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戒要集
No. 1129-A歸戒序
夫三寶者。性相常住。體周法界。接物應機。如日曜於千江。為世舟航。非三畏之可比。故其始心入道。首則歸依三寶。受不殺盜婬妄酒戒。似儒教仁義禮智信之五常。然五常慶在一生。五戒功歸多劫。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如來三十二相。皆從持戒而得。苟不持戒。尚不得疥癩野干之身。況得功德之體。若能持戒。現獲名稱。終超有頂。是故現見奉戒去殺。不狥仁而仁自著。持戒離盜。不崇義而義自敷。守戒除婬。不修禮而禮自立。遵戒息妄。不期信而信自成。受戒斷酒。不履智而智自明。夫斯之實。可謂振網持綱。萬目開張。破無明殻。出長夜夢。復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以配之。若不是修。昧於所欲。徒役慮于名形。勞心乎百氏。倦形神於宵夜。虛耳目於良晨。何乖道之遠逝。而弗及者乎。得其本。則無欲而不辦。去其實。則何從以措心。是以梵志捨異學。而歸投三尊。菩薩奉禁戒。而位同大覺。如斯之教。孰得而思議哉。
所谓三宝,其本性永恒不变,体性遍满法界,随众生根机而应化。如同太阳映照千江,是济度世间的舟航,绝非世俗畏惧可比。因此初发心修行者,首要归依三宝,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这犹如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但五常仅利益一世,五戒功德却能延续多劫。所以说若不持五戒,便断绝了人道与天道的上升之路。如来三十二相好,皆由持戒修行而得。若不持戒,连疥癞野干之身尚且难得,何况成就功德之体?若能持戒,现世即得美名,最终超越三界。可见奉戒止杀者,不必刻意求仁而仁德自显;持戒离盗者,不必高标正义而义行自彰;守戒除淫者,不必讲究礼仪而礼法自立;遵戒止妄者,不必追求诚信而信义自具;受戒断酒者,不必修习智慧而明智自生。此中真谛,犹如抓住纲要便能展开万目,破除无明之壳,走出长夜迷梦。还有什么功德能超越此道?什么德行能与之相比?若不如此修行,沉溺私欲,徒然在名利形骸上费心,在百家学说中劳神,日夜消耗精力,虚度大好时光,与正道相差何其遥远?把握根本,则一切愿望皆可成就;背离实质,则从何处着手用心?所以梵志舍弃外道而归依三宝,菩萨严守戒律而等同正觉。如此教法,岂是凡夫所能思议?
時康熈癸卯仲夏鼎湖山比丘弘贊識No. 1129
康熙癸卯年仲夏鼎湖山比丘弘赞记。第1129号。
歸戒要集卷上
粤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