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經
出曜經序
《出曜經》者,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撰也,集比一千章,立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錄其本起,繫而為釋,名曰出曜。出曜之言,舊名譬喻,即十二部經第六部也。有罽賓沙門僧伽澄,以前秦建元十九年,陟葱嶺、涉流沙,不遠萬里來至長安。其所闇識富博絕倫,先師器之。既重其人,吐誠亦深,數四年中,上聞異要,奇雜盈耳。俄而三秦覆墜,避地東周。後秦皇初四年,還轅伊洛,將返舊鄉,佇駕京師,望路致慨,恨《法句》之不全、《出曜》之未具,緬邈長懷,蘊情盈抱。太尉姚旻,篤誠深樂,聞不俟駕,五年秋請令出之,六年春訖。澄執梵本,佛念宣譯,道嶷筆受,和碧二師師法括而正之。時不有怙,從本而已。舊有四卷,所益已多,得此具解,覽之畫然矣。予自武當,軒衿華領,諮詢觀化,預參檢校,聊復序之。弘始元年八月十二日僧叡造首。
《出曜经》是婆须密的舅父法救菩萨所编纂的,汇集了一千章内容,分为三十三品,称为《法句》。记录其起源,加以解释,称为《出曜》。“出曜”一词,旧称“譬喻”,是十二部经中的第六部。罽宾的僧人僧伽跋澄,在前秦建元十九年,翻越葱岭,穿越流沙,不远万里来到长安。他学识渊博,无人能及,先师十分器重他。既敬重他的人品,也深受其真诚感召,数年间听闻了许多精妙深奥的教法,奇闻异说充盈耳畔。不久后三秦覆灭,他避乱东迁。后秦皇初四年,返回伊洛一带,准备回乡,途中停留京师,遥望前路心生感慨,遗憾《法句》不全、《出曜》未备,长久思念,满怀惆怅。太尉姚旻虔诚向佛,闻讯即刻前来,于五年秋请他译出此经,六年春完成。僧伽跋澄手持梵本,佛念口译,道嶷记录,和、碧两位法师依据佛法审校修正。当时无人依凭,只能以原典为准。旧本四卷,新增内容颇多,得此完整译本,读来豁然开朗。我自武当而来,披阅经典,参访求教,参与校订,姑且作此序言。弘始元年八月十二日,僧叡撰序。
出曜經卷第一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