字,包含五种含义:第一是短音的“阿”字代表觉悟的心,第二是长音的“阿”字代表觉悟的行为,第三是长音的“暗”字代表证得觉悟的境界,第四是短音的“恶”字代表究竟涅槃的境界,第五是长音的“恶”字代表圆满的善巧智慧。又将“阿”字对应解释《法华经》中的“开示悟入”四字。“开佛知见”同时开启觉悟与涅槃,如同第一个阿字,代表觉悟之心;“示佛知见”如同第二个阿字,代表觉悟之行;“悟佛知见”如同第三个暗字,代表证得觉悟;“入佛知见”如同第四个恶字,代表契入涅槃。整体而言究竟圆满,第五个恶字则象征善巧智慧达到圆满。
阿字代表的就是菩提心。偈颂中说:
八瓣白莲中有一肘高的门,显现出清净的"阿"字素白光色,以禅定与智慧双手交结成金刚印,便能契入如来清净无扰的智慧境界。
专注观想"阿"字时,要真切坚定地观照,应当观想那圆满光明清净的本心。若能初见这光明清净,就叫做见到了真正的终极真理。若能持续观见,便进入了菩萨修行的第一阶位。倘若观照功夫逐渐增长,这光明便会遍满整个宇宙、如同虚空般无边无际、收放自如,最终将获得无上智慧。所有修习瑜伽观想的人,都应当完整修持三密法门,亲身证悟五相成身的深意。所谓三密:第一身密,是指通过手印召请诸佛菩萨;第二语密,是指清晰准确地持诵真言咒语;第三意密,是指安住于观想中,如同仰望皎洁圆满的明月般观想觉悟之心。
接下来说明修成佛身的五个阶段:第一是通达心,第二是菩提心,第三是金刚心,第四是金刚身,第五是证得无上菩提获得金刚不坏身。这五个阶段全部具足,才能成就本尊之身。其圆满光明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也是普贤菩萨的心量,与十方诸佛相同。虽然三世修行证果有先后次序,但真正通达觉悟时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
凡夫的心如同含苞的莲花,佛的心则如圆满的明月。这种观想如果修成,十方世界无论清净或污秽之处、六道一切众生、三乘修行阶位,以及三世国土的成住坏空、众生业力的差别、菩萨修行的过程、三世诸佛,都会在其中显现,从而证得本尊之身,圆满实现普贤菩萨的所有行愿。正如《大毗卢遮那经》所说:因为这是真实心,所以佛才宣说。
有人问:前面说二乘修行人因为执着于法相,所以不能成佛。现在又让修习菩提心三摩地,这有什么区别呢?回答是:二乘修行人因执着法相,长期沉溺于空寂的境界,要经过漫长劫数才能发起大菩提心。他们通过散善法门修行,经历无数劫难,这样的修行实在值得厌离,不可依循。而真言法的修行者,既然已经破除对自我和法相的执着,虽然能够现见真实智慧,但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气障碍,还不能证得如来的一切智慧。要想求得无上妙道,按照修行次第从凡夫达到佛位,这个三摩地法门就能通达诸佛自性、觉悟诸佛法身、证得法界体性智,成就大毗卢遮那佛的法身、报身、应身和化身。因为修行人尚未证得化身,所以按理应当修习这个法门。
所以《大毗卢遮那经》说:一切成就都从心产生。正如《金刚顶瑜伽经》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最初坐在金刚座上,求证无上佛道时,就是蒙受诸佛传授这个心地法门,才能证得佛果。现在的人如果决心坚定,按照教导修行,不必离开座位,三摩地境界就能现前,这应该就是成就本尊之身的证明。
因此《大毗卢遮那经》的供养次第法中说:如果没有条件广修增益法门,只要观想菩提心就好。佛说这其中具足万种修行,能满足一切清净纯粹的佛法。这个菩提心,能够含藏一切诸佛的功德法。如果修证显现,就能成为一切众生的导师;如果回归根本,就是密严净土,不必离开座位就能成就一切事业。
赞颂菩提心说:
如果有人寻求佛陀的智慧,透彻领悟觉悟之心,那么凭借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也能快速证得圆满的觉悟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